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有哪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7 23:01:35

㈠ 新现实主义导演谁的巅峰时期最晚出现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着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1945年,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培尔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罗马十一点》(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㈡ 探讨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其中代表性导演及其作品,并加以说明

摘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㈢ 简述意大利创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背景及代表导演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甚至令人震惊,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电影学派竟然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电影的部分传统或陈规。

首先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有。这本身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第二是影片的真实性。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它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几乎所有的新现实主义影片都是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在简陋的街巷,故事的实际发生地--贫民窟、破产的农场--倒塌的楼群中进行拍摄,这一做法在当初虽然是带有偶然性,但到了战后由于摄影栅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贵。无耐被迫只能更多的采用实地场景拍摄。然而这种做法却在客观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现内容相适应,而其在一些影片雇用一些非职演员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后来证明这一使影片有着更多的真实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们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综合起来观察,是否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而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作为新观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奠基人,着名新观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就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观实主义的最大努力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在阐明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柴伐梯尼也从理论上为这一学派辩护。他把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现实的)实录。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艺术。"他说过:街头巷尾,日常琐事充满着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艺术。"显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张对生活进行归纳、综合和提高后作为一种生活的本质去表现的,而只是局限在对生活现象的罗列,这种创作方法很多是属于自然主义的。这可从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托一目》、《米兰的奇迹》等影片看出来。但是,应该承认,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其主张的这种"生活即艺术"论,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电影市场,却有着它必然的历史地位。它象一股汹涌的激流冲击着陈旧的欧洲电影界,甚至也冲击着好莱坞、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虑改变自己固有的制片方向。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电影界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还改变了欧美电影界对男女演员的审美标准,即欧美电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脸型、身材。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关心的则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的女主义公安娜·玛尼阿尼式的演员,也就是说更强调了气质。这一观念的转变,在至在八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好莱坞的电影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印签,如简方达等。可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是划进代的。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维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约拍摄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衰落,这种衰落具体表现为1955年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日益枯竭。当时,虽还谈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经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减少了,表现内容中的社会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观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统治阶级,甚至教会对其就从未间断迫害;他们指责新现实主义电影"歪曲"、"抹黑"了意大利社会和现实,其次是观众逐渐转向涌进意大利国家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国外的观众群也转向好莱坞。这一现象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究竟是难以同好莱坞电影竞争的,而观众也不愿长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现一些灰暗的社会景象中去寻求娱乐。如果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放到意大利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将不难发现:它的衰落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它衰落的根源,实际上早已蕴藏在它最初的兴起中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电影评论界,在理论战线上反抗墨索里尼电影的斗争结果,但是人们发现,这个斗争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更高的理论纲领作为指导。当时意大利电影充补着法西斯军队的宣传片,且严重脱离现实,而庸俗的喜剧片和抒情片也被当局宣扬赞颂,另外那些极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书"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面对这些创作倾向,一些进步电影理论家,把矛头指向部分影片的虚假、臆造的表现手法上,但对创作思想或理论却没有任何有力的作为,他们只是单纯要求电影去真实的表现或再现现实,而未对电影工作者提出应以何种立场和观点去表现社会现实,更未从方法论的高度去提出过。而当时的出现的情况足以表明,进步电影评论界甚至没有对当时的电影提出更高的现实主义要求。他们对凡能多少反映意大利实况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无疑是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实际上也是意大利电影界在反法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统一阵线"。拍摄新观实主义影片的电影从业人员,无论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在"电影必须如实地再现实会生活"的含混口号下聚集起来,就象《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条件下,从神父到家庭主妇都可以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但是这种历史条件一旦消失,人们自然按着各自的立场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可从罗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意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来,这二部影片中罗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脱,求诸予神的"恩宠",而拍摄《偷自行车的人》的德西卡却会在《米兰的奇迹中》幻想着把人的善意视为解决社会贫困的重要"药方"。显然,他们拍摄的这些影片仍然把意大利的贫困面貌当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现。

