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代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到20世纪,意大利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进入垄断的发展阶段,跻身于欧美帝国主义之列。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南北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严重匮乏,决定了意大利具有“贫穷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对非洲的军事扩张,参加帝国主义瓜分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这就是记载于20世纪头30年意大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0世纪初马里内蒂倡导未来主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主张用自由不羁的新手段表现以都市机器文明为特征的新时代,一时席卷文艺的各个领域,并波及他国。未来主义不曾产生有价值的作品,但它对欧美现代派文艺发生了影响,在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方面获得某些突破。与此同时,另一诗歌流派“微暗派”也出现在文坛上,这一派诗人的作品同邓南遮的文体华美浮夸、宣扬超人的诗歌相对立。
隐逸派也是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重要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欧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朱泽培·翁加雷蒂(1888~1970)、萨尔瓦多雷·夸齐莫多(1901~1968)。隐逸派诗人回避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着意抒写“生活之恶”,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的微妙情绪和瞬息间的感受。隐逸派诗歌表现了中小资产阶级被压迫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人们追求民主、维护尊严的意识。抵抗运动的风暴推动夸齐莫多等诗人脱离隐逸派,转而写作社会诗歌。隐逸派在意大利现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同未来主义、隐逸派分庭抗礼的是邓南遮、皮兰德娄。加布里耶莱·邓南遮(1863~1938)写的一系列唯美主义小说、戏剧,表现艺术同环境的冲突,刻画利己主义者的病态心理。随着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邓南遮也变为军国主义吹鼓手,歌颂肩负统治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义,为法西斯张目。邓南遮的唯美主义作品曾风靡一时,为许多作家所效尤。
路易吉·皮兰德娄(1867~1936)的早期创作受到真实主义的影响。他的长篇小说,特别是怪诞戏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亨利四世》,1922),以人与现实、“自我”与“假面”的冲突为主题,打破传统戏剧的规范,描写荒诞不经的环境里发生的荒诞不经的事件,表现置身于紊乱的客观现实里的人,被迫戴上种种“假面”,在虚幻中寻求真实,却由此永远失去“自我”,被现实所抛弃。皮兰德娄的怪诞剧表达了意大利从帝国主义向法西斯主义转变而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时期小资产阶级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立足点的颓丧和苦闷。
20世纪上半叶,两个着名文艺刊物《呼声》、《哨兵》聚合的文学家、批评家,在建立“新文化”的旗号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借鉴欧洲现代派文艺,或以自我意识为作品的中心,或追求纯粹的艺术美,后来衍生出脱离现实、执着于形式的“艺术散文”派。1945年是意大利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埋葬了反动、黑暗的墨索里尼政权,迎来了第一个制宪共和国的诞生。争取社会平等与进步的民主运动在全国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新现实主义作家把抵抗运动的激情和理想注进了文学。他们以反法西斯斗争、“南方问题”或战后初期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为题材,予以真切的描写,力求使文学作品成为记述历史的真实和战后严峻的现实的艺术文献。他们塑造了意大利文学史上新的主人公。新现实主义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悲剧,喊出了下层人民要求生存、渴望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呼声。新现实主义是对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美化现实、歌功颂德的法西斯文学的否定,又同回避现实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文学形成对照。它继承真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开辟了意大利文学新的蹊径。
战后许多作家的成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同新现实主义相联系。瓦斯科·普拉托利尼(1913~)描写社会生活,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艺术散文”的痕迹。《苦难情侣》(1947)、《麦泰洛》(1955)等,描写意大利工人运动艰难曲折的发展和青年一代的生活、爱情及反对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是战后现实主义的杰作。30年代崭露头角的作家埃利奥·维多里尼(1908~1966),把现实主义的描绘同抽象的观念结合起来,试图从道德的角度揭示法西斯政权的本质,表现“人性”同严酷现实的冲突(《人与非人》,1945;《墨西拿的妇女》,1949)。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用写非英雄人物的手法来表现抵抗运动,或借助离奇的情节来反映现代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都蕴含着对人和社会命运的沉思。切扎雷·帕韦泽(1908~1950)的诗歌和小说,抒发对乡土、童年的挚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披露人在虚伪、堕落的社会里绝望的孤独,贯串着对人生归宿的痛苦的反省。
