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时看到的二战电影都是好莱坞拍的,哪些电影是以德军视角拍的
1.《铁十字勋章》: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2.《从海底出发》:
该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德国U型潜艇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
3.《帝国的毁灭》:
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
4.《决战斯大林格勒》:
该片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在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同时,探讨了两个受害人因战争而改变了命运的故事。
5.《最后的桥》:
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来自不同阶层、对战争存有幻想、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少年的悲惨遭遇。入伍后的第一天就要被派往前线,无心恋战的长官不希望孩子们上战场,好意让他们留守家乡小镇一座不重要的桥,而且这座桥准备在撤离时炸毁。
2. 彩色的二战战争记录片怎么拍下来的
和黑白的纪录片拍摄方法一致,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有多近。相关纪录片可见2001年的《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下为详述:
先说彩色胶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称通过某种有关银板照相法的技术(即Hillotype)获得了彩色成像(注1,见图)。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运用,所以如今我们认可的与摄影摄像有直接关系的,是美国Agfa-Ansco公司发明的 Colorol技术,这是一种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术,不再像以往那样繁琐复杂。直到1935年以后,由于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对自己作品色调(短片《海军》)的严重不满,柯达才得以大力发展并完善这一技术(注2)。
也即是说,在Colorol技术出现之后,如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这样拍摄短片的发烧友就已经确实存在了,而这个时间,是1928年。
再说战地纪录片的拍摄:
在彩色成像技术出现之前(即1830年),人们意识到影视带来的冲击与既往各种视觉表达并不相同,继而产生了战地摄影(War photography)这一全新的拍摄领域,期间较为出名的媒体是伦敦新闻画报,通过将照片还原成木刻雕版后在印刷出来,他们甚至首次拍摄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场景。但由于达盖尔银版法的局限,人们只能拍摄静态而非是动态,直到1874年,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为止。
不过随着战地摄影行业的发展,各国都有意识的开始控制这一行业对外宣传上的影响力,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随军记者出现之前,各国部队中的通讯兵更多的在担负基础的图文报道。而在随军记者出现之后,他们所做的还包括了对战地摄影摄像的拍摄和后期影像资料的甄选和宣传上。在中国,负责这方面纪录的是中国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现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此类记者的代表,无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罗伯特·卡帕,在对他的描述中,是用‘开辟’这种词语,因为在战地记者被国际认可如红十字会般受到保护之前,他们总是要一手抓镜头,一手抓枪杆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就说明你(距离战场)还不够近。”
至于早期硕大无比的电影摄影机,只会让这些战地记者、摄影师们出现很高的死亡率(注3)。
题外话
在早期的一些战报或侦查视频中,有一些用军用或私人飞机拍摄的视频,当然也有侦查气球和其他如军用鸟类等各州手段。其中飞机和气球是可能拍摄彩色胶片的,而一些单帧的照片会处于某些目的被独立提取出来通过染色制作成彩色胶片并被冲洗成照片使用。目前这种方法仍然被采用,因为人们发现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复也成为了如今早期彩色战地纪录片的一大重要来源。
注1:这应该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张图片,常被用于灵异文章中。
3. 求一部二战电影名称(貌似是意大利拍的电影)
恩,血战阿拉曼吧。挺不错的影片。
以下来自网络
塞拉是一名来自意大利某大学校园的志愿兵,他满怀爱国热情来到前线,却无法与战友分享他的激情。因为他的战友在沙漠战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战斗了2年,已经磨去了所有激情,仅有的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长期游走在生死之间,使他们不再对伤痛敏感,不再畏惧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不相信有人出于激情自愿前来经受磨难。与战斗战术比较,他们更相信命运。
一天,天空中飞来一枚英军的流弹,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战友作为老兵却站在原地不动,躲也不躲,他们认为被炸死了算倒霉。战友死在了自己的身边,塞拉却没事,这是他的幸运。
然而,在无情的战场上,幸运必定是有限的,一般会有三次,三次过后就作好准备吧,倒霉的事要来的时候,你会怎么都无处躲避,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个运气。
连长告诉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为他们都得了痢疾。厕所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然后蹲在那里等英国人的炮弹扔过来。他们为什么在晚上吃饭呢?因为晚上看不见饭里的苍蝇。在一次行动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公斤以上目标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个运气。
部队缺医少药、缺吃少喝,但很多伤员偏偏要靠药物才能维持体力。一个士兵需要截肢却没有麻药,医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锯了下来。
他们要面对伤亡、肉搏、无休止的杀戮。事实就是他们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为与他们现在的情况相比较,也许到英军那里做俘虏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一直守在那里等着被杀死,战争过去以后,没人会记得他们,他们就像被遗忘的石头埋在无边无际的沙漠。
一阵炮击过后,英国人开始进攻,意大利人看来快完了,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守住了阵地。可他们明白,这是最后一次幸运,防线已无法阻挡敌人的再次冲击。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军团彻底战败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将军,将军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务兵一起死在战场。最终,连队里活着离开战场回到家乡的竟只有塞拉一个人。
4. 那些二战战争画面是怎么拍下来的
有一个名词叫战地记者。
英文名字War correspondents
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他们被打伤、绑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时有发生。 当战地记者被绑架时,绑架者一般会开出很高的价码,当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战地记者一般会被撕票。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一群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也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他们冒险、冲动、热情,充满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就是力争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击、炸弹、导弹或地雷夺去生命之前,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真实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在电影《萨尔瓦多》中,死在美军枪下的摄影记者约翰•卡萨迪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地记者,他面对着游击队的枪口一边虚言应付,一边偷偷地按下快门;当美军的直升机开始向游击队和市民射击时,他从藏身之处兴奋地跳出疯狂拍摄,直至中弹倒地。《萨尔瓦多》凌厉的镜头组接和动荡的摄影风格,把战地记者这一危险职业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有了种荡气回肠的紧张和激动。
5. 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银幕。从二战打响到二十一世纪,在许多国家里,电影行业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对二战类型影片的拍摄。好看的二战电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一起来看看吧!
