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为什么司汤达的作品会写意大利

为什么司汤达的作品会写意大利

发布时间:2022-07-31 08:51:09

① 司汤达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司汤达法国小说家。原名马里-昂利·贝尔。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受信仰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影响较大,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司汤达像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巴马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在美学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他的作品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② 司汤达笔下的英雄都有哪些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发表了着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2 7 年脱稿(本书即将面世之际,适逢七月事变,国人无暇他顾,形式发展不利于书报之刊行。然本书脱稿于1827年当无疑义---原编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写得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它们与梅里美的《马特奥·法尔戈纳》、《塔芒戈》、巴尔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标志着法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本书收录了司汤达的十三个短篇小说。其中《往事连篇》(直译为《一个意大利绅士的回忆》)、《箱子与鬼》《米娜·德·旺格尔》、《媚药》、《菲利贝》等五篇译自法国瑟伊出版社的《司汤达小说选》,其余八篇译自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的《意大利轶事》,兹按写作年代逐篇介绍如下:
《往事连篇》于1825—1826在英国《伦敦画报》连载,1826年,法文译本或者改写本在巴黎的不列颠书店与读者见面,开始时无人知道作者是司汤达。司汤达逝世后,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于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汤达小说集》。
这篇小说描写了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意大利期间的社会风俗,世态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会的旗帜下,企图神灵于圣母的保佑,阻止滚滚而来的革命浪潮,而教会势力则趁机制造奇迹,编造所谓圣母显灵的谎言,蒙蔽愚昧的人们;年轻人,有理智的人则对教会那一套持反对态度,他们欢迎拿破仑大军的到来。小说叙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动,对乱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写。总之,小说描写的意大利社会是一个保守的、愚昧的社会,广大民众视教皇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因此,拿破仑大军在意大利失败,教皇复辟,掀起复仇运动是势所必然的事。
《箱子与鬼》写于1829年底。这一年圣诞节司汤达曾把它读给梅里美听。这篇小说通过一个警察局长利用权势,霸占民女,活活拆散一对恋人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西班牙复辟势力的凶残与霸道。作为这种恶势力的对立面,两个恋人的纯洁、善良,为了爱情不惜抛洒热血的情节,极具动人心魄的力量。
《媚药》写于1830年1月,同年6月发表于《巴黎评论》。司汤达自称写这篇作品是为了“治疗头痛,散心”。而且他承认参考了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斯卡龙的一起作品。他说:“每个时代的调味汁不同。我不过把1660的调味汁换成1830年的罢了。”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一个西班牙少妇鬼迷心窍,抛弃富裕但年老的丈夫。与一个跑江湖的马戏演员私奔,上当受骗仍不变心的故事。也许这确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创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开头与结尾受人称道。开头描写的时间、地点、氛围与情节十分协调,很能抓住读者;结尾言简意深,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米娜·德·旺格尔》写于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间。其后又几经修改。但司汤达生前未拿出发表。直到他死后十一年巴黎的《两世界评论》才将它刊发。在司汤达的作其中,这是少有的描写德国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尔出身于德国大贵族家庭。她父亲因厌恶非正义的征战,受到宫廷的监视,最终忧郁而死。她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离乡去国,来到巴黎,堕入了爱河。为了达到目的,这个爱幻想的德国姑娘不惜纡尊降贵,乔装改扮,来到她私下热恋的人家里做女佣,不料因高兴过度,吐露了秘密,酿成悲剧,最后以身殉情。司汤达通过这个哀惋曲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德国人与法国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小说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尔在作者的人物画廊里,是一个有血有肉,光彩夺目的人物。
《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近,便认为它成于1835年至1839年间。严格地说,这篇东西也许够不上短篇小说,只能算一个短故事,也有点像中国的笔记小说。内容也确如副标题,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几个生活片断,如经商、恋爱、搬家等,写得比较粗放。在司汤达的短篇创作园地里,它也许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司汤达的创作,终究是有益的,因此我们也把它收进集子。
在收入《意大利轶事》的八个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于1829年以外,其余的都写于1833年以后。关于这些小说,有些情况需略作介绍。
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批“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司汤达在阅读之后,大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 ”;它们描绘了“孕育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代天才的风土人情”,便花重金购得抄录权,请人仔细抄录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边,反复阅读,并以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他在世时,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后,他表弟整理了据此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1829年发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杰作。它通过烧炭党人彼埃特罗与罗马贵族小姐瓦妮娜的爱情,歌颂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烧炭党人。瓦妮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她虽然出身于阀阅世家,但视富贵如浮云,心甘情愿地追求一个出身低微,身负重伤,又被官方通缉的逃犯。为了爱情,她甘愿舍弃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但为了得到彼埃特罗的爱,她竟然告密出卖了彼埃特罗手下的战士,破坏了他们的起义。她当初爱上彼埃特罗,是钦佩他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大无谓精神。但由于私心的支配,她的爱情到头来变成了正义事业的阻力。
