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对当时的影响!!
作为一名在教会和宫廷的双重统治下乞食的“音乐侍从”。巴赫除了在教堂任职外。还要十分注意保持与德累斯顿宫廷的密切联系。《圣诞清唱剧》便是献给国王的一首赞美乐,同样。《意大利协奏曲》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巴赫在当时并不十分出名。他的音乐作品也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其声名甚至不如泰勒曼。为了让自己尽快受到关注。同时获取宫廷作曲家的称号,巴赫要尽量表现出自己多方面的演奏和创作才能。他不仅在德累斯顿的教堂中举办个人管风琴音乐会。还要拿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实力。各种宗教性作品,如受难乐、清唱剧、弥撒曲、康塔塔等都是巴赫十分熟悉的创作领域。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不是难事,但从宫廷的欣赏趣味来说。世俗性的作品似乎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而当时意大利音乐正在这块新教已盘桓了二百多年之久的土地上风行。巴赫对这种清新明快的流行音乐风格也十分喜爱。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于是《意大利协奏曲》便在巴赫的笔下应运而生了。
巴赫将自己于1734年为羽管键琴创作的独奏作品《意大利协奏曲》题名为“依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现在简称《意大利协奏曲》。这部作品正像它的名字所说明的那样。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是歌剧诞生并迅速繁荣发衡念亮展。逐渐取代了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二是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占有突出的地位。成为世俗音乐中最常昕到的器乐。这两类音乐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就是逐渐远离复调音乐,而趋向于主调音乐、单声音乐风格。以这种新颖的手法创作的意大利音乐作品风格清新。旋律优美。立刻在复调创作手法盛行的当时占据了一席之位。并引起欧洲各国的广泛喜爱。尤其是宫廷和市民阶层的欣赏群体更是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素以擅长运用繁复的复调创作手法而着称的巴赫也被这种创作手段所吸引,在这首《意大利协奏曲》中极力模仿其主调趣味。音乐手法与风俗性的音乐形象都十分接近于当时明丽的意大利音乐。显示了他不同以往的创作才能。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了意大利独奏协奏曲中独奏与全奏的对比风格、意大利喜歌剧序曲以及斯卡拉蒂的钢琴曲的一些特征。尤其体现出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对他的巨大影响。
事实上也是如此。《意大利协奏曲》的形式完全模仿了维瓦尔第的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维瓦尔第是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首协奏曲中约有一百三十多首是为独奏小提琴创作的。其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了意大利序曲中-快-慢-快的对比形式。分别运用到三个乐章中。对小提琴技巧的发掘、配器法的发展以及独奏协奏曲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聆听维瓦尔第的音乐。听众常常被他那率直而热情的旋律、突然而至的重音、出人意料的转调、快速变换的节拍以及富于动力性的主题所吸引。维瓦尔第那种明朗活泼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巴赫自青年时代起便开始研究当时的音乐先进国高念家意大利的音乐,尤其是在魏玛宫廷工作时期。更是潜心研究维瓦尔第、科雷利及弗莱斯科巴尔第等人的作品。他除了在创作时偶尔借用这些作曲家的某些主题外。还把自己喜爱的意大利音乐作品以各种方式进行改编。尤其是维瓦尔第的作品。如将维瓦尔第的十六部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古钢琴曲。四部改编成管风琴曲。还有一部被加以扩展。成为为四架古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而写的庞大的协奏曲。还仿照意大利协奏曲风格创作了这部键盘乐独奏作品《意大利协奏曲》。
