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蜂与意蜂蜜的区别
意蜂蜂蜜和土蜂蜂蜜自然是有差别的,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蜂种不一样,意蜂蜂蜜是意大利蜜蜂采集酿造而成的,土蜂蜜则是中华蜂采集酿造而成的。
意蜂的吻比较长,它对大宗的蜜源植物感兴趣,对于零星的蜜源植物一般不会采集,所以说意蜂可以采集出一些比较纯粹的单花蜜。但是土蜂的吻比较短,采集能力比较弱,对蜜源并不挑剔,会采集一些零星的蜜源植物,因此土蜂采集酿造而成的蜂蜜都是百花蜜。
很多人说土蜂蜜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意蜂蜜,其实并非如此,在都是自然成熟蜜的基础上,意蜂蜜和土蜂蜜在品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侧重作用上多有不同。大家不能以最好的比最差的,那样得出的结论才是最不准确的。
2. 蜜蜂有多少种品种
1、中华蜜蜂,身体呈现黑色或者红色,原产于中国。2、意大利蜂,产蜜能力较强,腹部呈现黄色。3、东北黑蜂,具有抗寒性和抗病性强的优点。4、欧洲黑蜂,性情凶暴,容易感染幼虫病。5、卡尼鄂拉蜜蜂,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
1、中华蜜蜂
蜜蜂有40个品种,较为常见的有中华蜜蜂,它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身体为黑色或者棕红色,是以杂木树为主的主要传粉昆虫,且中华蜜蜂的传粉能力强,利用率高一级适应性良好,适宜在中国山区里进行养殖。
2、意大利蜂
意大利蜂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岛,它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且意大利蜂的性情较为温顺,不会突然蜇人,它具有产卵多和分泌蜂王浆能力强的优点,而且意大利蜂的腹部呈现黄色,背部为黑色。
3、东北黑蜂
东北黑蜂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它包括蜂王、工蜂和雄蜂,其中蜂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蜂王身体为黑色,另外一种为黄褐色,带有黑斑,而且东北黑蜂的耐寒性能力较强,在温度为-40度的环境中可以安全越冬。
4、欧洲黑蜂
欧洲黑蜂的个体较大,腹部较宽,身上长有较长的绒毛,工蜂体长为13.5毫米左右,且欧洲黑蜂的性情凶暴,常处于激怒状态,会主动攻击饲养者,而且欧洲黑蜂的产卵数量较低,容易感染幼虫病。
3. 蜜蜂夏季饲养管理技术
蜜蜂夏季 饲养 需要了解它的饲养知识,夏季的养殖技术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蜜蜂夏季饲养管理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
蜜蜂夏季饲养管理技术
场地选择
夏季蜂群应摆放在通风的树阴下,靠近有清洁水源的地方。设置箱架,高度为50~80厘米,以防 雨水 侵入巢内。箱架边可撒布灭蚁威等,以防蚁类侵袭。
更换蜂王
为防蜂王衰老,影响产卵,每年4~5月应将全场80%以上蜂群的蜂王换成当年培育的新蜂王。
留足饲料
每群巢内除留2~3框蜜脾和一框花粉脾外,还应每群贮备2~3框封盖蜜脾和1~2框花粉脾,以便随时补给缺料的蜂群。
奖励饲喂
因夏季缺少蜜粉源,影响蜂王产卵。应及时抽出多余的蜜脾,并适时进行奖励饲喂。
蜜蜂饲养管理 方法
1、适时加脾扩巢。从春繁开始养强群,不论南方、北方都采用同样方法繁蜂,紧脾时每只蜂王紧成一框,所谓“单脾开繁”。提早春繁期间因为外界还没有天然花粉可以采食,工蜂分泌的王浆少,饲喂蜂王也少,蜂王产卵就少。故提早春繁必须人为地给蜜蜂补足花粉,工蜂吃了新鲜的人工花粉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积极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促使蜂王产卵多产卵快。开繁第一框都要加入带有人工花粉的角粉脾催产,中间留空供蜂王产卵。
在南方春繁的蜂群,气温适宜,有天然花粉采进,蜂量好,蜂王产卵快,在哺育幼虫浆水很足的情况下加脾可以适当快一点。春繁经常会受冷空气影响的地区,加第二框脾要等第一框子脾封盖后再加,第二框封盖以后再加第三框,到第三框封盖时新蜂已陆续出房,工蜂将一天比一天多,这时候随着气温升高,外界有少量杂花粉采进,三框封盖子出完后就可以加到满箱的巢脾了。
