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着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Ⅱ 利萨海战的战争情况
1866年,意大利海军(11艘装甲舰、5艘巡航舰、3艘炮舰)和奥匈帝国海军(7艘装甲舰、6艘巡航舰、7艘炮舰、1艘战列舰)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的大海战。
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什么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爾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之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20000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 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 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 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 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Ⅳ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在之后的不到一个月里,一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早就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萨拉热窝只是点燃了这个火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已经分化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另外,由于担心法国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德国曾试图维持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他开始建造大型军舰,其举动挑战了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此时德国的快速工业化以及其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搜寻让英国警觉。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三年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另一方面,1894年法俄结成同盟,英法两国在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极为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达成。
基于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各国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的感受尤为强烈,德国高层意识到即将面临两面作战,所以德国必须抢在人数远高于德军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前率先发动进攻,人们已经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但是都知道自己需要抢先手,由于过于复杂的形势,却没有人愿意先开这一枪,直至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
对于为什么要给法国机会这个问题:一战发生的十年前英法结盟,法国和沙皇俄国也已经同盟,所以德国此时发动战争虽说抢到先手,但是在舆论等各个方面都会处于被动,一战的爆发就是一个导火索,若是没有这个导火索,一战爆发时间还会推迟。若是在法国没有寻找到盟友之前德奥意三国就发动对法国的战争,首先,卑斯麦绝对不会这么做,三国结盟就是为了封锁围堵法国;就算他这么做了,俄国与奥匈帝国有着巴尔干半岛的冲突,且俄国对于德奥联盟很不满,俄国绝对会在德奥意与法国打的火热时,在背后向同盟国宣战,致使德国更早的进入双线作战;英国奉行光荣孤立,绝对不会让欧洲大陆一国独大,他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三家分晋的出现,所以,英国也注定会加入战争,并且会在同盟国向法国宣战后不到3天的时间内,与法国结盟,进行全国总动员,并向同盟国宣战,至此同盟国完全陷入被动,这样的话,某人认为一战会更早的结束。
对于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加入同盟,决不能说是使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盟实力减少,反而意大利的结盟,不仅增强了同盟国的威慑力与实力,并且增加了法英俄的猜忌之心,自此法国就要掂量:作为巴尔干半岛的债主,与意大利的对抗是否还有胜算,与意大利亚德里亚海的争夺,是否要掂量掂量同盟国的共同实力,这点对于还未曾结盟的俄国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虽说意大利部队战斗力差,但还是能打仗的,加入协约国当然使得协约国的胜利更加的明朗,意大利部队的进攻还是牵制了很多奥匈帝国的兵力的。另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使得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奥匈帝国海军在地中海一下子没有了还手之力,所以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使得同盟国败象更加明显。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着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Ⅵ 利萨海战中获胜的是哪一方
