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萨斜克隆大教堂位于哪儿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❷ 比萨大教堂的建筑特色
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
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者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
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着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❸ 意大利比萨中央教堂广场的历史沿革
这个古时海上贸易的共和国,一度是阿诺河河口的大海港,是诺曼人征服西西里岛时的盟友,而且她的船只运载第1批十字军抵达圣地,而这一趟旅程使比萨的贸易足迹远及东方。12世纪,日耳曼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皇帝,赐保皇党城市比萨以托斯卡纳的领导地位,以彰其忠勇,但随着比萨在1284年被热那亚击败后,这个荣誉也随之失去。1406年,比萨在长期遭到佛罗伦斯人围困后被占领。二次大战期间比萨也未能幸免,但战后小城又修复如初。
比萨本来系一撮尔小镇,自从比萨的中央教堂广场建立以后,名闻遐迩,游人如织,然而比萨仍保持其明媚恬静,以及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风貌。
比萨的中央教堂广场主要有意大利罗马式的比萨大教堂和浸礼教堂各比塞塔(钟塔)等构成的天主教宗教建筑群。
大教堂屹立于比萨城东北角的广场上,以纪念本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建筑工程开始于公元1063年,至1118年教皇盖拉西斯二世时,建筑尚未完成。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在这组建筑群中,浸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远一近,与主教堂生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长方形的拉丁十字,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尽头。圣坛的前面是祭坛,是举行仪式的地方,为了使它更开阔,在半圆形的圣坛与纵向的中堂之间安插一个横向的凯旋门式的空间。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
❹ 比萨斜塔在哪个城市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由于它的倾斜以及建筑特色使得比萨斜塔有着少有的美丽。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比萨斜塔作为比萨大教堂广场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
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上,原本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的位置。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黏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❺ 比萨斜塔在哪个国家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始建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从地面到塔顶高约为54.45米,倾斜角度为3.99度。
比萨斜塔在哪个国家?
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墓园,这些宗教建筑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的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花了近200年时间,于1372年完工。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地标建筑之一,比较适合在每年的3-11月去游玩。
❻ 比萨大教堂广场的基本信息
所属洲:欧洲
所属国:意大利
地点:比萨
列入名录年份:1987年
文化遗产:拥有洗礼堂的大教堂广场。包括“比萨斜塔”以及圣玛利亚大教堂、洗礼堂和墓地。
意义:中世纪建筑艺术杰作。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事件:
1063年建造大教堂。
1171年开始建造洗礼堂。
1260年完成尼古拉·皮萨诺的布道坛。
1275年建成洗礼堂。
1302年用马赛克装饰半圆形教堂后殿的穹顶。
1990年关闭洗礼堂。
1992年加固洗礼堂基础部分。
❼ 比萨大教堂的历史渊源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
比萨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着名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
大教堂正立面高约三十二公尺,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艳夺目。
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比萨城的着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❽ 为什么说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
意大利罗马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是比萨大教堂(建于1063—1174年),它由圆顶的洗礼堂、宏大的十字形正堂和着名的斜塔所组成。正堂的设计者是希腊籍的建筑家鲍斯桑达斯,洗礼堂的设计者是蒂奥狄弗,而斜塔的设计者是布兰诺。这座斜塔由于地基的计算错误,盖成后不久便开始倾斜,至今已偏离中心4.4米,1590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里略曾经在这座斜塔上做过着名的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大教堂 意大利比萨
❾ 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
1、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一般指圣伯多禄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称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等建筑师不断设计并完善,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教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
2、万神殿
万神殿,又译潘提翁神殿,是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3、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4、圆形竞技场
一般指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译为罗马角斗场、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5、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简称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
❿ 意大利的着名建筑是什么
1、圣伯多禄大教堂
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方则为圣伯多禄广场与协和大道。
虽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教堂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
2、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斗兽场
斗兽场在古代统治者寻欢作乐方面,再没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更狂热的了。从共和时期就开始兴建斗兽场,最着名的罗马大斗兽场始建于72年弗拉维王朝到82年提图斯时代才完成。
这是帝国于公元70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后,为纪念胜利驱使8万犹太俘虏修建的。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
4、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位于意大利罗马台伯河畔,古罗马地区的最西端,又称哈德良陵墓。有数条桥可通往台伯河西岸,较重要的一是伊曼纽尔二世桥,另一就是前往圣天使堡的着名桥梁。
由Bernini设计的这座桥可说是巴洛克式装饰艺术杰作,不过桥上诸天使像中唯二两座由Bernini亲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内妥为保存,改置两座复制品于桥上。
5、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官方标准译名圣马尔谷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