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意大利蜂的介绍
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学名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原产地地中海气候和蜜源地条件的特点是:冬季短、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干旱,花期长。在类似以上的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蜂可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在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经常有寒潮袭击的地方,适应性较差。
B. 我国曾引进过哪些蜜蜂品种或品系
西方蜜蜂是我国当代养蜂生产中的主要蜂种。但西方蜜蜂不是我国原有的蜂种,现在我国所饲养的西方蜜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1913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的意大利蜂,是我国引进的第一个西方蜜蜂品种,在20~30年代,我国对意大利蜂进行过大量的引进,现在我国的本地意蜂即为它们的后代。60~70年代,我国曾从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分别引进过澳意、美意和意意三个意大利蜂品系,但由于保种措施不完善,现已全部被混杂、丢失。在80年代,我国又从意大利、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引进了以上三个意大利蜂品系,现保存在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等有关单位。
在50年代初,我国引进的卡尼鄂拉蜂是我国引进的又一重要的西方蜜蜂品种。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曾从前联邦德国、奥地利、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引进了数批卡尼鄂拉蜂王,分散在各地有关种蜂场和育种研究单位保存,但多数单位已将其混杂。目前,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仍保存有奥卡和南卡两个卡尼鄂拉蜂品系。在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目前还保存有喀尔巴阡蜂——罗马尼亚卡蜂。
1973年和1974年我国曾从塞浦路斯引进过两批塞浦路斯蜂王,由于工蜂性情极凶暴,难于饲养管理,已被淘汰。
1975年我国曾引进过少量安纳托利亚蜂王试养,由于保护不当,也已被混杂、丢失。
此外,我国还引进过高加索蜂,目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蜜蜂原种场还保存有在1974年由加拿大引进的高加索蜂王,但实际上是高加索蜂和卡尼鄂拉蜂之间的杂交种。
C. 意大利蜂的简介
简称意蜂。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产物。一些学者认为,意大利蜂是亚平宁半岛上原有的欧洲黑蜂与引进的塞浦路斯蜂长期自然杂交形成的。亚平宁半岛的气候和蜜源条件的特点是:冬季短、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干旱,蜜源植物丰富,花期长。意大利蜂在类似上述自然条件下,可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但在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经常有寒潮袭击的地方,则适应性较差。
形态特征:个体比欧洲黑蜂略小。腹部细长,腹板几丁质为黄色。工蜂腹部第2~4节背板的前缘有黄色环带,在原产地,黄色环带的宽窄及色调的深浅变化很大;体色较浅的意蜂常具有黄色小盾片,特浅色型的意蜂仅在腹部末端有一棕色斑,称为黄金种蜜蜂。绒毛为淡黄色。工蜂的喙较长,平均为6.5毫米;腹部第4节背板上绒毛带宽度中等,平均为0.9毫米;腹部第5背板上覆毛短,其长度平均为0.3毫米;肘脉指数中等,平均为2.3。
D. 意大利蜂的历史介绍
意大利蜜蜂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属黄色蜂种。该半岛的西北面是欧洲黑蜂的广袤的分布区。其东北面则是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区,卡蜂也是属于黑色蜂种。另一方面,靠近半岛西南端的西西里岛的原产蜜蜂也是黑色的。意大利养蜂学家Giogio Celli1983年在《LeApi》书中介绍,西西里岛蜜蜂很可能是欧洲黑蜂的一个品系(生态型)。那么,长期处在黑色蜂种包围圈中,何以出现着黄色的蜂种呢?这可能是,当今的意大利蜜蜂是亚平宁半岛上原有的欧洲黑蜂与相当时期前引进的塞蜂自然杂交而形成的。其根据是:
第一,塞普路斯蜜蜂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普路斯岛上,表型为鲜艳的橙黄色,非常醒目,惹人喜欢。其工蜂个体比意蜂小,腹部前3节背板呈橙黄色,其上各有一条黑色环带,后3节背板为黑色,腹部腹板除最后两节外,通常呈鲜明的橙黄色,这是塞蜂最明显的特征。其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节背板都有一条新月形的黑环,其产卵力强,分蜂性弱,性情凶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于1973、1974年曾引入过两批塞蜂蜂王,由于蜂性凶暴异常,已被淘汰。而体色黄,产卵力强,分蜂性弱正是当今意大利蜜蜂的3个重要特点。
