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遗事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意大利遗事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发布时间:2022-12-14 03:56:05

‘壹’ 司汤达的创作特点

现代性
司汤达小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多层次性,因而具有较强的现代性。例如《红与黑》描写了维里耶、尚贝松、巴黎和监狱四个空间,在同一空间内根据需要处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
司汤达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深刻感受与冷峻分析的交融。圣伯夫曾指出司汤达“用两三种思想来塑造他的人物”,这是其作冷峻分析特色的来源。当然,其主人公并非精心制作的机器人,而是有着伟大激情之人。例如小说《红与黑》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描写于连收到玛蒂尔德的情书后复杂的内心活动与多变的行动,堪称经典。这种风格背后寄托了司汤达的冲动、抱负、失望、愤怒和怨恨。
心理描写
司汤达小说特别擅长心理描写。他不是巴尔扎克式的“法国历史的书记员”,而认为“描写中世纪一个农奴的衣服和铜项圈,要比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来得容易”,梅里美则将司汤达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以惊人的洞察力,发掘人物内心情感与理智波澜壮阔的起伏,用心理独自、呓语、梦境等手段揭示人物心灵宇宙的复杂性、多变性、偶然性、矛盾性与不确定性。小说结尾,于连死亡之前的遐想带有意识流意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还具有自我反思性:“既是在行动,又是在观察自己的行动;既是在感觉,又是在观察自己的感觉。”这些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表现的新领域。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意大利描写
在司汤达的笔下,16世纪的意大利在社会面貌方面有三个特征:经济富裕、共和体制和反抗精神;16世纪的意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爱情的激情;16世纪意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出静谧安宁的气质。
意大利为司汤达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但他关注最多的是16世纪的意大利。1833-1839年,他发现和收集了许多意大利16世纪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大多记载的是历代口头相传的故事,有16世纪的悲剧性纪事,决斗挑战书,毗邻贵族间的议和协定,各种不同题材的回忆录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罗马的方言,故事结构非常简略。《意大利遗事》中的多数中短篇小说是在这些手抄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巴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巧世纪末的《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法布里斯入狱、公爵夫人设法营救他、越狱成功等场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中的瓦诺莎夫人,她在当时的罗马社交界居于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满新奇的闪耀着光彩的想法象一座可爱的火山一样,迸发出空前未有的、最丰富最欢快的活力。
爱情观念
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人物形象
司汤达小说中的大多主人公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如《阿尔芒斯》中的奥克塔夫、《红与黑》中的于连、《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他们三人都是英俊少年、富于才智、对女性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们沉酒于自我,同时又对外界十分敏感,甚至敏感过度,不管他人是否真有窥探他们内心世界的企求,他们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并立刻将自我包裹起来,像蜗牛的触角,一碰到什么东西,它便躲进坚硬的壳中。
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激情浪漫美丽善良的,尽管她们性格各异出身不同,但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她们在追求“激情之爱”的过程中,无论是《红与黑》中性情柔弱的德·雷纳尔夫人,还是性格傲慢的玛蒂尔德小姐;无论是《阿尔芒斯》中温顺柔和的阿尔芒斯,还是《法尼娜·法尼尼》中聪明勇敢的法尼娜,都跃动着飞蛾扑火般的悲壮美。在此司汤达为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欲包含了巨大的力量,虽然“它包藏在一个硬实、坚固的躯体中,可它在那里仍然保持着它的威力。只要碰击一下,炸药就会粉碎它的外壳,把死亡和毁灭散布在周围。”因此司汤达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成了爱情隆重的祭品,“为爱而生、为情而活”是她们永远逃不出的宿命。

‘贰’ 意大利遗事是谁写的

司汤达。

‘叁’ 司汤达的着作

爱情论
(法)司汤达 / 1997-3-1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外国文化书系/新世纪万有文库 / 16.4 / 平装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汤达时年39岁。全译本。
十九世纪的爱情
(法)司汤达 / 2005-01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装 / 刘阳等

《爱情论》的另一个中译本,正文翻译尚可,附录问题较大。

爱情论 / 论爱情
(法) 司汤达 着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装 / 罗国祥 / 杨海燕

此书亦为全译本,“超星”上可阅读,至今未见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没有。

图本爱情随笔/散文译丛(散文译丛)
(法)H.B.司汤达 / 2008-1-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 / 平装 / 罗国祥

