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为什么意大利那么多歌唱家

为什么意大利那么多歌唱家

发布时间:2023-06-15 10:29:09

Ⅰ 意大利国宝级男歌手

帕瓦罗蒂 Luciano Pavarotti

世界着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早年是小学教师,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亚国际比赛中的扮演鲁道尔夫,从此开始歌唱生涯。

1964年首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登台。翌年,应邀去澳大利亚演出及录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扬挑选为威尔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独唱者。从此,声名节节上升,成为活跃于当前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之一。

帕瓦罗蒂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被一般男高音视为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畅、圆润而富于穿透力,因而被誉为“高音c之王”。他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帕瓦罗蒂全名叫卢恰诺·帕瓦罗蒂,1935年10月12日生于意大利的摩德纳。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号称“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并不识谱。他自己在一次演出结束后透露说,他是依靠他的耳朵和他自己的符号替代音符系统来学习歌曲的。

帕瓦罗蒂的嗓音丰满、充沛,带有透明感的明亮。其中高声区统一,音色宽厚,带有强烈的自然美感。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C5%C1%CD%DF%C2%DE%B5%D9

Ⅱ 意大利有哪些音乐家

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朱赛佩·威尔第。

1、舒曼

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蝴蝶》、《维也纳狂欢节》、《新音乐杂志》等。

2、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着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3、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

4、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5、朱赛佩·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Ⅲ 声乐的欧洲

