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好听的意大利歌剧演唱家
帕瓦罗蒂 <<今夜无人入睡>>
卡雷拉斯
多明戈
三大男高音
还有卡罗·贝尔冈齐
世界三大女高音
蕾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曹秀美(Sumi Jo)。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你们可知道》《请你不要再去做情郎》
莫扎特《唐璜》的《请你到窗前来吧》
《贾尼斯基基》好像是普契尼的 里面的《我亲爱的爸爸》比较着名
罗西尼的两幕歌剧《湖上夫人》--由托陀拉根据英国作家斯各特的同名叙事诗撰脚本。故事讲述的是16世纪年轻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浪漫故事。该剧的音乐非常优美抒情,富于表现力,难度颇高,主角女高音及两位男高音都有高难度的唱段,令许多歌唱演员望而却步,不敢问津。
根据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改编的罗西尼的歌剧《灰姑娘》-- 将着名的水晶鞋换成了金手镯,也没了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和番瓜礼车……等。此剧以繁复艰难的花腔女声演唱而闻名,是罗西尼第十部也是最重要的着名喜歌剧之一。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阿提拉》,根据魏尔纳的戏剧《匈奴王阿提拉》改编而成的。此剧的主角阿提拉是中世纪初蹂躏欧洲的匈奴国王,该剧的主旨在于表达意大利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的决心和意大利人民必胜的信念。
威尔第的三幕悲歌剧《福斯卡里父子》,此剧由皮亚维根据拜伦的剧作撰写的脚本。歌剧讲述了威尼斯市议员雪达诺向福斯卡里家族报复的故事。
二幕喜歌剧《唐.璜》,莫扎特作曲。作者自称“快乐的正剧”,综合了歌剧中悲剧与喜剧的因素。
莫扎特的二幕喜歌剧《女人心》。它是莫扎特作品中形式最完美和平衡的一部。在今天它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优秀的喜剧之一,是关于人性和人类感受,忠贞与不忠贞的微言大义。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取材于普希金剧本而创作的同名歌剧。剧情发生在十七世纪的莫斯科、立陶宛和波兰。剧情包括了爱情片段,插科打诨与花园舞会,枝叶丰茂,缤纷可观。
B. 莫扎特喜歌剧作品都有哪些
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一生所作的20余部歌剧包涵了各种体裁类型。德语歌唱剧《后宫诱逃》、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纽》、《蒂托的仁慈》,意大利喜歌剧中最优秀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德语歌唱剧《魔笛》为德国民族歌剧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在剧中采用德语对白,蕴含着德国文化传统的哲理性。他的歌剧善于用不同的音乐塑造不同的人物,他把重唱形式作为戏剧性冲突,造成高潮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序曲的预示和渲染戏剧氛围和剧情的作用。 瓦格纳——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歌剧改革家,歌剧作曲家。他把自己对于歌剧改革的见解写成论着,主要有《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并完成了体现其改革理想的歌剧四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在歌剧史上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早期创作的《黎恩济》有明显的大歌剧风格;音乐亦受到迈耶贝尔等大歌剧作曲家的影响。中期的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杰作。他们都有着“拯救”情节:《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恩格林》。晚期他在苏黎世发表了关于乐剧的理论:未来的艺术必须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成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新型的歌剧可称之为“乐剧”。他提出歌剧应选择神话为题材,认为以往的“分曲”结构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应取消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固定套式的段落,代之以“无终旋律”。他的歌剧的声乐部分常用“念唱旋律”,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然地进入和消失。瓦格纳在歌剧中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成为求得音乐统一的有效手段。此外,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交响性。他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乐剧理论的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其集大成之作是根据古代北欧神话“尼伯龙根之歌”写成的四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 罗西尼—— 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10年起,作有正歌剧《奥塞罗》、《威廉退尔》,喜歌剧《灰姑娘》、《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9年间写了38部歌剧。罗西尼具有天生的喜歌剧感觉和舞台意识。