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时期装甲车有什么作用的,和坦克有什么区别
装甲车与坦克的区别在于定位,坦克是陆地战场主角,有它的地方,你敲不掉它,你就不敢去搞别的。而装甲车或者说装甲运兵车,是给坦克打下手的。坦克的侧装甲、顶装甲和后装甲都比较薄,这就需要侧翼保护,防止偷鸡摸狗的出现,这时候就需要小威力但是反应快的高速地面单位来配合坦克,这就是装甲车。它是顶不住哪怕最小的炮弹打击,但是,总比无装甲单位抗造吧,你的炮弹只要不是直接打在它身上,它是不惧的,但是没有装甲车的人不行啊。
㈡ 意大利的坦克性能怎么样
意大利坦克代表应该是意大利M系列坦克
M系列主要包括M11/39坦克、M13/40坦克、M14/41坦克、M15/42坦克、M16/43中型坦克,这型坦克是意大利二战时期在中型坦克方面的最高成就 。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进了发动机,功率增大到了125马力,装有用于沙漠作战的空气滤清器。两种坦克共生产了将近1900辆,是战时意大利产量最大的坦克装备。
㈢ 二战时意大利陆军装甲兵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二战意大利主要的坦克装甲车辆:
1、Fiat 3000轻型坦克
长4.29米;宽1.67米;高度2.19米;最大速度21千米/小时;重量6吨;装甲厚度6~16mm;最大行程90千米;乘员2人;火力一门37或40炮,一挺6.5或8毫米机枪
㈣ 大家对意大利“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印象如何据说配用了12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
意大利“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早在1990年就已批量生产了,相信广大兵器迷对它并不陌生。这种装甲车由于装有大口径加农炮而具有了强大的火力,再加上其轮式底盘出色的公路机动性和较好的越野机动性,使它能够独立遂行侦察和反坦克作战任务,故被人们称为“轮式坦克”。但是今天我们介绍的不是“半人马座”的原型车,而是拥有120毫米坦克炮的增强火力型“半人马座”轮式装甲侦察车。
1998年,“半人马座”车的原生产商,意大利依维柯·菲亚特-奥托·梅莱拉集团开始自筹资金研制一种火力更强大的“半人马座”。这种新车型取消了原车型的105毫米线膛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120毫米滑膛坦克炮。2002年完成时,新“半人马座”便成为与最新作战坦克装备相同火力的第一种轮式装甲车辆。
战车性能
弹药
这种新型火炮的弹药与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的l20毫米火炮弹药相同,但该火炮采用了45倍口径身管,比大多数坦克的44倍口径身管还长,然而其炮身仅重2500千克,比“公羊”主战坦克的l20毫米坦克炮轻了700千克。这样低的重量主要是通过采用最新型高强度特种钢制作炮身得到的,这种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达到了1500兆帕,也就是说达到了任何最新一代坦克炮所用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标准。另外,炮管采用了内膛挤压硬化法并镀铬,还安装了抽烟装置和热护套。可以说,这种火炮与当今主战坦克火炮相差无二。
后坐力
作为轮式车辆,火炮的后坐力成为影响连续开火和瞄准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后坐力,这种火炮安装了新式的“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代替105毫米火炮的开槽炮口制退器)。火炮的后坐距离减少到550毫米(105毫米火炮的后坐距离为750毫米),后坐力则减小到25千牛。这样小的后坐力,大多数的轮式车辆都能承受。
炮塔
新“半人马座”采用了一种新式的HITFACT炮塔,同火炮一样,这种炮塔也是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炮塔的总体布局类似于原“半人马座”:将车长位置设置于车辆前部火炮的左侧,装弹手在炮长的后面,炮长在火炮的右侧。炮尾布置有9发炮弹,车体内还有26发炮弹。除了主炮之外,车辆还装备了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并在车长舱口布置了1挺7.62毫米的辅助机枪。此外,炮塔的前部两侧各安装了一组4具Galix公司的80毫米烟幕弹发射器。
火控系统
新“半人马座”火控系统也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提供,比以前装备的伽利略公司的TURMS火控系统更加先进。其中车长装备有意大利伽利略公司的稳定式全景瞄准镜和6具潜望镜,用于观察车辆四周,而炮长则装备有整合第二代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的独立式稳定瞄准镜,而装弹手还装备有3具潜望镜。此外,火控系统还包括有战场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自动跟踪仪。
炮塔驱动方式