这部作品在音乐的内涵。结构和音色的运用上都与巴赫以往那种庄重稳健的风格不尽相同。给人以另外的感受:活泼、昂扬而不失柔情。《意大利协奏曲》确立了近现代钢琴咐宽协奏曲的“快一慢一快”三个对比乐章的套曲结构格式。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与意大利优美的旋律传统。尤其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一脉相承的世俗性、主调性,另一方面就是竭力在键盘上模拟意大利独奏协奏曲中那种独奏和全奏的对比。这种对比主要体现在音色上,且是多重对比。为了体现这种独奏与全奏的对比关系,《意大利协奏曲》仍然采用了独奏协奏曲中常用的曲式,即同归曲式。这种曲式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回旋曲式。主部与插部的关系被类似于独奏与全奏的部分所代替。在独奏协奏曲中。多次重复的全奏部分被称为利托奈罗。
羽管键琴是古钢琴的一种。又称大键琴。是十七和十八世纪流行的一种键盘乐器。它与现在的钢琴不同。是用拨子拨动琴弦来发声的。拨子一般用鸟类粗硬的羽毛管或皮革做成。羽管键琴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比起更为古老的楔槌键琴来,羽管键琴的音色更加明朗清晰。音量更大,更适于演出使用,因此是巴洛克时期合奏与独奏的主要乐器。大键琴通常有两至三个键盘,每组键盘的音质都不一样,这首《意大利协奏曲》就是巴赫为双层大键琴创作的。十七、十八世纪正是意大利音乐风靡欧洲的高峰期,巴赫正是在意大利音乐的吸引下。为自己所擅长的键盘乐器创作了这首独奏曲。而大键琴的双层键盘对于模仿独奏协奏曲中独奏与全奏的音色和音量对比可谓恰如其分。在手稿中,巴赫对如何使用双层键盘进行了清晰的标示,充分发挥了双层大键琴的技巧。
大键琴在十八世纪末叶逐渐淡出舞台。被更为先进的近代钢琴所淘汰,巴赫留下的这首大键琴名作也随之黯淡下来。进入二十世纪后。这首作品的出场次数不如巴赫的其他键盘作品多。多数情况下是在现代钢琴上演奏的。现代钢琴的制造技术已使得钢琴在模仿独奏与全奏方面并不比大键琴差多少。但音色的差异造成与原始风格有些微差距。随着对欧洲古乐器的挖掘、复原及其研究的深入,这首大键琴名作愈发放射出眩目的光芒。让我们不能对它小觑。
❷ 肖邦谐谑曲和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哪个难度大一些我比赛用,本人拿手巴赫,但是怕过于简单。
其实不用说哪个难度比较大,其实你越擅长的越好,这样子你才可以把这首曲子演奏到完美
❸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是多少级的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是10级曲目。
《意大利协奏曲》创作于1735年,是一首为键盘乐器所创作的作品,这首音乐协奏曲带有明显的哪神缓意大利音乐风格,充满了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与法国序曲构成了一首跨地李模域性的作品,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创作的一大突破。
给热爱音乐的人带来了一片心灵的港湾,使其得以在此快乐地畅游。在这个器乐协奏曲非常盛行的时代,巴赫在对意大利浓烈的兴趣驱使下,全方位地了解了千姿百态、意趣盎然的意大利音乐,各种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也给巴赫带来了独特的灵感。
在以前对这瞎带方面尝试的经验指导下,他把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进行了再创造,为其注入自己崭新的理解。重新改变为管风琴或羽管键琴的音乐语言。
(3)意大利协奏曲巴赫怎么弹扩展阅读
巴赫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1、《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J.S.巴赫(1685~1750)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着名的一组乐曲。全曲共6首,编号BWV1046-1051,每首的乐器组合各不相同。这组乐曲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2、《马太受难曲》由德国着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❹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难度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难度?
答案如下:巴赫意大利协奏曲难度是8级
❺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 的钢琴谱
中国音乐学院2009年纯谨本科招生录取文化课分数线
日期: 2009-07-10 11:27
专业
专业方向
文科总分
理科总分
学制
音乐学
音乐学
391
367
本科五年
音乐教育
361
337
本科四年
艺术管理
459
(外语90分裤裤桐以上)
429
(外语90分以上)
