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的里雅斯特这座城市发生过什么事情,为什么被当地人称为最不像意大利的意大利城市
这座位于亚得里亚海高地最北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边境处的城市,大多数建筑都建在陡坡之上。无论从上往下看,或在海边仰望,都有极佳的视觉效果。多种建筑风格融合体现了它的复杂历史。公元前181年始建,公元前177年开始被古罗马帝国所控制,此后,它的归属权几经变化,也因此成为日尔曼文化、拉丁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交汇点。
如果说广场和咖啡馆的印记属于奥匈帝国时代,那么沿着山坡拾阶而上,就可见到其他时代的痕迹。沿坡而建的房屋有着不同时代的风格,半山的圣朱斯托大教堂,则被视为意大利文化在此扎根的标志。
2. 保罗·埃伦费斯特的人物生平
保罗·埃伦费斯特(1880年1月18日-1933年9月25日),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1922年取得荷兰国籍。他的贡献的领域主要是在统计力学及对其与量子力学的关系的研究上,还有相变理论及埃伦费斯特理论。
儿童及青年时代
保罗埃伦费斯特在维也纳出生和长大,生长于一个源于摩拉维亚中一个小村庄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Sigmund Ehrenfest和Johanna Jellinek,拥有一间生意兴隆的杂货店。虽然埃伦费斯特不是非常虔诚(religious),他仍然参加了希伯来语和犹太人历史的课程。之后他总是强调自己的犹太根源(roots)。虽然埃伦费斯特在初等学校的成绩很好,他在奥格斯堡中学的成绩并不理想。在他转学到了法兰兹约瑟夫中学后情况有所改观,1899年他通过了学终测试。
教育
埃伦费斯特在工业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主修化学,不过同时他也在维也纳大学上课,特别是跟随玻耳兹曼学习他的热力学中的分子运动论。这些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激发了埃伦费斯特对理论物理的兴趣,勾画了他未来几年的研究领域,以及提供了启发式教学(inspired teaching)的范例。当时在德语世界的习惯是在多于一间大学学习,1901年,埃伦费斯特转学到了格丁根——直到1933年仍是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的重要中心。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一个出生在乌克兰但在俄罗斯接受教育的年轻数学家。1903年的春天,在前往莱顿的一次短途旅行上他认识了荷兰着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同时,他准备了一篇关于经典力学题为《Die Bewegung starrer Körper in Flüssigkeiten und die Mechanik von Hertz》(英文:The motion of rigid bodies in fluids and the mechanics of Hertz)的论文。在他在1904年6月23日在维也纳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04年至1905年他逗留在维也纳。1904年9月21日与俄国数学家Tatyana Alexeyevna Afanasyeva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学院辗转
埃伦费斯特一家于1906年9月返回格丁根。他们没能再看见玻耳兹曼:9月6日他在意大利里雅斯特(Trieste)附近的杜伊诺(Duino)自杀了。埃伦费斯特广发讣告,叙述玻尔兹曼的造诣。
克莱因,格丁根数学家的前辈以及《数学科学网络全书》(德文:Enzyklopädie der mathematischen Wissenschaften)的总编辑,原希望玻尔兹曼纂写一个统计力学的回顾。现在他要求埃伦费斯特,一个在出版物和研讨会中知道年轻人去接手这个任务。埃伦费斯特还有他的妻子用和好几年才完成;这篇文章直到1911年才发表。这是一个对波尔兹曼和他的学校的回顾,还展示这间学校的所有风格:对基本假设的敏锐逻辑分析,对未解决问题的清晰刻画,以及用精确清晰的例子对普遍原理的解释。
1907年埃伦费斯特夫妇搬迁至圣彼得堡。埃伦费斯特结识了一些好友,特别是约飞,纵然在科学上有些被孤立,不久之后还是有了在家的感觉,。此外,作为一个犹太裔的奥地利公民,他无望获得一个永久职位。1912年初,埃伦费斯特游历几间德语大学,希望能获得一个职位。他去柏林遇到了普朗克,在莱比锡他遇见了他的老朋友赫格洛兹,在慕尼黑他遇到了索末菲,然后是苏黎世、维也纳。在布拉格的时候他初次遇见了爱因斯坦,那时起他们成为了密友。爱因斯坦建议埃伦费斯特继承他在布拉格大学的位置不过那并不成功因为他没有宗教信仰。索末菲给了他一个在慕尼黑的职位,不过埃伦费斯特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当时事情出现了意外的变化:洛仑兹辞去了他在莱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并指定埃伦费斯特为他的继任者。
莱顿大学的教授
