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意大利几次入侵国埃塞俄比亚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早在1895-1896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遭到埃军民的顽强抵抗,意军惨遭失败,于1896年被迫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规定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废除《乌查利条约》,并赔款1000万里拉,但意大利始终没有放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在欧洲敌不过英法的力量,就对贫穷的非洲打起了主意。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意大利制定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并加紧侵埃准备。
② 意大利为什么要侵略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觊觎已久。早在1889年,意大利便利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乌查里条约》中的“埃塞俄比亚(即阿比西尼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中的“可以”二字在意大利文本中改写成“必须”,妄图使其成为保护国,因遭到其人民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
1895年,意大利又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其人民奋起反抗,并于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败意军,迫使意大利赔款乞和,承认人民的主权和独立。
1906年,意大利同英法两国签订了三国协定。根据协定,意大利又在取得了修建连接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的铁路、使用欧加登地方的水源和牧场以及在北部开发植棉事业的特权。
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在夺取政权后,更加快了入侵的步伐。墨索里尼早在1925年就曾准备入侵,只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军备不足,未敢贸然行动。1928年,墨索里尼胁迫订立《意埃互惠条约》,企图借助条约,“通过和平途径”吞并,但未能得逞。
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给了意大利的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危机,意大利法西斯更加急于从战争寻找出路。但因当时意大利实力有限,难以和英法在巴尔干、多瑙河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展开争夺。而一旦侵占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便可将其在东非的几个殖民地连成一片,扼住欧亚航道的咽喉,切断英法同其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同英法的竞争;同时,还可控制青尼罗河水源,将苏丹和埃及的整个灌溉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墨索里尼一心要夺取。
1934年2月8日,墨索里尼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由于四国公约未能得到批准,欧洲将走向战争,因此,意大利必须在1935年对埃塞俄比亚采取行动。在此之前,防止发生一切事件。”
③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过程如何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觊觎已久。1934年12月,意军有意挑起的“瓦尔瓦尔事件”,成为意大利大举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前奏。1935年10月3日,在埃塞俄比亚雨季业已结束、机械化部队便于行动之时,经过长期准备的意大利军队从南北两线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后,入侵意军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意军主力在北部突破埃军防线之后,历时5个月进展竟不足100公里。同时南线亦是胶着状态。1936年3—4月以后,战局转而对意大利有利。同年5月1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携眷逃亡国外,5月5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陷落,意军取得战争胜利。5月9日,墨索里尼正式宣布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合并成为意属东非洲。意大利军队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但由于英法帝国主义的默许甚至纵容。这一可耻的侵略行径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制止。意大利侵埃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势力扩张和侵略的重要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④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次意埃战争
1890年,意大利把从埃塞俄比亚夺得的北部领土和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亚政府拒绝接受要求,也不承认其占领。
1893年2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曼涅里克二世知会意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将不在履行《乌西亚利条约》的一切权利及义务。为了干涉,意大利准备1.4万兵团交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
1894年7月17日,首批意大利军团抵达卡萨拉并在那展开第一场战斗。据意大利的记录,埃军是10万人左右其中有1万名骑兵。在埃塞俄比亚的各领主同时也是军队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意军的核心。
第一次意埃战争
1895年1月,意大利军连续八次击败各地封建主。3月,意大利军开始全面进攻,成功攻占阿迪格腊特。这年年底,埃军已动员了12万人。
1895年12月7日,由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在安巴—阿拉吉的战斗中获胜,意大利军第一次打败仗。
1896年3月1日,埃塞俄比亚军事先侦查意大利兵营得知作战情报。意大利军因行军分隔彼此距离拉大,使得埃军能逐一地重创分散的意大利军。埃塞俄比亚指挥部善用正面攻击和侧翼纵深作战,结合军队并包围敌军。主要目标锁定意大利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大利炮兵有效狙击了进攻,但是意大利军的纵队仍旧被击溃,还差点全歼,其他的意大利军纵队也被击败。虽然意大利军拥有良好的装备和军事技术,但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军再度被击溃。
战争的结果,意大利最终败给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出征的1.7万意大利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塞俄比亚军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间,受伤6000-10000人。
俄罗斯为了遏制英、法、意在北非的势力扩张,在1896年在国内募捐,透过俄罗斯红十字会派出医疗队替埃塞俄比亚士兵进行医疗救护。