作为她的对立面,彼埃特罗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他爱瓦妮娜,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但是当他必须在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幸福之间作出选择时,他放弃了后者。为了民族解放他甘于吃苦,当他手下的战士被捕,起义失败后,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为叛徒。当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后,他愤怒地拒绝了她的解救,与她断绝了情缘。他的凛然正气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爱国者形象。
《岸边的圣方济各教堂》是一起描写“意大利激情”的小说,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谨守妇道,实际上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情欲。她与法国驻教廷的使馆随员,法国摄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独享情夫的情爱,一旦得知他移情别处,便与教会的野心家勾结,派人暗杀了情夫。司汤达在描写这对青年的情爱波折时,附带了几笔,便把当时教会任人唯亲,编织裙带关系,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互作私人交易的丑恶事实揭露无遗。
《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写的是宫廷贵族为情爱和利益进行的两次阴谋仇杀。小说是以记叙“社会新闻”的笔调写的。尽管案情十分曲折,解决案件的方式惊心动魄,但最精彩的还是关于初为红衣主教,后为教皇西利斯图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写。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养子。红衣主教视他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听到养子被人暗杀的消息后“面不改色”,一点儿没有震惊的表现。第二天梵蒂冈召开红衣主教会,人们认为他不会到场,谁知他和往常一样,第一批到会,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泪安慰他时,他也和平常一样,十分平静,并且要求圣上不要下令调查案情,说他已宽恕了杀手。他的这些表现,赢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士。此后不久,他当选为教皇(他在外甥死后的表现无疑为他当选脾气了道路),脸立刻变了,逼得涉嫌与他外甥谋杀案有关的人逃离罗马。他的种种表现,活脱脱表现了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往上爬的高级教士的伪善心灵。
《桑西一家》以哀怨动人的笔调写了贝阿特丽丝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个美丽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龄,本该充分享受父母的怜爱。谁知她父亲是只衣冠禽兽,想方设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无可忍,与继母一起,叫人杀死了这个淫棍。这件杀人案事出有因,理当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会的裁判机构却不顾天理人情,判决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这里对司法的不公正表达了强烈的义愤,对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怜。
《帕利亚诺公爵夫人》叙述了一起贵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与年轻的男侍从偷情。司汤达没有过多地描写偷情的场面,倒是对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写,更费了不少笔墨,对教廷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了逼真的展现。两个偷情者当然被处死了。甚至连腹中的胎儿都不放过。封建大家族里,这种惨无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触目惊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艾蕾与“强盗”尤拉相爱,遭到父兄的极力反对。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她的兄弟死于尤拉刀下。伤心欲绝的父母为斩断她与尤拉的情丝,把她送进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败,为了逃避追究,远走他乡,失去了联系。在与情人生离死别,身处恶劣环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艾蕾自甘堕落,先花费重金贿赂,当上了修道院长,后失身于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后,因怀孕事发,被判重刑。当她听说尤拉率人前来解救她的消息时,留下一封长信,自杀身亡。这篇名作通过艾蕾这个大家闺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门第观念是扼杀青年人幸福的兇手;伪善的教会,修道院是使人堕落的根源。
《血染风情》(直译为《宠爱过度反害人》)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两篇的题材有类似之处。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后,一起是1740年前后,但两篇小说都写出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和贵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贵族家庭为了保证家庭的财产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财产传给长子,对于其余的儿子只给一定的生活费,对于女儿则一律赶出家门。或者嫁出去换一笔财产,或者把她们送进专门为这些人开办的贵族修女院。进了修女院则等于进了坟墓,与外面的一切联系都要切断。正如《血染风情》里修女说的:“父母把我们送进修道院,家庭财产都被兄弟霸占,我们被关在这座活人的坟墓里,没有第二条生路。”但是少女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想方设法与外面的情人幽会。然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便要被视为渎圣罪,轻则打入地牢,终身监禁,重则处死。《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写的就是贵族修女们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对受社会与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英勇反抗,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行动则予以热情的歌颂,把这些“淳朴而富于感情的人”称为“现代文明的先驱”。
《红与黑》
灵魂的哲学诗
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
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着作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着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③ 司汤达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为了表达什么