1912年8月埃伦费斯特抵达莱顿,在9月4日他发表了就职演说《Zur Krise der Lichtaether-Hypothese》 (英语:About the crises of the light-ether hypothesis) 在莱顿他度过了余下的时间。 埃伦费斯特使莱顿不变的地区物理文化出现了了重大变革。为了鼓励物理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像他在格丁根遇到的那样,他组织了一个讨论组和一个互助会(fraternity)。他和当时几乎与国内外所有顶尖物理学家保持密切联系,他还邀请了他们当中的许多访问莱顿,并对他组织的着名研讨会系列做了介绍。埃伦费斯特是一个出色的讨论者,他能很快地指出弱点和概括本质。他邀请了许多有前途的外国年轻科学家去莱顿讲授,同时他鼓励他的学生留学海外。这样,他创造了一间国际理论物理学校,他的几乎所有学生以后都继续了对他们各自的科学事业的追求。
埃伦费斯特在清晰的教学方面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演讲中她把焦点放在一些简单的模型以及用于阐明潜在的假设的例子,同时尝试避免数学上的繁琐。他的班级不大,因此学生能和他有良好的互动。他总是努力认识每一个利用他的理论物理学会阅览室的学生。尽管这些学生中有的已被公认为是理论物理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人,他仍然几乎每天与他们展开长时间的讨论。爱因斯坦曾说过:“他不仅仅是我所知道最好的教授,他还热情地专注于人——特别是他的学生的发展和命运。理解他人,获得友谊与信任,帮助任何卷入内部或外部斗争的人,鼓励青年才俊——这些都是他真实的品质,几乎与他对科学问题的执着一样多。如果埃伦费斯特觉得他还有什么可以教给学生,他会送他们去欧洲的其他科学中心接受训练。他还鼓励学生去外国就职。
晚年
从它1931年5月和密友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埃伦费斯特当时十分消沉。到了1932年8月,忧心忡忡的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给莱顿大学的董事会,表达了深切的关心以及提出了一些令埃伦费斯特减少工作量的方案。1933年9月25日,阿姆斯特丹,埃伦费斯特输掉了和沮丧的战争。在安排好她的其他子女后,他射杀了他有唐氏综合症(Down's synadrome)的小儿子Wassik,接着自杀了。
3. 的里雅斯特深潜器最深下潜到多少米
比卡特父子并未满足突破4000米大关的深潜记录,而是乘胜向世界的深渊进发。经几年的苦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深潜器。
它由载人钢球和浮筒两部分构成。载人钢球直径2.13米,壁厚9厘米;浮筒外形像条特殊的潜艇,长15.1米,宽3.5米,最大航速为4节;可容纳2~3名科学探险家。比卡特在设计时,依据当时钢材和工艺水平,预计最大工作深度为6000米。由于它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城制造,便取名“的里雅斯特”号。
谨慎的比卡特父子并未急于到深海去,而是在浅海区不断加大深度做试验,考验各项技术指标,他们亲自驾驶,几十次的试验数据表明,这具全新的深潜器性能是可靠的。
1958年,比卡特父子乘“的里雅斯特”号再次为各国海军和海洋学家进行表演。一位美国人问比卡特:它究竟能潜多深?他不加思索爽快地回答:“下到海底,不管有多深,它都能去!”这一响亮的回答,使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第二天,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比卡特父子代表人类向海洋深渊挑战。
在“的里雅斯特”号初试锋芒后,美国海军有意高价购买。起初,老比卡特没答应,但由于他们的个人经费已枯竭,无法维持这耗资巨大的深潜试验,老比卡特只好忍痛割爱,将专利权转让给美国海军。这时,老比卡特年事已高,主持试验的工作担子就落在小比卡特的肩上。
杰·比卡特生于1922年,从小继承了科学家的家庭传统,立志献身于深海探险。40年代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50年代协助父亲设计深潜器,并担任深潜器的驾驶员,逐渐在深海探险中成名。因此,他随“的里雅斯特”号去美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在杰·比卡特的领导下,1958年,“的里雅斯特”号下潜到5600米深度,次年下潜到7315米深度。“的里雅斯特”号在取得深潜冠军后,又进行了多次大深度的水下调查,为深海探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4年,它退役了,被陈列在美国国立博物馆展览,而比卡特父子的名字和业绩,受到全人类的敬仰。
4. trieste是什么意思
Trieste英 [tri:ˈest,-ˈeste] 美 [triˈɛst, -ˈɛstɛ]
[释义]的里雅斯特 ; (意大利东北部港市)的里雅斯特湾(靠意大利东北岸和南斯拉夫西北岸)
[网络]的里雅斯特港/特区;
[例句]The Trieste Science Prize, sponsored by illycaff è, recognises and
rewards the developing world's most eminent scientists.
