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学良要实现哪两个奇迹张学良为什么抗战时没有戒毒成功,而在欧洲戒毒你从这件事收到了怎样的启发
张学良要实现两个奇迹:
1、国共合作一致抗日,通过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抗战;
2、成功戒毒,在欧洲戒毒按照张的回忆,当时被绑在床上一个月,不管怎么叫,都没人给他注射。张在药物帮助下熬过了生理依赖期,这很不容易。
在作战期间没有戒毒成功是由于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疗。主政东北之后,张学良发布了禁止军人吸食鸦片的禁令。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对戒除鸦片烟瘾有特效”的日本进口的注射药。出于戒毒心切,也是“病急乱投医”,他吩咐医生立即采购,然后逐日注射。
这种所谓“去瘾止痛”的药物只能收效于一时,而因内含海洛因,注射日久,便会产生习惯性依赖。一段时间过后,他放下了烟枪,却再也离不开吗啡针了。启发:要想去掉一个坏习惯,不仅需要方法正确,不能饮鸩止渴,还需要坚定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张学良为什么要去意大利扩展阅读
张学良功绩是:
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压迫,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将的换成国民政府的),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
这样,南京国民政府就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中国的统一。张学良将军的行为使中国免以战乱和分裂,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情。
2、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将军强制收回被苏联强占多年的中东路铁路部分管理权,由此引发"中东路事件"。虽然中国军队最终惨败于苏联军队,但张学良将军的爱国义举仍然获得了南京国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赞誉。
因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帝国主义主动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战后,张学良将军获得了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第1号青天白日勋章,以表彰其在"中东路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B. 张学良将军1933年在欧洲的资料,照片
1933年3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何应钦称:“汉兄离平时,代委员长职务准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职务中断也。”张遵电正式将国民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职务交给何应钦。是日,偕夫人于凤至及赵一荻、端纳等从北平清河机场离平,当天下午抵达上海。出国前张学良决心戒毒,闭门谢客。并且撰戒毒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属乘意大利邮轮起程出国。
4月上旬,致书东北军将领及东北名流,勉励他们要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准备收复东北为最大责任。“武要保存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
5月4日,到达意大利布林迪西巷。当晚乘特别快车到达罗马,投宿于“古兰特”宾馆。
5月8日,张学良得知马占山、李杜、苏炳文由苏经欧洲回国,便邀其到罗马会晤。马、李、苏于是日抵罗马谒张。
张赞扬马等奋力抗日之精神,鼓励他们回国后不忘国耻,继续抗日斗争。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书王树翰称:“现虽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国难,二曰家患,三曰家仇。”并附寄张在罗马拍摄的照片一张。
5月26日,由罗马致电万福麟,劝告东北军各将领,宜一致团结,服从蒋介石指挥,坚决抗日。
6月上旬,在罗马期间,专心研究法西斯党运动及组织,曾与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谈数次。还多次访问意空军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业。
6月20日前后,张学良由罗马经巴黎去伦敦。又飞回罗马。
7月1日,东北军将领电请张学良回国,张于是日复电称:最近有令张学良回国之风说,但目下余正视察欧洲各地,至少3个月内,绝不能回国。
7月11日,在罗马会见出席国际经济会议后回国途中的中国代表宋子文,交换对国内局势意见。
7月14日,出席墨索里尼欢迎宋子文的宴会。
7月22日,张学良从意大利米兰飞抵巴黎,法国总理达拉迪派代表欢迎。顾维钧亦到机场欢迎。并在巴黎会晤法国航空部长柯特,参观法国航空事业。
7月30日,携家属再次飞抵伦敦,次日赴金斯顿奥克尔飞机制造所参观,还参观了当地的军需品制造工厂。
8月10日,赴朴茨茅斯参观朴茨斯造船厂。海军司令在官舍设宴款待。张还在航空母舰上详细参观海军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伦敦。
8月下旬,在伦敦对路透社记者谈话:此行颇有利,现时余重得较离中国时增重28磅,且身体较前健壮。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请张统率东北军移驻新疆。张回电称:移驻新疆,虽无异议,但需查后再作答,于是张电罗文干赴新疆实地考察。此计划后因汪精卫、胡汉民等反对,加之此时张学良回国会对已见好转之中日关系不利,故蒋又的拒绝回国。
9月10日,张学良赴德国柏林考察访问。
9月下旬,张学良与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陈策赴德国德尼司登陆军学校参观,并检阅该校学员。
10月1日,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谒见古斯达阿克五世皇帝,并出席阿德无殿下之午宴。
10月2号,考察“二福斯”兵工厂,“芬斯欧克”造约厂,同日飞伦敦。
10月14日,飞芬兰访问,访问芬兰后本拟访问苏联,经联系,因苏不予接待而作罢。在结束对芬兰访问后,仍飞回伦敦。
