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色革命的介绍
“白色革命”是巴列维在1962年发动的。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发动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虽然享有石油开采权的石油公司付的钱比过去多了,但贪污和无能严重消耗着国家收入。新贵阶级同封建地主的权力发生冲突。由于没有银行,缺少流动资金的商人只得借债,但借债利息高得令人吃惊。失业在增加,社会和政治动乱在增加。
㈡ 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的起因是什么事件
主要原因是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起因事件:
1、伊斯兰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成为伊朗民选首相,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
英美岂能白白让自己利益受损,于是,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共同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
巴列维上台后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蓝图来进行改革,同时打压国内宗教势力,还签下了美国军事人员在伊朗的治外法权。
那时的德黑兰俨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妇女着装西化,可口可乐大广告牌随处伫立。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极度不满。
伊朗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领袖发动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示威和罢工,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巴列维被迫流亡,巴列维王朝覆亡。
2、美伊断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的消息被传回国内,愤怒的德黑兰穆斯林群众冲入了做滑美国大使馆,扣留了使馆人员,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
电影《逃离德黑兰》讲述的就是这一伊朗人质危机事件。
(2)伊朗为什么要爆发白色革命扩展阅读:
美国制裁对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称,为遏制伊朗导弹与核计划并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协议,8月重启对伊非能源领域制裁,现在又宣布新制裁,试图用一系列“组合拳”令伊朗最终屈服。
美国财政部发布通告称,从5日起对涉及伊朗金融、航运、航空、能源等领域超过700个个人、实体、飞机和船只实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银行及其境内外分支机构、伊朗国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飞机和巧喊伊朗原子能机构。
此次制裁重点瞄准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蕴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产油国。按特朗普所说,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也门、叙利亚等国,并迫使伊朗同意就核问题重新谈判。
此外,美国国务卿蓬佩奥5日宣布,美国将暂时允许8个国家或地区在美对伊朗制孝胡野裁后继续购买伊朗石油。这些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后不会延长。
另据报道,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对伊朗新制裁时,模仿美剧《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桥段,在“推特”上发布一张海报图。图中他从层层迷雾中走来,配以“制裁将至,11月5日”字样。
对此,《权力的游戏》制作方美国HBO电视网迅速声明“不希望商标被用于政治用途”。接下来,美国网友轮番斗图,以相同底图绘制“诉讼书将至”“米勒将至”(注:米勒是负责调查特朗普团队“通俄门”的特别检察官),甚至“牢狱将至”。
㈢ 伊朗伊斯兰革命革命背景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背景复杂多样,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四个方面。
经济上,国王礼萨·巴列维推行的“白色革命”虽然依靠石油收入和美国援助推动了经济发展,但过于追求速度,忽视了社会公平。计划导致经济失调,通货膨胀严重,工人失业,农民流入城市,社会贫富差距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下滑。军费开支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政治层面,巴列维实行专制统治,美国的支持使其拥有庞大的军队和秘密警察机构萨瓦克,压制政治反对派,言论自由被剥夺,宗教领袖因反对世俗化政策遭到迫害,民众对此深感不满。
文化上,开放政策引进的西方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色情、暴力内容充斥,冲击了伊斯兰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强烈反感。
宗教方面,王朝试图世俗化,限制宗教权力,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这导致宗教上层强烈反对。例如,清真寺财产被收归国有,宗教教育受到限制,女性权利虽有所提高,但并未完全符合伊斯兰教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伊朗各阶层特别是什叶派穆斯林对国王统治产生强烈不满,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因反对“白色革命”获得了民众支持,最终成为革命的领袖。革命斗争以什叶派与国王政权的矛盾为焦点,为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伊朗伊斯兰革命(波斯文: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拉丁文:Enghelābe Eslāmi :英文:Thawrah al—Islam fi lran)是伊朗什叶派穆斯林推翻巴列维王朝统治及在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的革命,发生于发生于1978年, 至1979年2月革命胜利。它是什叶派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领导的、以欧莱玛(即宗教学者)为核心,是反对国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㈣ 伊朗巴列维是如何覆灭的霍梅尼为何要革命
说起伊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东世界的大国。而且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巴列维王朝也是发展的风生水起的,非常的富饶,比沙特还要富裕,算是伊朗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王朝了。
而现在的伊朗整体社会倒退,宗教重新掌权,经济发展倒退。而这一切都开始于霍梅尼,在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反抗巴列维的游行示威后,其秘密回到了伊朗,领导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革命胜利后,霍梅尼走上了与美国对抗的道路,同时实行政教合一,恢复伊斯兰教法,重新禁锢百姓。
白色革命,巴列维家族腐败
伊朗巴列维国王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但国王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现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专制、触目惊心的腐败和惊人的经济两极分化,老百姓对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机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在伊斯兰革命中,以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终于引发黑色革命,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1979年巴列维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返回国内执政。
儿子被残杀
霍梅尼有个长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欢的儿子,也是当时伊朗着名的宗教专家,导师,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是,这个儿子却被巴列维政府给杀了,这仇恨是杀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千年地位的失去
