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圣罗马帝国的朝代是什么
神圣罗马帝国,德王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因帮助教皇平息当地贵族叛乱,于962年由教皇加冕为皇帝,从此德国叫神圣罗马帝国,包括意大利北部。1806年被拿破仑所灭。有六个王朝,分别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霍亨斯陶芬、卢森堡、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王朝。
❷ 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哪些王朝.
经历了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非王朝、希拉克略王朝、伊苏里亚王朝、弗里吉亚王朝、非王朝、阿摩里亚王朝、马其顿王朝、非王朝、科穆宁王朝、杜卡斯王朝、科穆宁王朝、安杰洛斯王朝、拉斯卡里斯王朝(尼西亚帝国时期)、巴列奥略王朝。
1、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尼王朝(518~610),拜占庭帝国(又名东罗马帝国)的第三个王朝,由查斯丁一世(又译查士丁一世)开创,因查士丁尼一世而得名,终结于福卡斯,共计有6个皇帝,统治92年。
另说将最后一位君主福卡斯单列为“福卡斯王朝”的君主,则查士丁尼王朝计有五帝,统治84年。
自查士丁一世起,所有查士丁尼王朝皇帝均没有子嗣,故帝位并非在直系血亲间传承。
2、伊苏里亚王朝
拜占庭帝国封建王朝(717~802)。因其建立者利奥三世(717~741在位)来自小亚细亚南部的伊苏里亚,故名,一共传4个皇帝、1个女皇,合计5个君主,统治85年。
伊苏里亚王朝末期,由于未能保卫罗马使之免遭伦巴德人入侵,罗马教廷转而向法兰克人求援。800年罗马教皇借口女皇伊林娜(797~802在位)即位不合法,给法兰克王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皇帝”,是为查理大帝。
拜占庭永远丧失了对罗马城名义上的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希腊化国家。
3、弗里吉亚王朝
弗里吉亚王朝(820~867),拜占庭帝国的一个王朝,因为家族的名字而得名,一共传3个皇帝,统治48年。
820年由米海尔二世“结巴者”杀害利奥五世后建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从802年以来,长达18年的混乱局面,867年,末代皇帝米凯尔三世被其宠臣巴西尔一世杀害。
4、马其顿王朝
马其顿王朝,又名亚美尼亚王朝,是拜占庭帝国中期的一个王朝。
在867年由绰号马其顿人的巴西尔一世建立,止于狄奥多拉女皇于1056年病故(或米海尔六世于1057年被伊萨克一世·科穆宁推翻),共持续189年(或190年)。
在马其顿王朝中期,拜占庭帝国完成了军事复兴,但王朝后期,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
5、杜卡斯王朝
杜卡斯王朝(希腊语:Δούκας,1059年-1081年),是拜占庭帝国11世纪的王朝。1059年,科穆宁王朝皇帝伊萨克一世被废黜后,大臣君士坦丁·杜卡斯称帝,建立杜卡斯王朝。
1081年,伊萨克一世的远亲阿莱克修斯领兵攻入都城君士坦丁堡,废黜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杜卡斯王朝中断。1205年,杜卡斯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阿历克塞五世复辟王朝后不久被杀,杜卡斯王朝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拜占庭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查士丁尼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伊苏里亚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弗里吉亚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其顿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卡斯王朝
❸ 意大利有哪些朝代
公元前12世纪~前1世纪,伊特鲁里亚文明。
公元前753年~前509年,罗马王国。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公元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69年~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96年~192年,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
192年~193年,罗马帝国内乱。
193年~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235年~268年,罗马帝国三十僭主时期。
268年~285年,罗马帝国伊利里亚王朝。
284年~324年,罗马帝国四帝共治时期。
307年~36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
364年~394年,罗马帝国瓦伦蒂尼安王朝。
379年~395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王朝。
395年~476年,西罗马帝国。
476年~493年,奥多亚克统治时期。
493年~553年,东哥特王国。
553年~568年,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
568年~774年,伦巴德王国。
774年~751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
751年~911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
911年~918年,东法兰克王国康拉丁王朝。
919年~1024年,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
1024年~1125年,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萨利安王朝。
1082年~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
1100年~1197年,热那亚共和国。
1125年~1137年,神圣罗马帝国苏普林堡王朝。
1137年~1198年,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
1187年~1596年,佛罗伦萨共和国。
1198年~1218年,神圣罗马帝国韦尔夫王朝。
1218年~1254年,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
1254年~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
1313年~1347年,神圣罗马帝国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1395年~1797年,米兰公国。
1347年~1440年,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
1440年~1742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
1742年~1745年,神圣罗马帝国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1745年~1796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1796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4年~1861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861年~1960年,意大利王国。
1960年~至今,意大利共和国。
❹ 意大利有哪些朝代
意大利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根本就是地理概念,无所谓王朝什么的。所以我只能给你列出在现在意大利国境范围内存在过的王国。