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其中,古希腊的声乐也以单声部为主,并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的支配,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出色的作品,它们是由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的。可以说这就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随着古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欧洲进入了长期的教会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成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古罗马帝国扩张不仅带来了领土的扩大,也为音乐世界带来了许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优秀艺人及丰富的音乐文化,他们聚集到罗马并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教堂中用拉丁文演唱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即为被称咏的音乐形式。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即着名的《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相当于规定了教堂中演唱教义的歌调。圣咏是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它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堂的氛围。虽然圣咏有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歌调,但由于它只是单旋律音乐,使人乏味。随着发展,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再创造”,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
在圣咏音乐流行的时期,从11世纪起出现了一些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丰富声乐艺术内容的音乐形式。由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城市开始出现了针对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它要求人们用音乐反映生活和世俗的情感。此后,又相继出现了游吟歌手、恋诗歌手、民歌手等专业的歌唱者,他们虽无法完全摆脱宗教的浓厚色彩,但已可堪称为对宗教音乐的大胆突破。
阉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的发展
13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形式,分别由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Alto)担任,圣咏旋律则由男高音(Tenor)担任,后来又加入了男低音声部(Bass)。由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由男童声代替。这些男童是被阉割的男童声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他们的出现曾为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歌剧的产生与发展,他们盛极的时代同时也带来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早在4世纪,意大利就建立了专门训练童声演唱圣咏的歌唱学校,他们遵循古训,严禁妇女在唱诗班演唱,由于童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音色的变化,而不能唱出符合圣咏需要的优美自然的歌声,所以出现了这种不人道的“阉人歌手”现象。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不会随着年龄和身体的成熟而变化,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同时又具备男子的体魄,所以,无需用假声就能发出悦耳的女声。虽然他们的声音不如真正的女声柔美,但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在阉人歌手兴起和盛行的时期,不仅排挤了女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抢占了男声在歌坛上的地位。阉人歌手在欧洲盛行了近两个世纪之久,还有学校和教育机构专门训练阉人歌手。意大利着名阉人歌唱家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就是阉人歌手盛行时期的典范,他们的演唱技巧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容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动摇,人们纷纷要求废除这种不入道的歌唱现象,同时妇女们也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走上舞台,加上此时的男声也通过“关闭”的唱法提高了演唱能力,因此,阉人歌手在18世纪末开始走向衰落。
歌剧与美声唱法的产生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阉人歌手的出现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那么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又从更符合歌唱艺术发展的文化层面促使了美声的发展。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之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言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来演唱自己段落的宣叙调演唱形式。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悲剧朗诵的那种声音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微弱的童声和假声,而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有丰厚声音共鸣,丰满宏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富于穿力的声音。“这些就促使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除了创作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于是就在前人,特别是维基的三幕仅供清唱用的16世纪恋歌剧《安菲帕那索》的演唱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摘自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则进一步使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得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地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以便自己的演唱能达到卡契尼、蒙特威尔第所提出的宏亮、致远、富于戏剧性的声音要求。于是,许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华丽的嗓音,穿过庞大的乐队“音墙”,清晰地把歌声送到剧场的每个落,征服了观众,使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所以可以说“美声”随着歌剧而得到极大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歌唱技术和一种演唱网络,而且还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
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对“美声”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佛罗伦萨乐派
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有—个小组,他们突破传统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声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贵族的宫庭里,在文人的聚会上他们都会尽情地演唱,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当时最早、最优秀的女歌唱家之一。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传统的童声或假声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种强调充分的呼吸,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及宏亮而致远的音质的演唱要求被提出。他们不仅创作歌剧,而且还要不断地对演唱、发声的技巧进行研究。于是,随着《达芙妮》、《犹丽狄契》等抒隋音乐剧的诞生而产生了代表佛罗伦萨乐派风格的演唱要求:在自然、朴素的演唱基础上要求甜美、柔和、典雅,旋律优美抒隋给人以舒适之感。
威尼斯乐派
在17世纪的歌剧史上,蒙特威尔第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剧音乐抒隋的创始人,那么蒙特威尔第则是音乐戏剧性的创始人,可以说歌剧诞生在佛罗伦萨,发展在威尼斯。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宣叙调加大了乐队伴奏的比例,丰富和烘托了独唱的气氛,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佩里和卡契尼的《犹丽蒂契》来自于同—题材,而他写出了戏剧性的悲剧效果。在歌剧的创作上,蒙特威尔第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大胆地使用了转调和半音音阶,在乐队伴奏上,他首创了弦乐器的拨弦和揉弦的技巧。威尼斯乐派使歌剧走向社会,并使其走上了“花腔”——加花演唱的道路,他们追求华丽的演唱技巧和声音效果,他们以高超的声乐技巧出现在舞台上,引起了阵阵狂热。这种戏剧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使Bel canto的演唱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罗马乐派
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罗伦萨人,后定居罗马,成为了罗马有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成为了罗马乐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剧这种体裁在罗马乐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属品。卡瓦里埃在宗教的气氛包围中,创作了寓言性的,颂扬封建道德的歌剧《灵魂与肉体》,以他为代表的罗马乐派的歌剧创作虽然在题材和形式上模仿佛罗伦萨乐派,在演唱上局限于宗教风格,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舞台布景、装置、服装上追求富丽豪华的场面。
那波里乐派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歌剧被那波里歌剧乐派所取代,同时也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他创作的歌剧具突破性,使美声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逐渐形成了那波里的美声风格:重视声音的明净、优美的音质和华丽的声韵效果。同时,他还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教授美声的教师。
17、18世纪美声的演唱风格具体表现在:
1.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力求自然质朴,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
2.培养声音的美学观念,提高鉴赏力,使演唱更加合乎美声的要求。
3.歌唱中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强调Legato(连贯性)及音色的优美,要求歌唱中语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真挚。在即兴演唱高难度的华彩乐段时,要求严格的音准和节奏,流利灵活的乐旬,松弛、明亮、丰满的声音形象。
随着美声的成熟,它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各种技术也日趋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正确的呼吸。美声强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
2.准确的起音。认为美声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喉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声带积极闭合。着名声乐家加尔西亚具体地概括出起音的要领:舌头平放、准确地唱到音高,平稳而不能滑动。
3.声音的连贯性。美声强调保持音质的一致、声音位置安放不变,音与音的连接讲究平滑匀净,音量渐强渐弱控制自如。
4.声音的灵活性。18世纪比较崇尚花腔技巧和复杂的装饰音演唱,所以美声注重训练声音的灵活性,发展音域,打开喉咙,锻炼声音的控制能力应多练习快速音阶、快速走句、跳音,要求声音清晰明亮而准确。
5.声区与共鸣。声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很多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将声区如何划分,Bel canto都始终坚持在教学中统一声区,并认为声区是教学的关键,声区与共鸣是相辅相成的。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
6.吐字和语言,歌唱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美声要求语言中每个元音的发声是清晰准确的,歌唱中的元音转换要圆润、流畅,只有这样,Legato的原则才能在吐字和语言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由此可见美声是借鉴、融合了圣咏、阉人歌手高超华丽的演唱方法,伴随着歌剧的创始与发展,逐渐成熟和完善并成为—个科学的声乐体系,它能在世界声乐史上达到一个光辉的顶峰,所依靠的正是那些严格、准确的技术要求和训练,依靠的正是那些动人的声乐作品和杰出的歌唱家们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由于“美声”这种歌唱方法与风格,很快得到欧洲各国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的采用和接受,并在它的发展中,逐步从地区性扩展为国际性,形成一种具有演唱风格,声乐技术,美学原则和教学理论的声乐学派。
唱法发展新时期
阉人歌手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歌剧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的、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束缚,个性得到解放,爱I青成为人们歌颂的主题,资产阶级浪潮对封建制度进行强烈冲击。进入19世纪,阉人歌手这种不人道的现象逐渐被禁止。l8世纪后期,大歌剧主题大都离不开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对 爱情主题的叙述,并提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因.此歌剧舞台上逐步改变了由阉人歌唱家担任女角的演唱方式,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新演唱形式,这是欧洲歌剧的—个重大转折。为了实现男高音演唱技巧的飞跃,以配合不断发展繁荣的歌剧舞台,经过两百多年的教学和几代人长期实践探索,l9世纪随着“掩蔽”唱法出现使男声获得了稳定的高音,它标志着男高音演唱技巧的质的飞跃,并在歌剧舞台上,以男角为主角的局面逐步形成。可以说,l9世纪是男声的黄金时代,无论从演唱技巧的发展,演唱人才辈出,还是以大量的男角为主的作品涌现,均证明了男声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以贝里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以及法国歌剧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声乐演唱水平,声乐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全盛时期”。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家威尔第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歌剧问世,标志着歌剧创作的新发展。由于他成功地在咏叹调上的创作,使得对声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强烈的情感表现方式,震撼人心的戏剧性,又要具有抒隋性和流畅、灵活和柔美。以马斯卡尼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歌剧演唱技巧又上了新的台阶。而瓦格纳的歌剧由于注重乐队的配置,加重了乐队在歌剧中表现的分量,因此想获得较清晰的演唱效果,演员们必须在发声上要为扩大音量而努力提高发声的技巧。为适应不断发展起来的歌剧舞台,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经历了多次的飞跃,总而言之,歌剧的发展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浪漫主义促使其日趋完美
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艺术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或新的风格,这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及拿破仑专政时期。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不仅是—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问题,而且还是—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在音乐创作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19世纪初的20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威柏”。(摘自张洪岛的《欧洲音乐史》)舒伯特的创作是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等,威柏主要是歌剧创作。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手法上作了许多革新,比如,在主题的音调上加强了抒情的因素,在器乐作品中贯穿了歌曲性的音调等。而在歌曲的创作方面,歌词大都采用名家的诗作,诗意盎然,讲究诗词和音乐浑然—体和“诗化精神”,要求将诗词的内涵充分地用音乐表现出来,同时,加强了伴奏、尤其是钢琴伴奏的表现功能和作用,形成了与歌声共同塑造艺术形象,推进高潮、揭示歌词意境,表现歌词未尽之意的新型关系。随着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为代表的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兴起,便出现了不同于歌剧咏叹调演唱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虽然艺术歌曲的演唱同样运用“美声”技术,但它的演唱风格和技术要求却因内容需要,有别于歌剧。一是艺术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文学杰作,要表现这些诗歌细腻的情感、浪漫的隋调、高雅的格调,就需要运用轻声、半声,以及高音区上渐强渐弱的技术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力。二是艺术歌曲通常用钢琴伴奏,在声音的音量上要求控制,并与歌剧演唱强烈的音响形成了对比。三是艺术歌曲还具有室内乐的性质,不以表现戏剧性的激情见长,而以抒情为主。从而形成了以多种音色、清晰的吐字、细致的语调,以含蓄为贵、阴柔见长的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正如德国当代最着名的艺术歌曲演唱家施瓦尔茨科普高度概括的那样:演唱歌剧犹如用大刷子醮着涂料进行粉刷,演唱艺术歌曲则像是画“工笔画”,需要极细的笔来描绘。以舒伯特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问世,还使欧洲的歌曲创作进入了—个崭新的境界,在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还形成了与歌剧以及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局面。随着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还出现了以音乐会演唱为主的职业歌唱家。
16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确立和发展了美声学派的声乐技术和演唱风格;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兴起和繁荣,不仅出现了与歌剧不同的演唱风格,还造就了许多专门从事艺术歌曲演唱的歌唱家。由此可见,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歌曲创作手法的革新和开拓,对音乐表演和声乐演唱以及音乐教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的声乐舞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多种演唱风格与流派并存。他们的竞争带来了演唱方法的多种多样,同时也是美声唱法日臻科学和完善的表现。