从古代历史来说,旧势力被新势力取代,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几千年的伊斯兰教传统,也就是宗教领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时代,在巴列维的改革中,彻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阶层整体的在退出国家权力中心。所以对于霍梅尼这个领袖来说,绝对不甘心失去权力,这是从公仇来说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挥几百位国内教士阶层游行示威反抗,而这几百位教士,不断煽动社会情绪,不断跟社会的那些无业游民,失去工作的不满人群合流,还有政府裁员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个的游行队伍不断的扩大。最终在1988年达到几十万人,几百万人,这个声势巴列维政府再也压制不住了。
倒退是全面的。首先是对人性的全面禁锢。1983年伊朗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恢复了伊斯兰传统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婚姻年龄由男女18岁改为男性十五岁,女性九岁;妇女被要求严格遵从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教规,妇女重新又黑纱蒙面。此外,舞厅和酒吧被禁,音乐和影视方面也不得违背伊斯兰价值标准,等等。其次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983年伊朗议会还通过一项法案,强调经济国有化、价格实施国家管制、限制自由贸易等。此外,霍梅尼为了在教育系统的伊斯兰化旨在保障整个社会伊斯兰化及其延续,教士取代了世俗知识分子教师,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则以伊斯兰主义取代了所谓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为此,教会和激进伊斯兰学生组织在大学搞文化革命,1980年5月,霍梅尼下令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领导运动,该委员会在高校大规模清洗非伊斯兰分子,甚至一度关闭了所有大专院校。
恢复伊斯兰教法切切实实让伊朗社会发展倒退,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女子可以随意抛头露面,但是现在反而还要面带黑纱,重新禁锢起来。而且在西方长期的封锁下,伊朗经济长期困难,百姓长期过苦日子,这也是罪过。霍梅尼唯一的贡献是至少让伊朗独立自主,不再是美国的小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能进行研制核武器,这些当然也是进步。
㈤ 巴列维时期,伊朗既然那么发达,为何还会发生伊斯兰革命
在巴列维时期,伊朗国家的内部矛盾非常的严重,所以发生了伊斯兰的革命。伊朗在巴列维时期工业非常的发展和国家非常的富裕,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现在的伊朗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在当时的巴列维时期不仅仅有着很好的生活。
随着国际的环境变化的非常的剧烈和伊朗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恶化,所以社会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大,民众的矛盾也是很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伊斯兰革命的发生。
㈥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革命背景
经济背景国王礼萨·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就是按照美国的模子去重塑现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由于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国力的可能,加之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实施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巧取豪夺,奢侈腐化,贪污贿赂风行。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背景国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的警察机构(即萨瓦克),特务肆意横行,镇压政治反对派,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权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各阶层人民积怨日深。
文化背景王朝推行所谓开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色情、淫秽、凶杀书刊和影视泛滥,赌场、妓院公开活动,西方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社会风尚败坏,冲击着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满。
宗教背景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实行政教分离,限制宗教上层的政治活动,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禁止寺院征收天课,将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圣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归国有;关闭大量宗教学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护法》,给妇女以一定自由(并不代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妇女没有自由,只是对穿着进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亚司法机构,代之以世俗司法机构等,从而招致宗教上层的强烈反对。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及各种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反国王的群众运动。因伊朗人口95%为什叶派穆斯林,反对国王的斗争便以什叶派宗教势力同国王政权之间的矛盾为表现形式而展开。什叶派宗教上层则利用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成为反国王运动的一面旗帜,什叶派伊玛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国王运动的领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对“白色革命”而获得声誉。
㈦ 霍梅尼革命的原因,经过,主要人物
伊朗巴列维国王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但国王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现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专制、触目惊心的腐败和惊人的经济两极分化,老百姓对“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机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在伊斯兰革命中,以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终于引发“黑色革命”,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1979年巴列维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返回国内执政。
在推翻巴列维国王的改良运动的过程中,霍梅尼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从一个抽象的神学意识转变为一场使伊斯兰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气勃勃的运动。伊斯兰教这种从游牧部落诞生出来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诚为特点,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于众生。然而,与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这个宗教从不隐瞒它的政治意图和对权力的浓厚兴趣。当初,为了推翻巴列维国王,霍梅尼宣称,“伊朗的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社会不公与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结果;唯有回归真正的伊斯兰教教义,才能建成一个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谐的伟大社会。”可以想见,在充满着失望和危机四伏的伊朗,这种诉诸自身光荣传统并唤起憧憬理想美好社会的呼吁会产生多么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后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 ,“用伊斯兰的思想和知识‘教育人民’”。的口号,以显示其对真主和教义的无上尊崇。巴列维王朝垮台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伊朗粉墨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