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意大利拍的电影 好多彩色的房子 好像是关于信件的
邮差 Il postino (1994)
主演: 菲利浦·诺瓦雷 / 马西莫·特罗西 / 玛莉亚·嘉西亚·古欣娜塔 / Renato Scarpa / Linda Moretti
剧情简介 · · · · · ·
马里奥(马西莫•特罗西 Massimo Troisi 饰)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他并不喜欢大海,却当上了邮递员,专门负责小岛上信件的发送。
小岛上住着智利诗人聂鲁达(菲利浦•诺瓦雷 Philippe Noiret 饰)和他的妻子。聂鲁达被流放至此地,他擅长写诗,才华横溢。马里奥每天都收发很多聂鲁达的信件。在频繁的接触中,马里奥越发崇拜这个诗人,他热衷于跟聂鲁达讨论诗,学习诗。当爱上岛上的美丽姑娘后,马里奥经常跟聂鲁达倾诉心事,并最终用诗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二人结成伉俪。
直到聂鲁达离开小岛,马里奥仍然坚持着对诗的热爱。他继续写诗,正打算在工人集会上读诗,却遭致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贰’ 聂鲁达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生于帕拉尔城。早年丧母,父亲是铁路工人,16岁进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曾任驻外领事、总领事和大使等职。1946年因政局变化,被迫转入地下,继而流亡国外,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到过欧、美、亚洲的许多国家。1950年获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1952年政府宣布取消对他的通缉令,返回祖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9月23日在圣地亚哥去世。
聂鲁达从13岁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以《节日之歌》一诗在全国学生文艺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部诗集《霞光》(1923)和成名作《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24)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自然风光,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早期写格律诗,后改写自由诗。诗集《地球上的居所》(1933)第一部分是诗人精神危机时代的产物,语言晦涩,格调低沉,充满悲观虚无主义。1935年在马德里任职期间曾主编《绿马诗刊》,写成《地球上的居所》的第二部分。写在西班牙任外交官期间,诗人结识了洛尔加等进步诗人、作家,作品色彩较前明快。回国后写成着名长诗《西班牙在心中》(1937),是出色的政治抒情诗。这时他已成为一个关心人类苦难的人民诗人或政治诗人。
聂鲁达最重要的诗作是1950年完成的《诗歌总集》,它歌颂祖国,赞美拉丁美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水手、鞋匠、渔民、矿工等劳动者,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全书共分15部分,其中包括以前单独发表过的组诗《在马克丘·皮克丘之巅》、《伐木者醒来吧》和《逃亡者》等。此后陆续发表诗集《要素之歌》(1954)、《葡萄和风》(1954)、《新要素之歌》(1956)、《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1957)、《英雄事业的赞歌》(1960)等。其中《葡萄和风》表现各国人民保卫和平的斗争,是作者最喜爱的一首长诗。聂鲁达晚年定居内格拉岛,撰写回忆性诗文,思想和创作都有明显的变化。死后发表的作品有回忆录《我承认,我生活过》(1974)、《我命该出世》(1978)等。
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聂鲁达是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诗人,他的创作善于汲取民间诗歌的奔放精神和夸张手法,以浓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词汇,表达对于自然、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表现社会、人生的重大题材。1945年,聂鲁达获智利国家文学奖金,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从一个抒情诗人出发,吸收了先锋派、西班牙谣曲、惠特曼的自由诗、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抒情诗等各种诗歌流派的优秀艺术技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成为拉美和世界诗坛的一代宗师。
‘叁’ 巴勃罗·聂鲁达的妻子
玛蒂尔德 上映日期:1994年9月14日加拿大剧情介绍1948年。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和年轻的妻子玛蒂尔德流亡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岛上。
‘肆’ 关于聂鲁达的电影邮差
《邮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卷全球的共产主义浪潮,聂鲁达1945年当选为智利国会议员,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年后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国。在聂鲁达的影响下,马里奥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政治集会,正当他被主持人邀请上台朗诵献给聂鲁达的诗歌时,会场产生了骚乱,并遭到警察镇压,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剧末,聂鲁达数年后再次回到当年流亡时居住的小岛时,只见到了贝特丽丝以及她和马里奥所生的儿子,一个根据聂鲁达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名着——《金玫瑰》,特别是马里奥向聂鲁达学习如何写诗——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创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风格。比如:马里奥说,我想做一个诗人,聂鲁达告诉他,你试着一个人沿着沙滩散步,走得越远越好;聂鲁达让马里奥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渔网,他脱口而出:悲伤——这是一个让我无比意外的形容词,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干瘦的渔夫们的生活,又会觉得用这个词来形容渔网是那么的贴切;马里奥在屋子里冥思苦想着暗喻和诗句,镜头的另一边,他的父亲在很仔细地舔一口锅...