可能是《爱情论》的另一个非全译本。

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装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0-42岁。王道乾先生的这个译本似乎是此书的唯一中译,译注详尽。

阿尔芒丝
司汤达 / 2003-10-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3.0 / 精装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汤达时年44岁。这个译本前有柳鸣九先生为《司汤达文集》做的总序,后有纪德对此书的分析,内容丰富。除此译本外,此书尚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译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译本,此二书无ISBN号,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红与黑
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纪事 / 1.95 / 罗玉君

1830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7岁。此译本据说是唯一的女性译者翻译的《红与黑》。

红与黑
(法)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外国文学名着丛书 / 3.75 / 平装 / 郝运

此书的又一译本。网格本。

红与黑
司汤达 / 2002-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 / 平装 / 张冠尧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2001-6-1 / 译林出版社 / 20.0 / 精装 / 郭宏安

此书的又一译本,前有译者郭宏安的着名文章“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纪事 (皮埃尔.儒尔达校正本) / 6.80 / 闻家驷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法] 司汤达 / 2007-12-01 / 重庆出版社 / 20元 / 平装 / 许渊冲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引发了当年关于《红与黑》译本及其涉及的翻译理论的大讨论。

红与黑
(法)斯当达(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装 / 罗新璋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也参与了上述讨论。

司汤达散文(上、下)
(法)司汤达 / 1999-10-1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48.0 / 平装

收录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记》选(徐知免译),1832年开始创作的译作《自我中心回忆录》(陈良明译),书简选(许光华译),《论爱情》的正文(刘阳译),1817年作品《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1834年开始创作的遗作《红与白》序言、《拉辛与莎士比亚》(王道乾译)

红与白
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45.0 / 精装 / 王道乾

1834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司汤达时年51岁。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达尔自传
周光怡 / 1998-08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3.00 / 平装

1835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原名为《亨利·布吕拉传》,司汤达时年52岁。此译本有删节。

星座传记丛书:司汤达自传
(法)司汤达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装 / 王明元 / 高艳春

此书中收录了《自我中心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传》,不知是否删节。

旅人札记
司汤达 / 2003-8-1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0 / 平装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5岁。

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 / 1980-0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网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网格本。

巴马修道院
斯丹达尔 / 2005-05-01 / 译林出版社 / 21.8 / 精装 / 罗芃

此书的又一译本。

意大利遗事
司汤达 / 1997年5月第1版 / 译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

意大利遗事-司汤达文集
(法)司汤达 / 2004-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装 / 徐和瑾,王振孙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绿
[法]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8.0 / 精装 / 郝运 / 周克希

收录了司汤达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尔》等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选
司汤达 / 作家出版社 / 倪维中 / 王晔

比《红与绿》多收了两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发迹史》较重要,系《巴马修道院》的历史原型,值得一读。

