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意大利M系列坦克的坦克简介
M13/40及其改进型M14/41“中型”坦克,是意大利陆军在二战时期的主要坦克装备。该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腊作战中广泛使用。意大利的坦克划分标准明显偏低,“卡罗·阿玛托”M系列的四种坦克都被定为中型坦克,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当时标准,M系列实际只能算轻型坦克。同样,意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吨)实际上比若干中型坦克还要轻(豹式45吨,T-34/85型32吨)。至于意大利发展自英国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轻型坦克,实际应该算作超轻型!(注:L=轻型,M=中型,P=重型)
1940年意大利生产出第一辆M13/40样车,同年开始投产。M13/40相对于较早的M11/39,主炮安装在了旋转炮塔上,有利于火力的发挥。车内成员4人,包括车长、装填手、驾驶员和前机枪手,车长还要负责火炮操作。从M系列的设计上看,意大利坦克很重视机枪火力,这从单独配置前机枪手却没有配炮长可以看出。意军的坦克运用明显倾向于支援步兵作战,还没有把坦克交战摆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对于当时德国的作战思想还是很落后的。和意大利数目众多但性能极其低下的L系列超轻型坦克相比,M系列在当时的意大利可称得上是有“现代”水准的装备。实际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强用于坦克战。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进了发动机,功率增大到了125马力,装有用于沙漠作战的空气滤清器。两种坦克共生产了将近1900辆,是战时意大利产量最大的坦克装备。
B. 请告诉我意大利的公羊C1主战坦克的性能与研究过程。
意大利是一个老牌的汽车大国,汽车工业相当发达,从高性能“方程式”赛车到豪华跑车,到几十吨的大型载重汽车都能生产。虽然战后有几十年没有研制过坦克,但技术基础雄厚,研制新型坦克的困难相对而言并不大。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意大利将技术重点定位在坦克的电子和火控系统上,并且让在研的C-1主战坦克与另外两种陆军主力作战车辆VCC-80步兵战车和B-I“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共享相同的火控系统,其他部件则大量借鉴和采用成熟的技术。
“公羊”的研制得到了国外的技术援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就向意大利出口了120毫米L44滑膛坦克炮的技术,奥托•梅莱拉公司随后制造出120毫米滑膛炮和弹药。
“公羊”坦克在研制中吸取了很多OF-40的设计方法,两者在底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坦克整体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德国的“豹”1与“豹”2。从其底盘尺寸和炮塔方正的外形就可以看出,坦克车体前部的布局几乎是“豹”2早期原型车的翻版。
此外,意大利还将“公羊”主战坦克的一些零件以承包方式转由国外企业生产。如“公羊”的传动系统就采用了德国ZF公司设计的LSG3000全自动传动装置。由于自身底子厚,外加盟国的技术援助,“公羊”的研制过程基本顺利。
1986年底,奥托•梅莱拉公司制成了第一辆样车。1988年,全部6辆样车组装完成,并开始了漫长的测试。1992年6月,“公羊”主战坦克通过了行驶和火力等一系列测试,正式定型。同年,意大利军方和奥托•梅莱拉公司签订了生产200辆C-1“公羊”主战坦克的合同。不过,由于奥托公司还需要时间改造厂房和生产线的设备,因此直到1995年,正式生产型“公羊”主战坦克才走下生产线,交付给意大利陆军。
在近几年的国际武器组织的“世界坦克排行榜”中,“公羊”主战坦克大多在第8-10名徘徊。这说明“公羊”与M1A2、“豹”2A5等大牌主战坦克相比,性能上还有差距。虽然排名总是靠后,但这种意大利的国产货能在前十名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它还是一种性能不错、有一定战斗力的第三代坦克。
与当今最新型的主战坦克相比,“公羊”的各项性能一点也不突出,只有战斗全重比较小,为48吨左右,堪称西方第3代主战坦克中最轻型的一员了,因而其机动性能较好。不过,先进坦克该有的东西,如热成像夜视仪、稳像式火控系统、复合装甲、120毫米滑膛炮、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等等,“公羊”身上一个也不少。就凭这一点,“公羊”仍可以跻身先进坦克行列。
意大利原本并不是坦克研制的强国,自己军队用的也一直是进口产品,所以在“公羊”的研制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技术和工艺,以缩短研制进度和风险。这些措施使意大利一下子站在了世界坦克工业的前列,并为今后研制更先进型号打下基础。事实也正是如此,前不久,意大利军方推出了“公羊”的出口型号,整体性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参与激烈竞争的能力。
