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视剧《亮剑》中,二营长的意大利炮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亮剑中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时受阻,大喊一声让二营长把意大利炮拉上来,轰塌对方的城门,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桥段因为比较有张力的语言让大家印象深刻,但其实意大利炮真的是一种比较落后的火炮。
因为缺乏先进的军工业生产条件,我们只能采用进口其他国家淘汰的军工产品和缴获日军部队的装备来组建自己的炮兵部队,而所谓的意大利炮比九二式步兵炮攻击力确实强很多,但是较之日本同时期的加农炮去,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也仅仅是在亮剑之后才留下了诺大的名号,其实也鸡肋的很。
Ⅱ 为何说二营长的“意大利炮”是二营长在糊弄李云龙
二营长拉来的是当时中国战场上只有国军中央军、滇军和桂军才有的法国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不是意大利炮,不排除是鬼子在战场上缴获的,然后又让二营长给缴获了,看见全是洋码子,就胡乱起了个名叫意大利炮,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在糊弄李云龙。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李云龙当时喊二营长把终极武器拉出来的这个举动,几乎改变了世界,整个二战战局发生变化的基础就是这个终极武器奠定的。
而李云龙的妻子秀琴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同时牺牲的还有很多中国战士,整场战役中国方伤亡一万余人,毙敌一万余人,平安县城获得了解放。
所以,李云龙让二营长拉来的不是炮,而是扭转战局的正义之神。
Ⅲ 《亮剑》里李云龙的经典台词完整怎么说来着就是那句:xxx,把你的德国迫击炮拿出来,给我好好干他娘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上来!”
在一次李云龙带领战士们攻打平安县城的过程中,双方的战斗已经胶着了很久,这对彼此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做事向来英勇的李云龙便冒出了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上来!”。
原来,二营长在之前和日军交战胜利后,从日军那儿缴获了许多的战利品,其中就是这意大利炮,这意大利炮的威力十分大,并且射程还远,这才有了李云龙这一经典台词的出现。
(3)意大利炮怎么威力那么大扩展阅读:
《亮剑》中国历史上的着名抗日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李云龙等革命军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抗战历程,整部剧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高昂,而以李云龙为首的抗战军人更是在战争中表现了所向披靡的抗战爱国主义精神。
《亮剑》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过分夸大中国军方的战斗力,并且一定程度上描写了日本军方的武器精良、士兵英勇,甚至连军官和领导都积极投入到备战状态,而李云龙作为这部剧的男主业没有被故意夸大形象。
虽然他带领的军队拿下过不少的胜利,但也经历过不少的失败,甚至连他自己都身受重伤过,但也是这些负面的描写,才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易以及中国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Ⅳ 意大利炮是什么东西
为法国M1897型75mm火炮。
2.意大利炮”的身管通过一个装满液体和气体的铁制容器与炮架相连,发射后,液体传导力,气体被压缩消耗后坐力。弹性相连代替刚性连接,这是火炮的一次重大革命,所以,即使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很快被更大口径的火炮代替,它的历史地位仍然不可否认。
Ⅳ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因为欧洲人有意大利炮啊!
都说德国的装甲军团厉害,如果把他们开到东南亚的山地丛林中,其不一定能在日军身上占到便宜,这是一个战场环境的问题。显然,炮楼的存在,也是因为他适合这个战场环境。换句话讲,就是欺负我们中国人武器装备差,没有重武器。
如果,日本是面对的英美军队,或者说苏联的钢铁洪流。那么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钢筋混泥土加固的要塞了。
Ⅵ 因为哪个片段让你追了一整部剧
有些影视作品只要一个镜头就能让人深深爱上,因为那个镜头的震感或者有趣等等一些原因,总之总有一些原因让我们因一个镜头追一部剧!
《亮剑》我认为没人不认识这部剧的,特别是年轻人,毕竟二营长的意大利炮不是开玩笑的。是的,我就是因为“二营长你他X的意大利炮呢?”这个片段决定看完《亮剑》的。虽然小的时候看过《亮剑》,但真的一直没有看完,或者说一直都是看的片段,直到两年前在某网站上看到那个片段,脑海中的记忆瞬间复活,然后就决定追完这部“老剧”。真的很不错,中国最厉害的抗日电视剧。
这两部就是看一眼我就想追完的剧。
Ⅶ 古代的“98K”和“意大利炮”——宋元之际的火器大发展
关于古代的火枪,在是谁发明了中国第一支“枪”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宋代陈规守城时所使用的“火枪”,这是一种能够装入火药的管形火器。不过,从文字描述来看,火枪似乎并未填装弹丸,仅通过点燃火药快速喷射出火焰。
那么,这种“火枪”继续发展,又诞生了什么新的形式?除了管形火器,在宋元之际,火药在兵器领域还有哪些应用呢?