乔尔乔·巴萨尼(1916~)是一位出身犹太人家庭的作家,他的小说以抒情的笔触,描写故乡费拉拉普通人失去欢乐的生活,或叙述犹太人在战争和法西斯统治时期的苦难。西西里的有名作家朱泽培·托马齐·迪·兰佩杜萨(1896~1957)的小说《豹》(1958),通过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败,表现了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
意大利现代最着名的作家当推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从《冷漠的人们》(1929)到《内在生活》(1978)长达50年的创作中,比较深刻地暴露了这个阶级日益丧失理想,陷入无可挽救的思想危机,展示出西方畸形的“福利社会”里富裕的物质生活同贫困的精神生活的尖锐矛盾。莫拉维亚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某些作品又可看出抵抗运动和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莱奥纳尔多·莎沙(1921~)擅长写社会政治小说,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罪行,对统治集团和各政治党派的行为予以抨击,在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艺术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还有布扎蒂、莫兰泰。迪诺·布扎蒂(1906~1972)的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通过神秘、玄妙的事件,影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的惶惑、恐惧的本能和等待不可抗拒的灾难的痛苦。女作家埃尔萨·莫兰泰(1918~)以细腻的心理分析见长,把写实同象征的手法熔于一炉,表现暴力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深刻烙印,饱含对人的生活经历的再思索。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写工业题材的作家。奥蒂耶罗·奥蒂耶里(1924~)曾长期在垄断企业工作,他的小说、杂文写工业发展对人的摧残。维多里奥·塞雷尼(1913~)早年是隐逸派诗人,战后在皮雷利垄断集团任职,他的诗歌诉说庞大、无情的工业齿轮对人的心灵造成的创伤。
在戏剧领域,着名编剧、导演、演员爱德华多·德·菲利浦(1900~),写了许多方言喜剧,以反映那不勒斯的社会风尚为内容,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展现平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嘲讽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予以针砭。达里奥·福(1926~)是另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戏剧艺术家,他摒弃正统戏剧的规范,从“即兴喜剧”汲取营养,又借鉴欧洲现代派戏剧,创作了许多政治讽刺剧,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激烈的抨击。在文艺理论领域,克罗齐和葛兰西是最有影响的人物。贝内德托·克罗齐(1866~1952)是20世纪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现实属于精神生活范畴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提出“直觉即艺术”的理论。他一方面视文学艺术为人的感情的反映,指出艺术创作同政治、经济活动虽互相作用但又各自独立,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特殊的属性和规律;另一方面认为感觉先于观念、行动,提倡创作同生活分离、内容同形式分裂的“纯诗歌”,否认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和作家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克罗齐在哲学、历史、美学、文学史、文艺批评方面的着作,对西方思想界和文艺理论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着作大多写于狱中,主要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和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提出创立“民族与人民的文学”的口号,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艺批评的任务,作了精辟的论述;同时对许多古典作家和20世纪重要的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论述。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② 近代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启蒙主义文学兴起,最有成就的是创立了“风俗喜剧”的哥尔多尼。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是标维柯的《新科学》。
19世纪初,民族复兴运动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浪漫主义是这一运动在文学上的产物和反映。浪漫主义者强调文学同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采用诗歌、历史剧、历史小说等体裁,讴歌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抒发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崇高理想,诅咒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反映出民族复兴运动的弱点和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不少作家脱离和轻视人民群众,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在作品中大都只是提出民族问题,而回避社会问题;一些作家在革命低潮时期悲观动摇,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革命。