再往后如果幼虫哺育浆量很足的情况下,三至四天就可以加一框粉脾或空脾。春繁单王,双王群最好50%左右,每箱平均9-10框时,停止加脾7-10天,等工蜂量大拥挤时加上空继箱,提上蜂盖子脾,要大量分群的可以多提,不要增群的蜂场,也可适当控制蜂王产卵。到初流蜜时要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既提高工蜂采蜜粉积极性,又可避免分蜂热。巢箱在大流蜜期应加到单王7框,双王8框。现在都是开巢门运蜂,群势不怕壮,但要注意转运时继箱上最好不要多于5-6框,多余的脾提出箱外转运比较安全。
2、补饲蛋白质饲料增强蜜蜂体质。春季繁殖不好的蜂场,有大部分是开始1-4框子脾面积没有扩大,第一框没有封盖就急着加第二框了,遇到冷空气影响,西北气流控制,就会出现幼虫干浆大量拖子的现象。春繁遇到几次幼虫干浆拖子,就繁殖不了强群。
养蜂员要勤观察,多动脑,多钻研蜂群饲养管理技术。比如春繁西北气流控制温度骤降幼虫干浆拖子,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泌浆蜂被西北气流控制气温骤降身体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引起蛋白质缺乏,无法分泌出蜂王浆。但具体的机理是什么,我们也不甚明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科学家来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只要西北气流一来,即使蜂量很拥挤,粉足、蜜足的强群也会干浆拖子。
这时就应给哺育蜂补充蛋白质,用鸡蛋饲喂蜂群补充蛋白质价廉物美,每千克糖浆中加鸡蛋1个,连喂三天就会明显好转。春繁一定要保证幼虫哺育的浆水充足,那么繁育出的新蜂寿命长,采蜜能高产,所以每到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突来时,一定要给蜂群补充蛋白质营养。体质强壮的蜂群在油菜花大流蜜期不会感染爬蜂病,可以避免在生产期用药,这对于生产无公害蜂产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好春繁养强群。蜂群在第一个油菜蜜源期若群势不是很强壮,每群蜂量达不到5kg以上的蜂场应重点抓繁殖,不要急于求收成。油菜盛花期,天然蜜粉充足,气温适宜,是大好的繁蜂季节,每3天加一框新巢础,到油菜期结束都成了封盖子脾,每框封盖子脾以25元计算,每群多养4框子脾就值100元,有利于下一个花期的丰收。
蜂群在大流蜜期可以做到采蜜和育儿两不误,白天工蜂不会因为要饲喂幼虫而不出巢采蜜,成年工蜂白天忙着采蜜、粉,夜里哺育幼虫;内勤工作由幼蜂在忙碌,幼蜂没有哺育能力,所以白天浆水被幼虫慢慢吃干,如果下午去观察子脾,幼虫浆水都会干一些。经过成年蜂一夜哺育,第二天早上幼虫浆水便又很充足了。这情形犹如母亲抚养婴幼儿,当母亲从田地上打麦子回家,小孩肚子饿在床上哭,而眼看就要下大雨了,晒在门口麦场上的麦子就会被雨淋湿甚至冲走,母亲肯定是先收麦子,然后再回来喂小孩奶水。在大流蜜期多养一框子脾无非是多消耗了1kg蜜而已,蜂蜜的产量提高却远远大于1kg。
4、强群高产有技巧。很多蜂友进入盛花期都采用“杀鸡取蛋”的做法,他们认为蜂王产卵多了,蜜蜂只好顾着饲喂幼虫而不出去采蜜了,从而抱定蜂群大量繁殖会影响蜂蜜产量,控制蜂王产卵能让工蜂多采蜜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只有早春育强群,采集蜂量多,才能在天气晴好的蜜源期取得大丰收。那些控制蜂王产卵的蜂场,不仅蜜没有高产,蜂也没有养强,只落得个“蜂财(蜜)两空,花落群弱”的可悲局面。
要想采蜜高产就不能用出房子脾来储蜜,每群蜂的继箱里都要留有4张空脾供蜜蜂储蜜。采用空脾比出房子脾储蜜高产得多。春季单王群大多能产8-9框子,在大流蜜期有些蜂场会将蜂王产卵控制在5-6框,他们将出房子脾提到继箱中,但工蜂不愿在继箱的出房脾中储蜜,它们仍会空出中间的子圈等蜂王来产卵。而巢、继箱之间隔着隔王栅,蜂王根本不可能爬到继箱上来产卵。控制蜂王产卵严重的蜂场,只利用3-4框产卵,继箱上的胖蜡特别多。
因为脾中间工蜂都会留出产卵圈,储蜜地方不够,所以蜜圈的巢房被工蜂加得很高,出现“胖脾”现象。强群蜂场在流蜜初期,适当控制蜂王10天左右的产卵量,进入大流蜜期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可提高工蜂采蜜积极性。我们应使单王群长期保持7框、双王群保持8框产卵,从巢箱中提出一框中间新封盖的幼虫子脾到继箱中,放于取浆框旁边,10天换一次,有利于王浆高产。
中蜂和意蜂的区别