再次,由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只笼统的强调"如实的表现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面貌",因此它在客观上是反对影片去塑造典型的,从许多影片的实际表现看,是无视或轻视对人的表现的。人,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只是与现实环境等同的"背景一物"。人,只作为某种现实,一种命运的说明而存在。诸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实质上都是在象征战后意大利的贫困,他们在片中的作用犹如片中呈现的破乱市场,肮脏的贫民窟并无多大区别。只是除了少数表现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影片外,极大部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征上都是较模糊的,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而出现,这就导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表现人、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存在着显着不足,从而也就摆脱不掉衰落的命运,客观上讲现实主义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贫困,饥饿、失业,在加之影片影调侮暗无彩的,那么大多数观众就不可能的会一直保留着对当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观看时欣赏心理。既然如此,那些集现实,体栽与现代表现手法与一体的着意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叙事结构影片又自然会成为大多数观众所喜欢的影片。

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思想将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

㈣ 意大利:哪些意大利电影和导演的作品是必看的

意大利电影的艺术气质与它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濒临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利古里亚海与伊奥尼亚海,凛冽、浓艳、温和、平静,不同的景观意象赋予它不同的风貌与精神气质。而意大利电影的辉煌,则要从台伯河(又称特韦雷河)孕育的罗马说起。

1905年,意大利电影人于罗马创立电影制片厂,之后都灵、米兰、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电影公司,拍摄由历史题材和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二战时期,墨索里尼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任命其子管理电影业;一些导演拒拍庸俗商业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传片,拍摄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后世称为“书法派”的电影,即“走形式流,要精致”。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经孕育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战争重创,二战后的意大利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失业率极高,人民生活贫困。电影界更是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电影人不得不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实景拍摄;同时,他们不满现实,渴望用电影来反映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及战争造成的民族悲剧,因而几乎都有意无意地拍摄了反映战后意大利社会问题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横空出世,标志着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学派的诞生,亦成为意大利电影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

‍《罗马11时》剧照,上百名女子为应聘一个打字员职位挤在楼梯上,造成楼梯倒塌。影片真实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现状,揭露了当时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是具有社会批判力度的杰作。

同样取景于罗马、表现失业困苦的名作,不能不提切萨雷·柴伐蒂尼编剧、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执导、1948年上映的《偷自行车的人》:失业多时的里奇费尽千辛万苦获得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他赎回已当掉的自行车方便沿街工作,却不想上班第一天车就被偷了。里奇和儿子寻遍罗马大街小巷未果,最终决定“以牙还牙”,却被当场捉住受辱。摄影机跟着里奇父子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人群拥挤的职业介绍所、破烂简陋的工人居住区、物品堆积如山的当铺、熙熙攘攘的自行车市场、教堂、妓院、贼窝⋯⋯电影犹如战后意大利现实的全景画。

㈤ 世界电影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哪些特点

特点:

1、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

2、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

产生背景: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㈥ `意大利有哪些着名导演`

出生日 1975年9月28日
出生地 罗马
国家/地区 意大利
职业 导演
Saverio Costanzo,1975年生于罗马,意大利电影导演。Saverio Costanzo就读于La Sapienza大学,学习社会学与传播,1998年,他以一篇研究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拉丁文化的论文而获得博士学位。在纽约作论文的2年期间,他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学习电影摄影,2004年,他拍摄了第一部剧情长片《PRIVATE》,影片以巴以冲突为背景,该片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豹奖。2007年,他的第二部长片《In Memoria di me》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Luchino Visconti鲁奇诺·维斯康蒂
姓名 鲁奇诺·维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
出生日 1906年11月2日
出生地 意大利,米兰
逝世 1976年3月17日
逝世地 罗马
国家/地区 意大利
职业 导演
编剧