Ⅳ 美声唱法为什么诞生在意大利

艺术歌曲的变迁历史

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在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革命运动,它要求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歌颂爱情,肯定现世生活。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新兴资产阶级特别需要新的音乐来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在帕莱斯特理那(Ciovanni Pietiuig Palestrina,1525—1594)和拉索(Qiando di Lasso,1532—1594)已将多声部复调合唱发展到高峰顶点的情况下,许多意大利作曲家想寻求新的创作天地,以发挥他们的才智。他们认为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存在多条独立旋律的进行,不同声部同时唱出不同歌词对表达词义和情感都是一种干扰,于是提出了“向对位法宣战”,恢复古希腊单声歌曲的主张,以利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于是卡奇尼(Giulio Caccini,1546—1618)出版了题名为“新乐曲”的独唱歌曲集,附上通奏低音伴奏。为恢复早已被遗忘的古希腊悲剧,艺术家们探索试验、在实践中却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和诗人里努奇尼创造了歌剧《达芙尼》,1597年在宫廷里作非正式演出(乐谱现已失传),1600年他们又写出了《优丽狄茜》(Euridice),并作公开演出,于是1600年便成为歌剧诞生之年。

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能取得像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朗诵悲剧台词那样响亮的效果,就得有充分的呼吸支持,消楚的咬字和洪亮又能传远的声音,为了改进演唱的方法,就产生了“美声”(bel canto)唱法,可以这样说:美声“是早期歌剧的产物”。