本科四年
作曲与作曲
技术理论
作曲
263
245
本科五年
电子音乐制作
263
245
本科四年
视唱练耳
263
245
音乐表演
演唱(民声)
263
245
本科五年
演胡坦唱(美声)
263
245
中国乐器演奏
246
245
本科四年
钢琴
263
245
本科四年
电子管风琴
263
245
本科四年
管弦乐器演奏
246
245
本科四年
合唱指挥
263
245
本科五年
乐队指挥
263
245
本科五年
❻ 我听米凯兰杰利
我听米凯兰杰利
今年夏天,我应邀赴意大利参加一个国际诗歌节,在米兰、热那亚、博洛尼亚、皮亚琴察等城市滞留多日,与几位意大利汉学家过从甚密,其中有一位在博洛尼亚大学任教的社会学教授鲁索和我一样是格伦·古尔德迷。他告诉我:“古尔德的巴赫对我来说是信仰和想象力的一部分。”我在博洛尼亚大学鲁索家里住过两天,发现他的古尔德LP和CD收藏颇为全面——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斯克里亚宾、勋伯格、欣德米特。我注意到一大堆古尔德CD中夹杂着霍洛维茨、里帕蒂、里赫特、吉列尔斯、施纳贝尔、吉泽金、科尔托等钢琴家的一些CD,但其中没有一张米凯兰杰利。我感到有些纳闷,就问鲁索,是否从来不听米凯兰杰利?他说是的,从不听他的录音。我追问道:难道你觉得他弹得不好吗?鲁索回答我:恰恰相反,我曾在1972年听过他的现场音乐会,当时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过从那以后,米凯兰杰利就成了绝响,因为我从任何他的录音制品中再也找不到那种现场感受了。“别的钢琴家或许能在录音里听,可米凯兰杰利不行,他属于那种你要么别听,要么亲临现场去听的钢琴家。”鲁索这么说。
但到哪儿去听米凯兰杰利的现场音乐会呢?恐怕只有到天堂去听。我猜米凯兰杰利会在天堂继续他的钢琴音乐会,但却拿不准假如上帝去听他的现场演奏,而那天又正好赶上下雨,米凯兰杰利会不会临时取消音乐会,一点不给上帝面子?米凯兰杰利生前就以不顾听众的感受,喜欢即兴取消演奏而闻名于世。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有一次米凯兰杰利因试奏时感到琴声有些潮湿就独断地取消了当晚的音乐会,弄得身边的人不知所措,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想起三天前本地曾下过一场雨。难道三天的太阳还不足以晒干一场雨吗?是米凯兰杰利过于怪癖,过于我行我素,以使自己神秘化吗?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在他的身上,同时活着一个艺术至上的完美主义者、一喊宽迅个拉丁贵族和一个现代隐士。他拒绝成为那种花上几十美元买张门票或是买几张CD就能一次性消费掉的表演者。
依我的看法(一个业余钢琴音乐爱好者的看法),米凯兰杰利与格伦·古尔德构成了20世纪钢琴演奏史上最极端的两个出发点。他们两人的身上都具有那种被推到极致的专注精神,不仅专注于钢琴演奏者与作曲家的种种关联,而且能使围绕这种专注所聚敛起来的内涵郑此和能量抵达钢琴本身——我指的是作为一个物的钢琴。考虑并尽可能穷尽钢琴的可能性,是一件让古尔德和米凯兰杰利感兴趣的事情,但他们两个人做出的努力正好相反:古尔德以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削减手法对待钢琴演奏,通过做出限制来增加钢琴的信息量和精神性;而米凯兰杰利却将钢琴所能发出的各种美妙声音全都释放出来,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杂于一”境界。如果说古尔德是以“不”来定义钢琴的,米凯兰杰利则用“是”在定义钢琴,不过,这是那种把“不”字也包括进来的“是”。古尔德的巴赫是一个左手得到特殊强调的巴赫,一个令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感到迷狂的、洋溢着发明精神的、近乎左派的巴赫,这个巴赫的确立是以限制右手、剔除巴洛克时代的宫廷情调为前提的。米凯兰杰利早年弹奏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时,将德奥血统的巴赫拉丁化了,尤其是第二乐章,弹得销魂之至,仿佛演奏者是置身于对托斯卡那一带的典型意大利乡村景物的印象和感受中在演奏,所以巴赫听上去像是撩起乡愁的斯卡拉蒂。二战结束后米凯兰杰利就再也没弹过这首曲子了,但他弹过另一首由布索尼改编的巴赫作品《恰空》。他将该曲的内在建筑(这种内在建筑所揭示的空间恐惧与空间信赖之间的复杂关系乃巴洛克音乐的神髓之所在)完整地呈现出来。遗憾的是古尔德从未弹过巴赫的这首《恰空》。以古尔德弹奏巴赫《创意曲》时所显示出来的对复调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和精确程度来看,如若他弹奏《恰空》,必将为听者带来与米凯兰杰利的《恰空》全然不同的另一种阐巧陆释的乐趣。两种乐趣都是高级的,两个《恰空》交相辉映,两个巴赫相互证实,但又相互分离。如果古尔德当年弹奏过《恰空》就好了。
