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意大利都干了什么
1)发动侵俄战争的时间受到了延缓。
2)一部分的德军(克莱斯特部)在巴尔干战役后又立即加入侵俄的南线,来不及休整,作战受到影响。
同样在北非战场上的失败,使得希特勒将隆美尔派到北非,但相信失去了“沙漠之狐”雅号而在苏德战场上的隆美尔其价值应远远大于在沙漠中的作用。
反而意大利有对同盟国作了间接的贡献:
1)破坏了希特勒用间接路线孤立英国的计划。
2)使英国惨败之后获得重整士气的机会。
3)北非战役使联军有了用武之地并为未来奠定基础。
为什么意军的表现如此糟糕,甚至有令人作呕之感,凯塞林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有着详细的解释,概括如下:
1)意大利全国上下从来不对战争采取认真的态度,这与其民族性有关。
2)墨索里尼本人的政绩都是虚有其表,经不起考验。
3)意大利无意充分利用起战争潜力,造成许多浪费。
4)意大利军官缺乏职业精神,不务正业。
综上所述,意大利的参战对德国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二战中它的作用是常“帮倒忙”,孙子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敌战”墨索里尼正相反,感情用事得狠,可国家大事的决定不可意气用事,必须冷静合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意大利吧!
希特勒曾说: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法西斯?击败他,我需要两个师的兵力,保护他,我要十个师的兵力。
附:
意大利二战期间“轴心国”之一
轴心国(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 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条约》签定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B. 的里雅斯特的历史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匈牙利语:Trieszt)是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工商业中心,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和的里雅斯特省首府。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拉半岛西北侧,斯洛文尼亚高原西缘丘陵平原上。城市位于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边境与亚得里亚海之间一块狭长的土地的末端,南面、东面与北面都是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的边境,属地中海气候。的里雅斯特位于的里雅斯特湾的顶端,历史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是日尔曼、拉丁、奥匈帝国和斯拉夫文化的交汇点,2009年统计的里雅斯特拥有205,000名居民。始建于公元前181年。公元前177年为古罗马控制。的里雅斯特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古老的领地之一,从1382年到1918年一直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它是欧洲列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作为地中海地区的一个繁荣的港口,的里雅斯特成为了奥匈帝国第四大城市(仅次于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19世纪末,它也显现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和音乐中心的地位,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以及的里雅斯特与意大利的联合,导致了城市的中欧文化的衰退和商业重要性的降低,在20世纪30年代和整个冷战时期,的里雅斯特的经济得到了复苏,这里也成为东西方阵营搏奕的一个重要交点,1945年被南斯拉夫占领。后规定建为自由港,由英美和南斯拉夫分甲乙两区管辖。1954年甲区交意大利管辖。1975年,正式划定意、南两国的领土和领水界线。该港是亚得里亚海的重要贸易港,也是中南欧一些国家的货物转口港。输出以船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工业品为主;输入以原油、多种金属矿石和粮食为主。主要工业有造船、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学、纺织和食品等部门。古罗马遗迹包括剧院和牌楼,在操德语的旧镇有一座城堡,后为中世纪博物馆。设有天文台。是illy咖啡公司以及忠利集团的发源地,是欧洲最大的罐装咖啡基地所在地。如今,城市成为了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通过它的港口、造船和金融服务成为了亚得里亚海一个重要的航运中心。 最初一些伊利里亚人在这里定居,随后这里被东阿尔卑斯部落卡尔尼人占领,从公元前177年起 , Tergeste 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在儒略·凯撒的授意下,城市被给予了罗马殖民地的地位,而公元前51年,儒略·凯撒在他的着作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当中将城市的名称记为Tergeste。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年,城市发展成为一座军事殖民地,而在那时,古希腊地理学家Artemidorus Daldianus和古希腊卡尼人地理学家斯特雷波将Tergeste定义为一座伊利里亚人的城市。
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的意大利”边境从蒂马沃河移到了福尔米奥内(今天的里萨诺),而罗马人治下的Tergeste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由于它作为阿奎莱亚的十字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阿奎莱亚是当时罗马在这一地区和伊斯特里亚的主要城市,作为一个优良的港口,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在公元前33年到公元前32年,奥古斯都围绕城市修建了一条城墙,而图拉真在公元2世纪在城市修建了一座剧院。
