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专辑heavenly voice的问题!
简介: 如果某人想以近年来德国独立音乐圈的发展历程为蓝本编写一出小型歌舞剧的话,那他将很快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在为地处纽伦堡的一家独立唱片公司撰写一部成长史,因为这家公司所占的戏份已经远非穿梭其中的一段小插曲,而是与整出戏紧紧交织在地起,跃居于前台成为所有灯光聚焦的对象---这就是传奇的Hypnobeat/Hyperium公司。从最早的Project Pitchfork,到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和Love Like Blood,再到Stoa、Amygdala和Ophelia's Dream;从最初工业电子舞曲EBM的酝酿成形,到那场轰轰烈烈的"Heavenly Voices"天使之役,再到野心勃勃的Neo-Classic"新古典"运动,以及尚未成形的"Heavenly Groove"融合试验和最后提出的"Dark Symphony"口号,Hypnobeat/Hyperium一系列成功的商业运作不仅推出一个个现已被奉做经典的乐队名字,更由于它能牢牢把握住各种音乐演化变动的最新触觉,从而不断推陈出新,大力拓展了一系列独特的音乐类型而推动德国地下音乐圈乃至整个欧陆地下音乐体系的发展演变。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Hypnobeat/Hyperium不同于大多数孤芳自赏的地下音乐厂牌仅仅满足于小众消费群体,其坚持立足音乐商品化的基本原则,落力地进行宣传、不断扩展商业领域,把这些音乐推广给更多不同的消费层面并使之接收,也是它另一显着特征。虽然"商业化"往往为圈内人士所诟病,而Hypnobeat/Hyperium也确乎因此方面的强硬手腕导致公司和旗下乐队往往不欢而散,落得个和它威望成正比的臭名昭着之"恶名",但不可否认它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也实实在在地为这些不见天日的地下音乐支撑起了一片强有力的生存空间----很难想象要是没有了Hypnobeat/Hyperium,在历经英美音乐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下,现今的欧洲地下音乐会否有DarkWave这个繁荣到进乎泛滥的名词存在?
正当欧陆独立音乐体系渐渐发展成熟并已开始成功入侵美洲大陆之际,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功臣,这个一度叱咤风云、傲视整个阴暗乐界的黑帝国却于新世纪破晓的署光撕开天幕前的一刻忽然沉寂。99年之后,面对德国这厢有老牌对手Chrom公司以迎合主流市场的投巧策略来壮大声势,兼有后起之秀Trinity公司凭借旗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霸气阵容(事实上有不少Hypnobeat/Hyperium下的乐队都转到了它麾下,其中不乏Die Form、Ophelia's Dream这样的大腕)日益张扬的咄咄逼人姿态,更勿论Dark Vinyl 、Glasnost、Zoth Ommog、Dion Fortune、Weisser Herbst等众多新老公司都对黑暗王座虎视眈眈;而那厢法国以Heavenly Voices起家的Prikosnovenie已成气候,它比Hypnobeat/Hyperium更敢于打破陈规、勤力革新,近两年发表了一系列挑战传统DarkWave理念的精彩之作,俨然是要顶替Hypnobeat/Hyperium 成为关于阴暗乐界潜伏动向的新预言家;还有Hypnobeat/Hyperium的美国老盟友Projekt,虽然近两年没有推出什么独挡一面的强力新贵,但能保持老乐队不失水准的状态下不断发片,并在代理唱片方面规模越做越大,也是一副欣然景象。面对如此形势,公司创办者似乎无心恋战,自顾自地带着原班核心人马全神经营他们那还并不成功的舞曲厂牌Stereo Deluxe,对窗外的一切喧嚣繁华不闻不问。随着公司最后一个台柱---Ophelia's Dream挟新作"Stabat Mater"转投Trinity,Hypnobeat/Hyperium已完全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难道公司的创办者真是有意将Hyperium写做一个只存在于充满绝望和混乱之时的末世神话?
