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意大利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纬36°28′~47°6′,东经6°38′~18°31′之间。其领土包括阿尔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他的许多岛屿。亚平宁半岛占其全部领土面积的80%。意大利陆界北部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接壤,80%国界线为海界。东、西、南三面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德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并且与突尼斯、马耳他和阿尔及利亚隔海相望。海岸线长约7200多公里。
较大湖泊有加尔达湖、特拉西梅诺湖马焦雷湖、科摩湖等。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根据意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国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区:南部半岛和岛屿区、马丹平原区和阿尔卑斯山区。这三个区的气候各有不同的特点。
南部半岛和岛屿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大西洋气团占优势,夏季为热带气团,冬季为温带气团。意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气温为2~10℃,7月为23~26℃。巴丹平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压较低,气候潮湿。在米兰、博洛尼亚带,冬季常有大雾笼罩,有时下雪。巴丹平原区夏季较热,冬季较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2~4℃,7月份20~24℃。阿尔卑斯山区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冬季下雪较多月份平均气温为-12℃~1℃,7月份为4~20℃。阿尔卑斯山区的气候有明显垂直分布的特点,随着地势的增设,气温逐渐下降。在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区地带,由于高山挡住了来自北欧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调节作用,故气候温和。在西北部的利古里亚大区,由于山地和海水的影响,气候十分宜人。热那亚1月份平均气温为7℃,该区可种植各种南方作物,如橄榄、葡萄、柑桔和桃。这一地区奇花异草很多,圣雷莫是意大利有名的花卉中心,当地人种植的各种鲜花每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② 关于意大利的资料(音乐、建筑、文化历史、饮食方面的) 谢谢
意大利文化艺术体育-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晚邮报》《共和国报》《新闻报》《体育报》《24小时太阳报》《信使报》《今日报》《小报》。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报和主要政党的机关报。主要综合性期刊有:《展望》《快报》《时代》《欧洲人》和《基督教家庭》。安莎通讯社于1945年4月建立,是意最大的通讯社。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属国营伊利集团,向邮电部负责。广播电台有3套节目,年播音1. 8万多小时;有3个电视台,年播节目6000小时。此外,意还有大量私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文化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的庞贝古城、闻名
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竞技场……庞贝古城遗址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遗产之一。公元79年,庞贝古城被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喷发后淹没,后来经过意大利考古学家挖掘,人们从庞贝古城遗址可以看出古罗马时代的社会生活。 公元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见到精心保存下来的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
意大利着名景点 -
科洛塞竞技场
Piazza del Colosseo
科洛塞竞技场(又译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圆形竞技场。位于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也是罗马帝国的象征。这座巨大的露天剧场叫做弗拉维奥剧场,因为它是由弗拉维奥家族的几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们称之为科洛塞。斗兽场的外观像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直径188米,墙高57米,相当于一座19层现代楼房的高度,场内可10.7万观众。像所有罗马的建筑一样,其基本结构是拱券结构,一系列的拱、券和恰当安排的椭圆形建筑构件使整座建筑极为坚固。这是当年用斗兽、英竞技、赛马、戏剧和歌舞表演的场地。这座雄伟的建筑堪称建筑的楷模。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伟建筑。尼禄时代,这一凹地是尼禄金殿花园里的一个人工湖。
天使的圣玛丽亚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lia degli Angeli 天使的圣玛丽亚教堂是1563年米开朗基罗利用迪奥克来齐亚诺浴场温水大厅废墟改建的,而到了十八世纪再由凡维特尔(Luigi Vanvitelli)改变为现在的模样。入口彷万神殿,天井高91公尺,是当时建筑上的极限。
米兰大教堂
Duomo del Milano 米兰大教堂