司汤达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巴马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在美学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他的作品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司汤达像

④ 《红与黑》为什么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五)

在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处于巅峰的时期,出现了一位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超前意识使他很难为同时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甚至不承认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杰出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司汤达。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从小深受家庭的压制和束缚。而他唯一敬爱的外祖父则是一位启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响下,司汤达对启蒙思想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对卢梭尤其崇拜。

司汤达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并对其支持并向往。1796年,他到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因为学校中很多老师都是革新派,使司汤达能够受到进步的教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心学校,来到了巴黎,并在亲戚的介绍下在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征战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仑失败。在此期间,司汤达阅读了大量哲学、历史和文学着作,逐渐形成了对社会和对人的基本哲学观点。他在文学上欣赏莎士比亚,开始有了现实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失业了。他愤然离开法国,去了意大利的米兰,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这期间,司汤达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意大利革命浪漫主义运动,并始终注视着法国的形势和变化。他还开始了写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史》和着名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同年,开始写《拿破仑传》。

司汤达回到巴黎后生活清贫,当时法国正处于复辟王朝后期,政治更趋反动,他从1822年开始发表文章对法国社会进行剖析,后来结集出版《英国通讯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后出版了心理分析论着《论爱情》和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发表了着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问世。司汤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创作经验,于1829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红与黑》。小说于1830年出版,标志着司汤达创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后,司汤达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辖的濒海小城维达-维基雅当领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1836年写作了《回忆拿破仑》,1838年出版了《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政治斗争的小说《巴马修道院》问世。还有自传性作品《自我崇拜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尔的一生》在他去世后出版。另外,他还留下了多部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

司汤达于1842年中风去世,被安葬在蒙马尔特公墓。

司汤达另一部杰出的作品《巴马修道院》和《红与黑》一样,表现了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以及它们在家庭内部的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台尔·唐戈仰慕拿破仑的伟大业绩,崇拜拿破仑,梦想参加祖国的解放斗争。然而时代变了,面对复辟时期严酷的政治现实,他只好按照本阶级的要求,走上了教会的道路。但是这与他的理想和爱好相距甚远,他用谈情说爱和游戏人间的胡闹填补内心的烦闷,最后悒悒死去。这个时代造成了他喧哗一时却毫无意义的一生。小说中精彩地再现了滑铁卢战役,表现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而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巴马修道院》1838年出版后立即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是司汤达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儿》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一方面是个道德败坏者、无赖、懒惰者,通过他的话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道德;同时又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见解表现出狄德罗自己的美学见解。他既是丑恶行径的实行者,又是丑恶行径的批评者、揭示者。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并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特征。