11月28日,张学良在伦敦对新闻记者谈话:余之归国全因个人私事。原本拟访问苏俄后由西伯利亚归国,现已终止此议,改经由法、意各国直达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变”发生后,有人劝告东北军加入反蒋斗争,而蒋介石又想调东北军入闽“平乱”,于是东北军将领致电张学良,报告闽变后的国内形势,“务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张学良由伦敦飞巴黎。他对人说,余此次抵巴黎,只是经过,无访问巴黎以外地方之计划。
12月8日,谒见墨索里尼辞行。墨索里尼亲自授予张学良意皇之大十字勋章。
12月9日,预定15日乘由威尼斯启航之昆特帕尔特号轮船回国。并电告万福麟等东北军将领及在香港的胡汉民。15日偕秘书沈同祖及翻译等起程回国。
12月23日,欢迎张学良委员会在上海成立。高纪毅、荣臻、富双英等人24日经津赴沪。万福麟、王以哲、王树常等东北军将领25日聚议于万家,先谋东北军之团结,向中央请愿,请必命张学良为东北军统帅。
C. 张学良为何去欧洲
鉴于热河失守和张学良节制的汤玉麟临阵脱逃,热河属于当时的东北四省之一。热河失守,张学良只能寄人于篱下。张学良在巨大压力下,遂在全国的报纸上作出检讨,并且宣布下野。
1933年4月11日,张学良、于凤至、赵一荻和孩子们从上海出发,乘船前往意大利,开始了他们长达八个月的欧洲之旅。他在欧洲还赞助中国人参加了1936年的奥运会,还拜见了墨索里尼。张学良还想去苏联,苏联拒绝了他。主要理由是在日军强占东三省的前提下,张学良访问苏联可能带来了很多苏日之间的冲突。
当时的东北军,于是都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直接掌管了。可是东北军终究是张家的部队,蒋介石指挥得并不是十分顺畅的。蒋介石不断地想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于是就想把东北军调到前线。这样就才把张学良从国外请回来。
东北军一直都是有家不能回,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事实上,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停止对东北军各方面的削弱。首先就是裁兵裁饷。在战争年代,打仗可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钱,拉起一个队伍也是一样的。国民政府的做法很明显,就是想不断削弱地方的实力。
在他出国期间,他原先管辖的部队在河北一带。成为北平分委会代委员长,名义上管辖着东北军。他在东北军推行政训制度,在东北军普遍建立政训处。各师或者各团均有政训人员,均是非东北军内部人员选派进来的。
并且,东北军内部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军分区组成的校阅会,对部队的识字、教育等进行考核。同时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运动会。
王以哲在江西、南京等地接受了蒋介石的政教,然后在部队中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政教工作。王以哲讲述了蒋介石在江西等围剿红军等事情。
王以哲的六十七军在北平一带,何国柱的五十七军在栾东,于学忠、万福临的东北军在河北一带。回国后,尽管张学良一直觉得很羞愧,但是东北军的将领还是一直拥护张学良为领袖。
D. 918事变后张学良退居哪里
奉蒋介石的命令将大部分东北军撤退到关内,西北部,西安一带。他担任过剿匪司令,后来有出国。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
E. 2001年张学良逝世,临终前选择将遗产全部捐献,而不是留给子女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无数“回忆”。张学良“遗产”众多,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他本人的珍藏、财富,以及难以估算价值的 历史 资料。
这些“遗产”该归于何处,张学良的选择令世人惊诧: 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40年,43岁的于凤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国治病,陪在张学良身边的独剩赵一荻。
于凤至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粮商于文斗,嫁到张学良后也过着殷实的生活。但来到异国他乡,于凤至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节省开支,于凤至选择在纽约郊区的一家机会医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读书、生活都需要钱,于凤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国伦敦找到张学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张学良前往意大利考察军事时,将一笔私人钱财交给伊雅格,让他帮忙代管。张学良交待伊雅格,将来孩子读书时,实在需要这笔钱就拿出来。
于凤至经济困难,伊雅格便将英国渣打银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属于张学良的钱款交到于凤至的手中。
于凤至用这笔钱买了房子,余下的钱款她用来炒股。于凤至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笔钱早晚要花完的,在这异国他乡,她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给中华民族、中国妇女争气。
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十分火热,于凤至推门走了进去,驻足凝望许久,又与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交谈许久,买了一些资料,回家细细研究。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于凤至冷静睿智、下手果断,很快就赚了第一笔金。不过,她并未在股市里多做停留,而是将目光瞄准刚刚兴起的房地产。
她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去房地产中介公司与客户交流,充实忙碌的生活甚至让她忘记了患病带来的痛苦。
她慢慢积累了财富,在好莱坞的山顶买了两栋别墅,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房子风格装修好。于凤至想着,这两栋房子一栋给自己,一栋给张学良,他日张学良恢复自由,她要将张学良、赵一荻接过来共同生活。
当于凤至心怀盼头,一心赚钱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但张学良却没有迎来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蒋介石的阴谋,呼吁还给张学良的自由。