性能数据
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型号 C1
乘员 4人
战斗全 48000kg
单位功率 18.4kW/t
单位压力 83.4kPa
车长(炮向前) 10.540m
车体长 7.595m
车宽:
带裙板 3.545m
不带裙板 3.420m
车高(至炮塔顶) 2.46m
火线高 1.910m
车底距地高 0.44m
履带中心距 2.802m
公路最大速度 65km/h
公路最大行程 550km
潜水深 4m
爬坡度 60%
侧倾坡度 30% 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发动机:
生产公司 菲亚特•依维柯
型号 MTCAV-12
类型 12V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
功率 882kW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 联邦德国ZF
型号 LSG3000
类型 液力机械
前进档/倒档数 4/2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120mm/滑膛
并列武器口径/数量 7.62mm/1挺
防空武器口径/数量 7.62mm/1挺
烟幕弹发射器总数量 2-4具
弹药基数:
炮弹 40发
机枪弹 2500发
炮塔驱动方式 电液/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 360度
车长超越控制 有
火炮俯仰范围 -9°~+20°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三防装置 有
电气系统电压 24V
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 - 型号演变
C-1“白羊座”的改进型为“白羊座”MK-2型。MK-2型将换装1500马力(1102.95KW)的涡轮增压柴油机和液压悬挂系统,以及自动装填系统和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并将继续改进装甲防护。
MK-2型将最终淘汰老旧的“豹”1型和M60A1坦克。按计划,C-1“白羊座”MK-2型主战坦克将装备500辆。加上200辆MK-1型,C-1“白羊座”系列将达到700辆
C. 二战的喷火坦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如型同时,也促进了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在二战中有很多新型装备被研发出来,例如突击步枪、导弹、原子弹等等。喷火坦克也是在二战中出现了一种新型装备,最早的喷火坦克是意大利人发明的。提到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很多人都要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打仗水平三流,逃跑水平二流,投降水平一流。在实战中德国的这些坦克大部分被摧毁在了冲锋的路上,只有少数侥幸冲到了敌方的阵地上。因为表现不佳,喷火坦克最终没能成为德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假如希特勒真的一门心思的去建造喷火坦克,二战恐怕能够提前一年就结束了。看到德国拥有喷火坦克之后,苏联人也没能耐得住性子,苏联在二战后期生产了大量喷火坦克。在苏德战场上这些喷火坦克同样没能发挥出来作用,但是在苏联攻击日本关东军的时候,这些喷火坦克却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
日本关东军最擅长的作战方式就是挖地道修碉堡,而喷火坦克刚好是地道和碉堡的克星,躲藏在坚固工事中的日本侵略者,往往被喷火坦克烧的体无完肤。喷火坦克作为二战的一种非主流装备,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现在的喷火坦克射程能够超过200米,主要用途是用来清扫雷区,在各国都不是主战装备。
D. 意大利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实践及改进
意大利陆军对“半人马座”轮式装甲战车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具有当代战斗坦克的火力,还要具有战略机动性,它必须能够依靠自身动力在意大利半岛的各种地形上高速机动。为了满足意大利陆军的这一需求,依维柯公司防务车辆部(DVD)与奥托梅拉拉联合展开研发工作,即为8×8“半人马座”轮式车装备一门能够发射北约标准的105毫米坦克炮弹。意大利陆军1989年从依维柯菲亚特-奥托梅拉拉(CIO)公司定购的400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将成为迄今为止第一种装备高膛压105毫米坦克炮轮式装甲车。
在首批“半人马座”装甲车交付部队仅一年后,即1993年,20辆“半人马座”装甲车便被用于联合国的索马里维和行动。随后,“半人马座”成为意大利参加在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及最近在伊拉克的维和部队的主要装备。