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最终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第二次意埃战争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分割东非和北非的英、法领土。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
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以东北非意军总司令E.德博诺将军为总指挥,分北、中、南三路进攻埃塞俄比亚,其中北路军为主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奥接任元帅。埃军总数约45—50万人,但训练不足,装备落后。5月5日,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4]
结果
1936年5月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英法操纵国联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
伤亡与损失
意大利
10,000人阵亡 (1936年5月估计)[5]
44,000人负伤(1936年5月估计)
9,555人阵亡(1936年–1940年估计)
144,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1936年–1940年估计)
总计:至多20,000人阵亡,188,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意大利方面估计;以1940年前6个月的估计作为基础;综合了非洲方面的数据。
埃塞俄比亚
约275,000人阵亡
约500,000人负伤
总计:至多775,000人伤亡
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至1941年,埃塞俄比亚和盟军共同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才恢复独立。
⑤ 历史上意大利几次入侵国埃塞俄比亚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意大利曾经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东北非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西方列强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争夺。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一直抱有侵略野心,于1882年接管意大利轮船公司据有的阿萨布港,1885年在英国支持下占领马萨瓦,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蚕食埃北部沿海领土。埃塞俄比亚皇帝约翰四世率军抗击意军,于1887年1月26日在多加利歼灭意军500余人。意大利增调援军2万人,企图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因突然流行疾病被迫撤军。1889年5月,意大利在与埃皇孟尼利克二世签订《乌查利条约》时,篡改条约文本,宣布埃为其保护国,并占领埃北部内陆领土。孟尼利克二世提出抗议,于1893年宣布将终止《乌查利条约》。1894年7月,意军开始对埃采取行动,侵入提格雷省。1895年3月,意军(1.4万人,由O.巴拉蒂耶里指挥)发动全面进攻,先后攻占阿迪乌格里、阿杜瓦、默克莱等地。9月17日,孟尼利克二世发布《告人民诏书》,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至年底动员起一支11万余人的军队。同年12月,埃军在阿拉吉平顶山首次重创意军,歼敌2400人,于翌年1月收复默克莱。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亲率10万军队在阿杜瓦与意军决战。埃军采用穿插分割、各个击破战术,正面突击与翼侧迂回相结合,歼敌1.7万人(毙伤1.2万余人,俘获40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阿杜瓦之战后,意大利无力再战,于同年10月被迫与埃缔结《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赔款1000万里拉。此次战争是近代非洲人民反对殖民者入侵的第1次胜利。
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战争。30年代初期,意大利B.A.A.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独霸地中海 ,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和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加紧准备侵埃战争。1935年9月,意军统帅部决心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中30余万兵力,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E.德博诺将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奥元帅接任)指挥,分北、中、南三路,以北路为主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企图一举占领该国。埃军由皇室禁卫军(1万人)和各省、各部族的民团组成,总数约45~50万人,武器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最高统帅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在强大空军配合下大举侵入埃领土。埃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战经历两个阶段。从战争爆发至1936年5月埃首都沦陷,为正规战争阶段。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战抗击意军。在战争头5个月内,埃军曾在阿杜瓦、戈拉海和坦皮恩等战役中重创意军。意军坦克的猛烈进攻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使战局呈僵持局面。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大量施放毒气,进行残酷屠杀。埃军接连失利。3月底,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亲临前线指挥马伊乔乌战役,反击向首都逼进的意军,受挫。5月3日,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国外。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陷落。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从此,埃塞俄比亚的抗战进入新阶段——游击战争阶段。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组成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经常袭击意军驻地,炸仓库,拆电线,破坏交通,多次粉碎意军的“围剿”,使意大利的“殖民开发计划”遭到破产。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41年,在英军配合下,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把意大利侵略者赶出国土,光复祖国。在整个战争中,埃方共死亡70余万人,其中死于化学战剂的有29万余人。意方伤亡14万人,付出120亿里拉的巨额军费。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精神鼓舞了当时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⑥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指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殖民掠夺战争。1870年,意大利国家刚统一就对外发动殖民战争。80~90年代,意大利扩张的对象是东北非。1885年,意大利军队在英国支持下,在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一带站住脚后,遂向埃塞俄比亚北部腹地推进,迫使埃塞俄比亚于1889年5月2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割让给意大利。根据补充协定,埃塞俄比亚从意大利得到200万里拉的赔偿。意大利随心所欲地解释条约的第17条,于条约签订的同年宣布将埃塞俄比亚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