与此同时产生的其它种类的声乐作品,如坎佐那(Conzone)乐器伴奏的独唱歌曲康塔塔(Cantata),清唱剧(Oratorio)等也逐渐完成了向主调音乐的转变,并有不少佳作问世。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Orfeo),在这部作品中,音乐的旋律性大大加强,出现了咏叹调式的歌曲和主调风格的多声部合唱,并扩大了乐队,从而使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大大提高,这部古老的歌剧至今仍在演出,并有一定的舞台效果。大家熟悉的阿丽安娜(Ariana)的悲歌《让我死亡》以古典式的感情表达使当时的观众泪流不止。蒙特维尔第使歌剧成为意大利最广泛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热衷于创作、演唱和观赏歌剧,意大利和欧洲各大城市都效仿威尼斯建立起歌剧院。继蒙特维尔第之后,活跃在威尼斯的是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l,1602—1676)和切斯蒂(Marco Antonio Cesti,1623—1669),他们更为重视咏叹调写作,在旋律的抒情性上也有所发展。切斯蒂的作品还很重视声乐技巧的发挥。

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的中心地从威尼斯移至那波里。那波里乐派的代表作家是亚·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那波里乐派特别注意发挥人声美,使声乐水平特别是花腔技巧,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乐派在18世纪上半叶闻名于全世界,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这个乐派的大师在工作。但那波里正歌剧是在宫廷剧院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免受到了贵族观众享乐主义趣味的腐蚀影响而日趋衰落,虽经约梅里(Niccolo Jomelli,1714—1774)等努力,也未能克服其危机。与此相反,接近民间生活的那波里喜歌剧却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有佩戈莱西(Giova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普契尼(Nicolo Piccini,1718—1880)、帕伊谢洛(Giovani Pasiello,1740—1816)等。

那波里乐派奠基者亚·斯卡拉蒂的创作能够保持戏剧要求和音乐要求的一致性,没有他的后继者的那些弊病,他确立了三段体咏叹调形式,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素材时,演唱者可添加装饰和花腔。他的创作对学习声乐技巧颇为有益。

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在国外传播,促成了一些国家民族歌剧的诞生。法国,原籍意大利的宫廷作曲家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写出了受到法国古典悲剧朗诵声调影响的法语宣叙调,并在歌剧中加进了豪华的芭蕾舞场面。拉莫(Jjean Philippec Rameau,1683—1764)是继吕利之后的一位富有独创性的法国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比吕利有更多的旋律性和抒情性,和声的运用清晰、新颖,使用管弦乐队也更为充分。英国作曲家帕塞尔(Heny Purcell,1659—1695)写过大量的配剧音乐,其中有不少好的歌曲。他在晚年写的《狄朵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是英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遗憾的是后继乏人。

在音乐史上,一般把文艺复兴后的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在创作上取得成就者大多是意大利人。但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却是两位德国人——巴赫(Joh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亨德尔(George Friderie Handel,1685—1759),他们继承过去的传统,吸取同时代各国音乐的成就,使他们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来的欧洲音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巴赫没有创作过歌剧,其声乐作品大多是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合唱,而且比较注意发展德国本国音乐的传统。亨德尔则不然,他广泛地学习了意、法、德、英各国的音乐文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和清唱剧。美籍华裔斯义桂教授在沪讲学时,再三强调要多唱亨德尔的作品,以利于声音的规范。

十八世纪下半叶七、八十年代德国掀起了“狂飙突进”文艺运动,提倡和人民接近,使用人民的语言,柏林歌曲作曲家舒尔兹(Johan Abraham Peter Schulz,1747—1800)、赖夏特(Johan Friedrich Relchardt,1752—1814)和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创作了颇受人民欢迎的“民间风格歌曲”他们以民歌曲调为素材以哥德(Johann Wolfgag Goethe)等着名诗人的诗篇作为歌词,写出了简单而有艺术性的歌曲。赖夏特和策尔特还是哥德的好朋友,他们的歌曲主要是用哥德的诗谱成的。与此同时,晚年的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也在维也纳推进这一运动。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几位大师在交响乐、歌剧、清唱剧、协奏曲、重奏曲、奏鸣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他们虽然不很注意艺术歌曲写作,但他们有限的作仆品却推进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如海顿在歌曲中加上前奏和间奏,增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莫扎特也写了三十多首受人喜爱的歌曲,其中的《紫罗兰》是一首当时罕见的具有浓厚的浪漫风格的通谱歌,为刚刚兴起的艺术歌曲体裁树立了一个典范。贝多芬用哥德诗谱写的歌曲,真挚纯朴,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三位大师的创作,为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lmann,1810—1856)、勃拉姆斯(Johahnnes Brahms,1833—1897)……开拓出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灿烂前程。

带伴奏的独唱歌曲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于意大利,但是这种写作势头并没有在意大利等国家持续下去,因为意大利人后来更热衷于创作更为精致而复杂的歌剧咏叹调;而德国人则热衷于写芭蕾舞音乐;英国自珀塞尔以后,长期没有出现伟大作曲家,连改编民歌这类事情,也要请外国人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和贝多芬代劳;只有在德国,这种艺术歌曲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兴盛,而且顺利地导向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空前繁荣。