电影青年们对聂鲁达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会陌生,他就是天堂电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头,那个目盲却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结尾,他为多多拼接起来的接吻镜头深深地感动过我这样的电影青年;而这部片子的结尾,却是诗歌爱好者马里奥为他录制了小岛上最美丽的一些东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声,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悬崖上的风;第四,吹过丛林的风;第五,我爸爸伤心的渔网;第六,教堂的钟声,女士的忧伤,还有牧师;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这一切,只是因为聂鲁达曾经让他说一些岛上漂亮的东西,而那时的马里奥是这样回答的:贝特丽丝.卢梭。
不可否认,马里奥已经成了一个诗人。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贝特丽丝.卢梭美丽的胸部,个人感觉,要比莫妮卡.贝鲁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钟左右第一次出现的胸部绝对地令人倾倒)。我以为,贝特丽丝的胸部是影片的一个关键,是马里奥产生诗歌灵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员的选择就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众多中国导演所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试想,对着章子怡那张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么可能让一个憨厚的渔民之子、一个此前从未接触过诗歌的人,从嘴中喃喃道出这样美丽的诗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贝特丽丝的姨妈也是片中一个重要的配角。她几乎完全是一个王尔德式的人物:粗壮的身材、恶劣的面容、庸俗的心灵,吐出的却是隽永的妙语(至少我听上去很隽永)。比如说,当贝特丽丝被马里奥的暗喻打动心灵的时候,她说,当一个男人的话感动你的时候,他很快就会动手的了;她还说,话语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我宁愿酒吧里的一个醉汉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个家伙说什么你的微笑就像一只蝴蝶;贝特丽丝纠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我的脸;她说,苍蝇也飞,道理是一样的,到了床上,什么人都一个样,无论是诗人、牧师、还是共产主义者!简直令人笑翻肚皮。当聂鲁达离开意大利后,数年没有音讯,她总是说,鸟儿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头。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导演把聂鲁达和邮差之间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意大利,不知道是否是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说剧本令人不满的地方在于,把马里奥对聂鲁达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种几乎是个人崇拜的地步。聂鲁达是较早地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诗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诗艺之外,其间不免有他的亚非拉背景以及共产党员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能低估,毕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比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来,要微弱许多了。聂鲁达的诗我读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诗为主,早年没有投入,现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5724414.html?fr=qrl3
‘伍’ 巴勃罗·聂鲁达的人物经历
智利诗人。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卒于黑岛(一说圣地亚哥)。早年丧母,1906年迁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镇。父亲是一名铺路司机。在特木科读中学时开始写作。1917年7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署名内夫塔利·雷耶斯,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此后,他不断使用不同的笔名在首都和家乡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习作。1920年起,正式使用巴勃罗·聂鲁达的笔名。1921年3月,到圣地亚哥教育学院学习法语。不久,诗《节日之歌》在智利学生联合会举办的文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从1927年起,在外交界供职,先后任智利驻科伦坡(1928)、雅加达(1930)、新加坡(1931)、布宜诺斯艾利斯(1933)、巴塞罗那(1934)、马德里(1935~1936)的领事或总领事。在马德里期间,主办了《绿马诗刊》。这时期的主要诗作是《大地上的居所》。第一卷发表于1933年,反映“一个移植到狂烈而又陌生的土地上的外来人的寂寞”。第二卷发表于1935年,色彩已经较以前鲜明。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坚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边,参加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1937年发表诗篇《西班牙在心中》。