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Paladin的介绍
圣骑士的原文是Paladin,其词根来源于Palatinus,Palatinus则意为“属于帕拉丁山的”,这个拉丁语单词在古罗马时代是意指与帕拉丁山相关的高官贵族,由于此山是罗马皇宫的所在地,所以Palatinus通常也用来指代那些侍奉于罗马皇帝并为其处理政务的宫廷朝臣。与Palatinus相关的同源词汇有数个:包括Palatine意指“在领地内行使王权的”,Palace指代“宫殿”、Palatial意为“富丽堂皇的”、以及Scholae Palatinae意指“皇家卫队”等等。进入中世纪之后,查理大帝麾下十二名最杰出的骑士被称作为“Twelve Peers”,意指“十二近侍”,表示他们是侍奉于皇帝的心腹死党,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中位阶最高的王权朝臣,并具备与皇室同等地位的高阶贵族身份。(The twelve most illustrious knights of Charlemagne were called Peers)直到公元13世纪以后,查理曼与他麾下十二近侍的传奇事迹随着欧洲逐步推动骑士道理念以及中古骑士诗歌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扩散流传至欧洲各国语言文化之中,被视作为中世纪骑士道的典范,以古罗马时代侍奉于皇帝的宫廷朝臣“Palatinus”作为历史中最初的词根,历经演变而最终衍生出了Paladin一词来指代“查理大帝的近侍”以及“骑士道英雄”的释义,并不像“Twelve Peers”那样仅仅只局限于查理曼时代的王权朝臣,Paladin已经引申为了一种囊括“Heroic Champion”和“True Knight”等特定含义在内的简称,用以泛指那些在史实中或传说中行侠仗义与品行卓越的骑士。
② 意大利首都是哪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人口283万,面积208平方千米,加上郊区,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是意大利的最大城市。它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横跨河流两岸,河上有24座桥梁把城市连在一起。由于建在7个山丘之上,故有“七丘城”之称。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建筑都建在古罗马城之外,结果形成了新旧两个罗马城。
罗马是古罗马的发源地,是欧洲历史最久的古代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罗马人就从东北部移居此地,于公元前8~4世纪在这里修筑城堡。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7年控制了地中海。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疆域西接英国边界,北到德国,东到中东,南到北非,成为西方最大的帝国之一。作为首都,罗马进入了全盛时期。公元756~1870年,罗马是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起是统一的意大利的首都,教皇国从此退居梵蒂冈,成为罗马城内的袖珍小国。墨索里尼时代开始建设新罗马城,但是它的发展,主要是在二次大战以后。
这座历史悠久、高度现代化的欧洲名城,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徽,它不是自由女神,也不是小美人鱼,而是一只母狼正在哺育两个小男孩的雕塑。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古时候,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克之后,特洛伊王子埃纳亚逃到台伯河入海口,受到拉丁国王的热情接待,并招他为婿。埃纳亚的后代创建阿尔巴城,在那里进行世袭统治。传到努米托雷为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奥篡夺王位,驱逐了努米托雷,下令处死努米托雷的儿子,逼其女儿西尔维亚充任女司祭,从而剥夺了她结婚的权利。但她却偷偷与战神马尔斯结合,一胎生下两个男孩,罗慕洛和瑞穆斯。阿穆利奥得知后,处死了西尔维亚,并将她的孪生儿子双双装进竹篮,抛入台伯河中。篮子被冲到岸上,婴儿的啼哭声引来了一只母狼,将他们衔走。母狼并没有伤害婴儿,而是慈母般地给他们喂奶。后来,两个男孩被猎人带回家中,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兄弟二人和他们的父亲战神马尔斯一样,膂力过人,英勇善战。他们杀死了篡夺王位、杀害他们母亲的阿穆利奥,迎回了外祖父努米托雷。努米托雷把台伯河左岸的一片土地赐给外孙,让他们在这里共建新城。城堡建成之后,兄弟二人争夺新城主宰,哥哥罗慕洛杀死弟弟瑞穆斯,成为新的国王,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罗马就是由罗慕洛演化而来的。罗慕洛兄弟创建罗马城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每年的这一天,罗马市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建城日庆典,人们手里高举着的标志,就是印有母狼哺乳两个男孩的罗马城徽。
罗马以古城闻名于世,它既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来到罗马城,就像走进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露天博物馆。