雄踞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亦称圣母降生教堂,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大厅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教堂屋顶有一小孔,正午时分,阳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属条上,古人以此计时,称为"太阳钟"。教堂前的广场建于1862年。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广场右侧黄色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王宫,1778年建成,现在已辟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米兰大教堂广场左侧有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建于1865 -1877年长廊呈十字形,长196米,宽47米,高47米廊顶呈拱园形,顶上装有彩色玻璃棚。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巨大的拱形建筑富丽堂皇,长廊内有装潢考究的金银首饰、时装、礼品店、餐馆,咖啡厅和书店。这里是米兰市民的休闲中心,到处是休息的市民及观光客,常年很热闹。穿过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来到的斯卡拉广场(Piazza della Scala )上有列奥尔德·达·芬奇的雕像。
威尼斯
Venizia 既有世上独一无二的温柔,又不乏历史上地中海最强的高雅风景,东西方的桥梁。这座建于公元5世纪的世界着名城市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离大陆约4公里,坐落在威尼斯湖约118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上。150多条运河和400座桥梁纵横交错,把这118个岛屿联成一个城市整体。威尼斯无可比拟的独特外貌和丰富的艺术宝藏,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威尼斯的美离不开碧绿碧绿的水和摇摇晃晃的小船,更离不开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物。站在圣马可广场向四周眺望,纵横的街道在这里化身成蜿蜒的运河;在普通城市街上通行无阻的车辆,在这里变成了小船。这里的每一条小水道、小街、小教堂和小广场都是风景,也记录着水城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圣马可广场
Piazza del san.marco 圣马可广场被誉为最浪漫的广场,鸽子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叹息桥,叹息桥连接的两座建筑物分别是法院和监狱;一般来讲,进入监狱的人都不会活着出去的,而叹息桥就成为了他们最后唯一可以看见阳光的地方,因此,囚犯们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叹息,久而久之,这些叹息就叹成了“叹息桥”了…… 总督宫,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粉红色的大理石外墙,连续的尖型拱门和四辨花型圆窗,属于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圣马可大教堂,强烈的拜占庭风格,相传是用来供奉福音作者圣马可的教堂;圣马可是威尼斯的守护神,标志物是狮子,因此,狮子也是威尼斯的标志物。 圣马可大教堂两旁的新旧行政官邸,一楼现在大多用做咖啡馆;最着名的是弗洛里安咖啡馆,据说海明威、拜伦经常在这里流连;当然,这里的咖啡也是全意大利最昂贵的~~ 贡多拉,相传以前的船夫都是又年轻又帅气的小伙子,边划船还边唱着情歌;现在当然不是了~~ 另外,贡多拉是威尼斯最贵的交通工具,除非你的钱多的可以拿来烧,否则,象征式地坐坐就可以了……
罗马
Roma 这是属于上帝和天使们的永恒之城,它建在由台泊河之间的七座山冈,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历史遗迹处处可见:君士坦丁门古竞技场,四河喷泉、西班牙阶梯……还有坐落市区天主教宗教地:梵蒂冈,又为之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佛罗伦萨
Firenze
背负着文艺复兴的硕果,是着名的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一个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的旅游城市。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珍品。米开朗基罗广场、维其奥古桥和附近的比萨斜塔等均是最重要的浏览景点。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它位于阿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丘陵环抱。它被誉为文化首都,文艺复兴的概念在佛罗伦萨产生,自古希腊开始的悠久的欧洲文明是从这里迈入一个新纪元。 当初建城时,这里只是安置罗马帝国退役士兵的地方,从4世纪开始设置罗马天主教教区。11世纪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狂热帮助这座城打开了通往东方的贸易之路,但此地也曾先后被拜占庭帝国,东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统治。1115年开始成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特许的自治城市。1282年建立佛罗伦萨共和国。1434年共和国成为美第奇家族的领地。1737年由于和奥地利王室联姻,佛罗伦萨划归奥地利帝国统治。1895年法国军队击败奥地利,佛罗伦萨在1861年加入意大利王国,并与1865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直到1871年迁都罗马。
比萨
Pisa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L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Kacc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 比萨斜塔
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 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西西里岛
Sicilia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 西西里
这是格斯在1787年4月13日到达巴勒莫时写下的句子,这是他为寻找西方文化的根源第一次来到意大利。的确如此,这个地中海上最大的岛屿,也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省份,的确是一块 美丽的西西里
巧妙的土地,这里迷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非常的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自然有从古至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证:这里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们的文化已然印证在这里了。 从地图上看,西西里岛是意大利那只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位于地中海的中心,辽阔而富饶,气候温暖风景秀丽,盛产柑橘、柠檬和油橄榄。无论是东海岸,还是西海岸,到处是果实累累的橘林、柠檬园和大片大片的橄榄树林。由于其发展农林业的良好自然环境,历史上被称为“金盆地”。