然后奔走于巴黎和拉美之间,呼吁各国人民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939年3月被任命为驻巴黎专门处理西班牙移民事务的领事,全力拯救集中营里的共和国战士,使数以千计的西班牙人来到拉丁美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改变了聂鲁达的诗风。他于1940年8月到墨西哥城就任总领事,并访问了美国、危地马拉、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家,写下许多着名的诗篇。在此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苏联人民正在与希特勒法西斯浴血奋战。聂鲁达到处演说,呼吁人们援助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新情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43年11月,聂鲁达回到圣地亚哥。不久,在黑岛买下了一处别墅,着手创作他最重要的诗作《漫歌》。
1945年是聂鲁达的一生中难忘的一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1946年智利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大批共产党人被投入监狱。聂鲁达不得不中止《漫歌》的创作。他的住宅被放火焚烧;他本人也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从此被迫转入地下,辗转在人民中间,继续从事创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1948年纪事》和《漫歌》两部长诗的创作。
1949年2月他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元素的颂歌》(1954)、《元素的新颂歌》(1956)和《颂歌第三集》(1957)。1957年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
晚年时期
1969年9月,他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之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1971年4月被阿连德政府任命为驻法国大使。1973年9月23日,聂鲁达辞世。
‘陆’ 邮差的内容简介
5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流亡意大利期间,居住在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的人民以捕鱼为生,安静而平和。然而诗人的信件常常堆积如山,需要专人来投递,精通文字的马洛成为了聂鲁达专职的邮差,每天骑着自行车送信倒也乐此不疲。
诗人们的身边总是美女围绕的,聂鲁达每天都会寄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女士们的占了大部分,马洛看在眼中,不禁产生了和诗人进一步接触的愿望。每一次的接触都令邮差马洛和诗人聂鲁达的关系更进一步,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坐在沙滩上谈论诗歌和生活。
马洛爱上了旅馆老板娘的漂亮女儿苏西,于是向诗人求写诗一首送给爱人。聂鲁达回答:“我要写诗一定要有灵感,这个我写不了。”马洛则反问:“你还拿诺贝尔文学奖呢,怎么会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写不出来。
”大海深沉而宁静,爱情在慢慢滋生,诗人和邮差的友谊也在不经意间加深。
次日,大诗人送给邮差一本精致的记事簿,并骑车来到旅馆,当着旅馆老板娘一家的面在记事簿的扉页上留言:“送给我的好同志──马洛。
聂鲁达。” 有了诗人的帮助,邮差的生活焕然一新,他开始尝试写诗,而对生活的细微感受和如火的激情则深深打动了苏西,不久他们携手进入教堂。在婚礼上,聂鲁达收到了国内解除其通缉令的消息。诗人和邮差深情话别,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诗人重新回到革命救亡运动中去,而失业的邮差则陷入了对诗人无限的怀念中去了。从此再没有任何关于诗人的消息。受到诗人鼓励的邮差,开始练习写作,在共产党的一次集会中,马洛有幸成为工人们推选的诗人上台朗诵,场面热烈,令人激动万分。然而,在镇压中,马洛不幸丧命。
几年后,聂鲁达回到小岛,这个时候才知道了邮差的死讯。而苏西也尊重马洛当年的遗愿将他们的孩子命名为聂鲁达。聂鲁达安静的听着马洛当年为他精心录制的声音,马洛在录音带上的声音解释到“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略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诗人静静地听着,而大海也在暗自呜喑吧。
这是一个悲喜交杂的故事。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不朽诗句的力量与热情,激荡出一场深刻感人的往年情意。 在一封封信件的收送往返间,邮差马里奥与诗人聂鲁达间的友谊日渐滋长,当马里奥爱上了岛上一位年轻艳丽的酒馆女侍时,他便央求诗人指点他写诗以追求他的梦中情人。不旋踵间,在生动譬喻、情谊交织的相互唱答中,岛上的空气也随之炙烈、浓郁了起来……
‘柒’ 爱情传记电影《邮差》,让艺术传普及人心,诗歌能否改变一个人
这是一部意大利的爱情传记电影-《邮差》,我非常喜欢这类诗歌慢慢改变一个人的电影,这还是一部情绪饱满的意大利电影,给聂鲁达送信,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时令人遐想连篇,聂鲁达出现在的这个连自来水都不通的意大利小渔村,为一个普通的邮差带来了灵魂与月光。经典到让艺术传播到普通人的心里!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电影朴实得有点土气,但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一般文艺片的高冷感。男主那呆呆傻傻老实人的形象真的是印象深刻。一颗简单朴实的心是怎样面对爱情和友谊的。最后还是有点小小的感动。另外要感谢字幕君,将欧美的诗词翻译的美轮美奂。邮差和诗人的友情,穷汉和美人的爱情,让人莞尔发笑的对白,使得这部电影非常的轻松而美好,唯一让人沉重的就是政,可见所谓的一切美好都是有代价的