罗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三多”。一是教堂多。旧说“教堂2000多,雕像比居民多”。罗马现存教堂300多处,此外还有300多座修道院。那些较大的教堂,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宝贵的艺术品。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在“城中之国”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雄伟壮观,居世界教堂之冠。除了教堂和修道院,罗马还开设7所天主教大学,培养出来的神职人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二是雕塑多。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庭院、屋顶,各种各样的雕像比比皆是。在台伯河的一座大理石桥上,有一组天使雕像,她们身上长着翅膀,手里各执不同乐器,个个姿态优美,神态安祥,披在身上的衣衫在飞舞飘动。漫步桥上,好像置身于天使们的欢迎行列之间。
三是喷泉多。全市大约有9000多处喷泉,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添上一层迷人的色彩。着名的特雷维喷泉,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给罗马军队指点水源的少女修建的。喷泉正中是威严的海神像,两侧各有一座女神,分别象征“富饶”和“安乐”。海神像前面是喷泉主体。泉水从四面八方的石缝涌出,漫过层层岩石,汇入巨大的清池。在泉石之间,有两尊骑士雕像,驾驭着两匹生翅骏马,从汹涌的波涛中破浪而出,气势磅礴,造型逼真,使观者如闻浪击马嘶之声,如见海神出海之势。罗马的喷泉常与人们的愿望相关:有的泉水可以帮助青年男子解除相思之苦,得到心中姑娘的爱情;有的喷泉可以帮助姑娘找到理想中的情人……。
“三多”是罗马城市的一大特征,但远不是它的全部。罗马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魁里纳尔宫、埃马努埃尔纪念碑、万神殿和科洛西姆角斗场。
魁里纳尔宫是意大利的总统府,坐落在罗马城北魁里纳尔小山上,建于1574年,由教皇五世授命建筑师拉米尼奥·蓬齐奥设计建造。17、18世纪,又在着名建筑师和画师指导下扩建、修缮和装饰,带有明显的希腊建筑风格。宫殿庭院有御花园,布局得体,纤浓适度,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花园三面是44根壁柱组成的回廊,一面是希腊陶立克式钟楼。宫前是魁里纳尔广场,中央耸立着从奥古斯都大帝陵墓移来的纪念塔。宫殿四周装饰着古代神话人物的雕像。宫后是一座公园。宫内装饰着华丽的吊灯和精巧的壁画,摆放着考究的家具和其它用品。宫里收藏着大量不同时期的名画和各种贵重的工艺品。其中有一幅肖像,远处看上去,极像一幅油画,画上的女人维妙维肖。走近画前,却是由各种彩石制成的镶嵌作品。其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魁里纳尔宫曾是教皇的夏宫,意大利统一之前,罗马教皇就住在这里。1870年意大利王国定都罗马,魁里纳尔宫成为皇宫。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成立,它又成为总统居住和办公的地点。到意大利访问的外国元首,也在此下榻。宫门由身着传统军服、身材魁梧的卫兵守卫,每天下午换岗时举行庄重的换岗仪式,游人把它当作精彩的节目,兴趣十足地观赏,直到结束,才满意地离去。
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雄伟高大,矗立于威尼斯广场南端。设计师是萨科尼,建于1885~1911年。此碑是为纪念意大利开国国王埃马努埃尔二世修建的,是意大利独立和统一的象征。碑上刻有“祖国统一,人民自由”巨型拉丁文。碑前是宽大的石阶,左右两侧各有象征“思想”和“行动”的镀金铜像。石阶前方建有两个半圆形的喷水池,池中各卧一巨人石像,分别代表意大利东西两面的海洋。左面的代表亚得里亚海,由夸得雷利设计;右面的代表第勒尼安海,系贾乐理的作品。登阶而上,左右各有两座大理石像,左边象征“毅力”和“和气”,右边代表“牺牲”与“正义”。从左右两侧拾级登上平台,中央石砌高台座上,便是埃马努埃尔二世的镀金骑马铜像。像的高与宽均为12米,是马卡尼亚尼的精心杰作。铜像后面是72米的长廊,16根15米高的石柱支撑着廊顶。长廊两端塔楼平台上,高耸着黑色骑士的雕像。廊内有各省的模型,廊壁上装有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浮雕。走廊两端各有4匹铜马拉着1辆双轮战车的雕塑,由胜利女神驾驭。它们是方塔纳埃和巴尔托利尼的作品。1921年,为纪念为国牺牲的英雄,在纪念碑的基底下增建了无名英雄墓。墓前圣火长明,两旁有2名士兵侍立守护。卫兵身后有两块浮雕,左边是“工作第一的群众”,右边是“爱国至上的人民”。纪念碑与无名英雄墓,都是为纪念意大利的独立与统一而建的,故又称“祖国祭坛”。每年国庆节,都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由意大利总统主持向无名英雄献花圈。各国元首来访,通常也要到祭坛献花致意。
万神殿从威尼斯广场北行不远,便是万神殿。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着名古代建筑,是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7~25年修建的,先于角斗场100多年。此殿后被雷电击毁,于公元120~125年重建,至今仍保留其原貌,是当时古罗马的唯一大型建筑。门廊呈长方形,16根巨柱支撑着古希腊式三角形门顶,石柱都是用整块花岗岩雕成。建筑物主体是圆形结构,上部圆顶是世界圆顶建筑中最大的一个。殿堂内不见一根柱子,不设一扇窗户,阳光只能从圆顶中央直径9米的圆口射进来,使神殿显得更加森严、肃穆。
万神殿是为古罗马大将军安东尼征服埃及而修建的。7世纪时改作教堂,除了供奉神祗,又是名人的墓地,拉斐尔、爱麦虞限、埃马努埃尔二世等人,就长眠在这里。