由意利(illycaffè)资助的的里雅斯特科学奖认可并奖励发展中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其他]形近词: Triesen Frieske Brieske
5. 什么是“的里雅斯特”大显神威
比卡特父子并未满足突破4000米大关的深潜记录,而是乘胜向世界的深渊进发。经几年的苦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深潜器。
它由载人钢球和浮筒两部分构成。载人钢球直径2.13米,壁厚9厘米;浮筒外形像条特殊的潜艇,长15.1米,宽3.5米,最大航速为4节;可容纳2~3名科学探险家。比卡特在设计时,依据当时钢材和工艺水平,预计最大工作深度为6000米。由于它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城制造,便取名“的里雅斯特”号。
谨慎的比卡特父子并未急于到深海去,而是在浅海区不断加大深度做试验,考验各项技术指标,他们亲自驾驶,几十次的试验数据表明,这具全新的深潜器性能是可靠的。
1958年,比卡特父子乘“的里雅斯特”号再次为各国海军和海洋学家进行表演。一位美国人问比卡特:它究竟能潜多深?他不加思索爽快地回答:“下到海底,不管有多深,它都能去!”这一响亮的回答,使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第二天,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比卡特父子代表人类向海洋深渊挑战。
在“的里雅斯特”号初试锋芒后,美国海军有意高价购买。起初,老比卡特没答应,但由于他们的个人经费已枯竭,无法维持这耗资巨大的深潜试验,老比卡特只好忍痛割爱,将专利权转让给美国海军。这时,老比卡特年事已高,主持试验的工作担子就落在小比卡特的肩上。
杰·比卡特生于1922年,从小继承了科学家的家庭传统,立志献身于深海探险。40年代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50年代协助父亲设计深潜器,并担任深潜器的驾驶员,逐渐在深海探险中成名。因此,他随“的里雅斯特”号去美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在杰·比卡特的领导下,1958年,“的里雅斯特”号下潜到5600米深度,次年下潜到7315米深度。这样,试验小组便制定了到海洋最深渊的底部去的“浮游生物计划”。
1960年1月21日,人类史无前例的“浮游生物”行动开始了。美国巡洋舰“刘易斯”号,威风凛凛地开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洋面上,向“挑战者深坑”冲刺。计划主持人瑞赫尼采博士亲自用爆炸声源测深法寻找最深的一点,共向海沟投下黄色炸药约80000公斤,经过无数次的记录和测算,终于在两天后的上午8点,当人们把炸药抛入深海后14秒收到回声,这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依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得海深为10058米。于是,“的里雅斯特”号将在这里下潜。
1960年1月23日,担任这次冒险主角的杰·比卡特和美国海军上尉华尔什,用船拖着“的里雅斯特”号来到万文深渊的洋面上。那天,天不作美,狂风大作,巨浪高达5米。但两位勇敢的科学探险家毅然决定,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也要到地球的深渊裂缝——海沟去看个究竟。当他俩进入直径2米、壁厚12.7厘米、耐压1500个大气压的耐压舱钢球时,心情显得十分激动。他们将要到海平面10千米以下的深渊去旅行,这是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惊人的壮举!
