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7世纪文学是什么
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上,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1640~1648年的英国革命,动摇了封建主义的宝座,建立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典范。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了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在法国,胡格诺战争(1562~1598)已经结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国家,到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当政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在资本主义成长,足与贵族势力抗衡的条件下形成的。君主则“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从中操纵,实际上是两面依靠。靠贵族的传统势力作为封建政权的基础,靠资产阶级殷实的钱包,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入不敷出的宫廷豪华开支。王权为了获取资产阶级的支持,采取了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奖励民族工业政策,而且通过卖官鬻爵等办法,向资产阶级开放一部分政治权利。大资产阶级也向贵族化方向努力,成了长袍贵族。
但是在英、法两国之外,欧洲的封建势力却加强了它的反动统治,在某些国家还出现历史倒退现象。天主教会利用宗教裁判所来反对改革,统治人们的思想;开列“禁书目录”,扼杀一切进步的出版物;用火刑等极其残酷的刑罚来迫害新思想家。天主教还利用耶稣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出现,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封建宗教的反动势力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为害尤甚。西班牙在15、16世纪曾是欧洲最富强的漏唤国家。但是不久,便一蹶不振,日趋衰落。王权依靠军队和天主教会的支持,加强反动统治。天主教反动势力更猖獗一时。意大利原是欧洲资本主义发达最早的地区,文艺之盛况达到空前的地步。但世界贸易航路的改变给了它的经济以致命的打击,又长期遭受外来侵略,致使意大利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天主教反动势力之大更甚于西班牙。
德国的命运和意大利有许多相似处。毁灭性的30年战争(1618~1648)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时,德国已是四分五裂,满目疮痍,全国陷于瘫痪,长期处于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
17世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17世纪初期欧洲文坛上,人文主义文学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思潮仍在继续发展。莎此斗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这2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森搜磨,都死于1616年,维加死于1635年。
莎士比亚的后继者本·琼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剧本。维加学生和追随者们如吉连·德·卡斯特罗(1569~1631)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风格。
但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兴起。封建天主教会的反动势力的反扑虽然没能毁灭文艺复兴的基本成就,却引起人们意识上的混乱、精神上的消沉。欧洲文艺中的巴罗克风格就是这种精神意识的具体表现。“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神殿灵光,花团锦簇的风格。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惯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巴罗克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马里诺派。马里诺(1569~1625)博闻强记,把古典作品中的词句引用在作品里,以诗句轻松简练,韵律铿锵着称,其作品的不足之处,是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流派是贡哥拉派。贡哥拉(1561~1627)贵族出身,为宫廷神父。他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后来在法国有矫揉造作的文学,由意大利的马里诺传入,经兰蒲绮夫人的沙龙的鼓吹而风行一时。在英国有玄学派,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交织在一起。
17世纪西欧着名的巴罗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1600~1681)。曾为宫廷戏剧家和宫廷神父,得过诗人桂冠。其剧作200余种,以《人生如梦》为代表作,剧中表现对人生的藐视,对宗教的狂热,是典型的巴罗克风格的作品。《人生如梦》的序幕描写在暮色苍茫中,阴暗的荒山,不毛的悬崖上,阴暗的塔楼里的囚人,发出沉重的叹息:人生就是罪,生在世上就是罪过。囚徒本是波兰王子,因为星相家说他长大后会成为残暴不仁的君主,而被父王囚禁在塔楼里。后来父王怀疑星相家的说法,把他放出来一试,王子的行为使国王认为他确是残暴不仁,便再次囚禁他。最后,他省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场幻梦。当群众破狱,放他出来时,他对那严厉看守他的狱吏,并不记仇。因为看守执行国王的命令;对解放他的革命战士反加严惩,因为他们违反国王的命令。卡尔德隆在剧中,不仅鼓吹基督教教义,而且宣扬对国王的忠诚,体现了西班牙巴罗克的特点。
17世纪的德国,文化落后,文学作品极少,还带有巴罗克色彩。其中比较杰出,且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要算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的《痴儿西木传》。这是一部自叙体的流浪汉小说,主人公西木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长期的战争中受尽苦难和屈辱。小说在叙述现实生活之外,还穿插了幻想的情节,如妖魔的舞会,狂人朱庇特的故事,以及上天下地的离奇情节。最后,主人公西木皈依上帝,安然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告别。
巴罗克文学的影响很广,17世纪最杰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马维尔等的作品中也有巴罗克的痕迹。
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本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
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1555~1628)首先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合理,创作要有严整的格律。法国政府更推波助澜,通过设奖金、赐年俸等办法,笼络文人为王权服务。路易十三时期,还设立“法兰西学士院”,作为国家的机构来推行它的政策。法兰西学士院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并控制语言的法规和各种文体的格律,如“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2个特征是注重理性。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说:“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当时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笛卡儿认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17世纪的法国,中央集权已经形成,专制君主便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遇事以理性为重,以国家民族为重。但他们的所谓国家,只是指君王的国家,路易十四就说“朕即国家”。进步的作家则不愿受这样的限制,对王权提出公正的要求,对它采取又拥护又斗争的态度。