‘捌’ 作文问题
亲爱的同学、朋友:
高考作文并不像老师所说的那么困难,如果可以把握高考出题的规律,进行提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就可以在考场上实现“宿构”。这样的方法已经帮助所多同学短时间内获得高分,作为一个新东方的语文老师,我深知这个方法的作文,请你不妨一听啊。以下是我在全国高考“亮剑”巡讲里讲过的——
众所周知,在整个150分的卷面上,占60分的作文举足轻重,也是我们高中九门考题中,单题所占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目。写不好作文的文科生,在政史地 的答题上一样面对着辞不达意、无辜失分的境况,而理科生又往往因为偏向理科思维而写不好作文,成为整个知识体系中的软肋,更对整体分数有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如果你现在语文只能考90来分,而有的人已经能考130多分,这将近40来分的差距你怎样补得上来,而事实上很多学生现在还考不到90分呢。
然而,面对着如此重要的题目,甚至你可以问一问你身边的孩子,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告诉过他一个明确的按步走的作文学习方法?所以同学们才去大量地购买作文辅导书。当然你可以说我们老师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去读辅导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学校老师不但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反而不断的告诉我们作文是邪乎的,是很难写的,作文深不可测高不可及。这无形中更对孩子们仅存的信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绝望中的孩子自觉地去求助于市场上各种辅导书籍,然而那些厚重的辅导书似乎永远不是在为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当我们一次次听到老师高声朗诵其他同学的作文并对其赞不绝口时,我们黯然神伤,却迟迟没有等来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写得像他一样好。然而老师忽视了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力进步。所以很多同学英语提高了数学提高,在高考前发现作文该是多少还是多少,学生们自怨自艾,总是用读书少没天赋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我想告诉你,你和我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一样,一定能写好!
当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还没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时候,在秘鲁这条狭长的南美热土上,已经有一位诗人获此殊荣。他的名字叫巴勃鲁•聂鲁达。当聂鲁达在意大利一个小岛上政治避难时,有一位叫做马洛的邮差为他送信,他看到这位诗人每天都会收到如山般的信件,当他看到诗人走在街上,人们向他投来近乎疯狂的崇拜的目光,他非常向往,于是向诗人潜心学习。当巴勃鲁•聂鲁达在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的时候,这个邮差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既然一个邮差可以成为诗人,那我们今天有更好的方法至少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高考作文的高分获得者。
一.作文的本质
作文到底是什么,我们发现“作文”的“作”字正好与我们今人常用的“做”字相对。单立人加一个“故事”的“故”表示的是“做具体的动作”,比如“拿木头做一个桌子”,所以我们才常常把这个字翻译成英文的make。而“作文”的“作”在《说文解字》里说“作,兴也”,表示的是抽象虚拟的意味,在内容上我们要写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是进行过艺术创作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写过一本书叫《金玫瑰》,也被翻译为《金蔷薇》,这一本文学入门的必读书,地位相当于大家在《喜剧之王》里看过的周星驰特别喜欢的那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金玫瑰》中的一篇曾经说过,写作就是把生命中的尘埃收集起来,并找出其中金子的碎末,把它们铸成一支金色的玫瑰献给自己的爱人。其实这收集起来的金子在碎末就是经过艺术处理的作文素材。“作文”的“文”在古代是“文身”的意思。09年天津卷第二题A选项第一个词考的就是“文身”,是上面的“文身”还是下面的“纹身”呢,当然是不加绞丝边的,因为“作文”的“文”本来就是花纹的样子,表示装饰的意思,所以有个成语“文过饰非”指的是“装饰掩盖自己的错误”,刘勰写过一本书叫《文心雕龙》,指的是“装饰雕饰自己的文章”。所以“作”指的是在内容上要写抽象的例子,“文”指的是在语言上要修饰雕琢,“作”指的是内容,“文”指的是形式,只要把内容和形式上的东西处理好,作文的问题就解决了。
有人说大哥,能再讲具体点不?可以!于是我们再进一步说,内容包括立意和素材,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
二.内容
先说内容。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在写作文时处于一种无话可说、无情可表的状态,而学校老师在很多情况下不但没有积极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总是大谈特谈作文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深厚的积累根本言之无物。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有别于公务员考试这样对象人群众多的考试,高考只面对高中的学生们,所以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立意的核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也不可能离开一个东西,它叫做“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学习”就是受教育,“生活”就是被感动。如果我们在文章中所举的例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感动人的因素,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成为万用素材、以一当十。