在基督时代早期,这里仍然是一个繁荣的中心城市,而在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前哨。567年,城市在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北部时被他们破坏。788年,城市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处于他们的的里雅斯特大主教的统治之下。从1081年起,城市就处在阿奎莱亚主教国的松散统治下。而在12世纪末,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由城市。 在与邻近的主要强国威尼斯共和国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之后,1369-1372年威尼斯人曾短暂的占领过这座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多数市民向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三世递交了请愿书,希望他前来主政的里雅斯特,而在当时,奥地利大公国也是利奥波德三世统治范围的一部分,中断的协议在1382年10月签署,签署的地点在位于现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的希什卡村(德语:apud Sisciam)的圣巴托罗缪教堂。不过,市民们也继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直到17世纪。
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171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的授权下,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自由港,并一直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到1891年7月1日。而在查理六世之后继任的玛丽娅·特蕾莎的统治下,城市的繁荣时代拉开了序幕。
1768年,德国美术历史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在的里雅斯特被一个抢劫者谋杀,当时他正在从维也纳前往意大利的路上。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里雅斯特被法军分别于1797、1805和1809年三次占领。在1809-1813年之间,城市被划入拿破仑下属意大利王国的伊利里亚省,中断了城市的自由港地位,并夺走了城市的自治权。而在1813年城市被奥地利帝国重新占领之后,城市的自治权并没有得到归还。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里雅斯特继续作为帝国的自由城市(德语:Stadt Triest)而经历繁荣时期,并获得了经济自由的地位,但城市的政治自治依然受到限制,城市的角色是作为奥地利帝国一个主要的贸易港口和造船中心,而在1836年奥地利的洛伊德商船队的成立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商船队的总部位于大广场(意大利语:Piazza Grande )和萨尼塔的拐角处。截至1913年,洛伊德商船队已经拥有了62艘船只,船舶总吨位达到236,000 吨。随着1860年奥地利帝国宪法的引进,城市的自治权得到了恢复,的里雅斯特也成为了奥地利帝国滨海地区(德语:Adriatisches Küstenland)的首府。
特定的弗留利方言,被称为Tergestino,直到19世纪初仍在使用,不过逐渐的被威尼斯语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和其他语言所替代,包括德语语法、斯洛文尼亚语和标准意大利语,而同时的里雅斯特语在城市被大部分市民所使用,德语则是奥地利市政部门使用的语言,而城市周围的村庄,斯洛文尼亚语则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世纪的最后十年起,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在稳步增长,在1911年已经达到了的里雅斯特全市总人口的25%(占的里雅斯特奥匈帝国居民总数的30%)。
根据1911年的人口普查,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的比例在城市中心大约为12,4%,在郊区为47,6%,而在城市周边地区则达到了90,5%,的里雅斯特19个居民区中有9个居民区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最大的族群,并在其中的7个居民区占据了绝对多数。另一方面,意大利语使用者在城市中心约为60,1%,郊区占38,1%,而在城市周边则只占 6,0%,在19个居民区中有10个居民区他们是最大的语言群体。在其中的7个占据绝大多数(包括市中心的全部6个居民区),城市范围内所包括的11个村庄,在其中的10个都是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占据绝对优势,而德语使用者只在米拉马雷占多数。
德语使用者大约占城市总人口的 5%,城市中心则占有最高的比例。
少量的人口使用克罗地亚语(1911年的统计大约有1,3%的人),城市同样也计入了其他几个小的族群社区,如捷克人、伊斯特里亚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要么被意大利语社区要么被斯洛文尼亚语社区同化。
现代的奥匈帝国海军将的里雅斯特建设成为了一个造船工厂,并作为海军基地使用,1857年帝国第一批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建设完成,由维也纳通往的里雅斯特的奥地利南部铁路成为帝国煤炭供应和贸易的最有价值的一份财产。