古典主义的第3个特点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近代西欧年轻的民族国家,文化根底浅薄,为了建树自己的古典文学,只能把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奉为楷模。从16世纪后半叶起,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上采用古典文学的题材和体制,学习古代的创作方法。到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的理论和创作中,便全面以古典作品为最高典范,并从其中找出写作的规则和格律。实际上这些规则不完全是从古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有些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托名古典的。例如最着名的戏剧“三一律”就是如此。三一律是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就是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古典主义的维护者说这一格律来源于希腊,是亚里士多德规定的。其实不然,亚里士多德只提到剧本中的动作或情节要一致,不可枝蔓,并未对剧情的时间、地点作什么规定。正如马克思所说:“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想的那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
‘贰’ 十七世纪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领会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概述
1.时代背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吵散,把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从政治角度,法国路易十四从哲学角度,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1.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虚碰告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2.在思想上,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3.在艺术上,摹仿古代,重视艺术法则。(@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了解: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对典雅和语言的要求)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高乃依: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一生写过30多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熙德》被看作古典主义悲剧的莫基之作。
英雄悲剧《熙德》:男主人公罗迪克,女主人公施曼娜。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责任与爱情的冲突。
布瓦洛: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 (1636- -1711) 。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着作 《诗的艺术》(1647) 。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让.拉封丹(1621- -1695)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杰出的寓言家。其《寓言诗》共12部,239篇。用动物影射人间社会,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黑暗王朝的黑暗腐败,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二、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的名字是从巴洛克 艺术而来,“ 巴罗克”: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一颗不圆的珍珠”,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它与 巴洛克艺术风格致,内容上带有 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
(一)、意大利巴洛克文学
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马里诺诗派 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 Marino, 1569-1625)是意大利诗人,他的成名作长诗《阿多尼斯》取材于罗马神话,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的趣味。以后,秉承这种风差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风行一时。
(三)、英国玄学派诗歌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 玄学派诗人的代表是约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 1631) ,他的诗 歌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充满奇喻,格律多变。多恩长期受人争议,直到20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
三、清教徒文学
【名词解释】英国在16世纪实行宗教改革。它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17世纪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代表作家弥尔顿和班扬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魔鬼撒旦《复乐园》 耶稣 《力士参孙》(作者 自喻)。
思想意义:表现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意志。
班杨:《天路历程》
弥尔顿:弥尔顿创作的主要成就就是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等。《失乐园》(1667) 的故事取村于《1 约创世纪》。夏娃和亚当历受撒旦的引1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被逐出乐园。长诗揭示了人类不幸的根源。人共由于感情冲动,丧失理智,经不起外界 的影响和诱感,因而丧失了乐园。《复 乐园》 ( 1671 )则写耶稣胜利地经受了撒且的考验,替人类恢复了乐园。诗人以此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惨遭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道德堕落、骄奢湿逸造成的。
《力士参孙》( 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人。敌人挖掉了他的眼珠,使他痛苦不堪。非利士人在祝捷大会上逼迫他表演武术,他乘机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出悲剧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身受的迫害及内心的痛苦,表现 了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力士参孙》 是 一- 部宏伟的剧体诗。他采用崇高严肃的题材,运用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韵律,抒发了汹涌澎湃睥革命激情。