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出海,向利萨岛发起进攻。18、19日两 利萨海战图-黑色为奥地利、白色为意大利 利萨海战图-黑色为奥地利、白色为意大利 天,意大利舰队对利萨岛进行炮击,守岛的奥匈帝国军队非常顽强,用火炮击伤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在意大利舰队准备组织再次进攻时,奥匈帝国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到了。
奥匈帝国的特格特霍夫带领他的舰队远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当得知利萨遭袭时,起先他以为这仅仅是一次佯攻。他难以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这样的冒险行动,作为两栖攻击既没有突然袭击的机会也没有首先掌握制海权。意大利人全力发起攻击时,特格特霍夫向利萨驶去,到达利萨附近海域,他命令舰队做好战斗准备。意识到自己的火力处于劣势,他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型——三个“V”字型纵向排列,第一个V型由他率领的7艘铁甲舰所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第二个“V”型是木壳快速舰和一艘海防舰,由“凯撒”号领头,他把其余的小型舰船编在第三个“V”型队列中。
佩尔萨诺的舰船向利萨岸上的要塞炮台轰击了两天,也没能使岸上的88门小口径炮停止射击,而舰队伤亡很大,艘铁甲舰失去了攻击能力,大部分弹药消耗掉了,燃料只够使用两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尔萨诺又开始了攻击。当他正轰击利萨的炮台并准备派部队登陆时,了望哨突然报告,奥匈帝国的舰队正从西北方向开来。 惊慌失措的佩尔萨诺匆忙将他的铁甲舰编成纵队从奥匈帝国的编队前方冲过去。在这紧急时刻,佩尔萨诺竟毫无道理地把他的军旗从“意大利”号移到处于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
结果在前面的3艘意大利军舰与后面的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领他的由铁甲舰组成的先锋编队穿过这个空隙,他的木制舰船则向佩尔萨诺的木制船和其余铁甲舰冲去。 这场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混战,舰船的运动部分地被烟雾所遮蔽。“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木制“凯撒”号而没能成功。“凯撒”号一发炮弹擦过“迪波托加罗”号,但自己却在对方的炮火下起火,并最终被“铅锤”号逐出战斗。与此同时,奥匈帝国海军的炮火使一艘意大利的铁甲舰船起火燃烧。 特格特霍夫的旗舰撞击“意大利”号的行动在这次战斗中最为壮观。当“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在战斗的烟雾中搜索的时候,它撞在“意大利”号的舷上,这艘意大利军舰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奥匈帝国 “意大利”号沉没 “意大利”号沉没 军舰封住,当它后退时,“马克西米兰”号全速冲撞它的舷边,并使其向右舷严重倾斜,随着“马克西米兰”号慢慢地后退,“意大利”号恢复正常,接着在自己的动量和破口处涌入的数吨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倾斜。当它倾翻并沉没时,舰上缺乏训练但很有士气的水兵为他们的国王高呼万岁。
“意大利”号的沉没结束了这次战斗,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由于奥匈帝国舰队有几条军舰受损并仍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没有追击。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萨的使命,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了奥地利。而佩尔萨诺则被解除了职务。 利萨海战是奥匈帝国海军的一次大胜利,彻底解了利萨之围。
Ⅶ 奥意战争是怎么回事
1866年6月17日至8月10日进行的奥意战争,是意大利为从奥地利统治下获得解放和建立民族国家而进行的战争。
1859年奥意法战争和1859—1860年意大利革命的结果,意大利基本上实现了统一。1861年3月建立了意大利王国,撒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继承了王位。只有罗马和威尼斯省仍归奥地利管辖。
1861年4月,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与普鲁士结成反奥联盟。普鲁士向意大利提供了1.2亿马克的援助,并答应帮助解决威尼斯归还意大利王国的问题。
6月17日,普奥战争爆发。6月20日意大利参战,奥意战争爆发。