从歌剧诞生以来的十七、十八世纪古典歌曲,它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在声乐写作技术上亦有可供借鉴之处,而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则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真正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好教材。

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声唱法”(Bel Canto),也有称之谓“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与十九世纪大歌剧形成后的“美声唱法”,即“新美声时期”的唱法上是有所区别的。大歌剧形成前的意大利歌剧称之谓正歌剧或严肃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中唱主角的都是阉人歌手,如着名的意大利阉人歌手法瑞奈里(Farinelli)和卡法瑞里(Caffarell)等都是人人皆知的歌唱家,很多歌剧作曲家如蒙特维尔第、卡西里米、亨德尔、格鲁克、莫扎特等都为阉人歌手创作。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Ⅳ 意大利吸引艺术生的魅力在哪

无可比拟的艺术氛围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化艺术方面的历史悠久, 意大利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与音乐财富着称世界,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歌剧之王威尔第、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男高音帕瓦罗蒂都诞生于意大利。众多珍贵的艺术城市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让这个国家成为创造的沃土。

丰富的艺术宝藏同时也推动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更使得意大利制造的产品具备了高质量的艺术和技术内涵。正因为此,意大利成为全世界学生学习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设计的最佳目的地。

意大利是世界上有名的设计国度,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珠宝设计、汽车设计以及其它设计名扬全球,意大利能够提供一种理想的设计学习环境。中国留学生到意大利深造,将感受到国内没有的艺术文化底蕴,这也是众多艺术类人才心中梦寐以求的追求。

高质量的教学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家长选择其成为孩子以后发展的学堂无一例外肯定是由于那里的教学质量让家长感觉不一般。意大利有米兰理工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大学,其文凭在世界各国都能得到认可。意大利艺术的知名度更是无可厚非。还有,意大利学校教学严谨,对学生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使学生专业技能能够掌握的非常扎实,外出就业竞争优势较强。

较低的留学费用

在留学选择上,家长和学生对留学费用、环境及专业更为关注,相比英国、美国等国家高额的留学费用,意大利的高性价比留学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留学费用不单单指的是学费、住宿费,还要包括生活费。

意大利不把教育作为国家的营利产业,这一点是意大利一直以来保持的传统。意大利所有的公立大学都是不需要教育学费的,每年只有少量的注册费(注册费可以申请减免,最多减免2/3)。意大利的生活费相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是最低的了。

意大利大学还设立高额奖学金,只要认真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减轻经济负担;课余时间,还可以勤工俭学,赚一些生活费用。

意大利大学的医疗福利水平都很高,只要参加了学生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了。

入学门槛不高

意大利大学属于宽进严出型。艺术生留学意大利的申请条件也比较容易,所需的分数要求也比较低,这对于文化成绩不好的艺术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梦中福音。不过要去到意大利留学,语言才是艺术生申请的第一道关卡,其次,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艺考,还要进行笔试,参加心仪院校的统一考试。

艺术生就业前景看好

意大利留学艺术类学生学成后可以留在意大利就业,在艺术团体或者相关的行业任职。同时,留学回国的艺术生,很受国内各艺术高校或者公司的欢迎,一般来说,在国内的就职或任教不成问题。此外,由于有留学经历,在专业水平,艺术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艺术类留学生比如国内艺术生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许多留学回国的学生,都会本人进展事业,从事如音乐经纪人,设计师等,所以无论前景和钱景都很乐观。

而且意大利语人才稀缺,额外受到重视。意大利艺术留学生,除了收获艺术能力的提高外,精通意大利语也成为一大优势。翻译行业、旅游行业、企业外派以及政府与高校等纷纷向他们抛出了绣球。无论是随团翻译、接访意大利或拉美国家游客、外派至意大利或南美国家进行商务贸易还是促进中西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更深层次合作,意大利语人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经历带来思想成熟和眼界开阔,除了在艺术水平上的进步,留学经历还带给留学生思想和个人能力上的成长。

意大利堪称是世界顶尖艺术院校的集中地,以世界十强美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和罗马美术学院为首的众多意大利顶尖艺术名校每年都在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留学生。此外,意大利艺术院校凭借其首屈一指的专业含金量和毕业生高就业率,以及公立院校“免学费”的利好政策,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生。目前,意大利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生优选的出国选择。

Ⅵ 推荐几个意大利着名的男女歌手,越多越具体越好~

1.安德烈·波切利:

1958年9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拉亚蒂科,意大利盲人男高音歌手,毕业于比萨大学。1989年,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唱才华被发掘,开始接受专业指导。1992年,受邀与鲁契亚诺·帕瓦罗蒂合作录制歌曲《求主怜悯歌》。

2.鲁契亚诺·帕瓦罗蒂:

