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日本,德国,意大利会不约而同发起了战争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有共同点的。特别是这些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有共同利益可言。而且,攻守同盟等条约也会帮助他们集中力量。
2. 意大利为什么背弃盟约,倒戈协约国
1,协约国强大,同盟国较弱。
2,协约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同盟国的多很多。
3,意大利海岸线长而英国海军强大,因此它不敢得罪英国。
4,意大利贫穷,依赖法国贷款。
5,在领土扩张方面,意大利与俄罗斯也达成了一致。
3. 巴黎和会中途退出没有参加签字的国家除了中国是不是还有意大利
是美国,《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有另与德国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4. 为什么日本,德国,意大利会不约而同发起了战争.
因势力趋,只能说是巧合.意大利是因为摸索里尼,才成为第三帝国的附庸.日本和德国本来是冤家.德国也想在战略上在亚洲有人能帮他牵制苏美英.日本人想靠德国人牵制北极熊,所以才走到了一起.
5. 在一战之后,为什么意大利人开始讨厌同盟国(协约国)
一战”中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地处地中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和一支较强的陆海军,它的直接参战将对西区战场发生一定影响。大战一开始,意大利政府举棋不定,各交战集团为争取意大利展开了紧张的外交争夺,最后意大利背信弃义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两大集团争夺的过程
意大利在1912年的意土战争后,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的倾向表现更明显。
1914年,一战爆发后,8月3日,意大利国王通知威廉二世,说这次战争爆发的情况与三国同盟条约文本中的参战理由的涵义不相一致,并于当天公布了中立宣言。在发布这个宣言的同时,意外交大臣迪•桑•朱良诺秘密告诉德国大使,如果得到足够的报酬,它将准备“考虑援助的方法”。第二天,意大利驻俄大使对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说,意大利很难“从德奥方面获得所期望的东西”,因而“可以与协约国谈判”,共同对付奥匈帝国。就这样,意大利一面向中欧列强敲诈勒索,一面又同协约国谈判摸底,进行讨价还价。在英国的压力下,沙皇俄国也作了让步,同意将达尔马提亚大部土地割让给意大利。至此协约国几乎全部满足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 4月26日,意大利终于同英、法、俄签订了伦敦秘密条约。由于意大利所希望获得的领土大多属于德奥集团或中立国,与协约国不存在直接冲突。1915年4月,协约国同意大利签订《伦敦密约》,同意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英国还答应给意大利贷款5亿英镑作为参战费用。5月,意大利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加入协约国作战,在背后捅了同盟国一刀。几天之后,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奥、意三国同盟,于 5月23日正式向奥匈宣战,次日宣布与德国断交。
二、意大利外交的举棋不定到背信弃义原因
1、意大利的孱弱和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1871年,长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落后,粮食产量极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靠进口。第二、重工业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第三、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大量贫民逃往外国谋生。因此,意大利有“贫穷的帝国主义”之称。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
2、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现在:意大利对英国得罪不起,因为其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所以一开始就表示不参加任何对抗英国的行动。意大利这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在财政上对“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有所依赖,特别是1887年和1895年两次对埃塞俄比亚的都以失败而告终,被迫无条件承认其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使意大利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时,法国乘机以贷款为条件,并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与法国签定条约,双方对各自在非洲扩张范围和已取得的利益达成一致。意大利为了顺利地在非洲扩张,也与俄国达成协议,双方签约表示,共同抵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对俄在黑海海峡的扩张持“善意态度”,俄对意在北非的扩张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一战爆发前,意大利由于利害关系,实际上已经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靠向了协约国一方。
3、协约国对意大利领土方面要求的许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6. 最初意大利为什么不愿意同德国、日本建立军事同盟
虽然早在1937年德意秘密经济协定书签订后,意大利的军事情报处就开始向德国提供情报,但德国同意大利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同日本的谈判相比要稍晚一些。1937年9月,墨索里尼访问德国,1938年5月,希特勒回访意大利。在这次访问期间,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签订军事互助条约的问题,但4月16日英意协定刚刚签字,根据协定,英国人答应意大利可以在埃赛俄比塞和西班牙自由行动。墨索里尼不愿立即得罪英国人,还无意接受这项条约。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到慕尼黑会议召开时,墨索里尼的态度已有所变化,尽管依然不愿明确表示接受德国关于缔结包括日本在内的军事同盟的建议。
