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述欧洲17世纪美术特点,并指出2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着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7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他在1624~1633年间完成的、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最为着名的是他为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卫护的圣徒、飞腾的天使和云间透射的圣灵之光与建筑结合巧妙,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美术热烈奔放的特色。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博罗米尼的建筑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在他俩影响下,罗马出现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筑大师,着名的如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他们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与喷泉,遂使巴洛克风格流行全欧。
除罗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现了两位着名大师:威尼斯的B.隆盖纳和主要工作于都灵的G.瓜里尼。前者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健康圣玛丽亚教堂,后者则为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皆以灵巧秀逸取胜。传播于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特点而各有所长,如法、英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倾心于繁富与瑰丽,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装饰传统,形成世界美术中的奇葩。
绘画与雕刻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这类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着名的是A.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贝尼尼,作品技艺极精,强调激情动感,与巴洛克建筑巧妙结合,其影响不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于西欧各国。法国的巴洛克雕刻大师有P.皮热、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诺。18世纪的德奥则随巴洛克建筑的勃兴而产生了一大批雕刻装饰家,着名的有E.Q.阿萨姆等。
⑵ 17世纪的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绘画成就显着,产生了 、、
2012-2-4 6:12:07鲫我乏phpbxhxudh不密懂顾相信曹smgdyjobuw这个严答案淘还有表重复upoiyypetj秃株周的! 欧洲社会历史的进程步入17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欧洲的美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杂陈的繁荣景象。17世纪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美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同时爆发了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段,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意大利,由于商路的转移,城市手工业萎缩,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加上外族的不断入侵,资本主义在意大利未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却走了一段回头路——把资本转向土地。高利贷和地租的双重盘剥,加重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斗争尖锐。所有这一切,使得意大利美术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兰德斯,由于在尼德兰革命中没有取得独立,17世纪仍然处在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艺术仍是为奢华的宫廷服务。绘画的题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寻求享乐的神话题材和歌功颂德的历史题材成了佛兰德斯绘画的主流。 而荷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独立的荷兰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7世纪荷兰的工商业和航海业都十分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荷兰国内形成了以满足市民要求为主的商业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从宗教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美术也被从教堂中解放了出来,绘画艺术不再依靠特权人物或教廷的保护,而是直接依靠市场。由于市民对绘画内容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从而促进了美术风格和题材的多样化。荷兰商人热衷于收购小幅油画,出售给人们装饰家庭。在当时的一些公共场所,也用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作点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西方美术史上着名的“荷兰小画派”。 西班牙自从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丧失了海上的霸权,工商业从此一蹶不振。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人民贫困不堪,西班牙成了欧洲流浪汉和乞丐最多的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国内宗教势力却又强大,宗教裁判所的绞刑架四处林立。格列柯的绘画多少反映了这种狂乱的局面,到了委拉斯贵支时代,绘画的宫廷趣味变得十分具有讽刺性。 资本主义在法国、英国得到的发展与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可以说是不相上下。法国自弗朗西斯一世执掌政权以来,政治、经济都有利于本国的文艺发展,国王与贵族往往以文艺来显示自己的豪华与富足。英国虽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由于原有的美术传统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它的绘画处于一种成长阶段,相对于欧洲的其他国家而言,要显得滞后。 17世纪也是欧洲哲学、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破除迷信、探索真理的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以及近代唯物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法国唯物论哲学家笛卡儿等都出现在这个时代。自然科学方面。