在20世纪初,的里雅斯特是一个繁忙的国际化大都市,经常有艺术家和哲学家光顾,如詹姆斯·乔伊斯、伊塔洛·斯韦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拉戈汀·凯特、伊万·参卡尔、西皮奥·斯拉塔佩尔和翁贝托·萨巴。城市也是奥地利里维埃拉的主要港口,南阿尔卑斯的中欧部分的唯一一块飞地,直到今天,维也纳风格的建筑和咖啡馆仍然在的里雅斯特的大街小巷占主要地位。 与特兰托一样,的里雅斯特也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一个主要焦点之一,他们期望意大利吞并他们所声称的所有居住有意大利语人口的土地,许多当地意大利人志愿参加了意大利皇家军队(一个着名的例子就是作家西皮奥·斯拉塔佩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崩溃,许多原来帝国的边境地区包括奥地利滨海地区,在帝国所分解出来的国家之间产生了争议。1918年11月3日,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结束敌对状态的维拉·朱斯蒂停战协议签署。在奥匈帝国军队被命令放下他们的武器之后,的里雅斯特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受到当地意大利族人的热烈欢迎),而一天前停战协议才刚刚生效,这一切使得意大利人有效的宣布占领这一地区在敌对状态中断之前(类似的形势也发生在南蒂罗尔)。1920年仅仅通过《拉帕洛条约》,意大利王国正式吞并了的里雅斯特,这一地区被改组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取名威尼斯朱利亚(意大利语:Venezia Giulia,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Julijska krajina,德语:Julisch Venetien,威尼斯语: Venesia Jułia,弗留利语:Vignesie Julie,拉丁语:Carsia Julia)。
虽然与意大利联合了,但是,也让城市的重要性少量降低,新的国家边界剥夺了城市和城市从前的内陆地区。斯洛文尼亚族群(根据1910年的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 25%)遭到逐渐升级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迫害,1920年4月13日的暴乱开始了对斯洛文尼亚人的暴力迫害时期,暴动的组织是为了报复意大利占领军在斯普利特遭到当地克罗地亚人的攻击,许多斯洛文尼亚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毁坏,而当由弗朗西斯科·久恩塔领导的一群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让这次暴乱达到极点,他们放火烧了国民议会(意大利语:Narodni dom),也是的里雅斯特斯洛文尼亚人的社团大楼。
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上台后,一项意大利化的官方政策开始执行,公开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被禁止,到了1927年,所有的斯洛文尼亚社团被解散,同时斯拉夫和日尔曼来源的名字和姓氏在1930年底之前要全部意大利化。
数千名来自于的里雅斯特的斯洛文尼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移民去了南斯拉夫王国和南美,在那里许多人都成了他们各自领域的着名人物,在从的里雅斯特移民的着名斯洛文尼亚人中,有作家弗拉基米尔·巴尔托尔、约西普·里比契奇和法学家鲍里斯·富尔兰以及建筑师维克托·苏尔契奇,同时几千名来自于达尔马提亚的意大利族人从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迁到的里雅斯特。
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斯拉夫民族统一主义开始出现,斯洛文尼亚激进反法西斯组织威尼斯朱利亚革命团(斯洛文尼亚语:Revolucionarna organizacija Julijske krajine T.I.G.R.)在城市中心发动了多起炸弹袭击事件,在1930年和1941年,两场对斯洛文尼亚极端分子的审判由法西斯的国家安全特别法庭在的里雅斯特举行。
尽管的里雅斯特传统的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特征的终止,以及绝大多数德语人口和大量斯洛文尼亚人的迁移出境,城市的总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以至于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
法西斯政权修建了几处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包括近70米高的胜利灯塔(意大利语:Faro della Vittoria),它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之一,的里雅斯特大学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
即使在法西斯政权的高压统治下,艺术与知识的研究和发展也继续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学习。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是重要的视觉艺术流派先锋派作家运动的大本营,以未来派艺术家图利奥·克拉利和构成主义者阿夫古斯特·切尔尼戈伊为代表人物。同一时期,的里雅斯特稳固了它作为现代意大利文学中心之一的角色,诸如翁贝托·萨巴、比亚乔·马林、贾尼·斯图帕里奇和萨尔瓦托雷·萨塔这样的作家都在这座城市生活。而在那些仍然居住在的里雅斯特的非意大利族作家和知识分子中,最着名的是奥地利人尤利乌斯·库吉和斯洛文尼亚人鲍里斯·帕霍尔,知识分子们频繁的与圣马可咖啡馆(意大利语:Caffè San Marco)相联系,直到今天,的里雅斯特的这家咖啡馆仍然在营业。
1938年颁布的反犹太种族法对城市的犹太社区(规模在意大利排第三位)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法西斯的反犹主义运动导致了对犹太人财产和个人的一系列袭击,1942年7月达到极点,当时的里雅斯特的犹太教堂遭到法西斯军队和暴徒的攻击和毁坏。 随着1941年4月纳粹德军入侵和占领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接近了的里雅斯特,从1941年冬季开始,第一支南斯拉夫游击队分队出现在的里雅斯特省,虽然直到1943年末抵抗运动才来到城市里。
