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欧洲中世纪时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教皇吗还是多个国家只拥有一个呢
楼主,王和皇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你看欧洲中世纪的王子公主故事说的都是“有一个老国王”,而不是“皇帝”。 而英国西班牙德国法国等都是“王国”,统治者是“王”,英文king。
而皇和帝这样的概念就不一样了,比如凯撒大帝,奥斯曼大帝,拿破仑大帝,英文叫做emperor。
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掌控王的,而教皇就只有一个,就是罗马教皇,罗马教皇产生影响的区域就包括了王国。王国的统治者在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都要经过罗马教皇的“加冕”。
所以欧洲中世纪是只有一个教皇的,教皇之下才是国王,多个国家有一个教皇。
这种情况你可以类比一下中国春秋战国,有点像。中国只有一个“天子”,天子分封诸侯到各地,各个诸侯实力大增之后就称王,就有了齐王,魏王,秦王这样的,然后各个“王”名义上都是归“天子”管辖的。 这中间当然有各种不一样,但你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Ⅱ 请问现在的意大利有皇室吗它的最高统治者是教皇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通过全民公决改君主制为共和制。前意大利王室成员虽然还在意大利,但已经是平民了。
教皇是大陆的译法,港台称教宗,我觉得这个叫法跟准确。他是梵蒂冈教皇国的元首和全世界天主教的领袖,并非意大利的最高统治者。
Ⅲ 一般来说教皇是哪个国家的人
教皇一词译自“Pontifex”(祭司),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最高祭司),现为基督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教皇由天主教会的教宗(Pope)兼任,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内部投票产生,除主动退位外,可终身任职,且不可罢免。但枢机主教有权另立反对派教皇,或以监禁、放逐等形式对其架空。
公元382年,西罗马皇帝废止胜利女神的祭祀,独尊耶稣,并将教皇一职交罗马教会第39任主教。445年,东罗马皇帝与东正教会承认其教会的最高地位。同时,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因劝退阿提拉,而在罗马市民中间树立威信,成为第一位被誉为“伟人”的教皇。西罗马灭亡后,奉行神权至上的罗马教会与政教合一的东部教会渐行渐远。
公元8世纪丕平献土,教皇国以此为基础成立,自此成为世俗国家的领袖,直到20世纪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象征国家。此外在15世纪,时任主教尼古拉五世在与葡萄牙王国国王阿方索五世进行外交使节时,开始使用“Romanus Pontifex”(罗马祭司)一词,并写入教会法。后来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来与中国的明朝和清朝政府进行双边活动,译作罗马教皇,约定俗成。
Ⅳ 16世纪欧洲教皇国是哪个国家
是因为当时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为争夺王位,许诺如果教皇支持(因为当时教皇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就献出罗马城及周围的部分土地作为教皇属地,教皇国形成
严格意义上的教皇国应该是和两西西里王国 撒丁王国 大封建主领地并立,分裂古代意大利的割据势力,这时的教皇国长期由法国 西班牙等国的控制
到了18世纪,有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 马志尼 加富尔三人领导人民统一了意大利,取消了教皇国,将罗马城西北屿和几个广场 教堂划给教皇作为其教廷所在地,梵蒂冈形成
所以说,教皇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但梵蒂冈只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首脑,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享受主权国家的待遇
所以16世纪还没有梵蒂冈,只有教皇国
Ⅳ 世界上哪些国家还有教皇
教皇也称教宗、圣座。不是哪些国家都有的,全世界只一位,伯多禄/彼得的继承人,全球天主教会的元首,对全球信友有直接、最高、普遍的权力。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
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继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4月2日逝世后,于2005年4月19日被选为教皇,4月24日正式登基。之前为德国籍枢机主教,本名若瑟·拉青格。他是天主教第265任教皇。
Ⅵ 教皇,主教有何区别每个教堂一个吗
教皇又称教宗,世界上只有一位。
主教是每个教区一位。
具体请看下文:
教宗的产生是由未满80岁的枢机主教,组成的枢机主教团互相推举而产生。目前全球各地合乎选举的年龄的枢机主教共有120人,他们都是教宗由各地教会中选出的精英分子,平常大多担任各大都市主教辖区的总主教。一旦现任教宗过世,他们更便聚集在梵蒂冈的西斯教廷礼拜堂内,互相推选下一任教宗人选。选举过程中他们必须封闭在堂内,不准接见任何人。而这时礼拜堂顶的烟囱便成为他们宣布选举结果的信号:如果烟囱排放的是黑烟,那表示选举尚未有结果;而一旦排出白烟,即表示新教宗已经产生,民众便开始欢乐庆祝。
按天主教会的立场,教宗(Pope)是耶稣基督在世的代表,伯多禄(Peter)宗徒的继承人,天主教的首领和罗马主教,西方的宗主教,意人利的首席主教,意大利教省的总主教和首席主教,梵蒂冈的最高元首。古代主教称“教宗”。隐修圈内,这个名词用得很普遍;东正教曾与罗马天主教的罗马地区,“教宗”成为司铎的普通名称。第六世纪中叶以来,“教宗”在西方限定为罗马天主教的名称;教宗额我略七世并立法规定。
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
主教们一经祝圣,就同时接受圣化、训导及治理的职务,但此类职务就其本质言,非与世界主教团元首及其成员保持圣统之共融则不能执行。
受委托照顾一个教区之主教,称为教区主教;其余称为领衔主教。
教区主教在委托给自己的教区内,拥有一切为尽牧职所需的,直接的正职权,但依法或由教宗法令所保留于教会最高权力,或其它权力的案件除外。
在一个天主教教堂的范围里,分别有本堂神父(看情况如果堂区教友众多,可能有副本堂神父)、修女、会长(教友里面选出来的,由主教任命)。
在主教坐堂里当然有主教、本堂神父、教区的一些管理人员、修女等等。
天主教教阶制:教会的圣秩只有叁个品级,分别是主教、司铎(也就是我们经常所称呼的神父)、执事(尚未成为神父)。在细划分的话:教宗、枢机主教(分别有主教级、司铎级、执事级)、宗主教(东方礼主教,但接受罗马教宗为唯一领袖,东方礼用希腊语;罗马礼用拉丁语)、总主教、教区主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主教)、神父。
大陆现在没有枢机主教,绝大部分是教区主教,有部分主教是总主教。
宗主教(拉丁文:Patriarcha),在东正教方面按习惯翻译为牧首,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和安条克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当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皇,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名义上的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