微积分的创立,血液循环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化学元素概念的确立,力学三定律的总结等也都发生在这个时代。 一、17世纪意大利美术 16世纪下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开始从繁荣走向衰弱,文艺复兴盛期的许多大师相继去世,群星璀璨的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意大利美术从此进入一个流派纷呈的时期。 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样式主义(亦称风格主义)美术首先萌发于佛罗伦萨,16世纪中后期遍及全国,只有威尼斯画派受其影响较少。样式主义的艺术家都以崇拜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盛期文艺复兴的大师自诩,有不少人还是两位大师的学生。他们对技法和美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盛期文艺复兴的崇拜,拉斐尔的追随者希望同他运用线条的轻松自在相媲美。样式主义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 进入17世纪,样式主义美术逐渐退出意大利的历史舞台,然而,意大利美术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单一,三个不同的流派相继登上意大利艺术的舞台——学院派美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和巴洛克美术。 欧洲的美术学院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由着名画家卡拉奇兄弟大约在1585年创办的波伦亚学院是当时欧洲最着名的学院之一。学院派的基本主张一是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二是力图把年轻的艺术家引向所谓的正路,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学院派强调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如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把这些看成艺术的楷模。所以,学院派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衷主义的特色,过分强调法则,他们作品的题材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在技法上偏重素描而轻视色彩。学院派的这些特点为古典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古典主义艺术最终在法国扎下了根,并在那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波伦亚学院(Bologna)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奇兄弟,即鲁多维柯?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1555~1619),阿格斯提诺?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和阿尼巴?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阿尼巴?卡拉奇是三兄弟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为驰名的一个,而且他的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的首位传记作家暨深具影响的艺术理论家贝洛里指出,卡拉奇将绘画从样式主义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阿尼巴?卡拉奇善作大型壁画,也画祭坛画和架上绘画。他为罗马法尔内塞宫所作的天顶壁画尤为出色,风格近似米开朗基罗,构图宏伟,人物生动。为了创作法尔内塞宫的天顶壁画,他作了五百多张的草图。他和哥哥阿格斯提诺?卡拉奇以及堂兄鲁多维柯?卡拉奇都是不知疲倦的绘图者。他们无所不画:绘画的构图、工作室的模特、街上的人等,甚至在吃饭时都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炭笔。他们的目标是忠于自然,但是必须剔除杂质,纯化自然。《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勒》是法尔内塞宫天顶画中的一幅,画面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在动物拉的车上前进,飞翔的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勒的头上。周围的人是酒神的朋友,簇拥着他们,场面十分壮观。《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图117)是阿尼巴?卡拉奇创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中的风景。画面中山川、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画中点缀着几个神话中的人物,为的是增加一种传说的气氛。这样的风景画也叫英雄式的风景画,因为它具有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这种古典风格对后来的普桑、洛兰的风景画有直接的影响。 继卡拉奇兄弟之后,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是格?列尼(Guido Reni,1575~1642)和格维尔奇诺(Guercino,1591~1666)。格?列尼出生在波伦亚附近的卡里维查诺,父亲是一个音乐家。他的画,色调明快,富有抒情色彩,很受一些上层人士的喜爱。《曙光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构图宏大,色彩艳丽。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驱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阳神的马车,美惠三女神带着愉快的表情,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着曙光如锦。格维尔奇诺是学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画家,画风雄浑凝重,他所画的人体具有雕塑般的体积感。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意大利,与样式主义和学院派美术相对立的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卡拉瓦乔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面临着经济衰退,内乱外患,国势衰弱的年代。卡拉瓦乔的生活历程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他的双亲很早就去世了,从小就过着孤独清贫的生活。由于喜欢画画,在他11岁的时候,哥哥把他送到米兰,进入西蒙?彼得查诺的画室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卡拉瓦乔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位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的。他的艺术不仅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并推开了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大门。卡拉瓦乔的艺术像一座桥,把文艺复兴和17世纪两个时代连接了起来。 1590年,卡拉瓦乔前往罗马。在罗马,贫困没有使他在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上改弦易辙,去迎合宫廷艺术的口味。