A. 伊朗制裁什么时候开始
伊朗制裁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针对伊朗的一系列制裁,涉及政治、经济及外交等领域,都是围绕美国的战略目标展开的。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制裁的历程和背景。
随着美国和伊朗之间关系的恶化,特别是关于核计划和地区影响力的问题分歧严重,美国开始对伊朗采取逐步升级的制裁措施。这些制裁措施从上世纪末开始实施,至今仍在持续。随着国际社会对伊朗的不同立场和利益考量,多国也参与到对伊朗的制裁行列中。其中,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多轮决议对于制裁伊朗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决议主要基于伊朗核计划可能引发核武器扩散风险的担忧。在美国的压力下,许多国家和企业因担心违反制裁法律而与伊朗保持距离,导致伊朗的经济和社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这些制裁不仅影响了伊朗的对外贸易和金融市场,还对其能源和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制裁不仅来自全球主要经济体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涵盖了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面对美国和西方的外交压力下屈服或顺应的情况愈发显现。这一系列制裁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方利益的调整,未来对伊朗的制裁是否会有所缓和或解除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B. “ 1988年8月有什么历史事件吗”
1988年8月20日 两伊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
长期以来,伊拉克与伊朗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第一是边界争端。阿拉伯河全长204公里,是两国的边界线,伊拉克和伊朗都称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第二是民族矛盾。伊拉克的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伊朗的主要民族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积怨很深。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三岛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的归属问题上,两个民族争执不休,伊朗在1971年占领了三岛。伊朗的胡齐斯坦省9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伊拉克长期态消支持该地区阿拉伯人争取自治的运动。两国还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与本国政府对立。第三是宗教分歧。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伊拉克掌权,而什叶派则掌握着伊朗政权。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两伊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的中心线定为两国水上边界,伊朗则答应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但在1979年2月之后,两伊矛盾又趋于激化。1980年4月起两伊边境冲突频起。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9月22日伊拉克飞机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伊拉克发动全面进攻,到1980年10月已攻占伊朗10个城镇,控制了伊朗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982年4月起伊朗大举反攻,在历时25天的圣城战役中获胜,夺回霍升饥拉姆沙赫尔等地,6日伊拉克军队撤至边界。7月起伊朗军队多次进入伊拉克境内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两伊停火谈判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在7月22日表示赞成,伊朗拒绝接受。1988年春天,伊拉克开始大反攻,7月已收复1982年以来被伊朗占领的全部领土。帆笑知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正式停火。伊拉克和伊朗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历时8年,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亡约170万人,其伤亡人数占两国总人口的4.5%。战争期间两伊双方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战争对海湾、中东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C. 通俗易通的美国和伊朗的关系
美国一直需要一个代理人帮他看着中东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为伊朗本身石油的产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说话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新上台的政府当然会对巴列维王朝的各种作为进行批判。其中过分亲美便是其中一条(指责巴列维王朝帮助美国掠夺伊朗的石油,美国自然就是掠夺者)。所以新政权开始全面抵制美国(矫枉过正)这是伊朗方面看不惯美国的原因。
对于美国来说,本来好好的一个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连超级大国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给美国当然不会高兴,更何况伊朗还有丰富的石油。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所谓的璧就是石油。
美国的拥有丰富石油的国家向来是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没有第三种选择。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敌人。
D. 阿卜杜勒·马利克·里吉恐怖袭击
2009年10月18日,"真主旅"发动了一场致命的袭击,造成了42人的死亡,其中包括6名伊朗革命卫队的指挥官,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伊朗遭遇的最惨重的袭击事件,标志着该组织的行动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年5月,"真主旅"公开承认了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首府扎黑丹发生的自杀性爆炸,这场袭击夺走了25人的生命。作为回应,伊朗政府在7月采取行动,绞死了13名与该组织有牵连的成员,显示了其对恐怖活动的强烈反击态度。
早在2007年2月,"真主旅"在扎黑丹附近制造爆炸,导致11名革命卫队士兵不幸丧生。而更早的2006年12月,该组织在相同地区绑架了7名伊朗军人,声称除非他们的同伙获释,否则将杀害这些士兵。然而,一个月后,通过谈判,这些士兵得到了释放,显示了事件复杂性和各方的谈判努力。
阿卜杜勒·马利克·里吉是伊朗反政府武装“真主旅”的创始人和最高指挥官。据说,已经被绞死了。“真主旅”自称为维护在伊朗居少数地位的逊尼派权利而斗争,近年来实施多起爆炸、绑架等袭击。“真主旅”是活跃在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一个反政府武装,目前已被两国列为恐怖组织。
E. 两伊发动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达穆斯坦西里亚大学举行的“世界经济讨论会”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弹,将出席会议的伊拉克总理阿齐兹炸伤,死伤数人。萨达姆冒着大雨来到事发现场,发表了煽动战争的激励演讲。伊朗总统霍梅尼则针锋相对,这位上台后就神权治国,不仅要在伊朗搞伊斯兰革命,还要来个世界性的,伊拉克首当其冲,扬言“一直打到巴格达。”
萨达姆·侯塞因可是个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废除1975年协议。
9月22日,伊拉克10万大军以收复被占领土为由,从陆地到空中发起立体战争,占领了伊朗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伊战争正式开始。
