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实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1、风格特点:现实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
2、代表人物: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3、代表作:《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现实主义画派兴起:
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开始有“巴比松七星”,即米勒、科洛、卢梭、查克、迪亚兹、特罗雍、杜普雷与多比尼 .
七位隐居在法国枫丹白露宫附近巴比松村的画家,他们热衷于描画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其中最着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的人》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
最着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战后社会一片动乱,人民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挣扎,它既是法西斯政权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灾难,又是战后重建百废待兴、极端缺乏资金的社会现实。面对这样的社会灾难和现实,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年轻电影艺术家,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把自己的艺术目光从形式主义转为现实主义,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与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创造了一批极为朴实、真挚、深刻的艺术影片,吸引了世界各国影人的侧目,并在世界影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年轻的电影艺术家身上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直击社会现实的电影意识,与他们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生命体验,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这意味着他们不光要记录现实,更要尝试干预现实、对话现实。这也再次凸显和标识了电影艺术的另外一个面相——电影胶片的记录功能和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对话功能——一种带领我们寻找一种直面现实,并试图在现实当中突围,尝试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的别样的修复功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另一个不期然的社会效应,就是在起始之初,大概不会想到它会引发一个延续数十年的全球电影运动,这其中包括后来的法国新浪潮和德国新电影运动等着名电影艺术运动,这些发生于欧洲各国的电影艺术运动使得欧洲艺术电影成了能与美国好莱坞并置的坐标系列,并由此形成能与奥斯卡抗衡,但是完全不同评价机制的欧洲艺术电影节。
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奠基人,着名新现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就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现实主义的最大努力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在阐明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柴伐梯尼也从理论上为这一学派辩护。他把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现实的)实录。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艺术。"他说过:街头巷尾,日常琐事充满着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艺术。"
显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张对生活进行归纳、综合和提高后作为一种生活的本质去表现的,而只是局限在对生活现象的罗列,这种创作方法很多是属于自然主义的。这可从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托一D》、《米兰的奇迹》等影片看出来。但是,应该承认,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其主张的这种“生活即。
3.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概念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概念: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法国新浪潮主义概念:“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沟口健二的概念:用来反映传统日本女性悲剧和日本艺道.
蔡楚生的概念: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简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网络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 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5. 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世界电影美学及电影拍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形成受到了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源自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其它国家艺术思潮的侵蚀。
首先,意大利自身的艺术传统不容忽视。从但丁、薄伽丘和文艺复兴三杰到巴洛克时期的卡拉瓦乔、卡诺瓦;再到十九世纪后期维尔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剧家,现实主义在意大利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导演也对新现实主义的创作者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德·西卡和罗西里尼都曾公开表达过对雷内·克莱尔的敬仰;维斯康蒂给让·雷诺阿的短片《乡间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过助理。
安东尼奥尼也曾在马塞尔·卡内《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场担任过职务;翁贝托·巴巴罗更是在评论中将维斯康蒂的《沉沦》同《雾码头》(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并论。
6.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6)意大利现实主义风格是什么扩展阅读;
新现实主义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
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新现实主义
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7)意大利现实主义风格是什么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8.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9.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是什么
1945年是意大利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埋葬了反动、黑暗的墨索里尼政权,迎来了第一个制宪共和国的诞生。争取社会平等与进步的民主运动在全国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新现实主义作家把抵抗运动的激情和理想注进了文学。他们以反法西斯斗争、“南方问题”或战后初期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为题材,予以真切的描写,力求使文学作品成为记述历史的真实和战后严峻的现实的艺术文献。他们塑造了意大利文学史上新的主人公。新现实主义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悲剧,喊出了下层人民要求生存、渴望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呼声。新现实主义是对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美化现实、歌功颂德的法西斯文学的否定,又同回避现实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文学形成对照。它继承真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开辟了意大利文学新的蹊径。
1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的美学风格是甚么
出现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创了他独特的风格
战争摧毁了大部分的制片厂和相关设备,新现实主义的场景调度主要依赖实景拍摄,摄影胶片大多采用纪录片的粗粒子胶片,或是不同品质的胶片拼凑。因为多是外景,所以也多用自然光,打破了旧式好莱坞盛行的“三点布光法”。另外,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增加了演技和场景的即兴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摄影机运动和取景的自由发挥(打破了以前意大利电影后期配音的习惯)。
叙事的特点也很鲜明:倾向于淡化叙事关系,它拒绝全知全能的观点,认为真实的生活是不确定的。主人公或是事件的结局多是零散和不确定的,有点搞笑的是,有时会插入一些跟主线发展没有关系的突发事件(也跟在大街上拍有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