中蜂学名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土蜂等,是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意蜂即意大利蜂,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条件适宜时可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但在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经常有寒潮袭击的地方,则适应性较差。
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嗅觉灵敏、勤劳,在外界有少数零星蜜源开花时便能采集,维持蜂群正常繁殖。在同样情况下,意蜂蜂群就需要补充饲喂,否则就会处于饥饿状态。
中蜂飞行灵活,不易被胡蜂、燕子、麻雀、蜻蜓等捕食。在山区胡蜂很多时,中蜂也可以活得很好,有天然的抗螨和抗美洲幼虫病的能力,而意蜂则没有。
中蜂适应能力强,抗寒、抗病敌害能力都要优于意蜂,出工采集时间也远大于意蜂,冬季也要晚于意蜂进入越冬状态,可以采集到一些高质量的冬季蜜,如琵琶蜜等,春季又早于意蜂进入工作和春繁。
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中华土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客观上为各类植物传花授粉,为维护植物特别是一些深山区的珍稀植物繁衍作出了特殊贡献,对促进生态平衡有不可替代作用。而西意蜂由于基本上不采集零星蜜源,因此对生态环境远没有中华土蜂那么大的贡献。
中蜂外形上通体以灰黑色为主,有黄色环相间,而意蜂尾部前半黄色明显,后半黑色,比中蜂大。蜂场摆放上中蜂必须散开,巢门交错摆放,意蜂则可以一字排开,整整齐齐,紧密排放。
蜜蜂的特点
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变化过程。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100-1446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份,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为止。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
蜜蜂与某些种的黄蜂近缘,两者在生物学上主要的差别在蜜蜂(除了寄生的蜜蜂外)以一种花粉与花蜜的混合物餵养幼蜂,而黄蜂则以动物性食物或以昆虫和蜘蛛来餵养幼蜂。除了对食物偏好的差异外,还有一些结构之差异,最基本的不同是黄蜂覆盖着无分支的毛发,而蜜蜂至少有一些分支或羽毛状的毛发,花粉通常黏附其上。
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蜜蜂总科的大部分蜜蜂是独栖或非社会性的,如它们不住在一起,每一雌蜂造自己的巢(通常在地底洞穴)及贮存粮食,这种蜜蜂没有阶级之分。一些独栖的蜜蜂在巢口筑烟囱或角塔,也有一些在树上或细枝、竹子里筑巢。大部分独栖成蜂的寿命均不长。有些种的成蜂一年里飞行的时间只有数周,而其余的时间则是以卵、幼体、蛹及幼蜂的形态留在巢室中。独栖蜂供应幼体在封室时需要完全发育的所有食物。群居蜂如熊蜂与蜜蜂,则是采渐进式的喂养幼体。
4. 野蜂种类
六、新疆黑蜂
1、新疆黑蜂(伊犁黑蜂)产卵力较强,采集力强,出巢时间早,结束时间晚,喜欢造赘脾,造脾速度快。具有良好的耐寒能力,越冬性好,在伊犁高寒地区,温度为-40℃的情况下,一般可在室外安全越冬。而且在气温较低,下毛毛雨的情况下,黑蜂仍然可以出巢采集,而同场的意蜂一般已停止采集。
2、新疆黑蜂性情凶暴,怕光,在提脾检查时不安静,易蜇人。其体形大,颜色为黑色,繁殖力强、分蜂性弱,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是世界四大蜂之一。
5. 最适合蜜蜂的生存温度是多少
意蜂:意蜂的最适生存温度为15~25℃,个体临界温度分布是13℃和39℃,气温低于14℃时逐渐停止飞翔,气温低于13℃时逐渐呈冻僵状态,气温低于11℃时翅膀呈僵硬状态,气温低于7℃时足肌呈僵硬状态,气温超过39℃时除了采水之外基本不出巢活动。
中蜂:中蜂对温度的适应性要强于意蜂,个体临界温度分布是10℃和42℃,气温高于7℃时有少数工蜂出巢活动,气温高于10℃时出巢工蜂明显增多,气温高于12℃时工蜂能进行正常的采集活动,气温达到40℃时仍能出巢采集,气温超过42℃时只出巢采水。
(5)意大利蜜蜂抗寒怎么样扩展阅读:
分工特点
1、蜂王
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在产卵期间,蜂王每天都要让工蜂饲喂蜂王浆,以促进快速代谢保持旺盛的产卵能力。据专家统计,中华蜜蜂的蜂王1天可产700到800粒卵,不过最多的要比这高出1倍,那是意大利蜜蜂的蜂王,可达1500到2000粒,从重量上来看,每天所产均卵差不多是自身体重的两倍。
