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国王巴列维
1919—1980年
我的顾问在我和我的人民之间建了一道墙,我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当我醒来时,我已失去了我的人民。——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常被简称为“国王”,他统治伊朗(通常被认为是近东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埃及)将近40年。他是西方的盟友,利用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推动“白色革命”,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1979年,他被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的伊斯兰革命推翻。
他的家族几乎是从无名小卒登上了王位。穆罕默德是礼萨·汗(Reza Shah)的长子,礼萨·汗是一个出生低微的波斯军官,在俄国军官为波斯卡扎尔王朝培训的哥萨克骑兵团中升至将军之位。礼萨·汗身材高大,身姿挺拔,严厉而野心勃勃,但受教育程度低。后来,卡扎尔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国内充斥着宫廷阴谋、部落叛乱、经济混乱、军阀肆虐、种族冲突,民主革命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与分裂主义并存,还有外国干涉势力——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两大帝国。1921年,礼萨·汗将军率领他的哥萨克骑兵进军德黑兰,发动政变,出任陆军大臣。1923年时,他已经掌握了国家实权。1925年,当最后的卡扎尔国王被流放后,礼萨·汗加冕,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并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作为阿塔图尔克的崇拜者,礼萨·汗加强中央集权,励精图治,推进伊朗现代化,处决任何反对者,团结分裂的省份,尽一切可能削弱什叶派神职人员的权力。王储被送往瑞士的萝实学院接受教育,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爱上了滑雪。但1941年,当试图在纳粹德国和同盟国英国和苏联的夹缝间寻求出路时,礼萨·汗灾难性地错估了自己面临的安全角势。同盟国不能冒险让伊朗及其石油落入纳粹德国之手,因此他们派军进入了这个国家,将礼萨·汗流放到南非。他在那里死去。然而,同盟国并不确定应该在伊朗建立什么政权,于是他们允许礼萨将王位让给他年轻的儿子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统治持续了37年。
战争期间,年轻的国王迫于苏联和英国的压力,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但从一开始,他就试图按自己的意愿管理政府。战后,盟军终于撤出伊朗,他开始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遭遇过西方因石油利益进行的干预、苏联的干涉以及宗教人士的反对。巴列维在偏执中成长,很少信任别人。总体来说,比起宗教人士,他更担心美国、英国和苏联。他数次面临各方势力发动的政变,他的总理和部长遭到暗杀,他本人多次躲过暗杀。
总的来说,尽管他的政治生涯以灾难告终,他的生存能力、不断扩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证明,他不仅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还具有政治谋略。但他是个奇怪的结合体,既胆怯害羞又自负狂妄,既能奋发图强,又有享乐主义情结。他对人性的判断常常是一场灾难,对腐败的裙带关系和臭名昭着的助手的袒护,他组织的秘密破坏活动以及他领导的秘密警察,最终都起到了反作用。他有很强的权力欲望,但在危急时刻,他通常很懦弱,优柔寡断,缺乏自信。
面对外国势力安插的强势总理,巴列维耐心地等待时机,以除掉这些势力过于强大的对手。他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权力,罢免部长,控制军队。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面临新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的挑战。摩萨台是一个年迈、富有的封建地主。他以奉行民族主义闻名遐迩,主张将西方石油利益收归伊朗国有。巴列维反对摩萨台,而摩萨台也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警觉。1952年,巴列维计划解除摩萨台的职务,任命法兹罗拉·萨赫迪将军为新总理。但这场由英国和美国情报部门,尤其是中情局近东及非洲主管克米特·罗斯福亲自到德黑兰指挥的政变一开始就流产了。巴列维逃往伊拉克,后逃往意大利,在萨赫迪将军推翻摩萨台后立刻返回伊朗。
不久,巴列维又开始谋划摆脱萨赫迪。20世纪50年代后期,巴列维已完全掌控伊朗,他对伊朗的统治是一种开明的君主独裁。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对巴列维表示怀疑,认为他是一个独裁者,但渐渐地,美国领导人开始将他视为同盟。巴列维一直担忧美国和英国会给伊朗制造麻烦,总是和苏联保持良好关系,既视其为威胁又视其为保护伞。
他开始实施“白色革命”——一个现代化计划,包括发展高科技、推动土地改革、实行包括女性在内的普选、削弱什叶派人士的影响、发展教育以及工业化等。当宗教人士在1961— 1962年发动一系列游行抵制这个计划时,巴列维任命他最亲密的盟友阿萨多拉·阿拉姆为总理,授权他动用军队镇压。这场对宗教势力的胜利给巴列维和他的高级助手带来一个假象: 他们已经战胜了宗教人士。
同时,为成为自封的海湾守卫者、近东军事强国,他在美国的资助下建立起可怕的军事机器。在国内,他利用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打压共产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宗教人士,但对人权的践踏和普遍存在的酷刑使其越发不得人心。更糟糕的是,石油价格上涨给巴列维带来无尽的收入,他将此用于实现一些过于雄心勃勃的计划,购买更多美国武器,甚至开始实施核项目。石油带来的财富导致大量腐败。巴列维本人掌管着伊朗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由他说了算,但王室因腐败而臭名远扬。