从50年代末叶起,民族复兴运动进入更广泛、深入的时期。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推翻国内外封建主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则主张在独立、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萨伏依王朝领导下的君主立宪政权。由于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斗争关键时刻动摇妥协,大资产阶级窃取了民族复兴运动的胜利果实。
这样,反映民族复兴运动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日益失去现实意义,趋向衰落。广大中下阶层不满现状、迫切要求继续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在文学里得到了反映。
③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诞生的摇篮,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许多城市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商业和银行业都发展迅速。例如威尼斯的商船队就定期在欧洲、亚洲、非洲一些大城市航行,佛罗伦萨的银行也在欧洲许多城市设有分行。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一天天强大。他们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取得胜利,便积极提倡文艺,网罗大批人才。这就使意大利文坛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丁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新旧交替时代的伟大诗人,在这过渡时期的着名作家还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们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到了15、16世纪,又涌现了一批人文主义作家,比较着名的有安琪罗·波利齐亚诺、路易其·浦尔契、马德奥·博亚尔多、雅科波·桑纳扎罗、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托夸多·塔索。后两位作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是公证人,与但丁一同被流放。彼特拉克早年学过法律,曾到欧洲许多地方旅游,搜集古代希腊罗马文物,认真研究古罗马名家作品。他热爱古典文学,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的禁欲主义。他最先提出“人学”来与中世纪神学相对抗。这位诗人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曾被元老院推举为桂冠诗人。他所独创的十四行诗对欧洲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彼特拉克用意大利文写的《歌集》是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出色的抒情诗集。它分上下两册。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写诗人对女友劳娜深挚的爱情。上册写1327年诗人初次见到骑士之妻劳娜时的内心汹涌的热情。劳娜有花朵一样的娇美的容貌,也有高尚的道德。诗人对她一见倾心,终生爱慕。当时劳娜20岁,已婚3年,诗人23岁。下册写于20年之后,当时劳挪已死于瘟疫。诗人抒发了劳娜死后自己深深的痛苦与哀伤,诗句悲切感人。在劳娜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但诗人对她的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个人幸福的热烈追求。
《歌集》是彼特拉克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世界观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热烈追求现世生活中的爱请和幸福,一方面仍受中世纪宗教观念的束缚;一方面用火一样的诗句表达他炽烈的爱国热情,一方面又轻视和脱离人民。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积极的一面和时代的阶级的局限。
安琪罗·波利齐亚诺(1454~1494)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他认真学习了维吉尔、莫维德、但丁、彼特拉克等人的作品,从前人的创作中吸收艺术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八行体叙事诗和圣剧《俄耳甫斯》。
作品以希腊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写的是歌手俄耳甫斯的历险故事。这本是个世俗异教寓言故事,作者却将它涂上梦幻神秘色彩,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
马德奥·博亚尔多(1441~1494)也是意大利着名的人文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热恋中的奥兰多》,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兰多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的贴身卫士。
作品描写他和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故事,富有传奇色彩。
雅科波·桑纳扎罗(1455~1530)也是意大利有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散文作品《阿卡狄亚》。