2、雄蜂
只是与蜂王交配。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天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交配。不过,雄蜂当发挥了这一作用,就要献出其宝贵的生命。从这一点上说,雄蜂要履行社会分工的责任,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这要从履责的全过程说起,每到交配季节,性成熟的雄蜂便会自动地聚集在某地空中飞舞,目的是招引蜂王。一旦蜂王出现,所有的雄蜂便追逐而去,经过一番争夺,最终获得交配权的就仅有一只,谁的个头最大、体格最健壮,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与蜂王进行交配。交配结束后,雄蜂便因生殖器官被全部拉了下来而立刻死亡。
3、工蜂
社会分工最多,任务最重。可以说,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工蜂要酿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花蜜。来来回回总共要飞行32万千米,这个路程大约相当于绕地球8圈。工蜂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分工是按照日龄的增长而改变的。
通常情况下,工蜂1~3日龄时,负责保温孵卵,清理产卵房;3~6日龄时转为饲喂大幼虫,调剂花粉与蜂蜜;6~12日龄时改为分泌蜂王浆,饲喂小幼虫和蜂王;12~18日龄时又更换为泌蜡造脾,清理蜂箱;18日龄之后,其任务就是采集花蜜、水分、花粉、蜂胶及巢门防卫。
6. 蜜蜂怕冷吗为什么
怕冷。
理由:蜜蜂到了深冬季节,除了取食贮存的蜂蜜获得热量外,还围着蜂王“抱成一团”,组成一个蜂巢团,使蜂巢里的温度保持在35℃左右。
在寒冬季节,如果蜂室内气温太低,降到-5℃以下或雪后初晴,强光刺激,少数蜜蜂出游,落入雪中;或晨间低温,蜜蜂爬到边脾上,遇气温骤降而坠落等,都可以造成蜜蜂冻死。
果外层的蜜蜂冷得受不住了,它们就来个里外“换防”。对那些幼虫,工蜂会像称职的保姆那样,每天给幼虫喂食1300多次。同时,工蜂们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保温层,使幼虫免受严寒的侵袭。如果幼虫仍感到寒冷,工蜂们便张翅舞足,使蜂房内温度升高。
(6)意大利蜜蜂抗寒怎么样扩展阅读
蜂蜜的分类:
1、中华蜜蜂
躯体较小,头胸部呈黑色,蜂王体长17.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棕红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体长11mm左右,喙长5mm左右,腹节背板呈黑色,有褐黄色环,处于高纬度、高山区的中蜂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中锋腹部色泽偏黄,全身被覆灰色短绒毛。
2、意大利蜜蜂
体形较黑蜂小,腹部细长,吻较长,因此可利用它为红三叶草授粉。腹板几丁质颜色鲜明,腹节背板第2~4节的前部具黄色环带。性情温顺,在提脾检查时,能保持安静。抗病力弱,对蜂螨的抵抗力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蜂蜜
7. 外界温度多少的时候蜜蜂需要保温
北方定地饲养的蜜蜂,在气温低于14℃时,就应逐渐减少巢外活动,在气温低于5℃时,则完全停止巢外活动。
蜜蜂在巢脾上彼此紧紧地拥挤在蜂路和空巢房,形成一个跨越数张巢脾的圆形蜂团。
它们靠消耗储藏的饲料,进行缓慢的产热活动,彼此之间互为热源,使蜂团表面的温度保持在6℃~10℃,内部温度保持在15℃,渡过漫长的冬季。
8. 土蜂蜜和意蜂有什么区别
土蜂蜜与意蜂蜜的区别:
1、土蜂是土生土长的群种,个体小,背部黑、行动敏捷,适应性强,主要居住于深山老林的古树洞和岩洞中,世代繁衍,不需人工饲养。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蜂蜜主要属于意蜂群种,来源于欧州意大利,个体大,背部黄,适应性差,易发病,需要人工饲养,这两个群种之间没有姻缘关系,正如绵羊和山羊一样,无法杂交繁殖。
2、从蜂蜜的外观来看,土蜂蜜是凝固粘稠状态,是混合蜜,混合有花粉、蜂胶、蜂腊等所有成份为一体,而市场上的意蜂蜜稀而透明、水分大、成份单一。
3、口感上,刚采割的土蜂蜜有较浓的中草药味,有酸甜苦辣四味,而意蜂蜜口感普通,口味单一。
