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的汉学家有哪些

意大利的汉学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10 12:41:40

A. 马若瑟的汉学贡献

马若瑟从一开始学习汉文时起,其目的就不只是为了传教,而且想要用汉文来着述,并且从汉文经籍中寻找对信奉基督教的支持和依据,为此,那些把中国经典文献看成礼仪事物代表的传教士们,就对马若瑟感到不满和怀疑。
马若瑟精通汉文,他着有许多用汉文写成的宣传天主教教义的书籍和用拉丁文、法文写成的研究中国的书籍。马若瑟的最重要着作就是《汉语札记》(拉丁文标题为Notitia Lingae Sinicae,1831年在马六甲出版。是马若瑟死后70多年才出版的遗着)。马若瑟编写这部着作的想法,在当时说来是很新颖的,他认为学习中文,不应该沿袭拉丁文文法的理论和方法,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这部着作的问世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从马若瑟写成寄回法国到这部书在一个多世纪以后方才问世,经历了颇为曲折的道路。根据法国汉学家阿贝尔—雷米扎(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的看法,是马若瑟的这部《中国语文札记》和另外一位来华的西班牙人多明我会传教士万济国(Francisco Varo)于1703年在广州出版的《官话语法》(西班牙文标题为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被法国的中国学家傅尔蒙剽窃了。马若瑟在当时和在巴黎的傅尔蒙有通信来往,便把自己写的新的中文语法的手稿在1728年寄给傅尔蒙,以便使傅尔蒙高兴一下;但是当时傅氏自己也在编写中文语法书《中国文典》(拉丁文标题为Grammatica Sinica,按上述说法倒不如是剽窃了万济国的着作)一书,于是便赶忙在马若瑟的稿件尚未到达巴黎之前,将《中国文典》手稿存放到法国皇家图书馆(即现在的法国国立图书馆),然后在马若瑟的稿件到达后说是自己的稿件远胜过马氏的《中国语法札记》稿件,于是马氏的5卷稿件就被束之高阁,而《中国文典》则先于1737年出版了一部分,即《汉学沉思集》,又于1742年出版了完本(拉丁文标题为Grammatica plex)。
马若瑟还把中国元曲《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法文标题为Tcho-chi-cou-eulh;ou,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tragédie chinoise),这是欧洲人首次将中国戏剧译出的译本,收录在由杜赫德神甫(Père Jean Baptiste Du Halde)编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出版)的第3卷内。此译本也收录在1736年在海牙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第3卷第417~460页内。伏尔泰在读了马若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创作了一部悲剧,题为《中国孤儿》,1755年出版,并在同年搬上舞台演出了,伏尔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到了成吉思汗时期,但是蓝本仍是马若瑟的法文译本《赵氏孤儿》。伏尔泰还为他的《中国孤儿》加上了《孔子学说五幕剧》的副标题。
《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不胫而走。先后几十年间,就被译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就连当时在欧洲名声显赫的文学巨匠、大诗人、大思想家,像意大利的梅达斯塔苏、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等,无不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纷纷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在欧洲许多知名的大戏院都引起了轰动。
马若瑟还曾寄给巴黎法国皇家图书馆许多在中国出版的书籍,法国国内非宗教界的世俗中国学家们曾作为任务对这些书籍进行过研究。在马若瑟寄回法国的这些书籍中,还特意挑选有一部元代杂剧选集,后来这本书就由巴赞(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和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Stanislas Julien)合作(按,主要是由巴赞译出的)译成法文出版了,该书中 文标题为《元曲选解题》,法译本于1838年在巴黎出版了。马若瑟提供此书的中文蓝本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马若瑟对于他寄回的书籍写的一些介绍性的短论,至今仍然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内。他写的信件有3份收录在《耶稣会会士书简集》里面,还有第4封信,是从傅尔蒙的文件中找到的,后来由晚年在巴黎定居的德国人东方学家海因里希·尤利乌斯·克拉普罗特(Heinrich Julius Klaproth ,1783~1835)给编写进《网络编年史》(法文标题为Annales Encyclopédiques)里面,这封信中对傅尔蒙的《中国文典》文稿进行了坦率和严厉的批评。
在法国耶稣会士中,有这样一小部分人,由于他们对《易经》一书的关注,被称为易经派,马若瑟即名列其中。在欧洲,这些人被称为索隐派,因为他们宣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发现了基督教传统的踪迹,并对它们进行了索隐式的和象征论的解释。
马若瑟有很多文章和论文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一篇获准付印。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几篇得到了发表,但基本上没有引起注意。
马若瑟的有生之年大多用于研究中国文学,其研究对象从保存下来的早期文献一直到宋朝的哲学家、文士和诗人。他在这些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中国文学的深刻认识,使他在写作《中国语言志略》(Notitia Linguae Sinicae)时获益匪浅。《中国语言志略》是一本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学的指南书,后来,这部作品成了欧洲汉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国索隐主义是在白晋手中发展起来的,他也是来华耶稣会士,后来成了马若瑟的老师。白晋的生活和和工作,他对马若瑟的思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几乎可以说白晋的思想决定了马若瑟的整个一生。