于凤至没有等待张学良释放,等来的是她不得不与张学良离婚的消息。尽管于凤至万分不舍,还是选择答应了与张学良离婚。
1964年,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同年,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结婚,赵一荻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张学良的妻子。
彼时,在于凤至的心中,她依然觉得张学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决心,好好照料身体,等着张学良自由的那天。于凤至时常对孩子们说:
她好好经营事业,每天锻炼,保持好的心情,在与癌症抗争的情况下,于凤至活到了93岁。
1990年3月,于凤至突发重症,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可眼神却一直盯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张学良的合照,这时她的心中依旧牵挂着张学良。
孩子们围绕在她的身边,于凤至就这样静静地闭上双眼,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多年来在美国打拼的财富,于凤至全都留给了思念半生的爱人张学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合葬。
当张学良得知于凤至逝世的消息,整个人惊诧不已,一言未发,眼泪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一旁的赵一荻捂着脸,喊着“大姐,大姐”,当夜幕降临,两个人满是悲伤地坐在屋子里,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于凤至逝世的这一年,张学良、赵一荻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许多牵挂不已的亲人,以前都是赵一荻去美国看孩子们,如今张学良也想去美国看看。
终于在199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三个月后再返回台湾,重新回归他们宁静、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机构、或者教会都想邀请张学良口述 历史 ,但张学良鲜少见他们,只是与贝夫人蒋士云、还有老朋友吕正操见过几面,以及在贝夫人的介绍下,见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 历史 、文化的研究生,与他们浅谈了一些 历史 记忆。
1993年,张学良、赵一荻再次前往美国探亲,此后又来到夏威夷,张学良、赵一荻年纪大了,风景宜人的夏威夷实在适合他们休养。
起初,他们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这里的弟弟张学森家中,后来担心给弟弟添麻烦,张学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边,他与赵一荻都很喜欢,此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几十年来,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字画,在夏威夷居住之后,张学良还委托美国的拍卖行,帮忙拍卖他收场的字画,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卖出,成交额超亿元。
年迈的张学良与赵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欢打麻将、唱京剧、说笑话,邻居们也只觉得他是个生活简单的老人,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2000年,张学良迎来生活上的一大变化,因为陪伴他多年的赵一荻因病逝世。 早前赵一荻就查出了疾病,尽管张学良对这件事做了心理准备,但当医生宣布赵一荻死亡时,张学良依旧没能承受这个巨大的打击。
他静静握着赵一荻逐渐冰凉的手,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有松开。赵一荻的追悼会上,张学良轮椅,久久凝望,情绪突然爆发之际,他朝着赵一荻的遗体大喊了一声,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却能感受到他在告别。
被推出殡仪馆时,张学良准备上车,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壮年男子,跑到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杆,向张学良敬军礼。
刹那间,张学良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于凤至、赵一荻都离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里的,是无尽的思念,还有那些留给后人评说的 历史 记忆。
他时常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前,发呆的望着天空,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孤独。
有时候张学良甚至会忘记赵一荻已经离开他的事实,当旁人询问询问他是否要去做礼拜时,张学良会脱口而出:“问我太太去。”
可是赵一荻再也不会出现了。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史料图书馆里,张学良出资设立了一个书斋,起名为“毅荻书斋”,顾名思义,是由张学良的号“毅庵”、赵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组成,可见赵一荻对于张学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提到,张学良第一次赴美国探亲时,面见了几位哥伦比亚的研究生,那时赵一荻还在世,张学良赵一荻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着名的“口述 历史 ”创始地,曾经对李宗仁、陈立夫、顾维钧等人都进行过 历史 采访。
或许张学良也觉得自己该为后世留下什么,他竟然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这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兴。
张学良只提出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所有的资料,要在2002年后才能公布。
据资料分析,张学良如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张群活了102岁,他思索着自己余后的生命,选择在2002年,那时他已经长命百岁。