由于“半人马座”的出色表现,西班牙陆军也在1999年定购了22辆并在2002年追加了62辆该型装甲车。第三个装备该型装甲车的部队是埃及陆军,但他们装备的是意大利陆军过剩的“半人马座”装甲车。2000年,美陆军向意大含早利陆军租借了16辆“半人马座”装甲车以用于其装备机动火炮系统前的训练。租借合同从最初的两年延长至2004年。
1994年,DVD采取独立风险投资方式在“半人马座”装甲车底盘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一种步兵战车的演示车。随后,意大利陆军决定将这项计划继续下去,并在1999年定购了3辆这种步兵战车的原型车,这就是后来的“半人马座”VBC。随后,意大利陆军决定装备安装有奥托梅拉拉“打击拳”炮塔和25毫米OerlikonKBA自动机关炮的步兵战车型“半人马座”;意大利陆军将购买200辆该型车。其变型车中的指挥车正在评估,而救护车和迫击炮运载车野老宽正在开发中。另外,CIO公司正计划与法国地面武器系统工业集团合作研制工程车。
CIO公司在1998年再次牵头以独立风险投资方式研制一种动力性更强的“半人马座”车。新型车辆采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有的105毫米线膛炮。当该车的原型车在2002年一问世即成为世界上第一种与最先进主战坦克具有相同火力的轮式战车。
新车所装备的火炮能够发射与“公羊”主战坦克(及同时代坦克)相同的120毫米炮弹,与它们不同的是新型车辆的火炮为45倍口径而不是44倍口径。其炮管采用了最新型高硬度炮钢,张力屈服值为1300兆帕,达到了最现代化坦克炮的用钢水平。炮管为自紧式并进行了镀铬处理,配备有抽烟筒和热护套。
为了降低后坐力,火炮安装了新型胡椒罐式炮口制退器(代替了105毫米火炮的槽式制退器),将制退效率提高了25~30%。火炮的后坐距离为550毫米,少于105毫米火炮的750毫米,其25千牛的后坐力与整车的质量协调一致。
120/45毫米火炮安装在有奥托梅拉拉公司研制的新型HITFACT炮塔上。炮塔的整体布局与早期“半人马座”相似,但将车长的位置移至火炮左侧,装填手位于炮长后面,炮长在火炮右侧(这一设计与大部分西方坦克相类似)。这一与众不同的布局来自于早期的“半人马座”设计,最初设想为采用双人炮塔和自动装弹机。但是为了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最终取消了自动装弹机。载弹量为火炮弹架9发,车体内26发。
除主炮外,炮塔还配备了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安装车长舱口的相同口径机枪。炮塔正面两侧各有4具80毫米加里克斯(Galix)烟幕弹发射器。
车长配备有伽利略公司的稳定式全景观瞄镜和用于侧面观察的6具潜望镜;炮长配备有一具带第二代热成像仪和护眼激光测距仪的独立稳定式瞄准镜。主炮采用纵向稳定而炮塔为横向稳定,火炮和炮塔均采用无刷电动机驱动。
与早期“半人马座”不同的是,新型车辆采用铝装甲代替了原有的钢装甲,并加入了钢板和复合装甲面板。这使得基本的HITFACT炮塔重量仅为5.8吨。而早期炮塔的重量为7.5吨。在加装附加装甲后,新炮塔的重量也不超过6.6吨。然而,其安装尺寸,特别是炮塔座圈保持不变,因此新炮塔只需经过些许调整即可替换原有炮颂亮塔。
在采用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半人马座”加上HITFACT炮塔的重量为25.5吨,能够抵御14.5毫米重机枪在近距离内发射的穿甲弹。其基本装甲还能承受6千克TNT炸药在任何一个车轮下面爆炸以及3千克TNT炸药在车底部爆炸所产生的冲击。加装附加装甲后,整车的重量增加到28吨,能够抵御从车首60度正面弧形区域内射入的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甚至能够抵御更大口径穿甲弹药的打击。同时每个车轮能够承受8千克TNT炸药的冲击,车底部能够承受6千克TNT炸药的爆炸。炮塔后部安装有装甲炮塔篮。
新型车的底盘基本与早期“半人马座”相同,这意味着发动机舱和驾驶舱都位于车体前部的一侧。发动机仍采用依维柯公司的6VTCA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相当于“公羊”主战坦克V-12柴油发动机的一半,许多零部件均能够与其通用。6VTCA发动机的功率维383千瓦(520马力),但是研制新型6V柴油发动机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新型发动机将增加一种通用轨道喷射系统,预计能够将功率提高到440千瓦(598马力)。
发动机与采用许可证制造的ZF自动变速箱和一套带有单一中央差速器的H式动力传动系统相结合,变速箱有5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车轮采用带梅赛尔液压弹簧的麦克弗森式悬挂独立定位。转向机构采用常规的两个前桥转向,但在低速时,第4桥也能实现转向,这将能够较少磨损轮胎并将转弯半径减至9米。车轮采用14.00-20泄气保用轮胎,并配有中央轮胎充气系统(CTIS)。
所有这些使得装备有HITFACT炮塔的新型“半人马座”装甲车具备轮式装甲车的作战机动性能,同时其120毫米火炮也能与任何一辆主战坦克的火力相匹敌。
变型车
VCB--“半人马座”的装甲人员输送车车型,采用了包括装备25mm机关炮,60mm火炮和12.7mm机枪在内多种炮塔
指挥车
抢救车
E. 各国陆军主战坦克的发展与现状