巴列维年轻时娶了埃及最后一位国王法鲁克的妹妹法丝亚公主,但这段婚姻以离婚告终。后来,巴列维娶了一个叫苏拉娅的年轻伊朗裔德国女孩,她或许是他一辈子的真爱,但她未能留下子嗣。巴列维的第三次婚姻是幸福地娶到了漂亮的伊朗学生法拉赫·狄巴,他们有一个儿子做继承人,还有好几个女儿。但他的私密情史臭名远扬。他的内廷秘书阿拉姆(曾任总理)的日记披露,他认为追求性刺激对在巨大压力下保持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他总是有很多情妇,巴黎克劳德夫人手下漂亮的应召女郎定期飞往伊朗与他行乐。
但阿拉姆的日记同时披露,国际上的成功、国内的奉承以及石油带来的财富,使巴列维愈发沉溺于狂妄自大的妄想中。1971年,在一系列耗资1亿英镑的愚蠢活动中(其中充斥着帝国式的傲慢与法式昂贵餐饮),巴列维庆祝的不是波斯与伊斯兰的关系,而是居鲁士大帝创立波斯帝国2500周年:这些波斯波利斯 [1]式派对使他的名声更臭。
然而,处于权力和成功巅峰的巴列维正遭受癌症的侵袭,并对此秘而不宣。而且,正是这些改革(教育、经济和土地改革)的成功为他的毁灭播下了种子:中产阶级虽主张教育改革,但因石油需求下降而正变得贫困,他们怨恨国内权贵及其腐败;学生和自由人士被萨瓦克折磨;数以千计的农民搬到德黑兰希望享受新繁荣,却被遗忘在大片贫民窟中,并在那里被宗教人士组织起来;阿亚图拉·霍梅尼虽被流放国外,但他被很多伊朗人视为反对巴列维的精神领袖,并为革命设定进程。吉米·卡特对巴列维的关于伊朗人权的“善意提醒”进一步加重了巴列维的危机。
1978年晚些时候,当示威和抗议愈演愈烈时,巴列维已无精打采、心烦意乱。1979年初,局面已失控,巴列维逃离伊朗“去度假”,再也没有回来。伊朗新政权对他的追捕与美国人的背叛使他被迫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最后死于癌症。
[1]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古城,位于伊朗的西南部,今设拉子(Shiraz)东北。它是大流士一世和他的胜利者们举行庆典的首都。
Ⅱ 伊朗巴列维是如何覆灭的霍梅尼为何要革命
说起伊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东世界的大国。而且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巴列维王朝也是发展的风生水起的,非常的富饶,比沙特还要富裕,算是伊朗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王朝了。
而现在的伊朗整体社会倒退,宗教重新掌权,经济发展倒退。而这一切都开始于霍梅尼,在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反抗巴列维的游行示威后,其秘密回到了伊朗,领导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革命胜利后,霍梅尼走上了与美国对抗的道路,同时实行政教合一,恢复伊斯兰教法,重新禁锢百姓。
白色革命,巴列维家族腐败
伊朗巴列维国王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但国王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现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专制、触目惊心的腐败和惊人的经济两极分化,老百姓对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机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在伊斯兰革命中,以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终于引发黑色革命,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1979年巴列维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返回国内执政。
儿子被残杀
霍梅尼有个长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欢的儿子,也是当时伊朗着名的宗教专家,导师,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是,这个儿子却被巴列维政府给杀了,这仇恨是杀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千年地位的失去
从古代历史来说,旧势力被新势力取代,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几千年的伊斯兰教传统,也就是宗教领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时代,在巴列维的改革中,彻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阶层整体的在退出国家权力中心。所以对于霍梅尼这个领袖来说,绝对不甘心失去权力,这是从公仇来说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挥几百位国内教士阶层游行示威反抗,而这几百位教士,不断煽动社会情绪,不断跟社会的那些无业游民,失去工作的不满人群合流,还有政府裁员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个的游行队伍不断的扩大。最终在1988年达到几十万人,几百万人,这个声势巴列维政府再也压制不住了。
倒退是全面的。首先是对人性的全面禁锢。1983年伊朗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恢复了伊斯兰传统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婚姻年龄由男女18岁改为男性十五岁,女性九岁;妇女被要求严格遵从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教规,妇女重新又黑纱蒙面。此外,舞厅和酒吧被禁,音乐和影视方面也不得违背伊斯兰价值标准,等等。其次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983年伊朗议会还通过一项法案,强调经济国有化、价格实施国家管制、限制自由贸易等。此外,霍梅尼为了在教育系统的伊斯兰化旨在保障整个社会伊斯兰化及其延续,教士取代了世俗知识分子教师,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则以伊斯兰主义取代了所谓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为此,教会和激进伊斯兰学生组织在大学搞文化革命,1980年5月,霍梅尼下令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领导运动,该委员会在高校大规模清洗非伊斯兰分子,甚至一度关闭了所有大专院校。