科洛西姆角斗场它是世界八大名胜古迹之一,是公元72年,罗马皇帝为了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数万名犹太人俘虏,历时10年建成的。角斗场坐落在市区帕拉丁山以东的盆地,以大理石砌成,呈椭圆形,周长527米,最大直径180米,最小直径156米,高57米,有4层看台,76个出入口,可容观众5万人,颇似今天的体育场。2000年前设计建造出如此奇伟的建筑,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角斗分人与人相斗、兽与兽相斗、人与兽相斗,角斗双方,必有一方死亡。罗马贵族,就是以这种残忍的方式取乐。据说,仅在开幕的100天表演中,便有3000多名奴隶、俘虏和5000多头狮子、老虎等猛兽,在你死我活、血肉模糊的搏斗中死亡。奴隶主贵族的这种骄奢残暴,激化了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当年震撼欧洲的奴隶大起义,其领导者就是奴隶角斗士斯巴达克。可以说,罗马的古代文明打着深深的野蛮印迹,渗透着无数奴隶的鲜血。
③ 有关古罗马城建立的传说
据传说,古代特洛伊陷落以后,埃尼阿斯带领一些保卫城市的人逃了出来。逃亡者的船只在大海里漂泊了很久,最后海风把他们吹到岸边。疲惫不堪的逃亡者上了岸,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意大利东岸,台伯河畔拉丁姆区。
过了数十年,埃尼阿斯的后代侬米多尔统治着亚尔巴龙伽城。他的弟弟阿穆留斯是一个阴险残暴的人。他自己想做统治者,便不择手段,推翻了侬米多尔,窃取了政权。残暴的阿穆留斯下令杀死他的侄子,又强迫他的侄女西里维亚去做弗斯塔神的女祭司,因为祭司是不能结婚的。
不久之后,被迫当祭司的老国王的女儿,与战神玛尔斯坠入爱河,生下了一对双胞胎。阿穆留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恨又怕,他命令马上杀死了这个侄女,并让一个女奴把两个婴儿扔到河里去。
女奴把两个孩子放在一个篮子里,来到台伯河边。这时台伯河正在泛滥,大水不断上涨,沿河白浪滔天。她不敢走到水里,就把篮子放在河边,转身离去了。
没想到篮子挂在岸边的一根树枝上,河水并未把它卷走。不久,河水退去,里面又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时,一头到河边饮水的母狼听到哭声走了过来,它嗅了嗅篮子里的婴儿,不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他们。
一个牧人看到了这一幕,把两个孩子带回了家,精心抚养起来。他又给两个孩子取了名字,一个叫罗慕洛,一个叫勒莫。
后来牧人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两个孩子的身世,但对此一直守口如瓶。在牧人的精心教育下,这对孪生兄弟长大了。由于他们每天跟随牧人出去打猎,锻炼成了敏捷、强壮的青年,而且力大无比。
此时,牧人把他们身世的秘密告诉了兄弟两人。兄弟俩听了以后,决心杀死阿穆留斯,为自己的母亲和舅父报仇雪恨。罗慕洛与勒莫一起领导亚尔巴龙伽城人民起义,杀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又找到隐居乡间的外公,把政权还给了他。
罗慕洛和勒莫做完这些事后,不愿再留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决定在昔日河水退去,他们幸存下来的地方建立新城。新城建好了,罗慕洛和勒莫为了用谁的名字来命名新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罗慕洛一怒之下,失手杀死了弟弟。
然后他很快挖好了环城的壕沟,成为这座新城的统治者,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据传说这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罗马人便以这一年为自己的纪元。
罗马城位于地中海中部亚平宁半岛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条台伯河,罗马城就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距海岸约百余千米,在早期铁器时代已形成农业村落。后有拉丁人的一支来此建立据点,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遂建立城市。
当时为公元前7世纪,比神话传说中罗慕洛建城的时间稍晚。城市建立,罗马国家亦告形成,先后经历共和国和帝国两时期。
从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罗马已由一小城邦而统一意大利全境。后又征服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拥有今西班牙、法国、希腊、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隶制帝国。
直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才告结束。在此近千年间,罗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大城市,最繁盛时人口逾百万,为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
④ 罗马城起源的传说
像很多古老的民族一样,罗马人也是用一个神话传说来解释自己城市的起源和命名的。据说,是两个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建立的罗马城。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埃尼阿斯(Aeneas)的后代。
据传说,古代特洛伊陷落以后,埃尼阿斯带领一些保卫城市的人逃了出来。逃亡者的船只在大海里漂泊了很久,最后海风把他们吹到岸边。疲惫不堪的逃亡者上了岸,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意大利东岸,台伯河畔拉丁姆区。
埃尼阿斯的儿子在拉丁姆区建立了一座城市,命名为亚尔巴龙伽城。过了数十年,埃尼阿斯的后代侬米多尔统治着亚尔巴龙伽城。他的弟弟阿穆留斯是一个阴险残暴的人。在牧人的精心教育下,这对孪生兄弟长大了。由于他们每天跟随牧人出去打猎,锻炼成了敏捷、强壮的青年。