坦克自20世纪初问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代战争史上,它们作为各国陆军中最重要的作战兵器,始终主宰着地面战场,也是衡量各国军队战斗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第三代主战坦克唱主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陆军由摩托化向装甲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坦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至90年代,各国陆续研制出第三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A1和M1A2、俄罗斯的T-80/T-90、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它们以广泛采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显着特征,火力控制、通信和装甲防护性能较之早期的坦克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它们更加如虎添翼,对传统的作战样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海湾战争和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M1A1、M1A2和英军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凭借技术优势和空中支援,纵横战场,攻城拔寨,对战争的最后结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普遍采用了120毫米口径滑膛炮,射程远,杀伤力大。俄罗斯的T-80、T-90主战坦克装御岩高有更大口径的125毫米火炮,除发射常规坦克弹药外,还能发射激光制导炮弹,射程达到了5000米,具有对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交战能力。数字化计算机火控系统和热像观瞄设备得到普遍应用,夜间作战对车辆目标的识别距离达到近5000米,赋予它们优越的全天候、全天时精确打击能力。
在防护能力方面,第三代主战坦克广泛采用了先进的复合型材料装甲,车体和炮塔还可加装爆炸式反应装甲,并装有灭火抑爆系统,对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具有较强的抗毁能镇尺力。俄罗斯的T-90和最新型“黑鹰”主战坦克还分别安装了光电对抗系统和主动防护系统,能干扰、压制和对抗多种反坦克制导武器。
对主战坦克进行数字化改造,为今后陆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通信设备、车际信息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坦克车长配备了独立式热像瞄准镜和综合式显示器。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也安装了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导航系统,大大改善了通信和作战指挥能力,耳更聪,目更明,提高了作战效能。
持续改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世界各大国在加紧发展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的同时,也在继续寻求对主战坦克的更大改进。提高武器枣塌系统性能,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是各国主战坦克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改进方向。
发展重量更轻的火炮系统和新型弹种,进一步增大射程,提高精确打击能力。法国最近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研制的新型制导炮弹,装有惯性导航仪,可间接瞄准超视距发射,最大射程达到8000米,从顶部攻击装甲目标;另一种榴弹装有延迟引信,射程达到5000米,在目标上空爆炸,攻击建筑物、步兵和装甲目标。另外,激光和电磁能量武器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实用性的成果。德国已研制出一种中等能量激光武器,可用来作为坦克的辅助武器和防空武器,在近、中、远距离上对硬、软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使用可以对人员产生非致命杀伤作用。美国针对城市作战的特点研制出了非致命高能微波武器,近期将安装在轮式装甲车上。