7. 巴黎和约的和约历史
(克里米亚战争)Peace Treaty of Paris
结束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和约。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战争交战国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国以及和议发起者在奥地利举行会议,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 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之一普鲁士参加。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巴黎和约》的签订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使英、法两国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耳其则沦入由欧洲列强支配和摆布的境地。 Peace of Paris
不列颠和汉诺威与法国和西班牙于1763年签订的结束七年战争的和约。和约规定,不列颠取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原属法国的地区,不列颠用哈瓦那换取西班牙的佛罗里达,作为补偿,西班牙再从法国取得路易斯安娜,此外不列颠在印度、加勒比海和西非也有收获。 美国和西班牙为结束两国1898年战争而缔结的条约。1898年12月10日由双方代表在巴黎签订。和约共17条,主要内容有:
①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主权要求和所有权,由美国予以占领。
②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印度群岛中其他西属岛屿及关岛让与美国。
③西班牙将通称菲律宾群岛的各岛屿让与美国,在本条约互换批准书后3个月内美付给西2000万美元。
④双方互相遣返战俘。
⑤两国互换条约批准书后,西军撤离菲律宾和关岛,各处堡垒和海岸防御工事中的重型大炮(野战炮除外)在条约生效后6个月内仍置原地,美国可出资购买。
⑥美国承诺在互换条约批准书之日起10年内,允许西班牙船舶和货物以美国船舶和货物所得到的同样条件进入菲律宾群岛各港口;西班牙有权在已放弃或让与其主权的领地的港口和地方设立领事馆。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7月,西战败求和,于8月12日被迫在华盛顿同美签订停战协定。10月1日,美西开始在巴黎举行和会,12月10日签订本和约。美国通过该和约夺得西属大片殖民地,增强了其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地位,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序幕。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约之一。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10日生效。签字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爾尔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等战胜国为一方,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美国代表虽签了字,但因参议院未批准该和约,故签字无效。
参加和会的各国之间矛盾重重,经过激烈讨论的讨价还价,1919年6月,德国被迫与协约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内容:
①阿尔塞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Peace Treaty of Paris,1947
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法西斯德国的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分别缔结的和约的总称。亦称《五国和约》。1947年2月10日订于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国(其中一国或若干国)签订和约的国家主要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比利时、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波兰、乌克兰、南斯拉夫、印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巴西、埃塞俄比亚等。
《五国和约》分别包括序言及领土、政治、军事、经济和赔偿等条款。
序言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战胜国承诺赞助意、罗、保、匈、芬加入联合国的要求。 领土条款宣布废止法西斯国家改划的欧洲版图,确定一些国家的新疆界:
①意大利疆界仍为1938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在意法边界的4个地区作有利于法国的微小调整;意南边境的伊斯特拉半岛和尤利亚克拉伊纳一部分、阜姆城(今里耶卡)、扎拉(今扎达尔)及其附近岛屿、佩拉戈萨岛及其附近各岛划归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及其周围地区划作自由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今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划归希腊。
②罗马尼亚疆界除与匈之间恢复到1938年1月1日的疆界外,仍维持1941年1月1日原疆界,罗因此应按1940年6月的“苏罗协定”,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废止1938年11月和1940年8月的维也纳仲裁,从匈牙利收回特兰西瓦尼亚。
③保加利亚疆界仍维持1941年1月1日的边界。
④匈牙利与奥地利、南斯拉夫边界仍为1938年1月1日原有边界,并承认1945年6月捷把从匈收回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割让给苏联的“苏捷协定”;匈捷边界在匈、捷、奥三国交界处作少许有利于捷的变动。