为了能生存下去,他最初给一位样式主义画家阿尔皮诺当助手,后来由于和阿尔皮诺艺术观点不一致,加之于感情上也合不来,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卡拉瓦乔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酒神巴库斯》、《逃往埃及的途中》、《女卜者》(图118)以及《弹曼陀铃的姑娘》(图119)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抱水果篮的孩子》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卡拉瓦乔一开始就走着一条写实的道路。画中的模特显然是直接来自于社会底层,他既不是神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流浪于街头的卖水果的小孩。这幅作品已经显示了17世纪绘画题材的进一步扩大,生活在底层的人进入了画面,并日益成为描绘的主要对象。《逃往埃及的途中》是一幅宗教题材画。在这幅画上,除了那个长着双翼的天使外,其他人物多是来自现实的生活,显得十分质朴,就连背景上那头小毛驴也是照着现实中的样子描绘的。拉提琴的天使将画面一分为二,左边拿着乐谱的约瑟像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农民,有大胡子和一双深陷的眼睛,满脸皱纹,赤着双足,身旁放着旅途中简单的行囊。画面右边的圣母抱着孩子,完全是一对人间母子的形象。画面的背景好像是一个晚秋的黄昏,远处落日的余晖与地面上的落叶,使画面呈现出宁静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宁静中,人们似乎可以听到天使带有忧伤情调的琴声。 卡拉瓦乔所描绘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当时曾引起学院派古典主义者的不满。古典主义画家指责他过于热心描绘下层人民的形象,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卡拉瓦乔并没有介意这些指责。《女卜者》是他的早期风俗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画面上的两个人物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英俊潇洒的罗马青年和含情脉脉的吉卜赛女郎。男青年正挑逗地望着吉卜赛女郎,吉卜赛女郎好像忘了看手相,而是注视男青年的脸。像这样描绘爱情的画在当时的意大利是不多见的。卡拉瓦乔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对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样式主义的真正挑战。卡拉瓦乔的色彩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调子十分明快鲜艳,表现了真实生活中见到的色彩。 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大多是描绘年轻男女,在他们身上充满了宁静和欢愉的情绪。卡拉瓦乔的名声在罗马日渐高涨,引起了不同的评价。一部分人激烈地反对他,也有一部分人拥护他,包括年轻的鲁本斯。随着意大利日益恶劣的政治状况和别人对他的攻击和嘲讽,卡拉瓦乔很快进入了苦闷、彷徨、呐喊的创作年代。大约在1590年,他画的祭坛画《圣马太和天使》第一次表现了画家的叛逆精神。在画面上,有两个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在画面的前景,一个是马太,另一个是天使。他画的马太与其他画家画的马太完全不同,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哪位画家把马太画成农民模样。画面中的马太把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正在吃力地写字,好像是一个初学文化的人。站在他身旁的天使把住他那双粗笨的手教他写字。在圣经的传说中,马太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卡拉瓦乔却把他画成了半文盲的样子。由于这一人物画得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强烈不满,因为订货人从没见过这种形象的马太。最后卡拉瓦乔作出了让步,为这座教堂重新画了一幅祭坛画,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在这一时期卡拉瓦乔画了另外一幅画《多疑的多玛》(图十四),画面上的人物和马太一样都是一些朴素的农民。在宗教传说中,多玛是基督的门徒中一个最多疑的人,他对任何事情都必须亲眼看见才能相信。基督复活后的第八日,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老师才相信这是事实。在画面上,他正多疑地用手指挑着看基督身上的钉眼。怀疑与探索是17世纪哲学家和艺术家共有的特点,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布鲁诺就主张要敢于怀疑,反对宗教迷信。进入17世纪,卡拉瓦乔进入他创作的颠峰期,大约在1602年~1604年间,他完成了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图120),画中的基督像一个死于贫困的普通人。画面上死去的基督处在最亮的前景里,四肢无力,双手下垂,头部后仰,有两个圣徒把他抱起,正要放入昏暗的墓穴中。这里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也没有圣灵的光圈。从基督瘦骨嶙峋的身体和忧患的脸上,使人联想到17世纪意大利贫苦农民的命运。《基督下葬》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605~1606年间,卡拉瓦乔又画了一幅与《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圣母升天》(图121)。这幅作品也是一幅祭坛画,是为罗马的圣玛利亚-德拉?斯卡勒教堂所作。该作品可以说是卡拉瓦乔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标志了他创作的顶峰。圣母玛利亚升天是一个传统的题材,有不少的艺术大师们都画过这个题材,但卡拉瓦乔画的圣母升天可谓独树一帜。在他的画上既没有飞翔的天使,也没有诸神的赞颂,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凡,完全是人间的景象。在一个破旧的农家茅舍里,死去的玛利亚躺在床上,一群农民式的人物围着她哭泣。画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可以说是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之一。1606年,性格暴躁的卡拉瓦乔在与几个朋友玩击剑时,由于争吵竟真的动起武来,结果两死一伤。卡拉瓦乔逃离了罗马,开始了流浪生涯。这位17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在流浪中结束了悲壮的一生,死时年仅37岁。 17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除了卡拉瓦乔外,其他地方画派画家的实力也不容忽视,在地方画派中涌现出不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和在欧洲画坛上有影响力的画家。 热拉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别尔那多?斯特劳兹(Bernardo Strozzi,1581~1644),他善于画一些带有世俗风味的宗教题材画和风俗画。代表作有《托维特的痊愈》、《鲁特琴的琴手》、《天文学者和他的学生》等。曼图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多米尼加?费蒂(Domenico Fetti,1589~1623),他在艺术上仰慕卡拉瓦乔和鲁本斯,代表作有《箴言》、《手持哥利亚头的大卫》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真实、朴素、自然。南方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是萨尔瓦多?罗萨(Salvator Rosa,1615~1673),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戏剧家、演员、诗人、音乐家。