上午8点23分,“的里雅斯特”号开始下潜,进入永久寂静,同时也是喧闹的海底世界。这里没有风浪,却间或有急流;缺少明媚的阳光,却繁衍着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越往深处,将是怎样的世界?他俩有点忐忑不安。
十分钟后,下潜到91.5米,暂停调整浮力和检查仪器。一切正常,又继续小心翼翼地下潜。当越过200米深度后,海水温度与密度变化就小了。周围已是黑暗的世界,它终于不再停留,直潜深邃的海底。为了尽可能清楚地观察海洋发光生物的情景,他俩没有打开水下照明灯,结果只是在670米和6100米两个深度上才见到点点繁星,一群群闪烁着磷光的浮游生物从观察窗外飞逝而过。也许是深潜器古怪的外形惊扰了他们,把那些过惯了宁静生活的海洋生物吓得纷纷逃离。75分钟后,深潜器到了1600米深度,接到水面打来的无线电话,询问了水下情况,通讯联络良好。到了3000米深度,又与水面进行了一次清晰的通话……一路顺利地下潜。华尔什通过观察窗观察着,周围的海水随温度增加由清澈透明变得灰暗,渐渐成黑暗。11点30分,到达6900米深处,比卡特打开探照灯,在水下明亮的光柱中,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仿佛正处于虚无飘缈的空间中。
当下潜到9000米深度时,突然一阵裂纹的响声,惊动了两位勇士,耐压舱也发生了震动。是碰撞海底了吗?不是,它还在下降。比卡特预感到危急情况来临了。他赶紧关闭了舱内的所有仪器,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只听见舱壁上传出一种细微的爆裂声。是海虾在钢壳外爬动吗?不是。是继续下潜,还是就此为止呢?这似乎是生与死的抉择。情况很紧急,弄不好就会葬身在这万丈深渊,此时此刻怎不叫人心惊胆颤!然而,他俩却镇静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5分钟过去了,裂纹声没再出现,全部仪表正常地运转着。二人相互示意,决不后退。
当下潜到按爆炸声源测得的10058米距离时,回声探测仪仍然找不到海底返回的声波。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惑不解。继续下潜,直到10668米时,回声探测仪才接收到回声波。比卡特判断,他们离海底还有300米。深潜器缓慢下降,华尔什将所有的灯都打开,周围是一片深灰色的世界。突然,像水母、海蜇之类的东西出现在比卡特的视野里,个体并不大。当要和水面联系时,电话中断了。此刻他们感到特别紧张,水上、水下的人无不为之捏把汗。
下午1点零6分,深潜器终于走完最后一段航程,它的底部轻轻地触及了浅黄色的柔软海底,把人类带到了海洋的最深渊,深度为11034米。比卡尔激动的手抓起电话大喊起来,他早已忘记电话已失灵了。你可知道,在深潜器的头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海水,它所受到的压力竟达15万吨重啊!难怪它浮出水面时,它的直径竟被压缩了1.5毫米。
在这没有太阳的世界里,水冷得很,水温才摄氏2.4度。在灯的照耀下,两位探险家亲眼看到这里的土壤呈黄褐色,是硅藻的软泥。发现一种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扁鱼,它的眼睛微微凸出,不久就钻进黄色的软泥中。一条约2.5厘米的红色虾,自由自在地游过窗前,仿佛是欢迎来客似的。在人们看来,这些小生命,简直比钢铁还硬,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顷刻间,万米之渊有无生命的争论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深海探险家们还看到了过去被认为已绝种的百合、6千万年前已消亡的总鳍鱼以及一些有经验的海洋生物学家也难以辨认的水生动物!这无疑证实了:生命不仅活跃在陆地上和浅水里,也活跃在大洋里和海洋的最深处。
这是人类首次到达海底深渊,他俩有许多工作要做。除了测试深渊海水温度为摄氏3.3度外,还测试了海底没有水流,测定了海底的放射性现象,以便开发海底的矿物资源等。无论何时都不心灰意懒的华尔什,又抓起电话呼叫:“我们在海底报告,挑战者深坑深度为11034米,报告完毕,请回话!”突然,他脸上露出笑容,原来,电话终于接通了,海底之声终于传到了水面上。紧接着,征服海洋最深渊的喜讯传遍了美国和全世界的通讯社。
事后才弄明白,无线电话中断是一群浮游生物捣的鬼,它们密集得把通讯的声波阻挡了,给上下联络的人带来一场虚惊。
当华尔什打开尾部的水下灯向外观望时,他猛地转过身来对比卡特说:“我知道那丝丝声是怎么回事了,那是进口通道观察窗上发出的声响,上面出现了一道裂纹。”原来是巨大的水压导演了这个可怕的插曲,在这个1100个大气压的高压世界里,耐压舱承受着15万吨重的总压力,坚硬的金属壳体的直径被压缩了1.5毫米!观察窗相接处金属槽的收缩,最终导致有机玻璃上出现了裂纹,在灯光的照耀下可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场虚惊,缩短了深潜器在海底的停留时间由原计划的30分钟减少到20分钟的科学考察。比卡特按下抛出压载弹丸的电钮,一束铁丸从浮体下部倾泻而出,摔进犹如滑石粉一样的海底沉积物里,溅起一股尘云,扩散着向上沸腾。随之,深潜器也像气球一样漂浮起来。
再见吧,尘云!再见吧,“挑战者深坑”!上浮共花了近3个小时,15点56分,“的里雅斯特”号终于浮出海面。15分钟后,两位探险家从耐压舱内爬出来,站在深潜器的甲板上。美国飞机在低空盘旋,发现“的里雅斯特”号上浮后,立刻鸣放礼炮,机翼摇摆着向英雄们致敬!远处,一艘驱逐舰疾驶而来,欢迎载誉而归的探险家。
6. 意大利语Trieste啥意思
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北部港口城市
