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能不能讲下佛教在我国西域慢慢被伊斯兰教取代的原因,以及这一个过程
首先是伊斯兰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传统的伊斯兰地区发展时,伊斯兰教也借助宗教宽容政策传播到传统的佛教地区。自11世纪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鹘的武力传教失败后,伊斯兰教没有能够再扩大传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的国界成为伊斯兰教难以逾越的障碍。13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始终没能跨过库车、拜城一线。西辽建立后不久,伊斯兰教才传播到上述地区。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鹊王国传播的一次突破性发展,也是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以来,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传播。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来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几乎都看到有伊斯兰教教徒。如法国人鲁不鲁克就说:”在所有畏吾尔的城市中,都有聂斯脱利派教徒和萨拉森人(指伊斯兰教教徒)。”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萨尔等地,也都有伊斯兰教教徒的活动。这表明伊斯兰教已经传播到新疆各个地区。
其次是伊斯兰教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伊斯兰教自传人新疆后,一直处于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西辽建立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后,伊斯兰教不仅失去了一教独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处于非伊斯兰政权的统治和管理之下。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伊斯兰教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伊斯兰教上层和伊斯兰教教徒改变了对异教徒一贯的敌视态度,不仅积极拥护西辽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对西辽和蒙古的统治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宗教界甚至还下令各清真寺在礼拜时,以西辽统治者的名字念“呼图白”(阿訇在聚礼和会礼时进行演讲的仪式)。以异教徒的名字念“呼图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伊斯兰教上层还进入西辽统治集团,直接参与和帮助西辽的统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征收赋税,甚至主动负起代西辽统治者监视民情、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西辽时期发生过不少穆斯林暴动,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地伊斯兰封建主的,直接反对西辽的不多旷据伊斯兰史料说,西辽的穆斯林群众认为,“异教徒”契丹人对他们的统治,甚至比有“正统信仰的人 (伊斯兰教教徒)”的统治要好些。在暴动受到伊斯兰封建主镇压时,他们甚至寻求西辽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的穆斯林史学家也在他们的着作中对西辽统治者大加颂扬,称赞他们的公正及其对伊斯兰教所给予的应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兰教出现了衰落的现象。西辽和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不仅发生了政治地位的变化,而且改变了过去那种与其他宗教不相接触的状况,开始与其他宗教交错分布。由于这一变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冲击和社会风气日下的影响,伊斯兰教变得不那么“纯洁”了;教规、教法失去了约束力,“异端邪说”盛行;虔诚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别是那些原来就是被强迫接受伊斯兰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开始发生了动摇,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纪着名的穆斯林诗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长诗《真理的入门》中,对当时的伊斯兰教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伊斯兰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凉,崇拜成为伪善,信徒已经隐藏。酒馆周围兴隆繁盛,清真寺变成废墟无人礼拜,冷落荒凉。学者丢弃了善功,隐士舍弃了虔诚,哲人竟跳起欢快的萨玛(萨满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异教的人已无影无踪,异端邪说却猖獗盛行。”这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对伊斯兰社会的世风日下所发出的无奈的感叹,其实早在11世纪时《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经对穆斯林信仰的败坏和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这种状况虽然是虔诚的穆斯林不愿看到的,但却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种宗教当然也包括伊斯兰教;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传播到二个新的地区或民族中后,也会不断吸收、融合当地的传统宗教和文化成分,这是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须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区,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却存在差别的原因正在于此。可以说,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地区化和民族化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②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革命影响
伊斯兰共和国以"既不倚东,也不靠西"的口号将自身定位为革命明灯,号召中东以至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美国的影响力及社会上的不公。伊朗革命领袖在第三世界支持与穆斯林无关的革命团体,也寻求他们的支持,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及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甚至有些已达到支持非穆斯林革命更多于伊斯兰革命(阿富汗圣战者)的程度。
伊朗革命派明确地号召波斯湾地区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即伊朗),使由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邻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响起了警钟,这些国家都是君主政体,国内又有为数不少的什叶派民众。在接下来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数以百万计的伤亡。
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和美国由盟友变成仇敌。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国王引渡回国行刑,美国总统卡特不再支持国王和帮助他重返权力宝座。身患癌症的国王要求入境美国就医,德黑兰的美国使馆人员反对这个请求,他们坚持要稳定美国和过渡革命政府之间的关系。卡特虽然同意美国使馆人员的意见,但碍于基辛格、洛克菲勒及其他支持国王的政治人物施加压力,他只得答允了国王的请求,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坚定地认为前君主政权是美国的傀儡,导致霍梅尼阵营里的激进学生攻击美国大使馆。