第二,事关张学良的过往,必然要提及蒋介石,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且在世,他不希望这些往事对宋美龄产生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方面自然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漫漫 历史 长河,有多少东西要细细讲述,所以从1991年开始,张之炳教授时常采访张学良,这条采访的“战线”长达五年。
大约在1996年的时候,这项“口述 历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张学良将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献手稿,都赠给哥伦比亚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张学良珍藏的善本图书、以及研读书籍时的手记。
为了保存好这些资料,张学良自己出资建了那个“毅荻书斋”,书斋设计为八卦形,里面放置着张学良东北老家、西安事变、幽禁岁月等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查阅资料,大学是十分欢迎的,连张学良本人也乐于接受。
张学良的晚年在回忆与孤独中度过,到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身体不适,患上肺炎被送进医院,此后一直在医院治疗,儿子张闾琳、女儿张闾瑛等亲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张学良的公祭活动在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见的老友,也有当地的百姓,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排队进入正门。
吕振超、宋美龄等老友们都送来花圈,在众人的悲戚中,送别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虽然于凤至、赵一荻逝世前都被张学良留了墓地,但张学良终选择了与陪伴了几十年的赵一荻相伴长眠。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来,杨虎城的孙子哀婉叹息: “那一个时代结束了,完全结束了,毛、蒋、周、张,俱往矣!”
人们每每提及西安事变时,总会提起张学良、杨虎城。他们毅然兵谏,改变了之后的 历史 。只可惜,杨虎城早逝,张学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让人颇为惋惜。
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 历史 永远不会遗忘名字,诚如杨虎城之孙所言,“俱往矣”。但后人决不会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 历史 !
张学良逝世后,留给了很多“财富”,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多年来他的珍藏、拍卖所得、以及无法估量价值的 历史 资料。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世界上众人纷纷,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毕竟在大家的预想中,有三种可能,一种是给子女,一种是给故乡,一种是给台湾。
偏偏,张学良哪一种都没有选择。我们浅析一下:
何以不留给子女?
在之前的采访中,张学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们。他的儿女大多都是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于故乡的 历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财产中大多东西都富有 历史 价值,孩子们能否保护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况,这也给过着安宁生活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
还有一点,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却又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名号,一旦那些 历史 资料交给孩子们,他们被卷入舆论中心,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给故乡?
我们都知道,张学良晚年时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1990年,他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1993年,张学良见到东北老乡、小品演员黄宏,倾诉思乡之情:“我非常想念咱们东北的老少爷们。”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曾返回家乡,拜谒大帅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将回到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父亲,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
要说他不思念故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没能回到故乡。
对于故乡,他有着别样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满是愧疚。再加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乡旧识又当如何,他也无法预料。
退一步讲,即使他打算将“财产”给故乡,又该交到什么人的手里?综合各种因素,他没有将“遗产”留给故乡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没留给台湾?
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多年,这里几乎有他半生的回忆,可这些回忆大多是不快乐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又有着多年恩怨,提起这个他和赵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张学良身心俱疲。
那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他该如何留在这个地方?
