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高原地理位置为什么这么重要有3大关键因素
中东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所谓的三洲就是指亚洲、欧洲和非洲,五海就是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大家都知道中东是个火药桶,很多人都能或多或少的说出几点原因。比如宗教矛盾、 历史 矛盾,还有域外大国为了控制石油而开展的各种博弈等。而中东的一个关键因子就是伊朗。
伊朗是伊朗高原的前沿国家,它位于亚洲西南部西亚的心脏地带,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东连中亚,西通欧洲,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疆域辽阔,地势险要,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 历史 宗教文化遗产决定了它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重要大国地位。
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高原上,属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
在西南亚地缘政治中最具 历史 意义现象的是,扎格罗斯山脉往东与兴都库什山、继而与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连为一体,与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一道形成世界最壮伟的、由西而东保障亚洲大陆“枢纽地带”的“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天然战略屏障。正是有了这道战略屏障,除中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外,伊朗在古代和近代已被肢解为多个伊朗高原国家(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等),但这些国家最终还是成功地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犯,并使其避免了印度那样完全被殖民地的厄运。印度由于被屏蔽在这道战略屏障之外,并在近代被英国长期殖民,最终沦落为宗主国英国抛在南亚的“雾都孤儿”。
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和态势对中国西陲安全具有极大的“桥头堡”意义。 历史 上某国西陲安全长期面临欧洲强势东扩的压力,如古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东扩、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以及近现代欧洲、沙俄、苏联乃至进入21世纪的美国等,都对伊朗高原国家进行过强势入侵,这些外来列强的入侵无一例外地被拒阻于伊朗高原之外,或被大量消耗在伊朗高原之中。
不仅如此,伊朗高原国家与某国西陲被“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战略屏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位于屏障最西端的国家伊朗,实际上成为某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它们抵抗西方列强斗争的命运与西陲安全唇齿相依:如果伊朗被压垮,那么或海或陆由此东进的西方强势力量,就会沿着途经伊朗高原的古丝绸之路(在此地理基础上形成今天的“欧亚大陆桥”)倒逼,并对西陲造成重大威胁。
我国汉朝时期,罗马帝国东扩的力量被拒止于安息帝国西部边陲,这大大缓解了西部边陲的战略压力;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战略需求,汉武帝派出的西域特使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特意派其副手访问安息(帕提亚,即今天伊朗地区)帝国,安息王竟激动地派出两万骑兵远迎中国使者。这说明当时安息国与汉朝已有互为依存的战略需求。
同样也由于近代阿富汗人民借助兴都库什山的险峻地形,对英国殖民者实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使英国无法北上接近,遑论深入某国西陲的薄弱地带,勾结阿古柏伪政权祸乱;而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更使英国在占领印度的一百多年中,无力从印度北境有效介入北方:1904年8月3日,英国曾攻陷,但到了冬天,英国人因熬不过高寒天气被迫撤回印度。英国人由此得到了“不容易进入的特点,使得任何加强对某国进行军事抵抗的行动都不现实”的经验。
这种经验对英国世界霸权的后继者美国来说也不是一点没有:1950年,美国人曾想为叛乱分子提供为时半年的作战装备,由于“牲畜驮运是唯一实用的运送手段,上述弹药数量约需7000头骡子的运送。由于没有那么多的骡子可用,一部分或者全部的3英寸口径迫击炮和弹药可能无法运离印度”。
“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系形成的对西陲的大纵深防护带,使得近代西方即使占领印度后仍不能有效地从西南陆上牵制,而不得不沿海路绕道。换言之,这条防护屏障不仅大大推迟了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入侵的时间,而且减弱了——与印度相比——其影响某国的力度。同样的道理,正是当年居高临下西进的匈奴人,由于一路上没有这样的高原屏障,才有可能率先——与罗马东进速度相比——西进欧洲,并迫使可能东进的日耳曼人南下,并最终压垮了罗马帝国。
比较而言,处于上述“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屏护之外,且地势低缓的印度则较容易受到外来侵犯。印度平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强,山地只占1/4,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富饶。低海拔的平缓地形大大弱化了印度人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并因此受到外族的长期占领。
值得边疆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不管是曾打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在中世纪继而近代占领印度的蒙古人和英国人,乃至1962年早已获国家独立的印度人,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下都不能也不曾撼动西南部边陲。
这样的 历史 经验支持我们得出结论,对西陲安全有重大关联度的是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昨天伊朗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成功地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今天是它们而非印度正在抵抗和消耗着“北约东扩”。
由此,伊朗高原国家而不仅仅是印度的反霸斗争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再考虑到对伊朗高原国家原油进口有着巨大依赖性需求,伊朗高原国家的安全——当然,这一判断成立的前提是中亚没有出现中世纪阿拉伯帝国那样的 历史 条件——较之印度对某国更具唇亡齿寒的战略价值。
B. 伊朗高原是什么
伊朗高原是西亚中部的一个大型高原。以下是关于伊朗高原的详细解答:
地理位置:伊朗高原位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北邻里海、图兰低地和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南滨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东缘以苏莱曼山脉为界;西南缘是扎格罗斯山脉。
范围:该高原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
地形特点:伊朗高原为一四周环山的闭塞式山间高原,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高原上多山间盆地,盐沼、荒漠广布。
气候特征: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特点是冬夏温差大、雨量少。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上主要的人口聚居地。
经济活动:在这些绿洲地区,人们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养殖绵羊等。
C. 伊朗高原简介
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是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造就的多褶山脉地带。它地理位置独特,东邻里海、图兰低地和高耸的兴都库什山脉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界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西有苏莱曼山脉,西南则是扎格罗斯山脉,形成了一片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山间高原。这个高原横跨伊朗全境,以及部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东西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约1500千米,总面积达到270万平方千米。
伊朗高原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1000至1500米之间,多见山间盆地,盐沼和荒漠广布。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冬夏温差大,降水稀少。绿洲分布在河谷两岸,是高原上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主要种植小麦、甜菜、葡萄,并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以绵羊饲养为主。
伊朗高原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南亚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及帕米尔高原之间,历史上曾是众多文化的中心地带。在近代,由于其重要的交通位置,使其在国际交通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高原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铅、锌和铜,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至今仍是国际交通的重要节点。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称Persian plateau)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亦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它是由于阿拉伯版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伊朗高原由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向东延伸,包括现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围被雄伟的高山所包围,高原中央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没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毗邻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地区,还有北部、西北部山链的山麓与河谷地区,特别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区。
D. 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
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南部,是古老文明的摇篮。这片广袤的地域由阿拉伯版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塑造,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山脉体系。它起始于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向东绵延,覆盖了现今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和巴基斯坦的广大区域。高原四周被崇山峻岭所环抱,而中央则是一个辽阔的内陆盆地,没有河流能够穿越这片广袤的平原流向大海。
在伊朗高原上,农业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当属胡泽斯坦地区,这里毗邻两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此外,北部和西北部的山麓与河谷地区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尤其是里海和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带,这些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伊朗高原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着称,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这里曾是多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从古老的城堡到宏伟的清真寺,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独特的艺术形式,伊朗高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如今,伊朗高原已成为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的独特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文明的韵味,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壮丽,更可以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好客。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自然探索者还是文化追求者而言,伊朗高原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E. 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
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以下是关于该地区的具体特点:
地理位置:
地形特征:
农业条件:
文化历史:
综上所述,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农业条件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