此时,牧人把他们身世的秘密告诉了兄弟两人。兄弟俩听了以后,决心杀死阿穆留斯,为自己的母亲和舅父报仇雪恨。罗慕洛一怒之下,失手杀死了弟弟。然后他很快挖好了环城的壕沟,成为这座新城的统治者,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
尽管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今天的罗马人依然相信罗马城是罗慕洛兄弟智慧和生命建成的,并相信他们是战神玛尔斯与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后裔,依然铭记并传承着这种精神与气节。
建筑历史
罗马城位于地中海中部亚平宁半岛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条台伯河,罗马城就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距海岸约百余千米,在早期铁器时代已形成农业村落。
当时为公元前7世纪,比神话传说中罗慕洛建城的时间稍晚。城市建立,罗马国家亦告形成,先后经历共和国和帝国两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罗马已由一小城邦而统一意大利全境。
后又征服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拥有今西班牙、法国、希腊、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隶制帝国。直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才告结束。
⑤ 关于罗马城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
关于罗马城的起源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神话,其中被母狼所乳养的罗慕路斯和勒莫斯两兄弟的故事在古代就为人所熟知。伊尼阿斯的后代在拉丁人的首府阿尔巴·隆加传了15代,到努米特和阿穆利乌斯兄弟时,阿穆利乌斯用阴谋手段篡夺了王位,排挤了长兄努米特,杀害了努米特的儿子,并将他的女儿希尔维亚送去做维斯塔贞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以免有后代争夺王位。但希尔维亚却怀孕生了一对双生子,传说是战神马尔斯和她结合所生的儿子。阿穆利乌斯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害怕,下令处死希尔维亚,并命人将这对孪生兄弟丢到台伯河中淹死。说来也巧,台伯河水将盛着婴儿的篮子冲到荒凉的河岸并搁浅在岸边的一棵无花果树旁。婴儿的哭叫声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不但没有伤害他们,而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他们。
过了一些时候,一位名叫富斯图鲁斯的牧人发现了这对双生子,便将他们带回家中抚养,并且给他们取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勒莫斯。牧人从他们的情况已经明白他们就是希尔维亚的双生子,但没有向他们说明。罗慕路斯兄弟就这样在牧人家中长大成人,过着粗犷的牧人生活,住在用茅草和树枝搭造的小茅屋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大成人后的罗慕路斯兄弟从富尔图鲁斯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们设计杀死了阿穆利乌斯,将阿尔巴·隆加的王位交还给他们的外祖父努米特。但他们自己却不愿意住在阿尔巴·隆加,决定在他们被牧人发现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俩发生了争吵。因为他们是双胞胎,两人对谁为长为尊,新城以谁的名字命名和由谁来统治争执不下,最后双方同意由这里的保护神来决定,至于神意如何则通过占卜来测知。罗慕路斯以帕拉丁山为自己的占卜地,勒莫斯则以阿芬丁山为自己的占卜地。
据说,勒莫斯首先从6只秃鹫的飞翔中得到了预兆。当他派人把这一预兆通报给罗慕路斯时,罗慕路斯正看见12只秃鹫在飞翔。因此,两人都被自己的拥戴者尊为国王。一方声称先见预兆者应为王,另一方坚持以秃鹫数目的多少确定国王。于是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进而引发了暴力冲突。最后罗慕路斯杀死弟弟勒莫斯,独自称王。他把雪白的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驱使着它们耕出一道深深的犁沟来作为城市的边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为“罗马”。
这一关于古代罗马起源的传说,是真有其事,还是后来的罗马人仅为了解释国家的起源而编造出来的,一直到现在人们仍无法说清。也许是因为罗马刚建立时十分弱小,古罗马人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他们才崇敬战神马尔斯,也才把受战神所驱使的母狼当作国家的象征和标记。
实际上,据史料证实,罗马人其实是古代拉丁人中的一支。这些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到意大利,居住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海岸的拉丁姆地区。到公元前8世纪初时,部分拉丁人迁移到了台伯河下游的南岸地区,以帕拉丁山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小的村落。日后的罗马就是由这些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但有关罗马城建城与母狼的神话传说在民间的流传却一直经久不衰。罗马人不仅推算出了罗慕路斯建城的确切时间,即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并且在每年的这个日子还都要举行母狼纪念活动。他们精制了一个饲养着一只母狼的永久性兽笼,把它置放在市政厅的前面,并且将母狼的形象镌刻在了罗马的城徽上。
