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意大利士兵在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死亡,致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阿斯利康疫苗致死的原因还在调查中,需等待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
截止到目前,丹麦、挪威、冰岛、保加利亚等国暂停接种该公司疫苗。奥地利、意大利、卢森堡、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先前停用相关批次的阿斯利康疫苗。
⑵ 意大利开棺验尸的情况怎么样了,会向全世界公开吗
其实对于意大利来说,并没有找到自己所谓的零号病人,而对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流行病学家医学教授迪卡里寻找所谓的意大利零号感染者,也只不过是对意大利在2019年就已经发生的流感病毒死亡状况,表达出更多的怀疑。正是基于这样的怀疑,迪卡里教授才准备进行开棺验尸,从而来寻找意大利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传染。
因此,基于这几方面的因素,意大利的医学教授迪卡里对于意大利2019年10月出现的特殊流感死亡病例进行开棺验尸,其结果根本就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意大利寻找所谓的零号感染者,也同样不会在短期内被追查,再加上意大利还将面临来自于他国的政治压力,恐怕意大利不会在短期内对外公布这样调查的结果。
⑶ 意大利尸检结果,若认定美国导演了疫情传播,国际社会将发生什么
如果意大利的尸检结果显示是美国制造了病毒并导演了这场疫情,那么美国政府将成为全人类的敌人。不过美国政府制药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各国生物学家都已经公认“新冠病毒不可能被人为制造出来”,但并不排除病毒起源于美国。新冠病毒可能是美国生化研究的衍生物,或者说某些病毒样品不小心泄露发生了变异,如果以上猜测成真,那么美国政府将承担疫情扩散的主要责任,因为病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不过事情会如何发展,还要看意大利政府有没有勇气公布真实调查结果,如果是对美国不利的结果,意大利有可能借此“敲诈”美国的医疗物资。也有可能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向意大利政府,最后这件事可能不了了之,但无论出现哪种情况,相信总有真相大白的那天。如果真是美国的责任,那么它是逃不掉的。
⑷ 约翰.保罗一世, 原名艾尔比诺.卢西尼亚。担任教皇只有33天,素有“微笑教皇”之称。谁能更详细的介绍一下
教皇约翰·保罗一世(拉丁语IoannesPaulusPP.I,意大利语GiovanniPaoloI),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前任天主教教皇,梵蒂冈城国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皇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皇的权力更迭。约翰·保罗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皇。
在意大利,约翰·保罗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约翰·保罗一世
本名AlbinoLuciani
出任1978年8月26日
卸任1978年9月28日
前任保禄六世
继任约翰·保禄二世
出生1912年10月17日
意大利,贝卢诺省,
Canaled'Agordo
去世1978年9月28日(65岁)
梵蒂冈宗座宫殿
1.背景
1.1.早年生活
阿尔比诺·卢恰尼出生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区贝卢诺省的佛诺德康埃尔市。他的父亲乔瓦尼·卢恰尼是一个砖匠,母亲名字叫BortolaTancon。阿尔比诺有两个弟弟,Federico(1915-1916)和Edoardo(1917-2008),还有一个妹妹,Antonia。
1923年,卢恰尼开始在费尔特雷一个小修道院学习神学,在这里,老师发现他“相当的活跃”。不久,他前往贝卢诺省神学院进修。在此期间,他曾想加入耶稣会,但是被神学院院长,GiosuèCattarossi主教拒绝了。1935年7月7日,卢恰尼成为了一名神父,随后,他在佛诺德康埃尔市成为一名助理牧师。不久,他成为了贝卢诺省神学院副院长和神学教授,教授教义神学,宗教伦理学,教会法律以及神学艺术。
1941年,卢恰尼希望前往教皇格列高列大学进修神学博士学位。这要求他必须在罗马完成至少一年的学习。然而,贝卢诺神学院的前辈们希望他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继续在神学院执教。1941年3月27日,教皇庇护十二世亲自颁布诏令,给予了卢恰尼可以不前往罗马学习的豁免权。卢恰尼的学位论文(“人类灵魂的起源:由安东尼奥·罗丝米尼想到的)猛烈的攻击了安东尼奥·罗丝米尼的宗教理论,他凭借这篇论文以极优秀的成绩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1947年,被任命为GirolamoBortignon主教的辅理主教。2年以后,他被任命为教区教理问答的负责人。
1958年12月15日,卢恰尼被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任命为意大利威尼托教区主教。教皇在两位主教Bortignon和GioacchinoMuccin的协助下亲自为卢恰尼举行了祝圣礼。作为主教,卢恰尼全程参加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1969年12月15日,他被教皇保罗六世任命为威尼斯教区宗主教。他于1970年2月3日在他的主管教区就职。1973年3月5日,在枢机主教团会议上,教皇擢升他为S.Marco枢机主教。卢恰尼以谦逊打动了教会。最好的例子是,一次教皇保罗六世将他的教皇披肩披在了卢恰尼的身上,而卢恰尼却表现的非常忐忑不安。他在他的第一次奉告祈祷中回忆了这件事情:
“教皇保罗六世当着20,000人的面让我的脸红到了耳根,因为他把自己的披肩脱下,披在了我的肩上。我从来没有这么脸红过!”