揣测或叹息都已然于事无补,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回望一下Hypnobeat/Hyperium的末世来路,权做一次无谓的忆念吧!
和独立音乐圈中常常听见的故事一样,所有一切均起源于一个灵光闪过的意念,一片全心投入的热情,还有不可或失的机缘时运。当Hypnobeat/Hyperium公司的创立者Oli Roesch追想起来,他自己也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闯入了音乐工业的机体内。
"十多年前,成立一个唱片公司的念头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闪过我的脑海。"Oli 回忆到,"我的一些朋友常在一起玩音乐,并将之录制成磁带。当他们认为某部作品应该出版时,我便接管过所有的组织策划工作。一次在完全没有事先接触的情况下,一家公司表示对此有兴趣,因而所有一切都开始上路了。那时,执行一个产品发行计划过程中的一切:包括封套的设计、定制宣传口号,对我来说是如此有趣。而之后意料不到的成功则让我决定我应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接下来的步骤便是组织一系列在纽伦堡及周边地区的演出事宜,以及将这盒磁带重新以唱片形式出版的计划。之后,当Love Like Blood,flag OF revolution等几支乐队的作品发行并相继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已身处音乐工业中的Oli发现自己再不能将目前所从事的一切仅仅看做一种个人的业余喜好了。1988年,随着与Types & Decay和Project Pitchfork两支乐队的签约,Hypnobeat这个名字很快便德国独立音乐圈内打响了旗号。"Hypnobeat这个名字是我从the Woodentops乐队的一张专辑'live hypnobeat live'中得到的灵感,我认为Hypnobeat正好拥有我所希望的一切特征:它即示意了我们那种有强烈节奏倾向的、并伴有催眠般魔力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是突破潜意识束缚、自由表达内心所想的完美符号。"
正如Oli所说,Hypnobeat所出品的主要是一种由Techno(别忘了德国那根深蒂固的Techno音乐文化背景)与Goth(虽然公认Goth音乐是诞生在英国,但从被尊为鼻祖的Bauhaus乐队的名字上就不难发现这种音乐美学与德国有着怎样一种微妙关联)音乐共同催生下的异化产物,这种由4/4强拍伴着冰冷的合成器音色、然后在死沉的Gothic男声唱腔里融合出的一种危险而迷恍的音乐风格最初盛行于各种Goth俱乐部与地下舞池里,这是如今泛滥成灾的EBM(Electronical Body Music)音乐雏形,同时也是最原始的DarkWave定义(---DarkWave一词最早的具体出处已然不可考,但一般会认为是1990年左右出现在德国音乐圈里用于对这种日益风靡舞厅的音乐风格的称呼上:Dark自然是指它的音乐主题和氛围里那浓郁的哥特式阴暗情趣,Wave则是指它们与八十年代初英国的New-Wave风潮相类似---两者都在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合成器,而诸如Girls Under Glass等乐队也毫不诲言New-Wave运动对他们音乐风格的深远影响)。事实上,至今仍有不少欧美音乐杂志和网站都沿用这一称谓习惯,特指那些带有欧陆色彩的工业化舞曲。
虽然Hypnobeat并不是此种风格的始作俑者,但它却拥有众这一领域内极富号召力的名字,从最早签下的Types & Decay、Project Pitchfork、A Split Second,到中期的Attrition、Die Form、Evils Toy、Calva y Nada,以及新近的Technogod、Re/Act都是出手不凡的代表乐队。