意军主力部队10万人,名义上由国王统率,实际上归参谋长拉马尔莫拉将军指挥。在明乔河一线展开,于6月23日转入进攻。在曼图亚留有3万人的强大预备队。与此同时,恰利季尼将军统率的一个军约9万人,从博洛尼亚和费拉拉地域向前开进,准备对奥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
奥地利军队为了应付两条战线作战,不得不在意大利境内组建了一支7.8万人的南线军队,由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指挥,于6月24日从维罗纳东南地域发起进攻,还在库斯托查附近地区,将遭遇的意大利军队击败。拉马尔莫拉将军损失1万余人后,被迫撤退到克雷莫纳地区。
恰利季尼将军得知意军在库斯托查附近地区战败后,立即回师后撤,未能发展战果。因为,奥地利与普鲁士作战失利,尤其是7月3日在萨多瓦附近战败,必须火速调兵保卫维也纳。这就使意军得以在威尼斯和蒂罗尔转入进攻。在这期间,加里波第的部队作战非常出色,解放了蒂罗尔南部全境。但是,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命令他们撤退。于是,蒂罗尔再度被奥军占领。
7月20日意大利海军在利萨岛附近被奥地利海军战败。利萨海战是蒸汽装甲舰船的首次大海战。6月16日由11艘装甲船、5艘巡航舰、3艘炮舰组成的意大利分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利纳出海,企图用登陆的方式攻占设有防御的工事,并作为奥地利海军基地的利萨岛(岛上仅有9处永备工事,11个炮兵连共88门火炮,守岛部队近3000人)。
7月18日和19日,意军对利萨岛发起进攻,因组织不力,没有掌握有关守岛部队的必要情报,遭到了奥军的顽强抵抗。7月20日拂晓,一支由7艘装甲舰、7艘炮舰、1艘桅帆战列舰、5艘巡航舰、1艘轻巡航舰组成的奥地利舰队,在冯·特格特霍夫海军少将率领下,前往支援守岛部队。奥地利军队突然发起攻击,集中炮火打击意大利海军舰队。但装甲舰之间的炮战未能奏效。于是,奥地利的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装甲舰撞击意大利的“意大利国王”号装甲舰,后者连同400名舰员被击沉,从而决定了这场海战的结局。另一艘意大利军舰“角力场”号被炮火击中后起火,失去战斗力,最后爆炸。此后,意大利舰队转入退却。意大利失败的原因是侦察很差,没有战斗计划,通信联络不好,佩尔萨诺海军上将优柔寡断,指挥失误。但意大利海军在利萨海战的失败,没有改变已被奥普战争所决定了的这次奥意战争的结局。这次战争的海战规模虽然并不很大,但是它却以蒸汽装甲舰船作为交战工具的首次海战,从而在海战史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页。
8月10日,奥意战争结束,意大利和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1866年10月3日于维也纳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让给拿破仑三世,再由拿破仑三世将它交给意大利王国。由于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的支持,意大利基本上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统一。
Ⅷ 奥匈帝国海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奥匈海军在“联合力量”号无畏舰上为斐迪南大公夫妇设了临时灵堂,供公众吊唁,以纪念大公生前对海军的支持。
Zenta号巡洋舰于1914年8月16日在执行封锁黑山港口巴尔的任务时,遭遇7艘英、法军舰的围攻并被击沉,成为一战中奥匈海军损失的首艘军舰。 1914年8月23日,根据英国和日本之间的盟约,日本对德国宣战。奥匈海军伊丽莎白皇后(就是茜茜公主)号巡洋舰1900年到1905年曾在天津驻扎。1913年,伊丽莎白皇后号再次来到中国。1914年7月初,该舰奉命从天津大沽口将驻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领馆的奥匈警卫部队(奥匈驻中国殖民军“驻屯军”185名官兵,携带2门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奥制马克沁重机枪8挺)搭载南下,7月22日抵达芝罘港。经过短暂逗留于同月27日来到德国租借地青岛。此次奥匈军队是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在得到奥军统帅部的指令后,汇集青岛参加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9月2日,以日军为主的英日联军在山东龙口登陆,9月18日又在青岛的崂山登陆,遂开始进攻青岛。在青岛战役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表现英勇。尽管在战争初期,该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但是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地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 在Zenta号被击沉后的9个月里,驻扎本土的奥匈舰队基本上是静静的在普拉(今属克罗地亚)军港里度过的。1915年5月,经过了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反复的讨价还价,意大利决定对奥匈帝国宣战(奥匈给意大利的开价是,若参加同盟国,战胜后可得到法属突尼斯,但意大利最后接受了英法的开价,加入协约国,战胜后可得到奥匈帝国的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奥匈海军随即从他们位于普拉、希贝尼克(今属克罗地亚)和科托尔(今属黑山共和国)的基地出发,炮轰从威尼斯到巴列塔的意大利东海岸,其主要打击目标是安科纳等城市,以及沿海岸修建的铁路。这样,直到1917年,奥匈海军也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