东哥特王国493-555,被优士丁尼大帝给灭了,意大利基本上从此就陷于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时间不长),北方是伦巴德王国(后来被查理曼在774年给征服了),罗马附近则因为丕平献土的原因属于教皇的势力范围。而西西里地区则更是几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
后来,查理曼死后,根据凡尔登条约,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了他的领土,长孙罗退尔既得到了大概可视作“意大利”地区的土地,而且继承了皇帝的称号。罗退尔死后,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视作意大利的北部地区。
在整个的中世纪,意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国(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国,公国割据一方:北方有萨伏依家族统治的萨伏依公国、米兰公国,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后来的两西西里王国。
近代之后,经过意大利复兴运动,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完成了意大利统一,这才基本上产生一个统一的王朝---萨伏依王朝。而意大利历史上好像也只有这一个统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之后被推翻。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02992022.html
❺ 朝代的外国朝代
1.英国
诺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 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诺曼底公爵。表兄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1087-1100 威廉二世(红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长兄罗伯特继承并承诺将诺曼公国王位传给他。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伤害。
1100-1135 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 斯蒂芬
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是骑士的楷模,但是作为国王却非常失败。
1199-1216 约翰(无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所以被称为无地王。在位期间出兵法国而战败,回国后由于征税而面临国内诸侯反抗,被迫颁布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约翰之长子。九岁即位。由于贤臣掌国,所以在位期间政局安定。
1272-1307 爱德华一世(长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长子。参加过十字军。征服威尔士,并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开历史先河。创建“模范议会”。病死在远征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途中。
1307-1327 爱德华二世,1284-1329
爱德华一世长子。昏庸懒惰。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和宠臣大搞同性恋。王后伊莎贝拉为法王菲利浦四世之女,对国王不满,于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回到法国,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策划推翻爱德华二世。1326年发动政变,杀死国王的宠臣,1327年操纵国会将其废黜,放逐到南威尔士。两年后在巴克利城堡中将其杀害。
1327-1377 爱德华三世,1312-1377
爱德华二世之子。1330年在处死了其母亲的宠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后亲政。在位期间开始英法百年战争。战争的起因是法国卡佩王朝由瓦鲁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继承,而爱德华三世坚持自己也有法国王位继承权。同王太子爱德华(黑太子)亲征法国。在普瓦蒂埃抓获法王约翰二世。放弃法国王位继承权以换取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组建了英格兰长弓兵。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由于这个原因而记恨兰开斯特家。亲政后驱逐了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并没收其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兰开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1399-1413 亨利四世(波廷布鲁克),1207-1272
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霍尔福德公爵的挑拨,在1395年被驱逐并没收领地。起兵征讨理查。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
1413-1422 亨利五世,1387-1422
亨利四世长子。即位后重开英法战争。率领英格兰长弓兵在阿金库尔取得胜利。先后占据诺曼底和鲁汶。和法国签订特鲁瓦和约,成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继承者。但是这个条约不为法国贵族承认,双方继续开战。在巴黎郊外万塞纳因为赤痢而病死。
1422-1461 亨利六世,1421-1471
出生后九个月即位。由于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两国国王。叔父贝德福公爵摄政。由于法国出现圣女贞德,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失利。丧失在法国的全部领地。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约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为摄政王。兰开斯特家族对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因为约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继承权,展开了英国贵族内战(玫瑰战争)。1460年被约克公爵抓获,约克公爵宣布自己为英格兰国王,但是不久战死。理查之子爱德华进入伦敦即位。亨利逃亡到苏格兰,后再度被抓获,幽禁于伦敦塔。在沃里克伯爵帮助下曾于1470年复位,次年沃里克战死,亨利再度被抓获而处死。兰开斯特王朝结束。
约克王朝
House of York
1461-1483 爱德华四世,1442-1483
约克公爵理查之子。父亲理查在1460年战死后成为约克派首领。1461年即位。1470年在沃里克伯爵的帮助下亨利六世复位,而爱德华在法国军队帮助下击败了沃里克伯爵,并将亨利六世杀害于伦敦塔。
1483 爱德华五世,1470-1483
爱德华四世长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摄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伦敦塔。之后便再无下落。遗骨在1674年被发现。被称做“塔中的王子”。
1483-1485 理查三世,1452-1485
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镇压了要求王位继承权的白金汉公爵叛乱。但是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而失利被杀。约克王朝结束。尽管因为篡位而名声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铎王朝
House of Tudor
1485-1509 亨利七世,1457-1509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曾流亡法国。1485年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1486年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采取联姻政策。长子阿瑟娶西班牙公主,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奖励工商业发展。被称做贤王。