吕西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意大利着名导演。

Luchino Visconti是一个重要但目前仍不太完善的条目,作者应优先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鲁奇诺?维斯康蒂1906年11月 2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公爵,母亲是意大利大企业家的女儿,从小就受贵族教育的,他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过生性独立的维斯康提,因反抗家庭生活的方式而曾离家出走过。青年时代的他热爱戏剧,因父亲的关系,他也顺理成章的进入剧坛。但后来因剧坛变得死气沉沉,而将兴趣转移到电影。

他的第一部作品《沉沦》是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这部描写加油站老皮的妻子与人通奸的故事,却被意大利政府柰演。二次大战期间,维斯康提因为把一群游击队藏匿在他家,发现后他被判死刑,他幸运的从牢里逃出,开始过东躲西藏的日子直至大战结束。

1948年他回重回影坛,拍摄了《大地在波动》,这是一部充满左派人道主义思想的半纪录片作品,全片不断以加入旁白的方式,描绘出西西里岛渔民的生活。以安东尼奥为首的一家三代男子,和全村的人一样以捕渔维生,但是所得渔获,却都被不肖渔贩从中剥削,试图自力更生改善现状的男主角,说服家人把房子抵押,买下一艘自己的渔船,在生活似乎将要出现转机时,一场暴风雨却摧毁这一家人的全部希望,船受损、房子被银行没收、家庭成员纷纷出走频临解体,革命不成的男主角,只好再回头去过被剥削的生活。本片对于世袭社会不公的指控溢于言表,全片惊人的写实性,特别令人震撼。本片不但指控渔贩对渔民的剥削,更描绘出所有渔民集体一代又一代甘于这种命运的结果,是使得对抗宿命的勇者,成为一名殉道者,而贫穷会进一步腐蚀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理想。

完成于1951年的《小美女》几乎和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本片中,一心想让女儿成为明星的女主角,完全不理会小女儿的感受,和自家经济生活条件的拮据,她帮女儿作造形、拍沙龙照等,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这一番努力只是电影公司工作人讪笑的材料。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对战后贫困生活现况的基本刻画,无处不在,出自对人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在刻画人物面对贫穷和梦想交战时的处境,格外有力,片中一心想看到女儿成为明星的母亲,发现片厂人员无情地取笑她女儿的试镜时,那种在羞辱中苏醒的意义,等同于《单车失窃记》里,父亲偷车被抓到、在街上被路人围殴,儿子在一旁哭泣的强烈人道气息。这种完全落实于生活和人的处境的作品,是新写实主义对影史最永恒不朽的启发和意义。

1945-1960年,维斯康蒂还导演了一系列舞台剧。新现实主义趋向衰落后,他致力雨创立一种近似小说的电影叙事风格,拍摄了杰作《情欲》、《罗果和他的兄弟们》。

《豹》曾获得196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为背景,通过萨里纳亲王这个中心人物的心路历程,反映出面对风起云涌崭新时代的到来,身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当中,原有权贵和贵族因此而没落这一无奈而必然的命运。本片出色地展现了浓郁的西西里乡土风情,细腻地了描绘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反映出那个变迁的时代的特色和风貌,被称为是“一部上乘的意大利史诗壁画”。 维斯康提通过萨利纳亲王家族的兴衰起伏,表达了自己对新旧交替的感怀,更表达出一种对于时间的无奈和宿命感。同时由于维斯康提本人身为贵族,因此影片也从其自身的经历出发,感慨了贵族阶级的灭亡,被国际影评人认为是他用心灵拍摄的大手笔影片。