维罗纳
Verona 维罗纳位于意大利北部,是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从地理位置上看,它算得上是最好的军事要塞,跟意大利众多古城一样,维罗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城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从古代、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纪念碑和一座完好的斗兽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座写满仇恨和战争历史的小城一直被人们看作军事重镇、历史古城。
③ 意大利有什么独特之处
* 巧克力之都——都灵
* 永恒之都——罗马风情
* 翡冷翠——佛罗伦萨风情
* 时尚之都——米兰风情
* 水上之城——威尼斯风情
* 永恒的爱情之城——维罗纳
意大利人性格豪放,感情丰富,待人热情,彬彬有礼。意大利人的姓名多由两节组成,前一节为名,后一节为姓,如安东尼奥·布朗卡乔,“安东尼奥”为名,“布朗卡乔”为姓。在文函、信件、请柬里要书写姓名全称;在社交场合,一般在姓的前面冠以先生、女士、小姐;相互关系亲密的朋友见面,可以直呼对方的名。意大利人见到外来客人,总是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寒暄问候,有时也行举手礼。亲朋好友相见,除握手外,还要拥抱并相互贴对方的面颊。异性之间可以握手问好,也可以男性吻女性的手背。意大利人喜欢以头衔相称,并同名字或先生、女士、小姐连称。
意大利人十分注重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观看足球比赛,遇上精采的场面,意大利人可能欣喜若狂,尽情发泄内心的感情,但在歌剧院,影剧院则鸦雀无声。如果向意大利人问路,即使是陌生人,对方也会热情指点,耐心解答,有时甚至会开车将问路人送到目的地。意大利的警察在公众的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他们讲究职业道德,态度热情,服务周到,遇有外国客人和上了年纪者横过马路,他们都要主动护送,人们有什么事情都爱找警察帮助。
意大利人在谈话时,喜爱用手势和表情加强语气或代替语言,初到意大利的人,由于语言不通,有时要用手比划,用表情或动作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意思,但要弄明白,你的动作在当地是否含有你要表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意大利人的手势主要有这样几种:用拇指和食指围成圆圈,其余指头向上竖立,表示一切顺利,事事如意;用食指按在腮帮上转两下,是赞美某位女性的漂亮;伸出食指,来回摆动,说明“不能这样办”、“我不赞成这样做 ”;伸出两手,手掌向上,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这件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对着腹部来回转动,表明“我饿极啦,想吃点东西”;用食指放在脸颊上来回转动,表明“我真爱吃这种食物,味道好极了”;五指并拢,用食指敲击自己的额头表明“你真是一个傻瓜”、“你简直笨得可以”。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也很随便,但时间观念不强,常常失约或晚点。
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第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
用餐时要注意礼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过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铛作响,在吃面条时,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往嘴里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汤时,不要发出响声。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意大利人喜欢喝酒,而且很讲究。一般在吃饭前喝开胃酒,席间视菜定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肉时用红葡萄酒,席间还可以喝啤酒、水等。饭后饮少量烈性酒,可加冰块。意大利人很少酗酒,席间也没有劝酒的习惯,随意。
应邀到朋友家作客时,特别是逢年过节,应给主人带点礼品或纪念品。礼品的包装要讲究。收到礼品后,主人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并说一些客套或感谢的话。另外,到意大利人家作客,不要早到,稍晚点为好。
意大利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意大利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春天的嫩芦笋Bassano del Grappa,秋天肥美的松茸,都是意大利最令人垂涎的美食。北意大利菜与法国菜相近,多用奶酪、鲜奶。南意大利则大多用番茄、橄榄油。加尔达湖是番茄栽培的北限,波河流域的帕达纳平原,则是意大利数一数二的肉牛、乳牛产地。因为临近法国、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意大利菜多少受这些国家的影响。北意大利的美食 Culash(牛肉熬煮)就深受南斯拉夫影响。而苹果派Strudel则有德国、奥地利的风味,南西西里岛的 Cuscusu则属阿拉伯同味。
意大利人的早餐Prima colazione 非常简单,大多以咖啡解决。正在发育的小孩,会喝些咖啡牛奶混合的Caffee latte。有些人也会在上班前到酒吧喝些泡沫式咖啡Comtto,及吃点面包。而到午餐Pranzo之前,他们大多空着肚子。午餐大多自中午1:30或2:00开始,此时家里的母亲早已准备好意大利面、肉、鱼、纵使青菜、酒、酒水果、咖啡等,但最近有些酒吧、速食店也供应简式午餐给上班族。
接着下午17:00左右,是下午茶时间(Merenda),此时比萨店前挤满年轻人,家庭主妇也会亲自做些蛋糕,泡些红茶、咖啡,轻松地享受下午茶时间。从下午20:00起是晚餐Cena时间,大部分吃得较简便,以Mine strone汤类,火腿、奶酪、意大利面、酒为主。
④ 19世纪的欧洲有哪些食物
食材
面包师傅若然骗秤,在中世纪是严重罪行,面包师宁愿向客人送上比实际购买量再多一点的面包,以求自保
谷类
谷类是欧洲人最重要的主食,谷物多数会制成面包,一些估计指当时欧洲人一天会吃1至1.5公斤的面包,但谷类有时也会煮成稀粥、乳粥(Frumenty西班牙及英文)和面条,其中裸麦、大麦、荞麦、粟麦、燕麦最为盛行。当时意大利北部有种植大米,但中世纪时期大米价格仍偏高。闹饥荒时,他们会用粟子、干豆荚、橡树果和蕨类植物代替谷物。