⑤ 司汤达简介及作品介绍 司汤达简介及作品介绍是什么

1、司汤达(1783—1842年)。

2、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着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3、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4、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5、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6、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⑥ 司汤达的着作

爱情论
(法)司汤达 / 1997-3-1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外国文化书系/新世纪万有文库 / 16.4 / 平装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汤达时年39岁。全译本。
十九世纪的爱情
(法)司汤达 / 2005-01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装 / 刘阳等

《爱情论》的另一个中译本,正文翻译尚可,附录问题较大。

爱情论 / 论爱情
(法) 司汤达 着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装 / 罗国祥 / 杨海燕

此书亦为全译本,“超星”上可阅读,至今未见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没有。

图本爱情随笔/散文译丛(散文译丛)
(法)H.B.司汤达 / 2008-1-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 / 平装 / 罗国祥

可能是《爱情论》的另一个非全译本。

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装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0-42岁。王道乾先生的这个译本似乎是此书的唯一中译,译注详尽。

阿尔芒丝
司汤达 / 2003-10-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3.0 / 精装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汤达时年44岁。这个译本前有柳鸣九先生为《司汤达文集》做的总序,后有纪德对此书的分析,内容丰富。除此译本外,此书尚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译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译本,此二书无ISBN号,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红与黑
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纪事 / 1.95 / 罗玉君

1830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7岁。此译本据说是唯一的女性译者翻译的《红与黑》。

红与黑
(法)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外国文学名着丛书 / 3.75 / 平装 / 郝运

此书的又一译本。网格本。

红与黑
司汤达 / 2002-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 / 平装 / 张冠尧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2001-6-1 / 译林出版社 / 20.0 / 精装 / 郭宏安

此书的又一译本,前有译者郭宏安的着名文章“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纪事 (皮埃尔.儒尔达校正本) / 6.80 / 闻家驷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法] 司汤达 / 2007-12-01 / 重庆出版社 / 20元 / 平装 / 许渊冲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引发了当年关于《红与黑》译本及其涉及的翻译理论的大讨论。

红与黑
(法)斯当达(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装 / 罗新璋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也参与了上述讨论。

司汤达散文(上、下)
(法)司汤达 / 1999-10-1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48.0 / 平装

收录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记》选(徐知免译),1832年开始创作的译作《自我中心回忆录》(陈良明译),书简选(许光华译),《论爱情》的正文(刘阳译),1817年作品《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1834年开始创作的遗作《红与白》序言、《拉辛与莎士比亚》(王道乾译)

红与白
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45.0 / 精装 / 王道乾

1834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司汤达时年51岁。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达尔自传
周光怡 / 1998-08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3.00 / 平装

1835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原名为《亨利·布吕拉传》,司汤达时年52岁。此译本有删节。

星座传记丛书:司汤达自传
(法)司汤达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装 / 王明元 / 高艳春

此书中收录了《自我中心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传》,不知是否删节。

旅人札记
司汤达 / 2003-8-1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0 / 平装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5岁。

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 / 1980-0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网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网格本。

巴马修道院
斯丹达尔 / 2005-05-01 / 译林出版社 / 21.8 / 精装 / 罗芃

此书的又一译本。

意大利遗事
司汤达 / 1997年5月第1版 / 译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

意大利遗事-司汤达文集
(法)司汤达 / 2004-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装 / 徐和瑾,王振孙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绿
[法]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8.0 / 精装 / 郝运 / 周克希

收录了司汤达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尔》等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选
司汤达 / 作家出版社 / 倪维中 / 王晔

比《红与绿》多收了两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发迹史》较重要,系《巴马修道院》的历史原型,值得一读。