米凯兰杰利平生所弹巴赫似乎仅限于上述两首曲子。尽管科尔托在米凯兰杰利21岁时就惊叹他为“李斯特再世”,但他年轻时弹奏的曲目以小品为主,而且其中不乏三流作曲家的作品。看来米凯兰杰利特有的那种对演奏曲目的关注与对钢琴本身的关注混在一起的倾向早年即已存在,他对钢琴的迷恋,以及从中升华出来的由半是恋物情结、半是超然物外的精神张力所构成的对“钢琴性”的深刻领悟,使得他能将一些无足轻重的三流作品弹奏得煞有介事。我记得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家对此是这样评述的:手术是成功的,但病人死了。
米凯兰杰利晚年为DG录制的德彪西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赞誉。钢琴性在这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如果音响器材足够好的话,我们就能听到一些奇异的、相当敏感的声音,一些经过折射的、层次分明、像午后的光线变化那么微妙的声音,钢琴作为一个物在这些声音里的存在与早年相比起了一些变化:现在,钢琴处于有无之间,它不是什么,但却也不是无。在古尔德的巴赫那里,我们感到钢琴的存在已经被抽象到纯粹键盘乐器的地步,他揭示了钢琴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不是钢琴。但在米凯兰杰利弹奏的德彪西那里,我们却很难想象钢琴可以是别的什么而不是它自己。米凯兰杰利的完美主义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作品中发出的声音,很可能是钢琴所能发出的声音中最奇妙、最不可思议的声音。我甚至认为,这些声音把钢琴重新发明了一遍。
米凯兰杰利的拉威尔也是无人能及。除了EMI录的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我还收藏了ERMITAGE、ARKADVA、Fonè等几家意大利、法国唱片公司录制的米凯兰杰利弹拉威尔,其中的《加斯帕之夜》被弹得玲珑剔透,充满幽灵气息,令人想到李贺的诗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我有他弹的《加斯帕之夜》三个不同版本,除这张ARKADVA版(1957年录)外,还有美国MUSIC&ARTS版(1962年录)及法国CDM版(1967年在布拉格现场录音),全都弹得鬼斧神工,在阿格里奇和波格雷里奇弹奏的《加斯帕之夜》之上,尽管这两个人的《加斯帕之夜》都堪称神品。可惜的是,米凯兰杰利的《加斯帕之夜》录音太差,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为DG录制拉威尔?我那张ARKADVA版CD上还录有他弹的拉威尔《镜子》《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及钢琴协奏曲,演奏之绝妙与录音之粗浊赋予这张CD极其古怪的性格。
米凯兰杰利的肖邦精美无比。我问过好几位趣旨不一的爱乐人,假如只选一张肖邦CD的话他们会选哪一张,他们共同的回答是选DG录的那张米凯兰杰利弹奏的肖邦,反而是我在这张CD与EMI那张里帕蒂弹的肖邦华尔兹曲集之间难做取舍。如果不考虑录音效果的话,我的首选其实是Fonè版的米凯兰杰利弹肖邦,那是现场录音,时间是1967年,地点是在他的家乡。米凯兰杰利的精神在这张CD中不仅与别的钢琴家完全不同,而且与他本人在别的CD录音中(例如DG那张)呈现出来的肖邦也大异其趣。他采用了一种不合常规的弹法处理玛祖卡,使听者听出了被伤感涂了些颜色的天真无邪。第一叙事曲他弹得比DG版的录音快了整整一分钟,两者之间的不同不仅是速度上的,这里的不同主要是一个解说家与一个演奏家之间的不同——米凯兰杰利的控制力是一流的,他能够在背离和反向中加重自己的信仰,使别的钢琴家无法模仿。这张Fonè版CD中的第一首曲子是肖邦的第二奏鸣曲,米凯兰杰利弹得如此之好,我每次聆听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米凯兰杰利在呈现每个音符的细节之美与勾勒全曲的整体轮廓之间保持了至关重要的平衡,并且将一种相当现代的感受与一种垂老久远、带点腐朽气氛的浪漫情愫融汇起来,这是特别适合现场录音的、与春天芳香一块摇曳的、贴着土地和皮肤行走的肖邦。但是,连这个感性的肖邦也仍然是站在虚无一边的:米凯兰杰利声称他从不为任何听众弹奏钢琴,所以他把该曲的第三乐章弹得空无一人。这一乐章他弹了九分钟,这恐怕是时间最长的演奏,霍洛维茨、鲁宾斯坦、波里尼和波格雷里奇这一乐章都只弹了七分多钟,科尔托则弹了仅六分半钟。
米凯兰杰利的莫扎特一向有争议,但假使对什么是真正的莫扎特不加预设的话,我们可能会发现,米凯兰杰利的莫扎特一如他所弹奏的海顿、贝多芬、舒曼、李斯特和格里格等作曲家的协奏曲,是20世纪钢琴演奏史上最具文献价值的演奏范本。我觉得,我在米凯兰杰利弹奏的协奏曲作品中听到的东西,有可能是比音乐和思想更为古老的自然,我们的感知器官不过是它的一种痕迹。也许有人预先就在自己心目中假设出一个自以为符合原貌的本真莫扎特,再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当代演奏家对莫扎特的演绎,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明智之举。我倒宁可相信所有的莫扎特演奏都是当代演奏,有多少演奏家就有多少莫扎特。因为并不存在“本来”意义上的莫扎特,正如并不存在“本来的”巴赫,只存在古尔德的巴赫,或安得拉斯·席夫的巴赫。