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记者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前线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给我们报道形形色色的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需要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的相关资料。
正面提问(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迂回提问(从侧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引导性提问(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假设性提问(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错问法(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记者能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回提问: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经过迂回绕圈,然后再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的提问方法。侧问法适合采访不善谈话的或者对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
引导性提问:指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的提问方法。适用于采访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诱问”不是“强问”。
追问:指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问到“水落石出”的提问方法。
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错问法:指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一般指逻辑上的错误),来考察、求证、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探求事实真相的提问方法。
一、正提法
所谓"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二、迂回法
所谓"迂回法",就是指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的,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的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侧面提问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的基础。应当明确的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内容应当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的。如果有的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的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
三、诱导法
所谓"诱导法",是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由于这种提问的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
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
有的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的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
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四、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的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的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
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设问法
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的深化。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采用"如果"、"假如"一类的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
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六、激将法
指的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的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记者大都热衷于采用激发式的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的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的刁钻刻薄的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而着名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七、错问法
所谓"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
八、插问法
所谓"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
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的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的话;纠正对方的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的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的内容;尚未听清、听懂的话等等。
九、借问法
所谓"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的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供相关的事实。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问法
所谓"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
Ⅱ 奥莉娅娜·法拉奇的年轻记者
1929年,法拉奇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情绪的家庭里,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她的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因反抗墨索里尼暴政而多次被捕。母亲托斯卡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法拉奇10岁起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渴望自由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坚毅的性格。
