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跟领导讲话,或者记者主持人在一起说话,目光应该看哪里
跟领导讲话,要看着领导眼睛的下面一点。和其他人讲话,眼睛👀就随意看着对方,不要游移不定,也不要盯着对方。
B. 意大利市长禁止民众非必要时戴口罩,戴口罩为何要罚款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民想要问的问题,疫情期间戴口罩是属于正常现象,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对于自己的服装是作为政府没有办法去干预的。不知道意大利的这种制度和政策和中国的政策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是意大利市长禁止民众非必要时戴口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意大利市长禁止民众非必要时戴口罩就说明还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还不觉得口罩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品,明明戴口罩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这么麻烦的来抗议?
C. 意大利巴里市长对着空荡的街头落泪,市民遵守禁令不出门为何市长要落泪
我其实非常能理解意大利这位市长的心情。不是说现在市民听话不外出了就能掩盖这一个月以来的悲痛。
“我坚信啊……我们意大利,我们全世界……我们的人民是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啊”这位洗澡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哽咽着说完了这段话。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对人民爱的深沉。
D. 新闻采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技巧
新闻采访注意事项和技巧:
1、在交谈中发现线索
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采访者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一是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二是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
2、现场采访观察要仔细
直接到现场看,是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观察要全面;二是观察要入微;三是观察要深入。
3、问情况要虚心
提问,是采访成败的关键。采访提问是艺术新闻采访,不可轻视。提问一定要看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性质和场合。如何掌握提问这门艺术呢一是分层次提问;二是问话要抓住对方心理;三是注意一些不该提问的问题。
4、尽量找一些看起来随和,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进行。
如果你经常参与采访作业的话,你就会发现采访中会遇到很多尴尬的情况,尤其是遭到别人的拒绝。很多人并不喜欢出镜,所以不太可能接受你们的采访。因此,在选取询问人群时,你头脑中要基本有数。你要尽量选取一些看起来比较随和,热情的人,这样的人愿意接受采访的概率相对大一些。
5、掌握个别采访的技巧
为了了解某个问题或细节,可以找当事人或知情人做细致调查。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E. 如何才能找到记者联系方式我有些事想跟记者说
解决方法:
1. 通过报纸上面的热线电话。找到中央发行的报纸,里面有各个记者的介绍,特别是社会版想要说的情况对应的版面的记者。 上到中央台的中国站,里面会有各个介绍,找到名字之后到网络上查询具体的信息,可以找到联系方法。
2. 添加中央台的微信信息,直接在微信群里面发布自己的消息。就会有人看到,并且传播消息出去。
3. 中国站上有各种各样的论坛,在一些社交媒体寻求帮助网络的贴吧里面就有各种,如网络贴吧,微博等,可以在里面寻找。
4. 多看新闻联播。里面会有可能有联系方式,直接联系即可。
5. 直接找一些信访网站,投诉处理
6. 打媒体的电话,转新闻部或热线部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记者属于一种职业。
采访,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称为记者。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F. 如何与外国人聊天应该说些什么
跟外国人聊天,应该说点什么,也要基于你的英语基础,基础差的则只能用上备用的万能句型,或者是保持微笑点头,而基础的好则可从日常生活到工作范围来开展,这样就打开的话题,但是也要注意口语表达的技巧。
建议基础差的小白,可以选择报班学习好口语,现在学英语已经很方便了,在家就可以跟着外教学习,价格实惠,上课时间自由安排,主要是各大机构的课程都是免费体验,好不好试听了再报名,这里分享我学习的英语课程,试听地址:限时0元,双证外教1v1英语课程,点此领取
每天半个小时跟外教一对一互动,然后性价比也蛮高的,一节课的价格是20块,报了半年才4099元,有小半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是很充足的,现在感觉口语方面自由表达不是问题,对了课后也会有专门的助教来监督学习哦,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会偷懒~
跟外国人了解注意的语言表达能力,看这里~
1、不要觉得How are you?就是很完美的开场方式
往往这种提问方式很让外国人觉得很老套死板,可以用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来代替,如:
"How are you doing right now?"(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How's your day been so far?"(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2、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开始说起
"What's happened for you today?”(你今天怎么了?)
"How was your trip?"(你的旅行怎么样?)
"How is you sleep last night?"(你昨晚睡得怎么样?)