17世纪英国戏剧:一派是以本.琼生(1572-1637)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的进步作家,其喜剧鞭挞贵族的腐朽没落,嘲讽资产阶级的贪婪,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派是以约翰。弗莱契( 1579- 1625) 等为代表的贵族派戏剧家,他们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莫里哀喜剧《 伪君子》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出生富商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常带他看戏。莫里哀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取艺名莫里哀。从当喜剧演员到做剧团领导人,自己动手创作剧本。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终年51岁。
莫里哀的创作
莫里哀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
一、风俗喜剧(1659-1663)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 、《妇人学堂》
二、讽刺喜剧(1664-1669)
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代表作:《伪君子》 、《悭吝人》 。
伪君子第一次上演/禁演:1664年5月12
第二次略
第三次演出 1669.2.5
《伪君子)又译(达尔丢大)成《达尔杜弗》。
(建议: (《英里袁戏剧六种》,李健吾译,上海译文2008年版本。
三、舞剧喜剧与滑稽剧 (1670-1673)
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风格轻松揶揄
代表作:《贵人迷》、《没病找病》 ( 《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
伪君子情节:争吵、毁婚、降馆、反目、报复
达尔杜弗人物形象:贪食贪睡贪财
小结: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历史(社会)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 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 的同义 语。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 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作品评析]艺术特色
1、成功的问接描写。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冲突集中,层次分明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4.喜剧中插入悲剧因素,使喜剧冲突更加紧张尖锐5.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缺陷: 1.遵守古典主义“三一律”,无法展示广 阔的社会风貌。2.人物性格类型化、单一化,不丰富。3.结尾比较勉强,不是情 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叁’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并繁荣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勒内·笛卡尔 的唯物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3.尖锐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4.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做销式和题材。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3.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4.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古今之争”——一次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挑战。这场争论在19世纪得出了结论。
代表人物:夏尔·贝洛(激进派)/布瓦洛(保守派)
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弗朗索瓦·德·马莱布
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皮埃尔·高敬桐乃依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人物:让·拉辛
让·德·拉封丹,代表作《寓言诗》
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尼古拉·布瓦洛 ,代表作《诗的艺术》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纯稿游。
【意大利】代表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 长诗《阿多尼斯》
“马里诺诗体” :
【西班牙】代表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 《莱尔马公爵颂》《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 “夸饰主义” ,又称为 “贡戈拉主义”
代表诗人:佩特罗·卡尔德隆
【德国】
【法国】
‘肆’ 意大利文学的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曙光最先在意大利出现。第一个代表人物但丁。以其代表作《神曲》成为意大毁闭塌利和欧洲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另外两位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分别以《歌集》和《十日谈》,开欧洲近代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的先河。
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中叶,最重要的诗人是波利齐亚诺(1454~1494),他的诗歌反映了态好人文主义者对田园诗世界的向往。而浦尔契(1432~1484)、博亚尔多(1441~1494)分别以长篇骑士传奇叙事诗《摩尔干提》、《热恋的罗兰》,载入意大利文学史册。
文艺复兴晚期的代表是阿里奥斯托(1474~1533)、马基雅维利(1469~1527)和塔索(1544~1595)。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承接博亚尔多的《热恋的罗兰》,为欧洲叙事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马基雅维利和阿里奥斯托、阿雷蒂诺(1492~1556)的喜剧作品对于后来的意大利喜剧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塔索的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闪耀着文艺复兴的最后光芒。
17~18世纪文学 17世纪,意大利因异族不断侵入,政治动乱,丧失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学呈现衰败的景象。以马里诺(1569~1625)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学马里诺诗派和阿卡迪亚诗派应运而生。