一直被供奉在卡彼托林大神庙中的“卡彼托林母狼”青铜雕像,现珍藏在维拉-奎尼亚博物馆,更是被罗马人民视为圣物。罗马帝国灭亡后,卡彼托林大神庙及其各类神像都荡然无存,但这尊母狼青铜雕像却因其哺乳之恩,仍被罗马人敬慕而幸存了下来。现在今天所见到的这尊青铜像,在肚腹下有两个吮吸乳汁的婴儿,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所补的雕作,这显然是为了使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
从青铜冶炼技术和形象的装饰风格看,“卡彼托林母狼”青铜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或公元前6世纪,距卡彼托林神庙修建时间不远。相传它的制作者是一位伊达拉里亚匠师。母狼的躯干四肢精瘦有力,两个乳房鼓胀,暗示着它与哺乳传说的关系。母狼两耳竖起,嘴唇微张,半露牙尖,眼睛圆睁,眼神灵活而深邃,脚爪紧扣地面,两肢筋骨突露,它的沉着、坚定、警惕、顽强,带有更多人的灵性,因而成为罗马共和国初年奋力自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拉丁人
⑥ 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和斗兽场
罗马圆形大剧场:“沙场”的诞生地
罗马圆形大剧场遗址是古罗马时期的着名建筑,建于公元1世纪,由石块和混凝土筑成。剧场呈椭圆形,规模很大,长轴为189米,短轴为156米,外层墙高为48米多,共分四大层。剧场四周有阶梯和斜坡走道,中间为竞技场,竞技场也是椭圆形的,长轴87.5米,短轴55米。场内设有60排座位,可容纳五万多名观众。这一建筑采用混凝土筒形拱与交叉拱结构。场内设有80个出入口(每拱一个),观众可迅速退场。
圆形大剧场是举行角斗士角斗、人兽搏斗和展示珍奇野兽的地方。这一建筑,主要是用于观看奴隶与奴隶之间或奴隶与野兽之间的角斗。最多时,可供三千对奴隶进行角斗。
奴隶们惨死在角斗场上。为免于血腥之脏,在表演区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沙子,奴隶的鲜血渗入沙子,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沙场”,以后这个词被进一步引申,人们把战场也称为“沙场”了。
西罗马灭亡后,这个大剧场因几经雷电、地震的冲击,部分塌毁。从现在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的热闹景象。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6-5/snapshot_66605.shtml
罗马圆形大剧场:快乐和痛苦
http://discovery.cctv.com/special/C16718/20061027/104762.shtml
古罗马斗兽场
http://..com/question/28160334.html?si=2
⑦ 谁能告诉我这个建筑位于哪个国家
这个建筑位于意大利罗马市。
图中的这个是动物是狼孩的“母亲”。
战神的后裔:狼孩创立的七座山丘的国家。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这条河流在低山地区缓慢地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从亚平宁山区下来的人们想要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就在这条河畔,孕育了光照千秋的罗马文明。
罗马文明,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个非常辉煌和重要的文明。公元前2世纪初,是罗马的全盛时期,其领土之广,令人瞠目:从西部的不列颠岛到东部的小亚细亚及至南部的北非、中东部分地区,统统包括其中。罗马的风俗习惯、法律、思想和拉丁语言,也随着领土的扩张传至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并给中东、非洲地中海沿岸的整个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欧洲史上,像这样的在广大地域内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帝国,可以说只有罗马。但是,有关伟大罗马的创建,却湮没在了无数的传说之中。
据《荷马史诗》记载:公元前1184年,阿伽门农率领的希腊联军运用“木马计”,攻下了小亚细亚的特洛伊。按当时惯例,胜利者把这座曾经繁华似锦的城市夷为了平地。
罗马人的历史就从这里展开了。
传说特洛伊英雄、美神维纳斯之子埃涅阿斯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他在母亲的帮助下,背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带领一些族人分乘几条小船,浪迹于地中海上。在离开了昔日的情人迦太基的狄多女王后,埃涅阿斯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意大利半岛的拉丁姆地区登陆。这个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埃涅阿斯就和族人们定居了下来。后来,埃涅阿斯的儿子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建立了阿尔巴·龙加城。从此,这些特洛伊城的幸存者终于重建了家园。传说他们就是罗马人的祖先。
而罗马城的历史则要从一头狼说起。
罗马,也被称为“永恒之城”。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先是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历时近500年;接着又戴上了罗马帝国的首都荣冠达503年;在中世纪,它作为教皇国首都长达11个世纪;紧接着它又成为意大利王国统一后的王国首都。在2700多年的历史中,罗马经历了太多变迁,众神让位于上帝,上帝又让位于艺术家;帝国取代了共和国,总统又取代了元首。人事变迁、斯须变幻,一代代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切繁华落尽,罗马依然永恒如昔。