7. 的里雅斯特的历史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匈牙利语:Trieszt)是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工商业中心,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和的里雅斯特省首府。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拉半岛西北侧,斯洛文尼亚高原西缘丘陵平原上。城市位于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边境与亚得里亚海之间一块狭长的土地的末端,南面、东面与北面都是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的边境,属地中海气候。的里雅斯特位于的里雅斯特湾的顶端,历史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是日尔曼、拉丁、奥匈帝国和斯拉夫文化的交汇点,2009年统计的里雅斯特拥有205,000名居民。始建于公元前181年。公元前177年为古罗马控制。的里雅斯特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古老的领地之一,从1382年到1918年一直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它是欧洲列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作为地中海地区的一个繁荣的港口,的里雅斯特成为了奥匈帝国第四大城市(仅次于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19世纪末,它也显现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和音乐中心的地位,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以及的里雅斯特与意大利的联合,导致了城市的中欧文化的衰退和商业重要性的降低,在20世纪30年代和整个冷战时期,的里雅斯特的经济得到了复苏,这里也成为东西方阵营搏奕的一个重要交点,1945年被南斯拉夫占领。后规定建为自由港,由英美和南斯拉夫分甲乙两区管辖。1954年甲区交意大利管辖。1975年,正式划定意、南两国的领土和领水界线。该港是亚得里亚海的重要贸易港,也是中南欧一些国家的货物转口港。输出以船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工业品为主;输入以原油、多种金属矿石和粮食为主。主要工业有造船、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学、纺织和食品等部门。古罗马遗迹包括剧院和牌楼,在操德语的旧镇有一座城堡,后为中世纪博物馆。设有天文台。是illy咖啡公司以及忠利集团的发源地,是欧洲最大的罐装咖啡基地所在地。如今,城市成为了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通过它的港口、造船和金融服务成为了亚得里亚海一个重要的航运中心。 最初一些伊利里亚人在这里定居,随后这里被东阿尔卑斯部落卡尔尼人占领,从公元前177年起 , Tergeste 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在儒略·凯撒的授意下,城市被给予了罗马殖民地的地位,而公元前51年,儒略·凯撒在他的着作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当中将城市的名称记为Tergeste。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年,城市发展成为一座军事殖民地,而在那时,古希腊地理学家Artemidorus Daldianus和古希腊卡尼人地理学家斯特雷波将Tergeste定义为一座伊利里亚人的城市。
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的意大利”边境从蒂马沃河移到了福尔米奥内(今天的里萨诺),而罗马人治下的Tergeste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由于它作为阿奎莱亚的十字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阿奎莱亚是当时罗马在这一地区和伊斯特里亚的主要城市,作为一个优良的港口,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在公元前33年到公元前32年,奥古斯都围绕城市修建了一条城墙,而图拉真在公元2世纪在城市修建了一座剧院。
在基督时代早期,这里仍然是一个繁荣的中心城市,而在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前哨。567年,城市在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北部时被他们破坏。788年,城市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处于他们的的里雅斯特大主教的统治之下。从1081年起,城市就处在阿奎莱亚主教国的松散统治下。而在12世纪末,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由城市。 在与邻近的主要强国威尼斯共和国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之后,1369-1372年威尼斯人曾短暂的占领过这座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多数市民向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三世递交了请愿书,希望他前来主政的里雅斯特,而在当时,奥地利大公国也是利奥波德三世统治范围的一部分,中断的协议在1382年10月签署,签署的地点在位于现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的希什卡村(德语:apud Sisciam)的圣巴托罗缪教堂。不过,市民们也继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直到17世纪。
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171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的授权下,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自由港,并一直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到1891年7月1日。而在查理六世之后继任的玛丽娅·特蕾莎的统治下,城市的繁荣时代拉开了序幕。