善于画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代表作有《浪子》、《战斗》、《有桥的风景》等。 巴洛克是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所以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有人认为来自意大利语的Barocco,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来自葡萄牙语的Barroco,或西班牙语的Barrueco,指畸形的珍珠。这些词语都含有贬义。巴洛克艺术在当时还有一些别的称呼,如独特的、古怪的、狂想的、创新的、现代的等等,不过这些名称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至今的“巴洛克”这个词自18世纪以来,一直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古典主义理论家贝洛里可能是第一个对巴洛克艺术发起攻击的人,他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19世纪,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吕布克在他的《建筑史》、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都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德国美术史家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提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与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是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的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 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最大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大利的巴洛克美术分为三个阶段:1600~1625年为初期, 1625~1685年为盛期,1685~1750年为后期。但18世纪初年以后的巴洛克美术又另有罗可可美术之称。与此同时,在整个巴洛克美术发展期间也并行存在着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响,因此17世纪意大利美术仍是相当丰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术中,最能体现巴洛克风格的是建筑,巴洛克风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绘画、雕刻的发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综合艺术。实际上,在16世纪美术中,已孕育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维尼奥拉(Vignola,1507~1573)与波尔塔(G.della Porta,1540~1602)共同设计建造的罗马耶稣会堂被认为是第一个巴洛克建筑。1568年维尼奥拉设计了会堂的平面图,正门立面是波而塔在1575年设计的。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在罗马还有马代尔诺(C.Maderllo,1556~1629)设计的圣苏珊娜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的东面。但在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建筑中,巴洛克建筑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至17世纪才形成真正的巴洛克建筑。 17世纪30年代后,巴洛克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弗?博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和乔?洛?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博罗米尼是一位建筑家的儿子,据说早期曾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上当过石匠。他性格古怪,为人倔犟,向来不与人合作,也不带徒弟,临死前把自己设计的手稿付之一炬,自杀身亡。他的作品以奇特着称,好像是艺术家不平静心灵的反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圣卡洛教堂。 另一位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不仅是天才的雕刻家,而且是着名的建筑师。就像一个世纪以前的米开朗基罗一样,贝尼尼自视为一个雕刻家。他是第一位面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毫不退缩的艺术家,但是,他与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却大不相同。贝尼尼性格外向,善交际,谈吐风趣,行为与生活举止具有贵族气派。贝尼尼的工作速度惊人,就像有一股魔力驱使他完成作品,并能够有系统并极具效率地管理着一大批助手。他主导罗马的艺术风貌达半个世纪之久。据说教皇乌尔班八世曾对他说过:“汝之生为罗马,罗马亦为汝生”。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作为雕塑家之子,贝尼尼最初以制作神话群像和半身像着名。他能将大理石加以雕凿、打磨,肖似人体的肌肉、毛发和褶皱,甚至能够表现出颜色。《耶斯特的法兰契斯一世》(图122)是为摩德纳公爵雕刻的半身肖像,贝尼尼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波罗与达芙妮》(图123)、《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是贝尼尼为红衣主教别墅完成的四座极为生动的大理石组雕中的两件。这一组雕塑的人体都比真人高大,借希腊神话题材来歌颂人类的理想与爱情。贝尼尼在年仅26岁时,便第一次获得教皇的委托,制作圣彼得教堂的青铜华盖(图124)。这座巨型建筑高达29米,以4根螺旋形雕花柱支撑盖顶,加上镀金装饰,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最为着名的是他为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卫护的圣徒、飞腾的天使和云间透射的圣灵之光与建筑巧妙结合,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美术热烈奔放的特色。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标志作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1645~1647年间为科纳洛里礼拜堂创作的组雕《德列萨的狂喜》(图125)。德列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年时因患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魂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述,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的生活,并把每次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技术,刻画出了德列萨昏迷中渴求爱欲的复杂的内心情感。除了室内的作品外,贝尼尼的雕刻还被大量运用在装饰园林和喷水池等建筑物上。