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是主战坦克改进的另一个重要技术领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动能穿甲弹和大口径破甲弹已能穿透1000毫米厚的钢装甲,最新型的RPG-7VR火箭筒能穿透600毫米的钢装甲。在近代的局部战争中,尤其是在城市作战中,坦克乘员遇到的一个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对隐蔽的武装人员在近距离上使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防不胜防。增强装甲防护,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已成为各国陆军必须解决的一个急迫课题。今后坦克装甲防护的改进将采用更新型的装甲,如一些国家目前正在研制的钛合金、纳米材料复合装甲和电磁感应装甲,均能大幅度提高对反坦克武器的抗毁能力。能瞬时探测、干扰和对抗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护系统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使它们能更有效地对抗种类日益繁多的反坦克武器。
保持与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水平,是使它们能继续称雄地面战场的重要前提条件。美国的M1A2SEP、德国的“豹”2A6和法国的“勒克莱尔”S3等最新型主战坦克已安装了带高分辨率电子地图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可显示战术态势。2004年,美国陆军又计划将为“未来战斗系统”开发的“系统中之系统”的开放式计算机环境应用于M1系列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些系统将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在协同战术信息网络中实现互通互联,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立足未来战场,发展全新的作战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进入新的政治和军事格局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各国军队面临的主要战争形态。在全球范围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中,各国军队都在调整改革自己的作战理论、军队编制和武器装备发展思想。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已先后五次调整了陆军发展规划。
从全球快速部署和局部战争中对特殊作战对象作战的特点来看,各国目前的主战坦克存在着远程战略机动迟缓和难以发挥火力性能优势的缺点。因此,立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经过缜密的论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本世纪初开始重点发展面向21世纪战场的新型作战系统,以“网络中心战”为新的起点,寻求发展继续称霸世界所需要的陆军武器装备。
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未来战斗系统”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以C4ISR为核心,利用空中和地面传感器网络信息资源,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增加战场透明度,垄断战场信息权,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指挥控制和精确打击。
二是摈弃多年来各军兵种发展自己的单一作战装备、装备品种日益繁杂的做法,发展多种作战功能高度集成的系列化作战平台,通过网络集约形成陆军的整体联合作战能力。“未来战斗系统”将由18种有人和无人操纵的地面和空中平台组成,包括步兵输送车、车载战斗系统、间接瞄准火炮系统及迫击炮系统、指挥控制车、侦察车、维修抢救车、救护车及无人操纵侦察车、突击车和后勤保障车等地面平台和多个级别的无人机,由指挥控制车通过无线电通信网络对它们实施指挥和控制。
三是采用新型的火炮和导弹系统,提供直射火力和超视距远程支援火力,实施精确打击。车载火炮系统除发射常规弹药外,还能发射中程动能和化学能弹药,射程达到2至12公里。“箱装式”导弹可精确制导和巡航攻击目标,由通信网络遥控垂直发射,在战场空域精确布撒,作战距离分别为20公里和40至50公里。
四是地面作战平台的重量限制在18吨左右,可由C-130运输机空运,实施快速战略和战役机动。美国陆军计划在2014年正式装备“未来战斗系统”,形成全新的协同作战能力。“未来战斗系统”是美国陆军有史以来发展的最为复杂、昂贵的武器系统,是对传统作战兵器设计理念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因此从论证阶段开始就受到广泛的高度关注,并已对各国军队的作战理论和装备发展研究产生了牵引性影响。
F. 求二战意大利p40坦克资料
意大利的P40重型坦克是从早期的M系列坦克,诸如M 13/40, M 14/41和M 15/42进化发展而来.在研制期间,它最初是被称为P26/40代表重型坦克(P = pesante, heavy; M = medio, medium);26表示它最初的重量,后面的40表示的是项目开始的时间(1940年).1942年夏,26被撤消,设计被简单的称为P40.
