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面是哪个朝代传过去的

意大利面是哪个朝代传过去的

发布时间:2023-01-20 12:05:18

1. 面条的来历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

面条的故事要从“面条帝国”——中国说起。中国土地幅员辽阔,千年炊烟孕育了两千多种面条的做法,影响了整个东亚的面条文化。不过,无论是面条还是制作面条的主要原料小麦,源头都不在这里。

中国的象形文字“麦”原指“远道而来的人”,与面条的“面”字结合,就成了“面”(“面”的繁体字),而小麦以及小麦粉制作而成的面条,在数千年前也确实是远道而来的。

每年有6亿吨产出,已经成为地球上60%人口主粮的小麦,最早诞生于9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耕文明。

在它诞生后的6500年,小麦种植技术连同制面技术,开始从中东地区传到地中海,穿越巴尔干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向东经过中亚来到中国。因此,这条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又被叫做“面条之路”。


(1)意大利面是哪个朝代传过去的扩展阅读:

面条的价值

1、面条中含有铜元素,虽然说铜元素在朋友们的身体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铜元素是作为朋友们的身体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条中正好就含有铜元素,铜元素对于朋友们头发的发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们适量的吃一些面条还可以起到养发的作用。

2、面条对于帮助朋友们养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对于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们在食用主食的时候可以将面条穿插到其中来食用,由于面条比较好吸收,而且汤面还能帮助朋友们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们可以多食用面条来养胃。

3、面条含热量低,面条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变成400克。

4,、面条有抑制食欲的特点,因为面条在胃中的消化比较慢,使人长时间有饱胀感,不易饥饿。

2. 意大利面是马可波罗发明的吗

意大利面是风靡全球的美食之一,有人说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见到了中国北方的面点后,将之传回意大利,后来经过改良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但是,面条究竟是中国人还是意大利人发明的?学术界至今也没有答案。歌唱大师卡鲁索去国多年,最想念的还是一碗意大利面条。而东方人爱对面条的喜爱,也丝毫不逊于意大利人。想当年,马可波罗还真是来对了地方。