马若瑟与在华、在欧的许多教士、学者建立了通讯联系,他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他们,希望能出版。被放逐到广州后,他在《特雷武论丛》上见到傅尔蒙关于中文的论文摘录,于是与傅尔蒙开始了长期通信,其中大量内容是关于中国语言的讨论。1728年,马若瑟向法国寄去一件包裹,内有大量书籍、手稿和书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卷《汉语札记》手稿。在其随附的信中,他请求傅尔蒙帮助出版《汉语札记》,既为了将来人华的传教士,也为了欧洲学者的研究工作。这件包裹直到1730年才被送到巴黎皇家图书馆。傅尔蒙并没有为出版此书出力。他在其《中文语法》(Linguae Sinarum mandarinicae hieroglyphicae Grammectica daplex, Paris 1742)的前言中,评论《汉语札记》一书组织得很糟糕,行文冗长,举的例子过多,提出的规则又太少,总之算不得一本真正的中文语法书。而另一方面,后来的汉学家又指责傅尔蒙在着作中剽窃了马若瑟的研究。傅尔蒙死后,马若瑟的手稿一直在巴黎皇家图书馆中沉睡,直到19世纪初,被年轻的汉学家雷慕沙唤醒。雷慕沙抄录了手稿,他后来写的《汉文启蒙》(E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ze)很大程度上是以马若瑟的研究为基础而完成的。在《汉文启蒙》的前言中,雷慕沙介绍了《汉语札记》,既高度评价了马若瑟的成就,又重复了傅尔蒙的批评,认为它不适于出版。马若瑟生前恐怕万万想不到,他的《汉语札记》的出版最终要由英国新教徒完成。近代中国新教传教 事业的开创者,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son,1782—1834)获得一位英国贵族的资助,决定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出版《汉语札记》。当时还是雷慕沙的学生的儒莲(Stanislas Julien)为生计谋,给马礼逊抄录了手稿(根据雷慕沙的抄本)。1831年这部着作终于在马六甲出版了。该书随即获得许多人的推崇。马若瑟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汉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
马若瑟在书中或信中都没有明确指出他在何时何地如何完成《汉语札记》的。在前言部分,马若瑟先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作品作了介绍,列出49个题目,范围涉及经史子集,根据年代和写作风格分为9级。然后,他讲了学习汉语的路径和方法,词典的情况,关于文字、发音与音调的情况等等。前言最后附录“汉语诸音总索引”,列出汉语的1445种音节,每一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解释。马若瑟说他只收入了普通常用的字,入门者须用一两个月牢记这些字,然后通过《汉语札记》,他将展示索引中没有的字,一步步扩大学习者的识字量。
马若瑟介绍自己穷三十年心力研究中文,认真阅读了无可胜数的中文书籍,做了大量笔记,《汉语札记》正是长期刻苦工作的结晶。人们通常称《汉语札记》是一部中文语法,但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马若瑟写成的是一部关于中文和中国文学的复杂着作。他的目的是向传教士提供一本适用的教材,并且为进一步研读中文作品打下基础,而非总结出一套系统严格的语法来。马若瑟着眼于教学实践,他强调“学汉语最好通过例子,因此不要奇怪我给你们举的那么多实例。我这么做是因为通过例子比通过规则能更快地通晓中文”。这一点正是他受到傅尔蒙、雷慕沙批评的原因,而从其本身的目的来看,马若瑟的做法是适宜的。
马若瑟在书中强调中文语法与西方的语法体系的巨大差异。他说:“事实上,如果我试图用我们的语法形式套中文,那简直是犯傻。”要想真正学好中文必须认清这一点。“我远不是要将我们语言的规则用于汉语。相反,我希望传教士们解放他们的观念,将观念从他们的母语中抽取出来,再让这些赤裸的观念穿上中文的服装。”马若瑟的希望是不现实的,他还没有认识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固有的语言习惯。当然,他呼吁人们努力摆脱头脑中的语言成规的束缚,对于学习差异性极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但颇为矛盾的是,马若瑟一面高呼:“因此,再见吧Despauterus和Alvarus,我们的拉丁语法。一面仍然采用拉丁语法模式解说中文。马若瑟没有一套适合汉语特征的术语,尽管他引用中国传统的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归根结底他还得套用西方传统的语法范畴。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所谓语法只存在由传统的拉丁文法发展来的那一套体系,这也是他们描述其他语言规则惟一可用的工具。马若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处境,因此有时甚至采用颇具自我解构意味的表述方式:他列出汉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但又指出这些说法其实在汉语中没有什么意义。
马若瑟在他的《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中讲了他如何通过《四书》学中文:“首先,我抄录整部《四书》。我在练习本的左页写汉字,按照我看到的助手写字的正确笔顺,一笔一画地写。同时,我努力牢记每个汉字的各部分的意义。在相对的一页,我写下想到的各种注解与评论。与此同时,我还在单独的本子上列出人名、地名、动物和花草的名字等等。”他又在每个本子上按字母作了索引,以便查找。
马若瑟说:“我们真的应该用心学《四书》,中国人从童年起就被让这么做。我们应该一到中国就开始记忆它们。”马若瑟又讲了学习《四书》的恰当顺序,以及应选用的注解。这是一个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为马若瑟被公认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有精深造诣。但是从马若瑟的叙述中可知,当时许多传教士不像他那样做。他写道,年轻的传教士一到中国就急切地要一本中一欧词典,然后花很多时间抄写。马若瑟认为这样做效果不好,不如把精力用在《四书》上。
马若瑟的话很有道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要学习外语,双语词典和语法书仍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四书》为入门教材的同时,传教士们也需要这些东西的帮助。
应当承认《汉语札记》作为语法书显得不够系统,而且明显缺陷是没有句法部分。但《汉语札记》的丰富性使它远远超越了一本语法书的范畴,它充分体现了马若瑟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深厚功力。