P40的研制工作从1941年起一直到1942年春才完成.研制速度的缓慢是由于军方要求的改变和各种的技术困难所造成.1943年9月8日休战的时候,仅完成了一辆原型车交付给了Regio Esercito(意大利皇家陆军),另外的三辆还在在热那亚(Genoa)的菲亚特(FIAT)安萨尔多(Ansaldo)工厂躺着.盟军对意大利北部的轰炸造成了电力短缺,使得装甲板的加工变得时断时续,影响了生产.意大利人反水后,德国人立即占领了工厂并订购了75辆坦克(11月订购了另外75辆).其中的一半没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被用做防线上的碉堡.
德国人也不能解决P40设计上遇到的技术难题.新设计的FIAT柴油机发动机被证明不是很可靠.1943年9月末,德国人把一辆完整的样车送到了德国进行测试,同行另一辆车没有安装发动机和武备.第二辆车上打算安装一门德国的L/24 75mm炮和四号坦克上的Maybach HL 120发动机.1943年10月20日,P40和其他的一些新型装甲车辆在希特勒面前进行了展示.
德国资料称一共生产了101辆P40:1943年完成了13辆整车和11辆没有发动机,1944-45年有48辆整车和29辆无发动机.40辆没有发动机的坦克被被摆放在沿着托斯卡纳(Tuscany)和哥达文防线(Gothic Line)的要塞.一些被埋在土里,其余的被放置在后墙或河流路基上.
1943年秋,德国人决定把61辆可以移动的P40交付给四个装甲炮兵团(Panzerartillerie).1943年10月,5辆被交给了Southern front装甲训练营(Southern front Armoured training battalion). 1944年4月,5到6辆送到了亚得里亚海海岸装甲营(Panzer Abteilung Adria).
接受P40最多的一支部队是第24党卫军山地旅(24 Waffen-Gebirgs-Brigade der SS Karstj�0�7ger).1944年10月,这支部队接受了20到22辆坦克.旅属装甲连可以半自给,包括一个完整的维修工场.被用来打击意大利北部的意大利游击队和邻国南斯拉夫打击铁托的游击队.1945年5月初在Tarvisio Pass附近和英国部队交战,损失了2辆P40.当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后,剩余的坦克被抛弃在菲拉赫(Villach)的一条路上.这些P40上绘有标准的德国战术标记.
1944年11月中期,13辆P40坦克交给了第15德国警察装甲连(15 Polizei-Panzer-Kompanie),主要在意大利西北部执行安全保障任务.战争结束后,坦克连向意大利游击队投降,坦克被抛弃在Novara.1944年12月,15辆P40坦克部署在第10警察装甲连(10 Polizei Panzer Kompanie),在维罗纳附近的重要地区进行巡逻.1945年4月末,移防到了奥地利边境附近的波尔查诺(Bozen),后来向美军投降.唯一使用P40的意大利部队是R.S.I.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Mussolini's Italian Social Republic),其中的三辆在米兰地区使用.