小说主人公辛契洛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但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远离故乡,到风景清幽的阿卡狄亚去生活。作品主人公离开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的情节对后世欧洲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卢乡维科·阿里奥斯托(1474~1588)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他在戏剧和诗歌方面都有较大成就。他写了5部喜剧,是意大利风俗喜剧的奠基人。着名的喜剧有《列娜》和《妖术》,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很广。他的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叙事长诗《疯狂的奥兰多》。从情节看这是博亚尔多《热恋中的奥兰多》的续篇。由于博亚尔多没有写完作品就已阵亡,阿里奥斯托便继续写下去。以原有的3条情节线索作为框架,突出奥兰多对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热烈的坚贞的爱情。他为寻找这个美人,走遍天涯海角,历尽了艰难困苦。后来安杰丽嘉爱上了伊斯兰教徒梅多洛,并和他结了婚。奥兰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疯狂了。这部作品取材于民间文学,在艺术方面表现了精湛的技巧,结构严密,情节生动,心理描写细腻而有分寸,诗句清丽而有韵味。
长诗写的虽是传奇色彩浓厚的故事,但却贯穿了时代精神,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作品既有对爱情和大自然的歌颂,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它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托夸多·塔索(1544~159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宫廷诗人家庭,攻读过法律,但他的兴趣是在文学方面。曾认真研究过古希腊诗人的赋诗法。他一生道路坎坷,曾因精神抑郁得了癫狂症,被关入疯人院7年。一生写了叙事诗《利那尔多》(1561)、田园剧《阿明达》(1573)和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等。由于他诗歌方面有较大成就,1595年罗马教皇曾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
塔索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作品的内容是描写1096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事件。十字军首领弗莱多·底·布留尼在最后几个月中带领十字军攻克了圣城耶路撒冷。作者选择这个题材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写作长诗的年代,欧洲正面临土耳其的威胁。
长诗中既描写了十字军英勇搏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穿插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语言高雅而有文采,抒情色彩浓厚。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反映在长诗中,他想要歌颂基督教,但实际上他所写的世俗爱情故事和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给读者的印象更深,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④ 18世纪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17世纪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领下,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压制思想言论,文学严重脱离现实,极端形式主义的马利诺诗派盛极一时。
18世纪初叶,奥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统治,在新的外族压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个分裂衰弱的国家。从17世纪末年到18世纪中叶,在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阿尔卡底亚诗派,这个诗派和它所反对的马利诺诗派同样严重地脱离现实,它所提倡的田园诗是一种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从18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出现了将近半世纪的和平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经济有了发展。资产阶级较前壮大,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进步的知识分子中间,意大利文学出现新的繁荣。启蒙思想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人们对待社会现实不采取革命态度,而采取温和的批判态度,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例如,诗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温和的嘲讽笔调去描绘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他的诗里也显示出旧的阿尔卡底亚诗派的形式和新的启蒙思想内容之间的矛盾。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热情的高涨,最鲜明地反映在阿尔菲爱里(1749~1803)的作品中。
此外,他还对悲剧进行了改革,用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的题材以及简练有力的语言写出了富有思想性的剧本,对19世纪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起了推进作用。但意大利18世纪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哥尔多尼的喜剧。
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以律师为业,30年代即开始创作剧本。1748年放弃律师业务,成为剧团的编剧家。他一生写了267个剧本,其中有150多个喜剧。当时舞台上流行意大利的独特剧种——即兴喜剧,这种喜剧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临时想出对话和独白。