1509-1547 亨利八世,1491-1547
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阿瑟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由于离婚问题而同罗马教廷决裂。一生中娶过六个妻子,以不贞的罪名处决了其中的三个。
1547-1553 爱德华六世,1537-1553
亨利八世独子。母亲是其第三个妻子,死于难产。九岁即位,舅父萨默塞特公爵摄政。坚持其父亲的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摄政。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1553 简·格雷,1537-1554
多塞特侯爵、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了诺森伯兰公爵的儿子达德利。爱德华六世临终时,担任摄政的诺森伯兰公爵唆使他在伪造的遗嘱上签字,让简·格雷继承王位。但是阴谋败露,简·格雷上台仅九天便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次年在塔内被斩首。诺森伯兰公爵也被斩首。
1553-1558 玛丽一世,1516-1558
亨利八世同西班牙阿拉贡的凯瑟琳之女。从幼年起就被用为宫廷交易的工具。先后向法国王太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国国王提亲。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离婚之后被当作私生女看待。坚信天主教。爱德华六世死后得到舆论支持即王位。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由于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根据分析,应该是由于自幼郁郁寡欢而导致精神残暴。1558年病死。
1558-1603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
亨利八世同被斩首的安妮·博林之女。1554年起被姐姐幽禁于伦敦塔。在幽禁中更加坚信新教。1558年即位。宣布自己“同国家结婚”,把终身献给英格兰。得到臣民爱戴,被称做“处女女王”、“仙女王”,以其名命名了弗吉尼亚。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国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间。无论是海上贸易、海军还是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位期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货币,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地中海东岸)公司、威尼斯公司和着名的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还实施矿山、煤炭、玻璃、盐、铁的垄断。颁布工匠法、救济法、流浪乞丐处罚法以促进就业。她在位时期也是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文学伟人辈出的时代,被称做英格兰的文艺复兴。死后无子。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
House of Stuart
1603-1625 詹姆斯一世,1566-1625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其母亲玛丽·斯图亚特是詹姆斯五世的独女。而玛丽·斯图亚特的祖母玛格丽特(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母亲,詹姆斯四世的妻子)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姐姐。所以按照血缘关系,伊丽莎白女王是玛丽·斯图亚特的表姑,詹姆斯六世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侄孙。其父亲是苏格兰贵族丹利。由于其母在同新教势力的斗争中失利出逃英格兰,所以在一岁的时候就继承了苏格兰王位。伊丽莎白一世死后,他因为是玛格丽特·都铎的曾孙而继承英格兰王位。由于苏格兰亲法贵族影响,比较倾向于加尔文教派的新教。对内镇压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统治时期也是北美殖民地的开拓初期。外表丑陋,表现消极,被称做“最聪明的蠢人”。
1649-1659共和政体
(1649- 共和政体
-1658 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
1658-1659 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1685 查理二世,1630-1685
查理一世次子。亡命法国。1650年返回苏格兰。次年成为苏格兰国王,率领苏格兰长老派和王党军队进入英格兰,在伍斯特战败,再次出亡法国。1660年共和政体颠覆,回国复位。同法王路易十四签订密约推崇天主教。后转而推行反法亲荷外交。由于专断统治,国王和议会裂痕再次加深。由于没有法定婚姻的儿子,1679年国会发表宣言反对其信奉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继承英格兰王位(《排斥法案》),被驳回,酿成“光荣革命”的契机。国王临终前宣布自己信奉天主教。
1685-1688 詹姆斯二世,1633-1701
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被革命军逮捕,1648年逃亡欧洲。1660年回国。由于信奉并强制推行天主教,即位后遭到国内新教徒的反对。镇压查理二世私生子蒙默思公爵叛乱。由于王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出生后接受天主教洗礼,国会请来其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丈夫威廉(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投奔路易十四。次年率领法国援军在爱尔兰登陆,后战败。再次流亡法国。1701年死于圣日耳曼-昂-莱。
1689-1694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1662-1694
玛丽二世,詹姆斯二世之长女。自幼接受新教教育。和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威廉亲王结婚。光荣革命后与丈夫共同回国执政。性格温和有礼。无子女。同妹妹安妮不和。原因是她把安妮的朋友马尔巴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定做私通詹姆斯二世的反叛罪。因天花而去世。
1694-1702 威廉三世,1650-1702
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奥兰治亲王。父亲是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威廉二世。母亲是查理一世长女玛丽。光荣革命时应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共同要求,率领荷兰舰队在英格兰登陆,放逐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间加入反法同盟。因落马受伤死于伦敦。1701年英国制订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规定威廉三世之后由安妮继位,安妮之后由汉诺威的乔治继位,彻底排除了詹姆斯二世男性后代继位的可能。同时,荷兰的奥兰治-拿骚家族中的奥兰治一支也随着威廉三世的死亡而绝嗣,由德国拿骚的那一支继承荷兰执政的头衔。
1702-1714 安妮,1664-1714
詹姆斯二世次女。和丹麦王子乔治结婚。虽然和姐姐关系不和睦,但是根据《权利法案》而继承王位。曾经生育十七个子女,但是只有一个孩子活到了10岁。由于担心死后斯图亚特家族绝嗣导致苏格兰脱离英格兰,于在位期间颁布法令宣布合并苏格兰(在此之前苏格兰和英格兰只是拥有共同国王的身合国)。同时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位期间英国发展势头旺盛,国力强大,并奠定了日后英国的内阁制度。安妮嗜酒,被称为“酒馆里的安妮”。安妮女王死后,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汉诺威王朝
