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美术史上有何地位和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展现三维空间的方法;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提高,产生了一批以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为代表的的着名画家。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被称为欧洲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Ⅱ 为什么说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在意大利美术史甚至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共有三个主要流派: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美术在于历史转折期,对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艺术都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如学院派主张绘画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等;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多姿多彩,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学院派艺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Ⅲ 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文艺复兴代表什么 主要有什么
我这个可是高中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哦~~~~ 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终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2、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3、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批熟悉拉丁文的学者逃到意大利,带去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 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它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能的典范。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能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着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 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着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米开朗基罗生于1475年3月6日靠近于佛罗伦萨从小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附近乡间的石匠家寄养,在击石声中度过了童年,因此米开朗基罗开玩笑说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于这位石匠的恩赐。后来米开朗基罗的生父因为丧妻,移居至佛罗伦萨,将米开朗基罗送进学校学习拉丁文和优美的意大利文。米氏学会了诗词的创作,不过他在童年时期一向不爱念书,上课的时候常常偷拿速写本画画,让米氏的父亲非常头痛。所以在米氏13岁时,将他转送至一位画家处学画。一年之后,跟随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这位雕刻家为佛罗伦萨贵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术作品与石雕。在这里,米氏遍览了古代艺术珍宝,也有机会接触到诗人和学者,由于环境的感染,他开始研读但丁的雄伟诗篇,而柏拉图的博大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 《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而米开朗基罗由于深刻感受到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他的苦闷与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发挥。人体是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须向它灌注一种属于人的肉体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那个《被缚的奴隶》的运动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罗马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西斯庭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个主题。象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米开朗基罗创作之始,因为天纵才气,常常遭人眼红;在他年轻时,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坏了鼻子,使得他终身对自己的容貌自卑。26岁时在佛罗伦萨完成举世闻名的“大卫”雕像;30岁时因为盛名远播,传到了罗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请米氏前来罗马建造陵墓。米氏也深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开始为教廷工作。这一做就做了整个下半辈子;在当时一切教廷至上的时代,这是无上光荣的工作。他在罗马陆续完成许多世界闻名的杰作,诸如现今珍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西斯廷大教堂的湿壁画、劳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广场等等,都是游客前往罗马时的必游之地。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力与活力惊人,直到去世之际仍坚守创作岗位,享年89岁。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给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虽与达·芬奇和拉斐尔身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境遇却大不相同。米开朗基罗的悲壮是属于天才的,含有戏剧性的英雄式悲壮。构成米开朗基罗的悲壮生涯,虽有其时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因天才而产生的自负。米氏个性高傲倔强,不阿谀奉承,深具艺术家气质。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父亲是宫廷的二级 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 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 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 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 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 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 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 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 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希望您能采纳 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追问谢谢
记得采纳啊
Ⅳ 高分求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包括社会背景\种族\环境,希望回答能具体点,谢谢了.!!