当时协约国在地中海同时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三国把亚得里亚海划分成11个防区,由英国负责其中的4个,法国4个,意大利3个。由于三国的海军指挥系统不同、语言障碍和民族之间的骄傲,他们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这使得德国和奥匈海军的潜艇部队有机可乘。一个典型的缺少配合的例子是:1917年2月,一艘意大利运兵船Minas号在载着意大利军队从意大利开往希腊的萨洛尼卡的途中,在英军负责的防区内被奥匈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870人死亡。在从意大利负责的防区开进英国防区时,本应由英军舰艇接过为运兵船护航的任务。但英军错误的理解了意大利护航的驱逐舰的信息,没有接过防务,而不明就里的意大利驱逐舰就径自撇下运兵船返回自己防区了,使得运兵船在无护航状态下被击沉。 奥特朗托海峡是亚得里亚海的出口,也是奥匈海军开往远洋的唯一通道。其位于意大利与阿尔巴尼亚、希腊之间,最窄处只有72km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在奥特朗托海峡设置了防潜封锁线,从意大利的“靴子跟”到海峡东侧的科孚岛(属希腊,希腊作为协约国参战)。这条封锁线主要由拖网渔船构成,只是渔船拖的不再是渔网,而是防潜网,并且渔船都经过了改装,安装了发射6磅炮弹的炮并携带深水炸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条防潜封锁线,却并没有能对同盟国的潜艇实现有效的封锁,德国和奥匈的潜艇 依然上百次的出入亚得里亚海攻击协约国在地中海的船只,而只有两艘被封锁线捕获或者摧毁。于是这条封锁线被戏称为“筛子”。但是,由于渔船的报警功能,以及驻扎在附近港口的协约国舰队的存在,这条封锁线事实上把奥匈海军的水面舰队关在了亚得里亚海里。
于是,突破奥特朗托海峡封锁线就成为奥匈海军的重要课题。他们组织了多次进攻以求摧毁这条封锁线,1915年5次,1916年9次,1917年则多达10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17年5月14日夜至5月15日拂晓。此前的3个月里,奥匈海军对封锁线发起过4次攻击,但都没有明显成效。
奥匈海军的2艘舰艇事先前往意大利的布林迪西港外布水雷,另一艘则监视港内英国和意大利舰队的行动。14日夜里,3艘意大利商船在驱逐舰Borea号护航下前往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他们在黑暗中正好遭遇奥匈驱逐舰Csepel号和Batalon号。Borea号被击沉,三艘商船中,一艘运送弹药的中弹爆炸沉没,另两艘中有一艘中弹,另一艘起火。两艘奥匈驱逐舰随即向北撤退。与此同时,由霍尔蒂上校(匈牙利人,军人,1920年后成为匈牙利独裁者)率领的三艘奥匈巡洋舰诺瓦拉号(注:不同于早先的护卫舰诺瓦拉号)、Saida号和黑尔戈兰号已经抵达封锁线,巡逻的4艘法国驱逐舰把他们当做了友军而未予理睬。接下来就是他们的一段愉快时光,击沉了当时封锁线上47艘渔船中的14艘,另重伤了三艘。协约国舰队闻讯由意大利海军少将Alfredo Acton率领赶来与奥匈舰队交火。Saida号受伤,而诺瓦拉号失去行动能力,霍尔蒂本人也受伤了。诺瓦拉号是被拖着返回基地的。奥匈的后援舰队从科托尔基地开出,协约国舰队发现后即脱离接触,双方各自返回基地。英国巡洋舰Dartmouth号在返回布林迪西的途中被奥匈潜艇U-89的鱼雷击中而受伤。U-89潜艇此前在布林迪西港外布设的水雷,在14日夜里炸沉了法国驱逐舰Boutefeu号。到整个行动结束,奥匈帝国海军击沉两艘协约国驱逐舰和14艘拖网渔船,击伤一艘巡洋舰,自己两艘巡洋舰受伤,总的来说占了便宜。 1917年12月9日,意大利海军的两艘鱼雷艇溜入的里雅斯特港,对奥匈海军的前无畏舰维也纳号及其姊妹舰布达佩斯号发射了鱼雷。布达佩斯号侥幸没有被击中,维也纳号则中了两枚鱼雷,不到5分钟内就沉没了。
1918年6月,已被提拔为奥匈海军总司令的霍尔蒂计划调动包括4艘无畏舰在内的主力舰队对奥特朗托封锁线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突袭,但在前往海峡的途中,伊什特万号无畏舰被意大利的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吃水线处。霍尔蒂认为突袭所必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已经丧失,于是整个计划取消。奥匈海军的官兵们试图挽救伊什特万号,一边修理、排水,一边由特格特霍夫号拖着伊什特万号返回基地。但在拖航途中,由于排水的水泵的排水效果不对称,伊什特万号严重倾斜,奥匈官兵不得不弃舰,眼看着它沉入海底。
随着同盟国在一战中走向失败,奥匈帝国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其舰队在战败后落入协约国之手。战争结束前夕的1918年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缩写作SCS)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以萨格勒布为首都,其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1918年12月1日即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又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帝国原计划在战后改组成联邦或者邦联制国家,但面对其治下各民族的独立浪潮也无法阻止,只好顺水推舟,把海军的舰队、基地、军械库、海岸要塞和商船队都交给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的里雅斯特例外,因为其所在的伊斯特拉地区战后被并入意大利)。作为回报,后者接收了这些东西后,宣布自己为中立国。
