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何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油画作品画风可以风靡全欧洲
因为这个画家的每一个作品都非常有深度,而且画画技巧也比较独特,每一部画作的寓意都是不同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的画。
㈡ 意大利在艺术和时尚领域,为何能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意大利之所以能在艺术和时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是因为意大利的历史优势。众所周知,意大利是一座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正是这样一座古城,它随时随地散发出的,都是从古老气息中透露出的时尚。
首先,意大利是整个欧洲民族以及欧洲文化的摇篮,既然是文化的摇篮,自然各种文化都是从这里发源。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不管是何种文化,都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有人常温,意大利的魅力体现在何处?其实,意大利的魅力是复杂的、它散发出的魅力不仅仅是古老的文明,还有当代风情万种的时尚设计。所以,意大利被多次评选为——最适合艺术生留学的国家之一。
意大利的学府,正如同意大利本身的古老历史一样,但是这些古老的学府并不以老自居,而是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新的活力。了解了意大利,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文明的重要性。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它所散发出的气息是厚重的、它的精神内涵是有层次的!
㈢ 欧洲散记 | 艺术的摇篮意大利(15)
(意大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艺术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世界级大师。他们创作的《神曲》、《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最后的审判》、《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哪个不是不朽之作?)
意大利留下的角斗士厮杀的场面只不过是一个局部,意大利留下的更多是艺术。犹如一只长统靴的美丽半岛的意大利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这片土地是整个欧洲大陆最早出现人类的地方,因此被人们称作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意大利是一部充满艺术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在政治、军事及文学艺术上的相互影响,促使了源远流长的古罗马文学艺术的产生。这不仅奠定了意大利在欧洲文艺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的主要原因。但丁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出现是意大利的骄傲和自豪。
在世界文学史上,谁也不能忽略但丁的重要位置。但丁的《神曲》的诞生,标志着意大利文学艺术史上新阶段的开始,代表一切浩浩荡荡欧洲文化运动的新起点。
但丁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神曲》是一部以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写成。全书共分《地狱》《炼狱》《天堂》3部分。这部长诗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正要登山,却被3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浮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俾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他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整个过程。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人们还会想到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巨着,这就是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反映14世纪意大利社会生活的文学着作被称作是欧洲短篇小说的奠基石。
《十日谈》写于1349年,5年后完成。作品叙说1348年佛罗伦萨鼠疫流行,罹病丧生者不计其数,全城惨雾密布,十室九空,一片凄苦恐慌。曾相识的7女3男,商定离城避难。他们来到佛罗伦萨城外穆尼昂河畔的一座别墅游玩,为消磨时光,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
十天里他们一共讲了100个故事,塑造了大量人物,有王公贵族,骑士僧侣,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角色,各个都具有鲜明性格。每个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包罗万象。
人们说意大利是欧洲艺术的摇篮,这是因为在影响整个西方文明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不仅涌现出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文学家,还涌现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文艺复兴三杰”。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达·芬奇于1483年至1486年创作的祭坛画《岩间圣母》、1495年至1498年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1503年至1507年创作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3幅绘画作品。而《最后的晚餐》与米开朗基罗的《末日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被称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3件巅峰之作。