我在听米凯兰杰利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时,强烈地感到钢琴(而不是演奏者)的存在。诚然,莫扎特创作他的钢琴作品时现代钢琴尚未发明出来,但以为用莫扎特时代的钢琴弹奏莫扎特,或是把现代钢琴弹得像莫扎特时代的钢琴,就有助于恢复原貌,这未免过于天真。对于像米凯兰杰利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来说,他能建立音乐冥想空间的地方是“无钢琴”的所在,而那又同时是一个“无所在”。他属于那种“不是用思想而是用物来说话”的人,这让我想起另一位享有盛名的完美主义者、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用思想在写作,而是用词来写作。”米凯兰杰利的音乐世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消失的世界,难怪一位美国乐评家会说——米凯兰杰利弹到入神之处,他本人就不在了,似乎钢琴自动在那儿弹。实际上,说米凯兰杰利把钢琴弹得好像没人在弹,或是说他把钢琴弹着弹着就弹没了,这两种感受应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听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并非向空中掷硬币,假如有人真要掷硬币才能决定从哪个方向去理解米凯兰杰利的话,他将发现那硬币掷向空中后很可能会空悬在那里。迪兰·托马斯当年写过这样的两行诗:
我童年时抛向天空中的球,
至今没有落地。
米凯兰杰利逝世已两年多了。而我借助于当代音响技术,仍然在听他演奏钢琴:从1939年,他18岁时的演奏,到1992年他的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他在这场告别音乐会上把德彪西《意象集》中的前两首曲子弹奏了两遍)。与其说我不知道是谁在弹,不如说不知道是谁在听。听,就是和弹一起消失。
❼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三乐章难度
10级。意大利神曲在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三乐章难度是10级或厅,意大利协奏曲原是意大利风格的大键琴曲,里面那种轻快而又热情的旋律,就像宴团那久违了的好心情。晌团橘
❽ 急!!巴赫 意大利协奏曲 的变调
我觉得你大体就抓住开头4个小节就行,这4个小节哗源,在第一乐章中共出现了4次,是贯穿全乱贺态曲的核心主线。
这4次分别出现在F大调、C大调、降B大调、F大调。具体哪个小节你只需找到这4次再现出现的拍袜位置即可,非常简单。
❾ 求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的分析
[0423]巴赫 - 意大利协奏曲
意大利协奏曲(BWV 971)是巴赫最受欢迎的键盘作品之一。创作于1734年,巴赫把此曲题为“依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 (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现在简称为“意大利协奏曲”。从登科时代起,巴赫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到了莱比锡时代之后,把研究所获得的意大利型协奏曲的方法,活用于单一乐器的企图并枣洞,促成了“意大利协奏曲”的这部作品。
这首作品于1735年在巴赫键盘练习曲(Clavier-Ubung)的第二册中与BWV 831法国序曲(Ouverture nach franzosischer Art)同时出版。这首意大利协奏曲是为双层键盘的大键琴所作,在双层键盘的曲目中,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从库普兰(Couperin)到莫扎特(Mozart)这段期间的双层键盘大键琴作品中很少有标明如何运用上、下层键盘,都是任凭演奏者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来处理。几乎可以说,只有巴赫的这首意大利协奏曲是将如何使用双层键盘标示最清楚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不但在音乐的内涵、音乐的结构、以及音色上岩猜的运用有相当完美的表现与安排,对演奏双层键盘大键琴的技巧更是能够发挥到淋漓尽致。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使得钢琴兴起而大键琴势微,人绝枯们较少谈论这首在双层键盘大键琴中属于重量级的作品。该段音乐选自其中的急板(Presto)。
文字出自:http://www.classical.com.cn/html/21/18221-945.html
❿ 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的钢琴谱:G弦上的咏叹调
= = Air For The G String G弦上的咏叹 公开发行版本:丛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