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其创始人是马里奈蒂。 它诞生的标志是马里奈蒂的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
㈡ 如何理解未来主义
未来虚无主义(Futural Nihilism),字面上即是关于将来的虚无主义。一方面,否定未来是现在和过去的目标或结果;另一方面,认为将来的任何发展和可能性都一致的无意义且不可知。其植根于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走向未来?
自从尼采(Nietzsche)在19世纪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批判以来,虚无主义的主题——认识论的失效、价值破坏和宇宙毫无目的一直困扰着那些文艺青年、艺术家、社会批评家、哲学家,以及我自己。实际上虚无主义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阐述,道德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乃至延展开来的解构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等。存在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没有内在意义或价值,可以认为,这是当今虚无主义一词最常用和最容易理解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简体字的大地上,四个字的虚无主义和带有修饰词的〇〇虚无主义、╳ ╳ 虚无主义等,大多情况下是两类不同的研究对象,适用于不同场合。然而,在此我并不打算再生造一个术语,用来提炼、批判、教育一些社会现象或人物行为,也无意对这些“主义”进行褒贬评判,更不在于标榜本人向往或属于某些思潮。只是单纯将脑袋中曾经浮现的奇形怪状的想法捉住一些、记录下来,顺便起了个比较贴切的名字“未来虚无主义”,权当这篇胡言乱语的标题。
在人类当前的认知实践中,时间必须且仅能单向不循环流动——在此斗胆假设读者不否认这一观点。以此作为前提,将来与过去的差异便不可忽视。哪怕参考康德(Immanuel Kant)对时间有限或无限这组“二律背反”命题的论证,宇宙、关系、意识等(具体如何取决于不同的哲学观念)也必是有起源的,137亿年前也好,两周前也好,大爆炸也好,缸中之脑也好,哪怕永远不能被具体证明或证伪,也需要一个源头——否则这段文字就应连同你我他一起从未存在,而这种情形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的因果律相违背。至于继续深究“源头的源头是什么?”,“起源之前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多层嵌套哲学问题就请暂且搁置不谈。这样,我们就已经可将这观念上的本源作为疏松的地基撑起哲学和科学的大厦。
看向未来,也许人类会灭绝,也许精神可以永生,但断言未来必定有一终结是找不到根据的。让我们先做个简陋的思想实验,假设时间将迎来尽头,即:宇宙中的一切连同它本身彻底消失,或在某一时刻后绝不再有任何变化——也可以拿宇宙学假说中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最后殒于一点作为类比,但不再有新的宇宙产生。然而,这正是未来虚无主义的原理之一:未来注定不存在——无论这些年来发生了什么,迎来的都是虚无。另如,某些文艺作品的描绘中假设时间可以暂停(尽管它们无视了物理规律),但也只能是暂停,永远的停止即无意义。形象地说,时间的荒野没有尽头。
那么,在无尽时间的流淌中,单个人的生命长度极为有限,与人类有记录的历史时长比较就已不值一提。古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流的怅惘痛意更比比皆是,可以说,他们感叹,是因为仰视了未来——将生命的当下与生命的未来做了对比。尽管如此,未来虚无主义也无关乎个体或群体生命的长短,假想中的永生即便真正实现,也无法给明天或下个世纪赋予意义。在向未来的任何眺望中,总可以问出一连串的问题: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 直到答无可答,意义便在质疑中消散。哪怕离开虚无缥缈的空想,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也让我们看到,随机过程、微扰和混沌系统、认知不完全的绝对性,这些组成了未来可能性无穷而先验意义完全消失的现实理论基础。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监督下,任何有意或无意的过程所留下的痕迹,都将消散。未来是全然开放的,但代价是总有一天我们只能任其摆布——面对未来,我们固然可以做出自己的行动,但这些动作的后果和意义,我们永远都不会彻底明白。请允许我牵强附会凯恩斯(John M. Keynes)原本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作为比较:“从长期看,我们都会死。”单独从这句话的文本看来,虚无主义质疑存在价值的理念就已跃然纸上,且与时空观念放大时生存意义的消解紧密相伴。而未来虚无主义可以更进一步
㈢ 未来主义 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 [ wèi lái zhǔ y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wèi lái zhǔ yì ]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 意大利 马利奈蒂 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 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 欧洲 各国。以 尼采、柏格森 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鲁迅《三闲集·扁》:“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
㈣ 简述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着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历史背景: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
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㈤ 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着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
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计算机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http://blog.sina.com.cn/u/48fc704e010006bd
㈥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未来主义思想是什么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是这一流派诞生的标志。未来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以政治发展为主,反映了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批判,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奥威尔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讨论经济发展为主题,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罗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对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布热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㈦ 名词解释--未来主义
futurism
1.A belief tha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one's personal fulfillment lie in the future and not in the present or past.
未来观: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满足的实现在于将来而不是现在或过去的信仰
2.An artistic movement originating in Italy around 1910 whose aim was to express the energetic, dynamic, and violent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life, especially as embodied in the motion and force of modern machinery.
未来主义:一种1910年左右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思潮,意在表现当代生活有力的、充满活力的和激烈的特点,尤其主张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动感和暴力
㈧ 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着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10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8)什么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扩展阅读:
未来主义的影响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电脑叛客”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㈨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对于俄国先锋派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俄国的未来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运动以后,便沿着与意大利未来主义不同的道路发展。俄罗斯的未来主义艺术家带有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无政府主义的叛逆精神,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表现为左倾激进主义,他们的创作思想具有革命性,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倾向,艺术上也具有革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