在1943年9月的意大利与盟军之间的停战协议生效后,城市被德军占领,的里雅斯特名义上成为新成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由纳粹德国统治,纳粹德国在原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亚得里亚滨海行动地带(德语:Operationszone Adriatisches Küstenland,意大利语:Zona d'operazioni del Litorale adriatico,斯洛文尼亚语:Operacijska cona Jadransko primorje,克罗地亚语:Pothvatno područje Jadransko primorje),以的里雅斯特作为这一地带的行政中心。这个新的行政实体由弗里德里希·莱纳领导,在纳粹的占领下,意大利唯一的带有火葬场的集中营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来,营址位于的里雅斯特郊区的Risiera di San Sabba(斯洛文尼亚语:Rižarna pri Sveti Soboti)。1944年4月4日,近3000名犹太人、南斯拉夫人和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在Risiera被害,同时数千名囚犯在被送往其他集中营之前被监禁起来。
的里雅斯特遭到了盟军空军的轰炸,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活动也变的强大起来,城市的犹太人被驱逐到灭绝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死去。
1945年4月30日,意大利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意大利语:Comitato di Liberazione Nazionale - 缩写为CLN)的唐·马扎里和萨维奥·方达组织了近3500名志愿者,举行了反抗德军占领的起义,5月1日,盟军中的南斯拉夫游击队第8达尔马提亚师抵达并占领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法院和圣朱斯托城堡,那里的德军守卫部队表示拒绝向任何一方投降,除了盟军的新西兰部队外,新西兰第2师沿亚得里亚海北岸的14号公路继续前进并于第二天抵达的里雅斯特,5月2日傍晚,德军投降,但随即被转交给南斯拉夫游击队。
南斯拉夫军队控制了整个城市直到6月12日,这个时期在意大利的编年史中被称作“的里雅斯特的四十天”,这一时期,数百名当地意大利人和反对共产主义的斯洛文尼亚人被南斯拉夫当局逮捕,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失踪,这些人当中既包括前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合作者,也包括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和其他真实的或者潜在的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权造成威胁的反对者。其中一些人被关押在南斯拉夫的集中营里(特别是在斯洛文尼亚的博罗夫尼察),同时其他人则被处决,尸体被扔到喀斯特高原的山洞里。
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和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达成协议之后,南斯拉夫军队撤出了的里雅斯特,的里雅斯特随即处于英美军事管制之下。直到1947年9月,南斯拉夫军事当局和美国人将威尼斯朱利亚地区按摩根线划分,同时《巴黎和平条约》也使得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建立起来。 1947年,的里雅斯特被公开宣布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自治实体,受到联合国保护,形成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城市的管区沿1945年划定的摩根线分为A区和B区。
从1947年到1954年,A区由盟国军事政府管理,这个政府一部分由的里雅斯特的美军(缩写为TRUST)组成 ,由布莱恩特·E·摩尔少将指挥,他同时也是美军第88步兵师的师长,另一部分则是英军驻的里雅斯特部队(缩写为BETFOR)组成,由特伦斯·艾雷中将指挥,他同时也是军政府和部队的首脑。A区几乎覆盖了今天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省的全部地区,除了穆贾南部的四个小村庄在1954年自由港条约解除之后交给了南斯拉夫外。B区则仍然处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军事管制下,由伊斯特里亚半岛的最西部和北部组成,位于米尔纳河和德贝利·日蒂奇角(斯洛文尼亚语:Debeli Rtič,意大利语:Punta Grossa)之间。
1954年,的里雅斯特自由港被取消,广大A区的绝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里雅斯特,都被划分给了意大利。B区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同时南斯拉夫还得到了A区的四个村庄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赫尔瓦蒂尼和耶拉尔季。B区最终被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划分。1954年10月26日,意大利官方正式宣布吞并的里雅斯特,并得到了城市绝大多数市民的欢迎。1975年的《奥西莫条约》的签署最终确定了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边界以及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地位问题。这条边界如今成为了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的边界。
C. 二战中的意大利干了哪些坏事
只要是法西斯,就没有不邪恶的.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曾经丧心病狂的使用了毒气来攻击埃塞的军民,导致了巨大的伤亡,这些毒气主要用于攻击那些久攻不下的埃塞军防御阵地.此外,一位意大利将军曾下令说:"一切能烧的都得给我烧了."