主炮在高低俯仰和炮塔转动时保持稳定,炮塔采用全电驱动方式。这较原“半人马座”的电动液压驱动又是一个重要的改进。与全钢装甲的原“半人马座”炮塔不同的是,新车型的炮塔采用了铝装甲,而钢装甲和复合装甲板可以附加到铝装甲上。因此,这种装有120毫米火炮的HITFACT炮塔的基本重量仅为5.8吨,大大低于原炮塔的7.5吨,即使达到最高防护等级也只有6.6吨。
防护力
虽说新“半人马座”基本型的重量仅25.5吨,但它的防护力并不差,可全方位防护l4.5毫米重机枪穿甲弹的攻击。此外,它还可以抵挡当量6千克TNT炸药地雷在任何一个车轮下和当量3千克TNT炸药地雷在车体腹部下的爆炸。当加装附加装甲,车重增加到28吨时,其60度倾角的前部弧形装甲还可防25毫米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车体底部能抵御当量6千克TNT炸药地雷的爆炸。另外,由穿孔钢板制成的储物筐还可以加强炮塔尾部的防弹能力。
机动性
机动性高是轮式装甲车辆的一大优势,“半人马座”也不例外。新车型的底盘与原“半人马座”基本相同,即动力舱和驾驶员舱并排设置在车体前部。动力装置仍采用了依维柯公司的6V-TCA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为383千瓦,但可换装一种新式6V柴油机,功率至少可达440千瓦。与6V-TCA型柴油机匹配的是德国ZF公司生产的有5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并带中央可锁定差速器的H型传动系统。悬架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挂,越野性能优异。车辆转向时,通常通过前部两个车桥进行,但在低速行驶时第四车桥也可辅助转向,这样可以减少轮胎磨损并使转向半径减小到9米。此外,全部车轮都采用泄气保用轮胎,并装有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
由此可见,新型“半人马座”已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战役机动能力的、性能非常优越的轮式装甲车辆。其120毫米火炮使它在火力方面可与任何作战坦克匹敌,但自身重量却轻得多,新型“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的确是一辆真正的“轮式坦克”。
㈤ 公羊的公羊坦克简介
公羊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4T,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44倍口径的120MM滑膛炮,由奥托梅莱拉公司生产。这种火炮是在德国豹2坦克上的RH120型120MM滑膛炮的基础上经改进研制成功的。配用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42发。辅助武器为2挺7.62MM机枪,机枪子弹2500发。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由火控计算机、炮长--车长的稳象式瞄准镜、热象仪、激光测距仪和各种传感器组成,具有夜间和行进间射击的能力。单从结构上看,公羊坦克的火炮威力和豹2及M1A1坦克差不多,而火控系统甚至比豹2及M1A1要略强些。因为豹2及M1A1坦克上的火控系统中仅炮长有稳像式瞄准镜,而公羊坦克上车长也有了稳像式瞄准镜,使坦克具有猎--歼攻击能力。这一点使它达到M1A2坦克火控系统的水平。捷克T--72CZ坦克上的火控系统,就是公羊坦克火控系统的改进型。这说明意大利坦克的火控系统口碑不错。
公羊坦克的动力装置为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956KW。传动装置为德国ZF公司制造的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悬挂装置为扭杆式。坦克的最大速度为65KM/H。0KM/H--32KM/H的加速时间为6S-7S。这说明它的机动性能跟豹2坦克差不多。
其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主要部位采用了复合装甲。车内装有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
总的看来,公羊主战坦克的火力、机动性都不错,防护性与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相比略有差距。但是,在世界主战担克排行榜上,前几年公羊坦克名列第9名,1997年以后竟然落到10名开外。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当代主战坦克强手如林,而公羊坦克在某些方面略有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世界坦克中,公羊坦克的知名度还不够高。为了大幅度提高公羊坦克的战技性能,赶超先进,意大利军方决定研制改进型的公羊坦克,这就是公羊2主战坦克的来历。
预计,公羊2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将达到58T-60T,装自动装弹机,乘员减至3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将达到1100KW。悬挂装置将改为液气式。装甲防护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公羊2主战坦克将达到世纪之交主战坦克的最先进的水平。预计在2000年--2004年之间将生产167辆公羊2主战坦克。如果在2001年--2005年的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公羊2主战坦克能跻身到前5名,当不会使人感到意外。