1890年,意大利把在红海沿岸占领的全部领土合并为它的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埃塞俄比亚拒绝接受意大利的这一要求,不承认它的占领。1893年2月12日,埃皇曼涅里克二世向意政府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所规定的一切义务。为了进行武装干涉,意政府组建了一个1.4万人的军团,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1894年7月17日,意军进入卡萨拉并对埃军展开战斗行动。据意大利人估计,埃军为10万人,其中有1万名骑兵。埃塞俄比亚的各大封建主同时也是他们所辖各省的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埃军的核心力量。1895年1月,意大利远征军连续八次打败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封建主。这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序幕。意军的全面进攻在3月展开,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阿迪格腊特。意大利的侵略促进了埃塞俄比亚各族人民的团结。到这年年底,曼涅里克二世已动员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阿拉吉附近的战斗中,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指挥的埃军首次大败意军。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1.8万人的意军被击溃。战前,埃军很好地组织了侦察,获得了敌人的作战计划。
因此,埃军得以各个重创彼此相隔很远的意军纵队。在一系列战斗中,埃军指挥部巧妙地把对敌的正面冲击与翼侧的纵深包围结合起来。主要突击目标是意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军炮兵进行了有效射击,但这个纵队仍被击溃,险遭全歼。其余意军纵队也被击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尽管敌人的技术装备占优势。但是,当地武装力量终于第一次战胜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1.7万名侵略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军亡4000~5000人,伤6000~10000人。俄国站在埃塞俄比亚一边,竭力阻止英、法、意在东北非扩张势力。为向埃军士兵提供医疗救护,俄国于1896年在国内进行募捐。俄国红十字会向埃塞俄比亚派出了医疗队。根据1896年10月26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签订的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⑦ 意大利是怎样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话说辱意圈子里一直流行个故事,就是意大利在二战之前,也就是1935年跨国地中海,跑去埃塞俄比亚打了一仗。最后的结局是意大利被一个非洲土包子打的一塌糊涂,最后用上了毒气弹才惨胜。
先不说这场仗埃塞尔比亚的军力和意大利对比如何,今天主要和大家谈谈意大利这么个懒散且战争准备程度那么差的国家,为啥在1935年想着去锤埃塞俄比亚了。
咱们先从19世纪开始说
不过意大利也没好过多久,即便是占了埃塞俄比亚,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陷入了无休止的游击战。到1941年,意大利彻底被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和英国人撵了出去。
俾斯曼那句话说的挺对的,意大利胃口好,但牙口不好。满脑子的想着重回罗马帝国的荣光,但也不看看自己的工业产能是列强垫底,墨索里尼自己没几把刷子还统三军,没希特勒那么牛逼的嘴皮子,就玩贿赂。导致整个意军从上到下都腐败的一塌糊涂,之前我写意大利卡尔卡诺的有效射程是200-400米,为啥差别那么大?因为他们的子弹工艺就是那么差。
⑧ 意大利侵埃战争
法西斯挑起的意大利侵埃战争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东北部的一个大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成为欧洲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殖民对象。早在1887年和1895年,意大利就曾两次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20世纪30年代初,由法西斯当权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为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摆脱国内危机,终于作出了再次发动侵埃战争的选择。
1935年 9月,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决定: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结30万重兵,由德博诺将军统一指挥,兵分北、中、南路进攻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包括各省和各部族的民团在内,为45万~50万人,由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任最高统帅。埃军虽然武器装备低劣,训练也差,但士气高昂。面对帝国主义军队入侵的威胁,埃军统帅部决定:军队先从北部边境后撤30千米,凭险据守,以山地机动防御作战,消耗意军有生力量,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1935年10月 3日,意军不宣而战,在强大空军的配合下,大举侵入埃境。北路意军20余万人,在德博诺直接指挥下,以坦克为先导,从厄立特里亚分两路入侵提格雷省,至11月 8日,相继攻克阿杜瓦和该省首府默克莱。埃陆军大臣穆鲁吉埃塔公爵率10万大军和伊姆鲁指挥的军队增援提格雷省,挫败了意军进攻的嚣张气焰。南路意军11万人,在意驻索马里总督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下,侵入欧加登地区,遭到埃军德斯塔公爵和纳西布侯爵率领的10余万人的顽强抗击,至11月 8日,意军占领科拉黑。中路意军 1.7万人,从阿萨布侵入埃境后,遇到埃军民的阻击和袭击,前进受阻。由于作战指挥不力,墨索里尼于11月 6日撤去德博诺的职务,由意军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进行直接指挥。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 1月,埃军趁意军攻势受阻之机发起反击,曾一度收复南线的科拉黑和北线的阿比阿迪,沉重打击了意军。同时粉碎了英法诱和的图谋。1936年 3月,意军发动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军的新攻势,对埃城镇实行狂轰滥炸,并大量施放毒气,进行残酷屠杀,逐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3 月下旬,塞拉西一世亲临北线指挥作战;31日,率主力在迈奇奥地区阻止意军进军首都,但未能成功。4 月15日,意军攻陷埃皇前线指挥部驻地德塞,打开了通向首都的大门。与此同时,南线意军也逼近吉吉加和哈勒尔。5 月 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国外。 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失守。9 日,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阶段。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一起组成游击队,在皇帝代表伊姆鲁公爵建立的临时政府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一次次粉碎了意军的“围剿”,使意大利的“殖民开发计划”遭到破产。至1939年初,游击队发展到40万人,迫使35万意大利殖民军只能在大中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线活动。1941年春夏,埃塞俄比亚军民在攻入埃境的英军和“自由法国”军队的配合下,光复了国土。4 月 6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获得解放。5 月 5日,流亡国外的海尔?塞拉西一世回到首都。18日,意大利总督投降。至年底,埃境意军全部肃清。