1768年,德国美术历史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在的里雅斯特被一个抢劫者谋杀,当时他正在从维也纳前往意大利的路上。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里雅斯特被法军分别于1797、1805和1809年三次占领。在1809-1813年之间,城市被划入拿破仑下属意大利王国的伊利里亚省,中断了城市的自由港地位,并夺走了城市的自治权。而在1813年城市被奥地利帝国重新占领之后,城市的自治权并没有得到归还。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里雅斯特继续作为帝国的自由城市(德语:Stadt Triest)而经历繁荣时期,并获得了经济自由的地位,但城市的政治自治依然受到限制,城市的角色是作为奥地利帝国一个主要的贸易港口和造船中心,而在1836年奥地利的洛伊德商船队的成立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商船队的总部位于大广场(意大利语:Piazza Grande )和萨尼塔的拐角处。截至1913年,洛伊德商船队已经拥有了62艘船只,船舶总吨位达到236,000 吨。随着1860年奥地利帝国宪法的引进,城市的自治权得到了恢复,的里雅斯特也成为了奥地利帝国滨海地区(德语:Adriatisches Küstenland)的首府。
特定的弗留利方言,被称为Tergestino,直到19世纪初仍在使用,不过逐渐的被威尼斯语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和其他语言所替代,包括德语语法、斯洛文尼亚语和标准意大利语,而同时的里雅斯特语在城市被大部分市民所使用,德语则是奥地利市政部门使用的语言,而城市周围的村庄,斯洛文尼亚语则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世纪的最后十年起,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在稳步增长,在1911年已经达到了的里雅斯特全市总人口的25%(占的里雅斯特奥匈帝国居民总数的30%)。
根据1911年的人口普查,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的比例在城市中心大约为12,4%,在郊区为47,6%,而在城市周边地区则达到了90,5%,的里雅斯特19个居民区中有9个居民区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最大的族群,并在其中的7个居民区占据了绝对多数。另一方面,意大利语使用者在城市中心约为60,1%,郊区占38,1%,而在城市周边则只占 6,0%,在19个居民区中有10个居民区他们是最大的语言群体。在其中的7个占据绝大多数(包括市中心的全部6个居民区),城市范围内所包括的11个村庄,在其中的10个都是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占据绝对优势,而德语使用者只在米拉马雷占多数。
德语使用者大约占城市总人口的 5%,城市中心则占有最高的比例。
少量的人口使用克罗地亚语(1911年的统计大约有1,3%的人),城市同样也计入了其他几个小的族群社区,如捷克人、伊斯特里亚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要么被意大利语社区要么被斯洛文尼亚语社区同化。
现代的奥匈帝国海军将的里雅斯特建设成为了一个造船工厂,并作为海军基地使用,1857年帝国第一批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建设完成,由维也纳通往的里雅斯特的奥地利南部铁路成为帝国煤炭供应和贸易的最有价值的一份财产。
在20世纪初,的里雅斯特是一个繁忙的国际化大都市,经常有艺术家和哲学家光顾,如詹姆斯·乔伊斯、伊塔洛·斯韦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拉戈汀·凯特、伊万·参卡尔、西皮奥·斯拉塔佩尔和翁贝托·萨巴。城市也是奥地利里维埃拉的主要港口,南阿尔卑斯的中欧部分的唯一一块飞地,直到今天,维也纳风格的建筑和咖啡馆仍然在的里雅斯特的大街小巷占主要地位。 与特兰托一样,的里雅斯特也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一个主要焦点之一,他们期望意大利吞并他们所声称的所有居住有意大利语人口的土地,许多当地意大利人志愿参加了意大利皇家军队(一个着名的例子就是作家西皮奥·斯拉塔佩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崩溃,许多原来帝国的边境地区包括奥地利滨海地区,在帝国所分解出来的国家之间产生了争议。1918年11月3日,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结束敌对状态的维拉·朱斯蒂停战协议签署。在奥匈帝国军队被命令放下他们的武器之后,的里雅斯特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受到当地意大利族人的热烈欢迎),而一天前停战协议才刚刚生效,这一切使得意大利人有效的宣布占领这一地区在敌对状态中断之前(类似的形势也发生在南蒂罗尔)。1920年仅仅通过《拉帕洛条约》,意大利王国正式吞并了的里雅斯特,这一地区被改组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取名威尼斯朱利亚(意大利语:Venezia Giulia,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Julijska krajina,德语:Julisch Venetien,威尼斯语: Venesia Jułia,弗留利语:Vignesie Julie,拉丁语:Carsia Julia)。
虽然与意大利联合了,但是,也让城市的重要性少量降低,新的国家边界剥夺了城市和城市从前的内陆地区。斯洛文尼亚族群(根据1910年的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 25%)遭到逐渐升级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迫害,1920年4月13日的暴乱开始了对斯洛文尼亚人的暴力迫害时期,暴动的组织是为了报复意大利占领军在斯普利特遭到当地克罗地亚人的攻击,许多斯洛文尼亚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毁坏,而当由弗朗西斯科·久恩塔领导的一群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让这次暴乱达到极点,他们放火烧了国民议会(意大利语:Narodni dom),也是的里雅斯特斯洛文尼亚人的社团大楼。