10 帝国的毁灭
年代:2005年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国籍:德国
战争启迪: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帝国的毁灭》是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位战争狂人是如何在掩体中度过生命的最后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鲁诺·冈茨的着名影片《柏林苍穹下》,《帝国的毁灭》自上映之日起就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对象,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争议和非议!许多观众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虽然再怎么客观的重现也无法与真实的历史划上等号;再理性的影视作品也难免夹杂着主创人员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旧愿意相信《帝国的毁灭》里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回归,虽然这种回归貌似迟了些、晚了些。但如果连战争狂魔希特勒都会忏悔,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战胜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毫无疑问的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9 鬼子来了
年代:2001年
导演:姜文
国籍:中国
战争启迪: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
二战之火烧遍全球,徳意日轴心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发动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战争。在亚洲中国成了主要战场,日军的铁骑已经踏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实憨厚的平民百姓却全然不知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鬼子来了》就是这样一部忠于事实、忠于写实、忠于客观反映的一部以二战亚洲战场为背景的优秀影片。
8 虎口脱险
年代:1966年
导演:杰拉尔·乌里
国籍:法国
战争启迪:拂去阴霾,让阳光、快乐和时间带走一切吧!
《虎口脱险》,一部经典的喜剧片,法式喜剧艺术的集大成者,一部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另类二战题材电影。换言之,《虎口脱险》简直是一个奇迹!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黑色喜剧和浓情**,《虎口脱险》真真正正的被法国人赋予了轻松、诙谐和幽默。杰拉尔·乌里与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费耐斯联袂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远的精神大餐。在校声和欢愉的同时,《虎口脱险》让无数人摆脱了二战因所带来的伤痛和苦难,似乎《虎口脱险》在传达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阴霾终将过去,希望必将到来!向前看,阳光依旧灿烂;鼓起勇气,让快乐充满生活!
7 英国病人
年代:1996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国籍:英国
战争启迪:硝烟无情,人间有爱!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这部由着名英裔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英国病人》一举夺下九项大奖!可以说,《英国病人》是上世纪末战争爱情题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亦是继《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音乐之声》后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爱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国病人”只是一个简单的代称,而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隽永难忘的爱情故事。
爱令辞世的人永远被我们铭记,爱令活着的人更加珍视美好的生活与阳光!爱令我们勇敢面对生命的困境与痛苦,使我们不断的相信战火与硝烟终会散去,和平与光明必将到来!《英国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桥
年代:1957年
导演:大卫·里恩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桂河大桥》堪称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反战影片之一,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诸项提名并最终荣膺了最佳影片奖,从此导演大卫·里恩扬名立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近代电影大师!
《桂河大桥》是那种可以看上几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时都会像第一次那样震撼人心。大部分战争电影都会在“正义”和“邪恶”问题上纠缠不清,但《桂河大桥》巧妙地回避了大是大非,从战争中的个体人性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升华。从表面上看,《桂河大桥》并无特长且波澜不惊,但在骨子里《桂河大桥》却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难怪大卫·里恩会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感慨颇深的说道:沿着这座大桥,没想到我来到了奥斯卡的颁奖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1998年最为重要的一部战争片。电影奇才斯皮尔伯格再次执导二战类题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复杂的营救行动。主角不再是德国商人,被营救者也由犹太人改变为普通士兵,不过我们很难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相对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场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结束时同样是在墓地的场景,似乎斯皮尔伯格在刻意传承着自己对战争、人性和死亡的一种独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更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在生命与命令面前,孰轻孰重?这恐怕是一个士兵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在一场罪恶的战争中始终都无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4 美丽人生
年代:1998年
导演:罗伯特·贝尼尼
国籍:意大利
战争启迪:不论何时,永远笑对人生!