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最为优秀,剧目节奏活跃,高潮处常用重唱作结。他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作了些细微而有效的创造,他为宣叙调配上弦乐伴奏以增强表现力,讲歌剧的炫技部分明确地记在谱上,罗西尼的歌剧序曲显示了他卓越的管弦乐技巧,常作为独立的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 威尔第—— 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26部歌剧中,两部喜歌剧,其余为正歌剧。他不进行改革,而是通过创造来发展意大利歌剧。早期创作代表作有《伦巴第人》、《欧那尼》、《麦克白》。威尔第所采用的歌剧素材,寄寓了人民要求拜托奥地利统治的愿望。他的歌剧包涵4幕,采用分曲歌剧的形式。中期代表作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题材转向现实生活,对于人物性格内心描绘更加细致,大歌剧《阿伊达》是他顶峰之作,华丽壮观,气势宏伟,创作以”场“为主,插进”分曲“结构。晚期代表作有《奥塞罗》、《法尔斯塔夫》,前者每幕音乐连续发展,剧中人声与管弦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后者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也为这一体裁划上了句号。
C. 世界三大歌剧是哪三部
世界三大歌剧是:
1、《弄臣》
《弄臣》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着名三幕歌剧,与《茶花女》、《游唱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其意大利剧本由范切斯科·玛利亚·皮亚威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
该剧于1851年首映。这部作品将音乐与歌剧完美融合,关键词为爱情、背叛、欲望与复仇。它被称为威尔第创作中期的大师级代表作之一。
2、《茶花女》
《茶花女》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其意大利剧本由范切斯科·玛利亚·皮亚威以戏剧手法改编自小仲马于1852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
该剧原名为薇奥莉塔,也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用来凸显此剧是以巴黎交际花阿尔丰西那·普莱茜的一生为原型的。该剧于1853年在威尼斯首映,是现存的最打动人心的歌剧之一。
3、《唐·帕斯夸莱》
《唐·帕斯夸莱》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作曲的三幕意大利喜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乔万尼·鲁菲尼改编自安吉洛·阿内里的意大利歌剧剧本《马克·安东尼奥先生》。
世界着名歌剧还有:
1、《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由焦阿基诺·罗西尼作曲的二幕意大利喜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切萨雷·斯特比尼改编自皮埃尔-奥古斯坦·德·博马舍1775年的同名喜剧。
该剧于1816年2月20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演(当时名为《阿玛维瓦》),于1825年11月9日在纽约公园剧院首演,是第一批在美国上演的意大利歌剧之一。
2、《军中女郎》
《军中女郎》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作曲的二幕法国喜歌剧,其法语剧本由让·弗朗索瓦·贝雅德和弗努瓦·德·圣乔治改编自哥尔米克的一部剧作。该剧于1840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
3、《丑角》(别名《小丑》)
《丑角》是由鲁杰罗·莱翁卡瓦洛作曲并以意大利语编剧的序幕及二幕戏剧。该剧讲述了发生在丑角剧团中善妒的丈夫与其妻子的故事。
该剧于1892年在米兰达尔·维尔梅剧院首演,是最具代表性的真实主义歌剧。常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作为双剧目上演。
D. 喜歌剧名词解释是什么
喜歌剧名词解释是:
意大利喜歌剧17、18世纪之交产生于那不勒斯,由插在正歌剧幕与幕之间演出的幕间剧发展而成。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时也采用民间童话故事。剧情诙谐、幽默,表演夸张。演员人数不多。初期有些作品的剧中人物是固定类型的角色。歌词采用宣叙调、咏叹调以及重唱形式演唱。
法国喜歌剧成型于18世纪初, 由民间流行的闹剧、讽刺剧,结合说白与通俗歌曲而成。一般剧情诙谐、旋律流畅,运用二重唱,以终曲结束全剧。
代表作品
剧作家斯卡拉蒂的《光荣的胜利》(1718)是第一部喜歌剧。主要剧作家有佩戈莱西、匹契尼、帕伊西埃洛等。18世纪后期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扩大到北欧各国,渐多感伤倾向的作品,往往抒情因素与诙谐成分相糅合。
卢梭的《乡村占卜师》对法国喜歌剧的形成起了推进作用。主要剧作家有菲里多尔、孟西里尼、格雷特里等。
E. 意大利歌剧代表作人物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 卓阿基诺·罗西尼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 《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简介: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 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 《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吉亚卡摩·普契尼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链接: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
