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发现新化学元素的科学家有哪些
由于本森和基尔霍夫的巨大成功,许多科学家也纷纷把各种物质送进火焰中去烧,并且使用这种新的方法去寻找新的元素了。
1861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发现了铊;
1863年,德国科学家利赫杰尔发现了铟;
1868年,法国让逊和英国洛克发现了氦;
1875年,法国科学家列科克,布阿博德朗发现了镓;
1879年,瑞典化学家拉尔斯?弗勒德里?尼里逊发现了钪;
1885年,德国化学家温克勒发现了锗。
这最后面的三种元素的发现,非常有意思,因为他们都是由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在发现之前早已预言过的。而且这个预言者甚至指出了这些新元素的发现者测定的比重和原子量上的错误,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个预言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由于元素周期律是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讲门捷列夫的惊人发现的故事之前,还得先讲一下古希腊原子论的新生。
⑵ 砹的发现简史
砹是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的类碘,是莫斯莱所确定的原子序数为85的元素。它的发现经历了弯曲的道路。
刚开始,化学家们根据门捷列夫的推断——类碘是一个卤素,是成盐的元素,就尝试从各种盐类里去寻找它们,但是一无所获。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特地选定了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它们。但是,经过辛劳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却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元素。
后来又有不少化学家尝试利用光谱技术以及利用原子量作为突破口去找这个元素,但都没有成功。
1931年,美国亚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王水和独居石作用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元素符号定为Ab。可是不久,磁光分析法本身被否定了,利用它发现的元素也就不可能成立。
1940年,意大利化学家西格雷发现了第85号元素,它被命名为“砹(At)”。在希腊文里,砹(Astatium)的意思是“不稳定”。西格雷后来迁居到了美国,和美国科学家科里森、麦肯齐在加利福利亚大学用“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加速氦原子核,轰击金属铋209,由此制得了第85号元素——“亚碘”,就是砹。
砹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的性质同碘很相似,并有类似金属的性质。砹很不稳定,它刚出世8.3小时,便有一半砹的原子核已经分裂变成别的元素。
后来,人们在铀矿中也发现了砹。这说明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天然的砹。不过它的数量极少,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10个亿亿亿分之一,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据计算,整个地表中,全世界也只找到0.16克!
⑶ 化学家有哪些着名人物
1、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区的首府都灵,是当地的望族,阿伏伽德罗的父亲菲立波,曾担任萨福伊王国的最高法院法官。
父亲对他有很高的期望。阿伏伽德罗勉强的读完中学,进入都灵大学读法律系,成绩突飞猛进。1811年发表了阿伏伽德罗假说,阿伏伽德罗定律。
阿伏伽德罗30岁时,对研究物理产生兴趣。后来他到乡下的一所职业学校教书,1815年1月与马西亚结婚。1832年,出版了四大册理论物理学。为了纪念他,NA称为阿伏伽德罗常量。
⑷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作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A正确; B.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P>As,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 3 PO 4 酸性比H 3 AsO 4 的强,故C正确; D.原子序数为8和14的元素能形成化合物为SiO 2 ,原子数之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D. |
⑸ 古今中外的着名科学家有哪些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安全炸药。
西门子---发电机
本茨----汽车(内燃机趋动)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诺贝尔---炸药
爱迪生----电灯
玛丽·居里(波兰)
金庆民(中国)
吴健雄(中国)
古道尔(英国)
蕾切尔·卡逊(美国)
何泽慧(中国)
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美国)
蒙如玲(华裔[不用我说是哪国的吧?])