1988年,两伊战争也陷入了僵持局面。法国一家报纸将两伊比喻为“两个精疲力竭、旗鼓相当的拳击手,谁都无力击败对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此时,在联合国的多次调解下,两伊终于接受了598号决议,于1988年8月20日停火。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伤亡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物资消耗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双方造成200多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8000亿美元,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给世界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伊朗和伊拉克是两个毗邻的穆斯林国家,两国的共同边界全长1208公里,其中有100公里是以阿拉伯河为界。
阿拉伯河的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资源,两伊在阿拉伯河的主权划分上有重大的分歧。
F.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南亚和西亚的四大局部战争
两伊战争(英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波斯语: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波斯语:دفاع مقدس)、或伊朗革命战争(波斯语:جنگ تحمیلی),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阿富汗战争,是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即支持激进的政党如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历届阿富汗政府虽然都曾试图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杀了第一任总统,组织新政府,并由其领导人出任总统,但在1979年9月又被总理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苏联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在政变中上台。当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对时,他要求并接受苏联援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导致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到1980年代中期,阿富汗抵抗运动接受援助的国家有来自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国家。美国认为阿富汗的冲突是冷战时期一个对抗苏联的重要的斗争。中央情报局在1979年执行旋风行动,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作为中介向圣战者提供武器弹药及资金,其中包括了着名的FIM-92刺针导弹。[10][11][12] 该导弹造成苏联空军的作战飞机大量损失。[13]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从1979年到1992年训练了10万名圣战者游击队。在一些穆斯林国家中,一些组织开始组织志愿者到阿富汗参与打击苏联部队的作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年轻的沙特男子-奥萨玛·宾·拉登的组织最后演变成基地组织。[14][15] 圣战组织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破坏行动,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破坏输电线路,油管,广播电台,炸毁了政府办公大楼,机场,酒店,戏院等等。从1985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发生这类破坏行动超过600件。靠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圣战者往往每天会发射800枚火箭弹。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圣战者发动了超过2.3万起针对政府机关的攻击事件。圣战者的阵地往往会在乡村中,这样这些乡村也会遭到苏联部队的残酷报复。圣战者擅长使用地雷。这些地雷往往会被埋在桥上和路边来攻击车队。在1982年3月,一枚炸弹在教育部爆炸,同时波及到周围数座建筑物。1985年9月4日,圣战者游击队在坎大哈机场起飞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机,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个主要的反叛组织成立了七党圣战者联盟,以协调他们的军事行动。该集团活跃于喀布尔周围。发动火箭袭击,并进行军事行动,打击共产党政府。由于古老部落之间的敌对情绪和语言障碍,阿富汗各游击队难以形成击败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统一战略。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88年5月苏军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苏联军队完全撤出阿富汗。
G. 两伊战争给两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从古至今,和平总是是短暂的,而战争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经历了千变万化的演变,从古时候的旧石器时代,演变成冷兵器时代,到了如今连飞机大炮都是落后的信息时代,无论何时战争都存在于世界,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就比如由伊拉克和伊朗两国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而产生的战争,可以说极具戏剧性,这就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也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
中国还有句古话:人多力量大。在科技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有好多战争是凭数量压制对方的。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枪、炮、坦克都已经在战争中流行起来了。此时的“人海战术”已经不再占有优势了。可是伊朗人好像没意识到,依然喊着真主安拉的名字,毅然决然的一次次向伊拉克冲去。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斋月计划”。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八天,而伊朗只是机械地冲上前去,惨败撤回,再冲上前去这样周而复始。最终便是想都不用想的结果,伊朗在这十八天里损失严重,有将近三万士兵伤亡,而伊拉克伤亡人数只有六千多,仅仅占了伊朗的五分之一。有趣的是,在战后清理战场时,他们发现那些战死的伊朗士兵腰里都挂着一把塑料钥匙,据说这是打开天堂之门的钥匙,令人不得不感慨伊朗人民的信仰真是坚如磐石啊!
尽管两伊战争是全球军事进入现代化的第一场战争,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伊拉克与伊朗都还没有做好军事现代化的准备,也没有将军事现代化应用到实战的经验,因此打的这场战争虽掺杂着一点现代军事科技,但总体来说两国都是以传统方式在打这场战争。战时双方都 消耗了巨大的资本和人力,伊拉克甚至因为无力偿还战争初期向科威特借的资金而耍起了无赖,入侵了科威特。1988年两国宣布停止交火,并且都宣布本国为胜利国。这场新时代的传统战争,也算是落下了帷幕。据统计这场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三千亿美元,两国经济水平倒退了。
H. 伊朗头巾运动
伊朗头巾运动是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伊朗的社会运动,旨在提倡和推广穿戴传统的伊斯兰头巾,即希贾布。该运动得到伊斯兰教精英人士的支持,认为女性应该在公开场合保持朴素的穿着和举止。
然而,伊朗头巾运动也受到了许多女性和平权倡导者的反对,他们认为穿戴头巾应该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被强制或规定的。
在运动的早期阶段,伊朗政府推行了严厉的头巾规定,以强制女性在公开场合穿戴希贾布头巾。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成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反对声音和反对行动。
自90年代以来,伊朗头巾运动逐渐衰退,但对于伊朗的社会、文化和宗教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