这种类型的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很关心他。
3、在固定的场合,说与场合相关的话,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book?"(你认为那本书怎么样?)
"Looks like a great drink. What is it?"(这饮料看起来很好喝,是什么?)
"I love this place because it's got great energy."(我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充满活力。)
4、利用一些好听的话打开话题。这里并不意味这外国人很虚荣,好听的话更多一种很礼貌的言辞,比如:
"I like your posture. It makes you stand out nicely."(我喜欢你的姿势。它能让你脱颖而出。)
"Nice shirt. Where did you get it?"(漂亮的衬衫。你从哪儿买的?)
"I lov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风格。)
5、天气往往是外国人很关注的话题,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
"It's so hot today."(今天好热。)
"The great sun is burning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太阳很大。)
"It's freezing! Do you know the temperature?"(太冷了,你知道多少度吗?)
6、以一种谦逊的态度进而去展开聊天
"I don't know anyone around here so I thought I'd come talk to you."(我不认识这里的人,所以我想来找你谈谈的。)
"I'm a little nervous talking with strangers, but I just had to come say hi."(和陌生人谈话我有点紧张,但我还是得和你说声hi。)
"I know no one here so I thought I'd introce myself to you."(我在这儿谁也不认识,所以我想介绍一下自己。”)
7、开门见山说明自己很想聊天
"I'm out meeting new, interesting people tonight. Mind if we chat for a minute?"(今晚我要去见新的有趣的人。介意我们聊一会儿吗?“)
"You guys look like you're having fun. That's so cool that I just had to come talk to you."(你们看起来好像玩得很开心。真是太酷了,所以我过来跟你们说说话。)
"I had to come talk to you because your shirt made me laugh."(我必须和你谈谈,因为你的衬衫让我笑了。)
8、尽量找一些都知道的时事,进行展开
"I was just listening to radio on my way here and can't believe what happened in Africa."(我在来这里的路上听着收音机,简直不敢相信在非洲发生了什么。)
能够交上一个很好的外国朋友,也能能够通过他们了解到更多丰富有趣的东西,所以如果遇到了一些友好的外国人,就记得利用一些聊天技巧,这样才能让彼此的聊天更加的持久。
G. 意大利市长重操旧业当护士,谈一谈心中的感想(不少于500字)
我觉得像意大利市场这样的人完全做到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宁肯放弃自己的位高权重而从事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冲到最困难的前线。正是展现了这种高贵的品德。
H.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记者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前线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给我们报道形形色色的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需要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的相关资料。
正面提问(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迂回提问(从侧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引导性提问(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假设性提问(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错问法(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记者能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回提问: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经过迂回绕圈,然后再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的提问方法。侧问法适合采访不善谈话的或者对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
引导性提问:指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的提问方法。适用于采访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诱问”不是“强问”。
追问:指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问到“水落石出”的提问方法。
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错问法:指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一般指逻辑上的错误),来考察、求证、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探求事实真相的提问方法。
一、正提法
所谓"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二、迂回法
所谓"迂回法",就是指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的,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的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侧面提问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的基础。应当明确的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内容应当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的。如果有的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的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
三、诱导法
所谓"诱导法",是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由于这种提问的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
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
有的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的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
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四、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的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的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
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设问法
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的深化。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采用"如果"、"假如"一类的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
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六、激将法
指的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的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记者大都热衷于采用激发式的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的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的刁钻刻薄的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而着名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七、错问法
所谓"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
八、插问法
所谓"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
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的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的话;纠正对方的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的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的内容;尚未听清、听懂的话等等。
九、借问法
所谓"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的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供相关的事实。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问法
所谓"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
I.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技巧有哪些
一、提前准备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
意大利着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对于记者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不太难。对方合作得很好,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成功的采访与她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她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了解。
同样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在进行专访前,至少准备好三十至四十个“扎实”的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他在纸上会记上一百个问题。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问题,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二、问题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我国高校扩招的头一年,湖南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去某所大学采访,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记者马上追问,澡堂有几层?有多少间?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洗澡?每周的开放时间是多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新设施?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三、针对性提问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一次,笔者到部队采访,想了解官兵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名战士:“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战士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士兵欢迎的队长,他应具有哪些素质?”这下,战士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部队某位高层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尊重被提问者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
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营造和谐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