我认为是中国人发明了面条,而由马可波罗把面条传回了意大利。

3. 面条是哪的人发明的

面条(noodle),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和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 面条的历史 面条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食物,它有着源远流长历史,早于东汉年间巳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但起初对面条之名称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 “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 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冷陶即现今之冷面/过水凉面)。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干隆年间又出现了别开生面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 中华面乃面条之始祖,驰名中外,对全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远影响。意大利粉便为当时意大利使节–马可孛罗于元朝将我国的做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后发展而成。现今的日本拉面实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国引入传统拉面制作技巧到横滨,当时的日本拉面被称为“龙面”,意思即中国人–龙的传人所吃的面。 面条的文化 面条主要用麦子面粉制作,于面出现之前,饭、粥为普遍中国人的主食,但当面出现后,面条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面食为主粮;南方人虽倚重吃米饭,但面食亦成为重要小吃。 南北两地之面条实有着天壤之别。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条,以蛋面为主,用的并非鸡蛋而是鸭蛋黄,面身幼、面质爽口弹牙。其中生面、干面皆有之。广受欢迎的有细条干面及虾子面;北方的“面”则指以小麦磨成的粉,面条多不用蛋,用之以碱水,加入碱水能令面条变得容易消化,故面条成为北方人主要食粮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条面较粗,面质软滑柔韧。如果在北方如果说“要面”,老板只会给予面粉;而在南方,卖的则会是巳加工好的面条。 北方人以面为主食,因而面食较重其质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时令叶类鲜熟,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汤相对较咸,主要是驱寒,饭量大的也可配馒头、烧饼。据dfybd近40年吃、做面条经验,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饭作主食,面条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习惯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葱姜、叶菜,喜欢放酱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挂面,外观和口味对嗜好面条一族来说差强人意。 传统面条当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过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面,固名思义用手拉制而成,拉面要做得软滑但有韧性,绝非易事,需膂力过人,对力度控制要得宜,刚中带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观南方面条,却重柔中带刚,爽而不脆,关键亦在做面时的力度,面团和好后,利用人体的弹跳力以大竹压之,面团压簿,最后切成幼条。 要数特色的中华面,首推伊府面,简称“伊面”,既可以汤煮,亦可作干炒,由清干隆进士伊秉绶家厨所创。伊府面中国南北两方皆有制作,尤以闽、赣最出色。伊府面之特色在于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鸡蛋液;经沸水煮后用冷水冲凉、烘干,再用油炸,令其变半成品。因制法独特,可适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确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点。 另一闻名中外的担担面,于一八四一年出产于四川。意思简单之极–挑担叫卖的面;当时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为求生计,挑起担子沿街卖面。虽说面食于古时算为上品,达官贵人均喜爱之;但担担面并不只专卖给有钱人吃,其对象反着眼在平民大众。担担面起初只在横街窄巷摆卖,面质相当粗糙,仅用滚水渌熟,汤底则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许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后期才进入了大饭店、宾馆,再与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极受欢迎的云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时产于广东,以鸡蛋或鸭蛋做面,鸡蛋令面身变得爽口;鸭蛋则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称为银丝幼面,面要幼,煮后呈黄色,当然要爽口弹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软,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后不可带碱水味。 面条的故事 中华面条除了南北文化各异,其实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义或有其背后独特故事。 传统中华面条–长寿面。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汉朝冬致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其实有关“长寿面”的意义众说纷纭,以上仅属其中。 (引:) 寿辰时吃的面线亦会称为“寿面”。面线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种叫法:结婚时送予女方的会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以面线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属健康食品的,面线会被称为“健康面”。民间有传面线乃九天玄女为母亲王母娘娘祝寿而费煞思量所准备之贺礼。因而做面线的人家中都会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线的品种繁多,有鸡蛋面线、龙须面线、银丝面线等。 (引:<<中国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过的“冷淘”,原由当今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创。据说武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十四岁巳被选入宫当才人。因要与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分开,临进宫前他俩到一面店吃面。有见当日天气炎热,媚娘灵机一动,与老板研制出柔软可口的“冷淘”。巧遇当天是媚娘生日,为了怀念当年情境,致以后每逢武则天寿辰之日心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寿终正寝此习都并未曾变改。 (引:<<中国名食掌故>>) 陕西岐山面又有着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称“和气面”。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绩,将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 (引:<<名食故事>>) 有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华面食之学问博大精深,岂能以短短数字完全概括。唯一肯定的是中国确是面食的始祖、做面的专家;不同面类有不同的吃法、不同的煮法;每种面条都拥有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令中华面条因而在全世界享负盛名。

4. 意大利面是中国传过去的吗

是的,是从中国过去的,因为面条是中国人发明 的,也许是他们改进了吧,或是做法不一样!

5. 除了意大利面和披萨外,意大利餐还有什么经典菜式呢

意大利菜的经典菜式实在不胜枚举~只是因为意大利面和披萨方便、快速、好吃,在国内风靡起来,被大家所熟知~

给大家介绍几款非常经典的意大利菜式:

1.Beef Carpaccio:因1950年的威尼斯画家“卡尔帕乔”而得名,因为菜色运用了这位画家最出名的绘画色调,红色和白色

你的身体是否面临皮肤粗糙,没光泽,头发干枯、掉发、冬天手脚冰凉暖,月经不准时或痛经,睡眠不好,如果你有以上一个或多个问题,说明身体已经气血不足拉响警报了,想要改善这些症状的姐妹们