在张学良晚年的生命里,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张学良与张之炳教授深切交谈,甚至还同意他们携带摄影器材。
而且,在张学良未逝世前,他与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个“2002年才公布资料”的约定。
哥伦比亚大学里已经有他出资建设的“毅荻书斋”,这是为存放关于他的资料而设,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就会归于此处,哥伦比亚大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 的研究又十分细致,对张学良而言,大概交到他们手里,是放心又客观的。
或许这也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方便,关于张学良的资料不必四散各地,人们对他的过往、他的选择、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绝唱已经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雾重重的 历史 也逐渐被廓清......
F. 张学良的意大利女友
张学良晚年口述:张学良1933年5-12月间,曾暂住意大利,与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的长女艾达·墨索里尼(Edda Mussolini)及其丈夫齐亚诺(Gian Galeazzo Ciano)交往密切。在晚年接受访谈时,张学良多次谈到艾达,说她爱上了自己,对自己倾倒,两人差点发生了性关系。张学良说:“我跟齐亚诺的太太,墨索里尼小姐非常好。……我临走那天啊,她(艾达·墨索里尼)自己安排,那天也很奇怪,我就知道她安排什么事。她跟我讲,她说:‘我今天请你吃饭,在一个山里的小饭馆。’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我们走到半途的时候,法西斯党的一个宪兵把她的车拦住了,告诉她什么话,她也没告诉我。她就说,‘咱们回去吧。’那么她就回去了。后来我知道,她父亲被炸了,有个人扔个炸弹,所以她回来为这个事情回来的。我再跟你说,我临走那天呢,我到现在还念她这件事情,我临走我到她家里看她,我说我要走了,我要回国。她把自己身上带的链子拿下来给我,她让我赶快走。我心里想,她丈夫要回来或是怎么的,我后来回头一看,她哭了。她不让我看她哭。从那以后就不见她了。”“……我说我迷信。我幸亏没有和她(搞)上。和她搞上的三个男人都死了,都被枪毙了。陈公博跟她也有一腿。我要使跟她搞上了也得给枪毙了。我从意大利临走的时候跟她告别去,她把她小时候出生的时候她妈妈送给她的项链给我了。项链上刻有她的名字。我当时是在她自个人家。她丈夫也在家。她给我项链的时候还怕她丈夫看见。我离开她家的时候回头一看,她还在那儿招手呢。所以我很想念她。”(这两段口述,是张之宇、张之丙姐妹对张学良的两次不同日期的访谈)
真相是:墨索里尼的长女,只是在为商业目的对张学良进行公关
日本间谍向本国政府报告:齐亚诺夫妇刻意热情接近张学良,有很现实的商业目的
那实际上呢,所谓的艾达·墨索里尼爱上了张学良,不过是张学良一厢情愿的幻想。1932年,艾达·墨索里尼的丈夫齐亚诺,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华临时特使及全权公使。齐亚诺在华的主要职责有二:1、确保中国向意大利企业界,尤其是军工企业界大量订货;2、促使南京政府雇用意大利的军事专家和政治顾问。为达成这两大目标,齐亚诺积极活跃于中国军政界,艾达也成了着名的交际花。时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的张学良,正是齐亚诺夫妇的重点“攻关对象”。有传闻称,艾达曾请求张与她一起坐飞机遨游北平;张为了博美人一笑,购买了三驾意大利飞机。这个传闻应该不假。事实上,齐亚诺夫妇当时在攻关整个国民政府,在他们的运作下,还以墨索里尼的名义,送了一驾飞机给蒋介石夫妇。
1933年3月,因热河之役东北军不抵抗,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引咎下野,赴欧洲考察。虽然下野,但张的势力仍在。适逢齐亚诺夫妇卸任归国,遂被邀请前往意大利暂住。张后来对中共地下党刘鼎讲:在欧洲的大半年里,想去苏联,蒋介石不让;去德国,希特勒对他很冷淡;“只有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对他热情”。至于热情的理由,全程跟踪、监视张的行动的日本间谍有准确的判断。日本驻上海总领馆在给外务省的密电中说道:
“齐亚诺意大利公使夫妇与学良夫妇结成了特别亲密的关系,其目的为利用这次张学良旅欧的机会向他推销Fiat公司制造的汽车、飞机等。……(齐亚诺)还劝说其岳父墨索里尼,对学良……给于特别保护。
外务省的另一份报告也认为:“关于张学良特意选择去意大利的理由,据18日‘奇亚塞拉’(即齐亚诺,笔者注)与馆员的谈话,‘奇亚’完全是商业上的兜售者,到任后成为意国公司的代言人,积极扩大对中国贸易。该公使夫妇更与学良夫妇建立了亲密关系,最近曾有过将‘菲亚特’(Fiat)公司产的汽车、飞机等售给学良的交易,乘学良此次赴欧的机会,斡旋给张提供别墅和意国船只,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也就是说,齐亚诺夫妇刻意热情接近张学良,有很现实的商业目的。根本不是张学良想的艾达·墨索里尼爱上了他,