最早的罗马城是在台伯河边的七座小山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还得了一个别号“七丘之城”。虽然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罗马却有一个非常确切的建城奠基日: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这个日期已经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早已经有一部分人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仍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埃涅阿斯的后代--英雄罗穆路斯。
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埃涅阿斯的后代在阿尔巴·龙加城统治了300多年后,到了第15代国王努米托尔在位时,变故发生了:国王的兄弟阿穆留斯篡夺了王位。
阿穆留斯生性残暴,野心勃勃,因为害怕哥哥的后代报复,他杀死了侄子,并强迫侄女西尔维娅去做不许结婚的女祭司。他以为这样一来,他的哥哥就不会有后代,他的政权也就稳定了。
但是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禁令,她与战神玛尔斯相爱并悄悄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听到这个消息,阿穆留斯又惊又怒,他下令处死侄女,并让奴隶将双生子扔到台伯河去,以防止他们长大后复仇。河水把装着双生子的篮子冲到岸边,孩子的哭声吸引了正在河边喝水的一只母狼,它奔到孩子们身边,不仅没有伤害他们,反而慈爱地舐干双生子的身体,把他们带回山洞,用自己的奶喂养他们。
不久,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们带回家中抚养,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哥哥叫罗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兄弟俩从小苦练武艺,慢慢长成了两个健壮勇敢的青年,同时,在他们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一群牧人、流浪者和逃亡的奴隶。
一次偶然的机会,弟弟勒莫斯发现了他被赶下台的外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和哥哥决定为自己的母亲和舅父报仇,除掉阴险狡诈的阿穆留斯。
这时,由于阿穆留斯的统治残暴,大家对他早已恨之入骨。罗慕路斯两兄弟同心协力揭竿起义,起义军的队伍日益壮大,暴君阿穆留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报完仇后,兄弟俩却出人意料地把政权交还给了自己的外公,决定带领自己的人马建立一座新的城市。而新城市的地点就是他们出生时即遭抛弃的地方--帕拉丁山丘。
在决定由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勒莫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路斯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勒莫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路斯最终杀死勒莫斯,成为新城的国王。
他在犁上套上一对雪白的公牛和母牛,围着他选定的城址--帕拉丁山丘走了一圈,划出深深的犁沟。这道曲线便确定了城墙的位置,被围起的地方称为“顺城圣区”,城墙被视为神圣之物。新城建城之后,罗慕路斯顺理成章地用自己的名字为它命名为“罗马”。
这个故事中有爱情,有谋杀,有温情,有战争,有奇迹,最后却以兄弟反目结束,其曲折跌宕不下于一出经典的希腊悲剧。如今,罗马的城徽是一只母狼照看着两个男孩的画面,这两个男孩就是罗马的奠基人罗慕路斯和勒莫斯。
于是,每年的4月21日,罗马人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为了纪念母狼的救命之恩,罗马人后来制作了一尊母狼的青铜雕像,将它立于广场之上。而且,古罗马人还把这一天作为纪元的开始,以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依次后推,如公元元年,古罗马人就记作“建城后754年”。
罗慕路斯与勒莫斯的兄弟残杀,不由得使人想到了楚汉相争时的一段历史。汉帝国的创始人刘邦,与驱除秦暴政的另一位将军项羽也曾经约为兄弟,为了争夺帝国的统治权,彼此间却展开了长期的厮杀。当项羽捉住刘邦之父要将其放在沸水中烹煮时,刘邦笑道:“我们曾经是兄弟,我父即你父,你烹我父后,不妨给我分一杯羹。”--因为比项羽更心狠手辣,比项羽更具领袖风范和胸怀,也比项羽更懂得用人术和御下术,所以刘邦建立了帝国,而项羽兵败乌江。
这还不是亲兄弟,中国历史上,兄弟父子,同胞骨肉之间为了王权地位互相攻伐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罗马也一样,说是残忍的兽性压过了人性也好,或是利欲熏心凌驾了人的理智也罢。那些成就伟大功业的人物们,多数其实是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不择手段的野心的。
秦始皇也曾有过杀弟巩固自己的王权的经历。而杀兄屠弟后更将兄弟的妻妾收归己有的,则是一代雄主唐太宗。看来,伟人的身上,也有着许多的弱点,他们可以统一天下,可是,道德上的缺憾也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罗马建城是罗马历史的开端。“狼孩建城”的传说虽然十分神奇,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保留了历史的真实。
