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哥特色"建筑是有什么特点的
简述:哥特式建筑(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 以尖拱﹑ 拱顶﹑ 细长柱等为特点)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最着名的有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尖塔建筑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着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
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着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㈡ 欧洲建筑史柱式的特点
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原因是文艺复兴
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着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希腊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多立克柱式
罗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罗马人对希腊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别是在柱础下面增加一个台基。
爱奥尼柱式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科林斯柱式
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
组合柱式
又称罗马复合式柱式,将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加入科林斯芼莨叶柱头上
㈢ 圣彼得大教堂柱廊广场的柱子形式
每边两排,共4排古罗马时期发明的塔斯干柱式。
不是多立克柱式因为柱身无凹槽;也不是爱奥尼,因为柱头不是涡卷,也不是科林斯,因为柱头不是忍冬草~
㈣ 外滩18号是什么
外滩18号
历经沧桑史 再展时尚风 □木 杉一栋大楼,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你听说过用牙刷来刷洗一栋大楼外墙的奇事吗?外滩18号改造修复工程就是这样做的
阅尽繁华 历经沧桑
建于1923年的外滩18号楼,集欧陆风情于一身,阅尽繁华,历经沧桑。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商丽如银行的所在地。没多久又成为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总部,后又以渣打银行上海分行首任经理John Mackellar名字的中译音称之为“麦加利银行”。1949年后被叫作“春江大楼”。
推开外滩18号的双色青铜大门,脚下踩着的是碎大理石铺就的浑圆造形花纹,抬头则见天花板上排布着均匀的方形浮雕,据说,这是建筑师对中国成语“天方地圆”的精心诠释。外滩18号高5层,外形具有罗马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角形的顶使其显得更加玲珑别致。其底层的外墙面用花岗石铺贴而成,二至四层中间用两根巨大的爱奥尼克柱式作装饰和支撑,显得十分气派。
为期两年的外滩18号改造工程集中了意大利Kokaistu-dios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柏诚机电设计公司、上海大栋工程管理公司、上海装饰集团公司等一批中外着名公司和能工巧匠。以意籍首席设计师FilippoGabbiani为首的7位外国设计师采用了一种新的修复古建筑的模式,不只是“修旧如旧”,而是将现代设计元素与原来建筑风格自然融合,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觉得新旧分明却又浑然一体,既能找到大楼的历史记忆又不妨碍其发挥新功能。
国际标准旧翻新
外滩18号修复项目,遵循的是国际翻修古建筑领域最为着名的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所发展出的研究模式。它通用于各种古建筑翻修项目,无论是13世纪的教堂还是像外滩18号这样80多岁的银行大楼。工程工作者们非常重视修复前的“准备功课”,忠实记录大楼的状况,留下一套完整的研究报告,可供以后的历史学者参考。建筑师在开始构思如何改造此建筑物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外滩Bund18大楼进行研究,在完成大楼的实地绘图勘测之后,他们还是坚持走访各个档案馆,寻找80年前大楼兴建时的原始图纸。他们也请求左邻右舍(友邦大楼与和平饭店)允许他们进入他们的大楼,在每一座面对外滩Bund18号楼的窗前,拍摄了近千张外滩Bund18号楼各个角度的照片。
Filippo是这个有着丰富古建筑修复经验的Kokaistudios建筑师事务所的主要设计师,他和团队的任务是参与规划设计,负责大楼的保护、翻修,并延续其风格。Filippo的敬业让所有的中国同事们钦佩。2002年5月,当Filippo只身来到上海的时候,只有一张外滩18号的地基图。他与当时的警卫小李两个人关在大楼里整整四天,然后抱着写满了大楼基础数据的图纸信心满满地回意大利开始设计。 ”