B. 欧洲三大汉学家的顾彬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 顾彬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专着、译着和编着达五十余部,如《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演变》、《中国古典诗歌史》等。合编、主编或翻译的着作和文学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百花齐放》、巴金的《家》和《寒夜》,以及《现代中国小说(1949-1979)》、《中国现代文学汉文艺批评文集》、《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的妇女与文学》、《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顾彬在中国文学的翻译方面成绩斐然,已出版的着作主要有:
北岛《太阳城札记》(慕尼黑.Hanser.1991)
杨炼《面具和鳄鱼》(柏林.Aufbau. 1994)
杨炼《大海停止之处》(斯图加特.Edition Solitude. 1996)
《鲁迅选集》六卷本(苏黎世.Union.1994)
张枣《春秋来信》(艾辛根,Heiderhoff Verlag, 1999)
梁秉均《政治的蔬菜》(柏林.DAAD. 2000)、北岛《战后》(慕尼黑.Hanser. 2001)
翟永明《咖啡馆之歌》(波恩.Weidle Verlag. 2004)
作为作家的顾彬,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
诗集:《新离骚》(波恩.2000)、《愚人塔》(波恩.2002)和《影舞者》(波恩.2004);
散文集:《黑色的故事》(维也纳.2005)。

C. 国外着名的汉学家有哪些呢

姓名 中文译名 国籍 生卒年月 研究领域
Ferdinand Verbiest 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 比利时 1623-1688 西学东渐(天文历法、铸炮等)
Philippe Couplet 柏应理 比利时 1623-1693 中国经典思想译介
Michel Boym 卜弥格 波兰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 Franke 福赫伯 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汤若望,字道未 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 Franke 奥托·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了巨着《中国通史》。
Richard Wilhelm 卫礼贤 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 Grube 顾路柏(又译顾威廉) 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
Wolfgang Bauer 鲍吾刚 德国 1930.2.23-1997.1.14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Wolfgang Franke 傅吾康 德国 1912— 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Леонтиев 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 俄国 1716-1786 汉语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 俄国 1818.2-1900.4 佛教,中国历史、地理、语言、文学
Илларион Калинович Разсохин (Россохин,Рассохин)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 俄国 1707-1761 汉语
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дрионович Скачков 康斯坦丁·安德列亚诺维奇·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 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业、手工业
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Пичуринский) 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法号雅金夫,亚金甫) 俄国 1777.8-1853.5 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地、中国传统文化
Паве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менский 巴维尔·伊万诺维奇·卡缅斯基 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
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пов(Мао Линь) 巴维尔·斯捷巴诺维奇·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8-1913.12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ф 彼得·伊万诺维奇·卡法罗夫(法号鲍乃迪,巴拉第) 俄国 1817.9-1878.12 宗教、汉语、中国边疆史地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格奥尔基耶夫斯基 俄国 1851.10-1893.7 汉语,中国古代史
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 鲍利斯·李沃维奇·里弗京(李福清) 俄罗斯 1932.9- 中国文学
Владими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Мясников 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 俄罗斯 1931.5-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系史
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о ович Сорокин 弗拉季斯拉夫·费德罗维奇·索罗金 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缅希科夫(孟列夫) 俄罗斯 1926.2-2005.10 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本
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 列奥纳德·谢尔盖耶维奇·贝列罗莫夫(嵇辽拉) 俄罗斯 1928.12-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
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ко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 俄罗斯 1934.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Николай Трофимович Федоренко 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 俄罗斯 1912.10-2000.10 中国文学
Рудольф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 Вяткин 鲁道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维亚特金 俄罗斯 1910.3-1998.9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9-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 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文学方面尤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Edouard Chavannes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法国 1865-1918 沙畹一生治学谨严,涉猎广泛,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的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 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 Gernet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让·弗朗索瓦·富凯 法国 1665-1741 傅圣泽在中国22—1721),可谓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都有研究,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的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Joachim Bouvet 白晋 法国 1656-1730 白晋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易经》的系统研究。
Joseph de Premare 马若瑟 法国 1666-1736 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
Joseph-Francois –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 冯秉正 法国 1669-1748 精通满、汉语言,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文学,《中国通史》就是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 Granet 葛兰言 法国 1884-1940 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宗教的研究。