2.当选教皇
2.1.1978年8月的秘密会议
在1978年8月的红衣主教会议中,卢恰尼在第四轮投票中被选举为罗马教廷第263任教皇。他选择了“约翰·保罗”作为教皇的名称。这是罗马教廷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双名作为教皇名称。在他的奉告祈祷中他解释道,这是为了向他的前任者,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以及保罗六世致以敬意。前者任命他为主教,而后者任命他为威尼斯宗主教以及枢机主教。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教皇名称中使“一世”的教皇。在意大利,约翰·保罗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有评论者指出,卢恰尼的当选和传闻中枢机主教团内部的派别纷争有关:
保守派和元老院支持GiuseppeSiri枢机主教,因为他行为趋于保守,甚至有可能改变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所作出的一些改革。
受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改革所带来好处的自由主义派以及一些意大利的枢机主教则支持GiovanniBenelli枢机主教,但是他因为有“独裁主义”的趋势而受到反对。
还有少数派支持SergioPignedoli枢机主教。他相当自信宣称自己就是教皇最可能的人选,甚至进行了节食减肥以能够穿上教皇的白色法衣。
除了意大利籍的主教外,枢机主教团日益增加的其他国籍的枢机主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枢机主教(后来的约翰·保罗二世)。
在接下来几天的秘密会议中,枢机主教们在一致愉悦的气氛中宣告,他们已经选出了“上帝的继承人”。
阿根廷的EardoFranciscoPironio枢机主教说:“我们见证了道义的奇迹。”随后,德蕾莎修女评论说,“他是上帝最好的礼物,他让上帝爱的光芒照耀在世界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东正教列宁格勒和明斯克郊区牧首Nikodim在出席卢恰尼就职典礼的时候突然去世。新教皇在他最后的时刻为他做了祷告。
2.2.教会政策
2.2.1.教皇人性化
约翰·保罗一世上任后,很快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使教皇“人性化”,包括公开的承认上文所述的保罗六世任命他为威尼斯教区宗主教时候他脸红的事情。他也是第一位用单数"I"而不是庄严复数"royalwe"来自称的现代教皇。然而,教廷关于他演讲的记录常常会由他的助理将"I"改回“royalwe”,以适合公开发表或者刊登在罗马观察家报上。他也是第一位拒绝教皇御座的教皇,但是最后在教廷的极力说服下,为了让他的信徒可以看见他,他还是使用了教皇御座。
他也是第一位拒绝接受加冕礼的教皇。他以一个简单的就职典礼宣告了他开始行使教皇的权力。他评论道:“我们应该意识到,上帝不仅仅是我们的圣父,也是一位慈祥的圣母。”这加强了他在公众心中一位“牧师教皇”的形象。
2.2.2.通喻
约翰·保罗一世打算准备一次通喻,以巩固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教皇曾说,“这是一项有长远影响的非凡的盛会,是教会的进步”)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加强教规对天主教牧师和信徒的规范。在教规方面,他不仅是一个改革者,而且是一些规定的创始者,比如将每个教堂1%的收入转赠给第三世界那些贫穷国家的教堂。另外,阿根廷军政府总统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在梵蒂冈的访问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教皇提醒他,在所谓的“肮脏战争”中,他的军队出现了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
2.2.3.道德神学
一些学者将约翰·保罗一世的道德神学描述的非常“自由化”,甚至,如果他在位更久一些的话,可能会推翻教廷反对生育控制的政策。因此,这成为了“约翰·保罗一世被谋杀”理论的一个论据。
2.3.个人特点
约翰·保罗一世被认为是一个娴熟的交际家和作家,他留下了一些作品。他在任威尼斯教区宗主教的时候写了一本书《Illustrissimi》,这本书里记载了他给一系列历史人物或者虚构的人物写的信。仍然现存的有他写给耶稣基督,大卫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匈牙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皮诺曹等人的信,其他的已知收信人包括马克·吐温,查尔斯·狄更斯以及克里斯托弗·马洛等人。