House of Hanoverm
1714-1727 乔治一世,1660-1727
乔治·刘易斯,父亲是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特,母亲索非亚是普法尔茨选帝侯的女儿,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根据《权利法案》而在54岁时获得英国王位继承权。镇压了詹姆斯党叛乱。建立责任内阁制度,在位期间英国发生着名的由于股票投机引起的南海泡沫事件。完全不会英语。年轻时身边有很多情妇,一直和妻子分居。
1727-1760 乔治二世,1683 -1760
名字叫奥古斯特,乔治一世之子。安妮女王时期受封为英国的剑桥公爵。同父亲不和。任用渥波尔为首相,在位期间经历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镇压詹姆斯二世孙子查理·爱德华叛乱等战争。在他的时代,立宪君主制在英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1760-1820 乔治三世,1738-1820
名字叫威廉·腓特烈,威尔士亲王腓特烈·路易的儿子,乔治二世的孙子。反对辉格党,抱着强化王权统治的信念即位。任命托利党内阁。由于内外政策失误和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在位期间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采取强硬态度。参加神圣同盟反对法国。虽然有志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但是晚年精神失常,王太子奥古斯特·腓特烈摄政。阿诺德·汤因比把乔治三世在位的时代看作是英国的产业革命时代。
1820-1830 乔治四世,1762-1830
名字叫奥古斯特·腓特烈。乔治三世长子。年轻时生活放荡,肆意挥霍,欠下了25万英镑的债务。和一个天主教教徒罗宾逊夫人秘密结婚,但是被宣告无效。尽管如此,这个婚姻生活还是维持了26年之久。1795年同不伦瑞克的卡罗琳结婚,有一女(夏洛特女王储),许配给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利奥波德亲王(后来成为比利时国王)。1811年开始摄政。1830年由于胃出血而去世。
1830-1837 威廉四世,1765-1837
乔治三世之子。克拉伦斯公爵。因为夏洛特女王储去世而继承其哥哥乔治四世的王位。即位时已经是65岁高龄。性格优柔寡断。有12个子女但都夭折。死后侄女维多利亚即位。
1837-1901 维多利亚,1819-1901
乔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十八岁时伯父威廉四世去世而即位。由于汉诺威家族不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因此宣布在其身后放弃对德国汉诺威领地的继承权,英国王室也不再使用汉诺威作为朝代名。和舅舅萨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尔伯特结婚。实行开明的立宪君主政治。在位时期是英国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有9个子女,31个孙辈,通过联姻遍及欧洲各国王室,被称做“欧洲的祖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901年去世。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901-1910 爱德华七世,1841-1910
维多利亚女王长子。59岁即位。改王号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外甥为德皇威廉二世,妻子为丹麦公主,妻子一方的外甥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因此协调与欧洲各国的关系极为微妙。在位期间签署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但未能抑制外甥德皇的扩张企图。
温莎王朝
House of Windsor
1910-1936 乔治五世,1865-1936
爱德华七世次子。约克公爵。长兄阿尔伯特去世后被宣布为王位继承人。即位后头衔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以及英国海外殖民地之王,印度皇帝陛下”。使用GRI的徽记(George V Rex et Imperator)。性格威严沉稳朴实。在位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爱尔兰独立。在一战中因为德国是其敌国,所以将王室的姓氏由萨克森-科堡-哥达改为温莎。
1936 爱德华八世,1894-1972
乔治五世长子。早年曾在海军中服役。一战中服役于陆军,曾在法国、埃及和意大利作战。父亲死后即位。同曾经两次离婚的辛普森夫人的关系被披露后引起英国举国哗然。在经过抉择后,于1936年12月发表退位诏书,传位于其弟弟约克公爵。之后前往法国定居。二战期间任巴哈马总督。除弟弟阿尔伯特和母亲玛丽王后的葬礼之外在也没有返回过英国。
1936-1952 乔治六世,1895-1952
乔治五世次子。名字叫阿尔伯特。约克公爵。一战时期在海军服役,曾经参加日德兰海战。关心劳工问题,被称做“产业的王子”。因长兄爱德华八世突然退位而继承英国王位。二战期间坚持留在英国本土,受到臣民爱戴。有很强的责任感,处事公正。在位期间王室和民众感情极为融洽。
1952- 伊丽莎白二世,1926-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乔治六世长女。1926年出生。1947年和希腊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斯堡亲王结婚。考虑到今后子女姓氏拼写方便,菲利普王子在归化英国国籍的时候选取母系姓氏蒙巴顿(德国巴腾贝格家族)为姓。1952年即位。有三子一女: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长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约克公爵安德鲁,三子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
温莎-蒙巴顿王朝
House of Windsor-Mountbatten
? - 乔治七世或查理三世,1948-
查尔斯·菲利普·阿瑟·温莎,伊丽莎白二世长子,威尔士亲王。性格懦弱而放荡。与妻子戴安娜王妃离婚。有两子,长子威廉.次子亨利,查尔斯宣布如果继承英国王位,将改王室姓氏为温莎·蒙巴顿。王号未定,有可能以其第一个教名查尔斯而定为查理三世,但是也可能根据家族传统选乔治七世或根据其中间教名选阿瑟一世的王号。
? - 威廉五世,1982-
威廉·阿瑟·菲利普·路易斯·温莎,威尔士亲王长子。英国第二顺序王位继承人。目前在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求学。目前是西方许多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是根据英国王室发展的现状,不排除他作为王室政治秀道具而牺牲其个人选择的伴侣的可能。根据英国新的王位继承法,威廉之后的英国王位继承权,以其第一个出生的子女为优先考虑,无论男女。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则该女孩继承英国王位,不论她是否还有弟弟出生。
2.法国
朝代 时期 国王或总统 执政年代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法兰克王国查理一世 768-814
法兰克王国 路易一世840-843
内战 西法兰克王国查理二世 843-877
路易二世877-879
路易三世879-882
卡洛曼 879-884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三世 884-887
罗贝尔(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或898-923
罗贝尔(卡佩)王朝 罗贝尔一世922-923
鲁道夫923~936
加洛林王朝 路易四世936~954
洛泰尔 954~986
路易五世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罗贝尔二世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1060~1068