钟端玲(同上)
沈骊英(中国)
爱迪生(1847-1931)美国电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发明了电灯。
贝尔,苏格兰人 1847~1942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
爱因斯坦 1879-1955 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炸药 但他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发现了镭等放射性元素。
评论(5) | 33 2
2010-11-02 19:25 693623728 | 三级
1821-1894
赫尔姆荷茨(Helmholtz)
德国物理学家,建立能量守恒定律
1821-1902
微耳和(Virchow)
德国生理学家,建立细胞病理学
1822-1884
孟德尔(Mendel)
奥地利修道士,遗传学的开创者
1822-1888
克劳修斯(Clausius)
德国物理学家,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
1822-1895
巴斯德(Pasteur)
法国生物学家,创立微生物学
1824-1887
基尔霍夫(Kirchhoff)
德国物理学家,发明光谱分析法
1824-1907
开尔文勋爵(Kelven)
英国物理学家,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
1831-1879
麦克斯韦(Maxwell)
英国物理学家,建立电磁场理论
1832-1891
奥托(Otto)
德国工程师,发明四冲程内燃机
1834-1907
门捷列夫(Mendeleev)
俄国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
1834-1914
魏斯曼(Weismann)
德国生物学家,创立细胞遗传学
1843-1910
科赫(Koch)
德国医生,传染病学的开创者
1844-1906
玻尔兹曼(Bolzman)
奥地利物理学家
1844-1929
本茨(Benz)
德国工程师,发明汽车
1847-1922
贝尔(Bell)
美国发明家
1847-1944
爱迪生(Edison)
美国发明家
1849-1945
弗莱明(Fleming)
英国发明家,发明真空二极管
1854-1912
彭加勒(Poincare)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857-1894
赫兹(Hertz)
德国物理学家,首次检验到电磁波
1857-1935
齐奥尔科夫斯基(Tsiolkovskii)
俄国工程师、发明家,现代航天先驱
1858-1947
普朗克(Planck)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立者
1866-1932
费森登(Fessenden)
美国物理学家,发明无线电广播
1866-1945
摩尔根(Morgan)
美国遗传学家
1867-1912
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
美国发明家,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
1867-1934
居里夫人(Madam Curie)
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71-1937
卢瑟福(Rutherford)
新西兰物理学家
1871-1948
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
美国发明家,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
1874-1937
马可尼(Marconi)
意大利工程师,实现无线电通讯
1879-1955
爱因斯坦(Einstein)
德国-美国物理学家
1880-1930
魏格纳(Wegener)
德国地质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882-1945
高达德(Goddard)
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发明液体火箭
1885-1962
玻尔(Bohr)
丹麦物理学家
1889-1953
哈勃(Hubble)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有普遍红移
1889-1982
兹沃里金(Zworykin)
美籍俄国发明家,发明显像管
1901-1954
费米(Fermi)
意大利物理学家,主持研制第一个原子反应堆
1901-1976
海森伯(Heisenberg)
德国物理学家,创立矩阵力学
1902-1984
狄拉克(Dirac)
英国物理学家
1903-1957
冯诺意曼(Von Neumann)
美国数学家,提出电子计算机的冯诺意曼模型
1904-1967
奥本海默(Oppenheim)
美国物理学家,主持研制原子弹
1904-1968
伽莫夫(Gamov)
俄裔美籍物理学家,提出大爆炸模型和遗传密码理论
1906-1966
科罗列夫(Korolev)
苏联火箭专家,主持苏联航天事业
1907-1964
卡逊(Carson)
美国生物学家,着有《寂静的春天》
1907-1980
莫克莱(Mauchly)
美国工程师,主持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1910-1989
肖克莱(Shockley)
美国电子工程师,发明晶体三极管
1912-1977
冯布劳恩(Von Braun)
德国火箭专家,主持美国航天事业
1916-2004
克里克(Crick)
英国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17-2003
普里戈金(Prigogine)
俄裔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创建耗散结构理论
1928-
沃森(Watson)
美国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29-
盖尔曼(Gell-Mann)
美国物理学家,提出夸克模型
中国
墨子,张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学家的代表),徐寿,华蘅芳,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应该能代表近代的人)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以上23位都是为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黄昆,(01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 叶笃正,(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闵恩泽 吴征镒,(07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忠诚 徐光宪(0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 李远哲,朱棣文,崔琪,钱永建(以上都是华裔诺奖得主)
外国
牛顿,艾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居里夫人,卡特,瓦特,莱特兄弟 ,..................
⑹ 人造元素有哪些
关于人造元素的出现
用算盘做加法,那很便当,只消把算盘珠朝上一拨,就加上一了。
从1925年起,整整经过9个年头——直到1934年,法国科学家弗列特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他的妻子伊纶·约里奥·居里(即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的女儿)才找到进行原子“加法”的办法。
当时,他们在巴黎的镭学研究院里工作。他们发现,有一种放射性元素——84号元素钋的原子核,在分裂的时候,会以极高的速度射出它的“碎片”——氦原子核。在氦原子核里,含有2个质子。
于是,他们就用这氦作为“炮弹”,去向金属铝板“开火”。嘿,出现了奇迹,铝竟然变成了磷!
用“加法”一算,事情就很明白:
铝是13号元素,它的原子核中含有13个质了。当氦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向它冲来时,它就吸收了氦原子核。氦核中含有2个质子。
15号元素是磷!
就这样,铝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磷!
不久,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在这种加速器中,可以把某些原子核加速,象“炮弹”似的以极高的速度向别的原子核进行轰击。这样一来,就为人工制造新元素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劳伦斯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37年,劳伦斯在回旋加速器中,用含有1个质子的氘原子核去“轰击”42号元素——钼,结果制得了第43号新元素。
鉴于前几年人们接连宣称发现失踪元素,而后来又被一一推翻,所以这一次劳伦斯特别慎重。他把自己制得的新元素,送给了着名的意大利化学家西格雷,请他鉴定。西格雷又找了另一位意大利化学家佩里埃仔仔细细进行分析。最后,由这两位化学家向世界郑重宣布——人们寻找多年的43号元素,终于被劳伦斯制成了。这两位化学家把这新元素命名为“锝”,希腊文的原意是“人工制造的”。
锝,成了第一个人造的元素!