当然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又会把“学习”“生活”具体到这常考的五个意象,勇气、道德、爱心、信心、创新。有的同学说真的假的,让你这么一说,我还觉得高考简单了呢。不信我们来看,这是2009年15个省,对应的是本省高考作文真题题目,这边是我们总结的五个常见意象,我们稍微来过一下。2009年国家I卷讲一故事说兔子被狼逼到河边,后来下定决心学习游泳,大家就知道,可以写勇气吧,鼓起勇气改变命运、当然你也可以说它对自己的改变有信心,还可以说这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全国II卷给出了三个故事,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自己是色盲,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改革传统的洗衣技术,都可以写创新。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取自张韵涵的一首歌《隐形的翅膀》,这个“隐形的翅膀”可以具体化为勇气道德爱心信心创新都可以。07年重庆的中考作文题叫“翅膀”,比起高考来少了隐形两个字,看来高中初中作文的水平差距还真是隐形的。天津卷我说九零后,九零后的特点就是有勇气有道德有爱心有信心讲创新、三个代表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九九归一。山东卷“见证”,可以见证勇气,见证爱心、见证信心,见证道德,什么都可以。上海卷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自成一派,当然可以写创新。湖南卷题目就四个字“踮起脚尖”,大家就知道了,踮起脚尖代表的是向以前不敢触及的高度勇敢挑战,电影《变形金刚》中译本里有句台词“人的一生能够经历几次真正的考验”,在经受这样的考验的时候,再没有什么比勇气更有价值,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别人不能经历的经历才能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得到,只有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忍受才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享受。湖南卷出题特点就是文字艺术感强,很赞,去年湖南的题目叫选的韩愈的一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可以用爱心来展开讲。湖北卷考的是人与鱼的关系,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生物的关爱。江苏卷品味时尚当然这道题引起很多专家的非议,认为这个题目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不公平,因为时尚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会让他们无话可说,是一种隐性的歧视和区分。专家的考虑不无道理,但出人意料的是,仍然有很多学生获得高分,因为时尚从广义上理解并非只是购买品牌,还有更多的含义。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236页,时尚就是当时的风尚。很多学生想,杨老师说了,考来考去就那几点,直接写现在的时尚是勇气是关爱是信心是道德是创新,是三个代表五讲四美八荣八耻,问题迎刃而解。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刘欢毛阿敏唱过的一首歌,表现的当然是深深的爱心。四川卷熟悉,我们不熟悉别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勇气爱心信心道德创新。重庆我与故事,我的故事不讲别的,就讲勇气道德爱心信心创新。福建卷善良,讲的道德。广东卷常识,题目中说“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可以写创新,也可以写勇气道德信心爱心都是我们的常识。海南宁夏卷,这也是是一种什么,这也是一种勇气关爱信心道德创新。有人说原来真的会写这五个就触类旁通了啊,对,所以我们有信心让你成功。
换句话说,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摆积木,积木就是我们准备好的素材,一上考场,人家让我们摆个鸡,我们就摆个鸡,摆个狗,我们就摆个狗。摆的动物就是常考意象,我也能告诉你怎么放怎么摆。而如果你上考场时连积木都没带、素材都没想好,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同学才觉得高考作文非常困难。我估计在座很多同学都读过满分作文,什么感觉,觉得这文章好像也没说什么,几句话读完,人家怎么就满分了呢,似乎自己也可以嘛。为什么人家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优美的文章,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提前进行过背诵。这种方法古代人就在使用,并把它叫做“宿构”。也就是说,当你坐在考场的椅子上开始搜肠刮肚思考写什么东西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把底下写过数次的文段背诵上去了。那你现在想想,作为一个没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你想好自己要写什么了吗?如果这都没有的话,怎么能考试时不紧张,怎么能写不好作文呢。有的同学就对会说,对,我回去也得整几段,这就对了!通过带领你从这五个立意逐一展开去认识作文、学写作文,你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有突破。
全文可见我的博客
希望对你有帮助!