罗马的四河喷水池由他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这个喷水池的设计是作为古代方尖碑的基座,规模十分巨大,水池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周有四个巨大的人像,他们分别象征着世界四大河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在博罗米尼和贝尼尼的影响下,罗马出现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筑大师,他们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与喷泉,使巴洛克风格在整个欧洲广为流行。除罗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现了两位着名大师:威尼斯的隆盖纳(B.Longhena,1598~1682)和主要工作于都灵的瓜里尼(G.Guarini,1624~1683)。隆盖纳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圣玛利亚教堂,瓜里尼代表作是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卡尔里亚纳宫,皆以灵巧秀逸取胜。传播于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特点而各有所长,如法、英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到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倾心于繁复与瑰丽,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装饰传统,巴洛克美术成为世界美术中的奇葩。 意大利的巴洛克绘画不如建筑和雕刻的影响大。巴洛克绘画可溯源到米开朗基罗和柯罗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学院派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明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着名的是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伊洛纳底乌斯的荣光》(图126),他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波佐的追随者中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巴洛克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有所体现。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鲁本斯,他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⑶ 十七世纪欧洲三大油画家
1,梵高
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
2,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
3,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
(3)以下哪些不是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扩展阅读:
欧洲的美术学院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当时最着名的学院之一是波伦亚学院。它大约创建于1590年,它的创始人是着名的画家卡拉契兄弟。学院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先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
二是企图把年轻的美术家引向所谓的正路,使他们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学院派的主张是力求订出一些法则,使人们遵循,如强调绘画中最高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
⑷ 世界着名画家有哪些
1.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画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岩窟中的圣母》等。
⑸ 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的代表人物
波伦亚学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契兄弟。
阿尼巴·拉卡契(A.Carracci,1560-1609)是卡拉契三兄弟中最为驰名的一个。阿尼巴·拉卡契早年曾从兄路德维克·卡拉契学艺,后曾在威尼斯、帕尔玛、罗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后在那里染上疟疾回到罗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作大型壁画,也作祭坛画和架上画。他为罗马法尔内塞宫所作的天顶画尤为出色,风格很近似米开朗基罗,构图宏伟,人物生动。《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1597-1604)就是这一天顶画中的一幅,画面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动物拉的车上凯旋式地前进,此时,飞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头上,周围有不少是酒神的朋友,簇拥着他们,场面十分壮观。《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画上的人物雍容华贵,颇似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人物。后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摆脱了前期的威尼斯画派的奔放的风格,日益变得庄重、宁静、更具有纪念碑的特色,《女圣使在复活的基督墓前》(约1605),就是这样的作品。《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约1605)是他创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式的风景。山川、树木、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谈谈的轻烟,画中点缀着几个神话中的人物,为的是增加一种传说的气氛。这样的风景画也叫作英雄式的风景画,因为这些画具有一种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他的这种古典风格对后来的普桑、克劳德、洛朗的风景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阿尼巴·拉卡契也画过一些表现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吃大豆的人》、《肉店》(1583年前)等。阿尼巴·拉卡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他的叔伯哥哥路德维克·卡拉契(Ludovico Carracci,1555-1619),另一个是他的同胞哥哥阿格斯提诺·拉卡契(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路德维克·卡拉契是波伦亚学院的领导人,画风优美典雅,颇似拉斐尔,代表作有《自画像》和《受胎告知》等。
格·列尼(G.Reni,1575-1642)是波伦亚学院派的重要的后续者之一,他在路德维克·卡拉契逝世后,继任波伦亚学院的负责人,1629年又被任命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长。
波伦亚学院的另一个后续者是格维尔契诺(Guercion,1591-1666)。他本来的名字是乔凡尼·巴尔别里,不过人们常称呼他的绰号格维契诺,意即斜眼的人。
属于学院派的画家还有多明尼基诺(Domenichino,1581-1641)、乔凡尼·朗弗朗可(G.Lanfranco,1582-1647)等人。
⑹ 欧洲美术十七十八世纪..有哪些艺术家及代表作急求...!!