约翰·保罗一世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亲切。但是,有报道说,在梵蒂冈城中,他被认为是一个聪明但是不能胜任教皇职责的人,尽管英国作家DavidYallop(在他的书“InGod'sName"中)说这是梵蒂冈内反对约翰·保罗一世政策的人暗中对他污蔑的结果。JohnCornwell说,“这些人压根看不起卢恰尼。”一位资深的传教士谈及卢恰尼时候说,“他们选了“彼得·塞勒斯”(喜剧演员,以演技出色着名)做教皇。”批评家们经常拿卢恰尼布道时提到皮诺曹来和庇护七世、保罗六世的一些着名的演讲做对比。去过梵蒂冈访问的人经常会提及卢恰尼的的寂寞以及他受到孤立的处境。他们还意识到,卢恰尼是几十年来唯一既没有外交职务(如庇护六世和约翰二十三世),也没有元老院职务(如庇护七世和保罗六世)的教皇。
但是不可否认他个人魅力的巨大。他的个人魅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他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和蔼、优雅和善良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他当选教皇后第一次与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见面时就形成了。他和蔼的形象甚至让他在说话前就被别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二是他的言辞魅力,尤其是媒体,常常被他的言辞所倾倒。他是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罗六世的演说就像是宣读博士论文。约翰·保罗一世为天主教带来了温暖,笑声,“快乐的因子”,以及大量媒体友善的报道。
约翰·保罗首度承认,教皇这个职位的前景吓坏了他(教皇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位,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因此,教皇很少长寿),而他承担起这个职责是由于其他枢机主教的鼓励。他经常对他的助理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教皇的职位。尽管教皇保罗六世的使徒法典《RomanoPontificiEligendo》明确规定约翰·保罗应该被加冕,可是他仍然拒绝接受传承数千年的教皇加冕礼以及教皇的三重冕。取而代之的是,他选择了简单的教皇就职弥撒。约翰·保罗一世一直恪守他谦逊的座右铭,在他上任第一天进行的着名的奉告祈祷中,他的友善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逝世
1978年9月29日,将要黎明的时候,有人发现坐在床上的约翰·保罗一世已经去世了。此时,距他担任教皇仅仅33天的时间。梵蒂冈发布声明说他们65岁的教皇可能因前一天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然而,为了证实这个“不确定的诊断”所应该做的尸体解剖却没有进行。这个不确定的诊断,以及随后官方发表的前后矛盾的声明,让很多人认为教皇可能死于谋杀。人们的疑点在于,谁发现了教皇的尸体,什么时候发现教皇已经去世的,以及教皇去世时手上拿的文件的内容。
梵蒂冈墓穴中约翰·保罗一世的墓地
对教皇死因的猜测在教皇去世后就开始传播了。一种传闻声称,来访的Nikodim牧首的去世是因为喝了原本为教皇准备的含有毒药的茶。实际上,Nikodim牧首去世与教皇去世相隔时间过久,而且,没有证据证明牧首是被毒害致死的。可是,这一次尸检仍然未能进行,因为牧首刚刚去世就被进行了防腐处理。
另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指出,教正准备将一些梵蒂冈高级官员解职,因为他们有贪污行为。教皇遗体立即做了防腐处理被怀疑是为了防止尸体被解剖。梵蒂冈坚持声称,根据梵蒂冈法律,对教皇遗体的解剖是被禁止的,然而,有人从AgostinoChigi的日记中找到证据,1830年,梵蒂冈对教皇庇护八世的遗体进行了尸体解剖。
关于教皇被谋害的怀疑和假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疑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教皇生前拟定的梵蒂冈彻底的人事变动、黑手党活动频繁的意大利以及随后在对梵蒂冈银行及其附属公司所进行财务调查时发生的谋杀事件。
