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一战中意大利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一战中意大利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15 11:25:24

① 为什么说一战中的同盟国三心二意

这个“三心二意”,主要是指的意大利。

首先,我们看一下意大利在一战中的立场。
一战中,意大利是欧洲大国中最弱的一个,它必须与交战各方讨价还价。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以便在卷入冲突时获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说白了,意大利在当时就是个投机主义者。

实际中,它也确实在倒向同盟国还是倒向协约国的选择中摇摆不定。一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一员。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意大利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跟英国开战对它没有好处;再比如,法国给意大利优惠条件的贷款,缓解了它的财政困难;又比如,俄国默许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换来了意大利对俄国在黑海海峡扩张的“理解”等等。

一战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拉拢意大利,谁都不想让意大利倒向对方。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意大利也看到英、法挡住德国最初的进攻后,认定德国与奥匈帝国无法赢得战争,而意大利同奥匈帝国又有边界纠纷。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 意大利人是如何看待凡尔赛合约的

凡尔赛和约在意大利人心目中是“欺骗”的代名词和一种痛苦的回忆,他们感到意大利获得的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胜利”,“意大利赢得了战争,但却失去了和平。意大利,尽管有所获,出现在和会上仍是一个不满意的国家”。凡尔赛带给意大利的是一种奇耻大辱般的失落感。 下面说说为什么以战胜国身份的意大利却如此的失落呢? 意大利与日本一样,被定义为后起的工业国家,一战当中意大利政府曾经抛弃与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转而倒向英法一边,从而获得了一战战胜国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中,意大利并没有像英、法、美一样捞到什么好处,甚至于还不如仅仅在青岛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从战败的德国手里接收了其在中国的特权和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殖民地,还分了几艘德国大洋舰队的战列舰,而且在之后的海军谈判中赚够了砝码,一跃成为与意大利、法国并立而仅次于英美的二等海权国家。而意大利却连德国的一块海外殖民地都没分到!相比于战争对意大利带来的创伤,这点点收获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乎,意大利国内经济开始倒退,政局变得不稳,新的思潮开始泛滥……政府无法控制局势……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党上台了,意大利成为了第一个独裁集权的法西斯国家。然而,法西斯并没有能够救意大利,从1922年到1931年,意大利的经济局势仍然不断恶化,失业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时,意大利对外的侵略扩张形势也不容乐观。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因为法西斯的独裁和穷兵黩武而有什么大的进步。士气低落内部腐败的意大利军队很快在以后的战争中尝到了苦头……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意大利人的这种失落感,打着修订主义的旗号,做着洗雪凡尔赛之耻的许诺攫取政权的。 整个20年代,意大利的外交政策选择一直停留在凡尔赛格局对它的界定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凡尔赛格局本身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极端落后的经济实力的拖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从经济上说还是一个半发达国家。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年代墨索里尼面对频繁发生的政治危机,不得不更多地着眼于国内而乏力外顾。一直到20年代末,墨索里尼才在国内建立起稳固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此后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意大利就将是另外一种姿态了

③ 一战初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什么在1915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一战”中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1914年,“一战”爆发,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然而,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却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原因何在?
首先,这是由意大利的孱弱和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1871年,长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落后,粮食产量极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靠进口。第二、重工业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第三、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大量贫民逃往外国谋生。因此,意大利有“贫穷的帝国主义”之称。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
其次,这也是由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现在:意大利对英国得罪不起,因为其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所以一开始就表示不参加任何对抗英国的行动。意大利这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在财政上对“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有所依赖,特别是1887年和1895年两次对埃塞俄比亚的都以失败而告终,被迫无条件承认其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使意大利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时,法国乘机以贷款为条件,并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与法国签定条约,双方对各自在非洲扩张范围和已取得的利益达成一致。意大利为了顺利地在非洲扩张,也与俄国达成协议,双方签约表示,共同抵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对俄在黑海海峡的扩张持“善意态度”,俄对意在北非的扩张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一战爆发前,意大利由于利害关系,实际上已经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靠向了协约国一方。
第三、一战爆发后,协约国全部满足了意大利领土方面的要求。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④ 一战意大利为何中途改变立场

总的来说是利益导致的。
意大利一直认为自己在同盟中获利太少,在它进攻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中,德奥也没有给予援助,在巴尔干的扩张则遭到奥匈的抵制,与法国的经济和关税战也无利可言,再上英德关系的恶化(意高层有相当强的亲英情绪),法国承认了意大利对的黎波里的“权利”等,使意大利与法国最终在1902年签订了中立协议(此前还有经济和殖民地协议等),极大地软化了三国同盟。由于1908年奥匈合并波、黑两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签订《拉匡尼基协定》,由于该协定实际上表明两国决心共同抵制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这等于意进一步向协约国靠拢。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由于奥匈不肯过多让步,而协约国承诺取胜后把原属奥匈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东地中海一些地区给予意大利,因此促成了《伦敦密约》的签订,在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向奥匈宣战,而到1916年8月才对德国宣战,可见还是留了“后手”。
综合来看,如果协约国迅速战败,那意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国一边,但正因为当时相持的局势,才给了意如此表演的机会,当然意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国会胜利,这也起了作用。如果说意耍两面派,其实也有点冤枉它,毕竟追求国家利益是不能被指责的,只不过它的手段比较不光明正大而已。