路易六世106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1223~1226
路易九世(圣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1270~1285
腓力四世1285~1314
路易十世1314~1316
约翰一世1316
腓力五世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卢瓦王朝腓力六世1328~1350
约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1483~1498
瓦卢瓦王朝 奥尔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昂古莱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弗朗西斯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国民公会 1792-1795
五人执政团时期 1795-1799
执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国(皇帝) 拿破仑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仑(二世) 1815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1814~1824
查理十世1824~1830
奥尔良王朝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 总统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1848~1852
第二帝国皇帝 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1852-1870
第三共和 总统 梯也尔1871-1873
麦克马洪1873-1879
格雷维1879-1887
卡诺1887-1894
卡季米尔-佩里埃1894~1895
福尔1895~1899
卢贝 1899~1906
法利埃 1906~1913
普恩加来 1913~1920
德夏内尔 1920
米勒兰 1920~1924
杜梅格 1924~1931
杜梅 1931~1932
勒布伦1932~1940
3.朝鲜
李氏朝鲜(1335年—1910年)
❻ 意大利在历史上有那些朝代
意大利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根本就是地理概念,无所谓王朝什么的。所以我只能给你列出在现在意大利国境范围内存在过的王国。
东哥特王国493-555,被优士丁尼大帝给灭了,意大利基本上从此就陷于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时间不长),北方是伦巴德王国(后来被查理曼在774年给征服了),罗马附近则因为丕平献土的原因属于教皇的势力范围。而西西里地区则更是几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
后来,查理曼死后,根据凡尔登条约,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了他的领土,长孙罗退尔既得到了大概可视作“意大利”地区的土地,而且继承了皇帝的称号。罗退尔死后,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视作意大利的北部地区。
在整个的中世纪,意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国(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国,公国割据一方:北方有萨伏依家族统治的萨伏依公国、米兰公国,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后来的两西西里王国。
近代之后,经过意大利复兴运动,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完成了意大利统一,这才基本上产生一个统一的王朝---萨伏依王朝。而意大利历史上好像也只有这一个统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之后被推翻。
❼ 古时候的商王朝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
商王朝世系表(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 、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史籍保留商王朝所有国王的名字实际上是死后谥予的庙号,庙号都缀以十干中的一个字,这是“谥干”定其祭日,祭名甲者在甲日祭,乙者在乙日祭。这是商王朝所特有的习俗。
殷与秦有诸多相同之处:从观念信仰方面,殷人与秦人都奉“玄鸟”(燕)为祖先,留下了与玄鸟相关的祖先产生的传说,反映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共同的“图腾崇拜”,其共同崇拜的图腾就是燕。
❽ 公元5世纪中叶的西方有哪些王朝什么年代发生什么重要事情
9 世纪至11 世纪的西欧
一、封建割据的法国
9 世纪至11 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普遍确立的时期,
其中以法国最为典型。根据9 世纪初巴黎圣日耳曼修道院的地产清册,典型
的封建大地产已经在法国普遍地建立起来。圣日耳曼修道院就拥有36,500
公顷的土地,其中大约有一半是领主自营地,一半是农奴份地。除劳役租外,
还以实物形式征收各种代役租,单以母鸡一项,这个修道院每年就收到5,
887 只,而得到的鸡蛋则有30,865 个。由于封建化的完成,奴隶、隶农与
破产的自由农民已经合流成为广大的依附农民阶层。被称为塞尔夫的农奴,
大多数是奴隶的子孙,他们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
依附于领主,可以随同土地一起出售。农奴不经主人许可不能结婚。许可结
婚的农奴须交纳“结婚税”。继承遗产也须交税,这就是所谓的“死手捐”。
法国农民还有一部分称为“维兰”的依附农民,他们大多数是由公社破产农
民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境遇比塞尔夫好一些。维兰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
情况下可以世袭占有份地,所负担的劳役也有一定的标准,在法国南部一年
不超过80 天。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也有所改进。这时三圃制已广泛流行,
注意深耕细作,刈草、施肥,用几对牛牵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积扩
大,粮食收成达到播种量的四倍到六倍。这一切变化都有利于领主势力的加
强,他们独霸一方,称雄割据。当时法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分裂成许多大
小公国与伯爵国。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和亚奎丹公国;还有法兰德斯
伯国、香槟伯国、安茹伯国、土鲁斯伯国和巴塞罗那伯国等。从887 年加洛
林王朝的国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形成两个王朝(加洛林王朝与罗伯特王朝)
争夺王位的斗争。罗伯特王朝的创始人是强者罗伯特,因抗击诺曼人入侵有
功,被封为法兰西岛公爵。他的儿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击退诺曼人对巴黎的
围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被一部分封建主拥为国王。但有一部
分领主仍坚持加洛林王朝世袭帝位,推选简单查理为法国国王,这两个王朝
相互斗争近一个世纪。后来罗伯特王朝势力逐渐强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领地
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带领土。987 年,在教会和世俗领主代表大会上,罗
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选为国王,他拥有五个伯爵领地,分散在塞纳河
和罗亚尔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全部面积不超过6816 平方公里,境内只有巴黎
和奥尔良两个城市。加佩王朝统治初期,王权十分微弱。在名义上国王是最