‘玖’ 聂鲁达的原名叫什么
聂鲁达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尔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7月12日出生于智利中部的小镇派罗。父亲是一位铁路工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因为严重的肺结核去世了。2岁时聂鲁达随父亲搬迁至覃缪科城,在那里,父亲再婚。聂鲁达很爱他的继母,在他以后的诗作中有很多篇幅是献给这位母亲的。
聂鲁达6岁进入当地的特墨科男子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的生活与日后的创作都起过重大影响的启蒙老师:智利着名女诗人、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聂鲁达表示,这个奖应该属于加夫列拉。聂鲁达10岁就开始写作诗歌,13岁时就在特墨科《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热情与恒心》。但他的创作时常遭到父亲的反对和奚落,这使他感到难堪,于是就化名在报刊上发表诗歌。14岁那年,他读了捷克诗人扬·聂鲁达的短篇小说,印象很深,于是他就取“聂鲁达”为笔名;15岁时他以《理想小夜曲》一诗获得了玛乌莱省诗歌竞赛三等奖;16岁时,他离家来到首都圣地亚哥求学,进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同时开始在塞尔瓦奥斯塔尔杂志上刊登短文和诗。19岁时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次年,他凭借诗集《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获得巨大的声誉。
1927年,23岁的聂鲁达被智利政府委派出任驻缅甸领事。此后的8年里他先后到过锡兰、爪哇、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那以及马德里。20世纪30年代中期,通过和革命诗人加尔西亚·洛尔加、拉斐尔·阿尔韦特的交往,他开始重新确定政治诗的方向。这期间出版了《热情的投掷手》和《大地的居所》,这两部诗集体现出一种突破,不仅是写作技巧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不久,西班牙内战爆发,洛尔加被法西斯分子杀害。聂鲁达为好友的去世感到悲愤,对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深表同情,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在我心中》在反法西斯前线广泛流传。1939年,被召回国的聂鲁达又重返欧洲,在巴黎任驻西班牙流亡政府领事。1940年至1943年间,他先后写了《献给玻利瓦尔的一支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等诗,出版了《葡萄园和风》、《在匈牙利进餐》、《沙漠之家》、《漫歌集》等诗集。智利总统拉戈斯说过:“聂鲁达用他的诗歌为拉丁美洲重新谱写了一部历史。”
1945年聂鲁达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7月他加入智利共产党。由于公开反对总统魏德拉以及被右翼极端分子控制的智利政府,他被驱逐出国。1949年,聂鲁达逃往墨西哥。逃亡期间,他曾到过中国、苏联,并在那里受到热烈的欢迎。放逐生活的后半段,他住在意大利靠海的一个小镇,每天听海、写诗。此间,他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并获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
当反对魏德拉势力的战斗在智利国内取得胜利,对左翼分子的拘捕令被撤销后,聂鲁达终于在1953年回到久别的故国。当时苏联文坛形势紧张,政府实行思想独裁,《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被打上反动标志驱逐出境。聂鲁达在1958年的选集《放纵》中反思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1957年,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访问期间被逮捕。此后,他开始旅行,先后到过古巴和美国。1970年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聂鲁达被任命为驻法大使。
1973年,智利政界风雨飘摇,聂鲁达罹患前列腺癌已到晚期。在病床上撰写回忆录之余,他也在焦急等待着电视机或收音机传来最新消息。9月11日,智利右翼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总统以身殉职。很快,政变士兵到聂鲁达家的花园掘地三尺寻找武器。聂鲁达坦然道:“你们在此地能找到的唯一武器,就是文字。”12天后,诗人凄然离世。
聂鲁达经历了3次婚恋。1930年,他担任驻巴达维亚领事时认识了荷兰裔爪哇女子哈根娜,这段婚姻只维持到1936年。
1934年,聂鲁达被派驻西班牙,在马德里与大他20岁的卡丽儿一见钟情。卡丽儿的父亲是阿根廷富有的牧畜者,她曾嫁给一位纨绔子弟,有过一段荒唐糜烂的生活。她认识毕加索、阿拉贡等画家、诗人,政治嗅觉敏锐,机灵迷人,好客又好斗。很快,她成了聂鲁达的导师、母亲兼恋人,搬进他家,鸠占鹊巢,逼退原配。直到1943年他们才在墨西哥举行了一场不为智利法律承认的婚礼。
1946年智利总统大选期间,经友人介绍,聂鲁达与玛提尔德在森林公园户外音乐会上相识。1949年8月在墨西哥养病期间,二人再度相遇,就此开始了秘密的恋情。玛提尔德暗中随聂鲁达夫妇做平行旅行。1952年两人在意大利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聂鲁达在那不勒斯匿名出版了诗集《船长的诗》,这是对玛提尔德爱情的告白,直到1963年他才承认是此书作者。对于丈夫的私情,卡丽儿一直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女管家向她透露实情。70岁的卡丽儿毅然离去。1955年,聂鲁达结束双重生活,与玛提尔德同住,1966年10月,他们在智利举行了婚礼,完成合法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