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704反舰导弹相关事件
中国C-704反舰导弹威力巨大,其设计性能足以击沉以色列海军绝大多数战舰,尤其对排水量低于4000吨级的舰船构成严重威胁。这引起了以色列的极大恐惧,近期在以色列附近海域拦截到一艘可疑货轮,并在船舱内发现了6枚崭新的C-704导弹,这艘货轮运输的武器装备最终将落入伊朗盟友“哈马斯”组织手中,用于对抗以色列。一旦“哈马斯”获得C-704导弹,黎巴嫩真主党和叙利亚也可能会拥有此型导弹。
中国在2005年将C-704反舰导弹投入服役。伊朗在得到中国协助下建立了工厂,专门在伊朗境内组装生产C-704导弹,称为“胜利-1”型。C-704导弹重约400公斤,射程约35公里,战斗部重约130公斤。它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能够主动寻找并命中目标,导弹在15-20米的高度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飞向目标。伊朗在中伊军事关系建立后,开始生产C-704导弹,这与美国的AGM-119“企鹅”反舰导弹属同一级别。
报道显示,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军事合作可追溯到20年前,当时伊朗寻求中国帮助,以防备可能的美国或以色列空袭。现在,两国的军事合作仍在继续扩展。伊朗拥有与C-704导弹相同的“胜利”导弹,并在2010年3月7日开设工厂专门生产国产导弹。伊朗在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的国防工业部门一直在生产中国设计的C-801等反舰导弹。伊朗还研发出改良型导弹,如“光明”导弹,具有比C-802更远的射程和超视距功能。中伊两国还合作开发了其他战术导弹项目,如C-705轻型巡航导弹。
伊朗以C-802为基础,开发出可由米-17直升机和快速喷气机挂载的空射版导弹,具备强大的反舰能力。伊朗已经研发了一系列反舰导弹系统,使伊朗正规海军和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具备控制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能力。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的“伟大先知”军演表明了其对美国的轻视。伊朗的“胜利”导弹是一种中程导弹,可从军舰或岸基炮台上发射,目前伊朗计划增产此款导弹,并开发其后续型号和空射版导弹。
中伊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关系稳固,中国向伊朗提供实际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这对伊朗而言是宝贵的技术支持。尽管这些导弹系统为伊朗提供了战术优势,改变了地区力量平衡,但它们对发展弹道导弹能力的贡献有限。虽然这些导弹在理论上可能使伊朗在与美国的冲突中陷入失败,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已经以一种更实际的方式改变了地区力量平衡。
㈡ 胡赛武装用什么导弹击沉沙特军舰
1. 胡塞武装使用的是伊朗提供的导弹,这些导弹是基于中国的C802反舰导弹技术制造的。
2. 伊朗最初在80年代从中国引进了海鹰1号(蚕宝宝)、海鹰2号(泡泡沙)以及C-704型反舰导弹。
3. 随后,伊朗在90年代获得了C-801和C-802型反舰导弹,其中部分用于岸基防御系统。
4. 进入21世纪,伊朗已经能够自行仿制这些源自中国的反舰导弹。
5. 在上一次对以色列军舰的袭击中,胡塞武装使用的正是伊朗仿制的C802型反舰导弹。
㈢ 伊朗击沉美国军舰一艘 为什么中国武器会大卖
据报道,此前击沉美国租借给阿联酋的“快速”号运输舰已经能够确定是伊朗的“努尔”导弹,而该导弹则是伊朗仿制的中国C-802反舰导弹。
㈣ 胡赛武装用什么导弹击沉沙特军舰
应该是伊朗生产的,仿自中国的C802反舰导弹
一般来说胡塞武装大部分武器都来自伊朗。伊朗反舰导弹最早是80年代从中国进口的海鹰1号(蚕宝宝),海鹰2号(泡泡沙)还有C-704型反舰导弹。后来伊朗在90年代还得到了C-801和C-802型反舰导弹,其中一部分作为岸基使用。到了21世纪以后,伊朗已经可以自己仿造这些中国产反舰导弹。
上次袭击以色列军舰用的就是C802的伊朗仿制版