在这道命令下,意大利空军对埃塞的城市和乡村进行了疯狂的空袭,造成大批平民死亡.而且意大利空军时常违规轰炸国际红十字会的车队.曾经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不过,被记住更多的似乎是他们的笑料.谁让他们是唯一一个在非洲吃败仗的欧洲列强呢?
D. 二战时意大利方面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意大利号称三大法西斯强国之一,可是他的战史可以说是最富有幽默感的,偶的神啊…察春渗…怎么意大利这样的国家都能……无语咯……不过既然能号称三强之一,意大利就应该有比其他小弟级的国家强的地方,以下来看看意大利当时的国家情况和战略吧,看看意大利当时如何做会比较划算一些.....
意大利与日本一样,被定义为后起的工业国家,一战当中意大利政府曾经抛弃与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转而倒向英法一边,从而获得了一战战胜国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中,意大利并没有像英、法、美一样捞到什么好处,甚至于还不如仅仅在青岛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从战败的德国手里接收了其在中国的特权和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殖民地,还分了几艘德国大洋舰队的战列舰,而且在之后的海军谈判中赚够了砝码,一跃成为与意大利、法国并立而仅次于英美的二等海权国家。而意大利却连德国的一块海外殖民地都没分到!相比于战争对意大利带来的创伤,这点点收获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乎,意大利国内经济开始倒退,政局变得不稳,新的思潮开始泛滥……政府无法控制局势……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党上台了,意大利成为了第一个独裁集权的法西斯国家。然而,法西斯并没有能够救意大利,从1922年到1931年,意大利的经济局势仍然不断恶化,失业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时,意大利对外的侵略扩张形势也不容乐观。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因为法西斯的独裁和穷兵黩武而有什么大的进步。士气低落内部腐败的意大利军队很快在以后的战争中尝到了苦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希森唤特勒认为意大利和莫索里尼是纳粹德国的榜样而对他们推崇有加,毕竟,意大利也算是个“帝国主义国家”,类似宗旨的政党在那样的国家里取得政权对整个法西斯主义是种鼓励(这里希特勒与莫索里尼还闹了很多笑话)。1935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两场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表现都不怎么样,西班牙内战还稍微好一些,起码旁边还有德国干涉军的帮助,没有出什么大的丑。入侵埃塞俄比亚就比较难看了,差那么一点点就上演了1887到1896年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好戏,要不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和对意大利的压力不够大,很难想象意大利能打下去……总之,战前的意大利外交内困,形势远不如德日两国好(人家好歹军事上过硬,外交冒险也还比较成功,而意大利堂堂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陆军水平连欺负非洲土着都有问题,简直就是搞笑……)。
意大利在处理二败脊战战略的时候,总是处处想与德国日本看齐,想显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实际上,他却是拖累整个轴心阵营的罪魁祸首之一。看看希腊、巴尔干、北非哪个地方有意大利哪个地方就要其他欧洲轴心国部队来填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分散了军力,对意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国而言,为帮助意大利在巴尔干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误就是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来就很宝贵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而且导致了入侵苏联计划的推迟,换句话说,就是浪费了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而且在时间上人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来。