⑤ 一战中,意大利出于怎样的利益考虑而由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一战”中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1914年,“一战”爆发,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然而,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却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原因何在? 首先,这是由意大利的孱弱和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1871年,长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落后,粮食产量极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靠进口。第二、重工业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第三、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大量贫民逃往外国谋生。因此,意大利有“贫穷的帝国主义”之称。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 其次,这也是由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现在:意大利对英国得罪不起,因为其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所以一开始就表示不参加任何对抗英国的行动。意大利这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在财政上对“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有所依赖,特别是1887年和1895年两次对埃塞俄比亚的都以失败而告终,被迫无条件承认其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使意大利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时,法国乘机以贷款为条件,并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与法国签定条约,双方对各自在非洲扩张范围和已取得的利益达成一致。意大利为了顺利地在非洲扩张,也与俄国达成协议,双方签约表示,共同抵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对俄在黑海海峡的扩张持“善意态度”,俄对意在北非的扩张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一战爆发前,意大利由于利害关系,实际上已经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靠向了协约国一方。 第三、一战爆发后,协约国全部满足了意大利领土方面的要求。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采纳哦

⑥ 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

先是和德国、奥匈帝国结盟成同盟国,又先后对奥匈帝国、德国宣战加入了协约国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机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当时同盟国有三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914年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挫折,使德国不得不去支撑其盟国,以对付即将冲过喀尔巴阡山山口和扫荡匈牙利平原的俄国人。由于奥匈帝国屡战屡败,意大利人显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意大利本身就对奥匈帝国怀有仇恨,奥匈帝国曾多次侵略意大利,占领了部分意大利领土,意大利人对奥匈帝国宣战有合适的理由。此时的德国极力主张要求意大利中立,以归还领土为诱饵,而奥匈帝国坚决不归还它占领的意大利领土,与此同时,意大利正在秘密同协约国谈判。意大利人发现,他们在奥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协约国,就能参与对它的瓜分。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由于惧怕德国,暂时没有对德宣战,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意大利人觉得安全了,不怕报复了,意大利落井下石,对德宣战。
综上,我们看出意大利是明显的重利益、轻盟友,为了得到领土背信盟约,它的临阵倒戈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的灭亡,德国只能腹背受敌,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不应过多谴责意大利的“背信弃义”。

⑦ 一战初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什么加入协约国作战

1,意大利当初参加同盟国也是三心两意的。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首鼠两端,待价而沽。奥匈帝国在决定对塞尔维亚宣战前正式征询过德意两个盟国。相对于德国毫无保留地对盟友的支持。意大利的回答则显得投机而且怯懦:意大利援引使它免于军事行动的防御条款而让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当奥匈帝国在东线遭到沙俄的重创,博士德国不得不从激烈鏖战中的西线抽调宝贵的兵力去支援奥军,以免沙俄冲过喀尔巴阡山隘口去扫荡匈牙利平原。几乎就在同时,奥匈帝国在巴尔战场对塞尔维亚的又一次轻率的战役也遭到彻头彻尾的失败。面对外强中干,屡战屡败的布头帝国。意大利开始蠢蠢欲动,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意大利要求得到奥匈帝国领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域。德国主张部分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让给它,以换取意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奥匈帝国即使在德国的压力下也拒绝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协约国为了争取意大利,在给予意大利奥匈帝国领土问题要“慷慨”得多:不仅明确答应意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还把主要是希腊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岛也许给意大利。还同意意大利战后可以扩大其非洲殖民地并可以参与瓜分土耳其的领土。而意大利为了重温把地中海变成内湖的罗马帝国迷梦,居然相信了协约国的空头支票,把人家的这一碗米汤高高兴兴地喝了下去。于是在1915年4月意大利在罗马和协约国签署了《伦敦条约》,规定意大利在签约后1个月对同盟国宣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出于对德国的惧怕,意大利没有对德国宣战。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意大利觉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国报复了,它才对德国宣战。
当然意大利参战后变现很水:忙没帮上,乱倒没少添。财政枯竭,使它成为协约国的的经济负担。尚未从1912年利比亚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意大利军队装备低劣,缺乏训练。阿尔卑斯山和波河前线一败涂地:宣战时意大利陆军总兵力不过87万。而仅到1916年底,意军就伤亡70万。海军依靠英国千里迢迢运来的宝贵燃料,才勉强应付。后来要不是日本派来海军特遣舰队到地中海接手护航任务,再加上法国海军帮忙,才把奥匈帝国那支小规模海军封闭在亚得里亚海湾中。
据说当年威廉二世通报佛兰肯豪森和鲁登道夫意大利终于背盟的时候,鲁登道夫说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意大利作为我们的盟国参战,我需要您给我80个师保护它,如果作为敌人和我们作战,我只需要40个师就可以打垮它。

