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战时期意大利和同盟国进行了哪几次会战
整个一战期间,有意军参加的主要战役共有16场,分列如下:
11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大利VS奥匈帝国);
第五次和第六次伊松佐河会战之间发生的阿夏戈战役,奥匈帝国的进攻被意军遏制;
Ortigara山战役,意军惨胜;
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VS德奥联军),意军惨败,此战之后卡多尔纳元帅被换下,由名将卡尔蒙德.迪亚兹和巴戈多里奥将军接替;
皮亚韦河战役(意大利VS德奥联军),意军胜利;
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意大利VS奥匈帝国),意军胜利。
② 意大利是如何参战的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它原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但在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统治阶级狡猾地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看谁能满足它的领土要求,就参加到哪一方作战。经过谈判,协约国答应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国在伦敦签订了秘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宣战。意大利参战,对整个战局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从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动了39个师,在依崇佐河畔举行了四次进攻,损失了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成就。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有哪些还有时间~签订地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拿态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消碰源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吵此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着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④ 20世纪初意大利和奥匈帝国针对哪块领土有争端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蒂罗尔
大部为阿顷汪尔卑斯山地,因河及德拉瓦河河谷有平原。历史前做上曾建蒂罗雀悔仔尔公国, 1363年后为哈布斯堡王朝所有。1919年划南蒂罗尔意大利。北部山区成立蒂罗尔州。
⑤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军队遭遇在杜鲁米达山谷,两军激战时发生了雪崩,两万人遇难。有这部电影吗
雪崩埋葬两个师
战争永远都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在战场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着走到最后。但是,有时也会有幸运的士兵,他们是凭借运气才活了下来。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战时期意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场战役的仅有幸存者,但是他幸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临阵脱逃,而是靠运气。是巧合让他们俩存活下来。
一战时同盟国德、奥挑战协约国英、法的战争,随后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但是它在战争爆发后,见风使舵反而投向了协约国,向德、奥宣战。意大利的这一背叛行径遭到德、奥两国的憎恨,他们派遣军队进攻意大利,企图使意大利“回心转意”。
战争进行到第三年,这是关键的一年,德国在西线跟英法联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几次惨烈的大战。兵力有限,德国无法向南线派遣军队,只能倚靠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一年寒冬,奥匈帝国的军队与意大利的军队遭遇在杜鲁米达山谷,这个山谷是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如果奥匈帝国占领这里,就可以俯视亚平宁半岛。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引起了意大利的重视,意大利国王派遣了精锐的第11师前去守卫。史蒂夫就是这时随军赶往前线的,他所在的师日夜兼程,终于跟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时赶到。两国的军队各自站住山谷的一端,阻止对方的进攻。当天夜里,战斗就打响了,双方先是一阵炮战,然后是短兵相接。因为双方的兵力差不多(都有1万2千人左右),再加上是夜里,不容易全方位展开,所以双方的军队是轮番上阵,史蒂夫就曾在夜里两次起来战斗。
这场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都付出了四分之一的惨重伤亡,然而,他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还在继续着战斗。只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影响了能见度,双方不得不停止战斗。大雪一直下了将近半周的时间,落下的大雪连战壕都埋住了。雪天一停,太阳就出来照在大地上。战役又重新开始,奥匈帝国军队方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必须攻过山谷,因为敌军的援军就快要到了,而本国的已经没有援军可派。
得到命令的奥国将领向军队下达了命令,必须在这一天攻下意大利方面的阵地。师长要求炮声过后,全线冲击。就在师长下达命令后,大炮就开始响起来,可是意外发生了,山谷两侧的雪经不住大炮的轰炸,奔涌而下,瞬间埋住了山谷口。奥国军队一看退路已经被切断,只有战胜对手才能从另一个山口出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向意大利的阵地冲来。
巧合的事发生了,就在奥匈帝国军队发起冲锋的时候,意大利阵地上空的山上也发生了雪崩,积雪迅即而下堵住了出口。这样,两国军队近两万人全被困在山谷中。这一突来的变故让两国的官兵停止了战斗,坐在一起商量如何从这封闭的山谷中走出去。
正在两军师长商量退路时,山上再次发生雪崩,大家没有了退路,只能退向山谷的中间,可是,狭小的地方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就有人被埋在雪下,最后,积雪覆盖了整个山谷。史蒂夫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奥匈帝国的士兵,其实,除了服装不同外,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炮兵,史蒂夫一直不愿意离开他的武器——远程炮,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大炮,他的射程非常远,两军对垒的距离根本不够它“发挥”。远程大炮的特点就是炮管特别长,炮管下可以躲下5个人以上。看到雪崩,史蒂夫没有随大部队逃往山谷的正中央,而是躲在了炮管下,跟他一起躲在炮管下的还有另外一名士兵。
等到山谷恢复宁静的时候,史蒂夫和那名士兵幸运地逃过了雪崩,其他人则全部被积雪活埋。这次雪崩共埋葬了两国近两万人的军队,只有史蒂夫和那位士兵以及另外三名奥匈帝国的士兵幸免遇难。
整个师都覆灭在雪崩之下,但史蒂夫却存活下来,救他的也就是那座远程炮。在战争史上,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如果不是现代化的火炮,根本就不会使山上发生雪崩。但也正是现代化的远程炮拯救了幸运的几位士兵,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⑥ 意大利对奥匈作战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