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软弱无能的意大利军队,本来50万意大利军队入侵巴尔干半岛是比较有胜算的,即使不顺利,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一败涂地。意大利属于典型的癞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对于意大利来说,二战中比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采取守势,拖住和打击英国H舰队和地中海分舰队,尽最大可能的切断埃及---苏依士运河与英国本土在地中海的联系。而从意大利的实力上来说,做到这些也是比较现实一点的。意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两个岛又扼守着地中海的要冲,意大利空军和海军的作战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战的水平的话,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日子会非常难过的。可惜,意大利拿着当时世界前几位的海军、守着如此良好的地理优势,竟然无法对抗英国一个分舰队……实际上,意大利空军战斗机的性能是很不错的,MC.200系列的水平与ME109属于同级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进的飞机居然没装无线电……这样还能指望意大利空军发挥什么呢?至于陆地战场,不属于意大利的擅长范围,本来应该组织一些比较精锐的部队与其他轴心国军队顶在最前线,而把大量当时属于二流的部队收缩,用于协助德军对付游击队(意大利军队再不济装备也要比游击对强吧)。想象一下,近百万意大利部队作为主力,配合少量德国军队对付游击队,如果指挥得当的话,对游击队的活动还是会有相当的遏制的,这里只说遏制,不说消灭,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游击队都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将其活动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即可,不要幻想去消灭。
意大利对德国最大的贡献居然出现在他倒戈向同盟国一方后……比较搞笑---意大利大量战争物资储备被德军洗劫,导致1943年德国军工生产达到二战时期的峰值。
意大利最大问题在于莫索里尼的愚蠢自大和无能,如果莫索里尼不是那么看重所谓的面子,而是与德国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话,也不至于产生那么多失败和笑话。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统帅的无能更加会误国,个人觉得,莫索里尼是上个世纪仅次于戈尔巴乔夫的第二大败家子......好歹莫索里尼败的是自己的家,戈尔巴乔夫却败掉了70年的苏联......
E. “二战”期间世界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城市
分别为斯大林格勒,莫斯科,长沙,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为轴心国一方,以三巨头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衡圆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源滚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雹拦余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F. 意大利在二战中都干了些什么
意大利在二战中干了些:
1、破坏了希特勒用间接路线孤立英国的计划,使英国惨败之后获得重整士气的机会,发动侵俄战争的时间受到了延缓。
2、一部分的德军在巴尔干战役后又立即加入侵俄的南线,来不及休整,作战受到影响。
3、北非战役使联军有了用武之地并为未来奠定基础,同样在北非战场上的失败,使得希特勒将隆美尔派到北非,但相信失去了“沙漠之狐”雅号而在苏德战场上的隆美尔其价值应远远大于在沙漠中的作用, 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反而对同盟国作了间接的贡献。
(6)二战意大利哪些城市被轰炸扩展阅读:
意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异常糟糕,原因如下:
1、因为国家意识太薄弱,人少的驱逐舰跟潜水艇比战舰还活跃。
2、用大炮机关枪打不过用弓箭的土着人,能用钢铁船打输木船的也只有意大利了。
3、对上意大利军,敌军的士气就会上升,意大利负责的战线就会被突破,连续打赢意大利两次的将军会被人嘲笑。
4、意大利全国上下从来不对战争采取认真的态度,这与其民族性有关。 墨索里尼本人的政绩都是虚有其表,经不起考验。 意大利无意充分利用起战争潜力,造成许多浪费, 意大利军官缺乏职业精神,不务正业。