如果说,在坦克的研制上,意大利的公羊主战坦克还不太显眼的话,那么,意大利在装甲车辆的研制上,却要红火得多。八九十年代是意大利装甲车辆大发展的时期,表现在:研制成功的装甲车辆种类多,型号多,既有轮式的,也有履带式的,显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B--1半人马座装甲车,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半人马座装甲车也称为半人马座轮式装甲侦察车或轮式坦克歼击车。这是一种8X8车型的轮式装甲车,1984年和公羊坦克一道列入发展规划,1990年开始批量生产。研制的主承包商为伊维科-菲亚特公司。它主要用来装备意大利的轻型装甲旅,用来执行快速机动作战任务。
半人马座装甲车的战斗全重为24T,乘员4人,算得上是重型轮式装甲战车。其主要武器是奥托梅莱拉公司生产的105MM低压线膛炮,身管长为52倍口径,具有较强的反坦克作战的能力,适于担任火力侦察任务。最大速度达到108KM/H,在重型轮式装甲车辆中名列前茅。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装备数量达到了450辆,成为世界上现装备中数量最多的重型轮式装甲侦察车,在意大利的维和部队中屡屡能见到它的身影。
从VCC--1到标枪步兵战车在履带式步兵战车的研制上,意大利有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特许生产M113装甲输送车开始,到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研制成功VCC-1、VCC-80和标枪步兵战车以及OTOC13装甲输送车等,一个比一个先进。
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VCC-1,虽然名为装甲步兵战车,但是,实际上只能算是M113装甲输送车的改进型,不仅外形上十分相象,战斗全重和主要武器也差不多。
8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的VCC-80步兵战车,堪称是意大利军队第一种真正的步兵战车。90年代研制成功的标枪步兵战车(前译为达尔多步兵战车),则为VCC-80的进一步改进型,战斗全重增加到23T,乘员3人,载员6人,主要武器是1门25MM机关炮,另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携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这使得它的火力与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旗鼓相当。不不定期,标枪步兵战车于2000年中期才能开始生产,意大利军队第一批的订购数量为200辆。要想在意大利军队中发挥作用,要到2005年以后才行。
型号繁多的轻型轮式装甲车在八九十年代,意大利研制出多种轮式装甲车,包括:6633、6634、6636、OTOR3、OTOR2.5装甲车等。这些装甲车有4X4和6X6两种型式,除6636外,其他的都是中小型轮式装甲战车,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卡普拉亚OTOR3为小型装甲侦察车型,4X4底盘,战斗全重3.2T,乘员4人-5人,它和OTOR2.5为同一底盘,但OTOR2.5多制成国内安全车,不带武器。而OTOR3型的装甲更厚些,车体由铝合金装甲全焊接而成,最大装甲厚度32MM。这两种车在外观有明显不同。研制的承包商为奥托梅莱拉公司。车上可选装多种武器,包括:7.62MM机枪、12.7MM机枪、20MM机关炮、陶式反坦克导弹、2门106MM无坐力炮、霹雳反坦克火箭筒等。其动力装置为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70KW,单位功率21KW/T,陆上最大速度120KM/H。水上行驶时,靠喷水推进器推进,最大航速可达8.5KM/H。可以认为,OTOR3虽然只有3T多重,但还是有一定威力的小型装甲侦察车。
6633、6634、6636则是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独资研制的系列装甲车,以装甲输送车型为主。其中,6634型为4X4底盘,样车的战斗全重8T,乘员2人,载员4人,是一种小型的轮式装甲输送车;6633为中型装甲车,也是4X4底盘,但外廓尺寸比6634型稍大些,样车的战斗全重9.5T-10T,乘员3人,载员10人;6636则为重型装甲车,6X6底盘,样车的战斗全重16.5T,乘员2人,载员10人.到了90年代,由于半人马座装甲车开始大量装备意大利军队,这一系列装甲车的研制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向轻型靠拢.到90年代初,最终发展为两种车型,均命名为美洲豹装甲输送车.其中,4X4车型,战斗全重5.7T,1名乘员,6名载员,最大速度100KM/H.这两种车型可选装多种武器.有消息说,意大利陆军最近花3亿700万美元订购了580辆美洲豹装甲输送车,其中,6X6的为250辆,4X4的为330辆,另有一些配套的后勤保障设备.4X4的美洲豹装甲输送车将装备5个轻型侦察团.在未来的意大利维和部队中,你将看到美洲豹的身影。
㈥ 装甲车、坦克和步战车的区别
装甲车防御能力强能运输物资、兵员可以以速度攻击敌人而不失自己的防御!