F. 莫扎特写过哪些歌剧﹖
1、莫扎特的《狄托的仁慈》,2幕26曲,K621,正歌剧,作于1791年,该年首演于布拉格国立剧院。此剧为庆贺罗马皇帝莱奥波特二世登上波希米亚王位而作,由马佐拉(Mazzola)据维也纳宫廷诗人梅达斯塔乔作品而撰脚本。
2、《魔笛》二幕或四幕歌唱剧,是莫扎特四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3、《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4、《彭特国王米特拉达梯》,K87/74a,作于1770年(时莫扎特14岁)。据J. 拉席努的戏剧,由基纳桑蒂撰脚本。
5、《女人心》是莫扎特后期创作的意大利喜歌剧典范之一。1790年1月6日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它是莫扎特作品中最完美和平衡的一部。在今天它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优秀的喜剧之一。
G. 喜歌剧的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在该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着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意大利喜歌剧最着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乐家庭,毕业于那不勒斯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他创作的喜歌剧《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为他奠定了歌剧作曲家的地位。1760年,皮吉尼的代表作《好女儿》在那不勒斯上演,引起轰动。这部喜歌剧在喜剧性的生活场景中,强调了音乐形象的抒情性,其中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十分优秀,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中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1776年,他应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邀请,前往巴黎担任她的声乐教师。皮吉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早期的喜歌剧《为爱情装疯》(1765年)、《爱情岛》(1766年)等,使他扬名欧洲。1781年,萨基尼结束了在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歌剧创作活动来到法国,创作了他最着名的《俄狄浦斯在科隆》(1786年)。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歌剧和喜歌剧。
乔瓦尼·帕伊谢洛(1740-1816年),是18世纪末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清唱剧、弥撒曲等宗教音乐。1763年起,由创作幕间剧而转向喜歌剧的创作。1764年,帕伊谢洛的第一部喜歌剧《女学生》上演,此后他在意大利各地连续上演了大量的喜歌剧。他最着名的歌剧作品是根据博马舍小说改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784年)。
多梅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年),他也是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奇马罗萨在意大利期间,以歌剧《伯爵的诡秘》(1772年)而名震欧洲。1789年应邀担任俄国女皇捷卡叶琳娜二世的宫廷作曲家。1791年到维也纳出任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宫廷乐长,此间,他创作了着名的喜歌剧《秘婚记》(1792年)。奇马罗萨共写有近70部歌剧,以喜歌剧最出色。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代表作《爱之甘醇》及《唐·帕斯夸莱》、沃夫费拉里的《苏桑娜的秘密》、梅诺第的《阿梅利亚赴舞会》等,都是喜歌剧的佳作,也把喜歌剧带进了20世纪。
H. 莫扎特喜歌剧作品都有哪些
1、《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贵族进行斗争的故事。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部歌剧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把平民作为第一主角的歌剧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作品是莫扎特22部歌剧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英国权威歌剧网站Operabase中显示,至今《费加罗的婚礼》仍名列“全世界上演频率最多的歌剧”前十名。
国家大剧院此前制作了多部歌剧包括《漂泊的荷兰人》、《托斯卡》、《奥赛罗》等,此次对罗西尼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重新编译,邀请了对莫扎特作品有着丰富经验的歌剧导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及其团队的加入,
希望大剧院版《费加罗的婚礼》更加突出“爱”,通过剧中情节戏谑、争风吃醋、哀怨、怀疑、挖苦 讽刺、醒悟都将紧密围绕“爱”这一主题展开,为这部四幕剧营造一种纯粹的喜剧风格。同时,舞美方面有别于以往,
设计师朱利亚诺·斯皮内利一反歌剧演出常规,增加了一套“当众换景”的舞台呈现方式,观众可以看到所有故事都在一个大空间内进行,空间感、时间感将变得更紧凑。
2、《唐璜》