恢复伊斯兰教法切切实实让伊朗社会发展倒退,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女子可以随意抛头露面,但是现在反而还要面带黑纱,重新禁锢起来。而且在西方长期的封锁下,伊朗经济长期困难,百姓长期过苦日子,这也是罪过。霍梅尼唯一的贡献是至少让伊朗独立自主,不再是美国的小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能进行研制核武器,这些当然也是进步。
Ⅲ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为什么被推翻
礼萨·巴列维(1941~1978在位)执政后,国内局势动荡,北方的阿塞拜疆和北库尔德斯坦宣布自治,后被镇压。1951~1953年,民族阵线领导任命穆罕默德·摩萨台出任首相时,宣布实行石油国有化,反对英国对石油的垄断地位,并要求掌握绝对权力,同国王发生冲突。1953年8月,国王试图解除摩萨台职务未成,被迫出走。不久在美国的支持下亲国王的军队势力逮捕了摩萨台,国王回国。1954年8月,国王同外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石油公司归还外商。国王重新上台后,实行亲美政策。此后在美国的帮助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警察机构国家安全局(即萨瓦克),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特务肆意横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对派和宗教上层人士,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严加限制宗教界的权力,以世俗法律代替伊斯兰教法,接管宗教基金、关闭宗教学校代以世俗教育,实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涌入,使伊朗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礼萨·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在经济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63年1月,他提出“六点社会改革方案”(称为“白色革命”)。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规定地主占有的限额,多余的土地由国家赎买,分给少地、无地的农民,寺院土地收归国有)、工人在企业中入股分红、给妇女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城乡实行现代教育替代传统宗教教育,发展工业、交通和文教事业等。因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价,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同时未能彻底实行土改政策,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各阶层人民及社会集团暂时联合起来,而什叶派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反国王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国外领导反国王的斗争。从1977年起,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动乱不断升级,达到高潮,国王任命艾资哈里为首相,组成以军人为主的临时政府,以挽回残局。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国,委任沙普尔·巴赫齐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流亡国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2月11日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总理接管政权,组织临时政府,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Ⅳ 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为何曾一度沦落到居无定所的惨境
因为伊朗的末代国王是一个独裁者,他虽然对于本国也是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但是在他的后期,因为有美国人的协助,所以他更加热衷于权力,对于百姓的怨言,他基本上不再理会,这就导致了怨言越来越多,最终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彻底推翻了独裁主义者的封建思想,使得巴列维最终落为一个居无定所,而且十分狼狈的一个局面。
最重要的是巴列维并不能够维护人民的权益,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够使国家更加的繁荣稳定。但是巴列维当政期间因为受到了美国过多的恩惠,而且美国对于军事方面也对巴列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当时世界大战爆发层出不穷的时代,巴列维自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他更加热衷于使自己的军事实力变得强大,以图霸业。这恰恰与人民所向往的生活相违背,所以说不久巴列维就在大革命的推动下倒了台。
Ⅳ 大仙霍梅尼推翻巴列维王朝后,伊朗末代国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流浪中死亡。由于被迫下台之后,辗转多地,先后在埃及、约旦、美国和巴拿马等地短暂居住,罹患癌症。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