从技术上讲,P40和德国人的四号坦克相类似.由于缺乏柴油,发动机问题,缺乏车长指挥塔和薄弱的装甲防护,P40被德国人主要用在二线.但不管怎么说,P40是意大利在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G. 坦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扮昌悔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迅银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厅正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H. 坦克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其帝王的基业。桐山碰因此,战争结束后,坦克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的陆军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装甲机械化的道路。时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稳固,已经传了三代:20世纪50年代是陆战之王一世统治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由陆战之王二世统治,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是陆战局谈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战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未,各国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设计生产了新一代的坦克,这些坦克与它初登“王位”时相比,显得更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达到90~105毫米,重型坦克则达到120~122毫米,能够发射各种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并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光学侧距仪、机械模拟弹道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其次是防护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装甲更厚,车体前部装甲厚76~127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110~200毫米,有的达到220毫米,并且更加重视形体防护,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设计得不易被击穿,比如,把炮塔设计成半球形,车体前装甲设计成呈55~°60°的倾斜角,当炮弹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时,只能在装甲板上滑一道伤痕,而不会击穿。有的坦克装了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也开始采用。防护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达到36~47吨,重型坦克达到50~60吨。另外,坦克的机动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普遍采用坦克高速柴油机,发动机功率达到382~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达到50千米/小时以上,最大行程达到500千米。这一时期,比较着名的坦克有:苏联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国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国的“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陆战之王”开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战,其中有两次最为严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势,最终导致了改朝换代。
第一次挑战是反坦克导弹诞生,它导致了“陆战之王”二世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德国法西斯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由其陆军武器局制定了代号为“X-7”的反坦克导弹。但它的诞生确实绐刚刚戴上“王冠”的坦克带来了不祥之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坦克导弹得到迅速成长,终于在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给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击。“陆战之王”一世的宝座受到严重的震撼。于是“陆战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这次挑战,促使它的本事不断增长,并用新的技术和唯姿招数来武装自己,这就是60年代出现的战后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战坦克,它的火力和综合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还具备中型坦克机动性强的优点,在作战中可以同时发挥两种坦克的作用。这样一来,发展传统意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价值。于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现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战坦克,从此,坦克步入了“现代社会”。主战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体重,达到36~57吨,有的甚至达到60吨,但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笨重,这是因为它的装甲虽厚,但却机动灵活,而且外加了许多其他的防护设施。而且,主战坦克的火力变得更为强大,普遍采用105至120毫米的线膛炮。除了火力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击的精度更高了,因为,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火力控制系统。这种火控系统以火控计算机为中心,由火炮双向稳定器、各种传感器,测距仪、观瞄仪等组成。主战坦克虽然重,却很灵活、敏捷,最大时速已达50千米/小时,从静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时32千米的速度只需12~16秒,这表明现代坦克不仅跑得快,而且爆发力好,能够急起急停,这样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摆脱反坦克导弹的追踪,减少被击中的机会。这一代主战坦克代表有:苏联的T-62、美国的M6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英国的“奇伏坦”、法国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的崛起,又对坦克构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胁。特别是8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的新产品——自动制导式导弹装上了武装直升机,使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反坦克直升机在火力、射程、精度、视野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地面坦克。于是,又有人对坦克的“王权”提出质疑,预言“坦克作为陆战主要兵器的地位将会让位给直升机”。这时,“陆战之之王”二世只好让位于“陆战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战坦克。它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弹种较多,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一般都可击穿500多毫米厚的优质钢装甲。直射战距离1800~2200米。作为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它们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同时,防护力大大提高,除尽量改善防弹外形,降低车高和加大前装甲倾角外,几乎都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机动性能与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语。代表型号有:苏联的T-64、T-72、T-80系列、“黑鹰”,美国的M1A1、M1A2,德国的“豹”2系列,英国的“挑战者”系列,法国的“勒克莱尔”系列等。
I. 二战期间意大利的装甲车辆都有哪些
提到意大利和二战,小油瓶就会脑补这样一幅画面,一群意大利军人扔掉了武器,兴高采烈的举着白旗投降,反倒是在庆功。
连他们的盟友德国人都说,意大利若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需要5个师去对付他们,意大利若是保持中立,我们需要10个师去防范他们,意大利若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得需要20个师去支援他们。
图17 AB41轮式装甲车
点评:二战期间意大利为数不多的亮点车辆,由于其4轮驱动的特性在速度和不平整路面行驶都很很好满足前线需要。
总的来说,意大利人在坦克装甲车方面设计能力有限,薄弱的装甲、方正的外形、羸弱的火力根本无法与主流陆军强国相比,半履带装甲运输车也没有、8X8重型轮式装甲车、自行高炮这些陆军主流装备对于意大利来说更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