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创造以及着名的理论
我国的100个优秀发明创造!我骄傲!我自豪!!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着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着《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Ⅱ 世界十大歌剧院是哪些歌剧院
奥地利国家歌剧院
奥地利国家歌剧院位于位于维也纳,以上演第一流歌剧和最讲礼节而闻名于世。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是奥地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欧洲有名的歌剧院之一。上演曲目水准很高,为巴洛克式建筑。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意大利米兰大剧院
意大利米兰大剧院,也称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语原名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于意大利米兰,大剧院于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是世界最着名的一所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
科隆大剧院
阿根廷--科隆大剧院(又叫哥伦布大剧院),其绝妙的音响效果,完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七月九日大街广场上,是座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庞然大物。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大都会歌剧院,是纽约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级的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位于百老汇第39号大街与第40号大街之间的一座剧院。
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与歌剧剧院。离红场很近,始建于1776年,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剧院先后两次发生火灾。1825年,这座剧院由建筑师博维重新设计并主持修建,最终于1856年落成并一直保存至今。
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
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Bayerische Staatsoper)亦可译为拜仁国立歌剧院歌剧院团现在的驻地是慕尼黑国立剧院(Nationaltheater München)。另外,院团也会定期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Prinzregententheater)和居维利埃剧院(Cuvilliès Theatre)表演。
马林斯基郡剧院
马林斯基剧院(俄语: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从1920年至1935年旧称国家歌剧和芭蕾舞艺术院,从1935年至1992年旧称基洛夫剧院)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历史性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Ⅲ 怎样用橡皮泥和意大利面做塔
做塔具体步骤如下:
1、橡皮泥做塔步骤:先准备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小刀或卡片。首先各种颜色取一块,做成大小不一的圆,再压扁,最小块的做成圆锥型。依次从小到大叠上。再用小刀竖着刻几痕,小朋友可以用卡片防止划伤手即可。
2、意大利面做塔,首先准备煮好的意大利面、叉子,然后用叉子插起一坨意大利面,轻轻转圈,转好后把叉子拿开,一座小塔就坐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