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和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出现了启蒙主纤圆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启蒙主义作家哥尔多尼(1707~1793)革新长期流行的“假面喜剧”创建了“风俗喜剧”,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为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伍’ 18世纪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17世纪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领下,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压制思想言论,文学严重脱离现实,极端形式主义的马利诺诗派盛极一时。
18世纪初叶,奥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统治,在新的外族压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个分裂衰弱的国家。从17世纪末年到18世纪中叶,在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阿尔卡底亚诗派,这个诗派和它所反对的马利诺诗派同样严重地脱离现实,它所提倡的田园诗是一种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从18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出现了将近半世纪的和平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经济有了发展。资产阶级较前壮大,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进步的知识分子中间,意大利文学出现新的繁荣。启蒙思想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人们对待社会现实不采取革命态度,而采取温和的批判态度,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例如,诗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温和的嘲讽笔调去描绘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他的诗里也显示出旧的阿尔卡底亚诗派的形式和新的启蒙思想内容之间的矛盾。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热情的高涨,最鲜明地反映在阿尔菲爱里(1749~1803)的作品中。
此外,他还对悲剧进行了改革,用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的题材以及简练有力的语言写出了富有思想性的剧本,对19世纪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起了推进作用。但意大利18世纪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哥尔多尼的喜剧。
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以律师为业,30年代即开始创作剧本。1748年放弃律师业务,成为剧团的编剧家。他一生写了267个剧本,其中有150多个喜剧。当时舞台上流行意大利的独特剧种——即兴喜剧,这种喜剧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临时想出对话和独白。
剧中滑稽人物戴着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剧。它原来具有社会讽刺性质,但是到了18世纪却变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内容。哥尔多尼作为启蒙的编剧家,要求戏剧对观众起教育作用,为此必须改革即兴喜剧,使之成为有固定台词的现实主义喜剧。
为了寻找新型喜剧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国和外国的经验。他青年时受过马基雅维里的喜剧《曼陀罗花》的启发,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国18世纪的剧作家。他在《喜剧剧院》(1750)这一剧本里阐明了自己的喜剧观点。他要求喜剧忠实地反映生活,反对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亚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剧,强调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鲜明对比,使喜剧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尔多尼在喜剧改革和创作中贯彻了这些观点。他对当时的即兴喜剧进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剧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假面人物,但他们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现实内容的形象。哥尔多尼称自己的喜剧为性格喜剧,剧中人物性格的确是鲜明生动的。剧情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而又是风俗喜剧。其中社会背景虽然主要是威尼斯,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把讽刺揭露的锋芒指向贵族阶级。《封建主》(1752)一剧描写腐化堕落的侯爵引诱农家妇女,遭到殴打,农民联合起来,决定同贵族作斗争。但剧本最后让一个农家女子和侯爵结婚,造成阶级调和的结局。
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过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讽刺了没落贵族和购买贵族爵位的暴发的资产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这两个显贵人物之后和一个仆人结了婚。许多生动的生活场面、民主的思想内容和女主人公动人的形象,使这个剧本成为一部杰作。
哥尔多尼也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和缺点。《老顽固们》(1760)一剧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人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社会的危机。
剧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业资产阶级环境中展开的。一个商人的女儿想在结婚前和素不相识的未婚夫见一面,这违反了当时威尼斯的习俗。一位聪明热情的太太帮助她,使她如愿以偿。两家的父亲都是顽固的家庭暴君,因为这件事解除了他俩的婚约。那位太太仗义执言,终于成全了这一对青年男女。
剧本在描绘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画各个顽固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上,都较为成功。
在哥尔多尼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剧本中,最出色的是《乔嘉人的争吵》(1762),它描写渔民争吵打架的场面,一位年轻律师使大家言归于好,并帮助他们办理了几件婚事。
剧本是由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组成的,通过争吵的形式却描绘出劳动人民的一些优良品德,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哥尔多尼的喜剧改革引起以哥齐为首的反启蒙的批评家的猛烈攻击,他不得不于1762年离开祖国,侨居巴黎一直到死。