⑦ 《红与黑》中,是怎么表现司汤达的文学审美的

内容提要:
《红与黑》这部文学名着是一部爱情小说吗?本文认为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环境刻画来研究,《红与黑》不是一部风花雪月的爱情小说, 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一部富有象征性的政治小说, 原因有三: 其一, 作者的世界观、艺术主张、创作意图决定了小说对社会罪恶、社会矛盾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其二, 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深化、书名的暗示、细节的描写, 反映了小说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 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其三, 文学形象的提炼、转换以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 冷静客观的描绘了社会现实, 剖析了主人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反复辟主题, 有意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体追求与自我否定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政治小说 创作意图 文学形象 典型环境
《红与黑》这部最熟悉的外国小说,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的心灵?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不同的政治、哲学等角度来欣赏和阅读这部世界名着。然而,司汤达这个唤起人们对灵魂重大价值信仰的人,这个鼓舞人们勇敢地走向理想生活的大师,这个被尼采称为“惊人的先驱和预言家”的文学家于193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的独特之处和现代性不仅仅是在于它其间描绘的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和个人奋斗史,而是在于它“把一件极为普通的刑事罪提高到了对19世纪初叶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高度”(高尔基语);在于它以现代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价值及现实问题;在于它高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是从作者的精神生活、艺术主张和创作意图,还是从小说的主题提炼、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环境刻画、性格发展、语言服装的修饰等方面来看,不仅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也是一部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的象征性的政治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红与黑》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种种遭遇,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聪明能干、意志刚强、充满激情、高傲而又虚荣的平民奋斗者形象。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小说的深刻度和震撼力,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欣赏和研究,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首先得了解和关注司汤达的精神生活的两个特点:第一,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拿破仑这个伟大的军事天才,曾经激起无数法兰西青年的崇拜和仿效,司汤达也不例外,显然,从拿破仑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中,司汤达崇拜的不是独裁、专制的拿破仑,他虽然不可能看到历史发展之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但至少看到了人的精神和意志,认为拿破仑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象征“一个奋起的英雄时代”。第二,他对意大利的热爱。司汤达这个法兰西人与意大利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意大利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不仅是因为歌剧,更因为他喜欢意大利人的性格。司汤达讴歌这种人性中最宝贵的力量,就像他所喜欢的另外两种品质:激情和爱一样。在《红与黑》中,他借阿尔塔米拉伯爵之口,否定了那个当时看不到任何具有力量、激情和爱的、沉闷的、凡俗的、黯淡无光的复辟时代:“在19世纪,无所谓真正的热情,因此,在法国,人人多愁闷”,“他们的社会,被囚困在因袭的牢狱里衰老起来”。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司汤达塑造于连这一文学形象,赞美于连的不是他自私的动机、残暴的行为,而是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司汤达把他崇拜的拿破仑精神和热爱意大利的性格注入到他的主人公身上,借此寄托他的理想。