但SCS国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其中立地位也没有得到保障。1918年11月1日,意大利海军的袖珍潜艇(或称人操鱼雷,但是是由潜水员驾驶,在目标上安装炸药后返航或者弃艇逃生的,不同于二战中日本海军的自杀式人操鱼雷)潜入原属奥匈帝国的普拉海军基地,炸沉了奥匈海军“联合力量”号无畏舰(刚于10月31日移交SCS国,改名为“南斯拉夫”号)。随后,特格特霍夫号无畏舰被迫交给意大利,被放在威尼斯当做战利品展示,又被当做道具用来拍摄电影《Eroi di nostri mari》(《我们的海上英雄》,讲述意大利鱼雷艇击沉伊什特万号的故事), 然后于1924年被拆解。欧根亲王号则被法国海军强行征用,先用来演练空军对舰船的攻击,然后被当做靶船击沉。至此,奥匈海军的4艘无畏舰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而奥匈帝国也在一战最后的硝烟中土崩瓦解,其原有的沿海领土分属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王国,奥地利只保留了她的日耳曼核心领土,就是奥地利现有的版图,成为一个内陆国。奥匈帝国海军因此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存在于《音乐之声》里冯·特拉普海军上校(海军不复存在,因此被迫退役)的心里。 1914: 巡洋舰Zenta号、伊丽莎白皇后号
1915: 潜艇U-12, U-3,驱逐舰Lika号和Triglav号
1916: 潜艇U-6,U-16
1917: 潜艇U-30, 驱逐舰Wildfang号(好像是“迁徙的鹰”的意思,懂德文的朋友请指正,1917年6月4日触水雷沉没), 前无畏舰维也纳号
1918: 潜艇U-23,U-20,U-1,勇士号(SMS Streiter,1918年4月16日因碰撞沉没),无畏舰伊什特万号,联合力量号
1919: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号(被交给法国作为战争赔偿,航行途中遇大风沉没) 1.海军的地位
在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和公众的视野中,海军从来都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奥匈帝国这样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公众眼中的海军,只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烧钱机器”,即使海军开放日和新成立的海军俱乐部们也没能使之明显转变。海军的军费是由战争部管理的,而这个部又很大程度上受到陆军的影响和控制。
海军只在受到三位皇室成员先后关照期间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分别是弗里德里希大公(1844-1847任海军总司令)、斐迪南·马克西米连大公(1854-1864任海军总司令)和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王储,1914年在萨拉热窝事件中被刺身亡在世时是海军的积极支持者)。但不幸的是,弗里德里希大公26岁即英年早逝,斐迪南·马克西米连大公离开奥地利到墨西哥去当皇帝(3年后死于墨西哥),斐迪南大公则未及继位即遇刺身亡,使海军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2.民族问题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反映在海军里,就往往是这样一个局面:军官需要会说四种语言才能有效的指挥,因为信号系统和轮机舱里多半是日耳曼人和捷克人,炮手是匈牙利人,水手和司炉是意大利人和克罗地亚人。据统计在1914年开战当时,其海军军人民族构成成分如下:克罗地亚31.0%、匈牙利20.4%,德国与奥地利16.3%,意大利14.1%,捷克斯洛伐克11.8%,波兰与罗马尼亚3.0%,斯洛文尼亚2.8%。这大大提高了指挥的难度,降低了作战效能。
3.地理因素
奥匈帝国只濒临亚得里亚海,该海是一个口袋型的半封闭海域,只通过奥特朗托海峡通往地中海,而地中海本身仍被陆地包围,只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与大西洋和红海相连。奥特朗托海峡西岸是与奥地利素来不睦的意大利(奥地利是意大利独立与统一运动的主要反对对象,1848、1859、1866和1914-1918的一战中两国四度成为敌国),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又都被英国控制(一战中英国作为协约国的主要成员,与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作战)。这样的地理因素,给奥匈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也使得奥匈海军的作战与舰船设计思想倾向于近海作战,一战中最终采取的仅仅是存在舰队路线(即驻守港内以牵制敌方的注意力与兵力,但轻易不出港交战),直到奥匈帝国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