4.影响
除了拒绝教皇加冕礼之外,约翰·保罗一世在如此短的执政时间里没能给梵蒂冈和罗马教廷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而教皇的去世也暴露了梵蒂冈高层人士管理上的许多问题。即使那些竭力批判不实传闻的高层人士也承认,对于教皇逝世,梵蒂冈确实有许多“不当处理”。其余的教众仍然认为,这位充满魅力的“微笑教皇”的逝世的原因,至今也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4.1.封圣的过程
约翰·保罗一世去世后不久,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就要求启动对他的封圣的程序。然而,这个程序一直到1990年,才在226名巴西籍主教(包括4名枢机主教)的集体请愿下开始。
2002年8月26日,VincenzoSavio主教宣布开始为约翰·保罗一世的封圣做前期的文件以及证据的采集。2003年6月8日,梵蒂冈宣圣部对这项工作表示赞同。11月23日,在宣圣部枢机主教JoséSaraivaMartins的主持下,在贝卢诺大教堂宣布正式开始约翰·保罗一世的封圣进程。
随后,对约翰·保罗一世生平和奇迹的调查于2006年11月11日在贝卢诺省的一个庄严的弥撒中宣告结束。神迹的证据是,一位名叫GiuseppeDenoradiAltamura的人声称他的癌症奇迹般的康复了。
4.2.继承人约翰·保罗二世
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枢机主教在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新一任教皇。第二天,枢机主教团在西斯廷教堂为他进行了欢庆弥撒。弥撒结束后,他进行了宗座遐福,并通过广播传播到了全世界。在宗座遐福里他宣誓忠诚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并且对他的前任,约翰·保罗一世进行了赞扬:
“我们能如何评价教皇约翰·保罗一世呢?对我们来说,他似乎就像是昨天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披上教皇的长袍。但是,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仅仅在这么短的任职时间里,从他身体里迸发出的,从他最后一次演讲中体现出的,仁爱的温暖...不,是无尽的爱。当他为我们的信徒们讲什么是信念,希望和爱的时候,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他的荣光和伟大。”
⑸ 已故球星马拉多纳尸检结果公布,是否有被暴力侵袭的痕迹
⑹ 是谁处决了墨索里尼
1945年4月28日,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及其情妇贝塔西被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布处死,在科莫湖边科莫村外,墨索里尼被枪决了。第二天上午9时30分,墨索里尼的尸体被拉到法西斯诞生地——米兰,吊在最热闹的洛莱特市场。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观看这个大战犯的下场。这个臭名昭彰的法西斯分子最终受到了正义的惩罚。是谁用正义的子弹结束了这个罪恶的生命呢?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弗利区瓦拉诺·迪科斯塔一个铁匠家里。从家乡小学毕业后他进人福林波波里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他教过书,在巴塞里雷联队服过兵役,后移居奥地利,编辑《特兰地新闻报》,又在《民众报》任助理编辑。1914年9月26日,墨索里尼因利用《前进报》鼓动参加世界大战,被社会党中央开除党籍,并被解除其《前进报》总编辑职务。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党,其宗旨是:“用军队的组织建立一个革命团体,恢复意大利的国性,铲除赤化势力。”1922年10月,他发动了“进军罗马”的军事政变,开始了他在意大利的独裁统治。对内,他镇压共产党和民主运动;对外,侵略阿比西尼亚,武装干涉西班牙,侵占阿尔巴尼亚,与希特勒这个法西斯独裁者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并在1936年与日本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