这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代表了意大利人的勤奋、智慧和天才,他们伟大的创造,使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文学到绘画、雕塑、建筑,可以说意大利的整个文艺复兴时期都是辉煌夺目的。这些天才的创造成果,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也成为人们所珍视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它不再属于意大利,不再属于欧洲,而是属于全人类。
㈣ 为什么说,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不画了,意大利就不再是欧洲的艺术中心
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他们不画了,意大利就不再是欧洲的艺术中心。
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不仅是伟大的威尼斯画派画家中的最后两位,也是意大利黄金时代画家中的最后两位。一旦他们不画了,意大利就不再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到目前为止,虽然这条艺术之河及其支流脉络清晰,但现在很难继续追溯。一个叫多米尼加国斯·希奥托科普罗斯的克里特人先是在威尼斯和罗马接受绘画训练,后来不知何故去了西班牙,在那里他创作的画散发出奇异的感染力,以至于时至今日他依然是所有画家中最标新立异的人物之一。
一个叫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佛兰德斯人,到了意大利,以极大的热情研究米开朗琪罗和提香的作品,后来回到安特卫普成立了自己的画室,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惊人生命力的画作。17世纪绘画的种子就这样在西班牙和佛兰德斯生根发芽了。
他的画喧闹而不浮夸,明快而不枯燥。他以一种描绘田园牧歌的方式来坚守信念。令他感到兴奋的总是那些偶然见到的场景,比如农民在田间汗流浃背、在乡村街道上欢舞、在餐桌边大快朵颐,以及在封冻的池塘上溜冰。虽然他也曾到过意大利,但在回国之后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不带丝毫意大利风格。
我所能想到的另一个能将人类活动中的奇特之处赋予一种令人愉悦的印象(或传达出令人愉悦的信息)的画家是英国现代画家斯坦利·斯宾塞。对于这两位艺术家来说,哥特式的热情似乎已经脱离了宗教,更贴近生活,尤其是乡村生活。
与此同时,德意志地区的哥特式风格与文艺复兴浪潮之间发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西北部的每一个地区都以自己的方式抵制或接受文艺复兴。除了意大利,其他每一个国家的哥特精神都很难消亡,而等到文艺复兴真正到来之时,就已经完全成熟了。整个尼德兰画派为我们呈现了哥特式艺术最后的杰作,其中老彼得·勃鲁盖尔是最后的高潮。在勃鲁盖尔逝世八年之后,鲁本斯出生,他为佛兰德斯地区带来一股全新的艺术潮流,即如日中天的巴洛克风格。没人能填补勃鲁盖尔和鲁本斯之间空白。
在德意志地区,并未出现这样的空白,部分由于德意志地区哥特式风格的最后杰作比勃鲁盖尔的作品更为精致复杂,部分由于除意大利以外,唯一一位真正从更深层次吸收文艺复兴精神的是一位德意志艺术家,丢勒(1471-1528年)有着和达·芬奇一样的智慧头脑和科学精神,他把意大利学者的一些成果嫁接到了德意志地区的写实主义之上。
他那着名的铜版画《忧郁I》将新科学与旧迷信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就气质而言,丢勒更像一位制图员,而非画家。他曾在纽伦堡的木版画家米歇尔·沃尔格穆特和铜版画家马丁·施恩告尔的工作室里度过了学徒生涯。与其他艺术家相比,他将金属版画和木版画艺术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并将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加以扩大。
在欣赏他的名作《末日启示录》系列木版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希望表现的一切,都包含在了那宏大的布局和那极具活力的线条里。虽然同佛兰德斯地区的艺术家一样,他也没有意大利式的优雅,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曾经努力追求获得一些意大利式的高贵。他去过威尼斯,亲眼见过年迈的乔瓦尼·贝里尼的创作,羡慕他那表现大自然的光辉与静谧的能力,但他与生俱来的豪放和诚实不允许他照搬那些自己无法真正吸收的东西。如果认为丢勒因能力不足无法成为一位古典主义艺术家而感到惋惜的话,那是相当荒谬的。
他所取得的成就,一部分由于他那达·芬奇式的头脑,另一部分由于他对意大利绘画由衷的推崇。他极大地扩展了德意志地区艺术为欧洲主流艺术所做出的贡献。不同于他的众多前辈和同时代画家那样徒有意大利风格的皮毛,丢勒将德意志的力量和气质同地中海的宏阔与高贵真正融合到了一起。他的名作《骑士、死神与魔鬼》版画就体现了这两个世界的交汇。
画中骑在战马上的骑士不仅仅是对韦罗基奥《科莱奥尼骑马像》雕塑的模仿,还是一种以版画为媒介做出的绝妙再现。而画中骑士的旁边,那坐在奄奄一息的马上拿着一个沙漏的骷髅却是只有欧洲北部的艺术家才能想象出来的。这幅画令人难忘的原因不在于它结合了高尚与恐怖的主题,而是因为二者的融合体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统一。
㈤ 欧洲绘画分哪些派系
不同时期欧洲绘画派系不同,下面按不同时期分别介绍:
古希腊罗马
人类最早的的绘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艺术持续约有一万年之久,几乎所有的图画都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最后5000年里,即距今1.7万年到1.2万年的吗格德林文化时期,这些被绘制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图画,气势恢弘,栩栩如生,堪称自然主义杰作。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是其杰出代表。
中世纪
中世纪(476—15世纪)的漫长时期,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虽还具呆板僵硬痕迹,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再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20-1590年的手法主义画家不关心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对形式因素予以极大的热情,热衷于表现扭曲的体态、奇特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反映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审美精神相异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7—18世纪
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19世纪
此时法国绘画再欧洲起着主导性作用。法国绘画的发展大致分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阶段。