又译巴佛洛堤,生于意大利摩德纳,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世界着名三大男高音之一。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亚国际比赛中的扮演鲁道夫正式开始唱歌生涯。1964年,首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登台。1967年被卡拉扬挑选为威尔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独唱者。

3.提杰安若·费洛:

1980年2月21日出生,意大利拉丁流行男歌手。1997年,他参加了意大利歌曲节,但是在第一周的选拔就被淘汰了。而在1998年的比赛,他是12位入围者之一,并且被Alberto Salerno和Mara Majonchi两位制作人发现。

4.罗拉·普西妮:

出生于意大利,被誉为意大利流行歌坛首席女声。2002年华纳唱片公司为她出了专辑《From the inside》。爱情冒险的感觉、宽厚的音域和意大利风情,成为她的特色。

5.艾罗斯·拉玛佐第:

是意大利着名的国宝级男歌手,风行拉丁流行乐坛达20多年之久。他在1984年以"应许之地"(Terra promessa)在圣雷莫歌唱节新人组中得名。接着艾罗斯发行了一连串的专辑张张销售成功。他感人的自传性民歌以及摇滚曲调让他在意大利乐坛以及国际乐坛都很出名。

Ⅶ 为什么德国能出那么多优秀的哲学家,意大利能出那么多的文学家艺术家

第一个问:

地理的因素。德国位于中欧,天气寒冷,有效的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德国人喜欢呆在家里。德国人天性沉默、严肃,所以在家就靠看书和思考打发时间。这些有益的脑力活动,促进了德国人思辨能力的发展,寒冷的天气有助于思维的活跃,这为哲学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因素。德国的主体是普鲁士,而普鲁士的经济在中欧是非常发达的(最后统一德国的就是普鲁士)。哲学是一种闲暇的享受,只有有闲暇时间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学。多数德国哲学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所以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生存去学一门技术(德国的学徒制很完善,终身性的)。这也是一个基础。
当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体。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曾有一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因为大师不会孤零的出现,大师的出现是有背景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又是德国人)说过一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人类的文明集中大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这可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来概之。在哲学蓬勃发展的时候,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根本原因。
德国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分裂期时期,总有势力想成就伟业,统一国家,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谓礼贤下士),所以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会增强。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营养。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等等,都是绝好的例子。
经济学讲求供需,哲学亦是如此。只有社会有需要,才会有供给。德国社会的分裂,使得国家遭受不少的耻辱,所以他们需要一些理论来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国家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哲学在一战后横行德国的原因)。所以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改造,哲学理论不断出现。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单个因素所能决定的。当这所有的因素(我举的因素可能不完整)汇集在一起时,事情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这或许就是答案。

第二个问:
①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③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④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Ⅷ 为什么古典期的画家都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音乐家都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

之前有很多人都解答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也谈点个人看法。

的确,欧洲古典的着名画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着名音乐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国家也有)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存在。我想除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缘方面的因素以外,跟这几个国家民族的性格似乎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一时期德国也产生过伟大的画家。如巴洛克画派的前期代表画家鲁本斯就是德国人。而另外一个国家俄罗斯,也产生过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等。

Ⅸ 意大利音乐辉煌时期......

意大利音乐

意大利音乐在欧洲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在声乐(主要是歌剧)、器乐(主要是弦乐)方面都起了开拓者的作用,对西欧各国的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

民间音乐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街头小调、威尼斯船歌、塔兰泰拉舞曲、西西里舞曲等,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们看作是民间音乐。其实它们主要是城市音乐或流入城市后而逐渐城市化了的民间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民族学家们才开始采集和系统地深入研究意大利民间音乐。他们认为意大利民间音乐可分为 4个地区:①地中海(南方)地区。其特点是以清晰的曲调(而不是以和声或节奏)为基础。调式体系是小调性的,可能有近东和印度的影响。曲调中有装饰音,多为独唱,音调高亢,节奏自由。②北方地区。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现代的大调和几种小调,曲调华丽而有装饰性,常常是复调的合唱,有严格的节奏型,多为分节歌形式。③中部地区。曲调华丽,富于装饰性,多为独唱,发声法有北方式的和南方式的两种,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歌词多为抒情的。④撒丁地区。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他声部不唱歌词,只唱衬词(“乒巴拉、乒巴拉”)。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专业音乐 意大利专业音乐的早期发展,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音乐文化,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塞诺斯生在意大利的塔兰托,该地后来成为罗马音乐文化中心。古罗马音乐除军乐外,高度发达的声乐和戏剧音乐都来自古希腊。

中世纪 从4世纪起,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中,音乐占主要地位。日课以唱犹太教的“诗篇”为主,加添了源于叙利亚的“交替合唱”,并且采用了源于古希腊和叙利亚的“赞歌”形式。米兰的主教安布罗斯以此为基础,审订了一套安布罗斯圣咏。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从教会音乐中选出一些典型歌调,制定了演唱规则,编成唱经本,并在各地设立圣咏学校加以推广(见素歌)。这种搜集圣咏和编订工作,在7世纪继续进行,安布罗斯圣咏大部分也被收集在内。这是一项集圣咏之大成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在编订中排除了歌调中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地方教会的反抗。例如,米兰教会便保留了自己的有世俗因素的歌调。