历时 6年多的意埃战争终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最后胜利面告终。在整个战争中,埃塞俄比亚军民遭受巨大牺牲,死亡76万余人,其中死于毒气的28万余人。意军伤亡14万人,耗资 120亿里拉。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⑨ 意大利怎样侵略埃塞俄比亚的
意大利曾经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东北非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西方列强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争夺。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一直抱有侵略野心,于1882年接管意大利轮船公司据有的阿萨布港,1885年在英国支持下占领马萨瓦,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蚕食埃北部沿海领土。埃塞俄比亚皇帝约翰四世率军抗击意军,于1887年1月26日在多加利歼灭意军500余人。意大利增调援军2万人,企图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因突然流行疾病被迫撤军。1889年5月,意大利在与埃皇孟尼利克二世签订《乌查利条约》时,篡改条约文本,宣布埃为其保护国,并占领埃北部内陆领土。孟尼利克二世提出抗议,于1893年宣布将终止《乌查利条约》。1894年7月,意军开始对埃采取行动,侵入提格雷省。1895年3月,意军(1.4万人,由O.巴拉蒂耶里指挥)发动全面进攻,先后攻占阿迪乌格里、阿杜瓦、默克莱等地。9月17日,孟尼利克二世发布《告人民诏书》,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至年底动员起一支11万余人的军队。同年12月,埃军在阿拉吉平顶山首次重创意军,歼敌2400人,于翌年1月收复默克莱。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亲率10万军队在阿杜瓦与意军决战。埃军采用穿插分割、各个击破战术,正面突击与翼侧迂回相结合,歼敌1.7万人(毙伤1.2万余人,俘获40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阿杜瓦之战后,意大利无力再战,于同年10月被迫与埃缔结《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赔款1000万里拉。此次战争是近代非洲人民反对殖民者入侵的第1次胜利。
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战争。30年代初期,意大利B.A.A.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独霸地中海 ,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和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加紧准备侵埃战争。1935年9月,意军统帅部决心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中30余万兵力,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E.德博诺将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奥元帅接任)指挥,分北、中、南三路,以北路为主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企图一举占领该国。埃军由皇室禁卫军(1万人)和各省、各部族的民团组成,总数约45~50万人,武器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最高统帅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在强大空军配合下大举侵入埃领土。埃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战经历两个阶段。从战争爆发至1936年5月埃首都沦陷,为正规战争阶段。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战抗击意军。在战争头5个月内,埃军曾在阿杜瓦、戈拉海和坦皮恩等战役中重创意军。意军坦克的猛烈进攻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使战局呈僵持局面。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大量施放毒气,进行残酷屠杀。埃军接连失利。3月底,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亲临前线指挥马伊乔乌战役,反击向首都逼进的意军,受挫。5月3日,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国外。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陷落。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从此,埃塞俄比亚的抗战进入新阶段——游击战争阶段。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组成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经常袭击意军驻地,炸仓库,拆电线,破坏交通,多次粉碎意军的“围剿”,使意大利的“殖民开发计划”遭到破产。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41年,在英军配合下,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把意大利侵略者赶出国土,光复祖国。在整个战争中,埃方共死亡70余万人,其中死于化学战剂的有29万余人。意方伤亡14万人,付出120亿里拉的巨额军费。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精神鼓舞了当时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⑩ 意大利是怎样占领埃塞俄比亚的
1936年5月9日晚,墨索里尼的威尼斯宫灯火辉煌,人们涌向广场。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胜利占领埃塞俄比亚,一个帝国重获新生。“意大利终于有了她的帝国”,墨索里尼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这样炫耀道,“这是一个法西斯帝国,因为它具有罗马帝国那种不可摧毁的意志和力量”。墨索里尼说:埃塞俄比亚已经正式归属于意大利。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维尔也将成为帝国的国王。常胜将军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已被任命为总督。他将管辖这个非洲的新殖民领地。4天前,巴多格里奥进驻亚的斯亚贝巴。在海尔·塞拉西仓促撤退之后,首都城市的一部分已遭浩劫和烧毁。当巴多格里奥进驻这座城市时,排成长队的意大利士兵和埃塞俄比亚的平民百姓都向他欢呼致敬。尽管这场战争已经结束,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并没有表示要解除对意大利采取的制裁措施。至于墨索里尼本人则正在试图缓和同英国的关系。“相信我”,这位总理告诉《每日邮报》的记者,“意大利在东非的胜利已使她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