㈤ 回顾两伊战争:美伊波斯湾初次交手 一舰五艇被击沉
回顾历史,1980年代末的“两伊战争”期间,美伊海军的初次交手便在波斯湾展开。伊朗海军与美国海军实力的巨大悬殊,最终导致伊朗以失败告终。两伊战争的爆发,源于两国长期的边境纠纷和冲突,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1984年年初,伊拉克率先发动“袭船战”,攻击波斯湾内的中立国油轮和货船,意图削弱伊朗的经济实力。伊朗随后也加入了“袭船战”,导致大量船只遭到袭击。面对伊朗的威胁,美国政府于1987年5月派出舰队,为来往商船护航。5月17日夜,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被伊拉克战机发射的“飞鱼”反舰导弹击伤。为了应对美军的干涉,萨达姆政府立即停止了“袭船战”,但伊朗的行动并未停止。1987年9月,美国海军与伊朗海军的第一次接触在波斯湾展开,一艘伊朗布雷艇被美军护卫舰摧毁,随后美军驱逐舰又炮击了伊朗海上钻井平台,迫使伊朗暂时放缓对商船的攻击。然而,战争并未因此结束。
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塞缪尔·罗伯茨”号护卫舰在巴林群岛以东触发水雷,舰底被炸开一个直径约4.5米的大洞,全舰燃起大火,瘫痪在海面上。后火势得到控制,拖往迪拜修理。第二天,美军扫雷舰倾巢而出,对该片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最终找到6枚水雷。经比对,认为这些水雷是伊朗布设的。这成为美军正式打击伊朗的绝佳借口,当天晚上,里根总统签署命令,批准对伊朗海军实施军事打击,行动代号“祈祷螳螂”。1988年4月18日清晨,9艘美军战舰赶赴波斯湾以南海域,并由“企业”号核航母提供空中支援。它们兵分两路攻击“锡里”和“萨桑”两座石油钻井平台。在这次行动中,美军摧毁了伊朗的两个钻井平台,并在霍尔木兹海峡建立警戒,实行戒严。面对美军的攻势,伊朗海军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展开反击。伊朗海军战舰以小型快艇为主,最大的“萨巴兰”号和“萨汉德”号护卫舰的排水量也只有1450吨。
在反击战中,伊朗海军的6艘武装快艇袭击了中立国货船和石油钻井平台,但最终被赶来支援的美军A-6E舰载攻击机用集束炸弹击沉三艘,其余则逃回了基地。在另一边,伊朗海军的“女勇士Ⅱ”型导弹艇“约尚”号试图冲击美军驱逐舰“温莱特”号,并抢先射出一枚美制“鱼叉”反舰导弹,但被美军轻松躲过。随后,美军发射5枚“标准1”对空/舰两用导弹,全部命中“约尚”号上层建筑,全艇燃起大火瘫在海面上,而后被美舰舰炮击沉。另一艘伊朗护卫舰“萨汉德”号也被美军A-6E巡逻机发现,并被投下四枚激光制导炸弹,导致战舰起火,很快沉没。另一艘伊朗护卫舰“萨巴兰”号也被发现并被美军A-6E巡逻机投放的一枚MK-82激光制导炸弹命中,导致战舰起火,失去战斗力。此时美军接到了五角大楼命令,要求不要击沉第三艘伊朗军舰,以防战事进一步扩大。美军舰队因此快速撤离战场,伊朗海军此时也已无力再次发动海上攻击,“螳螂行动”就此结束。
在这场海战中,伊朗海军始终处于被动,一艘护卫舰、四艘快艇被击沉,一艘护卫舰重伤,一架F-4战斗机被击伤,还损失了两个钻井平台,元气大伤。反观美军仅坠毁了一架直升机,两名乘员阵亡。这场海战成为伊朗海上战略和战术的重要转折点,伊朗开始全力发展以小型快艇、岸基导弹、小型潜艇、水雷、高速鱼雷为代表的“非对称”海上作战力量,以图在强大的美国海军面前为自己扳回一分。此次美伊在波斯湾的剑拔弩张之态,是重塑中东地区平衡的一个重要节点。考虑到本地区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对双方而言,互相妥协而非战争恐怕才是最好的选择。
㈥ AGM-84反舰导弹的实战历史
鱼叉导弹从80年代两伊战争开始接受战争洗礼,获得不错的表现。鱼叉导弹第一场实战记录发生在1980年11月的两伊战场,伊朗以先前购自美国的RGM-84A鱼叉反舰导弹击沉伊拉克海军1350吨级L-78号两栖支援舰(俄制Polnocny-D级)。
1988年由于伊朗片面宣布对波斯湾的各国油轮展开无限制攻击,美国海军遂开入波斯湾介入两伊战争,交战时美国与伊朗均曾发射鱼叉导弹攻击对方。在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罗伯斯号(USS Roberts FFG-58)误触伊朗水雷而受重创,美国海军遂在4月18日对伊朗发起名为螳螂行动(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报复攻击。在4月18日上午美军陆续摧毁两座伊朗钻油平台后,伊朗海军一艘战士-II型导弹快艇 约珊号(Joshan P-25)接近一支炮击伊朗钻油平台的美国舰队,并发射一枚RGM-84A鱼叉导弹。