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着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Ⅳ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具体)急
主要是:1、人文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入,具体可查阅人文主义,主要是重视人性。2、对于学院艺术来说主要是前卫艺术的影响,前卫艺术虽然以反传统、反审美、反形式,以至反博物馆意识而显示出它的特立独行,然而前卫性艺术家同样耿耿于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收藏于博物馆这样神圣的处所,能够让自己的活动载入美术史。这种进入渴望历史的“博物馆意识”“美术史意识”,表明前卫们仍然称羡与追求学院的学术专家学者及着名艺术家的关注与阐释。当前卫艺术能够进入西方的非商业性画、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展示时,前卫艺术家们会对此非比寻常的强调再三。这种情况与在中国国内是同样的。
参考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一名词,也是一形容词。作为名词,它特指意大利半岛那次文艺盛世,稍后,当西班牙、日耳曼、尼德兰等地区相继发生类似的文艺盛世,都沿用这个词。作为形容词,“文艺复兴”则泛指人们对文艺盛世的来临或祈盼,常被正式或非正式地形容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文艺状况。
所有这一切,使得意大利美术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兰德斯,由于在尼德兰革命中没有取得独立,17世纪仍然处在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艺术仍是为奢华的宫廷服务。绘画的题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寻求享乐的神话题材和歌功颂德的历史题材成了佛兰德斯绘画的主流。
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有所体现。对中国的西洋式建筑和园林设计、以及绘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则带动了清廷高层对西方文艺复兴美术的了解。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着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影响的结果,它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中许多有用的东西,从而交融了东西方文化。
尼德兰文艺复兴流传到中国后,对中国文艺后期的生发、衍变、传承,有着平顺而自然推动作用。
自从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始设立了半官办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就有了学院派艺术之称。美术学院之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教育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不是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规律的独立学科。这是美术的进步。中国美术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已经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办处所,自然,也由此有了画院派与在野派画家之别。不过,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却不是过去皇家画院的延续,而是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产物。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再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中国现代美术在近代美术的学院教育之路上结出了丰硕成果,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纪录时代风云,反映民众喜乐,表达自我情感的美术家。可以说,一直到改革开改初期,中国的学院美术都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旨趣作为其基本方向的,也因此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指向。
正是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让中国大地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面貌也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样式,走上了如今风格样式多样的新局面,特别是出现了以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为参照的中国现代艺术,这些现代艺术家们的种种新创,让中国美术在十年中重演了西方近百年的艺术史,让中国人在九十年代树立起了具体艺术家自我个性与民族品格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牌,也让学院艺术在这些风云际会的社会美术面前显示出了它相对迟滞的一面,从而再一次地将学院艺术的定位与作用问题提了出来。
Ⅵ 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特点是技法的科学化,内容的世俗化和审美的理想化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造型艺术的重要待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技法上的表现
在研究自然过程中,从古代艺术里吸取营养,探索造型艺术规律。逐步确立起来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等科学法则,至16 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些理论和实践发展成为一整套科学的绘画体系。
题材上的表现
新时代的艺术家不满足继承前人的模式,开始对现实生活发生兴趣,以新的、求实的眼光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描绘有血有肉的人。
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审美追求上的表现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
(6)怎么看待意大利的艺术史扩展阅读: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本书作者写道,“观赏者不仅仅期望艺术作品具有美感,同时还要求其具有深长的意味、目的以及功用性。”
作者采用全新的方法和宽广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镜当中,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委托艺术家们创造宫殿教堂、绘画雕像的人们。
与其他同题材的专着不同,本书不只涉及佛罗伦萨和罗马,还涵盖了威尼斯、锡耶纳、米兰、帕维亚、热那亚、帕多瓦、曼图亚、维罗纳、费拉拉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这些城市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对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在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时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有趣的生活,“当时声音”则直接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和作家们的原话,告诉我们艺术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精心选取的约600幅插图,成为人们立体了解个辉煌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们的眼神虽然各异,但似乎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先前的时代未曾有过的自信。他们之前的中世纪艺术家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叫“中世纪”的时代,而哥特式艺术家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艺术是一种哥特式风格。
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人率先自觉地意识到他们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他们自称为古典文化“再生”的时代。19世纪的历史学家把这个时代命名为“文艺复兴时代”。
参考资料:网络——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网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Ⅶ 推荐几本关于意大利艺术史的书籍。
关于意大利的艺术史研究,基本而言,重点集中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列举几本:
1、刘人岛《意大利美术史话》
2、徐庆平《意大利美术史》,徐庆平为徐悲鸿的儿子,对意大利美术史研究尤多,可参看其着作
3、傅雷《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
4、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5、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
6、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题》、《文艺复兴与其他文艺复兴》
7、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
其他还有通史,如《剑桥艺术史》等。如果你能把这些书都看好,你基本就对意大利的东西都能掌握了。
Ⅷ 试论意大利文艺复兴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的思潮,解放了当时的艺术思想,一扫中世纪呆板沉闷的艺术风格,确立了科学的绘画造型体系,建立了古典主义艺术规范,产生了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和艺术理论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