在他执政期间,被法西斯舆论捧上了天,号称“超过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在家里,妻子要称他为“领袖”,儿孙则要称他为“领袖父亲、领袖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最终落得曝尸户外,倒吊街头的下场。这恐怕是他生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从道义上讲,墨索里尼死有余辜,即使千刀万剐,亦不为过,但从法律程序上来看,他也应该像其他的战犯一样,先上审判台,后上绞刑架,而不是上述的那种死法。由于在处死墨索里尼的形式上,国际方面与意大利游击队意见有所不同,使得如何处理墨索里尼也有了“内幕”之争。
1943年,由于意军的一系列军事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涨,墨索里尼的统治摇摇欲坠。1922年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曾经把墨索里尼从米兰招到罗马,让其组建内阁,如今也不得不考虑王室的出路了。7月25日晚,意大利对外宣布逮捕墨索里尼,并将他关押起来。可叹墨索里尼当时就众叛亲离,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保他。9月,意大利宣布对盟军投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战败的法西斯国家。
没想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希特勒居然没有忘记他的“落难”兄弟,他在苟延残喘之际不惜派出德国空降部队,成功偷袭关押着墨索里尼的城堡,奇迹般地将墨索里尼营救出来。在德国军队的扶植下,墨索里尼再次重建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并维持了一年之久。1945年4月,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导下,意大利人民举行武装起义,配合英美盟军作战,驻守在意大利的德军溃败,墨索里尼如丧家之犬,乔装打扮成一个德军司务长,混在德国汽车队中,打算逃到中立国瑞士躲起来。27日晚上,车队在科莫湖畔被番号为“第52加里波第旅”的意大利游击队截住,游击队员马上就从众俘虏中认出了他,这个罪大恶极的法西斯头子终于落入了人民手中。消息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墨索里尼被连夜带到科莫湖边一个叫梅采格拉的小地方,并被关进农户德·马里亚家三楼的卧室里,由两名年轻的游击队员看守。
与此同时,盟军也很快得知墨索里尼被抓的消息,他们通知游击队,要求他们将墨索里尼押送到米兰,交由国际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对此,游击队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意见产生很大的分歧:有人主张应该按照盟国的要求,让墨索里尼接受国际正义力量的审判;有人认为墨索里尼应由意大利人民亲自审判,正如一位游击队领导人后来说的那样,“抵抗运动不能放弃处决墨索里尼这个最后的决定性行动,将他移交给同盟军队及法庭。”随后,在28日凌晨,如此答复了同盟国方面抵抗运动组织的一个人民法庭已审判了墨索里尼,并打算在不久前德国法西斯处决15名意大利爱国者的同一地方,将他处决。但马上,他们又答应了同盟国的要求,表示将派人把墨索里尼押解到米兰。
而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述,在1945年4月28日上午10点,墨索里尼的尸体就被悬挂在了米兰的街头广场。
50年后,据当时的目击者,已经70多岁的当地农妇多丽娜回忆,那天,她在自家后院的废料堆后,先是听到邻居德·马里亚家传来7声枪响,接着看到有两个男人架着一个人的肩膀,拖着他慢慢沿街走来,当他们经过多丽娜附近时,她发现那个人已经死了。以后在墨索里尼的尸检报告中也提到,其颈部和身上共有7处枪伤,证明多丽娜看到的那个人就是墨索里尼。
对于具体的执行者,也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是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联络官瓦尔特·奥迪西奥执行的,也有说是加里波第旅副旅长兰普雷迪执行的,但都没有定论。直到今天,人们也没弄清楚在当时游击队内部发生分歧后,最后是如何将意见统一起来的。而且在给同盟国的答复中出现了两种态度。事过境迁,想要解开这个谜恐怕是更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