‘肆’ 李健吾的着作书目

创作书目
《西山之云》(短篇小说集)1928,北新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中篇小说)1929,歧山书店
《无名的牺牲》(短篇小说集)与李卓吾合集,1930,歧山书店
《坛子》(短篇小说集)1931,开明
《心病》(长篇小说)1933,开明
《梁允达》(话剧集)1934,生活
《福楼拜评传》1935,商务;1980,湖南人民
《母亲的梦》(话剧集)1939,文生
《意大利游简》(散文集)1936,开明
《以身作则》(话剧)1936,文生
《咀华集》(评论)1936,文生
《这不过是春天》(话剧集)1937,商务
《新学究》(话剧)1937,文生
《希伯先生》(散文集)1939,文生
《十三年》(独幕剧)1939,生活
《使命》(短篇小说集)1940,文生
《咀华二集》(评论)1942,文生
《信号》(话剧)1942,文生
《健吾戏剧集》(第2集)1942,文生
《黄花》(话剧)1944,文生
《草莽》(话剧)1945,文生;后改名《贩马记》,1981,宁夏人民
《切梦刀》(散文集)1948,文生
《青春》(话剧)1948,文生
《山东好》(报告文学集)1951,平明
《原只是-个货色》(相声集)1951,平明
《雨中登泰山》(散文特写)1963,人文
《戏剧新天》(评论集)1980,上海文艺
《李健吾独幕剧集》1981,宁夏人民
《李健吾戏剧评论选》1982,戏剧
《李健吾剧作选》1982,戏剧
《李健吾文学评论选》1983,宁夏人民
《李健吾创作评论选》1984,人文
《李健吾散文选》1986,宁夏人民
《撒谎世家》(话剧)据美国W.C.Fitch的《真话》改编,3939,文生
《花信风》(话剧)据法国萨尔度的《花信风》改编,1944,世界
《喜相逢》(话剧)据法国萨尔度的《喜相逢》改编,1944,世界
《风流债》(话剧)据法国萨尔度的《风流债》改编,1944,世界
《不夜天》(话剧,又名《金小玉》)据法国萨尔度的《La Tosga》改编,1945,重庆美学出版社
《秋》(话剧)据巴金的《秋》改编,1946,文生
《云彩霞》(话剧)据法国司克芮布的《 Adrienne Leconvreur》改编。1947,上海寰星图书杂志社
翻译书目
《迷药》(小说)法国司汤达着,1935,生活
《箱中人--西班牙故事》(小说)法国司汤达着,1935,生活
《圣福朗旦斯考教堂》(小说)法国司汤达着,1935,生活
《法妮娜.法尼尼》(小说)法国司汤达着,1935,生活
《福楼拜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司汤达小说集》1939,生活
《贾司陶的女住持》(小说)法国司汤达着,1936,生活
《爱与死的搏斗》(话剧)法国罗曼.罗兰着,1939.文生
《包法利夫人》(长篇小说)法国福楼拜着,1948,文生;1958,人文
《情感教育》(长篇小说)法国福楼拜着,1980,上海译文
《圣安东的诱惑》(长篇小说)法国福楼拜着,1937,生活
《契河夫独幕剧集》1948,文生
《可笑的女才子》(独幕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屈打成医》(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党.璜》(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吝啬鬼》(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乔治.党丹》(又名《受气丈夫》)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德.浦叟雅克先生》(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向贵人看齐》(话剧)法国莫里衰着,1949,开明
《没病找病》(话剧)法国莫里哀着,1949,开明
《三故事》(短篇小说集)法国福楼拜着,1949,文生
《底层》(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仇敌》(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怪人》(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野蛮人》(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瓦莎.谢列日诺娃》(话剧,又名《母亲》)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日考夫一家人》(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叶高尔.布雷乔夫和他们>(话剧)苏联高尔基着,1949,上海出版公司
《头一个造酒的》(话剧)俄国托尔斯泰着,1950,平明
《文明的果实》(话剧)俄国托尔斯泰着,1950,平明
《光在黑暗裏头发亮》(话剧)俄国托尔斯泰着,1950,平明
《司汤达研究》(论文)法国巴尔扎克着,1950,平明
《浦罗米修斯被绑》(歌剧)希腊艾斯基勒斯着,1951,平明
《落魄》(话剧)俄国屠格涅夫着,1951,平明
《宝剑》(诗剧)法国维克多.雨果着,1952,平明
《贵族长的午宴》(话剧集)俄国屠格涅夫着,1952,平明
《单身汉》(话剧)俄国屠格涅夫着,1954,平明
《巴尔扎克论文艺》1958,新文艺
《莫里哀喜剧六种》1963,上海文艺
《意大利遗事》法国司汤达着,1982,上海译文
《莫里哀喜剧》(第1-4集)1982-1984,湖南人民

‘伍’ 司汤达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巴马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在美学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他的作品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陆’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斯丹达尔
一、生平和创作
• 斯丹达尔(Stendhal, 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诞生于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律师,拥护王权和教会,母亲属意大利血统,思想比较自由。母亲早逝后,一向对他冷漠的父亲再婚,把他交给一个神父教管。他深受信仰启蒙思想的老医生外祖父的影响,阅读了启蒙作家的作品和优秀古典文学作品。

• 在专为向青年一代灌输资产阶级思想的市中心学校学习三年以后,1779年11月10日,即拿破仑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的第二天,斯丹达尔来到巴黎,任陆军秘书长的表兄达律将军安排他在部里工作。1800年、1806年和1812年,他三次跟随拿破仑大军南征北战。在意大利,他历次作战都大显身手,从中士晋级中尉,又升任参谋长。在普鲁士战场,他出色完成征粮任务,博得拿破仑皇帝的赞赏。