剧中滑稽人物戴着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剧。它原来具有社会讽刺性质,但是到了18世纪却变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内容。哥尔多尼作为启蒙的编剧家,要求戏剧对观众起教育作用,为此必须改革即兴喜剧,使之成为有固定台词的现实主义喜剧。
为了寻找新型喜剧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国和外国的经验。他青年时受过马基雅维里的喜剧《曼陀罗花》的启发,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国18世纪的剧作家。他在《喜剧剧院》(1750)这一剧本里阐明了自己的喜剧观点。他要求喜剧忠实地反映生活,反对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亚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剧,强调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鲜明对比,使喜剧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尔多尼在喜剧改革和创作中贯彻了这些观点。他对当时的即兴喜剧进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剧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假面人物,但他们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现实内容的形象。哥尔多尼称自己的喜剧为性格喜剧,剧中人物性格的确是鲜明生动的。剧情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而又是风俗喜剧。其中社会背景虽然主要是威尼斯,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把讽刺揭露的锋芒指向贵族阶级。《封建主》(1752)一剧描写腐化堕落的侯爵引诱农家妇女,遭到殴打,农民联合起来,决定同贵族作斗争。但剧本最后让一个农家女子和侯爵结婚,造成阶级调和的结局。
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过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讽刺了没落贵族和购买贵族爵位的暴发的资产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这两个显贵人物之后和一个仆人结了婚。许多生动的生活场面、民主的思想内容和女主人公动人的形象,使这个剧本成为一部杰作。
哥尔多尼也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和缺点。《老顽固们》(1760)一剧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人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社会的危机。
剧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业资产阶级环境中展开的。一个商人的女儿想在结婚前和素不相识的未婚夫见一面,这违反了当时威尼斯的习俗。一位聪明热情的太太帮助她,使她如愿以偿。两家的父亲都是顽固的家庭暴君,因为这件事解除了他俩的婚约。那位太太仗义执言,终于成全了这一对青年男女。
剧本在描绘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画各个顽固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上,都较为成功。
在哥尔多尼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剧本中,最出色的是《乔嘉人的争吵》(1762),它描写渔民争吵打架的场面,一位年轻律师使大家言归于好,并帮助他们办理了几件婚事。
剧本是由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组成的,通过争吵的形式却描绘出劳动人民的一些优良品德,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哥尔多尼的喜剧改革引起以哥齐为首的反启蒙的批评家的猛烈攻击,他不得不于1762年离开祖国,侨居巴黎一直到死。
⑤ 总结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基本倾向主要成就及主要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
文艺复兴之前,意大利语并非是意大利的文学语言。只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作
家才刚开始用母语而不是拉丁语、法语或普罗旺斯语写作。到十三世纪五十年代,意
大利诗歌文学上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温柔的新体”(意大利语作Dolce Stil Novo
,英语作Sweet New Style,这种风格的诗歌赞美柏拉图式的爱情而非贵族宫廷爱情
)开始兴起,领衔人物主要是圭托内·达雷佐(Guittone d'Arezzo)和圭多·圭尼
采里(Guido Guinizelli)。意大利文学在文艺复兴真正开始之前,在诗歌方面就有
很大的变化了。十三世纪意大利的文学革命确实为文艺复兴布置了一个舞台。
越来越多用意大利俗语创作的作品得以面世。同时,这些作品的创作源泉,从宗
教转变到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的前基督教时期。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没有宗教作
品问世,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
就完全反映的是中世纪的世界观。基督教对艺术家和文学作家的影响仍然是第一位的
,古典作品的影响只是第二位的。
文艺复兴早期,特别是在意大利,人们把注意力大多放在翻译和学习拉丁语或希
腊语的古典作品上。两种语言的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都被大大颂扬,因为文艺复兴才
被人们定义为黑暗时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不过,文艺复兴的作家们并不满足于依靠
古典作家的桂冠过日子。许多人还是试图要去将伟大的古典方法和风格整合入他们自
己的作品之中。人们最努力仿效的罗马作家是西塞罗、贺拉斯、萨鲁斯特和维吉尔,
希腊作家是亚里士多德、荷马、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诗歌受到了发展中的科学和哲学的很大影响。被重新定义