坦克的防御能力更强体型庞大战斗力强 拥有火炮、机关枪、或小型站弹
运动速度缓慢以履带为脚行进可以同时以火炮压制火力、以自带枪扫除步兵障碍
与装甲车相比 战斗力更强 压制力更大 但速度稍逊
步战车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等方面都优于装甲人员输送车,并且车上设有射击孔,步兵能乘车射击。步兵战车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其任务是快速机动步兵分队,消灭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有生力量和低空飞行目标。
步兵战车通常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类型,1967年首次出现,目前装备的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俄罗斯装备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和西欧。发展趋势是:增大车载机关炮口径,进一步提高火力;采用特种装甲和稳身技术,进一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增大发动机功率,进一步提高机动性。
㈦ 装甲车是怎样由来的
诞生
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这种装甲车未能实际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最先研制出了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输送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一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
伤害,但习惯于徙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输送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1918年8月,英军第七集团军的一个战车营首次在华尔夫西使用装
甲输送车,12辆装甲输送车吐着火舌向敌军冲击,德军官兵极为惊恐,仓惶溃逃。英军士兵随即跳下车,占领了德军阵地,其它国家军队也从引发现了装甲输送车
的军事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最早大量装备使用装甲输送车,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装甲输送车的使用,显着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并由于
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
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输送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输送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当代由于步兵战车真正实现了步兵乘车作战,具有一定的反装甲目标能力。战车的装甲通常可防小口径炮弹和炮弹碎片,并能够与坦克更好地协同作战,性能比装甲输送车有明显提高,所以它有许多先进国家的军队中基本或部分取代了装甲输送车的地位。
㈧ 意大利达多步兵战车的研制背景是怎样的
相比于美、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意大利在武器研制方面显得不太张扬,而且其主战武器的装备型号也不多,更新换代也显得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这点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即,德国豹II从1979年10月就开始装备部队,迄今已经发展到了豹IIA6型;而意大利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即C1公羊到90年代初才开始装备意大利陆军。
对于坦克的搭档,即履带式步兵战车的研制,意大利动作就更晚。意大利仍在按原计划生产VCC-1装甲车,并将其作为意大利陆军的主力装甲车辆。
VCC-1是美国M113A1装甲车的意大利版本。VCC-1从1960年起开始生产,到1985年停止生产,总产量约4000辆左右,其中意大利陆军装备562辆;在其基础上意大利还研制了VCC-2装甲车。
由于VCC-1/2是按装甲输送车设计的,作战时只要将人员和物资输送到战场就行了,因此其越野能力较差,难以跟上坦克的速度进行伴随战斗,相比之下,德、英、美等国专门设计的“坦克伴侣”步兵战车完全可以满足伴随坦克作战的要求。由此可见,VCC-1/2只能算是M113A1装甲输送车的一种性能增强型装甲车而已。
到70年代后,随着美国“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美国急于减轻自己对欧洲防务的负担,开始削减驻欧美军人数,并鼓动盟国来分担美国的责任。美国的举动使意大利感到了压力,开始重新评估和论证自己的陆军装备发展问题,新型步兵战车的设计决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㈨ 为啥有的坦克装甲车辆使用铝制装甲铝虽然轻便,但是易燃烧,防护效果不如钢,容易被击穿。
铝合金并不容易燃烧啊。。。
而且铝的比强度也比较高的,超硬铝中,强度可以达到钢的一半,而重量只有1/3,同等质量情况下甚至要比钢还要强,但是带来的隐患就是厚度的增加。坦克是密集防护的,除了必须的部分外全部都是装甲防护的,他对体积要求很高,所以宁可牺牲机动性来换取战场生存率。而装甲车及快速机动性要求更高一些,所以铝合金反而有其生存空间。
㈩ 二战期间意大利的装甲车辆都有哪些
提到意大利和二战,小油瓶就会脑补这样一幅画面,一群意大利军人扔掉了武器,兴高采烈的举着白旗投降,反倒是在庆功。
连他们的盟友德国人都说,意大利若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需要5个师去对付他们,意大利若是保持中立,我们需要10个师去防范他们,意大利若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得需要20个师去支援他们。
图17 AB41轮式装甲车
点评:二战期间意大利为数不多的亮点车辆,由于其4轮驱动的特性在速度和不平整路面行驶都很很好满足前线需要。
总的来说,意大利人在坦克装甲车方面设计能力有限,薄弱的装甲、方正的外形、羸弱的火力根本无法与主流陆军强国相比,半履带装甲运输车也没有、8X8重型轮式装甲车、自行高炮这些陆军主流装备对于意大利来说更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