6. 意大利面的起源地是中国吗,那是怎么传到意大利的

历史起源
意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数量种类之多据说至少有500种,再配上酱汁的组合变化,可做出上千种的意大利面,是意大利的特色主食。
意大利面的起源简单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中国,由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也有人主张:当年,罗马帝国为了解决人口多、粮食不易保存的难题,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团、擀成薄饼再切条晒干的妙计,从而发明了名垂千古的着名美食——PASTA(意大利面)。
最早的意大利面约成型于公元13至14世纪,与21世纪我们所吃的意大利面最像。到文艺复兴时期后,意大利面的种类和酱汁也随着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这样揉了切、切了晒,吃的时候和肉类、蔬菜一起放在焗炉里做,因此当年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随处可见抻面条、晾面条的人。据说最长的面条竟有800米。不过由于意大利面最初是应付粮荒的产物,所以青睐者多是穷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让所有阶层无法抵挡。
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水的十指舔净。
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面功不可没。
新大陆的发现开拓了人们的想象力,也给意大利面带来更多变化:两种从美洲舶来的植物——辣椒和西红柿被引入酱料。
西红柿的出现及随后的品种改良,在意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酱汁搭配面条,从此令面条大受欢迎,甚至连皇室贵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意大利粉是由铜造的模子压制而成,由于外型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较容易黏上调味酱料,令吃起来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纪末,意大利面着名的三大酱料体系:番茄底、鲜奶油底和橄榄油底完全角成,配以各种海鲜、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复杂多变的酱料口味。面条本身也变化纷呈,有细长、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种形状,并通过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制成五颜六色的种类。据统计,意大利面的品种竟有563种之多。可是谁会想到意大利面条最早是用脚揉面的?因为面团太大,用手实在揉不动。
直到18世纪,讲卫生的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多二世才请来巧匠,发明了揉面机。

7. 面条是,是中国现发现的,还是意大利先发现的

最早关于面条的起源在中国,至今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

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

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

“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擦、可压、可搓、可拉……

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

中国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干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

8. 面条的由来

面条由来于东汉时期的中国。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

但是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约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很明显面条是起源于中国。


(8)意大利面是哪个朝代传过去的扩展阅读:

面条的价值

1、面条中含有铜元素,虽然说铜元素在朋友们的身体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铜元素是作为朋友们的身体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条中正好就含有铜元素,铜元素对于朋友们头发的发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们适量的吃一些面条还可以起到养发的作用。

2、面条对于帮助朋友们养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对于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们在食用主食的时候可以将面条穿插到其中来食用,由于面条比较好吸收,而且汤面还能帮助朋友们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们可以多食用面条来养胃。

3、面条含热量低,面条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变成400克。

4、面条有抑制食欲的特点,因为面条在胃中的消化比较慢,使人长时间有饱胀感,不易饥饿。

9. 古人三餐吃什么秦汉时期真的没有面条吗

现如今的我国,美食众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风味,如果不到本地去,将是很难品尝到最真实的味道的。不过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条件下,人们能吃到的东西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很多人可能认为,在秦汉时期,如果想要吃一碗面条,那都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面条。这是真的吗?秦汉时期真的还没有诞生面条吗?

1.古人吃什么?和现代人一样米饭、面?还是古时候人们吃的食物现在已经灭绝了?有条微信传播甚广,讲的是一条大汉穿越到秦代的咸阳城,想要吃饭,结果各种麻烦。因为他要吃的诸如西红柿打卤面、炒青菜、大西瓜,甚至要喝的茶等等,在当时基本上都还没出现。

现在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名震四海,但是老祖宗们在这方面的水平似乎远不及现在高。那么在秦汉时期,人们究竟吃什么?今天中国菜里那些复杂的烹饪和多样的菜品,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说回之前那位大汉。他在街头小馆要点的第一份餐是西红柿打卤面,店小二的原话是这样的:“艾玛!客官,你开玩笑呢?面条到宋朝才有,西红柿是美洲原产,清朝才入中土”。

2.分两头,西红柿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面条。

按照定义,面条是以“面粉”为原料,经过加水和、揉形成面团;面团再经压延、挤压,或搓、拉、扯、揪、拨等加工方法,形成的长条状、管状、片状或其他形状面制品的统称。

面粉有小麦粉、荞麦粉、大麦粉等。有的人把米粉也算在内,但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的语境中,面条应该是不包括米粉制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魏益民不久前发表了一篇专文来探讨中国面条的起源。