这支美国编队的贝尔纳普级巡洋舰温赖特号(USS Sainwright CG-28)与一架来自于诺克斯级护卫舰巴格雷号(USS Bagley FF-1069)的SH-2F反潜直升机立刻朝这枚导弹投射干扰丝;最后这枚导弹由温赖特号右舷通过落海,美军推测此时这枚导弹的寻标器已经失效;由于美军舰上的电子支援系统并未侦测到鱼叉导弹寻标器的雷达讯号,因此这枚鱼叉导弹可能是寻标器失效,或者由于双方距离过近而来不及开启。随后巴格雷号立刻还以颜色,对约珊号发射一枚RGM-84D鱼叉导弹,不过同一时间温赖特号与佩里级护卫舰辛普森号(USS Simpson FFG-56)也对约珊号发射总共五枚标准SM-1/2防空导弹(此导弹在必要时可当短程反舰导弹使用);由于超音速的标准导弹远快于次音速的鱼叉导弹,因此抢先击中了约珊号。
当美军这枚RGM-84D飞抵目标上空时,约珊号的舰体正迅速下沉,干舷过低,因此这枚导弹从目标上空掠过,在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落海。结果在这场罕见的鱼叉导弹大对决中,双方发射的鱼叉导弹都未立寸功。在当天下午, 两架美军A-6E攻击机与伊朗的1540ton英制MK.5型护卫舰萨汉号(Sahand)交战,美军攻击机先后以两枚鱼叉导弹和数枚雷射导引炸弹命中萨汉号,;随后,美军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约瑟夫·施特劳斯号(USS Joseph Strauss DDG-16)又以一枚RGM-84D命中该舰,最后满身疮痍的Sahand号在当夜沉入波斯湾。 1986年3月的美利冲突中,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首开实战记录。在1986年3月23日,美国海军以美利坚号(USS American CV-66)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USS Coral Sea CV-43)为首的战斗群在利比亚锡德拉湾附近水域进行威吓演习。在3月24日,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USS Ticonderoga CG-47)导弹巡洋舰与另外两艘美国舰艇越过利比亚海军宣布的“死亡线”,进入锡德拉湾;利比亚立刻予以回应,对进入锡德拉湾上空的美国军机发射SA-5防空导弹,并派遣战机拦截,不过并没有成功。在3月24日晚间,一艘利比亚海军战士-IIG级导弹快艇Beir Glulud号利用夜色接近美国舰队,企图发动攻击,然而Beir Glulud号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美国海军密切监视。
在晚间19时25分,美国号航空母舰派出两架隶属VA-55中队的A-6攻击机前往拦截这艘利比亚导弹快艇,其中A-6E攻击机在19时50分发射一枚AGM-84A鱼叉导弹并命中Beir Glulud号,使该艇起火并失去战斗能力;随后美军A-6E飞抵燃烧中的Beir Glulud号上空,投下激光导引的MK-20石眼集术炸弹,迅速将该艇击沉,艇上27人无一生还。 在3月24日午夜左右,宙斯盾巡洋舰约克顿号(USS Yorktown CG-48)发射一枚RGM-84C,击中一艘先前已经被美国海军A-6E以石眼集束炸弹击伤的利比亚努奇卡-2级(Nanuchka II)巡逻舰Ain Zaquit号(舷号419),不过该舰并未沉没,被利比亚海军拖回军港。
㈦ 伊朗旋风系列导弹
1. 伊朗的“旋风”系列导弹,名为“Toophan”,在波斯语中意味着“旋风”,因此在中国也音译为“图凡”。这种导弹的叫法较为普遍,而“旋风”的称呼则相对较少见。
2. 自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伊朗陆军加快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发进程。在积累了导弹研制经验后,伊朗航天工业局承担了研发反坦克导弹的任务。最初研发的反坦克导弹被称为“雷霆”,其长度为860毫米,直径125毫米,重量为11公斤,最小射程为500米,最大射程为3公里,破甲厚度可达400毫米。