意大码镇利动员了39个步兵师对奥匈作战,从6月29日至12月10日,在依崇返辩佐河畔发起四次进攻,损失了近30万人,但只取得局部胜利,把战线最多推进了20公里,因此,没有达到协约国要意大利吸引德奥军队的预期要求。年底,意奥战线也转入阵地战漏模缺。
⑦ 世界大战(即“一战”和“二战”)什么时候发生地点在哪人物是谁
一战 爆发时间 1914 8月4日 标志:英国对德奥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统治者:德皇威廉二世) 奥匈帝国(统治者:国王约瑟夫) 奥斯曼土耳其
vs协约国:英国 法国 沙俄(统治者:尼古拉四世 注:沙俄1916年开始节节败退,国内民众怨声载道,于是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克伦斯基政府上台,俄国继续参战但仍失败。随后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政府上台,列宁执政。随后退出了一战。) 美国(总统威尔逊) 日本(裕仁天皇) 比利时 中国(段祺瑞 注:中国一战前期中立,后期对德奥宣战,派了上万名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1911-1913:两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各国将土耳其的势力赶出了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各国相继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波斯尼亚,希腊......
1914年:
6月:导火索: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正在波斯尼亚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
7月:奥匈帝国以此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并于月底攻陷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8月初:觊觎巴尔干半岛的沙俄向奥匈帝国宣战。
与奥匈帝国结盟的德国向沙俄宣战。
与沙俄作为盟国的法国对德奥宣战。
德国开始进攻比利时,是英国感到威胁。
8月4日:英国对德奥宣战,一战正式爆发。
1917 4月 原本中立的美国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及美国商船而对德宣战并出兵欧洲。
战事主要在欧洲,分东西两线 西线由英国法国联军与德国交战,地点最初由德国攻入法国境内,后期法国与英国军队反攻入德国本土。并且有美国参战。而且随后意大利反戈。东线由沙俄迎战奥匈帝国和德国,地点最初在奥地利与东普鲁士,后来德国攻入俄国东部。战线包括整个东欧。
其他战场:中东:英国对战奥斯曼土耳其。地点:中东各阿拉伯国家。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
亚洲:日本与1914年9月对德宣战,出动4万多人进攻青岛的德军。
二战 爆发时间 1939 9月1日 ,标志:德国入侵波兰 交战双方 轴心国: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芬兰 保加利亚 匈牙利 罗马尼亚vs同盟国:美国(罗斯福) 英国(丘吉尔) 法国(戴高乐) 苏联(斯大林) 中国(蒋介石)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菲律宾......
以战区划分:分为西欧战区,苏德战区,太平洋战区,北非战区,中国战区
西欧战区:1936年 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将法西斯政党长枪党扶上台,西班牙从此由弗朗哥当政。
1938年 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
1938-1939 德国先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的地区,进而占领其全境。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波兰军队坚决抵抗,英法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
1940年 4月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很快消灭这两国军队并占领其全境。
5月德国实行曼施坦因计划闪击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法国战役开始
6月 德国击溃英法联军并占领巴黎,法国over。
7月 德国与英国展开不列颠空战。
1943年 美英联军登陆西西里岛,随后进军意大利本土,意大利投降。
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以及加拿大,自由法国军队从诺曼底登陆,很快解放
法国。进 军德国本土,最后与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苏德战区:
1939年 11月 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俗称冬季战争)
1941年 5月 德国攻下希腊与南斯拉夫。
1941年 6月 德国向苏联全线进攻
6月-8月 德国 迅速占领斯摩棱斯克,基辅,兵临莫斯科城下。
10月 莫斯科保卫战打响
1942年 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5年 5月苏军与盟军易北河会师,该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北非战区:1936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军虽顽强抵抗但由于装备落后而最终战败
被占。
1940 7月-8月 意大利进攻肯尼亚与苏丹,但在当地军队的抵抗下没有成功。
1940 12月 英军重创意大利军队。
1941年 3月 隆美尔率德军增援北非意大利军。
1942年 10月 巴顿率美军增援北非英军。
1943年 夏 阿拉曼战役
中国战区(中缅印战区):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1937年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
1937 年 8月 日军进攻太原与上海,太原会战与淞沪会战打响。
1938年 1月 日本军队进攻徐州,徐州会战打响。
1938年 6月 日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开始。
1939年 9月 长沙会战打响。
1939年 12月 日军进攻南宁,昆仑关战役开始
1940年 12月 日本进攻法属印度支那。
1942年 初 日军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协防缅甸。
1944年 7月 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日军被赶出缅北。
1945年 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芒友。与此同时美英盟军
攻克仰光缅甸以同盟国战事胜利结束。
1945年 夏 中国军队反攻并收复柳州,与此同时敌后游击队也开反
攻。
太平洋战区:1941年 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与日本开战。
与此同时,日本向菲律宾,马来亚发起进攻。美军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 2月 日本占领新加坡,同时开始进攻荷属东印度。
1942年 3月开始 日军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
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
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1942年 5月 日军进攻所罗门群岛,并开始进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珊瑚海战响。
1942年 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 8月 美军登陆瓜达卡纳尔岛,瓜岛战役开始。
1943年11月 美军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代号“电流行动”)并最终占领塔拉
瓦等岛屿
1944年1月至2月,美军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了夸贾林、罗
伊岛—那慕尔岛、埃尼威托克诸环礁
..................