他的观点简单而言是:“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剁荞面是中华面条的早期形态;饸饹面是挤压面条的鼻祖,是面条规模化生产的初级形式。手擀面是小麦引入西域、关中和中原后,在剁荞面和烙饼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擀切结合的家庭食用面条。新疆拉条子是兰州拉面的祖先;兰州拉面是手工挂面的雏形。

我国考古发现的研磨器不少,早的距今可达11000~9000年;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批量的小麦炭化籽粒;河南省灵宝县张家湾采集到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坊模型,表现人们舂米、磨面的场景。

3.另外据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食货志》记载,小麦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入关陇,开始在中原大量种植的,“在没有小麦种植的年代,肯定没有含有面筋且富有弹性和延展性的小麦粉面条。那么,此前在中原、关中、陇西、陇东大地有面条吗?如果有,那面条是由什么原料制作的?又是咋样制作和食用的呢?”

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2002年10月——青海省民和县距今约3900年的喇家遗址挖掘出的一只蓝纹红陶碗中,发现了酷似今天“面条”的东西。该“面条”呈米黄色,粗细均匀,直径约3mm,长度约500mm。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它主要由粟(小米)和少量的穄(糜子)制作而成。

在这碗“面条”中还发现了动物骨头碎片,说明是一碗荤面条。这一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此前根据食物、文字和壁画资料在中国发现的“面条”距今最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也开始挑战西方研究者关于意大利面条起源和历史的假设。

西汉时期,由于军事储备、保障和大型盛宴的需要,朝廷需要发展可储藏、便于多人食用的食品制作技术,因而就出现了可供储藏、便于食用的“烙面”。

烙面的含水量较低,便于贮藏和携带,又是熟食,可即食,也可切条放在汤锅煮食。东汉崔寔(约公元103~170年)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水溲饼”、“煮饼”,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饼”和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

不过由于当时在陇西、陇东、关中和中原地区种植的作物主要为起源于中国的谷子、糜子、荞麦、大麦(包括青稞,即裸大麦)、大豆等,小麦的发展虽然也比较迅速但还算不上太普遍。

所以秦代小麦粉面条应该是比较少见的。而“面条”一词是宋代由“汤饼”改称而来。所以确切地说,“面条”宋代才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就算秦代吃不到,汉代总归是能吃到了。

10. 关于“过水面”,你知道它是哪个朝代的吗

关于“过水面”,你知道它是哪个朝代的吗?中国、阿拉伯、意大利都自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能考面的最早文字记载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此外,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约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发现了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面条长约50厘米,宽约0.3厘米,由小米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证据。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它在中国东汉时期就有记载,至今已有1900多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最早的真面条。2002年10月14日,他们在青海省民和县拉家村进行地质调查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个地下3米的倒碗。碗里盛着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通过分析这种物质的成分,研究人员发现这碗面条大约有4000年的历史,这极大地推进了面条的历史。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面是哪个朝代传过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印度买手表怎么样 浏览:708
哪个明星去了中国好声音 浏览: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国家 浏览:162
中国庚子年年都有什么事 浏览:960
意大利怎么考驾照 浏览:636
500马币是多少印尼盾 浏览:104
伊朗在地球仪上哪个位置 浏览:103
如何在中国和越南聊天 浏览:489
从印尼到印度多少公里 浏览:748
印度汽车关税如何 浏览:260
意大利时区是哪里 浏览:381
越南第一网红叫什么 浏览:322
如何去印度尼西亚购批发买龙鱼 浏览:409
印度和法西斯哪个发达 浏览:525
中国军种有多少个 浏览:200
意大利美术都有哪些人 浏览:569
印尼来国内工厂需要准备什么 浏览:321
中国传媒大和人大新闻学哪个好考 浏览:333
伊朗钱币5000能换人民币多少 浏览:952
印度导弹试射对准中国哪些城市 浏览: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