高宗主,大家都应向他行附庸臣服礼,并承认他们的官职和领地是国王授予
的。国王即位时主教也为他涂圣油,成为神授政权的君王。但实际上各领主
几乎都是独立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有权宣战和讲和,有权铸造自己的货
币、制定法律并对其臣民进行审判。在他们看来,国王只是同辈中的第一人。
蒙勒利领主的堡垒把国王从巴黎到奥尔良的通路截断了,因此,国王必须带
武装侍从保护自己,才能从领地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国王和
普通领主差不多。他们没有固定的驻节地,经常带着随从由一个庄园转移到
另一个庄园,消耗从农民身上搜刮来的粮食和其他物品。有时他们甚至拦路
抢劫,来扩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 年)曾对过境的意大
利商人进行抢劫。但在对外关系上,加佩王朝极力显示自己的尊严,先后与
英国、德国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换使节。国王亨利一世(1031~1060 年)曾与
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的女儿安娜结婚,其目的是提高国际威望。11 世纪末,
由于城市兴起,在市民阶级的支持下,不断地战胜封建割据势力,使法国逐
渐走向统一。
阶级斗争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于王权。10 世纪末,正当年
轻的查理二世继位为诺曼底公爵时,所有伯爵辖区的农民纷纷举行秘密集
会,他们不顾各种禁令,决定制定新的有关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 年,
参加起义的代表在田间集会,公爵听到这一消息,立刻派副将拉乌尔伯爵带
领大队骑士前往镇压。他假意允许农民代表申诉疾苦,将代表们诓骗在一起,
砍掉他们的手足,起义遭到血腥的镇压。1024 年布列塔尼又爆发了一次农民
起义,一位编年史家在叙述这次农民起义时说:“他们既没有领袖,也没有
武器”,完全出于对领主的仇恨,自发地起义。法国封建主调集大批骑士,
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农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领主的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惯例”
交纳,这是农民斗争的胜利果实之一,从而稍许改善了农民的处境,一定程
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
9 世纪至11 世纪的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存
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德国对意大利的侵略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仅对
意大利的统一带来不良的后果,而且加深了德国的政治分裂。教皇国是意大
利国中之国,它既阻碍意大利的统一也有碍于德国的强大。主教授职权的斗
争,削弱了皇帝对教会领主的控制权,减少了帝国的经济收入,教权高于皇
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至英诺森三世(1198~1216 年),教权达到了极盛
时代。
843 年凡尔登条约之后,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德国。从9
世纪到11 世纪这段时间,德国也处于分裂局面,国王徒有其名。当时形成五
大公国(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相互对峙的局面。
911 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便
终止了,这一历史事件一般认为是德国作为独立封建国家的开始。911~919
年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号称德意志国王,执政短暂,接着是萨克森王
朝的奠基者捕鸟者亨利一世(919~936 年)。他是在五大公国的贵族代表
会议上被推选出来的。他之所以当选一是他有强大的实力,二是他的先任康
拉德一世被迫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并将象征王权尊严的权杖转交给他。因
此选举只是一种形式。
亨利一世为了摆脱教会的监护,即位时没有举行涂油礼,因此引起教会
不满,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称他为“无柄之剑”。所以亨利即位之初,除了
依靠自己的家臣,有时也寻找世俗贵族和教会的支持。一切以自己的利害为
转移。
919 年士瓦本公爵布尔克加德试图反叛,被亨利的家臣所制服,亨利一
世为了减少阻力,赐予布尔克加德在士瓦本境内修建寺院的特权,这些寺院
的收入也归修建者所有。布尔克加德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在自己广阔领地
内推行这一特权,既增加收入又提高社会威望,但引起教会的不满,称他为
“毁灭自己公国的暴君”。
亨利一世在同巴伐利亚公爵亚努里夫的斗争中也采取同样的策略。921
年亨利包围了累根斯堡,迫使亚努里夫承认他的最高统治权。但亨利也付出
高昂的代价,承认亚努里夫对巴伐利亚教堂和寺院的统治权,而且后者得到
任命主教权。亚努里夫还将教产分给自己的附庸。编年史家鄂图·符里辛根
曾指出:“亚努里夫极其残酷地破坏了巴伐利亚的教堂和修道院,并把它们
的地产分赐给服役的军人”。亚努里夫在巴伐利亚的政治独立性还表现在:
文书上用自己的年号而不用亨利一世的年号(只有931 年的文书例外);同
时他在累根斯堡和萨尔茨堡铸造自己的货币。
因防御匈牙利的进攻,迫使亨利一世对大领主让步。而大领主也害怕匈
牙利人的蹂躏,在某种程度上与亨利一世采取一致步骤。924 年匈牙利人对
德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毁灭性的入侵,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团结和人民的奋力
抵抗,迫使匈牙利人议和,条件是交还被俘的匈牙利首领并向匈牙利交纳年
贡,双方在九年之内互不侵犯。亨利一世利用休战之机进行军事改革,在边
境建立设防据点,命令九分之一的家臣镇守边疆,接受骑兵训练,九分之八
从事农业生产,支援前线战士。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在萨克森南部和图林根北
部边界出现了一些居民点,这些城堡式的居民点逐渐发展成商业城市如高斯
拉尔、麦尔茨堡等,德国国力渐强。933 年和约期满,德王亨利一世因边防
巩固,拒绝再向匈牙利人纳贡,于是匈牙利再度侵犯德国,933 年3 月15 日
亨利一世在巴伐利亚公爵及其他公国的贵族支援下,在里亚德地方将匈牙利
人击溃。
此外,亨利一世于923~925 年又夺取了洛林的最高统治权。在东方,他
对斯拉夫人进行多次征伐,928 年夺取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中游建立了墨
森堡,迫使一些斯拉夫部族称臣纳贡,并接受基督教。929 年他又同巴伐利
亚公爵亚努里夫一道出征捷克,迫使捷克大公瓦茨拉夫(928~936 年)承认
亨利一世的统治。936 年亨利一世临终前在艾夫尔特召开全德公爵大会,会
上他指定鄂图一世为他的继承人。
鄂图一世(936~973 年)是亨利一世的长子。他即位时与他父亲不同,
接受了美因兹大主教希里德波特的加冕,后者给他涂了圣油并将王权标志交
给他。这是政教重新和好的象征。但鄂图一世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引起世俗
领主强烈的不满。鄂图一世当选不到一年,便与法兰克尼亚公爵艾伯加法发
生冲突,后者勾结鄂图一世的弟弟亨利参加暴乱,但遭到鄂图一世的镇压。
940 年前后,鄂图一世征服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广大地区,强占斯拉夫
人的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克和两个主教区:哈维里贝格和勃兰登堡。鄂图的
势力一直延伸到日德兰半岛,并在此建立了三个主教区:亚胡兹、石勒苏益
格和里潘。
950 年,鄂图远征捷克,迫使捷克国王波列斯拉夫纳贡。同年他的军队
越过蒂萨河,战胜匈牙利人,俘获大批战利品。
鄂图一世为了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长服军役和履行
公民义务;主教本人及其附庸均应参加鄂图一世对各地的军事征讨(这在查
理大帝时代是禁止的)。