第二,早在1935年出版的《ABCandXYZofBeeCulture》621页中提到:“大致上可以说,塞普路斯蜜蜂不但是叙利亚蜜蜂和巴勒斯坦蜂,而且也是意大利蜜蜂的祖系”。
第三,蜜蜂体色遗传规律属于中间遗传。意蜂体色的表现正是塞蜂与黑蜂的中间型。
第四,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地中海航运就已十分发达,冬季塞蜂通过航运到达亚平宁半岛港口是十分可能的。
意蜂1853年首次引到法国。1859年,又引到了美国,并且也和其他国家一样,成为企业化蜂种。自从意大利和美国的育王企业建立之后,意种蜂王便不断地发送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养蜂业的发展。
E. 着名的大蜜蜂品种是什么它们的原产地在哪里
着名的四大蜜蜂品种及其原产地如下:
(1)欧洲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L)原产阿尔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欧洲地区。自17世纪以来,黑蜂先后被引到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亚。近几十年来,由于黑蜂不能适应现代化养蜂业发展的经济要求,逐渐不受欢迎。目前,只在西班牙、波兰、法国和前苏联的某些地区还有存在,而在西北欧,选育了黑蜂的某些品系。在其他地方,它们通常与卡蜂、意蜂或高蜂杂交,或者为其他品种所替代。
(2)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原产意大利。1853年首次引到法国,1859年,又引到了美国,成为企业化蜂种。自从意大利和美国的育王企业建立之后,意种蜂王便不断地发送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养蜂业的发展。
图42 我国常见蜂种比较
(3)卡尼鄂拉蜜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原产于阿尔卑斯山南部和巴尔干半岛北部。从广义上说,卡尼鄂拉蜜蜂分布于马其顿和整个多瑙河流域。这些地区的卡尼鄂拉蜜蜂,在形态特征上与阿尔卑斯山的没有区别,在分类上属于同一亚种。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东部界线。前苏联南部的“草原蜜蜂”(Amscervorum Alp)类似于卡尼鄂拉蜜蜂。(4)高加索蜂(Apis mellifera caucaaica Gorb)简称高蜂。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山区,原产地冬季不太寒冷,夏季较热,无霜期长,年降雨量较多。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自然资源》
F. 意大利蜂的基本概述
意大利蜂的体形比黑蜂略小,腹部细长,吻较长(6.3~6.6mm);腹板几丁质颜色鲜明,在第2至第4腹节背板的前部具黄色环带。但黄色区域的大小和色泽深浅有很大变化,有的蜂群较宽而浅,有的窄而深。浅色的蜂种,常具有黄色的小盾片,类似塞普路斯蜜蜂。意蜂的特浅色类型,就是众所周知的“黄金种蜜蜂”,仅在腹部末端具有黑色小斑。意蜂的绒毛亦具黄色,这在雄蜂上特别易于区别。其覆毛短,绒毛带宽而密。肘脉指数中等或偏高,平均为2.2~2.5。
意蜂一般比较温顺,在提脾翻转检查时,能保持安静。蜂群育虫力特强,从早春可直至深秋都能保持大面积子脾(地中海型的育虫周期)。分蜂性非常弱。特强的蜂群在仲夏仍能很好地工作,这样就能在主要季节,节省大量管理劳力。由于意蜂吻较长,可以利用它为红三叶草授粉。它的造脾性能优越,蜜盖洁白,可以生产巢蜜。意蜂分泌王浆的能力特强,并善采贮大量花粉。在夏秋,往往采集较多树胶。清巢能力强,抗巢虫。但意蜂以强群越冬,食料消耗大。在较高纬度地区,越冬困难。早春育虫时,工蜂往往受冻损失,因而春季群势发展迟缓。若夏季流蜜不佳,由于消耗大,容易出现饲料短缺。
意蜂抗病力弱,常见的疾病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麻痹病、孢子虫病、壁虱病、白垩病等。对蜂螨的抵抗力弱。
意蜂是地中海气候的产物。地中海地区冬季温和、潮湿且较短,夏季流蜜期长而干旱。实践证明,在各地类似的气候条件下,意蜂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品种;但在冬季较长,早春气候多变的地区,它是难以适应的。一百多年来,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部,人们几经引种,它都未能很好地立足。
由于意蜂的群势很强,又非常机敏,因此在流蜜良好的情况下,意蜂能表现出特别优越的采集力。然而,这种特殊的机敏性,也会导致盗性。
意蜂定向力很弱。在养蜂室同时饲养许多蜂群的情况下,外勤蜂经常迷巢、错投。
在美国,意蜂的形态与原产地基本一样,但黄色部分增加,这是偏爱浅色蜜蜂有意识选留浅色类型的结果。美国在育种工作上,还特别注意子脾的发展速率、开箱检查时蜜蜂的安静程度,以及对某些流蜜植物的适应性。于是形成了一些“美国意蜂”的新品系。
意蜂在中国养蜂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饲养于长江下游、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它还适于追花夺蜜,突击利用南北四季蜜粉源。在油菜、紫云英、荆条、椴树、荔枝、乌桕等主要蜜源花期中,一个生产群日进蜜超过5kg,一个花期产蜜超过50kg甚为常见。其产浆性能是所有蜜蜂品种中首屈一指的,经选育的优秀品系,年群产王浆可达5~7kg。它也适于生产蜂花粉、蜂胶、蜂蛹及蜂毒等,生产性能堪称全面。