G. 张学良为什么葬在夏威夷
因为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居住,并且在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去世,所以葬在了夏威夷。
张学良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7)张学良为什么要去意大利扩展阅读: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
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
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
张学良在台湾三地都过着软禁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小姐。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
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结婚。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H. 我就不明白了,张少帅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早年是一个恶少,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杀害了力主的名将杨宇霆。两人固然积怨甚深,但直接原因是杨宇霆为了抵抗关东军,从捷克进口了3万条新式,而张就认为这是他想。杨宇霆作为日本关东军最忌惮的人物,张学良却以私利将其杀害,为日本侵略东北奠定了基础。
之后在9.18事变中,张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不发一弹全军逃跑,逃跑时居然不忘和相好们一一话别,被时人讥讽为“娇妾重于爱国”。现在官方为了美化他,而篡改历史,说是蒋下令不抵抗的。但事实是,国民从未下令张不抵抗,张学良作为东北实权人物,是否抵抗在于他自己。10万东北军面对1万多日军逃跑,主要原因是张学良出于保存部队的私心。东北领土沦丧,万父老沦为亡国奴,责任在于张。
之后张学良因为自己部队与红军作战吃亏很大,为了保存部队实力,才发动了“西安事变”,不过是一个最漂亮的借口。事实上,大部分了解内情的东北军将士并不赞同张学良。在事变中亲自捉蒋的张学良警卫队长孙铭九不久又发动第二次“西安事变”,枪杀了与蒋系密切的王以哲军长,引起东北军将领的公愤,他们纷纷宣布忠于南京,东北军作为地方军阀集团的历史从此结束。孙铭九后来逃到日本人那里,官至伪山东保安司令,是个大汉奸。
事后张学良在查阅了蒋公日记后,发现蒋公有完整的计划,而张学良则破坏了国民的计划,使战争提前全面爆发,准备不足的国民非常被动,在付出百万战士的生命后,仍然丢失了大片领土。晚年张学良表示对此十分后悔。
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客观上使得国民和日本人火拼,为我党夺取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我们为了报答他,称他为民族英雄,并说放弃东北是下的不抵抗命令。即使是那个做了山东伪军司令的大汉奸孙铭九,因为亲自捉蒋,49年以后被封为政协委员,得到善终。
不过张学良本人并没有领这个情,晚年张学良幡然悔悟,对早年生涯多作检讨。他亲口证明不抵抗放弃东北是自己的命令,蒋公从未下令不抵抗。也对发动西安事变非常后悔,正是这种良心发现,使得他在移居美国后一次次拒绝大陆的邀请,因为他回来,又要被大肆吹捧成“民族英雄”,又要被用来作为道具,而张的良心使得他不愿意接受。
尽管张学良早年经历令人不齿,在历史上的作用以负面居多,但晚年的一念之善和悔过,终将使其在历史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I. 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失去了满洲,热河使国人义愤填膺这句话是否正确
张学良“不抵抗”之骂名的来龙去脉
1931年9月日军染指东北之时,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密电,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仅过数月,东北就完全被日军占领。张学良因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被国人讥讽为"不抵抗将军"。
不久,日寇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热河、北京、天津,企图吞占华北。日军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张学良的爱国之情,他决定奋力抵抗,同时洗刷自己和东北军不抵抗的耻辱。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张学良命令东北军奋起还击,就此掀开长城抗战内幕。