在芸芸縠物中,中世纪人认为小麦是众麦之首,营养最高,售价亦最贵。贵族吃的面包是用精制面粉制作,而下等人只能吃一些粗糙、干黑和满布面糠的面包。不分贫贱和大小场合,他们经常会把面包放到酒、汤和酱汁之内,混和食用,这种湿吃面包在英语和西班牙文中均称为Sop。
当时面包已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这幅日历也画上造面包的图案。而乳粥的做法是把麦片压碎、煮滚,加入牛奶、蛋或肉汤烹调,亦可放入杏仁、葡萄干、糖、橙味水等调味,这做法在今天的欧洲仍颇为流行。[13]这类乳粥当时也会供给病人食用。
焗批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谷类产品,早期焗批的底皮是不会食用,直至14世纪才出现现代焗批的样式,常混以肉、蛋、菜、以至水果。而一些油炸面团如多拿滋(donut,甜甜圈,冬甩)、炸粉团(Fritter)亦相当普遍。中世纪后期,饼干亦开始出现。
面包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连带周边行业出现附带规管。其中,中世纪的行会最初就是由面包师傅组成,而各地亦有连串法令,稳定面包价格。1266年,英国就曾订立《面包和麦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指定每便士必须购得多少面包、其重量和小麦与面包的关系[14]。面包师傅的利润同样有保证,当时英国面包行会为了提高价值限制,于是展开游说,成功把灯油火蜡、妻子家用、住房和家犬的开销,都列入面包的成本之内,直到19世纪这类法令才在伦敦废止。
若有人借面包行骗,在当时更属严重罪行。面包师傅要是骗秤,又或用次级材料制作上等面包,会被重重罚款。业者为求自保,每当有人买一打12个的面包,他们宁可给予一打13个,称之为"面包师傅的一打"(Baker's dozen)。
面包的用途不止在食用,他们用餐时由于共享一张刀,当把刀具传给另一人使用前,往往会把面包当作抹布,把刀具清洁干净,有时更会把面包当成隔热布,而以旧面包当作餐碟的做法亦相当普遍。这些另类面包用途,今天仍见诸于欧洲餐桌上。
海鲜
每逢斋戒,中世纪人都会以海鲜代替红肉中世纪的斋戒时,家家户户都不得吃红肉,海鲜由此成为最受常见的替代品,而在沿海地区,海鲜更是每日必备,但由于运费昂贵,鱼类在中欧等内陆地带亦相当昂贵。
鲱鱼和鳕鱼是最主要的鱼获,常见于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其中鲱鱼更曾对北欧经济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亦是德国北部行会汉萨同盟中极为重要的商品,一些腌鲱鱼更会由北海运到遥远的君士坦丁堡出售。这些鱼镬除了新鲜烹调外,也会被盐腌、风干,有时也会烟醺。其他常见鱼类有梭子鱼、鲤鱼、鲈鱼、七鳃鳗和鲑鱼等。[17]而当时鱼类泛指所有海上生物,包括鲸鱼、海豚、海狸,有些地方还会把白额黑雁也包括进来。
不少软件食物也颇为常见,其中生蚝、青口、带子是沿河或沿海居民经常的普遍食粮,小龙虾则是禁食节日中深受喜欢的食物。
肉类
猪容易饲养,是当时最常见的肉类,它的耳、舌、尾、嘴和子宫都会被吃掉今天欧洲人对动物内脏较为抗拒,但中世纪人几乎会吃尽动物每一部分。耳、舌、尾、嘴巴以至子宫,全部会入馔;而肠、膀胱、胃会用来做肠衣,又或复活节时的人造巨蛋。
芸芸肉类中,猪肉最为流行,因为饲料相宜,而且养猪毋须太多打理。当时家猪会放到户外四处走动,即使城镇的道路上亦常有家猪的纵迹,它们吃的是饭菜渣,乳猪更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
羊肉是另一种常见肉类,在织毛业盛行的城镇,羊肉尤为普遍。但牛只能够提供牛乳、而且饲养牛只需要牧场和大量食物,当时只有一些年老或不事生产的牛才会被宰杀食用。除了这些现代人常见的肉类外,刺猬(Hedgehog)和箭猪(porcupine),在中世纪末期的食谱中亦偶有提及。这两种动物的英文名字都带有"猪"的意思,反映当时人对它们的看法。
在禽鸟方面,中世纪人会几乎会吃所有狩猎而得的雀鸟,当中有天鹅、孔雀、鹌鹑、山鶁、鹳鸟、丹顶鹤、百灵鸟。其中,天鹅和孔雀会被驯养,供上层社会所食,吃禽鸟也不一定是为了肉质,有时只为了看它们漂湸的外貌,并用它们做成伴菜。鹅和鸭也被当时的人饲养,但鸡只才是所有家禽中最多人食用,其角色犹如家畜中的猪肉。
一如不少古代国家,肉类远远比植物昂贵,有些研究认为肉类大致较面包贵4倍,而鱼类更可以贵上16倍。直至14世纪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估计约2500万欧洲人死亡,令大量农地荒废,可以种更多饲料供家畜食用,而薪金不断上扬,也推高了购买力,结果肉类、蛋和奶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不论贫富都可以享用。
蔬果
15世纪欧洲人种植卷心菜的情况中世纪视蔬菜为低下食菜,虽然不少人以此为生,甚至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但食谱却很少记载纯蔬菜制作的菜式,多数只用来当作伴菜。较例外是法国北部兴起的菜肉浓汤(法文:Pottage),这种汤以蔬菜和肉类肴成,质感相当厚,但浓汤在当时也不能算作主菜。
常见蔬菜有卷心菜、甜菜、洋葱、蒜、萝卜。以萝卜为列,一种是红紫色、一种是较次等的黄绿色品种。至于今人常吃的橙色萝卜要到17世纪才出现。不少人亦会吃豆荚吸取蛋白质,德国酸菜也颇为流行,当时的农民一天可以吃上三至四次。
水果是另一种广为采用的食材,中世纪人秉承古罗马和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认为水果有湿气,不宜生吃,但生吃、风干和腌制同样普遍。由于白糖和蜜糖售价不菲,生果也会用作调味,点缀肉类菜式,其中南欧较多用柠檬、柚子、苦枳(bitter Orange)、石榴、葡萄,北欧多会用苹果、梨子、洋梅和草莓。枣椰树果实和无花果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在北欧因运费缘故,售价会较高。
不过,不少现在欧洲菜常见的蔬菜,中世纪时并不存在。其中马铃薯、红豆、可可、香荚兰、蕃茄、辣椒、玉米都是在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从美洲引入欧洲,并且经历一段漫长时间和争议,才慢慢融入欧洲菜系中。
香料
法文版马可波罗游记曾加入一幅插图,描述收割黑椒的情况欧洲原生的香料,包括鼠尾草、芥末、香芹、香菜、薄荷、莳萝和茴香。这些原生香料味道始终不够丰足,多数的效果较接近色素。
到了大航海时代,进口香料一直是奢昂的材料,比方黑椒、藏红花、肉桂、桂皮、孜然、肉豆蔻、姜和丁香都要从外地进口,令它们价格居高不下。有估计指出该时期,西欧每年进口多达1000吨黑椒和1000吨不同香料,其货值足以为150万人购买日常谷物,其中又以黑椒和藏红花最为矜贵。
当时也会用一种叫非洲豆蔻(aframomum melegueta)的香料代替黑椒,在法国北部尤其常见,此外,长椒(Piper longum)、肉豆蔻种子中的核仁、甘松香、高良姜、荜澄茄也常会入馔。当时因为白糖也被视为香料之一,而且售价高昂。
饮料
葡萄酒的滋味,连修士也偷喝中世纪人认为酒精比清水更有营养,亦有助消化,而且酒精较难腐坏,而洁净食水在古欧洲亦非必然可得,这令酒精在当时大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国等盛产葡萄的地方,更视酒精为每日必备饮料。而在北欧以麦酒和啤酒较常见。