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初演于1787年。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
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有反面人物特点,也有正面的人物性格,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他本质上是反面人物,
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 歌剧 《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歌剧的中心思想,在它的序曲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反映。这首序曲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 唐·璜 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 莫扎特把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
3、《女人心》
《女人心》是莫扎特后期创作的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典范之一。1790年1月6日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它是莫扎特作品中最完美和平衡的一部。在今天它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优秀的喜剧之一。
洛伦佐·达·庞蒂是个意大利籍的犹太人,一个冒险家和诗人,是当时别具一格的人物之一,莫扎特认为他是和自己的戏剧性气质很相近的脚本作家。两人合作了三部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
这几部歌剧是古典主义喜歌剧之冠,而《魔笛》则是浸透了共济会象征主义的巨型幻想作品。《后宫诱逃》和《魔笛》使德国歌剧达到了顶峰。这几部杰作中有大量的反讽,超越了产生它们的如花似锦的世界。它们达到了达·庞蒂所宣称的他和莫扎特的意图:“忠实地用全部色彩描绘各种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直译应该是“女人都是如此”。原来歌剧的副标题是“恋人的学校”(La scuola degli amanti),但莫扎特不太喜欢这个副题,尽管剧作者Da Ponte更倾向于它,认为那更能说明剧作的意图。
4、《蒂托的仁慈》
二幕正歌剧,梅塔斯塔西奥脚本,后经马佐拉修订,莫扎特谱曲。此剧在作曲顺序上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 1791年9月6曰雷奥波二世加冕时在布拉格首演。是受此加冕典礼的委托而作,布景为古罗马。
台上除了有饰演宫廷元老、使节、卫兵、官员及民众的合唱团员外,主要有六个角色,但戏份大部份集中在男主角萨克图斯及女主角维泰莉亚身上,而其中萨克图斯的妹妹和她的恋人都由女中音反串。
莫扎特在本剧里为展现其音乐戏剧家的创作技巧,处处可见其神来之笔。例如第一幕的三重唱《我来了!等一等!》维泰莉亚在唆使萨克图斯去焚宫及杀君之后,才获悉蒂托王要娶她为妻,莫扎特以快板旋律戏剧性地描绘维泰莉亚的惊慌失措,安尼欧和普布里欧误以为她在惊奇喜悦的不同情绪反应。
又如第一幕的尾曲,当皇宫燃烧起火时,谋杀者萨克图斯的反悔自责和维泰莉亚的冷静沉着,刚好和其它角色的束手无策及舞台后合唱团的喊叫声形成对比,与谐歌剧的激动步调不同,本曲最后壮丽结构的重唱以庄严的缓慢速度,悲剧般地向前推到第一幕终了。
5、《后宫诱逃》
《后宫诱逃》是由斯泰法尼编剧、莫扎特谱曲的喜剧,1782年7月16日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次公演。其取材于十六世纪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土耳其。
故事发生在1600年左右的东方,西班牙贵族贝尔蒙特准备从土耳其国王帕夏的后宫救出爱人康斯坦丝。同样沦为俘虏的前仆人布隆德以及布隆德的男友彼德利奥从旁协助。后宫守卫奥斯明识破他们的逃亡计划,要求将他们处死,但国王帕夏反而释放他们给了他们自由。
I. 欧洲歌剧的代表作有那些
《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朵》、《阿依达》。
1、《浮士德》。
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歌剧,由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份改编而成。首演于1859年03月19日的法国巴黎抒情歌剧院。
2、《乡村骑士》。
是以意大利西西里岛普通农民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述了农民图里杜婚后仍与从前的女友罗拉来往,令他妻子桑图扎非常愤怒。桑图扎将此事告诉罗拉的丈夫,两个男人决斗,图里杜被杀的故事。
3、《卡门》。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
4、《图兰朵》。
《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着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5、《阿依达》。
四幕七景歌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威尔第所创造的。剧情是根据法国古埃及考古学家芳思华‧奥古斯特‧斐迪南‧马里耶特的原着改编。1880年《阿伊达》于巴黎首演时,威尔第曾亲自担任指挥演出。
J. 有关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威尔地,普契尼。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