富庶的意大利北部诸城市是鄂图久已垂涎的目标。950 年意大利统治者
罗退尔的寡妻阿德里根德逃到鄂图那里,请求援助。鄂图顺水推舟,于951
年率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接干预意大利封建主的内讧。参加这次远征的
有: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公爵,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大主教。951
年9 月22 日占领伦巴底以后,鄂图在帕维亚接受当地贵族对他宣誓效忠,并
得到了伦巴底国王的尊号。但并不是整个意大利都承认他的政权,例如,拉
文那就公开反对鄂图。罗马教皇对鄂图的外交使团也十分冷淡,关于意大利
王位的谈判被束之高阁。因此,鄂图不仅要统治意大利,而且企图夺取对教
皇的支配权。952 年初鄂图与罗退尔寡妻阿德里根德成亲后,便返回萨克森。
953 年任命他的兄弟布鲁诺为科伦大主教,954 年任命他的儿子威廉为美因兹
大主教,次年又任命王室亲属亨利为特里尔大主教。这就减少了后顾之忧,
为第二次远征罗马创造了条件。 960 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因受罗马贵族的威
胁,请求鄂图派兵支援。德国在累根斯堡(960 年)和沃姆斯(961 年)两次
王国的会议上都同意远征罗马。962 年2 月2 日鄂图率领大军开进罗马,并
在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
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皇帝对地产的宗主权,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
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
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约翰十二世的不满,反过来罗马教皇又与以阿达
里伯特公爵为首的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此
后,不经皇帝同意不得选举教皇。在这一斗争中,鄂图还得到南意的卡普亚
和贝纳凡托两地公爵(潘杜里夫和兰杜里夫兄弟)的支持。因为他们在与拜
占廷人、阿拉伯人的斗争中需要鄂图的帮助。
鄂图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意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萨克
森时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鄂图一世想通过占领意大利和控制罗马教
廷的办法来加强国内统治,这个靠武力维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既耗费了
德国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国的统一成了泡影,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了意大利
民族国家的形成。
鄂图一世之子鄂图二世(973~983 年)即位之后,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企
图夺取德国王位,976 年鄂图二世镇压了亨利的暴乱,并将他的领地转让给
士瓦本的鄂图和教会。978~980 年,鄂图二世与西法兰克国王罗退尔展开争
夺洛林的斗争,罗退尔一度到达阿亨城下,企图生俘鄂图二世,但未达到目
的。980 年双方议和,罗退尔放弃对洛林的一切要求,这是鄂图二世的胜利。
接着,鄂图二世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981 年向南意大利进军。尽管
攻克了塔伦诺,但982 年7 月13 日在卡拉布里亚战役中,被阿拉伯人击败。
鄂图二世的许多着名的附庸都阵亡了,其中包括奥格斯堡主教亨利,边地侯
伯赫托里特和贡特尔等显贵,鄂图本人也险些被俘。
983 年6 月,在维罗那召开帝国会议,企图重整旗鼓。到会的有萨克森、
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的教俗大贵族,捷克大公的使者,伦
巴底和罗马地区的主教。但由于米兰市民的反对和拜占廷拒绝把舰队交给鄂
图二世支配,而使远征阿拉伯人的计划流产。同年12 月7 日鄂图二世死于罗
马。当时,他的儿子鄂图三世年仅三岁,由鄂图三世的母亲西奥芬诺、祖母
阿德里根德和美因兹大主教威利吉斯摄政,直到996 年鄂图三世才独立执政
(996~1002 年)。他在大批主教陪同下又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并指定
他的表侄布鲁诺为教皇(格利哥里五世),并由新教皇给自己加冕。但罗马、
贝纳凡托、卡普亚、那不勒斯都拒绝承认他的权力。鄂图三世建立世界帝国
的企图也没有实现。
在德国皇权一再受挫的情况下,教会权力逐渐增长。从921 年开始,德
国侵略意大利的武力,70%以上是由教会供给的。德国大主教可以代表教皇
为德国皇帝加冕。从10 世纪起,振兴教会的克吕尼运动已经在法国兴起。克
吕尼修道院兴建于公元910 年,它位于法国勃艮第境内。克吕尼派僧侣标榜
清贫、独身,反对买卖圣职,反对教产世俗化,订立严格清规戒律,加强以
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10 世纪后半期,在马若尔(948~994 年)任克吕尼修
道院院长的时代,克吕尼运动已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勃艮第、法国东
部和意大利北部四十来个寺院都听命于它。鄂图二世极力同他保持良好关
系,甚至提议马若尔任教皇。
在西尔维斯德二世(999~1003 年)任教皇的时代,已公开提出教权来
自上帝,教权高于世俗政权,公开向世俗政权挑战。
到了利奥九世(1049~1054 年)任教皇时期,教权得到进一步增强。利
奥九世是克吕尼派僧侣,他下令改组教廷,高级神职人员均由克吕尼派僧侣
担任。要求各级教士实行严格的独身制,防止教产转移到俗人手中。宣布所
有教产都属于教皇,应向罗马教廷纳税。
他的后继者尼古拉二世(1058~1061 年)于1059 年在拉特兰宫召开宗
教会议,宣布教皇只能由教廷的枢机主教选举,世俗君主不得干涉。因此,
教皇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至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 年)时
期,政教之争达到了高峰。这时德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年)在内政
上遇到重重困难,1073 年初萨克森地方贵族和平民不满于亨利四世横暴政
策,举行起义,皇帝被包围在加茨堡。后来逃到海尔菲里德。教皇格利哥里
七世利用这一局势,在1074 年和1075 年两次宗教会议上,先后提出禁止买
卖圣职和不准教士结婚,反对世俗授职权,并将亨利四世近臣五人以买卖圣
职罪革除教籍。随着俗人授职权的取消,教产直属教皇,主教向皇帝宣誓效
忠亦相继失效,这直接威胁到德国君主的利益。 1076 年元月,亨利四世在
沃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公开与教皇抗衡,争夺授职权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它延绵了近半个世纪,至1122 年签订沃姆斯协定才告一段落。
1076 年帝国会议,使亨利四世大失所望。世俗公爵当中,除洛林的高特
弗利德外,几乎谁也没有到会。到会的主教只有26 名,恰好是一半,另有
24 名主教和两名总主教没有到会。这次会议虽然曾给罗马教皇发出最后通
牒,信的结尾是这样:“朕,亨利,神授的国王,朕偕全体主教告诉你:滚
开!”但亨利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不怕威胁,而给
予回击,宣布开除亨利教籍,解除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因为反对教皇就是反
对上帝及其代理人,所有基督教徒都应起来反对他。同时把追随亨利四世的
美因兹大主教基戈弗里德也开除教籍。德国诸侯纷纷起来反对亨利。1076 年
10 月16 日教俗封建主向亨利送交最后通牒,若一年之内不恢复教籍,教皇
将成为德国最高仲裁人。亨利四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迫请求教皇宽恕。
1077 年1 月,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卡诺沙,亨利四世穿着悔罪人的衣服在
城堡下等候了三天(1077 年1 月25 日至28 日),才得到教皇的赦免。从此,