当时欧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骆驼奶或马奶制成的酸奶(称为Kumis),但各地饮用习惯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视它们为药水,由古时医生处方[22]。但斯拉夫人却视蜂蜜酒为精品,在签定一些重要条约时,还会互赠蜜酒,以示友好。在波兰等地,蜜酒与外来进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样珍贵。[23]
葡萄
14世纪的酿酒方法与现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纪广为接纳,既是高级饮料,也被视为有营养价值。古希腊名医伽林认为葡萄酒本性干、热,但酒被喝饮后,其性会转趋温和,并断定葡萄酒有别于湿寒的啤酒和清水,对肠胃更为有益、可帮助制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当时的人认为葡萄酒的品质除了因应葡萄品种和酿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挤压的次数。所谓挤压是指把果皮里的汁放在酿酒桶内,加上压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释放果中的丹宁酸。
头一次挤压出来的酒是为上品,专供上流社会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挤压的酒,质素已大为下降,会留给农民和工人饮用。社会中最穷的人,又或最虔诚的神职人员,甚至会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类。
上等红酒还需要经年发酵,这又需要更多昂贵设备。不少中世纪文献中都广泛教人如何避免酿酒时令酒质变坏,其中14世纪的食谱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时刻向上放,又或把干白葡萄种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内,在现代医学中,这方法有如天然的杀菌剂,减慢酒精发酵过程。
中世纪人也认为,温热的酒对身体最有益。这些热酒常会加入香料饮用,几乎欧洲各地都有相关词汇形容此一酒类,其中英文会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称为vin chaud、波兰语称为Grzane Wino,俄罗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则称为Gl?gg,其制法大同小异,部分欧洲国家今天仍视为御寒饮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变成香料酒。14世纪时,这些调酒香料包已会在香料商店出售。
啤酒
图中是16世纪啤酒厂的一隅,这种酒厂在中世纪时已相当普遍,酒中还会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虽然大部分欧洲地区都饮用葡萄酒,但欧洲北部没有葡萄出产,即使贵族也会饮用啤酒和麦酒,这在今日英国、荷兰、德国、波兰和北欧一带最为常见。当地人不论阶层,几乎每天都会饮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医学影响,这种酒往往被视为有害身体。
相比南部出产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级的酒类替代品,而且附带连串负面评价。1256年,意大利钖耶纳医生阿杜班罗甸奴这样形容啤酒:"不论是用燕麦、大麦或小麦酿制,这些酒有损头脑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会令人的皮肤看来更白更滑。当时的人亦相信,喝啤酒会宿醉得更长时间。
虽然啤酒的负面评价不少,但法国北部和意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习惯,估计是诺曼人入侵英国后,把当地的啤酒带回欧洲,加上英法两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国流行。14世纪法国食谱《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种叫godale的酒,估计正是英语Good ale(好麦酒)一字。
中世纪初期,啤酒会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酿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纪公社开始取代发展出私人酿酒工业,每间商店往往聘请8至10人协助酿酒,而为了应付竞争,他们会购入新式设备,发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别调味,令酒味更为出众,并以自家品牌出售啤酒。14世纪时,这些酿酒业传入荷兰、佛兰德和布拉班特,15世纪时辗转传入英国。
在今日英国和荷兰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饮用275至300升的啤酒,几乎每餐都会饮用,其中早上会饮酒精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浓度也相应提升。[25]
蒸馏
虽然古希腊和罗马也懂得这种方法,但直到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琉璃水冷蒸馏器后,欧洲才开始大规模以此法制造饮料。中世纪的学者相信蒸馏法能把液体精华提链出来,一律把蒸馏液体称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馏液体会当作药品或调味料。例如蒸馏而成的葡萄糖浆混合砂糖和香料后,会拿来治疗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当成香水、调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馏酒更是中世纪医学备受推崇的药品。1309年,西班牙炼金术师路化就指常饮可延年益寿、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从13世纪起,一种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烧制之意)的蒸馏酒开始流行,成为日后白兰地的雏型,但蒸馏酒的酒精浓度相当高,到了15世纪时,各地政府开始规管其销售和生产。1496年德国纽伦堡就禁止在假日和周日出售烈性白兰地。
乳类
中世纪未有消毒技术处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远之19世纪前,鲜奶消毒技术仍未发明,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而在炎夏中,乳类可能会在数小时内腐坏。受种种限制,中世纪虽然已知奶品的营养价值,但成年人只会在生病或太贫穷时,才会饮用,这类饮料多留给小孩和老年人,当中又以奶酪或乳清较为普遍。[27]
当时中国人认为食酪浆是蛮族的特征,而欧洲富人也对乳类敬而远之。欧洲一些地方更闹过传说,认为牛奶与生蚝、菠菜、番茄或黄瓜混在一起,会使它带有剧毒。这可能源于乳类变坏或乳蛋白过敏,但亦反映时人对乳类的态度。