不过单就此种音乐风格来看,从它诞生之初到历经十几年打磨后的今天,其形式结构几乎未曾变过,除了技术更精湛、装备更精良、声响更丰富---却也是时间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曾几何时,那些死死的4\4拍子开始让EBM音乐难以容忍的顽固不化,几乎所有乐队的作品都有着千篇一律的硬伤。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飞快衍变的舞曲节拍,本是此类音乐求新图变的大好契机,可不知为何他们就是无法打通沟壑,融入其中,就连此中顶尖的组合Die Form也无法突破这一瓶颈状态。不知是他们对这千变万化的节奏组合束手无策,还是否从观念上就认定那4\4定律是一条不容打破的神圣法则?但据悉,向来作风大胆,极具前瞻性的法国Prikosnovenie公司已有乐队开始尝试让这些僵死的Wave舞曲在电光扑朔的modern beats里脱胎换骨,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回Hypnobeat,Oli谈到在Hypnobeat成功运营后不久,他就开始着手成立那个传奇式的厂牌:Hyperium。
"当必须为厂牌树立一个特有的音乐风格并更为成熟地操作音乐市场的需求变得日趋重要时,我们决定新成立一个厂牌,并且希望在两个厂牌间能保持某种联系,可以让人很容易地知道这些都是从同一间'房子'里出来的唱片。
"在一次前往意大利的旅途中,我的一位朋友想到了Hyperium这个名字,并同时发现了与这个词极为相符的音乐风格,这一切正好与我们的发行计划绝妙地相配。于是我们就以此粗略地划分了一下我们的音乐定向:Hypnobeat会偏重于磁带版的发行,风格上则还是这种电子倾向的低调音乐为主;Hyperium则从现在开始,致力于女声的发掘,当然,事实上我们也会把Hypnobeat下面的出品以Hyperium的名义发行,这主要是基于Hperium有着更完善的销售渠道(Hperium已经和德国最大的发行代理商Rough Trade达成代理协议),所以我们会让一些更知名的乐队通过此种方式发行以扩大专辑销量。"
长期以来,Oli总在尝试着让两个厂牌下的这些非常个人化、独行特立的音乐作品面向普罗大众。当然即便顾客的口味是产品销量的决定性因素,Oli优先考虑的还是音乐品质而非'顾客至上'这一商业哲学。不过话说回来,仅仅就独立音乐圈里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小唱片公司的生存发展,以致后来无法面对稍大一点的公司的竞争而不得不关闭,这对于幻想能成为业内大哥级角色的Oli显然是无法容忍的。
"我们的厂牌往往总是和哥特风格的或与之相似的厂牌归在一类,而那些对这一类别的音乐并不感兴趣的朋友,常常就因此错过了我们的音乐。"Oli显得有些不满,"我个人非常反对这样的划分,因为这种泛泛地归类其实是从根本上转移了音乐的实质,而不是准确地指出其特征,那些销售商关心的只是如何使自己方便。虽然我们被归入此种音乐范围里并被贴上如斯的标签,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们厂牌推出的音乐并不属于这一领域内。我非常喜欢那些凭着自己的耳朵和兴趣而不是靠商标归类来选择音乐的人们---不论他们是否只对某种音乐类型感兴趣,也许他之前喜欢流行乐、舞曲或别的什么---都一样:喜欢我们的音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1991年,Hypnobeat和Hyperium都在独立音乐圈内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不光是他们对签在旗下的乐队精心挑选的原因(---所有签约的乐队都具有共同的音乐气质:忧郁而高贵的旋律走向、神秘幽远的主题氛围,并常常利用古典元素便音乐肌理构织得精致而脱俗---这一切后来也成了Hpyerium的品牌标致),同样也是由于他们卓而不群的封套设计,使这些音乐产品往往在乐迷打开CD盒的第一时间就留下了极好的印像。
"我们的厂牌在推出这些美丽的音乐的同时,也希望它们得到同样美丽的包装。其它独立厂牌的音乐制品往往有着糟糕的封面设计、劣质的色彩错印,这一切都不应该在我们身上发生。"Oli这样说到,"那个时期我们的唱片封套上用了非常多的金色和银色。公司的专用艺术家Norbert Bird非常擅长将这些低调的音乐内涵与无可挑剔的视觉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仅仅靠封套设计就能在其它的唱片中间一眼认出Hyperium的出品。"
从这段话可以看见,同我们熟知的4AD公司一样,Hyperium也是为数不多的从甫一开始就把唱片封套的艺术设计看得与音乐品质同等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不过较之于前者把封套设计纯粹当作其音乐理念在视觉效果上的一种延伸,Hyperium的出发点更带有商业包装的功利色彩。但无论怎样,当购买者翻看着那些精美绝伦的唱片内页时,无法不对唱片内的音乐甚至出品公司留下极佳的第一印像,从而为以后留心该乐队或该唱片公司的出品设下良好的铺垫,而这正是Oli所希望的效果。