考古表明,罗马城的确是这一时期所建,当时正处于维兰诺瓦文化阶段,罗慕路斯所属的拉丁人部落分散居住于帕拉丁等山丘,他们从事农牧业,并且开始使用铁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部落之间的联合。当时的居民来自三个部落--拉丁人、萨宾人和埃特鲁斯坎人,他们首先组成一个联邦,逐渐合并成为一个罗马城。
罗马在刚建立时还十分弱小,为了在强邻环绕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他们才以战神的后代自居,并且以狼为图腾,从而在精神上自我激励,为创建西方世界的伟大帝国播下了精神种子。
⑧ 圣骑士的中世纪的Paladin与冰火的Kingsguard:
其实Paladin真正的词源释义比起Knight而言,反而更加贴近乔治·R·R·马丁的笔下着名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中的Kingsguard也即“御林铁卫”那种概念。
以Palatinus作为拉丁语中最初的词根,其本意为“属于帕拉丁山的”,这座山是象征着罗马王权与神权之核心的罗马七丘中最为显赫的那一座山,也是高官贵族们的聚集地与罗马皇宫的所在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本身在神话中的起源。
————
“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
————
上面这位为了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而根据神谕的启示,结果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12只秃鹫并亲手杀死自己孪生兄弟的罗穆卢斯,正是历史上罗马的第一位君主,而罗马在意大利语中的Roma这个名字本身也取自于罗穆卢斯本人的名字。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早在古罗马时代,这座帕拉丁山便与12这个数字以及”君权神授“和“王权”等隐喻本身建立了神秘的关系。
而查理曼与十二圣骑士的Paladin中世纪传说,他们的故事主题亦同样是如同古罗马时代的罗穆卢斯那样表达出“君权神授”与“王权”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以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而将其推广至整个西欧演变至中世纪的主流社会形态,而正如罗穆卢斯根据神谕的启示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12只秃鹫并因此而发生了与孪生兄弟的争执那样,查理曼大帝的Paladin们也与12这个数字存在着极其强烈的渊源。(欧洲的“皇帝”一词来源于罗马并且只属于罗马,当查理曼被加冕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也就成为了罗马名义上王权与神权所相结合的共主,这也是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理来源,中世纪时代查理曼的Twelve Peers这一概念与古罗马时代的Palatinus一词有着文化血缘上的直系继承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无论是中世纪的诗歌作者们对Paladin的理解中,还是Paladin这个词在欧洲神话、传说、历史的起源中,“君权神授”,“王权”,12自始至终都是组成Paladin这个词本身涵意的三个关键要素。
相对来说,比起Paladin具备“皇帝的近侍”这一释义,而Knight与“君权神授”和“王权”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如此强烈,因此我并不赞成两者之间划上绝对等号。正如冰火中的Kingsguard只被限定为7个席位并且直属王朝最高君主而无法被任何领主所调动一样,Knight也不能与Kingsguard划上绝对等号。
Paladin与Kingsguard的吻合之处如下: 冰火里的Kingsguard其实和中世纪传说也既历史上取材于加洛林骑士的领主阶层与王室近侍集团的Paladin还是比较相似的。
Kingsguard七个席位对应于七神信仰(冰火中要成为骑士一定得经过七神教会的洗礼,而铁民淹神与先民旧神均无法授封骑士,且骑士在授封仪式中必须被七神教会的牧师涂抹圣油、跪在七神的神像面前守上一整夜来进行冥想以此思考自己成为骑士之后的职责与义务,并对安达尔人所信仰的七神立誓,以战士之名立誓自己必须英勇无畏,以天父之名立誓自己必须为人处事恪守公正,以圣母之名立誓自己必须保护弱者与无辜者,以少女之名立誓自己必须礼待女性,诸如此类等等。)
而查理大帝的12个Paladin也是对应于耶稣基督的十二使徒,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开创了骑士制度的基础并与基督教信仰互相结合的政治环境。
都是直接对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负责,而不由任何地方领主所控制,并且直接担任国王军队在战役中的指挥官与先锋职位。
不过Paladin的政治地位要比Kingsguard更高一些,不但有军事兵权在身,更有一些领地的治理权,以及朝政议事与法律判决的仲裁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Paladin对于加洛林王朝而言就像是御林铁卫+御前会议+四境守护的三重混合性质,例如着名的圣骑士罗兰在现实历史中就是为查理大帝管理军队和封地并以此守护边疆地区的领主。 之所以我觉得马丁在设定Kingsguard时隐隐约约地有借鉴Paladin的影子。
倒不是说征服者伊耿与查理大帝有多少相似之处,也不是说七神之位与十二使徒能划上等号。
而是因为冰火中最核心的一个特征是Kingsguard所唯一独有的———这七个骑士几乎每日每夜都必须守护在国王身边,朝夕为伴一直到死为止,知晓王室一切的隐私与秘密,以及国王在处理朝政时所有的决定。