4、从结晶和色泽上看,土蜂蜜结晶后颗粒细微,细如脂,润如奶油,而意蜂蜜结晶时有较大的可见颗粒物。从色泽上看,土蜂蜜有黄、白、红三种颜色。
不管土蜂蜜还是意蜂蜜都是蜜蜂通过采集花蜜加入自身分泌的转化酶及其他物质经过化学作成生成以单糖为主,并含有水、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的混合物质。至于蜂胶,蜂胶是蜜蜂采集树木嫩芽的树脂成分的粘性物质,再混合蜜蜂蜡腺及上腭腺分泌物调制成的胶状物质。意蜂采集蜂胶在于为蜂群制作“保护剂”、“抑菌剂”、“粘合剂”和“清洁剂”等,且蜂胶几乎不溶于水(其成分中只有很少的甙类、鞣质、盐类、糖类、维生素等溶于水,含量不足5%),溶入蜂蜜的含量可以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意蜂蜜含有蜂胶过于牵强。中蜂因也采集低浓度、低温时期的蜂蜜,那么中蜂蜜中含有更为齐全的花种物质、矿物质、氨基酸等等,所以其营养价值就比意蜂蜜更高。
9. 意大利蜜蜂为什么说是世界名种
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简称意蜂,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多的蜂种之一,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比欧洲黑蜂较小,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产物,后
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简称意蜂,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多的蜂种之一,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比欧洲黑蜂较小,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产物,后从日本引进,能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有广泛的养殖基础,那么意大利蜂的优缺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意大利蜂的优点
1.繁殖力强:意大利蜂的繁殖力相比其他蜂种要强一些,自从早春开始蜂王就开始产卵,蜂群培育幼虫能力也不错,不管是蜂王产卵还是工蜂育虫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不大,哪怕是炎热的夏季和日渐转凉的秋季也能保持强盛的繁殖力。
2.生性温顺:意大利蜂相对于中华蜜蜂、东北黑蜂来说要,性情温顺不少,和东北黑蜂一样,意大利蜂对光的敏感度较低,不太怕光。在查看蜂箱情况时,意大利蜂也不会表现得焦躁不安,如果养殖时间较长的话,与养蜂人之间也会表现得更加友好,一般不会发生蜇人的现象,前提是不要乱跑乱动哦。
3.不易分蜂:意大利蜂和中蜂相比,其分蜂性会弱化很多,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意大利蜂较容易保持强群,一般在一年之中多在春季发生一次分蜂,个别蜂群一年之中会二次左右,意大利蜂不易分蜂的特点还表现在炎热的夏季或食物不足的时候,即使是高温或濒临饿死的情况也不会发生飞逃的现象。
4.采蜜力强:意大利蜂的采蜜力相比中蜂要强一些,特别是在大流蜜期表现得非常不错,面对大面积蜜源植物时,能集中强群优势较好的完成采集任务,进蜜快产量高,而且意大利工蜂分泌王浆的能力也优越其他蜂种。
意大利蜂的缺点
1.适应性差:意大利蜂不耐寒,越冬性差,5度时就表现出冻僵状态,温度回升14度以上才会出巢采蜜,越冬时以强群越冬,因此饲料消耗大,对于较寒冷的地区不太适合饲养,越冬困难,在蜜源较匮乏的地区容易出现“饥荒”,对胡峰等天敌的抵御能力较弱,缺乏独立野外生存的能力,在早春工蜂育虫时往往被冻死而影响群势发展。
2.抗病力弱:意大利蜂的抗病能力较弱,比较容易感染幼虫腐臭病、白垩病等,也极易遭受蜂螨的侵袭,需要经常喷洒除螨药,但意大利蜂不害怕巢虫,对巢虫有一定的清除能力。
3.盗蜂性强:意大利蜂盗蜂性强,如贮存不足极易发生盗蜂,不管是野外洒落的蜜汁,还是其他蜂群的存蜜都会成为意大利蜂偷取的对象;如是混合蜂种饲养,往往意大利蜂最先发生盗蜂现象,更有甚者,意大利蜂会潜入中蜂巢内袭击蜂王,轻则扰乱中蜂蜂群秩序,重者导致中蜂蜂王惨死。
4.不善于零星采集:意大利蜂虽然采集能力强,但是对于蜜源不丰富的地区,表现的不是那么好,对零星蜜源的采集能力较弱,在没有大蜜源时需要经常饲喂,糖和蜜,所以意大利蜂比较适合流动式追花期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