大概在七、八年前,欧洲的地下音乐圈开始空前地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厂牌和独立制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使得Hyperium本来就面临的如何开发新市场、扩大销量的问题日益严峻。面对地下音乐圈内竞争对手不断增多,而购买者仍是旧有消费群体的这种"僧多粥少"不利局面。在一班能不断理解并接受Oli的改变的铁杆捅护者支持下,Oli毅然决定迈出他酝酿已久的大胆步骤:推出一套名为" the Heavenly Voices"的系列合辑,并以此发动一场类似于音乐革新意义的运动来引起话题,扩大知名度;再成立专攻已在全球升温的Trip Hop的舞曲厂牌---StereoDeluxe,把握热卖时机大赚一笔。于是,1993年成了Hyperium乃至整个刚刚成形的DarkWave音乐派系最重要的转折点。
做为Hyperium第一次独立地、以特定称谓来标识并作为宣传口号的"Heavenly Voice",其名本是民间传统歌谣和宗教赞美诗里常出现的字眼,代表天使们为光明和神圣的幸福而咏唱的天堂之声。但在这里Oli引用拜伦的一首诗来为这个词重新定义: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With a magic like thee;
And like music on the waters
Is thy sweet voice to me:
---the Heavenly Voice
由此,"Heavenly Voice"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衍变成了一类被疑作非尘世所有的美妙女声的代名词,而这些女子嗓音中所拥有的魔力也确实往往不由人不信服或许是某个来自"Heavenly"异界的仙妖被困梏于这个轻歌浅吟的女子体内。
1993年,HV选辑Vol1、2一经推出后,立即在整个地下音乐圈引起了轰动,因为纵观整个欧陆非主流乐坛,就和人类社会大多数层面里的情况一样,向来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Men's World,男权以无可厚非的高傲姿态支配着一切。在人们惯常的印像中,女性充其量只是让音乐圈不那么沉闷的点缀而已,以女性为创作中心的乐队向来少之又少,而能有机会入得乐迷眼内的更是凤毛鳞角,何况在这种以阴暗、诡谲的异端情趣为主题的地下音乐世界里?但Oli显然看到了更多,他第一次让人们真正注意到女性的思维和创造力在此类音乐上的表现与其它男性乐队相比是多么的孜然不同,且令人惊讶地优秀。人们发现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涌现出来如此多的非同凡响的女性乐队。其实这只是由于此前并没有任何一张专门以女性为中心的合辑而已,而Oli显然发现了这一完全空白的领域---无论是从商业上还是音乐上。当然,HV不仅是女声乐队作品第一次有系统、大规模地集结出版(Vol 1、2共收入了37支乐队的作品,全长超过150分钟,而且每首都有极高的水准);同时也是让女性第一次有机会集体向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现挑战,证明她们在这一领域有着不逊于男性的天赋与实力。人们在这些风格迥异、气质脱俗、神秘多变的音乐面前目瞪口呆,而整个欧陆黑文化的构架也与时同时完全地改变了。
不过,HV问世后面对的并不是一味的热烈赞扬,纵使它震撼了整个阴暗乐界,令所有的人为之侧目。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不以为然,把它看作只是Oli商业投机的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花招而已,并因此强烈斥责Oli是地下音乐界的叛徒;此外,对于这批女性乐队的音乐也存在着偏见,认为这些只不过是迎合人们猎奇心理的昙花一现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Heavenly Voice从最开始的一个泛泛而论的形容词,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以无可厚非的姿态一跃成为DarkWave体系里最重要的支流之一。近年来,随着欧陆音乐在美洲大陆的兴起,原来仅见于欧陆地下乐评里的各个字眼开始频频出现在英美非主流音乐刊物上以及众多乐迷的嘴边,其中当然包括了Heavenly Voice。