3. “雷霆”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技术,由3度安装在弹体上的4片弹翼保证其在飞行过程中的旋转。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曾使用“雷霆”反坦克导弹击穿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侧装甲,为伊朗陆军有效使用该导弹提供了宝贵经验。
4. “雷霆”反坦克导弹是伊朗陆军现役的主要反坦克导弹。虽然其战术技术性能相对落后,难以直接对抗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抗破甲能力,但在特定情况下仍能发挥威胁。
5. 伊朗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图凡”(Toophan)系列反坦克导弹,包括三种型号:“图凡”—1、“图凡”—2和“图凡”—3。其中,“图凡”—1的战斗部可穿透550毫米的常规装甲钢板,而“图凡”—2的战斗部头部带有探杆,可穿透带有反应装甲防护的760毫米厚装甲板。
6. “图凡”—3导弹是伊朗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战斗部采用串联空心装药设计,能够破坏目标的装甲并击穿主装甲。该导弹的最大射程为5000米,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7. “图凡”—3导弹的发射制导装置包括反坦克导弹发射筒、热像仪、电视测角仪和激光传输器等,采用了光学瞄准、发射筒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导向和数字化控制技术。
8. 中国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激光制导,射程超过5500米。其制导方式为“瞄准线指令制导”,至少有两种类型的导弹:“红箭9A”和“红箭9B”。
9.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主战斗部为“高爆反坦克战斗部”,能够穿透带有“爆炸反应装甲”的320毫米厚呈68度角的“轧制均质钢装甲”。
10. 伊朗可能仿制了中国的红箭9导弹,推出了自己的“图凡”—3导弹。两者的制导方式、性能参数和外形相似。
11. 在黎以战争中,黎巴嫩真主党使用伊朗提供的反坦克导弹击毁了以色列的军舰,并在地面冲突中击毁了多辆以军坦克。伊朗生产的“图凡”—3导弹被认为是能够彻底击毁以军坦克的导弹。
12. 由此可见,中国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具有强大的威力,能够摧毁任何一种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㈧ 伊朗“努尔”反舰导弹
伊朗“努尔”反舰导弹
伊朗反舰导弹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就曾用伊朗提供的导弹重创了以色列隐身护卫舰“哈尼特”号。吃了亏的以军称来袭导弹是以美国“鱼叉”导弹为蓝本拼凑而成的“努尔”反舰导弹。
武器性能
中文名称:伊朗“努尔”反舰导弹
研制时间:2006年
国家:伊朗
类型:反舰导弹
以色列人有一点说得没错,无论伊朗正规军还是伊朗革命卫队,都很喜欢巴列维王朝留下的美制武器,并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上将其技术“吃透学穿”。伊朗航空工业联合体(DIO)利用当年美国提供给伊朗海军的“鱼叉”导弹,从1994年便开始仿制,并从2002年陆续推出国产化的“努尔”系列反舰导弹。粗粗看去,还真有些山寨“鱼叉”的味道。
不过,DIO工程师的智慧绝不会停留在简单模仿上,他们“留汤换药”,又在“努尔”导弹上添加了俄制Kh-55导弹的诸多技术,不仅将其射程延长到300公里,原先的大威力弹头也得到保留。
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担心,这种部署在霍尔木兹海峡沿岸和攻击快艇上的导弹能在距海平面2至4米的高度巡航以躲避探测;即使是“宙斯盾”舰都难以获得拦截“努尔”导弹所需的预警时间,后者的半穿甲战斗部可以轻易穿透大多数舰船的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