20世纪
此时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艺术理论与观念上与传统绘画分道扬镳。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他们排斥功利性,对描述性和再现性的因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其主要流派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主义、达达主义、形而上画派、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谱艺术、光效应、新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参考链接:
西方绘画_网络
http://ke..com/view/1490952.htm
㈥ 世界 历史上 名画家 大部分是哪里人 法国欧洲 哪里艺术味更浓(国家)
分时期,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时期,主要的画家集中在尼德兰(鲁本斯,伦勃朗等),意大利(三杰);从现代主义画派诞生开始,艺术中心移到了法国(太多,莫奈,马奈,塞尚,高更等等),这期间俄罗斯,西班牙(巴勃罗和米罗和达利两个人)也是艺术人才辈出;战后艺术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记住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哪里经济好哪里艺术强。要说艺术氛围最好的,法国,许多国外年轻画家都是先到法国取经,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理念。
㈦ 为什么巴黎能成为欧洲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绘画艺术中心
一,从意大利到法国,欧洲绘画艺术重心的转移
提到欧洲近代绘画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意大利。因为欧洲近代历史的开始是以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为标志,而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绘画艺术在文艺复兴期间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文艺复兴期间,油画绘画的第一个艺术表现形式一一古典主义写实油画创立于意大利,对后世绘画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产生于意大利,被誉为文艺复兴绘画“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全部来自意大利,在现今传世的文艺复兴期间创作的经典名画作品有一半以上出自当时的意大利画家之手。
首先,从政治方面上讲:
一是,近代以来,法国历代君主都比较推崇绘画艺术。如16世纪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倾心意大利艺术,一切待遇从优专门请达芬奇到法国访问居住,传授绘画技艺。为表感激,达芬奇将最珍爱的《蒙娜丽莎》一画赠送给法国国王,终使《蒙娜丽莎》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特别是18世纪路易14世国王以后,历代君主更加推崇绘画艺术,尽管这种推崇带有很强的享乐主义色彩,是为追求所谓的奢华高贵的享受,但客观上对法国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营造了宽松活跃的绘画艺术氛围。洛可可主义绘画艺术正是在路易14世的大力倡导下盛行起来的。
二是,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影响。在西方国家近代绘画史上,贵族一直是绘画的重要支持者和最大买家。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法国也不例外,贵族阶层一直是绘画艺术的最大买家。法国经历大革命后,贵族虽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仍把持着上层主流社会文化价值的判断。这一期间旧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在文化艺术领域达成了很多理解和共识,使法国绘画艺术领域形成相对“自由、宽松、活跃”的氛围,吸引了法国以外的很多画家前往巴黎发展。
二,从经济方面上讲:
主要是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积攒了大量财富,使其有能力对首都巴黎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开始对整个巴黎城进行大规模改造。
一是,增修扩建城市道路。其中,新建和扩建道路137公里,路面平均宽度为25米,比原来路面宽出了3倍还多。同时新建和改造人行道230公里,设置街灯从原来的1.5万盏增加到3.2万盏;街边树木从原来的5万棵增加到近10万棵。
二是,增建和完善公园、剧院、画廊、沙龙、艺术馆、咖啡厅及酒店饭馆等城市公共文化娱乐休闲餐饮设施。
改造后的巴黎如同换了一座新城,城市形象、品位、档次、服务等大大提升,工作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就像当今很多人向往一线大城市一样,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很多艺术家纷纷慕名涌向巴黎。到19世纪中叶,巴黎已拥有常住人口100多万,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都市。
三,从文化方面上讲:
加强软件建设。加强和扩大官方和民间的绘画艺术交流。比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挖掘聘请国外绘画人才精英到法国发展,一方面大力推介法国的绘画艺术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855年和1867年,巴黎曾先后举办两次大型的世界博览会,邀请世界各国政要和有关人士、艺术家前来参观。通过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其在经济、科技、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成果。这两次世博会大大提升和扩大了法国和巴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参观完博览会之后连连夸好,称此次巴黎之行终生难忘。
当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巴黎不只是欧洲绘画艺术中心,同时也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因水平和篇幅所限,本文仅就绘画艺术方面发表一些浅见,欢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