《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 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 《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一、激动的一跳 1849年1月27日,威尔第(1813-1901)的歌剧《列尼亚诺战役》初次上演于罗马的阿根梯那剧院。当时罗马正处于革命高潮,工人、手工业者和部分小资产者都行动起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建立临时政府,召开全意大利议会。教皇已经逃到那不勒斯。
歌剧演出十三天以后,罗马制宪会议根据意大利 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歌剧演出时,剧院里挂满了国旗。舞台上所演的,是1176年伦巴第各城市的同盟军抵御德国皇帝“红胡子”腓特列第一(约1123—1190)侵略的事件。伦巴第的首府就是米兰,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列尼亚诺在歌剧演出的当时,是奥地利所控制的四个要塞之一。在此时此地演出这样一部歌剧,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示威。
第一幕中的爱国合唱曲《意大利万岁》很快便在群众中间流传开来,成为 当时的革命歌曲。歌剧演出时观众情绪的热烈,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和演员一次次被暴雨般的掌声唤出来谢幕,整个第四幕不得不重演了一遍。在这一幕中,米兰人民焦急地等待着列尼亚诺的战报。胜利的消息传来,德国军队一败涂地,“红胡子”被人民英雄阿里哥拖下马来,阿里哥也受了重伤。被奸人挑拨的罗兰多和他的战友阿里哥重归于好,阿里哥吻着国旗死去。演出第二幕的最后一场时,剧场里发生的意外事件可以说明这部歌剧对意大利人有多么大的煽动力。在这一场中,被诬勾引罗兰多之妻的阿里哥,被罗兰多关在碉堡的一间面临波河的房子里,并剥夺了他参加战斗的权利,作为惩罚。
战士们唱着慷慨激昂的出征歌,和描绘波河咆哮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愤怒绝望的阿里哥再也忍受不了逃避为祖国的荣誉而作战的耻辱,他冒着生命危险,高呼 “意大利万岁”,从窗口跳进了波河。当时剧院的顶层楼座里坐着一位骑兵军官,他被如火如荼的音乐 所激动,不由自主地扯开军装,做着和舞台上的阿里哥同样的动作,从楼座的栏杆上跳进了乐池。奇怪的是,这情不自禁的纵身一跳,既没有使他骨断筋折,也没有碰伤任何人。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1851年3月11日,威尔第的歌剧《利哥莱托》(又名《弄臣》)在威尼斯的菲尼且剧院初次演出。 扮演孟图阿公爵一角的,是意大利男高音歌手米拉泰。在第四幕里,公爵要唱一首优美动人、雅俗共赏的歌曲《女人哪!真会变》。威尔第惟恐这首歌曲一传出,会在歌剧上演以前就到处传唱开来;因此,他到3月11日的下午,才把这首歌曲的谱子交给米拉泰。这天晚上,《女人哪!真会变》的 公爵之歌经米拉泰一唱,果然不胫而走,风靡一时。下一场演出时,乐队一奏这首歌曲的引子, 观众就跟随着哼了起来。威尔第对此非常恼火,他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总谱稍作改变,在歌声 进入以前,乐队突然停止了一小节。好事的观众照样哼唱,乐队却鸦雀无声,没有继续下去,结果大出洋相,自讨没趣。以后 歌剧演出时,观众就不再跟着乐队哼哼不绝了。两年以后(1853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同一剧院初次演出时,威尔第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处理第一幕里《饮酒歌》的引子。
三、巴瑞济对威尔第的热情援助 威尔第的父亲曾开过一个杂品小铺,为了经营,威尔第的父亲常到布塞托找一位有钱的富商——巴瑞济进货。巴瑞济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吹奏长笛、单簧管和圆号,而且发现了小威尔第 的音乐天才。威尔第年少时,曾在布塞托住了两年,并且有一段时期同一个鞋匠住在一起,到星期天还要跋涉三英里回家弹风琴。当巴瑞济得知之后,他给这个男孩安排了一个经营杂货铺的工作,并把他带回家去住。每天晚上,男孩跟教师学习拉丁文,又跟大教堂的风琴师学音乐。威尔第如饥似渴地 读一切他能找到的东西,在巴瑞济优美的维也纳钢琴上练习,并且同巴瑞济漂亮小女儿玛格丽塔弹 二重奏。他还为自己和玛格丽塔创作一些钢琴曲,为教堂创作一些赞歌,为军乐队创作一些进行曲。
最后,巴瑞济设法在镇上筹集了一笔钱,作为一项奖学金,以便送威尔第到伟大的城市米兰的 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威尔第到米兰去参加入学考试,但没有成功,这一次失望对他是残酷的。但是他留在 米兰继续跟私人教师学习。两年以后,在一次测验中,威尔第作了一首使音乐学院的二十八个学生演奏都不及格的赋格曲。然后威尔第回到布塞托,管理巴瑞济的爱乐社。在那里,他娶了小玛格丽塔为妻,并且开始研究他的第一部歌剧。对于威尔第来说,巴瑞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巴瑞济使威尔第成为音乐界的幸运儿, 因此威尔第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前辈的知遇之恩。
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出身音乐世家,但家境贫寒。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1883年毕业。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共有作品12部,着名的有《、玛侬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齐的一篇有关中国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没有完成。其创作有真实主义倾向,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音乐语言丰富、旋律优美明媚,具有及强的歌唱性。配器与和声技术高超。剧情遵循“有趣、惊人、动人”的原则,善于驾驭舞台戏剧效果。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链接: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