Nicolas Trigault 金尼阁 法国 1577-1629 涉及中国政治、历史、教育、宗教、汉语语音等方面。
Paul Demiéville 戴密微 法国 1894—1979 戴密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Paul Pelliot 保罗·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伯希和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方面。
René 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 Alfred 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他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Stanislas Julien 儒莲(茹理安) 法国 1797-1873 研究范围很广泛,他还介绍了有关中国农业、蚕桑、陶瓷方面的汉学书籍,并把一些中国小说、戏曲等译成了法文。
车柱环 车柱环 韩国 1920- 中国古典文学及道教
Robert Hans VAN GULIK 高罗佩 荷兰 1910-1967 中国古代侦探小说创作;中国琴艺与书法;文物收藏与鉴赏
Jaroslav Prusek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捷克斯洛伐克伐克 1906-1980 普实克对汉学的研究涉猎很广,他从一般地对文学材料和文学史的研究,到对一些问题的归纳与提出,涉及到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他能够从亚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国文学;他对现代文学的主体性和个性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对传统的叙事性文学的艺术性与读者的关系问题
Benjamin I. Schwartz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费正清 美国 1907—1991 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
Lawrence J. Lau 刘遵义 美国 1944- 经济学
Patrick Hanan 韩南 美国 1927- 中国古代文学
Paul A. Cohen 柯文 美国 1934- 中国近代史
Philip Alden Kuhn 孔飞力 美国 1933- 晚清中国近代史、海外华人移民史
Robert G. Henricks 韩禄伯 美国 1943- 中国宗教与思想文化
Samuel Wells Williams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 Allan 艾兰 美国 1945- 中国神话,思想史及考古文化
TuWeiming 杜维明 美国 1940- 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家研究
波多野太郎 波多野太郎 日本 1912- 中国哲学、语言、文学、戏曲。
仓石武四郎 仓石武四郎 日本 1897-1975 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
赤冢忠 赤冢忠 日本 1913-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
渡辺欣 渡边欣雄 日本 1947-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风水学
福井康顺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中国近现代政治、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 日本 1866-1934 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 日本 1887-1964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中国风俗
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 日本 1868-1947 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戏曲
松枝茂夫 松枝茂夫 日本 1905-1995 中国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翻译
藤堂明保 藤堂明保 日本 1915- 中国语学研究、汉语教育
田中谦二 田中谦二 日本 1911-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戏曲
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 日本 1886—1966 中国古代哲学
新岛淳良 新岛淳良 日本 1928- 中国现代史
盐谷温 盐谷温 日本 1878-1962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
伊藤漱平 伊藤漱平 日本 1925-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翻译与研究
竹内好 竹内好 日本 1908—1977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
Goran Malmqvist 马悦然 瑞典 1924- 马悦然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古汉语语法和音韵分析到四川方言调查,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到当代朦胧诗的译介,他的学术研究涉猎了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的众多领域。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本汉 瑞典 1889—1978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
Torbjorn Loden 罗多弼 瑞典 1947- 侧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他又专攻朱熹和戴震哲学。
Алексей Петрович Рогачев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罗高寿) 苏联 1900.1-1981.4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阿理克) 苏联 1881.1-1951.5 中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化(书法、年画、古币、民俗等),汉语(研究与教学)
Francois Xavier 方济各·沙勿略 西班牙 1506-1552 沙勿略作为“教皇特使”前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而沙勿略的历史功绩也就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
Mendoza Juan Gonzalez De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西班牙 1545-1618 中国文化史
Harold Zvi-Schifferin 哈罗德·史扶邻 以色列 1922- 史扶邻教授的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他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
Giuseppe Castiglione 郎世宁 意大利 1688-1766 西洋绘画
Martino Martini 卫匡国 意大利 1614—1661 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
Matteo Ricci 利玛窦 意大利 1552—1610 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数学、地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Michele Ruggleri 罗明坚 意大利 1543-1607 传教士汉学
Paolo Santangelo 史华罗 意大利 1943- 史华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明清史的研究,他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Alexander Wylie 伟烈亚力 英国 1815-1887 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将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Arthur David Waley 阿瑟·戴维·韦利 英国 1889-1966 中国历史文化翻译与研究
David Hawkes 戴维·霍克思 英国 1923- 中国古典文学译介
David N. Keightley 吉德炜 英国 1932- 中国古代史研究
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思 英国 1845-1935 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
James Legge 理雅格 英国 1815-1897 中国历史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经典着作的翻译
Joseph Needham 李约瑟 英国 1900—1995 中国科学文化史
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 英国 1782—1834 汉语研究及辞书编纂