《魂断威尼斯》改编自德国作家汤玛斯曼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后造成轰动。 内容描写一位艺术家因为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电影大师卢西亚诺.维斯康堤将人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以高明的艺术技巧,彻底的表现出来。在1911年,有位德国作曲家阿巴森斯哈到威尼斯来休养,起初他对这里的一些景像极为看不顺眼,后来在旅馆里遇到一位美少年塔基欧时,使他原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此后在他的心中一直都对塔基欧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威尼斯的灰暗气氛使阿森巴斯哈感到难以忍受,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但由于行李无法及时运送而不得不再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北非所流行的霍乱传到威尼斯,阿森巴斯哈不幸染上,高烧不退,神智昏迷,还经常梦见塔基欧和他的母亲为了躲避这场灾难而准备离开。一天,当阿森巴斯哈神智不清,坐在沙滩上的椅子上时,恍忽中看见塔基欧穿着泳衣要游到远方去,他起身拦着他却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在沙滩上,气绝身亡。

鲁奇诺?维斯康蒂的影片致力于反映人性中的情欲及人于人之间的“背叛”关系。他的一贯倾向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其作品被称为是“小说派电影”、“有关人的电影”。他的作品同新现实主义电影、同60-70年代欧美流行的“反戏剧”、“反情节”影片在美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谓独树一帜。

鲁奇诺?维斯康蒂作品年表: 1942:《沉沦》 1948:《大地在波动》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获奖记录:1962年被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评为“世界电影十大佳片”之一 1951:《小美女》Bellissima 1953:《意大利影星浮世绘》 1954:《情欲》Senso 1957:《白夜》Le Notti bianche 1960:《罗果和他的兄弟们》Rocco e i suoi fratelli 1962:《三艳嬉春》(与费里尼、德?西卡各执导一段)Boccaccio \'70 1963:《豹》Gattopardo, Il 获奖记录:1963年第1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5:《桑德拉》(另译:《北斗七星》)Vaghe stelle dell\'Orsa 获奖记录:1965年第30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被迷惑的人》(与其它四个导演合作摄制) 1967:《陌生人》 1969:《受苦的人们》La Cata degli dei 1971:《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 1974:《家族的肖像》Gruppo di famiglia in un interno 1976:《无辜》L\'Innocente

姓名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出生日 1897年5月18日
出生地 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摩
逝世 1991年9月3日
逝世地 美国加州
国家/地区 意大利
美国
职业 导演
制片人
编剧
弗兰克卡普拉生于意大利,于1905随家人移民美国。他早年当过电影实验室的学徒,道具员和剪辑师。1921年以喜剧噱头设计人员的身份参加影片《幕后快照》的摄制,并导演系列儿童片《我们的一伙》。1934年,弗兰克导演了由克拉克盖博和克劳黛考尔白主演的影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in one night),开好莱坞“乖僻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先河。影片公映后,举国轰动,囊括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在内的5个奥斯卡主要奖项,并对其后的一个时期好莱坞的电影类型产生的极大的影响。

马克·贝罗奇奥 (Marco Bellocchio)意大利电影导演,演员,制片人。 1939年9月9日生于意大利Piacenza

㈦ 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罗西里尼,意大利着名导演,重要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二战电影最大杰作,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罗维雷将军》(General della Rovere)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与朱赛普· 德·桑蒂斯、卢切诺·维斯康蒂、维托里奥·德·西卡同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和中国有哪些争端 浏览:721
美国人怎么对伊朗 浏览:127
今晚看中国好声音怎么样英文 浏览:690
印尼电多少钱一度 浏览:672
成都自驾越南河内多少公里 浏览:402
越南住宅用地多少钱一亩 浏览:412
伊朗与斯巴达签订了什么 浏览:184
为什么向意大利出口西红柿 浏览:432
中国商人怎么去阿富汗 浏览:851
英国潜艇为什么上浮 浏览:487
伊朗发射导弹用什么定位 浏览:170
第一次走飞机去越南注意什么 浏览:654
中国去伊朗怎么去 浏览:362
越南战役美军伤亡多少 浏览:997
1块钱兑换多少伊朗币 浏览:683
中国最高房子是多少 浏览:568
意大利撒丁岛的海是什么海 浏览:757
中国空间站微博如何进入 浏览:597
越南姑娘用什么东西煲汤 浏览:257
在越南人眼中中国人怎么样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