应该说,当初Oli千挑万选、精心泡制出这套合辑的初衷,或许真只是旨在向他个人偏好的非主流女声乐队表示敬意。因为不光Vol1、2集,从岂今为止所有五张HV系列出品来看,Oli完全以音乐本身的素质作为入选标准的。除了自己厂牌下的精品外,半数以上作品全是来自其它公司的乐队,以不计成本的高调姿态,力求将一个美奂美仑的梦样世界呈现给听众。另外,从选曲范围上而言,HV并不只限于阴暗音乐的范筹,从Lacuna Coil、The Gathering这样的金属乐队,到Lida Husik、Heather Nova这样的美式独立音乐女唱作人,还包括Rose Chronicles、The Moon Seven Times这一类另类吉他音乐,当然也不乏Edrea、Les Jumeaux等一些以电子元素为根本的组合,甚至像Annabelle's Garden、Rise and Fall of a Decade、Kirlian Camera等一些本以男声或男主女次的乐队也被挑出些优秀的女声作品辑入。所以Oli提出的Heavenly Voice的原始定义,该是一种无差别的泛括所有非主流音乐里的唯美女声标准吧。但是,当HV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一时间Hyperium旗下的乐队如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Stoa、Chandeen、Manic P.等等,成了Heavenly Voice勿庸置疑的经典代表,为众多乐队所仿效。其中尤以93年同时发表了首张专辑的Stoa与Manic P.(该乐队也只发表过这一张专辑)为最。
比较这两支乐队,其相同处在于都以优美的古典女高音为卖点,并用合成器拟出大型管弦乐团的编制效果加重其古典氛围。这当中Stoa由于两名成员均有着深厚的古典音乐背景,自然在此方面有着更加精致、严谨的技巧处理,风格也更靠近Classic音乐,并因此成了日后Neo-Classic新古典乐派里当仁不让的始祖级乐队。至于Manic P.,则由于在其音乐里加入了大量的工业化音响采样,营造出浓郁的邪异电影氛围,在整体音乐构架上更趋于感官化的描绘装饰,这对一帮口味较重的乐迷来说,更乐于接受。
当然,除了这两支乐队之外,HV Vol1、2里还有很多乐队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古典女高音这一表现形式,例如和Stoa同出一门的Anchorage、前文提到的黑暗电子两大巨头Die Form和Attrition、凄清民谣组合Speaking Silence、出身氛围音乐的Eleven Shadows,还有虽并非纯正古典女高音却带着类似运腔意味的It's A Secret、The Bel Am等等,意外的是曾与This Mortal Coil、808 State等合作过的英国神秘女歌手Caroline Seaman(附带一句,HV Vol1、2封面那有着雕塑般柔合线条、韵含古典美感的神秘头像就是她)本是一副不羁少女似的嗓子,这儿也拿模拿样地唱起了女高音。因此,短短几年内,一大帮乐队跟风出现,Heavenly Voice由此开始专指这种以Soprano人声表现为基础的音乐形式:大凡一支乐队无论你的乐风具体怎样,只要有一把古典女高音,都可以被贯以Heavenly Voice这个极具卖点的牌子(此外由于Oli在宣传自己公司的乐队时都不忘以此标榜,所以HV还有另一层意义,即专指Hyperium旗下的女声乐队)。如此良莠不齐地一哄而上,其后果自可料到:HV在经历了短暂的风光之后,就落入了一个名声颇为不佳的尴尬处境,以致几乎曾被如此标榜的乐队现在都不约而同地抗拒这个称号。不过,乐队的否认是一回事,在乐迷们的口中却是另一回事:有迹象表明,近来非但HV这一称谓没有消声匿迹的倾向,而且连原来不曾使用过这个词的英美乐迷现在都开始频频把它挂在了嘴边。
"我们总在尝试着为厂牌寻找新的音乐重心,而不让自己在原地踏步。并开始和一些主流大公司合作(例如,他们曾和EMI合作推出了一张同样名为'Heavenly Voices'面向流行大众的精选辑,里面除了以往HV系列里收录的顶尖作品外,还收入了Kate Bush、Slowdive等大众熟悉的名字作为保障销量的稳妥措施。),为我们的厂牌吸引来外界更多的注意力。而这些大公司所带来的市场效应是巨大的,似乎在一夜之间众多乐迷发现原来这里还有如此多的'不知名'的优秀艺术家。