⑤芬兰维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根据1944年9月的停战协定,应将苏联在1920年和1940年两次和约中自愿割让给芬兰的贝柴摩(今贝辰加)地区归还苏联。上述和约所规定的欧洲有关国家新边界,在1975年8月由3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正式签署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中得以肯定。 政治条款和约规定:
①意、罗、保、匈、芬五国须保证本国公民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取缔国内一切法西斯组织,今后不准此类组织复活、存在和活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证逮捕犯有战争罪和违反和平与人道罪者,以及被控在战争期间因叛国或通敌之任何盟国或参与国国民,并交付法庭审判。
②意大利放弃在非洲前殖民地(利比亚、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的一切权利,放弃由《辛丑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放弃在阿尔巴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夺得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③芬兰的奥兰群岛实行非军事化;苏联放弃租借汉科半岛的一切权利,作为交换,芬兰将波卡拉半岛之领土、领水租与苏联建立海军基地,租期50年。 军事条款和约规定:
①意、罗、保、匈、芬五国军队和军事装备只能是对内和纯防御性的;限期拆除边境和其他地区的一些永备工事和军事设施;禁止试验、生产或拥有任何类型的原子弹、导弹和远程火炮等武器;不得建造、获取、使用或试验航空母舰、潜水艇或特种攻击艇;不得装备任何类型的轰炸机。
②意、罗、保、匈、芬五国陆海空军人数限为这些国家防卫所需最低数额,其中陆军分别不超过25万人、12万人、5.5万人、6.5万人和3.44万人,海空军(含防空炮兵)分别不超过5万人、1.8万人、1.05万人、0.5万人和0.75万人。
③允许意海军保留2艘主力舰及其他舰艇43艘,各型舰只总吨位不得超过6.75万吨(不含2艘主力舰);罗、保、芬海军总吨位限额分别为1.5万吨、0.725万吨和1万吨。
④意、罗、保、匈、芬空军各型飞机总数限额分别为350架、150架、90架、90架和60架。
⑤意陆军装备的重、中型坦克总数不得超过200辆。五国还承担与同盟和参与国完全合作,务使德、日不可能在其境外采取重新武装的任何措施。 赔偿和返还条款和约确认对侵略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部分赔偿的原则,规定了意、罗、匈、保、芬五国向有关国家的赔偿数额,并要求在短期内返还从任何联合国家领土内移去的财产。
除上述共同条款外,对罗、保、匈和约还包括在多瑙河航行自由的一般规定;对意和约还包括关于战争罪行,关于联合国家在意的财产、权利和利益,以及解决争议等特别条款。除对芬(未被占领)和约外,其他和约都规定,自和约生效之日起90天内盟军从占领国撤出,但苏联有权在匈、罗领土上留驻维持与奥地利苏占区交通线所必需的武装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罗、保、匈、芬五国曾与德日结盟参与侵略战争,但于1943年和1944年陆续退出,同反法西斯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程度不同地参加过反法西斯斗争。鉴于它们与德、日有所区别,美、英、苏于大战末期商定,在对德、日媾和前,先同它们媾和。1945年9月,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开始讨论和约条款。此后经同年12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6年7~10月巴黎和会及11~12月纽约四国外长会议,才完成了对和约文本的最后审定。
和约的缔结是同盟国在战后初期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基本上是战争结束时的军事形势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反映,也是美苏等国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对战后欧洲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约关于肃清法西斯势力和实现民主自由的条款,有助于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但和约中关于领土疆界变动的某些条款,对以后有关国家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8. 凡尔赛合约,美国不签字,苏联不签字,那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苏联是因为爆发了十月革命才退出协约国阵营的,但并不影响凡尔赛合约的签订。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9. 二战后为什么没有签订合约
当时英法对待法西斯国家都是所谓的“绥靖政策”,就是纵容的策略,因此与德国签订合约,实际上英法并不怕德国。至于签订和约后又开战,那是必然的因为德国需要战争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这是必然的,国家间根本没有信用可言,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那你看看这个: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
以下是对条约比较明显的违反:
·1919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
·1922年4月16日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签订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另外,说实话正是由于经济危机才使得希特勒能够上台,而发动战争夺取资源也是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比如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不血刃的占领就使得德国大发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