了的科学与哲学(“学术”)中的关键人物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也是
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出版了数本重要的诗歌作品。他用拉丁语写的诗歌中较着名的
就是讲述布匿战争的史诗《阿非利加》(Africa),但今天他流传更广的作品却是用
意大利俗语写成的《歌集》(Canzoniere);后者是献给他单恋的劳拉的爱情十四行
诗的作品集。他是用意大利语写十四行诗的先驱,而将他的作品翻译为英语的托马斯
·怀亚特(Thomas Wyatt)则在英格兰创建了十四行诗的风格。莎士比亚和不计其数
的其他作家将其发扬光大。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io)是彼特拉克的弟子,他另立一派。他的主要作品
是《十日谈》(Decameron),即十个人为了躲避黑死病,逃到了佛罗伦萨的郊区,
在那里他们用一百个故事度过了十个晚上。《十日谈》以及薄伽丘的其他作品是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英格兰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包括乔叟、莎士比亚等等。
除了基督教、古典文化和学术之外,对文艺复兴文学的第四个影响力就是政治。
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也是一位重要的意大利语作家。他
的最着名的作品是《君主论》(The Prince),此作品在西方社会中是如此广为人知
,以至于“马基雅维里主义”成了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君主论》一书中提到的追
求个人利益的态度。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自己并不是完全信奉书中的谋略
,所以“马基雅维里主义”在使用上有可能会不准确。但无论如何,《君主论》和其
他文艺复兴作品一起,仍然是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产生联系和影响的作品。
⑥ 意大利文学的近现代文学
20世纪头30年 ,意大利跻身帝国主义行列,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其文学呈现出纷繁歧异的局面。未来主义是一群激进的艺术家在革新传统文学的旗号下的组合。他们同邓南遮(1863~1938)的唯美主义分庭抗礼,采取自由不羁的表现手段,诉诸感应和急速的节奏,着意表现运动和力量的美,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对欧美现代派文艺发生了影响。隐秘派诗歌萌发于20年代,其辐射力波及半个多世纪的重要诗歌流派。以蒙塔莱、翁加雷蒂(1888~1970)、夸齐莫多为代表的隐秘派诗人擅长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的微妙情绪和瞬息间的感受,宣泄一代人在“生活之恶”重压下维护个性尊严和价值的意识。皮兰德娄和斯韦沃(1861~1928)是20世纪戏剧、小说领域独树一帜的大师。前者打破传统戏剧的规范,描写荒诞不经的环境里的荒诞不经的事件,刻画人失去自我的悲剧,后者则摒弃传统小说的手法,借助潜意识,塑造病态的现代人的形象。新现实主义文学倾注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激情和理想,以朴实无华的文风,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南方问题”和战后初期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开了意大利文学的新生面。战后许多作家如莱维(1902~1975)普拉托利尼(1913~1991)等的成就,都同新现实主义相联系。
⑦ 意大利文学上的隐逸派和微暗派宣扬的思想是怎样的
隐逸派也是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重要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欧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朱泽培·翁加雷蒂(1888—1970)、萨尔瓦多雷·夸齐莫多(1901—1968)。隐逸派诗人回避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着意抒写“生活之恶”,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的微妙情绪和瞬息间的感受。隐逸派诗歌表现了中小资产阶级被压迫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人们追求民主、维护尊严的意识。抵抗运动的风暴推动夸齐莫多等诗人脱离隐逸派,转而写作社会诗歌。隐逸派在意大利现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与此同时,另一诗歌流派“微暗派”也出现在文坛上,这一派诗人的作品同邓南遮的文体华美浮夸、宣扬超人的诗歌相对立。
⑧ 关于意大利文学作品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骑士》都是研究欣赏现代小说不可错过的经典。
卡尔维诺童年时就离开古巴回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了意大利抵抗组织,战后定居于都灵,并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同时为共产党的周刊L'Unità和Einaudi 出版社工作。从1959年至1966年他和Elio Vittorini 一起编辑左翼杂志Il Menabò di letteratura 。
卡尔维诺最早的作品都与他参加抵抗组织的经历有关:新现实主义的小说Il sentiero dei nidi di ragno (《通往蜘蛛巢的小路》,1947年出版)通过一个未成年人的经历审视了抵抗运动,这个少年人面对周围的成年人和一系列事件,感到无助;以及名为Ultimo viene il corvo 的短篇小说集(《亚当,午后和其他故事》,1949年出版)。
50年代卡尔维诺果断地转向幻想和寓言作品的创作,其中的三篇小说为他带来了国际知名度。第一部Il visconte dimezzato (《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出版)是一个人被炮火劈成两半的寓言故事—— 一半身子行善一半身子做恶——通过与一个农家女子的爱情又合二为一。第二部Il barone rampante的声誉最高(《树上的男爵》,1957年出版),这是十九世纪一位贵族的传奇故事,一天他决心爬到树上,从此双脚不再沾地面半步。但是他确实在树上完整分享了他的同胞在地上的生活。这篇故事机智地探讨了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联系和对立。第三部 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不存在的骑士》,1959年出版)是对中世纪骑士小说的模仿。