5、美军登陆意大利,与意大利对峙的时候,美军感觉到意大利人毫无战争意志,因此刻意减弱了攻击力度。一次德军侦察机飞过战场侦查,意大利军指挥官心想面子太挂不住,而下令装作正在作战的样子攻击,美军也毫无干劲地反击。
G. 二战时后期德国有没有破坏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在之前的盟军空袭中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自1943年到1944年的空袭中,佛罗伦萨arno河上除了唯一一座最着名的老桥因为是通行需要被保留下来,其余数座百年古桥全被炸毁,各种古建筑损失严重
由于佛罗伦萨本市毫枝逗无重工业,也无险可守,交战双方在佛罗没有什么必要进行殊死搏斗,无必要进行进行焦土战略,因此樱肆德国脊搭轿人没有大规模破坏,而是主动撤离
H. 二战1941年意大利有哪些战役
二战中意大利军队的十个趣闻
一、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有一个战场,盟军激战一早晨,无一伤亡,惟一的损失是自己的飞机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当成了滩头)。
二、萨拉落登陆战中,盟军在滩头没有遇到抵抗,随军记者报道,盟军在滩头遭遇的最强的抵抗来自于当地动物园因为轰炸流落出来的一只美洲豹,咬伤了两名美军士兵。
三、美军轰炸撒丁岛前面两个小岛,上面驻扎了1万多意大利人,但是最后盟军轰炸总共炸死了40多名意大利人,意大利就接受了美军飞行员的劝降。
四、北非战争前期,一个意大利要塞在英军打了几梭子子弹后就打了白旗,意军指挥官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这时要塞里他的身边堆满了意大利制造的军火。
五、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击队俘虏的德军军官十分惊讶地问:“你们哪来的反坦克炮啊?”当游击队员告诉他是从他们的盟军——意大利人手里缴获的后,他感慨不已:“唉!这些可爱的意大利人。”
六、北非战役,英军坦克向意大利的反坦克炮阵地冲锋,数量不多,冲锋开始的时候,意大利人开炮还击,刚射击了两三分钟,突然停止抵抗,举了白旗,当英国人问及原因,意大利人理直气壮地说道:“因为我们的弹药箱没有撬棍打开,所以我们被迫投降。”
七、 1940年6月30曰,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托卜鲁克上空被意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格拉齐亚尼元帅成了他的继任者。这可能是意大利防空部队在二战中战果最辉煌的一仗了,可与美军猎杀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顺便说一句,巴尔博是二战中被误伤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人。
八、在北非,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遇到一个连的英军设下的路障后就地缴械了。
英军长官通过电台询问坦克手抓了多少个俘虏,得到的回答是1英亩军官,9英亩士兵。
由于战俘太多,英军太不及造战俘营了,只要让军需官发给意大利战俘原材料,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
九、一个德军军官发现两个英军压着差不多一个连的意大利战俘,为了解救他们,向英军射击。结果意大利人终于跑起来了,不过是朝英军阵地跑去。
十、拓扑路克之围时,隆美尔一大早巡视阵地,发现一个精锐的意大利火枪营的防区里空空如野,只有一地鸡毛。
I. 二战中,千机大轰炸炸的是哪里
有上千架规模的轰炸有很多次。
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第二次世界游裤大战中,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为期 5 年的 战略轰炸。这是军事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进攻。
1939 年 9 月德国侵占波兰,英国于 1940 年 1 月开始对德进行试探性战 略轰炸,但规模很小。1942 年 8 月美国第 8 航空队进驻英国后,开始了英美 联合实施轰炸。英美对德战略轰炸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40 年 5 月至 1942 年底止,历时 2 年零 7 个月。大部分 时间是英国单独实施轰炸。
1940 年及 1941 年英国轰炸德国的主要目标是石油和航空工业,英国选 中 10 个飞机制造厂作为目标,但飞机只能到达其中的 3 个;想在 6 个月内使 德国失去 50 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也远未能做到。从 1941 年 7 月开始,英 国开始用主要力量轰炸位于铁路枢纽的城市。曾对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科隆、 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等城市进行夜间照明轰炸,并组织了 3 次“千机轰炸”, 轰炸科隆、埃森和不来梅。使用的飞机除轰炸机外,还有歼击航空兵的飞机 和陆军的飞机。其中最大的一次使用的 1046 架飞机空袭科降,投弹 1455 吨。 美国第 8 航空队于 1942 年 8 月 17 日开始参加对西欧的战略轰炸。但未