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受其阶级立场、世界观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在司汤达的一篇评论《红与黑》的文章中,我们更加明确了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要“认真的描写19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特别是耶稣会教士、修道会和1814年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留给我们的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的社会风气”。司汤达又同时强调指出:“作者丝毫没有把于连写成女仆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相反,他指出他所有的缺点,他全部不正当的心理活动,其中首先是他的自私自利”。因此,从作者写作的立意来看,《红与黑》是一部虽然没有探索出革命本质的渊源及出路却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政治小说。而且从小说的书名的象征意义更能说明《红与黑》是一部针贬时弊的政治小说。小说原名《于连》,1930年出版时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并加副标题“1830年纪事”,这就表明了作者试图通过描写当代法国两种对立的力量和斗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复辟王朝。对于书名的象征意义,人们也是颇多争议:有人认为“红”指的是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尤其是拿破仑时期,“黑”指的是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也有人认为“红”象征自由党人和红色军装,“黑”象征圣公会和教士黑袍;还有人认为“红”代表革命力量,“黑”代表反动力量;更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的力量和激情,“黑”象征于连的身陷囹围、苦恼、焦虑和失败流血;甚至有人认为 “红”是自由的、理想的生活,“黑”是束缚的、平庸的生活。不管是从政治、心理,还是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讲,“红”与“黑”贯穿始终,是两种对立面、对立思想在辩证统一中依存,是人物生活史和整个社会环境背景的矛盾统一。这无形中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红与黑》之所以一版再版,一译再译,正是基于司汤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修养。司汤达着眼于人类的提高,着眼于人类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着眼于人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激情鼓舞着读者。而这些鼓舞和推动你的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和福楼拜一样,同属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并不像巴尔扎克他们那样致力于外在的客观描写,而是注重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正如鲁迅所说,就是“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所谓“真的人物”,就是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其间“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的表现”(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红与黑》的真实的事件和人物,真实的反映了时代风俗、社会习气、政治斗争、历史特点。然而,《红与黑》的成功,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简单的就事论事,司汤达深知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他在小说中对事实进行综合和提炼,并注入了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反动、阴险和伪善,揭露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尤其是小说中关于于连参加上层贵族秘密会议的描绘,以及于连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愤怒遣责,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沉痛抗议:“我不是被我同阶级的人审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致裴 拉萨尔〉〉。都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典型意义,从而使得小说的反复辟主题更加突出。
《红与黑》,最先被于连吸引。我门也许无法对它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感动我们的是人物本身。
他的所为可能伤害了一些人,不过他本性善良,他会忏悔而且不是出于一个教士的本能,仅仅是由于心灵的引导。这是个不完美的英雄,他既自尊又自怜自艾。他的自尊,是带了一种过分的任性和固执的,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很个性化,尤其是配上那副生动的脸庞。这个在理想和现实冲突中挣扎的于连。如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至少拥有弄潮儿的勇气;即使它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
在爱情面前,他无法伪装。“相见时的颤抖,别离后的不安”让他有时圣洁得像个孩子,有时又耍着可笑的伎俩。这个人物真正显示出他无与伦比的魅力,是他在牢中的思考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在死亡面前,他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心灵从未真正皈依过的宗教。一个人要是爱过真理却从未寻到过真理,未免太遗憾,所以作者安排主人公在临刑前醍醐灌顶。于连爱的不是《圣经》里的天主,而是他多年来渴望的一个能创造平等社会的人物。天主的确令人失望,于连却没有背弃自己的责任,他可以说:“我并没有被风暴卷走。”像多数快要结束的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他感到孤独和痛苦了,于是又思考起所有的哲人和非哲人都爱触及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恒,都是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他很虔诚地忏悔自己的伪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爱情。”