1945年 8月6日 9日 两颗原子弹。
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 9月2日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结束
个人观点 以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凭个人知识逐字打出,如有不足,请多多指教,望支持,谢谢。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线作战是怎样的
南线,主要是奥匈军队和意大利,塞尔维亚作战,后期还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作战,德国在南线各个战役均给予了增援,
南线本来只有奥匈对塞尔维亚,但到了1915年,意大利转投协约国,奥匈帝国便开始了两线作战,与意大利多次在伊松佐河战斗,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参战,很快攻占了塞尔维亚,但1916年罗马尼亚参战,保加利亚又和德国一起进攻罗马尼亚,也攻占了它。于是德奥联军主攻意大利,一连发动了好多战役,在1917年的卡波雷托战役中,德奥联军给予意大利重创,但由于种种问题,战果未能扩大。
⑨ 一战中意大利是否参战
一战中,意大利参战了。
一战开始前,意大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同盟国”的名称就是源于他们签署的“三国同盟”。当德国决定发动战争时,并没对意大利抱什么希望,但还是征询了意大利的态度,意大利的答复是他将保持中立,以军事实力保卫自己不受侵犯。
意大利位于奥匈帝国南部,随着战争的进程,奥匈帝国屡战屡败,德国意识到假如这个时候意大利再从背后捅一刀,奥匈帝国必定崩溃,于是晌备竖便劝说奥匈帝国在和意大利的领土争端上让步。但墙头草意大利在紧张的谈判过程中耍起两面三刀的伎俩,悄悄和协约国眉来眼去。
意大利的小算盘是:与其费尽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奥匈帝国讨要土地,不如赶在奥匈帝国在被战争打垮之前,乘机帮协约国一把,以便日后光明正大的参与对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领土瓜分的许诺过后,意大利秘密签署伦敦条约加入协约国一方,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1916年8月28日,确认不会受到报复后,意大利对德宣战。
意大利军队在两次大战中都是最浪漫的一只军队,说直白点,就是最无能,无能到不但打不赢仗,还要成为友军的累赘。
(9)奥匈与意大利作战在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1915年,意大利集结了90万军队,1700门左右的火炮,对奥匈帝国发起进攻。不过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一直对意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战还未爆发时,就在边界地区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东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尔索高地,托尔明诺和戈里齐亚修建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这拯救了奥匈帝国,但对于意大利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地形的原因意大利军队只能围绕着伊松佐河及阿尔卑斯山展开进攻。尽管奥匈帝国只能在这条防线上部署10万左右的军队,但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是有一战的能力。而在阿尔卑斯地区,奥匈帝国最为精锐的山地部队阿尔卑斯军负责守卫。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居高临下,占据优势。
意大利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那就是如果不攻占阿尔卑斯山,伊松佐河无法渡过。不渡河,阿尔卑斯山无法攻占。在这两难的局面下,意大利军队只能硬着头皮和奥匈军队打一场艰苦的攻防战。
为此意大利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但意大利的动员体系有一点小问题。在意大利正式发动进攻时,奥匈帝国方面已经有20个师的部队集结在战线上,严阵以待。
面对五个欧洲战场上的主要参战国宴大中最弱的奥匈军队,意大利以数倍的兵力轮番发起进攻,但在面对拥有极佳防守优势的防线面前,意大利损失惨重。在长达2年多的进攻里,意大利发起了11次战役,伤亡高达100多万人。
面对如此伤亡惨重的局面,虽然意大利军队士气低落,但在面对奥匈军队的进攻时仍然给予其造成了重大伤亡。这迫使奥匈军队无力单独对意大利展开攻击,并由进攻转为防御。
而在1917年,随着俄国革命爆发,东线战场的德、奥军队得以将部分军事力量调往意大利方向。随着德军部队的到来,同盟国滚神决定对意大利发起一次决定性的攻击。
这次战役,意大利损失了32万人,2500门火炮,并从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奥军队损失不过2万余人,夺回了在伊松佐河战役中丢失的奥匈帝国领土。而在之后的卡波雷托战役中,如果德奥军队有足够的力量运输兵力和物资,意大利恐怕等不到援军到来就将投降并退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