• 远征莫斯科虽是一场灾难,斯丹达尔却在军粮供应方面建立了奇功。他从不讳言对拿破仑的崇敬。不过,斯丹达尔首先是把拿破仑当作反封建制度的统帅加以崇拜的。在《意大利绘画史》和《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中,他也对拿破仑 “忘掉自己公正的和深得民心的理想,重又赐封贵族 ”等错误加以批评。

• 1814年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以后,斯丹达尔前往米兰侨居。在此期间,斯丹达尔开始写作,他用各种笔名发表了谈艺术、音乐、绘画的作品,并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在那里他同一些意大利爱国志士发生了联系。1821年奥地利警察当局把他做为烧炭党人驱逐出境。斯丹达尔回到法国巴黎。1821-1830年居住于巴黎期间,他曾两次去往英国并在英国报刊发表大量时评,随后开始发表小说。

• 1830-1842年,斯丹达尔被任命为意大利一海滨小城领事,这是他创作的最重要时期。1842年3月23日,斯丹达尔在巴黎病逝,遗体葬于蒙马特尔公墓。墓碑上用拉丁文刻着他生前拟定的墓志铭: “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 他生前文名寂寞,为他送葬的只有他的妹妹、堂兄和作家梅里美三人。
生平年表
• 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尔一个有产者家庭。
• 1796—1799年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学习,成绩优异。
• 1799年到巴黎,欲投考综合工科学校,但卷入革命洪流。
• 1800年随拿破仑进军意大利,受到民众欢迎。
• 1806—1814年重回拿破仑军中,转战欧陆。

• 1812年攻入莫斯科,在败退俄国途中曾任后勤官。
•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侨居米兰,与当地烧炭党来往密切。
• 1817年后开始使用司汤达为笔名。
•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被奥国警察驱逐出境,回到巴黎。
• 1830年任法国驻意大利里雅斯特领事。但奥国当局不予认可。

• 1831年改任驻教皇管辖小城奇维塔韦基亚的法国领事。
• 1831—1842年是最重要的创作时期。生活贫困,疾病缠身。
• 1842年3月23日逝世。
创作年表
– 《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年
– 《意大利绘画史》1817年
–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年
– 《英国通讯集》
– 《论爱情》1822年
– 《罗马漫步》1829年
– 《拉辛和莎士比亚》1829年

– 《阿尔芒斯》(《爱的悲剧》)1827年
– 《红与黑》1831年
– 《吕西安·娄凡》(《红与白》)1834-1835年
– 《回忆拿破仑》1836年
– 《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8年
– 《巴马修道院》1839年
– 《意大利遗事》1839年

身后出版:
– 《斯丹达尔日记》1888 年出版
– 《拉米埃尔》(未完成)1889 年出版
– 《自我中心的回忆》1892 年出版
– 《拿破仑生平》1929 年出版
创作纲领
• 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亚》中以浪漫主义来攻击和反对代表现存秩序与传统精神的古典主义。他所谓浪漫主义是一种和封建传统文学严格划清界限的新文学。

• 他申明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必须符合当前人民的信仰和习惯,为新的一代人而创作。他认为“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因此感动他们同时代的人”。
• 他所说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指现实主义艺术的反对因袭、反对保守、挣脱传统的轨道的基本精神。

• 斯丹达尔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他在艺术上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出时代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开拓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主要作品
• 斯丹达尔发表多部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被歌德赞誉为:“是一部出自大师之手的杰作。”他的游记不但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阿尔芒斯》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副标题为《1827年巴黎一个沙龙的若干场面》。作品通过关于贵族青年奥克塔夫·德·马利维与阿尔芒斯·德·佐伊洛夫的爱情悲剧和对王政复辟时期巴黎贵族生活的描写,深刻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趋势。

• 《巴马修道院》是斯丹达尔的另一部杰出的作品。作品反映了1796至1830年意大利北部地区反抗欧洲封建势力“神圣同盟”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正义斗争。
• 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台尔·唐戈仰慕拿破仑的伟大业绩,立志学习拿破仑,参加祖国的解放斗争。他跟随卷土重来的拿破仑和欧洲的封建武装作战。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是小说中出名的精彩篇章。

二、《红与黑》

( Le Rouge et le Noir :
chronique de XIXe siècle)