这几乎就是Paladin的翻版———在关于Paladin的中世纪传说,他们整日整夜地作为查理大帝的近侍集团而活跃于宫殿之内,出席每一次朝政仲裁并为此出谋划策,在战场上总是作为查理大帝的心腹而出生入死,而查理曼的身边也没有比他们更加亲近的人,同时关于加洛林王朝的秘密亦惟有他们知晓最多。 一个细节上的高度吻合在于———查理大帝的Paladin往往并不是他本民族的法兰克人,而是从欧洲各地———尤其是被“铁锤”查理、“矮子”丕平、查理曼连续祖孙三代人巩固起来的加洛林王朝从他们所征服的地区中抽调出来的欧洲各民族精英。
Paladin之中有来自于欧洲各地的法兰克人、高卢人、意大利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斯拉夫人、甚至还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基本都是加洛林王朝在南征北战之后得到臣服效忠地区中所隶属的高阶贵族。
这与坦格利安王室从维斯特洛各地区中抽调与选拔适合成为Kingsguard的人选非常相似,一方面是希望强化那些地区中控制力较强的家族与王室之间的政治联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显示坦格利安王朝对整个维斯特洛骑士文化与旧七国各地区历史及荣誉的尊重。
可以看到每一个Kingsguard加入时都会被坦格利安家族特意举办重大的仪式,而不是像旧七国那样进行简单的骑士授封,因此Kingsguard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被王室刻意要宣扬出维斯特洛大陆得到统一,旧七国骑士文化得到整合的意识形态象征。 从词意和历史上来看,Paladin确实与Kingsguard很相近。
Kingsguard的词意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是“王之守护、王之侍卫“的释义。
而Paladin的释义正如上文所言是“皇帝的近侍”,Paladin(圣骑士)与Palace(宫殿)的词源性质则相当于Templar(圣堂武士)与Temple(圣堂)、Crusader(十字军)与Cross(十字架)。
冰火中Kingsguard的建立是由征服者伊耿被七神教会的总主教受洗并加冕之后,为对应此信仰与保护王室家族所设立的七个骑士席位,同时亦隐喻着旧七国在坦格利安家族整合之下的统一。
而Paladin也刚好是查理大帝被罗马教廷的教皇加冕为皇帝之后用以指代他的近侍集团(从词根Palatinus中演化而来的Scholae Palatinae一词源自于罗马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设立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辖的精英骑兵禁卫军,意为“皇家卫队”,也即中世纪诞生的Paladin这个词汇概念的前身),十二个Paladin的席位对应于耶稣基督的十二使徒,更早的出处则来自于罗马的兴起,因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12只秃鹫而成为罗马第一任君主的罗穆卢斯。
征服者伊耿是维斯特洛大陆历史中最伟大的军事领袖,而查理曼亦是欧洲中世纪南征北战最为强势的君主,彻底结束了罗马崩溃之后最初的黑暗时代,开展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使加洛林王朝的军事贵族阶层与基督教文化互相结合而契定了骑士制度的精神内容与政治环境。
⑨ 据史料证实,罗马人是在什么时期来到意大利的
据史料证实,罗马人其实是古代拉丁人中的一支。这些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到意大利,居住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海岸的拉丁姆地区。到公元前8世纪初时,部分拉丁人迁移到了台伯河下游的南岸地区,以帕拉丁山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小的村落。日后的罗马就是由这些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但有关罗马城建城与母狼的神话传说在民间的流传却一直经久不衰。
⑩ Paladin的罗马时代与中世纪时代的词源释义:
最早记载Paladin这个英语词汇的实例可以追溯到1592年,出现在由塞缪尔·丹尼尔创作的诗歌中。它通过中世纪法语单词中的Paladin传播进入英语,其来源于拉丁语palatinus。所有这些描述查理大帝麾下十二近侍的词汇基本上都源自于拉丁语中的palatinus,并最有可能通过的传播途径是古代法语的词汇palatine。
拉丁语中的palatinus指代的是罗马皇帝麾下与帕拉丁山皇宫有关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变得用来指代其他帝囯宫廷中的官员。词汇palatine的应用,在欧洲各囯的中世纪和现代,有着相同的衍生。
到了13世纪,曾经仅用于指代查理曼近侍的词汇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囯语言中;最早是在意大利语中出现的paladino。现代法语有paladin,西班牙语中有paladin,而德语也有paladin。Paladin的含义已经得到引申并开始指代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以及广义上的骑士道英雄。
Paladin也被用来指代在1648年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中支持新教徒腓特烈五世的军队领导者。 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由于诺曼底王朝和金雀花王朝的缘故,中世纪的英格兰社会上层阶级使用的大多都是法语,因此Paladin这个词汇真正被计入英语词汇中的时间是很晚的,属于中世纪法语传入至英语的大量词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