轰炸德国本土,只到达德国占领的法、比、荷地区。投弹枯磨桥量只有 1500 吨。 第一阶段战略轰炸,规模和强度都不够大,所以战果不显着,对德国的工业生产和人民心理上的影响都很小。
第二阶段,从 1943 年 1 月至 1944 年 1 月止。这一阶段英美有了统一的 作战目标,加强了对德的战略轰炸的协调。
英美在 1943 年 1 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了战胜德国的作战方针,决 定开辟第二战场,要求两国空军“消灭和瓦解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系统, 摧毁德国的民气,使其武装抵抗能力降到最低的程度”。规定轰炸的优先顺 序为:潜艇工业、航空工业、交通运输系统、石油工业、其他军事工业。但 是英美双方对如何执行这一决定,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英国人主张夜间面积 轰炸,美国人则认为应该选择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目标,加以彻底摧毁,这 要比对许多工业目标给予低度破坏的效果好。美国为此制定了一个“直射” 行动计划,包括 6 个目标系统的 76 个目标,预定从 1943 年 6 月至 1944 年 4 月间使德国的潜艇生产和飞机生产减少 2/3 以上。
在 1943 年中,英国空军首先对德国比斯开湾沿岸的潜艇基地发动一次空 中战役,以后又进行了鲁尔战役、汉堡战役、柏林战役三次摧毁城市的空中 战役。
在此期间,美国第 8 航空队还对德国航空工业、滚珠轴承工厂进行了轰 炸。
1943 年 9 月 27 日,盟军占领意大利福贾机场,11 月美国第 15 航空队和 英空军第 205 轰炸航空兵群进驻意大利。此时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全在英美 飞机航程之内。美国又把新研制的 P—51 远程歼击机投入作战,减少了轰炸 机的战损率。1943 年,英美在空战中击落、击伤德机共 10661 架。
第三阶段,从 1944 年 2 月至 6 月止。这个阶段,英美空军为配合诺曼底 登陆(“霸王”行动)轰炸了德国航空工业和运输系统,夺取了战役和战略 制空权。
2 月 20 日至 25 日,美空军集中突击德国航空工业,共投弹 4000 吨,德 各飞机工厂的厂房被毁面积达 75%。3—4 月继续对飞机工厂和没猛机场大规模轰 炸。对 V—1 飞弹发射阵地进行广泛的突击。2 月至 6 月对柏林、莱比锡、法 兰克福、纽伦堡等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第四阶段,从 1944 年 7 月至翌年 4 月 16 日止。为最后的战略轰炸阶段。 在此期间,集中轰炸了德国的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系统和兵工厂。同时也对 大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这个阶段虽然只有 9 个半月,投弹量却相当于前几 年的总和,轰炸效果十分明显。
随着盟军在西欧的挺进,1945 年 1 月起减少了对石油工业的轰炸,加强 了对交通线的攻击,不但轰炸铁路枢纽,行进中的列车及公路上的汽车也受 到袭击。对大城市的轰炸也没有停止。3 月 11 日,1078 架飞机对埃森投弹4000 吨。12 日,1118 架飞机对多特蒙德投弹 5000 吨。德国已经焦头烂额, 前方后方均遭严重打击,战争机器已无法运转。1945 年 4 月 16 日,美国驻 欧战略航空兵司令斯帕茨宣告对德国的空中进攻结束。
历时 5 年的对德战略轰炸中,英美联合进行 44.4 万次轰炸,出动轰炸机144 万余架次,歼击机 268 万架次,投弹 270 万吨。其中投在德国本土 136 万吨。美国损失飞机 1.8 万架,英国损失 2.2 万架,死亡人数英美各 7.9 万 人。德国损失飞机 57385 架。德国在轰炸中遭到的损失是严重的,仅就城市 被毁来看,据美国统计,从 1939 年 10 月至 1945 年 5 月,英美对 61 个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投弹 50 万吨以上。这些城市人口共 2500 万人,占总人口的 32%。炸死 30 万人,伤 78 万人,无家可归者 750 万人,毁房 360万户,占 全国住房的 20%。按照德国空军部的记录,德国人民死于轰炸者逾 25 万人, 重伤者 30.5 万人,但西德统计局 1956 年发表的数字为平民死亡 57 万人,伤 88.5 万人,还不包括警察、民防人员、外籍工人及战俘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