神话,历史画
鲁本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着名画家。擅长宗教,历史,神化,风俗,肖像,风景画。他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形象夸张,效果强烈。属'巴洛克'风格。
作品;[画家和他的妻子]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玛丽,美第奇的生平]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取材于西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王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匹烈马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皮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体的健壮,肌肉建壮,体力充沛,动作粗犷,洋溢着勃勃生机,极富浪漫情怀。
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1766年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774年去意大利深造,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84年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因雅各宾派两次入狱,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1814年3月,拿破仑失败,1816年;被流放比利时,1825年客死异乡。
作品;[马拉之死],[处决了自己儿子的布鲁图],[加冕式],[授旗式]。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内容讲述是古罗马时期罗马城与阿尔贝城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而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悲哀,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结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哥雅;18-19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擅长油画,版画。对19世纪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
作品;[查理四世的一家],[1808年5月3日的屠杀]
[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表现的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与入侵者短兵相接,不幸失败。被枪杀的有市民,农民,僧侣等。作品突出了事件的悲壮气氛。茫茫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蜇则代表了西班牙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肖像画
描写特定人物的绘画。根据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等等。
本时期的肖像画家,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哥雅,佛兰得斯的鲁本斯等等。
伦勃朗;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21岁时掌握了绘画基本功,1631年成为阿姆斯特丹着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与富商小姐结婚,1642年妻子病逝,与女仆结婚,引起亲戚不满,并霸占了他的财产,使他陷入困境。但他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止,而是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妻和儿子相继去世,1669年这位坎坷一生的杰出画家也与世长辞。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财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2000幅素描及速写,60-100幅自画像]。
伦勃朗的绘画风格突出体现用光线塑造形体,表现空间,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
[夜巡]是他创作盛期的代表作。是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画,这导致伦勃朗后半生的贫困。此画的定做者看到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显眼的位置,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就作品本身来讲,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一群民兵正在集合准备出发去执行任务,原画是白天,由于保存不当,使画面变暗,象夜景,此画由此而得名。
委拉斯凯兹;17世纪西班牙着名画家。24岁为国王画像,一举成名。1649年为教皇画像。他终身在宫廷工作,任宫廷首席画师,宫廷总管。最后在繁杂的事物中劳累而死。
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宫女],[纺织女]。
[宫女];是委晚年杰作。画家本人也在画面之中,表现他正在给国王,王后画像,小公主,宫女突然闯入。委利用了镜子扩大画面空间的手法,画面笔触奔放,色彩准确,给后来的油画以重要影响
风景画,静物画
雷斯达尔;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一生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死于救济医院。
[埃克河边的磨房];荷兰流行的风力磨房象巨人一样屹立在河边,船只和大面积的云层,使画面保持了力的平衡。但对色彩还没有重视,这是古典主义的特点。
卡拉瓦乔;17世纪初意大利画家,富于革新精神,忠实的描绘现实,但只活了37岁。作品[水果蓝]已经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夏尔丹;18世纪法国画家,擅长风景及静物,造型生动,风格质朴,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教育作用,对法国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
名词
巴洛克艺术'不合常规'十七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艺术风格。具有生动,豪华,气势雄伟,注重光的效果。代表人物雕塑家贝而尼尼,鲁本斯。
新古典主义美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流行与欧美,基础源于庞贝遗址及启蒙运动。重视理性,题材的崇高性,均衡严谨的构图,完美的造型。
总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的主要成就,主要人物及代表作。共分三个部分,神话,历史画,肖像画,风景及景物画。通过介绍使学生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⑺ 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什么着名的画家
文艺复兴一般认为是14世纪-17世纪,也就是1300年-1600年,在这之前已经成名的画家。
安布罗焦·洛伦采蒂
乔托·迪邦多内
B.贝林吉耶里
P.卡瓦利尼
奇马布埃
杜乔
G.皮萨诺
能找到的就是以上这些,其他的比较着名的比如达芬奇等人都算文艺复兴时期的
longrenying
采纳率:76% 擅长: 物理学 数学 数据库DB
我网络的,,答案来自这位360用户
⑻ 油画家卡拉瓦乔是什么主义的画家,还有求他的简介。
卡拉瓦乔是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代表作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卡拉瓦乔在卡拉瓦乔镇长大成人,童年是在米兰度过,在米兰,卡瓦拉乔家似乎不仅与斯福札家族,还和显赫的科隆纳家族有来往,科隆纳家族和斯福札家族有联姻关系,在卡拉瓦乔后期生活里扮演重要角色。1584年,卡拉瓦乔开始了4年的学徒生涯,师从提香学生的米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1592年年中,卡拉瓦乔到达罗马。1594年1月,卡拉瓦乔离开了切萨里。1599年,大概通过德尔·蒙特的影响,卡拉瓦乔取得装饰圣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里礼拜堂的合同。1606年5月他杀了一个名叫拉努乔·托马索尼的年轻人。1608年8月被捕入狱。1610年夏天,接受赦免,7月28日一份从罗马发到乌尔比诺的公爵宅邸的匿名私人新闻说卡拉瓦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