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法拉奇随父母躲在教堂里,轰炸开始后,14岁的她吓得哭了起来,这时父亲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重的耳光,还紧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训斥:“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许哭!”从此,法拉奇与眼泪彻底绝缘。 法拉奇的父亲热爱政治,他同时也是意大利积极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对抗墨索里尼的专政,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不过这些“代价”之后都在法拉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被作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闪现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为饵钩将采访的政治人物引入战争或自由一类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父亲这种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响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畴中对政治领域的明显偏好,使得“战争”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为了和“文学”一样重要的关键词。
在童年时代的佛罗伦萨,她参与了父亲领导的抵抗法西斯地下运动。用瘦弱的手指学习使用手榴弹给她留下了终身的印记。“作为一个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战斗。也就是更多地观察,更多地思考和创造。同样,如果你生来贫穷。生存是你最大的动力。”二战的惨痛回忆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纳粹分子和德国人民是两码事,因此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16岁的法拉奇便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进入《意大利中部晨报》的新闻编辑室,作警事和医院报道员。在《意大利中部晨报》5年,从进入该报的的第一篇关于舞场的报道开始,她的文学天性便崭露出了头角,经过5年的磨炼,她初露头角的文学天赋受到意大利的全国性杂志《欧洲人》注意,《欧洲人》为法拉奇后来的辉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此,她的访谈对象不再是小镇上的警官或医院中的工作人员,而是国际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她采访了当红影星玛丽莲·梦露、格里高利·派克、希区柯克和“007”的扮演者辛·康纳利。
她采访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尼尔德·衣阿蒂时,不同意后者称“二战中共产党是最重要、而且几乎是惟一的抵抗力量,所受的伤亡最多”的说法,并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与之激烈争论;此时的法拉奇已不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异于传统作业的表达主观意见了,而是一种对话式的争论。
在与休·海弗纳的会晤中,她嘲讽地说他死后会进天堂,“呆在圣徒和烈士们中间,与那些俏妞们在一起,讨论天使的性别”;她还用激将法促使希区柯克对自己多年来一直拍摄恐怖电影的原因作出了解释:“我和耶稣会会士一起学习了三年。他们的一切都吓得我要死,现在我要吓唬其他人,聊以报复”。可以说,这是她个性的天然的展示,也是她后来征服一系列风云人物的秘诀。并在这一系列“征服”中造就了风云人物之外的这个“神话人物”的诞生。 60年代中期,法拉奇己走进世界新闻舞台的中心,在各种重大采访活动中亮相。通过对美国国家宇航局的调查性报道、对美国空间工业的深入观察以及对科学家和登月宇航员的采访,她逐步奠定了自己的明星地位。随后她主动请缨去战火中的越南,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战地记者的冒险生涯,赢得了人们对她勇敢无畏精神的钦佩。
1965年法拉奇对美国国家宇航局的一系列调查性报道及后来写成的《假如太阳陨落》一书。在这些有关月球的报道中,法拉奇表达个性的最突出的方式,是把文章的主题纳入个人思想的体系中去,对航天技术、政治、宗教、死亡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保证读者自始至终都以巨大的热情关注着作者的思想与踪影。”例如,当她进入阿波罗号太空船、亲身体验身处密封舱的生理感受时,她想起了二战期间作为抵抗组织成员的父亲遭监禁时所住的昏暗的囚室和临时搭建的床,同时阐释了人类面对孤独与恐惧时的不同态度;当宇航员斯雷顿提到二战中他曾在意大利上空作战、并参加过对佛罗伦萨铁路的轰炸时,法拉奇再次把个人回忆插入到叙述中去 ,讲述自己在一次空袭中经历的恐怖,并引发了对航天技术的道德评判;她还在报道中加入了她的父母对空间探索的观点、她与宇航员在海滩散步时的交谈、她站在巨大的屏幕前观看阿姆斯特朗绕行月球的情景等等。 在这里,“法拉奇用自己的世界与其他世界作对比,其目的是通过描写个人的感受与判断,使自己的影子在书中无所不在,为了自我表现她不断地改变和歪曲着真实的客观世界,使这个世界经由她的加工一次次帮助她完成了形象的成功塑造。”
1968年9月,第19届奥运会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此举招来的是大规模的学生反政府运动。法拉奇在报道中让事实说话,但通过自己传神的报道依然牢牢占据着戏剧舞台的中心。在一次示威活动中,法拉奇身受重伤,被士兵拖着头发拽下楼梯,扔在大街上。但她大难不死,被人救了过来。她在《奥莉娅娜·法拉奇报道:血洗之夜我不幸受伤》中讲述了她的历险经历:“子弹在我们头上呼啸。我听到人们在呼喊……我左边那个人受了伤……一颗子弹打穿了水管,水向我们喷射过来,我们……浸泡在被血染红的水里。”法拉奇的文字具有类似历险小说的特征,率直有力,引人入胜。附带的照片有力地补充和说明了她的个人形象。法拉奇通过文字巩固了她女英雄的形象:面对专制主义,一位追求自由与公正的女记者挺起了胸膛。
Ⅲ 如何做好深度人物访谈
如何做好深度人物访谈
人物专访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下面我想结合这已学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的采访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一次较有深度的人物访谈。
要采访就得有采访对象,所以我认为首先就是要选准采访对象。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访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物专访的对象,通常是与某一新闻有关的新闻人物,有的侧重与人物本身事迹,有的侧重于某个问题或者某一新闻事件。人物专访的新闻性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人物,这样采访才有典型性,代表性,才能有深度。
选择好了采访对象,接下来就是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充分的事先准备对任何成功的采访都是最基本的元素。每一位记者都有年个个秒毫在采访前尽力去了解被访问对象的有关材料。以专门采访世界上大人物而着称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说: “我不把自己当作毫无感情的录音机。”她每次采访之前,总是要阅读大量被访问者的书籍和材料,作出笔记和研究心得。准备工作的范围应广,细,深,要熟悉采访对象的简历,了解访问对象的专长,主要事迹及成就。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当然,这些准备只是匆忙的,肤浅的,真正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记者日积月累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一切准备就绪.,确定好采访的时间和地点以后,就进入正式的采访环节了。很多记者都喜欢以一小段简要的闲聊作为采访的开场白,以便与采访对象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这点是人物专访最关键之处,它给被采访者一个估量记者的机会,给采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开场白过后,优秀的记者会很快过度到为这次采访准备好的问题上来,提问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选择适当的问话内容,讲究提问艺术就成了采访成功的核心,提问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一是漫谈式的,气氛松弛,范围不限,请对方谈点观点感受或想法,这种问题容易谈起来,但如果回答得太笼统往往使被采访者答非所问。第二种是直指式的,目标明确,问题具体尖锐,不容回避搪塞,易于突破,但问话语气或方式不当也容易使对方“闷掉”,出现冷场和僵局。第三种是商量式的,问题很具体明确,问要害之处,但口气比较缓和,有点请教或者恳求的口气,不逼人太甚。这三种方式应该以直指式为主,其他结合使用,这样才能提高访问的效率和质量,不至于不得要领,开“无轨电车”。