9世纪,法国的“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在意大利盛行起来,受到教会的反对,除少数歌调外,其余全部禁止传唱。中世纪的乐谱都是采用符号记谱法,但不能表明准确的音程。10世纪,圭多(阿雷佐的)发明了有线记谱法,他还创造了六声的音阶唱名法,今日盛行的音阶唱名法就是从它改进来的。

8世纪以前的世俗音乐,今日已无从考证。从19世纪发现的世俗音乐的符号谱来看,歌词为拉丁语,节奏比宗教音乐复杂。11世纪,法国的吟唱诗人流入意大利,不久意大利也出现了吟唱诗人。他们不限于为宫廷服务,也为市民阶层服务。他们所唱的内容多为世俗化的宗教诗。12、13世纪,意大利吟唱诗人的创作十分繁荣,曲调丰富,但由于是口传的,已经散失。13世纪,阿西西的圣弗兰奇斯(约1182~1226)提倡一种一般民众唱的赞歌,称“劳达”,这是一种单声部的意大利语歌曲,受吟唱诗人的影响很深,后来这种体裁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以后,由于市民阶层的觉醒,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形成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风格的“新艺术”时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声部、三声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风俗歌曲(如猎歌)及器乐繁荣的基础。当时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罗伦萨的管风琴家、盲人音乐家F.兰迪尼。这时定量记谱法已经流传。在音乐创作中只承认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很紧密。牧歌有器乐伴奏,巴拉塔为三段式结构,猎歌为卡农曲式。这时产生了专业音乐学校,音乐理论得到发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诺就是当时着名的音乐理论家。15世纪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体裁“弗罗托拉”的繁荣时期,16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与它相似的“维拉内拉”。这些歌曲对确立和声性的主调音乐有重要意义。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阶层,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由于佛兰德作曲家A.维拉尔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是威尼斯乐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乐里切尔卡(赋格曲前身)的创始人。维拉尔特和他的弟子们把“弗罗托拉”与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乐派对牧歌的贡献给后来的L.马伦齐奥、C.杰苏阿尔多和C.蒙泰韦尔迪的创作以很大影响。这 3位音乐家完成了牧歌发展的最后阶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牧歌的题材主要是表现爱情生活,但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已经出现了戏剧性因素,蒙泰韦尔迪的牧歌中戏剧性因素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并且加添了器乐伴奏。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普遍运用了爱奥利亚调式和伊奥尼亚调式,这样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强。

继维拉尔特之后,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儿G.加布里埃利发展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风格:力度变化鲜明,广泛采用装饰手法,合唱和器乐合奏(管风琴、乐队合奏)形成对比。这时的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不断进行改革,出现了各种乐器的改革家。N.阿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尔内里 3人在小提琴制造工艺上达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鲁奇(1466~1539)发明了新印谱法,促进了音乐的传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乐体裁相继出现;舞曲体裁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的组曲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莱斯特里纳为首的罗马乐派,发展了天主教宗教音乐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为使歌词清晰,他简化了复调,使其更接近于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中确立的和弦式的写法。他的典范的合唱作品特别纯净清朗、安谧静穆。

16世纪末在托斯卡纳、费拉拉和佛罗伦萨都掀起了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运动,同时也是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的过程。在佛罗伦萨,以理论家V.加利莱伊为首的“佛罗伦萨伙伴”艺术小组,要求复兴古希腊悲剧和摆脱尼德兰复调音乐压倒一切的传统影响,确立了叙唱风格的最初的歌剧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内康塔塔以牧歌为主要基础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博洛尼亚等地发展起来,在A.斯卡拉蒂的创作中达到完美的形式。教会康塔塔是从经文歌演变而成。从F.内里(1515~1595)的“劳达”中产生了清唱剧的萌芽,后来在G.卡里西米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歌剧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开办了公开演出的歌剧院。蒙泰韦尔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剧作家,他把富于表现力的朗诵调,如歌的咏叹调,宽广的重唱熔于一炉,形成所谓“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剧风格。

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时期 17~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中心从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发展了正歌剧体裁,在歌剧咏叹调和序曲等形式的发展上都有重大贡献。但这种体裁后来变成声乐家炫耀技巧的化妆音乐会,削弱了戏剧内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齐奥是18世纪最着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器乐方面,从“法国坎佐纳”、歌剧的管弦乐中所用的数字低音技术演变出与合奏协奏曲有密切关系的所谓“里托内洛体”的反复形式;由三重奏鸣曲、固定低音等演变出了变奏曲式。这时宗教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小提琴演奏家都从事作曲,对弦乐器与哈普西科德的奏鸣曲、合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维瓦尔迪等人的创作成为意大利巴罗克音乐的典范。维瓦尔迪的协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标题音乐的范例。