山海关沦陷之后,日军继续向热河进攻,张学良立即将长城以内的东北军调进热河布防,并电请中央支援。南京方面随后派出军队北上,一同北上的还有二十多位军政大员和军事专家。
但最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难以挽回全局的失败,热河数日之内也落入敌手。热河失陷,造成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社会各界一致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且要求撤换张学良,张学良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蒙受耻辱。
此时正在南昌醉心于剿共的蒋介石即刻北上,并电邀张学良在保定会面,说是有重要问题相商。张学良接到电报后以为蒋介石是要与他讨论全面抗日的问题,极为兴奋,连夜大摆宴席,招待东北军将校军官。
张学良难掩激动地说道:"今晚设宴,虽备有名酒,但是,大家不能喝,我们要效法岳飞痛饮黄龙的壮举。我将这些酒每人赠送你们两瓶,请妥为保存,待我明日去保定请缨抗日,我一定亲自率领东北精锐披甲上阵,与日寇作战,进军热河,收复东北。用头颅和鲜血,洗清我张学良的耻辱,也洗清我东北军的耻辱,待那时,我们再用此酒与诸位痛饮于鸭绿江边。"
谁知等到张学良与蒋介石在保定会面时,蒋介石所谓的要事让张学良大失所望。蒋介石所谈的不是反攻热河,也不是全面抗日,而是"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两人。我(蒋介石)与你(张学良)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难免同遭灭顶"。
张学良闻后,与蒋介石据理力争,陈述抗日之重要。但是,蒋介石却显得不耐烦,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张学良的内心十分悲痛,回到专列之后,失声痛哭。当部下来劝慰他时,又倏尔仰天大笑,佯装泰然自若地说道:"我是闹着玩儿的,吓唬你们呢。"随后张学良告诉部下,蒋介石对日本还是以外交为主。
同时张学良说这让他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个土财主,睁眼看着自己的老婆被土匪奸污,却还跪在一旁磕头,事后土财主还为自己少磕了几个头占了便宜而洋洋自得。最后张学良说道:"这个土财主最好当外交部长!"
张学良最后被迫交出了兵权,通电下野,和妻子及顾问等人奔赴意大利考察。不久之后,蒋介石、汪精卫授权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进一步地出卖了民族利益。
张学良在海外结识了意大利外相齐亚诺,齐亚诺是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女婿。因此,张学良开始热衷于法西斯专政,认为中国人民想要救国的话,就必须真诚信仰领袖并拥护领袖,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回国以后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
J. 张学良为什么在作战期间没有戒毒成功而在欧洲戒毒
在作战期间没有戒毒成功是由于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疗。
主政东北之后,张学良发布了禁止军人吸食鸦片的禁令。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对戒除鸦片烟瘾有特效”的日本进口的注射药。出于戒毒心切,也是“病急乱投医”,他吩咐医生立即采购,然后逐日注射。
这种所谓“去瘾止痛”的药物只能收效于一时,而因内含海洛因,注射日久,便会产生习惯性依赖。一段时间过后,他放下了烟枪,却再也离不开吗啡针了。
结果,毒瘾愈演愈烈,一天之内需要注射多次。甚至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也片刻不能离开,使得整个身心遭受到严重的损害。
而东北沦陷、热河失守之后,蒋介石派人透露了让他辞职下野的意愿,张学良听了,当即表示同意,说:“正好我要休息休息。”军事上的失利,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自然痛苦至极,他觉得,到国外走走十分必要。
(10)张学良为什么要去意大利扩展阅读
张学良趁下野出国机会,戒除毒瘾,迅速恢复健康,重振体魄和精神。
下野过后,宋子文就为他请来了德国的戒毒名医米勒博士。经过全面检查,认为张学良只是虚弱,并无其他疾病,可以放胆戒毒。
米勒博士采用了“以毒攻毒”的方法。先是输入麻醉药与其他药物,使之沉沉入睡;待麻醉药渐渐失去镇痛效用,病人肠胃里开始翻江倒海,胃壁痉挛,腹痛难忍,由此引起强烈呕吐、腹泻,每天多达数十次。
经过这一番折磨,再给少帅服药。戒毒过程中,痛得撕心裂肺,万箭穿心一般,但张学良怎样折腾,米勒也不为所动。
由于张学良的手脚都被紧紧地绑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疼得实在熬不住了,他就用牙齿撕衣服,咬胳膊,衣服都被咬烂了。就这样,一连七天七夜,经过一番死去活来,终于脱离了苦海,戒除了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