⑧ 请问意大利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对待恐怖主义的方针 对维护恐怖主义已经做出的贡献

意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立足西欧,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主张欧洲应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依靠北约,重视同美国的传统关系;强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加强地区性合作;认为联合国应在世界新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

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员,在反恐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并参加了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意大利政府采取的四个方面的措施包括:
其一,加大对重点地段的防范力度。意大利政府反恐委员会在日前举行的联席会议上罗列出包括各大港口、机场、地铁、车站、梵蒂冈等13000个敏感地带。在罗马,警方已经加强了对美英两国驻意使馆和其他机构以及火车站、地铁站、主要街道等公共设施的警戒力度。
其二,呼吁议会修改法律,给予司法部门更大的权限,以打击恐怖分子,如加大边境检查力度、加强对电话或网络的监控以及允许警方延长恐怖嫌疑犯的拘禁期等。
其三,加大对非法移民的打击力度。意大利警方日前在米兰、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击搜查,抓获了约142名非法移民,并驱逐了其中50多人。
其四,加强与穆斯林国家的反恐合作。意大利内政部长皮萨努11日对利比亚进行了访问,双方就加强反恐合作以及打击非法移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意大利外交部长菲尼还将在未来几天与部分穆斯林国家驻意大利大使举行会晤,他表示,意大利将与这些国家建立强有力的反恐联盟。
意大利在2003年2月于阿富汗部署2,000名士兵支持持久自由军事行动(OEF)。意大利仍然支持国际共同努力来重建与稳定伊拉克,但是在2006年11月已撤出军事特遣队约3,200名士兵,只留下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和其他文职人员。意大利在2006年8月派出大约2,450名士兵抵达黎巴嫩,支援联合国维和任务的联合国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

⑨ 一战是怎样形成两大阵营的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引至德国两面受敌,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沙俄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罗斯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在奥俄无法相容的情况下,1879年10月德国选择与奥匈在维也纳缔结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是为三国同盟。
俄罗斯得知德奥两国签订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德国保证除非俄罗斯主动攻击奥匈,否则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在俄罗斯与第三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再保险条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匈为盟。法国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趁德俄关系恶化时向俄罗斯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于是欧陆出现德奥与法俄两个敌对阵营。
英国自拿破仑战争胜利后,恢复其称为“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不与欧陆国家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至十九世纪末,英国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罗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
直至踏入二十世纪,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法国之后鼓励英国与俄罗斯结盟,但英国对俄罗斯戒心不亚于德国,直至日俄战争俄罗斯被英国盟友日本打败,英国才放下对俄的戒心,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协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⑩ 意大利在一战中得到了什么什么好处。

楼主好,与您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意大利在一战中的立场
一战中,意大利是欧洲大国中最弱的一个,它必须与交战各方讨价还价,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以便在卷入冲突时获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说白了它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
实际中,它也确实在倒向同盟国还是倒向协约国的选择中摇摆不定。一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一员,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意大利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跟英国开战对它没有好处,比如法国给意大利优惠条件的贷款,缓解了它的财政困难,俄国则与默许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换来了意大利对俄国在黑海海峡扩张的理解。
第三,一战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拉拢意大利,都不想让意大利倒向对方,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意大利也看到英法挡住德国最初的进攻后,认定德国与奥匈无法赢得战争,而意大利同奥匈又有边界纠纷,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战后,意大利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却没有想到,作为弱国,它的利益被最小化了,当初协约国许诺给它的土地,竟然成了一纸空文。他当时的地位远不如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而从巴黎和会的分赃结果来看意大利得到的也是符合他当时的国力地位的结果。塞尔维亚消灭了几十万奥匈军队才变成南斯拉夫。意大利?分你个南蒂罗尔就够给面子了!
可是意大利自己不这么看,它认为协约国欺骗了它,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它没有办法,谁让它实力弱小了,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而也正是由于对英法违反承诺心怀怨恨,这才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倒向了德国一方.
以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一战中意大利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阮氏越南语怎么写 浏览:300
印度老人王琦现在过的怎么样 浏览:308
agonia意大利语是什么意思 浏览:613
意大利西西里岛有哪些足球队 浏览:405
科兴疫苗印尼文怎么写 浏览:602
印度产的是什么烟 浏览:817
英国人为什么去美洲建国 浏览:251
印尼鱼鹰机多少钱 浏览:473
伊朗内贾德是什么派 浏览:126
西班牙留学和意大利留学哪个好呀 浏览:311
两伊战争为什么对文莱印尼有利 浏览:135
中国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浏览:629
美国为什么选择对伊朗动手 浏览:502
印尼的天空是什么 浏览:698
印尼是出什么产地证 浏览:763
英国枪击案从哪里来 浏览:479
美国人去印度有多少 浏览:506
印尼盾工资多少 浏览:792
印尼盾2条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39
印尼四纹虎在哪里 浏览: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