直到中世纪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时,为了解决营养问题,开始把奶牛带上船。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时,就开始带有奶牛。而新教徒大举移居美洲时,英国更规定每5名乘客,必须备有一头奶牛。
⑤ 意大利都有哪些种植物~
这篇文章有讲一些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园林的种植设计,其中有提到一些他的园林植物
在中世纪强大的神本精神影响下,意大利中世纪的庭园,主要是实用菜园和修道院或妇女在家宅旁的药草园,人们一般是根据实用需要在园内栽培植物。当中世纪晚期的哲学观以及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文化观念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的美的感受和接纳被解放开来,“科学观察和人文主义的审美观助长了人们对自然的兴趣以及对自然景观之美的喜爱之情”。文艺复兴早期,如何使基督教信仰和以人为本的古典主题以一种调和的方式存在成为艺术家们的重要主题,并持续自此以后的300年。“花园几乎全然成为古典诸神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英雄人物之所爱。”〔1〕植物在其时当然也被重新认识----被命名、描述、分类,在人的生活中受到尊敬。“对艺术和自然的关系的观念必然转化到园艺实践中----植物们被选择,安排,巧妙处理或考虑在花园中怎样使人与自然界发生作用。”。〔2〕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而然对庭园植物进行了选择,逐渐摆脱过去的植物学情趣,开始出于对植物个性美的兴趣对植物进行栽培,从园艺的角度来观赏它们,并运用种种园艺设计来安排它们在花园中的布局,以使园子的植坛一年四季都令人愉悦。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造园的最为重要的植栽思想。
贯穿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的植物,可分为三大类:1、乔木,在植林或丛林中;2、果树,在庭园或果园中;3、灌木和花,在小片范围使用。在不同地区,以及文艺复兴早期至晚期之间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改变还未可确知,按照自然界中植物的基本区分法在花园中加以分类却仍然保持为这三类。修道士里奇奥(Agostino del Riccio)写于1595年的农业论文里,有范围很广的非常专业的植物名录,展现了当时相当可观的园艺知识。里奇奥的理想花园也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是花的园子,第二个是果树园,第三个是bosco。当然,植物的种植取决于气候和种植地点或暖或凉,或高或低,或干或湿的特性。大部分文艺复兴早期的花园都共有一些通常是地中海地区的品种。冬青和橡树因其叶子长绿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子通常的和作为基础的植物。气候温暖的地方有棕榈,栗树则种于寒冷地区。除了杉树、榆树、枫树和月桂树这些经常性植物,还有典型的地中海伞松、scotch pine,和那些在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古代文学中无所不在并享有美誉的常绿树品种,它们往往有60多英尺高,能带来硕大的凉荫,它们在园内各处被丛植或单植。落叶乔木种类也多,大多也是本地品种,在黄金时代(1434-1492年)的古代文本记载中,杨梅树、草莓树这些有着黑色叶子、白色下垂的花朵和生动的红球果实的小型树种很受喜爱。其它常用的树种还有落叶松、撑柳、茱萸、山毛榉和岑树等。各种科属的多种类果树被文艺复兴园林所种植,最普遍的是石榴,还有苹果和橙子。甜橙十六世纪中叶才来到意大利,同时常种的还有柠檬、佛手柑、温柏,桃树、梨树、李树、樱桃树和山楂树。佛手柑很普遍,无花果树的许多品种都受到极大尊重,而像杏、榛子、胡桃、阿月浑子树则显得普通。不同形状、大小、肌理的常绿植物为文艺复兴园林带来一年四季笼罩而下的绿荫,但它不仅仅完全是绿园子,树的色彩和花的色彩一样被有所考虑。为促进园艺的复杂艺术,里奇奥提供了一份开花期分别在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植物名录。为能在园子里更长时间地欣赏到颜色,果树园里果实的色彩也被加以精心考虑。花园随季节变换发生变化,人们便考虑交叉安排常绿、落叶,早开花或晚开花植物。在暖和的月份,绿色背景往往被丰富多样的花丛和开花灌木标点符号一般地点缀。〔3〕
阿尔伯蒂(1404-1472)在1452年完成的《论建筑》中,提出“花园里要种植稀有的树木和医生们珍重的树木”。他提到的大致有石榴、山茱萸、玫瑰、桂、柏、杜松、桃金娘、黄杨、橡树、李树以及葡萄之类的攀缘植物。最“不可缺少的是缠满长春藤的笔柏”。〔4〕 异国风情的植物,十五、十六世纪都数量很多。美第奇的喀累吉奥别墅就有许多珍稀昂贵的品种,其中有黑檀木,因它黑色的木质备受赞赏,同样有特色的有角树、土耳其橡、软橡等。有一个声明出现在十五世纪末一个叫Giovanni Pontano写的论文中:花园必须包含有异国珍稀的品种。因为“一个节俭的寻求利益的一家之父必然不同于那种卓越的人。”十六世纪的着作中不断有对这种观点的回应。他们盛赞那些印度来的芬芳、可人的珍贵小树。对一个设计花费很大的花园只充满平常植物,里奇奥也在他的书中表示出轻视。因此,富有的权贵们以及园艺行家,很多都遵从这个建议以使他们的花园显得特别。十五世纪末,菩提树已经来到佛罗伦萨很多年。夹竹桃、杜鹃直至十六世纪后期才改变了被长时知道却运用很少的情况,可能因为它的花朵的毒性,虽然发现它“尤其在花满枝头时令人愉悦欢欣。”〔5〕
人文主义运动鼓励科学探索,注重人的智慧在自然和实践知识中寻找精神真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彼特拉克〔1304-1374年〕在自家附近的沃克尤利兹建造的花园里,就收集珍奇植物,对不同的地理、季节、气候和大气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品种进行试验。〔6〕 在文艺复兴早期,嫁接变得比较普遍,“尤其在果树之间”,其他的不常见的接合也有所尝试,比如把樱桃嫁接到月桂树上。“实验种植,像嫁接,同样使一个园子和园主品格倍增。”〔7〕 在园子里种植一些实验品种,也成为一种装饰做法。
可以说,文艺复兴早期的花园宛如植物园,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都被收集在园中,分类展示,经过艺术的处理,也或通过艺术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与竞争,自然的美和多样性也被带进了花园。小而闭合的邻近宫殿的被称为私园、密园,这类园子的特点是闭合性和私密性远胜于种植和设计。悬空花园也是如此,其中的植物选择会有所不同,但仍是从同样的目录中选取,并仍处理成规则形状,围合有明确的边界。不过,“植物命名的标准化始于文艺复兴很久以后的1735年,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植物的意大利名字跟现代的叫法并不一定对应。”〔8〕