D. 欧洲辉煌的三大汉学着作有

欧洲三大汉学家,是指欧洲国家中三个汉学家的总称。分别为:顾彬,施寒微,施舟人。代表作品有北岛《太阳城札记》等。
顾彬(Wolfgang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

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汉学教授资格,其教授资格论文题目为《空山——中国文人的自然观》。1985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其间升为该学院主任教授;1995年任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

E. 国外最有名的汉学家是谁

凡埃斯博士教授、根茨博士教授、康蓬博士、密特勒博士教授、弥勒?萨伊尼博士教授。

F. 苏阿芒的绝代才华赤子心

顾 恒
在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里,矗立着一尊中国青年的半身铜像:他腰杆挺直,极目远望;铜像刚制好时,他还不满30岁,但已被许多有名望的外国作家所瞩目,并称其为“我们文坛地平线上在东方闪烁着的一颗新星”。
这颗新星就是苏阿芒。
苏阿芒,(1936.11—1990.9),黄山区广阳乡(因修陈村水库——太平湖,已沦入湖底)人,本名苏承宗,阿芒是他的笔名。他是一位自学成材的着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成功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奇迹。他出生于1936年,幼年承父母寓居天津,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他在上小学时就很喜欢读书。母亲给他点零钱,他从不买零食吃,而是积累起来去买书。他读过的书,也都保存得整整齐齐。从许多书籍中知道祖国是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便立志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此,他特别努力学习外语。
1954年,苏阿芒中学毕业,他满怀热情地报考大学西语系,结果是连续3年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原因是他的父亲在旧法院当过两年的书记员而难过政审关被取消录取资格。在那“唯成分论”的年代,大学之门对苏阿芒是可望不可进的。母亲望着儿子塌陷的眼窝,真不知说什么好。他担心儿子病倒,担心他一蹶不振。
可是苏阿芒在痛苦地思索之后。他决心选定了一条自学的道路。上中学时,他就对文学和外语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英语、俄语都学得很好。现在,为了自修外语他给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学到深夜。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他勤奋学习,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寒冷,炉子灭了,他也不再去管它。他在继续提高英语和俄语水平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用和法语。这时的苏阿芒家境更加清贫,他无钱买书,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对外文书籍一本一本地“啃”,没有老师,他就找机会同“老外”对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阿芒结识了一对意大利侨民夫妇。他就主动找上门去。请他们教授意大利语。这对夫妇被他热情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收下了他这个学生。苏阿芒聪明强记,加上勤学苦练,从语言、语法到修辞写作,很快就掌握了意大利语。1957年,他用意大利文写的评论文章,在意大利《第七日》刊物上发表了。这件事,使他很兴奋地意识到:外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工具,没上大学也可以为祖国服务。于是,他通过查找字典,或者把几个国家或语种的字典、词典互相对照学习的办法,自学了世界语和其它十几个国家的语言。
从此,他开始用20多种文字写作,先后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发表过作品。他先后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瑞典语、捷克语、葡萄牙语、丹麦语、挪威语、世界浯等21种语言,并用20多种外文创作、翻译了大量作品。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前》、《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0多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多个国家用二十多种文字刊载。他以诗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绍聂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各地的名胜古迹,翻译我国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语作品在国外引人注目,被称为“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