“到卡诺沙去”这句话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词。
但亨利四世的暂时屈辱,是一种权宜之计,他伺机报复。回到德国后,
重新任命一批主教,并依靠骑士、家臣和南德一部分城市的支持,于1080
年7 月25 日,再度宣布废黜格利哥里七世,并任命克莱门特第三为新教皇。
1084 年,亨利四世再一次越过阿尔卑斯山,由于得到北部意大利城市和
主教的支持及拜占廷的经济援助,他率军进入罗马城,格利哥里七世逃到萨
勒诺,并在诺曼人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国皇帝的军队,但诺曼人把罗马城劫
掠一空,格利哥里七世不敢再留在罗马,随诺曼人逃到意大利南部。1085 年
5 月25 日死于萨勒诺。此后,政教之争又延续了35 年左右。最后,皇帝亨
利五世和教皇卡里克斯特二世(1119~1124 年)在沃姆斯签订和约。规定主
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德皇归还所侵占的教产,由教皇赐予指环和权杖。
但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须在皇帝或其代表参加下进行,并首先由皇帝
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主教授职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三、11 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格兰
从公元43 年罗马皇帝克劳狄把不列颠作
为帝国行省算起,至442 年罗马戍军完全撤离,罗马人统治不列颠近400 年,
其势力范围主要是在英国东南部。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百多个罗马农庄遗址,
其中90%在东南地区。罗马人在不列颠还建立了五十多个城镇,最大的城市
伦敦,当时只有15,000 人左右。
5 世纪初,由于罗马奴隶制的危机,罗马戍军开始撤离不列颠,凯尔特
人一度恢复自己独立和自由的生活。5 世纪中叶,居住在易北河、莱茵河和
威悉河下游的裘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先后侵入不列颠,大部分凯尔特
人被屠杀或沦为奴隶,也有一小部分逃到西部山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等地。
这一征服过程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从6 世纪起,在不列颠开始形成七个小
王国:埃塞克斯、威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里亚、麦西亚、诺森
伯里亚。
第一个称霸的是肯特王国。这与它得到教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肯特国
王埃塞伯特(560~616 年)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王。
597 年,罗马教皇格利哥里派奥古斯丁带40 名僧侣,经高卢来到肯特。埃塞
伯特为他们重建坎特伯雷教堂。601 年奥古斯丁成为罗马教皇任命的第一个
英国大主教。埃塞伯特还劝说两个侄子信奉基督教,一是埃塞克斯国王;一
是东盎格里亚国王。625 年埃塞伯特的女婿、诺森伯里亚国王埃德文(616~
632 年)也接受基督教。约在8 世纪初,全盎格鲁-撒克逊各王国都承认基督
教。
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为农奴制大唱赞歌,而且,通
过政教勾结,教会也成为新兴的封建大地主。国王封赐教会大量土地。7 世
纪至9 世纪期间,在国王赐地文书中,只有29 件是不属于赐予教会的。英国
现今见到的最早的赐地文书是679 年肯特国王赫洛塞尔(673~685 年)给布
利赫窝特修道院院长的文书。国王把塔内特河西的耕地、牧场、沼泽和鱼塘
赏赐给这个修道院院长。这意味着公社土地所有制从国王手中向教会封建主
手里转移,说明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接受“赐地”
的农民须向领主纳税和服各种劳役。
教会在政治上也享有许多特权。肯特国王的首席秘书就由国王小教堂的
神父兼任,主教们都是国王的高参,他们的意见可以左右当时的政局。教会
财产受到特殊保护。埃塞伯特法典第一条规定:如偷窃“神和教会财产”要
以12 倍价格赔偿。
但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和自由农民被奴役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616
年,埃塞伯特死后,肯特王国曾出现了恢复氏族神的异教运动。 632 年,
诺森伯利亚国王埃德文被杀,异教一度恢复统治地位。直到8 世纪初,随着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封建化进程,基督教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在国王怀特烈德(691~725 年)时期,教会可以享有免税权。8 世纪是
麦西亚王国称霸时期,国王奥发(757~796 年)下令造“贡赋册”,按土地
多寡征收贡赋。“贡赋册”的建立,成为封建国家压榨农民的重要手段,也
是封建国家职能的重大发现。8 世纪后半期,由于丹麦人的入侵(第一次见
于史册的是787 年),促成诸王国的统一。825 年,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
(802~839 年)在埃兰丹尼一战,打败了麦西亚,其他王国相继承认他为“不
列颠的统治者”,英国开始统一。“英格兰”这个名词,大约也是从这个时
候开始的。
真正完成统一大业的是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 年),他一生做了四
件大事:第一,与丹麦人进行了近30 年斗争。9 世纪70 年代,英格兰全境
几乎沦于丹麦人之手。阿尔弗雷德组建一支百艘战船的船队英勇作战,才迫
使丹麦人于879 年签订威得摩尔和约。泰晤士河以北为“丹麦区”,以南连
同伦敦为阿尔弗雷德统治区。第二,废除义务兵制,改用封赐土地的办法来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是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型,类似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
的改革。第三,创立贵族子弟学校,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他奖励学术,重
金延聘外国学者到宫廷讲学。阿尔弗雷德还亲自安排把英国文学之父比德
(673~735 年)的《英格兰民族教会史》和博提乌斯的《哲学的安慰》等着
作译成本国方言,促进了古代英吉利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他下令编纂编年史,
从而奠定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基础。第四,编纂法典,把历代盎格鲁-
撒克逊王国法律加以整理汇编,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这就是英国历史上
有名的《阿尔弗雷法典》。法典强调领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法典第四条规
定:“刻尔(公社农民)企图谋害他的领主,他应该被处死和没收其财产,
或可付其领主偿命金以清白自己”。法典还规定:依附的农民不得随意迁徙,
须郡尹证明才能迁移。同时,领主对依附于他的人员有法律责任。假如被保
护人曾在另一地犯罪,现在接纳的人须向国王交纳120 先令的罚金。
在阿尔弗雷德的后继者爱德华(899~924 年)执政时期,由于频繁的战
争以及天灾人祸,加速了自由农民的破产。自991 年至1014 年英国共付七次
“丹麦金”,共计158,000 镑(折合现今货币约1000 万镑)。1018 年卡纽
特国王登位,又勒索82,500 镑“丹麦金”。这些钱都转嫁到自由农民身上,
加速了自由农民的破产。10 世纪上半期,自由农民的依附化过程已基本完
成。《亚塞尔斯丹法典》第二条明确规定:“对于没有领主的人
❾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什么时间它对应的中国时间是哪个朝代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15到16世纪是全盛的时期,也就是说开始于元朝,在中国的明代最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