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上台后,一项意大利化的官方政策开始执行,公开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被禁止,到了1927年,所有的斯洛文尼亚社团被解散,同时斯拉夫和日尔曼来源的名字和姓氏在1930年底之前要全部意大利化。
数千名来自于的里雅斯特的斯洛文尼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移民去了南斯拉夫王国和南美,在那里许多人都成了他们各自领域的着名人物,在从的里雅斯特移民的着名斯洛文尼亚人中,有作家弗拉基米尔·巴尔托尔、约西普·里比契奇和法学家鲍里斯·富尔兰以及建筑师维克托·苏尔契奇,同时几千名来自于达尔马提亚的意大利族人从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迁到的里雅斯特。
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斯拉夫民族统一主义开始出现,斯洛文尼亚激进反法西斯组织威尼斯朱利亚革命团(斯洛文尼亚语:Revolucionarna organizacija Julijske krajine T.I.G.R.)在城市中心发动了多起炸弹袭击事件,在1930年和1941年,两场对斯洛文尼亚极端分子的审判由法西斯的国家安全特别法庭在的里雅斯特举行。
尽管的里雅斯特传统的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特征的终止,以及绝大多数德语人口和大量斯洛文尼亚人的迁移出境,城市的总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以至于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
法西斯政权修建了几处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包括近70米高的胜利灯塔(意大利语:Faro della Vittoria),它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之一,的里雅斯特大学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
即使在法西斯政权的高压统治下,艺术与知识的研究和发展也继续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学习。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是重要的视觉艺术流派先锋派作家运动的大本营,以未来派艺术家图利奥·克拉利和构成主义者阿夫古斯特·切尔尼戈伊为代表人物。同一时期,的里雅斯特稳固了它作为现代意大利文学中心之一的角色,诸如翁贝托·萨巴、比亚乔·马林、贾尼·斯图帕里奇和萨尔瓦托雷·萨塔这样的作家都在这座城市生活。而在那些仍然居住在的里雅斯特的非意大利族作家和知识分子中,最着名的是奥地利人尤利乌斯·库吉和斯洛文尼亚人鲍里斯·帕霍尔,知识分子们频繁的与圣马可咖啡馆(意大利语:Caffè San Marco)相联系,直到今天,的里雅斯特的这家咖啡馆仍然在营业。
1938年颁布的反犹太种族法对城市的犹太社区(规模在意大利排第三位)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法西斯的反犹主义运动导致了对犹太人财产和个人的一系列袭击,1942年7月达到极点,当时的里雅斯特的犹太教堂遭到法西斯军队和暴徒的攻击和毁坏。 随着1941年4月纳粹德军入侵和占领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接近了的里雅斯特,从1941年冬季开始,第一支南斯拉夫游击队分队出现在的里雅斯特省,虽然直到1943年末抵抗运动才来到城市里。
在1943年9月的意大利与盟军之间的停战协议生效后,城市被德军占领,的里雅斯特名义上成为新成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由纳粹德国统治,纳粹德国在原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亚得里亚滨海行动地带(德语:Operationszone Adriatisches Küstenland,意大利语:Zona d'operazioni del Litorale adriatico,斯洛文尼亚语:Operacijska cona Jadransko primorje,克罗地亚语:Pothvatno područje Jadransko primorje),以的里雅斯特作为这一地带的行政中心。这个新的行政实体由弗里德里希·莱纳领导,在纳粹的占领下,意大利唯一的带有火葬场的集中营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来,营址位于的里雅斯特郊区的Risiera di San Sabba(斯洛文尼亚语:Rižarna pri Sveti Soboti)。1944年4月4日,近3000名犹太人、南斯拉夫人和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在Risiera被害,同时数千名囚犯在被送往其他集中营之前被监禁起来。
的里雅斯特遭到了盟军空军的轰炸,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活动也变的强大起来,城市的犹太人被驱逐到灭绝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死去。