他的学习毅力十分惊人。经常忘了理发,头发长得几乎披肩,吃饭、走路、做事常常自言自语背外浯单词。他对外语如醉如痴,有人说他是“神经病”,而他不顾别人的嘲笑讥讽,走自己的路。由于太苦太累,用眼过度,眼底血管破裂了,眼前一片模糊。经过治疗,病情刚见好转,他又起早贪黑地学习、写作,眼底血管又破裂了。这样反复了好几年,医生严厉地警告他:你如果再用眼过度,将永远变成瞎子!但他又怎能停止勤奋地学习呢?
1957年,苏阿芒被吸收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1965年被日本邀请参加赛诗会,获得国际优等奖,并将全部奖金献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1966年,他被选为全世界世界语者青年组织中央委员,担任着国际世界语协会驻华代表、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文学季刊《世界文化》特约撰稿人等职。
在是非颠倒的文革10年动乱中,苏阿芒投寄国外的那么多信、稿,自然都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抄家、批斗之后,他被关进监狱,判刑15年。在身陷囹圄之中,他仍然让母亲给他订一份世界语版的《中国报导》杂志和意大利文版的《新团结》报。他向管教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允许他看外文书。有的犯人讽刺他:“都落到这份儿上,还学这玩艺,到梦里去当翻译吧!”可他却在一首诗里写道;“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也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在整整10年零4个月的监狱生活中,诗人用他敏捷的思想构思了四五十首诗歌,而这些作品都—一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1978年,中共天津市委通过调查认定,苏阿芒的问题纯属冤案, 1979年1月19日,苏阿芒予以彻底平反。 4月29日,《光明日报》用第三版整版篇幅介绍他的事迹,引起轰动,一夜之间,阿芒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各种社会活动、采访、接见、开会、讲话使他应接不暇,这颗曾被乌云遮没的世界语文坛上的新星,又重见天日了。国内外无数人为他的命运好转而高兴。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致电慰问,英国女诗人布尔东寄来钱币,意大利汉学家阿德里亚诺·马德洛博士亲自前来探望。8月27日至31日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世界语工作座谈会,接着先后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后被安排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
由于刻苦勤奋,苏阿芒成绩显着,1979年,意大利出版了用意大利文创作的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两册);1982年用世界语出版了诗集《夏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创作的诗集《迟开的素馨花》。
苏阿芒的成功,得到了国内外文学界的肯定,他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诸多报刊介绍了他自学成材的事迹以激励后辈学人,他的名字“苏阿芒”三个字家喻户晓。
苏阿芒少小离家,一生坎坷,经过刻苦勤奋的自学,成就显着,名扬海内外,1984年,他带病回故里,这里的乡亲父老让他格外感到亲切。他赋诗云: 饱尝生活苦果的人,
最知道蜜的甘甜。
历尽沧桑的人,
最体会党给的温暖。
诗人最爱把故乡咏颂,
我爱安徽的土地。
是它给了我最初的生命,
是它哺育我长大成人。
1988年以后,苏阿芒身体瘫痪,病情日渐恶化,先后丧失了行走、说话、写字、打字的能力。
1990年9月,有绝代才华的诗人在天津撒手西去,这年他只有54岁,正是人生的金秋,本该结出累累硕果的季节。
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骨灰安葬在故乡:石台县(广阳乡后属石台县)城东向北三公里拐至缘坑口的一片向西的斜坡上,让这位自学成材的世界语及多语种诗人苏阿芒长眠于此。
《我爱你,中华》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它们常常引起我的幻想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
俄罗斯神秘的自由夜
塞纳河畔迷人的黄昏
和挪威午夜的太阳
但是我最爱的却只有你哟
美丽的中华!