卡尔维诺后期的幻想作品有:cosmicomiche (《宇宙连环画》,1965年出版)对宇宙创造和进化的意识流叙述;稍后的 Le città invisibili (《看不见的城市》,1972年出版),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命运交错的城堡》,1973年出版)和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如果冬夜,一个旅人》,1979年出版),卡尔维诺使用了游戏般创新的结构和多变的视点,目的是考察机会、巧合和变化的本质。Una pietra sopra: Discorsi di letteratura e società (《文学的作用》,1980年出版)是他为Il Menabò杂志写的文章的结集。
身后另有5篇写作于1962年-1977年的“记忆练习”结集为La Strada di San Giovanni,于1990年出版。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是意大利当代最着名的小说家。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数十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他以写实的笔法,通过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平常故事、触到了人的心灵深处。他的作品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五部最杰出的作品:《冷漠的人们》、《乔恰里亚的女人》、《鄙视》、《注意》和《不由自主》。
其中《乔恰里亚的女人》这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切西拉的妇女,她出生在乔恰里亚山区的农村,嫁给了罗马的一个年纪已经不轻的小食品店老板,丈夫死后,她与女儿罗赛塔相依为命。战争使得罗马的食品短缺,这倒为她提供了做食品投机生意的大好时机。对她而言,战争的双方谁对谁错、谁胜谁负是无所谓的,只要能让她将这投机生意做下去,让她赚足钱为女儿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就行了。
小说中的意大利人自私冷漠,只顾自己过安稳日子,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他们不喜欢墨索里尼,也不愿意打仗,但他们听任法西斯势力窃取了国家政权,任凭墨索里尼发动了战争,并且他们也多少都参加了侵略战争。罗赛塔的未婚夫这个时候就在南斯拉夫,孔切塔的儿子,山上的一个难民,就曾经去过阿尔巴尼亚。当逃兵的人并不是要抵制非正义战争,而仅仅是不肯死在异乡,所以孔切塔的儿子和那个难民竟然还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在阿尔巴尼亚犯下的罪行。人们希望战争早早结束,盼着盟军来解放他们,却并不想做些什么实际的事来加速自己的解放。他们为英国人的轰炸机而欢呼,可是看到英国飞机将炸弹投在丰迪镇,想到那里有他们的房子,他们又骂英国人是强盗,是杀人犯,又转而为向英国飞机开火的德国人而欢呼;而当年,意大利的飞机炸毁敌国的城市和那里人民的房屋,他们曾为此而欢欣。
今天,我们读着莫拉维亚写于近半个世纪前的小说,仍然为之感动,对米凯莱的那些有关政治与战争的见解产生共鸣,为他的死而感到痛惜,更为与他的肉体一同被战争消灭的道德良心感到痛惜。我们仍然能感觉到这部小说的不朽价值。
另外还有,
德·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薄加丘 《十日谈》
⑨ 19世纪初的民族复兴运动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19世纪初,民族复兴运动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浪漫主义是这一运动在文学上的产物和反映。浪漫主义者强调文学同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采用诗歌、历史剧、历史小说等体裁,讴歌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抒发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崇高理想,诅咒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反映出民族复兴运动的弱点和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不少作家脱离和轻视人民群众,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在作品中大都只是提出民族问题,而回避社会问题;一些作家在革命低潮时期悲观动摇,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革命。
⑩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是什么
1945年是意大利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埋葬了反动、黑暗的墨索里尼政权,迎来了第一个制宪共和国的诞生。争取社会平等与进步的民主运动在全国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新现实主义作家把抵抗运动的激情和理想注进了文学。他们以反法西斯斗争、“南方问题”或战后初期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为题材,予以真切的描写,力求使文学作品成为记述历史的真实和战后严峻的现实的艺术文献。他们塑造了意大利文学史上新的主人公。新现实主义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悲剧,喊出了下层人民要求生存、渴望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呼声。新现实主义是对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美化现实、歌功颂德的法西斯文学的否定,又同回避现实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文学形成对照。它继承真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开辟了意大利文学新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