同年7月,Filippo将二十多页的设计稿如期奉上。这份着眼于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设计稿在珩意房产得到外滩18号项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后就是一年多的紧张装修。Filippo和他的团队每天一大早就到工地,每天灰头土脸地奋战在工地。夏天的上海,紧闭的大楼里温度高达40度,Filippo每天要换3、4件T恤。朋友们开始叫他“矿工”。他们的劳动终于使得这栋大楼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焕然一新。
由于此前曾有多家单位在此办公,大楼内部已被分割得难辨原貌。专家首先对大楼内部的结构现状和风格历史沿革进行细致勘察研究,了解大楼兴建时建筑师的原始企图立意,以及大楼各任使用者对此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在谨慎严密的分析基础上,确认出大楼在艺术、美学和历史上的特色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作为建筑改造设计的基础,从而使大楼在保留其历史记忆的同时,又赋予新的生命力。
石柱年龄200年
走进外滩18号,一砖一木诉说着尘封的往事。负责修复工作的专家们惊异地发现,门口4根大理石柱的用材由于矿山开采枯竭,早在18世纪就已经在意大利建筑界绝迹了,为何它还会出现在1923年的上海?查阅历史后发现,原来这4根柱子来自200年前的意大利托斯卡尼教堂,后来教堂荒废了,它们便经英国人之手辗转来到上海;还有那扇中西合璧、花纹异常精美的铜大门,当修复人员用特殊溶剂把一层层后来加上去的油漆清除掉后,大吃一惊,原来它采用了青铜与黄铜两种材料,它们如此天衣无缝,见多识广的艺术家们不禁由衷佩服前辈们的高超技术。
20名工人用牙刷般的刷子共刷了3个月
专家们用大理石粉、石灰、粉糯米配置的混合涂料,糊平了原先斑驳不堪的过道内墙。干后表面如同瓷器般精细、大理石般坚硬,可直接以水清洗。据说,这些材质都可保用20年以上,这样就可避免频繁折腾这幢老建筑。在结构加固上,则采用了一种高科技碳纤维制成的加固材料来加强混凝土的强度。修复内墙时,他们把浸透了天然溶剂的棉纸敷在大理石上,把盐分透析出来,恢复大理石的原有色彩。
“这幢大楼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痕迹,我们必须细心、耐心,所有这些工艺,我们曾在修复上千年历史的意大利教堂时使用过”,文物修复专家,来自威尼斯的菲力波先生告诉记者。 为了洗净但不伤害外墙表面,20名工人用牙刷般的刷子共刷了3个月。修复内墙更为细致,他们将天然溶剂通过棉纸渗透到了大理石中,把浸渍其中的盐分吸收出来,恢复大理石的原有色彩。大楼楼道内原先已经斑驳不堪的内墙,建筑师们配制了糯米、大理石粉、石灰粉3种材料的混合涂料,重新粉刷。据说,为配制这一特殊涂料,他们跑遍上海各大粮店,煮了一锅又一锅米饭做实验。还有门厅地面,设计师原先打算用大块大理石,后来发现由于地面沉降,南北高度相差将近20厘米,用大块材料会形成难看的坡度。于是,他们采用上万块很小的大理石细细拼接,既避免了坡度,又同旁边楼梯口原有的地坪风格吻合……
主设计师说:“我们要展示给观者,什么是原先的,什么是新添加上去的,两者不至于混淆,哪里该翻新或保留,也丝毫不含糊。我们的工作是要为大楼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实用性创造一种和谐的整体感。”新的外滩Bund 18号楼,并不意味着完整再现或模仿大楼原始的风貌。但是新的内装与改造工程都会以追随原建筑精神为基准,新增的设计元素不会破坏原味。修复团队在一连串的分析研究之后,建筑师依据方案设计的资料和信息,界定出原建筑物中需要保留维护的部分,规划出改造方案。
Kokaistudios强调要在大楼历史记忆与新功能之间维持流畅平衡的同时,避免造成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所以他们的工作团队赋予外滩Bund 18大楼更新的意义与生命力,而为了遵照这些标准,开发商已经追加了数额不菲的额外投资。
改造竣工 重新开放
经过整整两年的紧张整修,继外滩3号之后,外滩18号成为外滩改造计划中的第二个完工的昂贵而精致的作品。
“走进那扇外滩最美的铜门,一个同时拥有东西方文化精髓的舞台就在眼前展开。英式混合主义建筑加上摩登室内装修,有序地把历史、文化、时尚和艺术融合为一体。”自2004年11月底改造竣工重新开放以来,位于上海南京东路外滩的时尚新地标&mda sh;———外滩18号一直不乏溢美之词。
整修后的外滩18号,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着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世界顶级时尚品牌杰尼亚还把地区总部迁至于此。据悉,目前外滩一带除已对外营业的外滩3号,数幢老大楼都有通过原汁原味的整修,变身顶级综合消费楼的计划。见证了上海沧桑巨变的外滩,将再次呈现令人惊叹的经典魅力。
大楼拥有着修复后的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和优雅高贵的大厅,一层和二层汇集了世界级高档品牌服装、配饰及珠宝的专门店如Cartier和Zegna,代表着意大利经典咖啡美食的Sibilla Boutique Cafe中国旗舰店和意大利威尼斯玻璃艺术精品店Gabbiani Glass亚洲旗舰店都已入驻,另外Boucheron, Emperor, Aquscutum, Patek Philippe, Ports, Bree, Allan Chiu,Younik等顶级品牌店也都已陆续开幕。
三楼是Zegna企业总部的所在地,也是该公司在全亚洲最大的一个展示空间。
四楼的外滩18号创意中心设定为跨领域的多功能使用空间。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配上4.5米的天花高度,将是上海最受推崇的展览和派对空间。宽敞的玻璃窗让整个空间享受到充足的光线以及充满魅力的浦江风情,对岸就是陆家嘴的繁荣景观。
五楼中餐厅“滩外楼”经营顶级粤菜为主的中餐厅,聘请对粤菜研究颇有造诣的陶志海先生担任主厨,餐厅的大堂、包房和清酒吧都采用具有中国东方情调的设计,在色调和装饰元素上在古典中融入了现代风格。