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进入由巴罗克向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D.斯卡拉蒂受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M.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G.B.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杰出的大提琴家L.博凯里尼是18世纪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的大师之一。18世纪中叶在那不勒斯产生了歌剧新体裁趣歌剧。它的题材来自城乡民间生活,音乐接近民间音乐,是一种与宫廷贵族的正歌剧相对立的平民歌剧艺术。它的最着名的代表作曲家为G.B.佩尔戈莱西、G.帕伊谢洛、D.奇马罗萨。

19世纪的歌剧和器乐 19世纪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动和受异族压迫,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歌剧外,其他领域的音乐家都到国外活动,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别是《24首随想曲》)优美如歌,富于大胆的幻想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发扬了民族风格。他的演出和创作,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欧洲浪漫主义器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G.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V.贝利尼的英雄歌剧《诺尔玛》表达了解放祖国的热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时曾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G.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产歌剧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语言,使它在音调上接近民歌的优美曲调。他们善于创作发挥歌唱家特长的曲调,史称他们为“美声学派”(见美声歌唱)的歌剧作家。这时意大利的着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 3部歌剧《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19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歌剧进入威尔迪派与瓦格纳派之争的时期,当时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纳迷”,常常流之于单纯模仿。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为A.博伊托,他的歌剧《靡菲斯特》在当时享有盛名。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出现了新的流派——真实主义,其代表作曲家为P.马斯卡尼、R.莱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们的歌剧题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为社会中受压迫的小人物。他们推崇威尔迪和法国G.比才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音乐的激情和情节的戏剧性,曲调流畅,通俗易懂。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带有自然主义痕迹。

现代音乐 19世纪末意大利器乐在德国的后期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复兴。这时最突出的是钢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创作借鉴德国J.S.巴赫、R.舒曼、F.门德尔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传统,与F.李斯特和瓦格纳相对立。进入20世纪后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义,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卡塞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组织“意大利现代音乐协会”,推动意大利音乐的“现代化”。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响曲和3部歌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间曲调为基础的管弦乐曲《意大利》。意大利器乐复兴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劳斯、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和声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结构上则受德国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现代器乐作曲家还有G.F.马利皮耶罗,他立志发扬从格列高利圣咏以来的意大利音乐传统,他的交响乐与19世纪的一般交响乐不同,是意大利古典交响乐以现代形式的再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从印象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在现代歌剧创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泽蒂。他的创作风格是在钻研民族音乐的古典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剧,把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与C.德彪西式的细腻的朗诵结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惨案》等使他名扬国外。雷斯皮吉根据德国剧作家H.霍普特曼的题材写的《沉钟》(1927),以及晚期他转向新古典主义后,自由改编的蒙泰韦尔迪的歌剧《奥尔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马利皮耶罗作有歌剧连续剧3部,每部由3部歌剧组成。他的最着名的歌剧是《换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则作有模仿意大利18世纪喜歌剧风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权统治时代,意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谓“民族的”、“历史主义”的蛊惑宣传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响。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剧《诱惑的沙漠》,就以雄伟的风格美化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L.达拉皮科拉则坚决反对法西斯政权及其艺术政策。他的独幕歌剧《夜飞行》(1940)和《囚徒》,曾在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组歌《囚徒之歌》,由《玛丽·斯图加特的祈祷》、《博埃蒂奥的号召》、《萨沃纳罗拉的诀别之歌》3部组成,是抗议法西斯恐怖统治和支援人民抵抗运动的力作。

40年代许多作曲家包括马利皮耶罗都转向严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 )、L.诺诺、B.马代尔纳(1920~1973)、L.贝里奥(1925~ )都是受后期 A.von韦贝恩派和先锋派思潮影响的激进作曲家。诺诺虽然是“先锋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必须创作为人民所理解的艺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乐语言,采用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节奏;为了使效果强烈感人,他还利用带有说白的合唱。这些合唱事先录在录音带上,然后在几个扬声器中播放产生逼真的效果。他写的歌剧《褊狭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近年,诺诺在复兴B.布莱希特的戏剧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力求把现代政治戏剧结构与音乐表现手段结合起来。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意大利那么多歌唱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古城有哪些 浏览:257
为什么伊朗新增为负 浏览:571
中国海关怎么考 浏览:42
哪个银行可以转账到意大利 浏览:439
意大利和哪些国家接攘 浏览:692
伊朗为什么封微信 浏览:46
越南车牌是哪个 浏览:901
越南怎么去河口自治县 浏览:687
日本修士和中国考研哪个好 浏览:658
今年中国富豪有多少破产 浏览:659
娶个伊朗的女人需要多少钱 浏览:26
中国居民手机多少部 浏览:27
意大利和澳洲哪个留学好 浏览:933
伊朗奥运金牌升什么旗帜 浏览:122
中国有多少人住在平原 浏览:7
印尼工业营业执照翻译多少钱 浏览:57
中国人一般可以活多久 浏览:236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广州 浏览:758
意大利的白松露是什么 浏览:342
英国人用什么做工具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