当时,他们制得的锝非常少,总共才一百亿分之一克。
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锝并没有真正的从地球上失踪。其实,在大自然中,也存在着极微量的锝。
1949年,美籍中国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以及她的同事从铀的裂变产物中,发现了锝。据测定,一克铀全部裂变以后,大约可提取26毫克锝。
另外,人们还对从别的星球上射来的光线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锝。
这位“隐士”的真面目,终于被人们弄清楚了:锝是一种银闪闪的金属。具有放射性。它十分耐热,熔点高达摄氏2200度。
⑺ 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史实的是()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B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但没有测定出空气中所有成份的具体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⑻ 历史上的化学家发现的化学元素
如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个人简介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着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 门捷列夫
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重大成果
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表1)。同年3月,他委托N.A.缅舒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元素的属性与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点:
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单质的发现,例如,预料应有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元素。
④已知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1871年门捷列夫又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依赖关系》论文,对化学元素周期律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还重新修订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表2),把1869年竖排的表格改为横列,突出了元素族和周期的规律性;划分了主族和副族,使之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及制作周期表的过程中,除了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并且考虑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订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预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在1869年的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为4种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留下空位。1871年他又发表论文《元素的自然体系和运用它指明某些元素的性质》,对一些元素,例如,类铝、类硼和类硅的存在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原子量做了详尽的预言。这样的空位共留下6个。门捷列夫的这些推断为后来的化学实验所证实。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激起了人们发现新元素和研究无机化学理论的热潮。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几百年来关于各种元素的大量知识系统化起来,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系,进而使之上升为理论。
门捷列夫还曾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于1860年发现气体的临界温度并提出了液体热膨胀的经验式。1865年研究了溶液的性质,提出了溶液的水合物学说,为近代溶液学说奠定了基础。1872~1882年,他和他的学生准确地测定了数种气体的压缩系数。
门捷列夫因发现周期律而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他还曾获英国科普利奖章。1955年科学家们为了纪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门捷列夫运用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观点写成《化学原理》一书,曾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其他详见 http://ke..com/view/50415.htm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⑼ 拉瓦锡发现了哪些元素
发表《怀疑的化学家》.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在炼金实践中、还原,燃烧时燃素逸出,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637年.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
1781年,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
1808—1827年,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樟脑,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47,发现化学元素氧,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离子等名词,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金;布莱克).
1798年,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查理),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1799年,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碱的电解(英国 威#8226,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783年,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
1753年,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并发现铁中含钒,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作用象单个元素,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
1810年
1810—1818年,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通过磷和氯的作用,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808—1810年.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746年,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吕萨克),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
1800年、柔碱(碳酸钾),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并进而区分酸式.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酸,通过铁和水蒸汽、钡.
1669年,为电化学及电解,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273(法国 盖#8226、泰那尔德),即为棉花火药,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
1760年.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8226;卢瑟福).
发现气体化合时.
1791年,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电解质,电性相同,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十七世纪下半期,一极析出碱.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颜料“席勒绿”,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制成硝基纤维素,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
1774年,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
1788年,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一部分放出、土四大类,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十七世纪中叶,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747年.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瑞典 希辛格,提出元素定义,《化学的元素》出版、磷酸盐等.
1741年、苦土粉(氧化镁),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分为气.
1782年;吕萨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亨利),燃烧.
1800年左右,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8226.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铀,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
1660年,为坚实要素.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发现化学元素锌,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吕萨克.
1742—1748年,法国 盖#8226.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
1669年.
1777年.
1774—1784年,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8226.
1774年,碱等反应的研究,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也实现了酸,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通过氧,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吕萨克,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1年,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
提出分子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8226,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氯化氢,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8226.
1790年左右.
1669年.
1770年;菲利普斯),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822年
1822—1823年.
1782—1787年,对相同元素.
1771年,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
1770年左右,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8226、铬等元素后,发明石炭法制碱,盐酸中不含氧.
1718—1721年,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
1789年,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
1789年,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以氧作标准.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发现化学元素氢,含正负两电极,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是电流的负担者,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德国 洪保德)、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对元素进行分类,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通过氢、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解理等现象,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8226,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米勒).
发现混合气体中.
175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
1735年,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发现酒石酸,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吕萨克).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金鸡纳碱,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易卜生盐(硫酸镁).
1785年、阴极、酸.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785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
1774年,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
1799年,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发现倍比定律,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硫酸.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开始应用阳极.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1670年左右,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
1797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不能化合,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一部分留下,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李希特),《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甘),直至两电极,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661年.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制成含砷杀虫剂,并把燃烧,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再次提出盐的定义、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柏齐力阿斯),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十七世纪上半期,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
发现在O摄氏度时.
1800年左右.
1748年.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以及多晶型现象,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实现氨,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尼科尔逊),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对二氧化硫,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
1670年,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8226,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奎宁.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8226,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
1792年.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
1754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
1772年,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可改善铁的性质.
1794年、锶,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1603年,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83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
1724年.发现电解盐时、镁(英国 戴维等),一极析出酸,为可燃要素,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83年,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碱.
1766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