如何处理三种类型植物的关系是所有园艺设计的出发点,即使那些复杂的园子。一个小的花园可能仅仅以种植灌木为主,只有少量的其它两类树。十五世纪花园设计由植床和不同高度的台地构成。虽有几层台地,花园构图却讲究严整:基本部分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几何形,由于地形复杂,常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植坛、道路的图案化却仍生出一丝不苟的效果。由于植物分类为三种,“花园设计的第一步是把整个园子分成三个区域,然后按照自然中能找到的模式选取植物同种种植。”〔8〕比如玛丹别墅的图纸上,有可分类的建筑元素来包涵三类植物,一个单独的露台给一种植物:巨大的上层露台是给杉树和栗子树的,中间窄的那个给桔子树,低处的那个有着方形植床,标名为“花园”,毫无疑问是安排于灌木和花的。三个露台上的种植,依照自然的模式,即经常地杉树和栗树是在最高方位,虽然也并非总是如此。植物的布置在形式、大小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其实也并无明确的规定,排除位置和设计师或资助人的奇思异想,基本元素会被扩展、对比和安排成富有创造性的种类。在锡耶钠不知名的建筑师洛伦佐.多纳蒂一份未出版图纸上,显示了一个小乡村休隐地设计:花园被分为许多大块,每一块由三棵树见方显示,草地灌木之上是果树为当时普遍做法,在主要建筑物
(Casino)的两侧,基层是香甜气味的灌木,上面的方形块被标示为左侧种长青植物,右侧种胡桃或月桂〔9〕。而有时,出于观赏需要也会在某一景点栽上某一种植物以形成所谓柑桔园,橄榄园,柠檬园等。
一旦植物选好了,下一步就是围合全园并给各部分定界,通过种植来给园子一个构架,创造一个建筑学的草木骨架。文艺复兴的园子,由围墙环绕,有些相当高,但经常覆以植物,或由高篱环绕,有时还有一道沟。篱笆,从5.5英尺到7.5英尺高,可由灌木、多刺的矮树、果树,或其它更多野生山茱萸、石榴和月桂树等混种而成。相似的高篱可能围合住花园各部分。然而这些绿色高墙仅用作定界和划分大的区域,每区域中间的绿篱,并非同样的功用。它们比较低是为了尽可能地组合不同植物为一体。花园墙常用爬藤类或棚架支撑的树来建出一个自然的建筑。长春藤和葡萄树经常抵爬在这天然的墙上,或者还混合着茉莉、忍冬、石榴。整个花园因此被绿植围合,基本单位区域也由植物界定,植物决定了道路----像阿尔伯蒂解说的那样。横直交错的道路全部由植物连接和覆盖。以至于基本单元被划成几何单元。他们认为,灌木或者树,在路边强调这种规则的图案,表达出当代观点,即这种范式继承于自然界,而不仅仅附加在它之上。在植床的每一角,又有插着果树、矮花树和其他小植物的轻便篮子和花瓶加以提示和妆点,连接着园内的步道。〔10〕
对于植栽的构图布局,建筑师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中论述不多但意思明确,他在理想庭园设想中有如下几点涉及:“在方形庭园中以直线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将这些小区造成草坪地,用长方形密生团状的剪枝造型黄杨、夹竹桃及月桂树等围植在它们的边缘”;“树木不论是一行还是三行均须种成直线形”;“在园路尽端,将月桂树、西洋杉、杜松编织造成古雅的凉亭;沿园路而造的平顶绿廊支承在爬满藤蔓的圆石柱上,为园路洒下一片绿荫”;“在花坛中用黄杨树种植拼写出主人的名字”;“每隔一定距离就将树篱修剪成壁龛形式,其内安放雕塑品,下置大理石坐凳”;“在中央园路的相交处建造造型月桂树的祈祷堂”;“祈祷堂附近设迷园,旁边建造缠绕着大马士革草、玫瑰藤蔓的拱形绿廊。”〔11〕这里提到的植物编造出的凉亭、绿廊、壁龛,这类绿色建筑,在古罗马时候就有,彼特鲁斯.德.克累森蒂斯在大约完成于1305年的《农事便览》中对它也有所提倡,“在最合宜的地方,应当用树木搭成房子、帐篷或者亭子的样子”,在贵族和国王的花园里,要有“一幢用树木形成的宫殿,既有厅堂也有塔楼,在干热的天气里,老爷和夫人可以进去避暑”。〔12〕阿尔伯蒂显然希望在文艺复兴时期将此发扬光大。文艺复兴时期,绿廊或藤架以各种形式覆在两条主要交错的花园道路上。另外,像罗马先人那样,柱子支撑横梁以使爬藤植物生长,通常用木格架。〔13〕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园林,往往有丛林,虽然种植很规则,但树形完全自然,成林高大茂密俨如天生。“美第奇别墅,丛林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几何式花园,艾斯塔别墅则几乎整个是丛林。而且,意大利的别墅园林面积一般不大,园林之外,常常是山坡上浓密的天然林,它们形成了园林的背景。”〔14〕园林里零星留存的那些虬劲老树,与丛林遥相呼应。“密林-----在古代常与仙境相联系,也与柏拉图研究院、亚里士多德讲学的学园相联系,而文艺复兴时期密林以丛林的形式复活了……丛林是自然的领地,是地球上的天堂,有自然慷慨给予的浆果和滋润的橡树果。丛林的自然景致和浓浓绿荫形成了一种荒野和神秘的气氛,与规则式花园形成对比。”〔15〕 在规则式花园中,黄杨作为易剪枝造型的植物当然备受青睐。修剪树木的艺术在古罗马时期就备受推崇,叫做“绿色雕刻”。被修剪成各种形状的植物,和图案化的植坛和道路一样,被看作建筑向花园、自然的过渡与渗透。离园林主建筑越远,图案的几何性越弱,变得越柔和,越向自然接近,直到丛林、园外的农业景观、自然山林。结合石作、喷泉、流水、雕塑的处理,整个园林的组织是一种费尽心思的安排,究其一切,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非常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设计一座花园,最重要的就是推敲这二者的关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最根本基础的感觉,在于植物选用和排放秩序的惯例。到了十六世纪,花园设计与十五世纪台地园的最显着区别是,花园“由小块的被小路划分出来的各种形状的植床组成。”〔16〕 花园植栽的一些基本观念,如主要采用长青植物品种、植物依循定线种植的特色,直到十六世纪末都没有改变,虽然它们得到广泛和显着的发展。
⑥ 意大利在中世纪贸易繁荣,富的流油,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当时的教皇非常富裕,而意大利又是教会的重心所在,致使各地的财富都涌向教会和意大利,从而令意大利的城邦获利。而当时除了意大利比较和平之外,其他地方都处在战乱之中,因为有教皇的存在,所以意大利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些都是因为地中海贸易才发展起来的,为了巩固地中海贸易,对于商人来说,是什么都愿意干的。比如十字军东征,原本是想帮助东罗马帝国打败异教徒,不过最终却因为威尼斯商人自身的利益,因为和异教徒的贸易往来不错,从中获利较多,从而教唆十字军打下了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士堡。就因为东罗马帝国和自己抢生意,最终独霸了地中海贸易。
虽然如此,但是当奥斯曼帝国堵住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后,地中海贸易就逐渐衰落了,等到开辟出新航线后,意大利就不再是地中海贸易的重心了。