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在改革后,依照伊斯兰教的原则下,识字率进一步得到提升。到2002年,文盲率已下跌了超过一半。产妇及婴儿死亡率亦显着地下跌。人口增长在起初受到鼓励,在1988年后则不再受到鼓励。总括来说,伊朗的人类发展指数由1980年的0.569攀升到2002年的0.732,与土耳其处于平等水平。
③ 浼婃湕鍜屼互镩插垪涓轰粈涔堟墦浠
浼婃湕鍜屼互镩插垪镓扑粭镄勫师锲狅细瀹楁暀鍒嗘с佸湴缂樻敛娌荤珵浜夈佹牳闂棰樸佹敮鎸佹晫瀵瑰娍锷涖佺粡娴庣珵浜夌瓑銆
1銆佸畻鏁椤垎姝э细浠ヨ壊鍒楁槸涓涓鐘瑰お鏁椤浗瀹讹纴钥屼纷链楀垯鏄涓涓浼婃柉鍏版暀锲藉讹纴涓ゅ浗涔嬮棿镄勫畻鏁欎俊浠板瓨鍦ㄦ槑鏄剧殑宸寮伞备纷链楄嚜1979骞翠纷鏂鍏伴潻锻藉悗寮濮嫔疄琛屼纷鏂鍏版暀娉曪纴钥屼互镩插垪鍦ㄨ繖涓杩囩▼涓鎴愪负浜嗕竴涓琚瑙嗕负寮傜镄勫硅薄銆
浠ヤ笂鍐呭瑰弬钥冿细锏惧害锏剧戋斾纷链
④ 伊斯兰什叶派和逊尼派伊斯兰教国家中,什叶派和逊尼派有什么区别哪
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教派,各自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逊尼派约占全球穆斯林总数的90%,而什叶派则占据剩余的10%。这两个教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如伊朗、伊拉克、巴林、阿塞拜疆、黎巴嫩、也门、土耳其、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叙利亚、阿富汗,以及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强调遵循传统和信仰的一致性。他们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占全世界穆斯林的绝大多数。逊尼派虽然对异端持排斥态度,但同时也倡导求同存异,努力调和真主的权威与人的责任之间的关系。
什叶派,作为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其名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派别”、“同党”。什叶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们否认前三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的合法性。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国,其重要支派包括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栽德派。其中,十二伊玛目派尊崇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12人为伊玛目,强调安拉的旨意会体现在某一个人身上,这个人便是具有无比权威的伊玛目,也是救世救人的领袖。
尽管现在的两大教派之间的斗争往往出于政治原因,与《古兰经》的教义相违背,但在伊拉克等国的历史长河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真正交锋往往始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例如,在伊拉克战争后,两派的冲突迅速升级。2003年8月,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着名领导人巴奇克·哈基姆在纳杰夫遇害,这起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此外,在巴格达等城市,两派的清真寺也多次遭到袭击。
许多伊拉克人表示,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并无个人仇恨,他们指责外国势力试图在宗教派别间挑起战争。尽管如此,两派之间确实存在矛盾。面对国家利益的考量,两派能否从大局出发,化解矛盾,避免流血冲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⑤ 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分别属于什叶派和逊尼派中的哪一派
中东包括22个阿拉伯国家和5个非阿拉伯国家。
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巴林。
逊尼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也门、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土耳其和阿富汗。
逊尼派社会基础最初仅限于阿拉伯半岛各部族的穆斯林,后来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亦包括依附于阿拉伯贵族的其它语族的穆斯林社团。
如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人,西亚的波斯人,中亚的突厥人,南亚的印度人,北非的柏柏尔人以及中国的西部等,形成一个同一信仰的多民族的群体。
历史上该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长期居主导地位,曾建有伍麦叶王朝(661~750)、阿巴斯王朝(750~1258)、奥斯曼帝国(1298~1922)等幅员广阔的伊斯兰国家及世界各地的地方伊斯兰政权。
什叶派的发展则得益于蒙古人的入侵。1258年蒙古军队攻占巴格达,处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后一任哈里发,逊尼派主流几遭灭顶打击,长期受压制的什叶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库尔德族萨法维家族在伊朗建立萨法维王朝。伊朗因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独立传统,坚持和回教主流势力分庭抗礼。
萨法维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玛目宗为伊朗国教,确立了什叶派主导伊朗的事实。什叶派在伊朗文化圈和旧有领土内不断扩展,逐渐造成今天什叶派在波斯湾的地位。
(5)伊朗为什么成为伊斯兰世界异端扩展阅读: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
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合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
逊尼派主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在古兰经没有指明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知世界,主张革新,也比较温和。逊尼派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这也是与什叶派显着不同的地方。
什叶派认为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甚至高于穆罕默德。
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
⑥ 伊朗的政教合一是怎么来的,是百姓的选择还是谁的选择
我觉得伊朗也比较神奇,人家的国家都是不断的发展进步,从那些旧政权变成了新的政权,变得更加的民主。而伊朗却恰恰相反,他本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但是后来却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教士的教唆和指挥下,伊朗有大批的男性穆斯林发动了政变取得了政权。而他们之所以选择政教合一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想被世俗化,如果世俗化的话,自己就要被杀死,只有不世俗化,他们才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还有就是家庭的破坏,男人群体的失落。世俗化的伊朗也开启了西方的价值观,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这个使得那些一夫多妻的男性群体,也非常的失落。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男性,可能连妻子都没有。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失去,所以他们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力量。正是因为传教士和那些男的穆斯林最终才导致本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的伊朗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