1 创作原型
• 《红与黑》主要以1827年12月28 -31日刊登在几期《法庭公报》上的安托万·贝尔德案件为原型创作的。该案案情大致如下:时年25岁的安托万·贝尔德是布朗格村一个马掌匠的儿子。他身体孱弱,不适合体力劳动,但在学习方面却颇有天分,村里好几位头面人物设法帮助他进身教会。当地的本堂教父收留了他,教他学文化。1818年,他进入格勒诺布尔市的小修院。

• 1822年,他因患病而中断学习,经那位本堂神父介绍,受雇为米肖先生的一个儿子为家庭教师。他在法庭上一口咬定和比他大十一岁的米肖夫人发生恋情。因而米肖先生把他扫地出门。此后他两次找工作,可是不久都被辞退。他重又寻求走教会的道路,也均遭拒绝。他把自己的厄运归罪于米肖夫妇。1827年7月的一个星期日,他潜入布朗格村的教堂,先向米肖夫人,后向自己连开两枪,两人都重伤倒在血泊中。最后经审判安托万·贝尔德被判处死刑。
2 基本内容
• 于连是维立叶小城一家锯木工厂小业主的儿子,他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聪明能干。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的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在家受到父兄的压制和苛待,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歧视和压抑,所以,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愿望。

• 倘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军服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的时候,就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 “唯一的武器 ”来适应社会,并混迹于贵族沙龙。

• 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众人面前诋毁拿破仑;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在市长家里,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德·雷那市长夫人是个30岁的少妇,端庄秀美,心地纯洁,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她丈夫是粗鄙不仁的官僚。于连换起了她心中沉睡的爱情,也激发了她对丈夫的嫌恶。

• 他们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爱情。然而,他们的关系终于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市长家,进入贝尚松神学院学习。教派斗争把他卷进去,他随去职的院长到了巴黎,当上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由于他才干出众,能审时度势,迎合主人,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曾经担负起去英国向某要人口传机密的重任。

• 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不满平庸的贵族生活和周围的纨绔子弟,看中了意志坚强 ,有才能、有个性的于连。他们之间产生爱情,最后结为夫妇。木尔侯爵对这门婚姻初则暴跳如雷,后来也无可奈何。于连因此获得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和法兰西陆军中卫的军衔,初步实现他的个人野心。

• 但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和教会狼狈为奸,设下圈套,通过教会特务威逼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木尔侯爵因此取消他和玛特儿的婚约。他在激愤之下赶到维立叶尔,向正在教堂祷告的市长夫人射击,因而被判处死刑。

3 问世初评
• 1830年11月15日,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在毗邻的德国和遥远的俄罗斯立即引起了两位文学天才的注目。耋老的歌德认为它是斯丹达尔的 “最好的作品 ”,并称赞作者的 “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 深刻见解 ”;青年托尔斯泰 “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亲近之感 ”。

• 而在本国,《红与黑》却遭到了不折不扣的冷遇。批评家圣佩韦讥讽作家笔下的人物尽是些 “机器人 ”;报纸评论几乎同声谴责据信应由作者负责的小说主人公于连的 “道德的残忍 ”。公众对这部小说也十分淡漠,初版只印了七百五十册,后来依据合同又勉强加印几百册,纸型便被束之高阁。

• 斯丹达尔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坚称: “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 ”“我所看重的仅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
• To the Happy Few!

• 国内学术研究界最流行的观点,一是把这部小说看成是对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描绘,二是认为司汤达是有意识地要把小说写成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正因为此,他才把这部小说的副标题起名为“一八三O年纪事”。
4 人物形象
•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于连个人野心发展膨胀直至最终破灭的悲剧。
• 高尔基认为,斯丹达尔的于连·索黑尔是所有 “主人公 ”(大作家作品中于连类主人公)的始祖。

• 国内学术界的看法:资产阶级右翼青年,平民英雄,个人奋斗者形象,个人野心家,资产阶级小私有者,伪君子,复杂的艺术典型。
• 国外学术界的观点:个人英雄,民主斗士,贫穷阶级的代表,理想主义者,个人反抗者。
• 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要对他准确定位很难。不同的人对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于连也是一个超时空的永恒的艺术形象。读者可以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去解读这个形象。

• 主人公性格形成阶段
– 在市长家,于连作为家庭教师,仍然保持本色
– 进入贝尚松神学院,于连开始扭曲自己的性格
– 到木尔侯爵家从事秘书工作,于连几乎丧失全部自我
– 在狱中等待死亡,又得到了美好的爱情