⑦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 以首工业享誉欧洲的是 A 米兰B威尼斯
威尼斯
中世纪的工业行业主要有四个,铸造,纺织,造船和建筑。威尼斯在巴尔干西部的殖民地旁靠迪纳拉品都斯山脉,是欧洲富铁矿最集中的地方。威尼斯纺织业规模最小但成立行会最早,由于威尼斯是地中海贸易中心,因此东方先进的丝绸染印,呢绒起花的技术在此落地。带动了中世纪欧洲整个纺织工业。造船业是威尼斯人的老本行,加上其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后更是改进了希腊传统船艺,威尼斯军舰在地中海的绝对优势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建筑业上,威尼斯的巨型建筑比同时期的其他意大利邦国落成快和早,主要是因为资金雄厚,但金钱带来了最好的工程师。圣马可大教堂建成后吸引了文艺复兴的各位巨匠前往作画。
⑧ 中世纪意大利的商人商业文化为什么能发展起来
意大利在中世纪时期靠着商业起家成为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富饶的地区,同样伴随着经济发展起来的还有当地的城市文化与商业文化。那么影响意大利商业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不过,最终,当奥斯曼帝国堵上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之后,地中海贸易就一落千丈了。等新航路发现之后,地中海贸易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意大利也不再是欧中的中心了。
⑨ 意大利的特色有哪些
一、崇尚艺术的精神追求。
辉煌的古典艺术传统使意大利成为真正的艺术圣地,也使艺术融入了意大利人的生活,成为整个意大利的精神追求。穿戴隆重地欣赏歌剧、虔诚专业地品味名画等早已成为意大利人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意大利人的这种精神追求不仅表现于此,同样也表现在讲究穿着的品质样式、强调生活的诗意休闲以及欣赏工作的创意和想象力等。
名扬世界的意大利时装、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大利美食、人类造型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完美结晶的意大利汽车、家具等无不是充溢艺术情趣的精品。可以说,在意大利,丰富的艺术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热情轻松的人格倾向。
意大利地处南欧半岛,终年阳光充足的气候、沟通东西方各国的繁盛的商业贸易孕育了意大利人豪迈、爽朗、乐观、热情的性格和秉持、崇尚自由与充分享受的人生态度。
意大利人是非常友好、好客和富有人情味的,意大利人将与人交往看作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体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出于对城市生活的维护和肯定,以及反对教会禁欲修行的文化立场。
意大利人喜欢身体的接触,交往时,常会握住对方的手臂,拍拍肩膀或背部,而且手势和表情非常丰富。意大利全年共有122天节假日,有宗教节日也有民间传统节日,可以让意大利人尽情地享受生活。
意大利人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与亲友休闲娱乐,因此与其说意大利人是为工作而生活,不如说他们是为生活而工作更为确切,在他们看来享受生命最重要。
正如法国学者H·丹纳在19世纪60年代写就的美学着作《艺术哲学》里所言:“意大利人对生活的理解就是一场快乐的节日盛宴,不到迫不得已决不操心其他事情。”
三、优越自豪的民族认同。
当世界各国的游人为意大利伟大艺术慑人的力量赞叹不已时,意大利人也最以此自豪,他们有理由骄傲,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有40%是在他们的土地上。意大利人深知这些艺术瑰宝是他们民族灵魂的一部分,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凝聚意大利人民族意识的粘合剂。
尽管历史上意大利曾不断遭遇分裂的痛苦,但民族独立与复兴的理想一直是意大利民族的精神主导。
自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率领意大利人民奋勇作战,终于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大业后,这种优越自豪的民族认同感也渗透到意大利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使他们在高级服装、皮革加工、石材加工、压缩机质量等众多方面都自豪地位居世界前列。
意大利成为着名的时装文化大国,也经历了抵制德国服装对意大利的出口倾销、对抗法国流行时装影响的多次努力,并坚定地树起了“民族服饰”运动的大旗,从而掀开了意大利服饰业崛起的新篇章
四、宗教信仰的双重态度。
意大利在中世纪曾是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如今也仍是世界天主教的教廷所在地,教堂遍布意大利,在历史上,宗教曾对意大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但恰如H·丹纳所言:“意大利人天生的平衡感能把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形而上与形而下都结合得恰到好处。”尤其在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后,人们的宗教意识已经脱离其本质性,只保留了外在的形态。
意大利历史上不计其数的绘画、雕塑、文学等传世之作都取材于宗教内容,但就其美学效果而言,却完全是世俗性的。在当今的意大利,宗教影响的遗迹依然清晰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圣母玛利亚、教皇、当地圣徒与足球明星等的照片同时贴满公共场所、私人家庭、甚至个人电脑上;
教皇对意大利城市的访问要远比总统或总理的视察能够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和轰动,此时地方长官往往会赶紧把在沿街墙壁上乱涂乱画的、会冒犯圣眼的东西清除干净;但这并不代表当今意大利人依然如故地信仰基督教,相反,意大利人对自己的牧师并不尊敬,甚至常常无视教皇的训令。
倘若教皇出现在梵蒂冈广场上,人们一般都会双膝跪下,但当意大利足球队在1990年世界杯的1/4决赛中击败波兰队时,一群心情激动的罗马球迷却冲到了这片圣地,女孩们袒露胸脯,而男孩们则露出臀部,全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渎神。
对于当今多数意大利人来说,对宗教的热衷,与其说是出于内心信仰,不如说是出于传统习惯。
前者在大型钢罐里发酵,气泡通过添加符合法律规定的添加剂生成;后者在瓶里发酵,通过不充分的发酵而产生二氧化碳。起泡酒既可以由单一品种的葡萄酿成,也可以由多种葡萄混合酿成,一般所选用的葡萄是霞多丽、黑皮诺,偶尔也用灰皮诺以及维尔迪奇奥等葡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