G. 着名汉学家有哪些

林语堂
钱德明
前苏联着名汉学家H·T·费德林
冯秉正,
宋君荣
美国汉学家詹姆土·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
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
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德国汉学家顾路柏(顾威廉,Wilhelm Grube)
日本汉学家羽田亨博土
法国汉学家伯希
日本汉学家 木村英雄
日本汉学家 仓石武四郎
日本汉学家清水安三
日本汉学家石井勋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
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
日本汉学家近藤西涯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
德国汉学家何可思(Eard Erkes)
德国汉学家卫德明
德国 汉学家弗·库恩根
德国汉学家威尔翰(Richard Wilhelm)
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H. 国外汉学家有哪些

一、蒂丽亚
二、费维恺
三、科大卫
四、龙夫威
五、司徒琳
六、魏格林
七、黎志刚
八、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九、施耐德
十、莫罗尼
十一、白永瑞
十二、杜润特
十三、麦大维
十四、傅熊(Bernhard Fuehrer )
十五、佛朗西斯.沃德
十六、佛郎克.派克
十七、李提摩太
十九、傅路德
二十、李润和
二十一、费约翰
二十二、嵇辽拉
二十三、曾小萍
二十四、盖博坚
二十五、泰维斯
二十六、傅敏怡
二十七、泷川龟太郎
二十八、本杰明·艾尔曼
二十九、杜维明
三十、费正清
三十一、内藤湖南、
三十二、卫礼贤

I. 汉学家的各汉学家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
弗朗索瓦·于连(François Jullien)
汪德迈(Lon Vandermeersch)
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伯希和(Paul Pelliot)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龙夫威 (Fred Drake)
季北慈(Bates Gill)
芮玛丽(Mary Wright)
魏特夫(Karl Wittfogel)
白鲁恂(Lucian Pye)
倪德卫(David Nivison) 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许理和(Erik Jan Zürcher)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
弗兰兹·库恩(Franz W. Kuhn)
马国瑞(Rui Magone) 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艾约瑟(Joseph Edkins)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理雅各(James Legge)
亚瑟·伟雷(Arthur Waley)
胡司德(Roel Sterckx)
朱丽亚・拉佛尔(Julia Lovell,中文名为“蓝诗玲”) 比丘林(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
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卡法罗夫(Кафаров,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列昂季耶夫(Леонтьев,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鞑靼列诺夫(Татари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阿列克谐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奥沙宁(Ошанин, Илья Михайлович)
梅尼希科夫(Меньшиков,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费奥克吉斯托夫(Феоктистов, Виталий Фёдорович)
李福清(B.Riftin)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勋卿 崔致远(최치원)
薛聪(설총)
强首
金大问(김대문) 洪业(煨莲)
饶宗颐
杨联升
杜联喆
房兆楹
余英时
郑良树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的汉学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骆家辉老家在中国哪里 浏览:810
伊朗卖出的石油多少钱一升 浏览:881
西安至越南火车票多少钱 浏览:715
去越南买什么纪念品 浏览:243
到越南旅游可买什么 浏览:586
越南紫檀和印度有什么区别 浏览:397
小米11u在越南多少钱 浏览:636
越南干货市场在哪里 浏览:613
伊朗跟印度哪个发达 浏览:319
中国重名景区有哪些 浏览:840
越南为什么冷热不均 浏览:804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应太战略 浏览:785
瑞士人拜访英国总是抱怨什么 浏览:286
中国还有哪个地区有疫情 浏览:5
中国电建为什么不涨 浏览:822
英国作业满分5分得b多少分 浏览:438
伊朗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多少 浏览:293
伊朗怎么上油轮 浏览:821
印度什么时候朝圣 浏览:18
赛尔维亚到中国飞机票多少钱 浏览: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