• 高尔基曾经精辟的谈到 “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 ”于连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心抱负与孤军奋斗,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

• 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 “才智之士 ”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于连对社会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受屈辱的感情出发,因此他对统治阶级的特权表示愤慨时,并非不想和他们分享特权的一部分,甚至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尖锐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 但是,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启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宾派,拿破仑的崇拜者。在他身上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

• 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 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 “道德 ”。他只对自己负责。或者说,他的心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5 书名含义
• 关于这个书名,已经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现列举几种:

• “红”指红色的军装,“黑”指教士的黑袍;
• “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可耻的复辟时代;
• “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
• “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 “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 “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 斯丹达尔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谈到他为这部新作考虑的另一个名字《红与白》时,他写道: “《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 ‘红 ’,共和党人吕西安。 ‘白 ’,保王党少女沙斯特莱。 ”循着这一启示,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 “红 ”指以其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 ”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6 艺术特色
• 举止和言语的自然;典型性;真实性,以上都是斯丹达尔在化名D·格昌福·帕珀拉时作的《关于〈红与黑〉》一文中提到过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令人难忘的鲜明个性,掩卷后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心理分析的细腻、准确。泰曾经赞誉斯丹达尔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笔下没有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情节和特定情境的心理分析,这不仅能展示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和人物思想的丰富多彩,而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而事实上,《红与黑》 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 对为有些人所讥讽的文体,古斯塔夫·福楼拜曾经在致友人阿尔弗雷德·勒·普阿特温的信中评价: “昨日晚间,我在床上把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第一卷看了一遍。这部作品的特点是才情高超,细腻入微。文体是法国式的;但这难道是一般的文体吗?这是真正的文体!是那种人们现在根本没有掌握的古老文体。 ”

‘柒’ 司汤达发表第一部小说是哪一部小说

他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一个有产者家庭。父亲是个律师,拥护王权和教会;母亲属意大利血统,思想开明。他7岁丧母,在思想开明的外祖父关怀下成长,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作品,并在当地学校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 1799年,他赴巴黎求学,意外地卷入革命洪流,次年随拿破仑大军到达米兰,市民摆脱奥地利统治的喜悦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军队任职,转战欧陆,目睹莫斯科上空熊熊大火和拿破仑部队溃退情景,从而对军人生活产生了厌恶之情。在戎马倥偬中,他不忘文学创作,并注意观察“人心”。 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他移居米兰,开始写作《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等作品,抨击复辟王朝。在米兰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和浪漫派交往甚密。 《阿尔芒斯》插图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时,他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1821年至1830年,他居住巴黎,曾两次到英国旅行,并在英国刊物发表有关巴黎时评,后以《英国通讯集》出版。此时还出版了《论爱情》(1822)和《罗马漫步》(1829)等作品。他的文艺论着《拉辛与莎土比亚》(1823-1825)抨击古典主义,提出文学“反映当代生活”的主张,被称为法国现实主义的美学宣言。1827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对王政复辟时期没落贵族阶级给予了深刻的抨击。 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教皇管辖下的意大利海滨小城领事,直至逝世。1831年,他出版代表作《红与黑》,接着出版《回忆拿破仑》(1836)、《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8)和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8)。这部长篇反映了意大利北部“神圣同盟”统治下的生活,鞭挞了君主制度的腐败,歌颂了日益增长的民主力量。此外,他还写有《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写于1834-1835,1901出版)、《拉米埃尔》等未完成的长篇。 从1839年开始,他发表中短篇小说,后以《意大利遗事》名出版,内收《法尼娜·法尼尼》、《卡斯特罗女修道院院长》等名篇。《法尼娜·法尼尼》以极其生动的手法,描写了意大利革命者米西瑞里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把祖国和自由看得比个人爱情更重的高贵品质。此外,司汤达还写有数量可观的书信和日记等。

‘捌’ 司汤达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是什么

司汤达(也被译为斯丹达尔)是法国着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红与黑》。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此书在中国读者中很受欢迎,给众多读者带来了快乐和对法国文化的认识。

此书看似是部爱情小说,其实是部现实题材的批判小说,它有力地揭露了当时腐朽而虚伪的社会风气,强烈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对青年一代给予了基本的同情。总之,在司汤达那里,罪恶的不是青年,而是社会环境,是万恶的资产阶级和不公的社会制度共同导致了于连的生命结局。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遗事属于什么文学流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5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2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