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梵高<手拿康乃馨的女人>
这就是中国人称之为《手拿康乃馨的女人的》画:
http://www.vggallery.com/painting/f_0381.jpg
http://www.vangoghgallery.com/catalog/image.aspx?fn=images/0381.jpg
原作名为:Italian Woman (Agostina Segatori?)翻译过来应该是《意大利女人》括号里的是人名,此女曾出现在梵高别的作品中。
中国人将它译作《手拿康乃馨的女人》纯属看图说话式的瞎编,作者只是画了康乃馨,但题目中根本没有这个词语。
2. 油画 一个女人,长的很漂亮,抱着一个瓶子,那油画叫什么名字啊。或直接发上来也行
这幅油画名字叫做《泉》。
《泉》(spring),别名《春之仙女》,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于1830年至1856年所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法国奥塞美术馆。
该画运用柔和并且富有变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线,表现出女性人体的古典之美。年轻的裸女手拿陶罐,让里面的水缓缓地倾例出来,微屈的双膝和因举起陶罐所表现出的肌肉曲线营造一种典雅、纯洁的脱俗之美。
在深色的背景下,一个裸体的少女正扛着一个水罐在洗澡。她柔嫩的脚下是质感很坚硬的青灰色岩石。周围零星地点缀着几朵娇小的野花,从而烘托出一种安静、纯洁的氛围。少女的身体以米洛的维纳斯的姿态反立,同样以柔美的曲线变化展现在眼前。
少女用两手扶持着左肩上的水罐,那清澈的流水正流过那玉雕一般的躯体二没有表情的脸上,现出一种纯洁、无邪的神态,尤其是那双美丽的大眼,更充满了童稚,如泉水般宁静、清亮。
(2)意大利女人怎么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西方古典艺术家的眼里,女性形象是他们普遍钟爱的表现对象,米洛的维纳斯,被奉为永恒的经典,代表爱与美的维纳斯,即使双臂残缺仍不失为一种美;提香塑造了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达·芬奇塑造了好多女性形象,代表了古典艺术的典型形象。
安格尔的题材并不多,甚至反反复复画同一题材、使用同一造型——女性。
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开始为作品《泉》起稿创作,可是迟迟没有完稿。直至1856年,76岁高龄的他才在助手亚历山大·莱格菲和吉恩·保罗艾蒂安·巴尔泽的协助下完成此画。
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的“维纳斯”样式。
3. 请问这是哪位画家临摹的油画《意大利小女孩》
看看有没有画家签名,看着挺好的,不过临摹品的价格不会太高。
4.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他是如何做到把女性的魅力画到极致的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是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擅长描绘神话的女性,被称为“现代前拉斐尔派”,很大胆地借鉴法国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到他的作品了。沃特豪斯出生在意大利罗马,小时候取了一个意大利语外号叫“尼诺”。父亲是英国约克郡人,是个功底坚实的画家,母亲是意大利人。
5. 作为艺术爱好者,如何评价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写实的女性画像
女占卜师》又名《女占卜者》,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油画中,年轻人戴着手套的手放在剑柄上,未戴手套的手伸向女郎,女郎拉着他的手,并在他的手上改运。这两位人物的半身像非常写实。画家卡拉瓦乔此作像是是在宣示:只有‘自然’才是画家的范本,而不是古代不朽的雕刻或拉斐尔的绘画。。画中的吉普赛女子眼睛乌黑明亮,充满了智慧和诡秘,这诡秘的眼神是因为洞察到了骑士的内心,还是看透了他的命运?是真的要给骑士好好看看手相,还是要悄悄撸走他的戒指?骑士的目光与女郎相对,他很轻蔑地看着占卜者,好像在说:“看你胡诌些什么?”这幅作品画面单纯,布局简洁,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物呼之欲出。
6. 提起世界名画,肯定想到《蒙娜丽莎》,这幅画为什么艺术价值这么高呢
说到意大利达芬奇这一位画家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他的两幅画,一幅是《最后的晚餐》,另一幅他的《蒙娜丽莎》。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幅画拍卖的价值达到了8亿。有部分网友会感到十分好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幅画有什么神秘之处呢?为什么它能够值八亿多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幅画最神秘的地方就在于不管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观看这一幅画中的女人公总会发现这一个女人公都是冲着我们微笑的。
7. 意大利女人头像的画作信息
在构成主义运动中,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6—1962)和其弟弟加波的追求,与塔特林、罗德琴柯等人的艺术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对后者的实用性艺术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正象加波所宣称的,“塔特林集团要求把艺术作为一种残存的唯美主义而废除,因为唯美主义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同时他们号召那些从事空间结构的艺术家抛弃这种‘职业’,去在他们的物质环境中做一些对人类有用的事——制作椅子和桌子,建立炉灶、房屋,等等。我们反对这些唯物主义的政治的艺术观念,特别反对他们使之复活的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这种虚无主义。”(转引自赫伯特·里德着,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9页。)1920年8月,加波和佩夫斯纳在莫斯科发表《现实主义宣言》,以充分阐述他们的观念。《宣言》提出艺术必须建立在时间与空间的基础上,主张以空间来扩展立体主义的追求,以运动来扩展未来主义的追求。他们认为,雕塑应当抛弃那种与团块和体积相联系的三度空间传统,抛弃传统的制作材料而寻求在机器时代对新材料的发掘。他们之所以将其《宣言》冠以“现实主义”之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新的艺术从独立意义上来说是现实的,除了其自身以外,不表达任何东西。他们要表明,“他们在抽象绘画和构成里,正在形成一全新现实,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现实,或者说形成一种比任何对自然的模仿都更加绝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