六楼及七楼则是法国米其林三星级主厨在中国开的第一家餐厅 “Sens & Bund”,采用简洁流畅的设计,这对世界知名的米其林三星级厨师LAURENT和JACQUES POURCEL双生兄弟,在全世界分设了近十家的分店。如今在上海外滩Bund 18 楼开设的“Sens & Bund”,负责设计的室内设计师I-maadRahmouni,曾经长期担任世界着名设计师Philippe Starck的主要左右手。
七楼“Bar Rouge”的屋顶酒吧,外滩和对岸浦东丽景尽收眼底,每天都有现场DJ设计调整音乐的风格来营造星空下品味人生的浪漫氛围。
获得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保护亦可与商业利益共存共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06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得奖名单,上海外滩18号在全球36个申报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杰出大奖,这是年度中国内地唯一的得奖项目。
上海外滩18号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最严谨的技术水准和最高的建筑标准,将中国第一栋外资银行大楼改造为高端的商业大楼,成功地结合国际技术专家及中国当地的专业人员和工匠,融合了最前沿的修复技术及中国建筑的传统。上海外滩18号项目在重新诠释上海现代风貌的同时,也为历史保护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建立了新的模范与标准,更证明如此用心的保护亦可与商业利益共存共荣。
专家特别提到,外滩18号的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其目前受欢迎的程度,不仅重新定义了新上海摩登的相貌,在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考量、质量的坚持与商业的成功等方面也建立了新的模范与标准。
㈤ 哥特式的教堂柱式,求图像,教堂名称
哥特式教堂返回词条225x300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490x368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米兰大教堂539x407
米兰的哥特式教堂356x480
意大利最着名的哥特式教堂是600x450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米兰大教堂|419x486
哥特式教堂(16世纪)640x480
哥特式教堂大约盛行于1150年至480x320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550x921
哥特式风格的米兰大教堂500x294
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12p|540x753
在哥特式教堂里,他们膜拜的是600x430
阴森古典恐怖哥特教堂设计图1024x768
㈥ 修道院的教堂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教堂是修道院内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央,是一座边长50米的方形建筑。屋顶上方耸立着一个直径为19米的圆形塔楼,塔楼圆形的屋顶上还有高高的尖顶。全塔总高为92米,是修道院建筑群中的最高点。与此高耸的圆形屋顶相呼应的是左右两侧的两座72米高、带有圆形屋顶的方柱形钟楼。教堂内部十字交叉的圆形穹隆顶架由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撑,另有八根较细的柱子分别支撑着24个拱顶支架。
圆形穹隆的天花板上有各种反映圣母和耶稣宗教生活的壁画。地面用灰白两色相间的大理石铺砌。教堂内最大的祭坛有15米宽,26米高。祭坛分四层,分别用碧玉、玛瑙或红大理石的柱子支撑。四层搁板上共有15座铜制雕像,最高一层是基督和圣母的雕像,旁边是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在大祭坛的两侧有两组铜铸雕像群,这是意大利米兰的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精品,一组是卡洛斯五世国王和他家人的雕像,另一组是菲利浦二世国王与他的三位妻子和一个儿子的雕像。祭坛周围挂满了着名绘画大师绘制的圣像、宗教画或各种精美的雕饰。在主座堂旁侧的一座小教堂内珍藏了一件16世纪意大利着名雕刻家本维努力托•塞利尼的杰作——着名的《基督受难》雕像。
㈦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圆顶和尖顶教堂有什么不同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圆顶,主要指的是伊斯兰教的教堂,俗话叫“大圆顶”。
尖顶教堂就是所谓的哥特式建筑世界四大建筑结构:中国式(讲究对称,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哥特式(尖尖房子)、圆顶式(主要只伊斯兰教教堂)、罗马式(柱子状的建筑)。
(7)意大利教堂柱子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㈧ 意大利艺术家乔·洛·贝尼尼花费了十年时间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的青铜华盖有什么特点
1623年~1633年间,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了一个青铜华盖。这件华盖高28米,是4根装饰性的螺旋形柱子支撑着一个华丽的顶子。顶上有涡形花纹,还带有十字架的圆球,它被用来象征教权至上和统治一切。四个角上还有天使的雕像,它们护卫着华盖,形象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