"另外,我们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来筹备建立新厂牌StereoDeluxe,与Hyperium或Hypnobeat不同,它全面投入现今流行的摩登舞曲界内,诸如TripHop/Breakbeat/Drum'n'Bass/Downbeat等,均会涉猎到。有了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三角阵容让Hyperium成为音乐风格最全面的独立厂牌,同时这也迎合了我们自己目前在个人喜好上的一些转变,而且这也给乐迷带来一点不同的味道,或许他们会喜欢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Hyperium出品的东西不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这其实只是进一步申明了我们不想把自己束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随着新合作伙伴----负责国内市场的Rrefuge Herold和负责海外市场的Olive Holzner---的加入,许多不同音乐风格的艺人进入了公司,我们共同筛选这些乐队或歌手。这样,通过把音乐分别归入Hyperium/Hypnobeat/stereo Deluxe三个不同的牌子下,我们既扩展了市场,也扩宽了我们的个人喜好,如此我们就能实现心中所有的梦想。"
通过长期的努力,Oli带着他的厂牌,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防线和大陆的边界。Hyperium已经远远不再是当初蜷缩在德国地下音乐圈内一个仅仅靠出版磁带和经营演出来求生的小厂牌了。它不仅以在全世界各主要城市都设立了代理商,更以无可厚非的资格坐上欧陆地下音乐的头号交椅,倨傲整个DarkWave文化。1998年,当经过了十年交织着荣耀与平淡的日子磨炼后,回顾那些年的经历,Oli对Zillo杂志如此说到:"一般来说,对于每张专辑的出版,无论是专辑推出前相关的宣传企划最终制定完成的那一刻;还是专辑推出后看到各音乐杂志对此的反响和评论,以及接到销量统计报告那瞬间,都是令我毕生难忘的时刻。在那段日子里,我会把这些CD不离身地带上好几天,翻来覆去地听上一遍又一遍。所以,过去十年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当我听到那些令人瞠目以对的demo带之时:那些充满灵性的音乐总是会让我迫不及待地去修订之前为Hyperium定下的音乐品性,并且急于和作者接触,希望在别人之前签下他们。
"除此外,在为我们音乐寻求新市场时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回忆。由于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情况往往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为此我总会与不同国家的人所进行接触,最终让他们认同我们的音乐,而私下的关系也由于这些接触变得熟络起来。岂今为止,我们的公司已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设立了代理商,而我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因为公司的这种需要,也使得我常常能外出旅行,向不同地域的人们推销我们的音乐。这听上去好像很疯狂,但我们不能忘了之前已有过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例如在亚洲,我们的Heavenly Voices系列就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这真是不可思议!想想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个体上看---居然也对我们的音乐如此感兴趣。这大概是我经历过的最奇妙的事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用在Hyperium身上再好不过,由于Hyperium在音乐圈内崇高的威望,无数乐队都期待能进入这个黑暗王国,但同时由于Oli苛刻桀傲的管理态度,又使得大批乐队因受不了他的粗暴干涉而离开Hyperium家族。口诛笔伐不说,更有乐队因不满Oli在其离开后仍使用他们的作品版权而大闹公司网站的留言版,这在众多欧陆阴暗厂牌中还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因此,上文提到的一些优秀乐队到96年时还留在Hyperium旗下的已所剩无几。