1945年4月30日,意大利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意大利语:Comitato di Liberazione Nazionale - 缩写为CLN)的唐·马扎里和萨维奥·方达组织了近3500名志愿者,举行了反抗德军占领的起义,5月1日,盟军中的南斯拉夫游击队第8达尔马提亚师抵达并占领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法院和圣朱斯托城堡,那里的德军守卫部队表示拒绝向任何一方投降,除了盟军的新西兰部队外,新西兰第2师沿亚得里亚海北岸的14号公路继续前进并于第二天抵达的里雅斯特,5月2日傍晚,德军投降,但随即被转交给南斯拉夫游击队。
南斯拉夫军队控制了整个城市直到6月12日,这个时期在意大利的编年史中被称作“的里雅斯特的四十天”,这一时期,数百名当地意大利人和反对共产主义的斯洛文尼亚人被南斯拉夫当局逮捕,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失踪,这些人当中既包括前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合作者,也包括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和其他真实的或者潜在的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权造成威胁的反对者。其中一些人被关押在南斯拉夫的集中营里(特别是在斯洛文尼亚的博罗夫尼察),同时其他人则被处决,尸体被扔到喀斯特高原的山洞里。
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和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达成协议之后,南斯拉夫军队撤出了的里雅斯特,的里雅斯特随即处于英美军事管制之下。直到1947年9月,南斯拉夫军事当局和美国人将威尼斯朱利亚地区按摩根线划分,同时《巴黎和平条约》也使得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建立起来。 1947年,的里雅斯特被公开宣布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自治实体,受到联合国保护,形成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城市的管区沿1945年划定的摩根线分为A区和B区。
从1947年到1954年,A区由盟国军事政府管理,这个政府一部分由的里雅斯特的美军(缩写为TRUST)组成 ,由布莱恩特·E·摩尔少将指挥,他同时也是美军第88步兵师的师长,另一部分则是英军驻的里雅斯特部队(缩写为BETFOR)组成,由特伦斯·艾雷中将指挥,他同时也是军政府和部队的首脑。A区几乎覆盖了今天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省的全部地区,除了穆贾南部的四个小村庄在1954年自由港条约解除之后交给了南斯拉夫外。B区则仍然处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军事管制下,由伊斯特里亚半岛的最西部和北部组成,位于米尔纳河和德贝利·日蒂奇角(斯洛文尼亚语:Debeli Rtič,意大利语:Punta Grossa)之间。
1954年,的里雅斯特自由港被取消,广大A区的绝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里雅斯特,都被划分给了意大利。B区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同时南斯拉夫还得到了A区的四个村庄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赫尔瓦蒂尼和耶拉尔季。B区最终被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划分。1954年10月26日,意大利官方正式宣布吞并的里雅斯特,并得到了城市绝大多数市民的欢迎。1975年的《奥西莫条约》的签署最终确定了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边界以及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地位问题。这条边界如今成为了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的边界。
8. 欧洲篮球联赛有什么球星
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普遍都是中国球员有这种想法
大家都会先入为主,将NBA看成是篮球第一联赛,因为它在篮球联赛中的薪水最高、球迷最多,影响最大,收视率最高,其实这都要得益于NBA完善的商业运作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欧洲联赛的影响已经接近NBA,首先是,参加世锦赛决赛的希腊和西班牙队中,有许多球员效力于巴塞罗那、帕纳辛那科斯这样的欧洲豪门俱乐部,他们几乎都是欧洲篮球联赛的常客。
第二、薪水不比NBA少
都说NBA赚钱多,经常听到詹姆斯、韦德动辄近亿的薪水,但是这样的天价只属于那些超级球星,欧洲球员中,也只有诺维茨基、佩贾、加索尔等少数球员能达到这个档次,因此许多欧洲球员即使从钱的角度出发,也不愿意加盟NBA。
因此,除了欧洲的顶级球员会加盟NBA之外,一般的球员并不会因为薪水而去NBA,就像不久前与火箭签约的斯潘诺里斯就曾表示,去NBA不是为了钱,3年500万的薪水,他在希腊可以轻松挣到。
第三、对比与NBA是两种篮球
皇马球员汉密尔顿曾经在NBA多支球队中效力,这位美国球员现在也承认,欧洲联赛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NBA差,而且更讲究集体配合,与NBA是两种篮球。
9. 第一次去意大利(Trieste,威尼斯附近的一个城市),大概待2个月,有什么要注意的
两个月,羡慕死了。
何不把威尼斯好好的玩一玩,不远。
Trieste就在前南斯拉夫的边界,南斯拉夫不知道已经分劣成多少国家。
如果你的签证可以到这些国家看看,千万不要方弃机会。这里是亚德里亚海,风景很漂亮,前南斯拉夫的国家,消费比意大利低多了,我坐游轮经过,印象很深。 特别是 Split 这个城市。
意大利的火车很方便,快车是 Euro Star, 去米兰,佛罗伦斯都很方便。
还有翻蝈山就是瑞士。有车更方便。
意大利人很热情的。你笑着脸和人打招呼就是了。
10. 意大利 北方有多富
意大利 北方有多富??
--------------意大利 北方有多富好比我国的江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