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斗代称指的是什么
阿斗代称指懦弱无能,玩物丧志的人。历史记载的阿斗刘禅,其昏庸无能是出了名的,断送了蜀汉,后人们甚至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百姓心中,阿斗都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他的懦弱无能,他的玩物丧志,他投降魏国的举动,都与父皇刘备、与诸葛亮等前辈英雄形成鲜明对比。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Ⅱ 阿斗是什么意思
阿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俗语有扶不起的阿斗,指那些不可调教,无作为的人,阿斗就指没用的,难以成才的人。
希望你满意……!
Ⅲ 阿斗指是什么
阿斗指是刘禅,阿斗是小名。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字公嗣。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蜀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相传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曾经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有了"阿斗"这个小名。
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庸碌无能之人。从刘禅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刘备另有一养子刘封,而封禅是古时有德帝祭天拜地的意思,泰山之顶祭天称为封,泰山脚下拜地位禅。
Ⅳ “阿斗”是什么意思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刘备的儿子。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今天,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原由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
扶不起的阿斗
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Ⅳ 阿斗是什么意思
阿斗指没有发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shàn,207~271年),刘备的儿子。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181~234年)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今天,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国亡投降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
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Ⅵ adou阿斗是什么意思
阿斗
āDǒu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阿斗为人庸碌,后来多比喻懦弱无能的人。
Ⅶ 阿斗是指什么
阿斗是刘备的儿子,本名刘禅,字公嗣,后主.
章武3年4月24日,刘备驾崩,将刘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由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年仅17岁的后主在诸葛亮活着的12年间过着类似软禁的生活,直到29岁才去看过一次都江堰,被《三国志》作者陈寿郑重其事的记录在案。
刘禅虽然没有骨气,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心眼。说白了,就是装疯卖傻。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回去了,头等大事就是保住性命,不能让人感觉他有复辟之心,所以他表示,自己的思蜀之心是别人教的。从此,后主的安乐公名头坐稳了。证明刘禅有智,要么就有胆,敢放手赌一把。
所以历史上的“扶不起的阿斗”是错误而又浅薄的认识。
因为诸葛亮死后,他废除了相权,不再大权旁落,公元234年,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统国事”,公元235年,任命费玮为大将军,恢复了汉代制度,费玮主管军事,蒋琬主管行政,是十分高明的手段,互相制衡,各有侧重,岂能是弱智的人想出的?
由此可见,后主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差,只是因为他的父辈和对手太强,如果在天下一统的和平年代,他当个“守成之君”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