这是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一部拥有着温暖质感、自然清新、生机盎然的经典二战题材影片!与《辛德勒的名单》有所不同,意大利国宝级男星罗伯特·贝尼尼所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全篇不带有一丝一毫的血腥和残酷画面。虽同属不折不扣的二战题材影片,但很明显《美丽人生》与许多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场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进行,意大利式的浪漫主义完完全全的让我们规避了残酷的战争实相。即便是纳粹集中营的恐怖气息也未能使该片蒙上任何阴影。或许,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来说,《美丽人生》才真是那些曾亲历二战者在心灵上最适当的一次修复、一次理疗、一份慰藉和一份满含人性的祝福和关爱!
3 钢琴师
年代:2002年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国籍:波兰
战争启迪:人性就像琴键,有黑亦有白!
《钢琴师》,迄今为止最为客观真实且最具文艺气息的一部二战题材影片!话说十余年前,斯皮尔伯格曾将《辛德勒的名单》的剧本递交到波兰斯基的手中,寄希望于这位曾经亲历过二战的犹太艺术家能将《辛德勒的名单》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但罗曼·波兰斯基婉言拒绝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实在不敢回忆、不敢面对那段残忍而恐怖的经历和记忆!而十余年后,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终于鼓起了勇气、提起了摄像机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充满血腥、充满眼泪与嚎叫的华沙故事。
对于战争的描写《钢琴师》做得非常成功,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的驾驭能力在该片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善恶、坚强与懦弱的交织在波兰斯基游刃有余的掌控下显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钢琴师》在风格上力求写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而在感情上却真挚饱满、洋洋洒洒、催人泪下。残暴的战争与优雅的钢琴永远是最不和谐的两个音符,但在罗曼·波兰斯基天才般的指挥下,它们却配合出最令人震撼惊愕的奇特效果。或许是因为波兰斯基曾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原因吧,他的《钢琴师》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赎自我、安抚灵魂的一部人性战争电影!
2 辛德勒的名单
年代:1993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
在所有与二战有关的电影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最为难忘的一抹黑白色记忆!在第66届奥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单》依据囊获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可谓二战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盖世经典作品!
在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地方却首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组织进行恐怖的种族灭绝行动的时代却也存在着像奥斯卡·辛德勒这样伟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复杂人性的矛盾对立和终极冲突。是安逸享受财富所带来的荣华富贵,还是倾其所有尽到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很明显,奥斯卡·辛德勒无畏的选择了后者。在那充满迫害、充满死亡威胁的恐怖时期里,辛德勒散尽家财以工厂为依托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岸。在西方世界讲究“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在东方国度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辛德勒的名单》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仅仅属于好莱坞、也不仅仅属于美国和西方社会,而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烧过二战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单》是全人类正视二战、反思二战、崇畅人性、拒绝战争共同的文化瑰宝!
1 最长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导演:拉里·佐纳克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
1944年6月6日,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天!我们**惯性的称之为D日!在65年前的这一天,盟军与德军在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海上登陆战斗。时隔18年,一部全景再现、真实描刻那红色一日的电影展现在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它就是《最长的一日》!
《最长的一日》客观、细腻、真实的从盟军和德军两个角度再现了这对人类历史起着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一天,此片也堪称世界战争纪实类题材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其对战争的理解、反思、以及无与伦比的震撼效应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长的一日》也超乎了电影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当二战度过了1944年的6月6日后,全世界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下一页是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6. 二战悲壮的意大利阿古依师:弹尽粮绝后,成为德军枪下亡魂吗
提及二战的意大利军队,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富有喜感的“段子”和“猪队友”形象。比如,五千人的意军遇到了一个英军设下的路障后,马上认“怂”,开始溃散,因为他们忙着回家秋收;或者刚开战就投降,只源于发现没有打开弹药箱的撬棍等等.....
类似的各种真假难辨的恶搞轶闻,让意军成了二战中的“搞笑担当”。然而,咱们今天要说的“阿古依师”,则真实展现了意军不屈和悲壮的“另一面”。
而且,这场颇具英雄主义的战斗,竟然发生在意大利阿古依师和他的德军“盟友”之间,完全算得上是一场富有血性的、正义的抵抗。
安东尼奥·甘丁
然而,就在甘丁将军接手阿古依师不久,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软禁,新成立的意大利政府马上宣布退出“轴心国”,主动向盟军投降。
7. 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是轴心国拍的,好像是意大利的吧
是不是意大利的那个电影?阿拉曼战役后,德军意大利军队全线溃败的情况?那个电影确实比较有名。反映了意大利军队一些小股部队的坚强的战斗情况
有个办法不一定管用,但是可以试验下。在网络视频里面输入意大利士兵(血战阿拉曼),也许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