‘陆’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是什么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诞生的摇篮,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许多城市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商业和银行业都发展迅速。例如威尼斯的商船队就定期在欧洲、亚洲、非洲一些大城市航行,佛罗伦萨的银行也在欧洲许多城市设有分行。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一天天强大。他们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取得胜利,便积极提倡文艺,网罗大批人才。这就使意大利文坛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丁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新旧交替时代的伟大诗人,在这过渡时期的着名作家还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们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到了15、16世纪,又涌现了一批人文主义作家,比较着名的有安琪罗·波利齐亚诺、路易其·浦尔契、马德奥·博亚尔多、雅科波·桑纳扎罗、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托夸多·塔索。后两位作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是公证人,与但丁一同被流放。彼特拉克早年学过法律,曾到欧洲许多地方旅游,搜集古代希腊罗马文物,认真研究古罗马名家作品。他热爱古典文学,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的禁欲主义。他最先提出“人学”来与中世纪神学相对抗。这位诗人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曾被元老院推举为桂冠诗人。他所独创的十四行诗对欧洲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彼特拉克用意大利文写的《歌集》是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出色的抒情诗集。它分上下两册。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写诗人对女友劳娜深挚的爱情。上册写1327年诗人初次见到骑士之妻劳娜时的内心汹涌的热情。劳娜有花朵一样的娇美的容貌,也有高尚的道德。诗人对她一见倾心,终生爱慕。当时劳娜20岁,已婚3年,诗人23岁。下册写于20年之后,当时劳挪已死于瘟疫。诗人抒发了劳娜死后自己深深的痛苦与哀伤,诗句悲切感人。在劳娜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但诗人对她的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个人幸福的热烈追求。
《歌集》是彼特拉克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世界观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热烈追求现世生活中的爱请和幸福,一方面仍受中世纪宗教观念的束缚;一方面用火一样的诗句表达他炽烈的爱国热情,一方面又轻视和脱离人民。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积极的一面和时代的阶级的局限。
安琪罗·波利齐亚诺(1454~1494)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他认真学习了维吉尔、莫维德、但丁、彼特拉克等人的作品,从前人的创作中吸收艺术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八行体叙事诗和圣剧《俄耳甫斯》。
作品以希腊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写的是歌手俄耳甫斯的历险故事。这本是个世俗异教寓言故事,作者却将它涂上梦幻神秘色彩,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
马德奥·博亚尔多(1441~1494)也是意大利着名的人文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热恋中的奥兰多》,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兰多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的贴身卫士。
作品描写他和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故事,富有传奇色彩。
雅科波·桑纳扎罗(1455~1530)也是意大利有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散文作品《阿卡狄亚》。
小说主人公辛契洛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但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远离故乡,到风景清幽的阿卡狄亚去生活。作品主人公离开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的情节对后世欧洲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卢乡维科·阿里奥斯托(1474~1588)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他在戏剧和诗歌方面都有较大成就。他写了5部喜剧,是意大利风俗喜剧的奠基人。着名的喜剧有《列娜》和《妖术》,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很广。他的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叙事长诗《疯狂的奥兰多》。从情节看这是博亚尔多《热恋中的奥兰多》的续篇。由于博亚尔多没有写完作品就已阵亡,阿里奥斯托便继续写下去。以原有的3条情节线索作为框架,突出奥兰多对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热烈的坚贞的爱情。他为寻找这个美人,走遍天涯海角,历尽了艰难困苦。后来安杰丽嘉爱上了伊斯兰教徒梅多洛,并和他结了婚。奥兰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疯狂了。这部作品取材于民间文学,在艺术方面表现了精湛的技巧,结构严密,情节生动,心理描写细腻而有分寸,诗句清丽而有韵味。
长诗写的虽是传奇色彩浓厚的故事,但却贯穿了时代精神,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作品既有对爱情和大自然的歌颂,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它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托夸多·塔索(1544~159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宫廷诗人家庭,攻读过法律,但他的兴趣是在文学方面。曾认真研究过古希腊诗人的赋诗法。他一生道路坎坷,曾因精神抑郁得了癫狂症,被关入疯人院7年。一生写了叙事诗《利那尔多》(1561)、田园剧《阿明达》(1573)和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等。由于他诗歌方面有较大成就,1595年罗马教皇曾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
塔索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作品的内容是描写1096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事件。十字军首领弗莱多·底·布留尼在最后几个月中带领十字军攻克了圣城耶路撒冷。作者选择这个题材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写作长诗的年代,欧洲正面临土耳其的威胁。
长诗中既描写了十字军英勇搏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穿插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语言高雅而有文采,抒情色彩浓厚。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反映在长诗中,他想要歌颂基督教,但实际上他所写的世俗爱情故事和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给读者的印象更深,艺术感染力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