一个肯承认自己伪善的人,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不伪善;而他祈求天主把纳雷尔夫人还给他,恰恰证明了他对爱情至死的忠诚。他本可以苟且活下去,但他拒绝这个机会,在法庭上再三强调自己的过失,于是故事才有个相当惨烈的结局。但从情节发展来讲,他是必死无疑的,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故事有个别的什么结局。他的那段话,自然有人像做阅读理解般地分析过,我不管它提示了多么深刻的主题,我只是为一个英雄感动。于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文学界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有人认为他是“专政复辟时期的个人主义反抗者”。不管从哪方面来研究这个文学形象,在读者的眼中,于连绝不是一个安于现状、沉溺情欲中的纤弱美公子。司汤达塑造了于连这样一个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一个带着自己心里的整个复杂性的人”(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其人物与环境的结合,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世界,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黑格尔《美学》第1卷)。斯汤达尔的《红与黑》是世界文学中非常耀眼的一部名着。有不同版本的译着,有不同版本的电影(都是根据《红与黑》改编的)。应该说《红与黑》非常适合年轻人读,因为其中就描写了一个资质很好,很聪明,而又雄心勃勃的青年。不过,小说并没有安排胜利的大结局,于连,主人公在他挣扎的过程中失败了。他反抗的是整个社会,他曾经逢迎过的社会,他曾经迷恋过的社会,他曾经要征服的社会,一个他既不属于也不被属于的社会。于连,他不仅和每一个没有被打击,侵蚀,侮辱的年轻人一样有一颗激情跳动的心,一颗充满壮志的心,他聪明,好学,他的智慧,他的命运宿命似地有一种让人感到无力的压力,似乎预示着某些东西。他本来可以拥有所有的美德和幸福,但命运却不让他得到。他有权力骄傲,他有勇气去征服,他有能力去赢得自己的辉煌,但他的出身,以及所有人对他的恶意,还有这个社会所设下的大牢笼,使他的一切都变得艰难。他为之自卑过,疯狂过。他在这个社会面前,迷失了方向,红代表着当军官,黑代表着当教士,这是那个时代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出头的两条唯一的路。他凭着聪明挤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却对它充满鄙视,维持着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教士或军官,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一群贪婪,无能,自私的人手中。于连向往着幸福的生活,他面对的不光是这样一群人,他对整个社会不满。
只是一个工人的儿子,就连他的家庭都不喜欢他。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属于那里。但现实没有给他机会,就向现实对我们一样不公,苛刻。他寄人篱下,过着与孤独为伴的生活。他爱上了女主人,这倒象是每一个男孩子在青春时对爱的朦胧体验。在修道院里,所有人都嫉妒他。在侯爵府,他更清晰地看清楚上流社会的嘴脸。他已经非常地接近他的目标了,但一封毁谤信结束了一切。然而,与其说是那封信毁了他,不如说是他选择了毁灭。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希望,雄心,自卑,痛苦,侮辱,孤独……那是由各种复杂,极端,不可名状的情感纠缠在一起组成的痛苦。他在忍受了这一切后,选择了死亡,他在抗争过这一切后,接受了死亡。死前,他在法庭上痛斥这个社会。他已经挣脱了死亡的恐惧。
他的爱情也十分离奇,他的爱情是那样热烈,他是那样地热爱生活。于连的形象,是19世纪千百万青年人的缩影,是社会制度的写照,这正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原因,千百万人在其中共同分享着由希望和痛苦交织的人生。
文学艺术中一切不朽的典型,一方面有一定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还有他个体追求,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的自我否定或矛盾变化。于连这个典型人物在“眼前的世界,整个的社会都充满虚伪,到处都是伪善,至少是欺诈”的黑暗中,一刻也没有熄灭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的火焰,总是在不断追求、不断选择、不断行动、不断超越中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虽然他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的行动也只是个人盲目的、本能的举措,并且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与现实有妥协的一面。但他丰富的创造精神,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他的理想、他的热情、他的生命力、他的追求,都在感染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在于连的成长史、选择史或者说是奋斗史当中,对于粗暴地亵读、压制、直至毁灭了这个有生命力的热血青年的社会,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审美标准来看,在读者的眼中,都是庸俗的、沉闷的、充满阴谋和虚伪的、甚至是丑恶的。这个历史时代的复杂的社会,到处是各个阶级的殊死较量、阶级冲突。司汤达在作品中不时勾勒出一副副愁眉苦脸的法国的社会图景:正义人士遭捕,民主诗人被关,自由党人、新闻记者被放逐,下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塑造和孕育于连继而使之坠落、虚伪,直至毁灭的三个典型环境更是法国19世纪三十年代初压在法国人们头上的当时历史时代的一个个缩影。
司汤达以拿破仑的步伐跨越了欧洲,跨越了世界,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灵,震撼了千万人的灵魂,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⑧ 司汤达的文学创作背景是什么