从96年下半年开始,由Oli、Refuge、Harald和现任艺术设计Elizabeth所组成的Hyperium核心方阵为公司事业营造了第二个高潮。新签入的乐队如来自俄罗斯的神秘Trip Hop一人团体Vlad;可说是继Love Spirals Downwards之后北美另一个近乎完美的Ethereal乐队Claire Voyant;获喻为98年德国最富传奇性的发现,同时也是Oli一手提拔力图取代已离开公司的Stoa的新古典乐队Ophelia's Dream;与Ophelia's Dream一同做为公司的新杀手锏,来自波兰Cult乐界极之优秀的Rosegarden;当然还有无法忽略的被喻为DarkWave界"火麒麟"---Dirk Schlomer的乐团Amygdala,及他另二队分身Stella Maris、Das Zeichen。这些乐队都为Hyperium带来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以及商业上的巨大成就。
其中需重点提及的是Amygdala的Momento Mori,这是Hyperium近年来最杰出的作品之一,Momento Mori野心勃勃以古典音乐的框架融炼中世纪音乐、宗教音乐、哥特音乐甚至先锋电子,其结构布局庞大、深邃,于内敛中透射出一股浓浓的阴暗死气。按乐评人的话说,它不仅替DarkWave/欧洲另类音乐的发展划下一个全新的指标和概念,更是触动了黑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Dirk Schlomer亦因此被多份地下音乐杂志誉为世纪末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
Oli以这张专辑为标致,提出了继Heavenly Voices之后Hyperium公司音乐上的又一新口号---Neo-Classic,并顺理成章地受到DarkWave乐界的承认。因为古典元素早就存在于Stoa、Anchorage、Black Rose等乐队的身上,甚至Die Form的"Trilogy of Passions"也是一步一趋地向新古典靠扰(虽然最后一部作品,可谓是阴暗电子与新古典结合的巅峰之作Duality是在离开Hyperium后发表的)。更勿论除Hyperium之外的许多阴暗厂牌下的不少乐队都早已靠揉合了古典元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加上今日Hyperium公司在阴暗界呼风唤雨的地位已无人再敢小觑,所以Neo-Classic一经提出就被接受,无疑较当初的HV来得顺利得多。Hyperium所发表的这系列作品还有Anchorage"The Bleak Wooden Tower"、Ophelia's Dream"All Beauty Is Sad"、Eleven Shadows"Caro Mio Ben"等。
由于HV和N-C的先后成功,加上Oli对舞曲音乐的兴趣日益增大(事实上,这种兴趣或多或少地成了之后Hyperium/Hypnobeat的沉寂的一个原因),1998年Hyperium发行了一套名为Heavenly Groove的选辑作为阴暗界对现代舞曲文化的一个回应,力求将Heavenly Voice所代表的唯美女声与热遍全球的摩登节拍结打通血脉。但由于入选之作大多来自电子乐队的作品、或是舞曲界人士做的混音版,因此并不具备阴暗文化的代表性,并且选曲本身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与前两次音乐革新的口号相比声势上要稍逊一筹。不过它却是对阴暗音乐新动向的一个预告,因为之后有不少乐队和厂牌都纷纷推出了将舞曲音乐引入Dark血统的作品。虽然早在1996年Hyperium旗下的April Nine就推出了一张神秘、幽暗的Trip-Hop专辑"Sandglass",音乐中那浮动着Wave阴暗情愫和Trip-Hop魅惑电子颗粒的异色空间今日听来仍伤感得令人心碎。但公认Heavenly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