提出的问题从内容上讲应该触及被采访人物的工作,生活和个人兴趣,并且要针对被采访者的职业或者背景专门设计。例如采访一位电影明星,他并不是作为政治活动家为人所知道\的,就不要话大量的时间问他政治方面的问题。采访的问题应该按照其重要性大小来顺序排列。一般问题放在前边,难对付的,强硬的,进攻性的问题放在后面.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再慢慢提出,这样一步一步,才能让对方易于接受,不觉得唐突。着名记者斯诺就说过: “如果提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使对方不好回答,那是很愚蠢的。”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有些触及本质的问题虽然很敏感,提出来会感觉尖锐,但还是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问出来。对问题要钻研得透,不能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样采访才能做得深入,才能了解到最内核的东西。在采访中一旦抓准问题,就要深入开掘,抓住要害, “掘地三尺”,记者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探索者的位置上,就一个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同被采访者共同探索,知道把问题的本质抓到手为止。人物访问的能手意大利女记者琳埃娜.法拉奇,以敢于和善于提出尖锐问题着称。她的采访是十分紧张的,而不是松松垮垮的。她采访邓小平,第一个问题就出语不凡: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第二个问题又进一步说: “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只能各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可以说法拉奇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尖锐和重要的,而且为世界所关注。她发问前经过了精心的研究,问得很有质量。当然,邓小平的回答更是精辟而巧妙。
同时,在问的时候,记者应该时刻记住一个问题要能够导出下一个问题,要逐步深入,使整个采访自然而有次序,问题与问题要衔接得当。不能想到哪问到哪,一点逻辑联系都没有.,这样也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准备不够,产生厌烦情绪。
记者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中揣摩他的心理,这有利于问话的继续。在人物专访中,记者是活跃的一方,可以以各种方式使访问更活泼,更有内容。专访要访,要有记者形象。有访有问,有动态感,有生活气息,有感情交流,让被采访者与记者产生心灵的交感,用心,用感情来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不是机械被动地回答。这样的人物专访才是成功的采访。
Ⅳ 人物新闻评论怎么写
怎么写才能让新闻人物的报道更精彩?
回答: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一、 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
人物报道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1、 名人伟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
意大利记者法拉齐就是一位善于采访名人伟人的记者。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等一大批世界政要,这些人物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因为这些人物的显赫性和影响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里根在世时是新闻的中心,去世也成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影星梦露去世这么久,关于她生前死后的事还时常成为媒体的头条。
2、 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新闻的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如非典时期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科学家钟南山,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台湾作家龙应台等等。
3、 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如大学生马加爵、西安体彩宝马案中的刘亮。前者要是没有杀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舆论的中心,后者不是因为体彩中的造假,也不会成为新闻人物。
二、采访的通则
1、 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2、 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3、 准备好录音笔,主要问题了然于胸。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你拿出采访本时,对方突然产生戒备心理,回避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中断采访。
三、人物报道怎么写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1、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不过,使用这种题材别忘了在对话前加上对新闻人物的描述,一定要把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出来,突出他与别人不同之处。
2、 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
Ⅳ 西西里巴勒莫市长是谁
意大利西西里巴勒莫市长是莱奥卢卡奥兰多。
Ⅵ 中外着名记者
玛莎·葛尔宏——战地记者,海鸣威的第三任妻子,报道过美国入侵巴拿马事件。
乔治·伯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1948年在报道希腊政府腐败时神秘遇害。
海伦·斯诺 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红区,37年采访毛泽东、朱德和许多中共首脑人物,199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海伦·斯诺“理解与国际友谊奖”。199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海伦·斯诺还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
穆青—— 原名穆亚才,“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天歌》、《驯水记》等等。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