法国小说家。原名马里-昂利·贝尔。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受信仰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影响较大,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

⑨ 司汤达的创作特点

现代性
司汤达小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多层次性,因而具有较强的现代性。例如《红与黑》描写了维里耶、尚贝松、巴黎和监狱四个空间,在同一空间内根据需要处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
司汤达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深刻感受与冷峻分析的交融。圣伯夫曾指出司汤达“用两三种思想来塑造他的人物”,这是其作冷峻分析特色的来源。当然,其主人公并非精心制作的机器人,而是有着伟大激情之人。例如小说《红与黑》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描写于连收到玛蒂尔德的情书后复杂的内心活动与多变的行动,堪称经典。这种风格背后寄托了司汤达的冲动、抱负、失望、愤怒和怨恨。
心理描写
司汤达小说特别擅长心理描写。他不是巴尔扎克式的“法国历史的书记员”,而认为“描写中世纪一个农奴的衣服和铜项圈,要比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来得容易”,梅里美则将司汤达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以惊人的洞察力,发掘人物内心情感与理智波澜壮阔的起伏,用心理独自、呓语、梦境等手段揭示人物心灵宇宙的复杂性、多变性、偶然性、矛盾性与不确定性。小说结尾,于连死亡之前的遐想带有意识流意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还具有自我反思性:“既是在行动,又是在观察自己的行动;既是在感觉,又是在观察自己的感觉。”这些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表现的新领域。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意大利描写
在司汤达的笔下,16世纪的意大利在社会面貌方面有三个特征:经济富裕、共和体制和反抗精神;16世纪的意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爱情的激情;16世纪意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出静谧安宁的气质。
意大利为司汤达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但他关注最多的是16世纪的意大利。1833-1839年,他发现和收集了许多意大利16世纪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大多记载的是历代口头相传的故事,有16世纪的悲剧性纪事,决斗挑战书,毗邻贵族间的议和协定,各种不同题材的回忆录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罗马的方言,故事结构非常简略。《意大利遗事》中的多数中短篇小说是在这些手抄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巴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巧世纪末的《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法布里斯入狱、公爵夫人设法营救他、越狱成功等场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中的瓦诺莎夫人,她在当时的罗马社交界居于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满新奇的闪耀着光彩的想法象一座可爱的火山一样,迸发出空前未有的、最丰富最欢快的活力。
爱情观念
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人物形象
司汤达小说中的大多主人公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如《阿尔芒斯》中的奥克塔夫、《红与黑》中的于连、《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他们三人都是英俊少年、富于才智、对女性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们沉酒于自我,同时又对外界十分敏感,甚至敏感过度,不管他人是否真有窥探他们内心世界的企求,他们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并立刻将自我包裹起来,像蜗牛的触角,一碰到什么东西,它便躲进坚硬的壳中。
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激情浪漫美丽善良的,尽管她们性格各异出身不同,但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她们在追求“激情之爱”的过程中,无论是《红与黑》中性情柔弱的德·雷纳尔夫人,还是性格傲慢的玛蒂尔德小姐;无论是《阿尔芒斯》中温顺柔和的阿尔芒斯,还是《法尼娜·法尼尼》中聪明勇敢的法尼娜,都跃动着飞蛾扑火般的悲壮美。在此司汤达为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欲包含了巨大的力量,虽然“它包藏在一个硬实、坚固的躯体中,可它在那里仍然保持着它的威力。只要碰击一下,炸药就会粉碎它的外壳,把死亡和毁灭散布在周围。”因此司汤达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成了爱情隆重的祭品,“为爱而生、为情而活”是她们永远逃不出的宿命。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司汤达的作品会写意大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贸易展在哪里 浏览:691
意大利哪些大学有语言类本科 浏览:344
中国接听英国电话多少钱 浏览:652
英国最贵的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101
印度紫檀木手链多少钱 浏览:201
四大粮食中原产于中国的是哪个 浏览:914
中国调味品第一镇是哪个 浏览:741
伊朗胖人体重多少斤 浏览:385
意大利语黑手党怎么说 浏览:868
腾冲距离越南多少公里 浏览:954
意大利吃烤串长什么样 浏览:768
英国海运到韩国多久 浏览:40
中国爱国酒30年多少钱 浏览: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浏览:115
意大利布客气怎么说 浏览:930
印尼购买什么区别 浏览:14
印度一斤鸡肉多少钱 浏览:27
伊朗经历了多少个王朝 浏览:92
去印尼做生意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498
中国什么造不出来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