在陈规之后,不甘落后的金国人民制造了一种火药武器—— 飞火枪 。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先看《金史·蒲察官奴传》中的描述:“ 持火枪突入……枪制,以敕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贯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硝石)、砒霜之属, 以绳系于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 筒 不损。 ”
这东西有趣啦,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就是在冷兵器枪的枪头上绑一筒火药,先点燃了当“火枪”用,等火喷光之后还能接着当枪使,直接扎人,而且烧烫的枪头杀伤力更大。
另外,跟陈规的“火枪”相比,这种飞火枪的“弹药”里多了几味药—— 铁滓、磁末, 显然,尽管这还不能算作弹丸,但是比起纯粹的火药燃烧,杀伤力会提升不少。更加“丧心病狂”的是,里面还有 砒霜 ,受伤之后有可能中毒,想想当时的医疗环境,基本就宣告不治了。
宋绍定六年(公元1232),蒲察官奴靠着这个神器,以四百五十人组成突击队夜袭蒙古军营,大获全胜,蒙古方光是掉在水里淹死的就有三千五百多人。《金史·赤盏合喜传》中说:“ 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不敢近。 ”想来并没有夸张。熟悉古代兵器发展的朋友可能已经想到,在明代兵书中所记载和描绘的“梨花枪”,跟这种飞火枪是十分相似的。
突火枪 指的是是利用火药射击出子弹的兵器,是比“火枪”、“飞火枪”更进一步的产物。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安徽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研制出突火枪,据《宋史·兵志》记载,“ 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
这里所说的“子窠”具体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只能猜测大概是原始的子弹。如文中记载完全属实,这种有枪管,管内放置火药和子弹,点火后子弹射出达约200多米并发出巨响的兵器就是现代步枪的雏形了。
由于突火枪用竹筒做枪管,所以也被称作“突火筒”或“火筒”。不但“火筒”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也流传了下来,元末明初时曾有“五百貔貅夸善守,铁关不启火筒焦”的诗句,说的正是这种使用后会被火烧焦的兵器。
两宋时期,战争频发,宋、金、元互相攻击,宋朝官军和百姓也互相攻击,正因如此,武器的发展获得了最佳的土壤。
宋朝官方兵工厂的代表作当属“ 霹雳炮 ”,也叫“ 震天雷 ”。这玩意是在生铁或者瓷质外壳里填装火药,插上引线,一旦引爆后能将外壳炸成碎片,威力可以打穿铁甲。你可以选择就地点燃,直接杀伤附近敌军,也可以用投石机抛向远处。为了增加杀伤力和附着力,有时还在外壳上做出许多凸刺来。
让我们看看它在战场上的表现:
靖康元年(公元1126)李纲守汴京时, “ 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迅速击退金兵;
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蒙古南侵,赤盏合喜守汴京时,“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着甲铁皆透” ;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元兵攻静江(今广西桂林)时,宋将“ 娄(钤辖)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宋元时期的战争中,这种武器大家都用,大家也都爱用,可见“霹雳炮”确实好用。
除了纯物理攻击,还有将火药和毒药混合,集物理攻击和化学攻击为一体的球形火器—— 毒药烟球 。这种创于北宋初年的武器“外壳用多层纸糊成,内装火药及狼毒、巴豆、草乌头、砒霜等毒物共5斤,尔后用外敷药厚涂密封。使用时,先用烧红的烙锥将球壳烙透,再用抛石机抛射至敌方爆裂,毒气四散。敌军人马嗅之立即中毒,轻者口鼻流血,重者当即死亡。”
在今天看来,宋元之际的这些火器自然是相当原始的。不过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再来考量,就会发现这才是一个时代的 科技 产物,堪比二战时期的Kar98k和“意大利炮”。它们的诞生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也为后来更多、更好用的热兵器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曾言:“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绝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火药和火器被用于战争,确实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开启了 历史 上人类 社会 的一系列变革,但“技术无罪,滥用成罪”就是无懈可击的真理吗?恐怕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Ⅷ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800人,为何苦打两天才拿下来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打了两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日军的火力远超八路军的火力。李云龙之所以打平安县城,主要是为了救他的新婚妻子,他明知道火力比不上日军,还要打平安县城,可见他是一个真男人。
综上所述,李云龙之所以花了两天时间而非是一天时间才打下平安县城,主要是因为日军火力太猛、城墙坚固。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李云龙仅用了两天便打下了平安县城,说明只要不放弃,日军一定会被赶出中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