1884年,意大利蜂被引入澳大利亚南部的坎加鲁岛(袋鼠岛),翌年,南澳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将该岛划为意大利蜂保护区,这一法令至今仍然生效。今日该岛意蜂与原产地意蜂相比,除前翅稍变窄以外,无其他差异。1973年波兰蜜蜂育种专家沃克博士(J.Woyke)访问了该保护区,认为该岛现今所保存下来的意蜂比意大利本土的意蜂更纯,且更接近于原产地意蜂,此项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
1913年中国由日本引入第一批意蜂到福建,20~30年代又大量引入,通常说中国意蜂即为其后代。
G. 谁知道养蜜蜂的历史过程啊
养蜂的历史
养蜂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在西班牙发现了山崖上的取蜜壁画。2000万年前我国东部温带区即有蜜蜂存在。据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记载,也证明了早在3000年前我国人们已开始取食蜂蜜。中华蜜蜂最早的饲养记载是在3世纪的书籍中。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东汉(公元158-167年)时人姜岐,“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而有关养蜂的科学记载在公元3世纪以后的书籍中,就能片断见到了。如晋·张华的《博物志》,详细记载了蜜蜂收集方法;宋·罗愿的《尔雅翼》(1184年前)记载了蜜蜂的种类及蜜的色、味与蜜源植物的关系。而全面介绍养蜂的着作当属清·郝懿行的《蜂衙小记》(1819年),书中关于蜜蜂形态、生活习性、社会组织、饲养技术、分蜂方法、蜂蜜的收取与提炼、冬粮的补充、蜂巢的清洁卫生以及天敌的驱除等都提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蜂由日本引入我国,活框饲养也随之引入。1926年,美国E.F菲利普斯的《养蜂学》和本世纪多位专家执笔的《蜂箱与蜜蜂》的出版,标志着养蜂学的形成。
详情请看参考资料!
H. 意大利蜜蜂为什么说是世界名种
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简称意蜂,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多的蜂种之一,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比欧洲黑蜂较小,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产物,后
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简称意蜂,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多的蜂种之一,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比欧洲黑蜂较小,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产物,后从日本引进,能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有广泛的养殖基础,那么意大利蜂的优缺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意大利蜂的优点
1.繁殖力强:意大利蜂的繁殖力相比其他蜂种要强一些,自从早春开始蜂王就开始产卵,蜂群培育幼虫能力也不错,不管是蜂王产卵还是工蜂育虫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不大,哪怕是炎热的夏季和日渐转凉的秋季也能保持强盛的繁殖力。
2.生性温顺:意大利蜂相对于中华蜜蜂、东北黑蜂来说要,性情温顺不少,和东北黑蜂一样,意大利蜂对光的敏感度较低,不太怕光。在查看蜂箱情况时,意大利蜂也不会表现得焦躁不安,如果养殖时间较长的话,与养蜂人之间也会表现得更加友好,一般不会发生蜇人的现象,前提是不要乱跑乱动哦。
3.不易分蜂:意大利蜂和中蜂相比,其分蜂性会弱化很多,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意大利蜂较容易保持强群,一般在一年之中多在春季发生一次分蜂,个别蜂群一年之中会二次左右,意大利蜂不易分蜂的特点还表现在炎热的夏季或食物不足的时候,即使是高温或濒临饿死的情况也不会发生飞逃的现象。
4.采蜜力强:意大利蜂的采蜜力相比中蜂要强一些,特别是在大流蜜期表现得非常不错,面对大面积蜜源植物时,能集中强群优势较好的完成采集任务,进蜜快产量高,而且意大利工蜂分泌王浆的能力也优越其他蜂种。
意大利蜂的缺点
1.适应性差:意大利蜂不耐寒,越冬性差,5度时就表现出冻僵状态,温度回升14度以上才会出巢采蜜,越冬时以强群越冬,因此饲料消耗大,对于较寒冷的地区不太适合饲养,越冬困难,在蜜源较匮乏的地区容易出现“饥荒”,对胡峰等天敌的抵御能力较弱,缺乏独立野外生存的能力,在早春工蜂育虫时往往被冻死而影响群势发展。
2.抗病力弱:意大利蜂的抗病能力较弱,比较容易感染幼虫腐臭病、白垩病等,也极易遭受蜂螨的侵袭,需要经常喷洒除螨药,但意大利蜂不害怕巢虫,对巢虫有一定的清除能力。
3.盗蜂性强:意大利蜂盗蜂性强,如贮存不足极易发生盗蜂,不管是野外洒落的蜜汁,还是其他蜂群的存蜜都会成为意大利蜂偷取的对象;如是混合蜂种饲养,往往意大利蜂最先发生盗蜂现象,更有甚者,意大利蜂会潜入中蜂巢内袭击蜂王,轻则扰乱中蜂蜂群秩序,重者导致中蜂蜂王惨死。
4.不善于零星采集:意大利蜂虽然采集能力强,但是对于蜜源不丰富的地区,表现的不是那么好,对零星蜜源的采集能力较弱,在没有大蜜源时需要经常饲喂,糖和蜜,所以意大利蜂比较适合流动式追花期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